Back to collection

Fo Guang Buddhist Textbooks 《佛光教科書》

Volume 3: Bodhisattva Cultivation and Experiential Understanding - Class 19: Sutras and Treatises Introducing the Bodhisattva Path 第三冊 菩薩行證 第十九課 菩薩道的經論介紹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第三 菩薩行證 第十九 菩薩道經論介紹

  大乘經許多蘊含菩薩道思想列舉圓覺經》、《解深密經》、《勝鬘經》,《大乘起信論》、《瑜伽師地論》、《菩提道次第論三經三論菩薩思想

  、《圓覺經》*1:

  全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唐朝罽賓佛陀多羅以來賢首天台禪宗*2,盛行講說研討經典

  本經內容佛陀文殊普賢彌勒十二大菩薩宣說如來圓覺妙理觀行主張人人本具圓覺妙心由於凡夫四大六塵作為身心假相妄見空中」、「第二」。

  如何佛陀平等別的圓滿佛陀菩薩說明欲求圓覺一切虛空一切眾生究竟圓覺彌勒菩薩開示修學圓覺法門善知識廣大心正立菩提願承受善知識教誨免於邪見自修

  佛陀最後囑咐圓覺菩薩佛陀滅度以後末世眾生求道不成精勤懺悔往昔惡業安住大悲心大眾饒益才能圓滿菩薩發心

  、《解深密經》*3:

  本經玄奘大師大乘*4甚深奧妙法義唯識宗依據六經十一」*5之一大乘唯識阿賴耶識理論根源

  《解深密經初四觀行一品所得序分明示如來莊嚴,「以為以為大空無相解脫入門」,定慧等持三解脫門*6。

  《解深密經波羅蜜多佛陀觀自在菩薩說明六度一切菩薩學處修學五法一者信解正法二者十法*7;菩提心四者善知識五者修善作為六度萬行完成

  、《勝鬘經》*8:

  本經全稱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十五如來藏心性客塵」,宣說如來藏密意本經融和法華經》「三乘方便一乘真實華嚴經》「淨心思想大成

  宗旨含義一者攝受正法救度眾生二者奉行大乘二乘煩惱如來身四者平等一如

  勝鬘十大受三大開展菩薩大道堅持淨戒尊長眾生眾生說捨身護持正法顯示菩薩願行勇猛獅子信受大乘怯弱

  、《大乘起信論》*9:

  簡稱起信論》,馬鳴菩薩南朝真諦大師一心二門三大」*10理論基礎建立一心二門真妄同體同一思想發揮真如緣起論心性境界

  《起信論主張心性」,譬如摩尼寶體性明淨種種方便才能明淨提出四種方便遠離信心怯弱畢竟二乘一者真如大悲二者慚愧悔過一切愛敬三寶消業障四者大願自在一切還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方法成就四不壞信

  《起信論菩薩發心修行過程眾生攝一切法」,統合分別如同華嚴經:「了知三世一切應觀法界一切唯心造。」

  、《瑜伽師地論》*11:

  本論篇幅一百彌勒菩薩無著菩薩唐朝玄奘大師內容五部其中本地十七最為重要說明三乘十七所行境界

  十七*12分為三乘三乘行者修行修習行為共法第十五地中菩薩地提及菩薩發心依止平等分布施與和敬善順難行事業無畏苦難安忍頑鈍愚癡六波羅蜜多滿足福慧資糧成熟菩薩種性*13。

  菩薩種性優於二乘大悲心成熟一切佛法有情涅槃眾生不生厭離

  、《菩提道次第論》*14:

  西藏宗喀巴大師論述三士人天乘聲聞乘菩薩乘修學過程佛教全體要義菩提道次第論》。

  三士共同基礎親近善知識思惟人身難得下士三惡趣人天皈依三寶深信因果修善中士涅槃三學出離三界生死上士菩提救度一切眾生成就無上佛果由此發起菩提心菩薩戒六度成熟自身四攝法利樂有情

  「三士修行不分宗派傳承學習道法又稱共同」。

  此外菩薩道有關經論:《華嚴經》*15菩薩清淨成就;《法華經》*16菩薩無畏施眾生;《維摩經》*17菩薩眾生病故;《大智度論》*18明言菩薩六波羅蜜實踐方法;《攝大乘論》*19增上戒學增上心學*20、增上慧學菩薩學處;《菩提》*21懺悔罪障恭敬三寶師長隨喜修學一切善法方便菩薩廣大行門圓滿菩提

注釋

*1 《圓覺經注釋唐代宗大師大方廣圓覺經大疏》、《大方廣圓覺經大疏多種

*2 佛陀言教開解重視教理教義宗派稱為教門」,華嚴天台唯識即是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禪宗宗門釋迦文一佛大宗正趣」、「三學莫不」,故稱宗門」。二者合稱教禪宗門」。

*3 《解深密經南朝真諦大師佛說解節經》、北魏菩提流支深密解脫經》。內容分為:〈〉、〈勝義諦〉、〈心意識〉、〈一切法〉、〈無自性〉、〈分別瑜伽〉、〈波羅蜜多〉、〈如來〉。其餘瑜伽師地論七十五七十八此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引用後世影響本經注疏較著圓測解深密經

*4 「」,觀照信解對象一切法三性觀察無體有為無為。「」,起信修行已知境界修習三慧唯識。「」,修行證果有漏世間一切妙果無漏大菩提

*5 六經:《華嚴經》、《解深密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傳譯)、《大乘阿毗達磨》(傳譯)、《楞伽經》、《》(傳譯),一說日照大乘密嚴經》。十一:《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經論》、《集量論》、《攝大乘論》、《十地經論》、《觀所緣緣論》、《阿毗達磨集論》、《二十唯識論》、《辯中邊論》、《分別瑜伽論》(傳譯)。

*6 解脫涅槃法門。()空門一切法無自性因緣和合如此通達諸法自在。()無相又稱無想一切法空男女一異不可得如此通達諸法無相差別自在。()一切法無相三界所願不造作生死無生果報自在

*7 受持經典方法行儀。()書寫書寫使流通。()供養尊敬經典佛塔所在。()他人正法施與經典教化。()諦聽專注聆聽他人讀誦經文。()開經讀誦。()受持受納教法憶持。()開演他人說教使起信。()諷誦諷誦宣揚經文使他人產生喜悅。()思惟思惟佛陀法義。()修習修習佛陀

*8 大乘如來藏經典代表作之一內容敘述勝鬘夫人佛陀誓願三大大乘一乘法門闡釋聖諦法身如來藏本經注釋甚多現存淨影慧遠勝鬘經》(),吉藏勝鬘寶窟》,日本聖德太子勝鬘經義疏

*9 真常唯心論重要本論注疏不勝枚舉較著隋代慧遠起信論義疏》、新羅元曉起信論疏》、唐代法藏起信論義記》,合稱起信論本論歷來重要經論三論宗吉藏天台宗智顗對本推崇備至唐代元曉法藏澄觀宗密華嚴爭相本論注疏湛然》,本論成為天台章疏經論

*10 所謂一心」,眾生如來藏(真如)一心萬法萬法真如顯現不覺二門覺者稱為心真如門」,不覺稱為心生滅門」。由此一心本體(具有不生不滅差別性質)而言稱心真如門由此一心現象(具有性質相對差別)而言稱心生滅門心真如門宇宙本體心生滅門宇宙現象不覺一體關係稱為一心二門」。二門畢竟不一不二海水波浪波浪海水本性不生變化海水波浪兩者畢竟不二所謂三大」,眾生一心本體作用廣大無限故稱體大相大用大。()體大真如平等法常不變一切法不增不減體性。()相大真如具足大智慧光明無量功德如來藏功德相如恆沙無量故稱相大。()用大真如作用一切世間出世間因果。《大乘起信論》:「真如自體相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後際畢竟自滿一切功德所謂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自性清淨心常樂我淨清涼不變自在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斷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名為如來藏如來法身

*11 印度瑜伽行派基本中國法相宗重要典籍內容詳述瑜伽觀法主張客觀對象人類根本心識阿賴耶識現象遠離存在存在對立觀念悟入中道研究小乘大乘佛教思想大寶由於本論瑜伽所行十七又稱十七地論》。全書分為五分:()本地廣說瑜伽禪觀境界十七本論主體十七之中菩薩地為重。()決擇分顯揚十七深義。()解釋。()異門闡釋所有諸法名義差別。()三藏要義

*12 「階梯十七凡夫成佛必須經歷十七修行階段瑜伽行派瑜伽十七五識相應意地三摩呬多三摩呬多有心無心聲聞獨覺菩薩地有餘無餘瑜伽師地論五十

*13 菩薩種姓具有成佛可能性眾生此類眾生久遠中常菩薩行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常勤修學大勢未來無上菩提因此六根菩薩日常所行六度四攝菩薩種姓具有殊勝

*14 藏傳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大師本論基於顯教凡夫佛果必須經歷修學次第作者三藏十二部經要義依據噶當派祖師阿底峽菩提道燈論以下(人天乘)、中士(二乘)、上士(大乘),次第撰著本論特色詳述三士道中一道修行方法強調下士並非求人天福中士涅槃解脫二者上士菩提道果作準是以下士」、「中士成佛菩提次第另外作者廣傳省去教證部分精簡概括要義菩提次第》,相對本論又稱廣論》。本論西藏盛極一時輾轉流傳西康甘肅青海蒙古中國漢地法尊法師一九三五年翻譯完成刊行流通中國佛教所知印順長老成佛之道所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修行歷程方法參考本論三士修行次第

*15 我國華嚴宗經典如來成道第二菩提樹文殊普賢上位菩薩宣說自內證法門華嚴經教法中的根本法內容記述佛陀果德開顯重重無盡事事無礙本經譯本:()《六十華嚴》,六十東晉佛馱跋陀羅;()《八十華嚴》,八十唐代實叉難陀華嚴宗主要經典;()《四十華嚴》,四十唐代般若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華嚴經入法界品內容記述善財童子五十五善知識(五十三參)成就普賢行願

*16 後秦鳩摩羅什共有二十八把握佛陀真精採用譬喻象徵文學手法讚歎永恆佛陀(久遠)。釋迦成佛以來壽命無限各種化身種種方便微妙重點弘揚三乘歸一」,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歸於一佛乘調和大小乘各種說法以為一切眾生皆能成佛本文菩薩無畏施眾生出於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17 《維摩經因緣維摩居士稱病佛陀諸比丘菩薩探問藉此機會佛陀派遣前來探病文殊師利反復論說佛法本經基於般若思想闡揚大乘菩薩實踐說明在家信徒宗教

*18 一百詮釋大品般若經論著印度龍樹菩薩後秦鳩摩羅什經典極多學說思想傳說歷史解說甚為詳細可謂當時佛教百科全書本論立足諸法實相積極肯定立場極力闡明大乘菩薩思想六波羅蜜實踐龍樹以後大乘佛教幾乎中心開展

*19 印度無著譯本:()後魏佛陀扇多。()南朝真諦又稱攝大乘論》。()唐代玄奘題名攝大乘論本》。解釋古印度大乘阿毗達磨大乘〉,闡述大乘教義著重瑜伽行派觀點其內賅攝大乘佛教一切聖教法門要義故稱攝大乘論》,攝論唯識宗根本本論注疏極多印度世親無性論師注釋譯本

*20 三學具有增上勢力定學散亂專注一對進而遠離欲望邪惡趨向見性悟道增進增上心學

*21 八世紀印度中觀學派論師寂天全書梵文偈頌組成:()讚歎菩提心;()皈依三寶懺悔;()發菩提心;()修道;()保護正知;()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般若)波羅蜜;()諸佛菩薩讚歎

習題

簡述大乘起信論二乘四種方便
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本地重要性
簡述圓覺經》、《勝鬘經主要內容

引用文章註明出處網站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