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5 - Buddhist History 《佛教叢書5-教史》
Section 3 Worldwide - Chapter 3: A Brief History of Asian Buddhism 第三篇 世界篇 第三章 亞洲佛教簡史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第三篇 世界篇 第三章 亞洲佛教簡史◆香港佛教
香港原屬廣東新安縣,唐代時為南海貿易、交通必經之地,古稱屯門。一八四二年,清廷割讓給英國,始為英屬地。迄今,已成為國際知名的東方港口。
香港佛教,遠在西元四二八年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就由中國大陸傳入。此地最早的佛教史蹟為唐代杯度禪師駐錫的道場,有杯度庵與靈渡寺,到今天還有杯度洞、杯度井等遺跡。當地幾乎與廣州同時有佛教的存在。
自一八四二年英人接管香港以後,人口日漸增多,慢慢發展成今日聞名於世的世界大商港。一直到一九一六年,學佛人士才開始發起佛學會,兩年後又設立極樂院。一九二○年,太虛大師應邀前來說法,開香港宣講佛學的風氣。一九二五年,真言宗人士籌組居士林。兩年後,茂峰法師專程前往弘揚天台教義,帶動了很多人學佛。於是有心人士開設蟠桃天、衛樂國、小祇園等素食館,兼流通法器佛經,積極傳揚佛教。一九二八年,「哆哆佛學社」設立,專弘淨土。翌年,又有竹林禪寺、鹿野苑、女子佛學院創立,一時素食、講經、弘法的風氣頗盛,遂有一九三一年「香港佛教聯合會」,一九三二年「香港佛教青年會」的相繼成立,以及一九三五年《人海燈》月刊的發行。一九三六年,虛雲和尚主持由東華醫院舉辦的香港有史以來第一次的「萬善眾緣水陸法會」。至此,天台、淨土、禪宗、密宗,乃至法相等宗都在香港次第展開,奠定了佛教相當的基礎。自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數百名僧侶陸續由大陸南來,一時全港約四十所的寺院都顯得非常擁擠,可以說是人才濟濟。到了一九六○年,寺院的增建已達一百二十餘所。
目前全港最大寺院為大嶼山寶蓮禪寺,夙有「香港第一禪林」之稱,清末宣統年間(一九○九-一九一一),大悅、頓修二禪師自江蘇金山來此開山。一九一二年以後,大雄寶殿歷經多次擴建,到一九六九年落成,該寺遂成為東南亞著名佛寺之一。又該寺興建有全世界最大的銅製佛像一尊,高二十六尺,重二百四十八噸,於一九九四年開光。
香港佛教最大特色是以大乘教義為主,各宗並容,其中禪宗、淨土宗、法相宗和密宗最為興盛。據一九八八年香港佛教聯合會提供有關香港佛教近況指出,目前寺院佛堂已有四百五十所、佛教團體三十餘個、佛學院二所、比丘三百人、比丘尼二千人、佛教徒六十五萬多人。
茲略述香港佛教弘法活動如下:
一、文化事業
除有超過十種以上的佛教刊物流通外,亦大量出版佛經、佛學著作和譯著,並舉行不定期的佛教文化展覽,尤以一九八二年舉行的清版《龍藏》展覽以及一九七三、一九八七年之「此岸彼岸」弘法活動展(包括一系列講演)最具特色,且最能普及社會各階層。
二、教育事業
香港佛教教育在佛教團體熱心推動下,現有佛學院、大專書院、中小學、幼稚園等計七十多所,另有八所佛教圖書館開放給香港民眾閱覽和自修。
三、弘法事業
佛學講座有傳統「開大座」和「現代講演」兩種方式,並有電臺和視聽弘法節目。其他如禪坐、佛七、禪七、誦經、放生、合唱團、朝聖團、短期出家等,尤其是每年由佛香精舍舉辦的「星雲大師佛學講座」,更廣泛接引有志青年、政府官員、知識份子,甚至影歌星等社會各界大眾探討佛理,使佛教更落實於社會各階層。此外,寶蓮禪寺每年一次傳授千佛三壇大戒,紹隆佛種。
一九九○年由永惺法師主辦的「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會」,在紅磡體育館舉辦三天的「星雲大師佛學講座」,共吸引六萬多位聽眾前來聞法,使得香港社會大受震撼。此後,星雲年年在香港紅磡體育館佛學講座,聞法群眾有增無減,改變了香港佛教,提昇佛教在香港的地位,奠定了佛教在香港的弘法基礎。
四、慈善事業
慈善事業包括佛教醫院、墳場、診療所、護理院、安老院、托兒所、青年康樂營等。香港佛教慈善機構除了提供火災、水災、風災、地震等救助外,每年均舉辦冬令賑濟活動。
經三十年來的長期發展,香港佛教在若舜、靄亭、倓虛、樂果、覺光、洗塵、常惺、圓果法師及林楞真、嚴寬祜、霍韜晦、黃允畋等居士努力下,已有若干明顯的進步。
◆馬來西亞佛教
馬來西亞,昔名馬來半島,又名馬來亞,一九五七年脫離英國統治,國家獨立。一九六三年,馬來亞的十一州聯合婆羅州的沙巴和砂越,組成聯邦國家,改稱馬來西亞,首都建在吉隆坡。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宗教與文化的社會,同時也是一個君主立憲的法治國家,雖然回教是國教,但其他宗教如佛教、耶穌教、印度教與錫克教等,都能和平共處。每個宗教也能自由宣揚教義,舉行各種宗教儀式。國家憲法明文規定,全國人民享有宗教自由,包括內閣部長在內的國家重要人物,皆常應邀參加佛教法會,並大力資助各佛教團體舉辦活動。政府更將「衛塞節」(佛誕節)頒定為國定假日,使全國佛教徒能歡慶此一神聖節日。
一、馬來西亞佛教的傳播
根據歷史記載,第一個在馬來西亞建立的佛教國家是狼牙修(Langkasuka),又稱狼士須。狼牙修的建國大約是在西元二世紀,興盛時,領土有吉打與吉蘭丹二州,以吉打城作為貿易港,中印交通非常密切。直至西元十三世紀,狼牙修一直是受到印度文化影響的佛教王國。
一般而言,佛教傳入馬來西亞,可分為早期與近期兩個時期。最早自西元二世紀至十五世紀,在印度文化、宗教、藝術、政治的輸入和影響下,馬來西亞陸續建立了許多邦國,並且信奉婆羅門教或佛教,但都不統一。由於麻六甲(Malacca)海峽自古即是中印海路交通要道,因此蘇門答臘、爪哇、馬來半島就成了各國的貿易中心。中印兩國僧侶由海路往來的,也必須經過此地。例如西元五世紀,東晉法顯大師從斯里蘭卡航海回中國,途中遇到風浪,漂流抵達印尼,後來到馬來西亞弘法。西元七世紀,唐朝義淨大師到印度取經,回程時也到過馬來西亞。因此,在十五世紀以前,馬來半島各邦國的宗教信仰普遍是以佛教或婆羅門教為主。
十四世紀,回教初入馬來西亞;西元十五世紀初葉,麻六甲王朝興起,太子伊斯干達沙(IskandarShah)迎娶回教國家巴散的公主為妻,回教勢力因此快速發展。伊斯干達沙太子深受公主影響,繼位後,即運用強大的政權,下令全國人民一律改信回教。回教興盛,早期的佛教就此趨向衰亡。
西元十七世紀中,大批中國人渡海到南洋謀生,佛教才再度傳入馬來西亞。中國僧侶接踵而至,佛教寺院到處林立,佛教又在馬來西亞繁盛起來,雖然直接傳自印度的佛教早已沒落,但從中國傳來的佛教卻在此落地生根。
二、馬來西亞佛教概況
馬來西亞目前的佛教團體可分為三種類型,即全國性團體、區域性團體以及寺院庵堂。
第一類:全國性的佛教團體
一、馬來西亞佛教總會,簡稱「大馬佛總」或「馬佛總」。馬來西亞的佛教徒佔全國宗教人口的第二位(次於回教),一九五九年,佛教界有識之士在檳城極樂寺正式成立「馬來亞佛教會」。一九六三年,因東馬沙巴、砂磱越的加入,改稱為「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成為馬來西亞華人佛教寺院及各地佛教團體的代表機構,首任會長竺摩法師。
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成立之初,除了組織弘法團巡迴全國弘法外,也在一九六二年成功地向政府爭取將「衛塞節」列為國定假日。另一方面,為了保障佛教徒的權益,馬佛總也時常與政府對話,包括首相署、內政部、教育部、外交部與國家電影檢查局等。多年來,一直積極地向國家電影檢查局爭取禁映誣蔑佛教的影片及刪除侮辱佛教的劇情。此外,該會設立有施診所、佛教圖書館、文物流通處、檳州弘法會、佛學函授班,以及創立歷史長達三十餘年的馬來西亞佛學院,並與佛青總會成立考試委員會,每年在全國各地舉辦中、英文佛學考試,出版《無盡燈季刊》,定期舉辦佛學講座等。
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在檳城建有規模宏大的佛總大廈,在首都吉隆坡也有佛教大廈,各州成立州分會或區域性支會,協助推行弘法、教育與慈善等佛教事業。
二、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簡稱「馬佛青」,成立於一九七○年,是大馬唯一的佛教青年組織,目前擁有近三百個團體會員,在全國各州設有聯絡委員會,是一個活躍於全國的組織,曾主辦多項活動,如佛青訓練營、聯誼會、座談會、工作營、短期出家,贊助外國講師巡迴全國講學,參加國際青年交換計畫、各種佛教學術會議,舉辦文物展覽、園遊會等。在出版工作上,編印中、英文對照的會訊以及出版《佛教文摘季刊》,也成立馬來西亞佛教基金會來推廣佛教弘法工作。
三、馬來西亞佛光協會,簡稱「馬佛光」,一九九二年成立,在全國十三個聯委會的群策群力下,佛光會通過主辦各種活動,將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理想,無遠弗屆地傳遍各個角落。一九九五年,《傳燈──星雲大師傳》一書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掀起一股搶購的熱潮,本書因而躍居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佛光協會與當地著名的華文報《星州日報》聯辦《傳燈》萬元徵文比賽,也獲得讀者熱烈迴響。
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一日,星雲應邀在莎亞南體育館(StadiumShahAlam)舉行一場「人間佛教人情味」的佛學講座,有八萬人參加,兩萬人皈依三寶,佛教在此以回教佔優勢的國家有如此突破性的創舉,實屬不易,也為佛教寫下輝煌的歷史。
四、馬來西亞僧伽會,簡稱大馬僧伽會,是大馬唯一包括南北傳佛教僧眾的總機構。一九九二年籌備成立,一九九五年獲准註冊。
五、馬來西亞斯里蘭卡佛教會(Sasana Abhinurdhi Wardhama Society),簡稱大馬蘭卡佛教會。一八九四年,由大馬斯里蘭卡佛教徒發起,是大馬南傳佛教歷史最久的組織,會員多屬斯里蘭卡裔的佛教徒。在馬來西亞斯里蘭卡佛教會的初期,建立了十五碑斯里蘭卡佛寺,作為弘法中心,後成為大馬南傳佛教的中心。
一九六二年,該寺住持達摩難陀上座創立大馬佛教弘法會(BMS),定期弘法,開辦週日學校,舉行短期出家修道等活動。由十五碑斯里蘭卡佛寺出版與流通佛教書籍、小叢書及定期刊物,尤其聞名全球的佛教之音(Voiceof Buddhist),對馬來西亞受英文教育的佛教徒具有莫大的影響。
六、馬來西亞泰裔佛教會(MIBO),簡稱泰僧總會,成立於一九六八年,是大馬泰裔僧伽唯一的僧團,會員都是出家人,嚴謹地奉行原始佛教的生活及修持,其宗旨是協調馬來西亞七、八所泰國佛寺的活動,並統理泰僧事務。
第二類:區域性佛教團體
區域性佛教團體大概可分為四種,以州、縣、地區及佛教教義命名。
在馬來西亞,上述佛教團體大約有五、六百個,其中比較知名的團體有: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檳城分會,除了代表世界佛教會之外,也是大馬各佛教團體聯合慶祝衛塞節的聯絡中心。此外尚有三慧講堂、馬來西亞禪坐中心、慧音社、北海佛教會、雪蘭莪佛教會、迦瑪噶舉教會、慈航佛學社、菩提佛學院等。
第三類:寺院庵堂
華裔以供養觀世音菩薩的道場為最多,歷史最悠久的是在明末清初麻六甲的青雲亭。建於一九八五年的檳城極樂寺是大馬規模最大的寺院,寺中有一座綜合中、泰、緬三國型式的大佛塔,現在已成為檳城建築物的象徵,也是大馬建築物的象徵。檳城另有一些寺院如瑪興達錫蘭佛寺、平萬安泰佛寺、竺摩法師住持的三慧講堂、佛光山派下的佛光學舍,都有相當的影響力。在吉隆坡方面,覺蓮苑泰佛寺、甘榜暹佛寺、觀音亭、鶴鳴寺及佛光山派下的南方寺、青蓮堂、東禪寺、佛光文教中心、六里村念佛會、東禪佛學院,都是非常活躍的佛教道場。
根據馬來西亞佛教總會的記錄,已加入馬來西亞佛教總會的大小佛教寺院庵堂,計有五百多座。近年來,佛教徒、寺院庵堂在不斷增加中,因此政府對寺廟建築有所限定。
◆新加坡佛教
新加坡是馬來半島南端的小島,在地理位置上,不但是亞、澳洲之間的橋樑,也是印度、太平兩大洋間的孔道;在東南亞地區諸國中,是華人最集中的地方,全國人口有四分之三的居民是華人,因此北傳大乘系的中國佛教在此廣為流傳,成為新島佛教的主力。此外,也有一些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的移民,南傳上座部佛教在此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新加坡的佛教與中國廣東、福建等地的漢傳佛教甚有淵源。西元一八九八年,由中國前來弘法的賢慧、會輝和轉道等諸師在新加坡建造了第一座寺院──蓮山雙林寺,漢傳佛教正式紮根立足。一九二六年,圓瑛大師和太虛大師相繼赴新加坡弘法,受戒聽講者數千人,於是開始有「新加坡佛教會」、「中華佛教會」和「青年佛教會」等組織的設立。四○年代末,從中國大陸前來新島的僧侶增多,隨著移民人數不斷增加,逐漸形成閩派和粵派兩大系,分別屬於淨土和禪兩大宗門。五○年代期間,新加坡的佛教主要受到臺灣佛教界的影響,兩地的僧侶往來密切,很多新加坡的僧侶都在臺灣的佛寺出家或擔任過住持。
六○年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的佛教界針對青年們不了解佛教,宗教觀念日益淡薄的情況,展開「佛教青年運動」。他們開辦各種佛教星期學校,編寫和出版大量的佛教書刊,成立「新加坡佛教青年會」、佛學研究團體,這股青年運動一直持續到七○年代。佛教界為了鼓勵社會大眾關心佛教,還舉辦有佛教徵文大賽。一九八一年,新加坡舉行主題為「依法生活」的法會,泰國和臺灣的僧伽也參加了這次活動。一九八三年,新加坡舉辦「佛教文化史展」,有二十多個佛教文化團體和寺院參與展出,得到新聞界的熱烈支持,報紙、電臺、電視臺都給予詳細報導。
新加坡的面積雖然只有五百八十五平方公里,是香港的一半,但是境內寺廟林立,屬於北傳的寺院有一百五十所。其中,雙林寺既是該國第一座寺院,也是最大的叢林。毘盧寺於六○年代修建,香火鼎盛,寺內供養毘盧遮那佛。報恩寺是新加坡僑領李俊承居士為報答父母恩而修建的佛寺。光明山普覺寺是新加坡僧界領袖宏船法師的道場,也是新加坡最興隆的道場。自度庵是著名的女眾道場。其他的佛寺還很多,形成「兩巷一庵,一街三寺」的特殊景象。新加坡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約有二十餘所,他們分別由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和越南的佛教徒管理。
一九五一年,新加坡成立「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新加坡分會」,畢俊輝居士曾長期擔任領導人,並擔任過世佛聯的副主席。一九五六年,成立「世界佛學社」,一九六六年,成立「新加坡佛教僧伽聯合會」,他們都是各族佛教徒的聯合組織,在該國很有影響力。其他組織有印度「摩訶菩提會新加坡分會」、「新加坡佛教聯盟」、「佛教青年聯合會」、「新加坡錫蘭佛教會」、「中華佛教會」、「佛教居士林」、「英文佛教會」等。發行的佛教刊物有《佛教聯盟時事通訊》、《南洋佛教》和《佛友資訊》等。
在教育方面,從六○年代開始,致力於佛教教育的普及化,尤其是對青少年的教育。先後有靈峰菩提學院、彌陀學校、新加坡女子佛學院等佛教教育機構成立。近年來,新加坡佛教界與中國大陸佛教界的交流頻仍,各佛教團體經常率領代表團前往參訪。
◆印尼佛教
佛教在印尼,是古老的宗教,也是再復興的宗教。西元五世紀初,爪哇島上已有少數佛教徒,東晉法顯大師訪問該島時,看見婆羅門教盛行,而佛教還處於肇始的階段。其後,經過二十多年,有比丘求羅弗文在此弘法、譯經,佛教才正式傳入,先後有王母后、國王及人民的皈依。到了七世紀,佛教已傳入蘇門答臘,當時巴鄰旁王是蘇瓦嘉耶。當義淨大師在唐高宗咸亨二年(六七一)在廣州泛海南行,途經巴鄰旁時,就稱道印尼佛教教育的興隆,可媲美印度的那爛陀寺(此事見於《南海寄歸內法傳》序文)。義淨後來又到室利弗逝(今蘇門答臘東部)停留六個月,學習聲明。回國途中,又經室利弗逝,留止兩年,譯出《雜經論》,著有《南海寄歸內法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是我國在印尼從事譯述工作的第一人。
自七世紀到十一世紀的四百年間,是印尼佛教的鼎盛時期。七世紀時,在那爛陀寺大學任教三十年的達摩普羅,從康居到蘇門答臘弘法。又室利弗逝王國興起,全國上下都虔誠信仰佛教。當時全國有一千多位出家僧眾,都以學問為要務,且多行托缽之法,其沙門儀軌與中印度大抵相同。八世紀中葉以後約百年間,著名的佛教建築相繼完成,如婆羅浮圖(Borobudur),建於九世紀的賽朗度拉斯王朝時代,歷時八十年才建造完成,為目前全球大乘佛教最大最壯觀的聖地。餘如曼達特(Mendut)、卡拉森(Kalasan)、薩壘(Sari)等都是馳名宇內的佛教建築,所以佛教興隆的情形可想而知。當時,大乘佛教因世楞達羅王的護持而得以宣揚,他曾在拿楞陀、拉迦普敦二地興建許多佛寺。此外,密宗也在這個時期傳入印尼。
西元一○○六年,摩拉匹火山爆發,在火山灰的堙沒下,婆羅浮圖被世人遺忘了八百年之久,但也因而逃過回教傳入爪哇時的劫難。而在同時,自回教傳入後,到十九世紀間,印尼佛教可說是處在停頓狀態中。直到一八一五年,由於婆羅浮圖的發現,印尼佛教才逐漸復甦。一九○二年,開始整修與重建工作。婆羅浮圖的光輝從一九一一年起,再度展現。一九一二年,靈智會的會員們為慶祝衛塞節,在婆羅浮圖的頂上坐禪,以後每年都如期舉行。
從小就加入靈智會的體正法師,畢業於荷蘭格諾能根大學,他對佛法有濃厚的興趣。三十一歲時,他從緬甸剃度回國,開始走訪鄉村,弘法佈教,許多村民因他而皈依三寶,印尼佛教從此有了新的發展。
在體正法師不斷的努力下,於一九五四年成立「印尼佛教會」,代表上座部、大乘顯教與密教三個主要宗派。一九五九年,法師又與十四位外國比丘共同組成「印尼僧伽會」,積極展開弘法度眾工作,目前印尼佛教徒人數已達五百萬人。
今日,佛教在印尼,是一個需要再發展的宗教。二次大戰後,佛教復甦。一九五三年,第一個居士林成立於日惹。爾後,居士林普遍設立。一九五七年,三寶壠的印尼佛學社、棉蘭的蘇島佛學社也相繼創立。一九五八年,「印尼佛教菩提總會」在佛陀伽耶寺召開第一次會員大會,全國十七個城市的代表參加會議,爾後各大城市均設立分會。六○年代印尼政府進行排華運動,規定不得使用中文,禁止中文教育,大乘佛教的傳播受到影響,閱讀中文佛經的人減少,但英文佛經仍然廣為流通,英語成為佛教徒的主要語言。一九六七年,分散在印尼各地的佛教徒組織聯合成立「印尼佛教徒聯盟」,佛教界的活動有統一的趨勢。七○年代印尼政府放寬對華人的禁令。一九七一年台灣東初法師應印尼佛教會的邀請,首次訪問印尼,在雅加達等地受到廣大華人佛教徒的熱烈歡迎,參觀了數十所佛寺,此時佛教有了更大的發展。
一九七三年,佛教徒成立「印度尼西亞菩提達磨」組織。兩年後,該組織召開首次會議,有三十八個分會的代表與會。代表們在會上提出要把佛教從印度教中分離出來,走上一條全新的道路。同年在雅加達等地陸續有四座佛寺開光或修建。一九七八年,三達磨會加入世佛聯。新興起的印尼佛教引起世界佛教界的注意,世佛聯執委會曾經有意將第十四屆世佛聯大會在印尼召開,為此曾和印尼地區中心做了一系列準備,但最終未能如願。經過幾十年的辛勤耕耘,印尼佛教界逐漸得到政府的肯定。一九八三年,政府同意佛誕節為國家節日,蘇哈托總統親自關心的婆羅浮圖修復工程也於這時全部完成。一九八四年十月,印尼佛教各大宗派聯合在蘇門答臘創立「印尼佛教學校」,獲得政府批准登記備案,這是印尼唯一的佛教學校,其中慧雄法師算是印尼佛教最有貢獻的人物之一。
一九八○年,永悟、宗開、道來等法師由台灣佛光山學成返國弘揚佛法,相繼成立寺院道場,舉辦各種法會、講經等弘法活動,更促使印尼佛教受社會重視。一九八七年,在雅加達召開首屆婦女佛教徒會議。同年,印尼成立達磨傑卡佛學院,招收全國各地佛教僧侶數十人,為將來把三藏譯成印尼語而培養專門人才。佛教在印尼繼續發展,目前印尼除了印尼佛教徒聯合會的全國性佛教組織外,還有由十六個佛教基金會創辦的數十所佛教團體,近年來還成立了佛教青年團,可以看出未來的希望。
◆菲律賓佛教
菲律賓,位於太平洋西南,隔巴士海峽與台灣相遙望,全國由七千以上的大小島嶼組成,面積三十萬平方公里,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信仰天主教,是遠東唯一的天主教國家。
約在西元八至十三世紀間,建都在蘇門答臘的佛教大帝國室利弗逝曾擴張勢力到菲律賓群島,佛教因此隨之傳入。現今菲律賓土語中仍保留有若干梵語,當地出土的文物中更有佛像、蓮花等雕刻品,都可作為古代菲律賓確曾有過佛教的證明,可惜尚未生根,回教就從東進入。十六世紀開始,由於西班牙長期殖民,挾其強權武力,逼迫土民放棄原有信仰,皈依羅馬天主教,直到一九四六年,在美國支持下,才成立獨立政府。所以近代菲律賓佛教與古代毫無關聯,是由華僑從我國傳入,如首都馬尼拉的中路觀音堂、圓通寺,三寶顏市的福泉寺等,都是為因應僑胞消災祈福的需要而創立的。但是這類佛堂,大多由在家信眾主持,缺乏積極籌劃的弘法活動,僅能視為菲律賓初期的華僑弘法佈教道場。
一九三一年,僑界組織「旅菲中華佛學研究會」,翌年,發行《海國伽音》一期,並在一九三六年奠基啟建寺宇,就是今天的大乘信願寺,這是菲律賓為弘揚正法而興建的第一座寺宇。這座寺院成立的次年,從我國迎請性願寺法師主持,繼續擘劃經營,增建堂舍,購置經藏法器,舉辦講經、念佛共修等活動,不久就成為僑眾雲集的信仰中心。除了信願寺之外,陸續又有華藏、普陀、寶藏、隱秀、宿燕、靈鷲、蓮花精舍等寺,也都莊嚴堂皇。各寺除了舉辦佛學講座、青年佛學社等弘法事業外,在一九八二年設立電台,展開「佛陀法音」空中佈教。教育方面,一九四七年首由信願寺捐資,創立普賢學校,嗣後,一九五九年創辦能仁中學,宿霧市有普賢中學分校,三寶顏市有觀音學校。另有一九七一年落成的乘願學校。文化出版方面,過去曾有《海國伽音》及隨報刊行的《甘露雙週刊》、《慈航雜誌》,一九七二年春,菲國施行軍統,一切華文報刊均遭查禁,《慈航》因而被迫停刊。
在參與國際性佛教活動方面,一九五二年,由瑞今法師率團出席在日本召開的「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大會,後即成立「世界佛教徒友誼會菲律賓分會」,並曾先後多次出席在世界各地召開的「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世界佛教僧伽大會」、「世界華僧大會」等國際性會議,對促進國際性的佛教文化交流,不但熱心響應推行,且貢獻良多。
慈善與社會福利方面,一九五六年,「歲暮慈贈會」首先成立,是世界佛教徒友誼會菲律賓分會的附設機構,由熱心社會公益的佛教徒所組成,籌募慈善基金,每逢歲暮,前往安老院、孤兒院、精神病院、兒童感化院、貧民窟等地慰問,致贈物品或分發善款。社會服務方面,華藏寺創辦「佛教乘願安老院」,專門收留孤苦無依的老人。「文蓮施設所」為宿燕寺所創辦,在一九七八年落成,每週兩次施醫贈藥,是菲島佛教界第一所最具規模組織的慈善機構。另外有「菩提念佛會」,每逢星期天前往老人院慰問;「菩提福利會」的賑濟對象則由老人院擴展到孤兒、貧民、難民、教養所及其他臨時救災各方面。
菲律賓佛教在短短數十年間,寺院由二、三所發展到近三十座,從首都大岷區擴展到各島嶼市鎮。在諸大德法師披荊斬棘、默默耕耘下,展望未來佛教,具有相當發展的潛力。
一九八七年,佛光山在菲律賓的西黑省苗戈律市建立分院圓通寺。翌年,菲律賓宿霧市天主教徒呂希宗、呂林珠珠夫婦為感恩奉孝,在這天主教國家建立一座近千坪的寺宇,命名為「慈恩寺」。一九八八年,建寺完成;一九八九年三月,由佛光山正式派遣慈容法師、永光法師等分任住持、監院。佛光山在此開始展開人間佛教的弘揚後,又在馬尼拉建立佛光講堂、設立佛光文教中心,並組成「菲律賓佛光協會」、「佛教青年會」,使菲律賓佛教更加朝氣蓬勃,把佛教的教育、文化、慈善、朝聖等事業更傳揚到國際上去了。
◆泰國佛教
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央,古稱墮羅缽底。居民為傣族,原住我國雲南省西南部,由於受到漢人壓迫,漸漸遷徙到湄南河、湄公河沿岸,西元七世紀左右,征服近鄰,建立王國的基礎。十三世紀中葉,於湄南河上、中游分別建立蘭那泰王朝與素可泰王朝,至十四世紀中葉,兩王朝合併定立國都,正式統一,建立阿踰陀王朝,我國稱之為暹羅。統一之前,佛教信仰已頗興盛,造佛建寺的風氣也極普遍,據《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所載,唐朝義淨大師西行求法的時候,泰國佛法已經盛行。傣族人立國前的佛教大約可分為上座部佛教(西元前三世紀)、大乘佛教(八世紀)、蒲甘佛教(十一世紀)、錫蘭佛教(十三世紀)的傳入等四個時期。
素可泰王朝初期的佛教兼揚上座部與大乘,第五代的立泰王精通內外典,著作《三界論》,詳細論述佛教的宇宙觀與人生觀,又領導鑄造佛像,就是現今供奉在彭世洛府大舍利寺的清那叻銅佛,與曼谷善見寺的大銅佛。十四世紀中葉,大城王朝取代素可泰王朝,曾興建佛陀最勝寺、巴考寺;怛萊洛迦王更將舊王宮改為佛寺,命名為最勝遍知寺;拉瑪鐵波底二世更敕造十六公尺高的大佛;頌曇王少年時曾出家,法名淨法,曾下令在蘇槃那山創建佛寺,改名佛足山。
一七六七年,皇室傾軋,內亂頻仍,緬甸乘機入侵,後由漢人鄭信光復,建立吞武里王朝,但只維持了十五年就發生叛亂,鄭信的部將昭披耶查克里,乘機殺害鄭信,開創曼谷王朝。昭披耶查克里就是現今泰國王室之祖拉瑪一世(一七八二-一八○九在位)。拉馬一世曾校訂三藏,改革僧團;拉瑪三世(一八二四-一八五一在位)諭令翻譯三藏及特別論典為泰文;他的弟弟是四世(一八五一-一八六八),曾出家二十七年,法號金剛智,提倡嚴格持戒,創立法宗派,原有的眾多僧侶就稱為大宗派,泰國僧團自此分成兩派,流傳至今;五世朱拉隆功王(一八六八-一九一○)以泰文刊行巴利語聖典,創建大舍利寺學院為高級巴利文研究中心,皇冕學院為高級佛學研究中心,並發行《法眼雜誌》迄今,是泰國佛教流通最久的刊物;拉瑪六世(一九一○-一九二五在位)著有《佛陀覺悟什麼》、《東方猶太》等書;拉瑪七世(一九二五-一九三四在位)改編巴利三藏,成為泰國現行最完備、最新編的巴利三藏;拉瑪八世(一九三四-一九四六在位)時,佛教僧伽組織曾仿照國會形式,僧王為最高領袖,下設僧伽部長、僧伽議會、僧伽法庭。拉瑪四世到六世期間所修建的佛統大塔,高約一二○餘公尺,周圍二四○公尺,為泰國最大的佛塔。
佛教是泰國代代相承的傳統宗教,也是泰國人的生活重心。在四千七百萬人口中,佛教徒佔了百分之九十五。由於泰國歷代國王都護持佛教,所以佛教成為泰國國教,僧侶備受敬重,在社會各階層有很大的發言權。甚至王室儀式、國民教育及生活種種,都以佛教作為規範,而且規定男子年滿二十歲時,至少需要出家三個月,每天清晨出外托缽、過午不食。大部分青年僧侶是學生,泰國約有九千所教授巴利文和佛學的佛學院,另有兩所佛教大學,只教授佛學,長老比丘指導靜坐及修行,或致力於佈教、教會行政和心理諮詢。
每年有四個佛教節慶,都是國定假日,法師們透過電視與廣播開示佛法,民眾要受持八關齋戒。佛教與泰國人的一生息息相關,如新居落成、嬰兒出生、生日、結婚等場合,都要邀請法師誦經祈福,尤其重視超薦法會。
一般家庭通常設有佛龕,出外常帶佛像項鍊。路經佛寺,必定恭敬禮拜。每日晨間,自動準備食物,供養托缽僧侶。每逢佛寺舉辦活動,人們便帶著各種糧食前往供養,同時聽聞佛法。
泰國有兩個主要佛教教會,下設各省分會。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泰國佛教總會」在皇室贊助下成立,全國各地設有七十五個省分會。另有「泰國佛教青年總會」,在一九五○年創立,亦由皇室贊助,全國共有四十五個省分會。「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是個國際組織,成立於一九五○年,以促進佛教發展、實踐佛教理想為宗旨,永久會址設於曼谷。一九八八年,假美國佛光山西來寺舉行第十六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星雲被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