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6 - Schools 《佛教叢書6-宗派》
Vignanavada - 3. The Essentials of the Vignanavada 唯識宗 參、唯識宗的要義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唯識宗 參、唯識宗的要義一、萬法唯識所變
唯識宗,或許一般人會以為它是唯心論,實際上唯心論和唯識宗是不一樣的。一般的唯心論,只涉及到唯識哲學的第六意識,而佛教所說的識,不但第六識,還有第七識、第八識等非常微細的心識活動。
所謂「識」,即認識、分別、了別的意思。例如我們的眼睛具有認識形相的能力,能夠了別紅黃藍白、男女老少、大小方圓等形狀。我們的耳朵,能認識聲音的高亢低沈、尖銳柔和;這是西洋的交響曲、那是中國的國樂;那一種音樂是我喜愛的,這一種曲調是我厭惡的。我們的鼻子可以認識香臭;我們的舌頭可以分辨酸甜苦辣等味道;我們的身體可以感觸到舒服、柔軟、堅硬、冷暖等各種感覺。
眼、耳、鼻、舌、身等五種了別識,必須依靠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五根,對外攀取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並且這五塵必須是現起存在的,才能產生認識作用,在唯識學上,稱眼、耳、鼻、舌、身等五識為前五識。
唯識宗有所謂的第六意識,它與前五識不同,可以普遍地去攀緣一切法,例如有為法、無為法、看得見的、看不見用心想的、追憶過去的、憧憬未來的,甚至龜毛兔角,第六意識都可以去推度比較,作種種想像分別,所以它的了別作用比前五識更大,更廣泛。它可以和前五識共同去攀緣外境,也可以單獨現起,因此稱為獨頭意識,例如幻想過去、現在、未來的獨散意識;做夢時可以飛天跨海的夢中意識;或打坐參禪時,在禪定中不生起前五識的定中意識。
第七意識,又稱末那識,是比第六意識更細微的心識。在一般的西洋哲學、科學、醫學固然不知道有此心識,就是小乘人也不甚明白。第七識的思量作用,是恒常的,不像六識有間斷性。它是一個很麻煩的東西,因為它常常執著第八意識為我,因而產生我愛、我見、我癡、我慢等四大根本煩惱,對於自我及我所深生耽著,引發許許多多貪瞋癡的行為,造諸惡業,於生死之中,不能得到解脫。
第八意識,稱為阿賴耶識,為一切諸法所依。所謂萬法唯識,就是靠這個識無始以來所含藏的種子變現出來的。它含有清淨的種子,也含有雜染的種子,由於第七末那識不斷的妄執,引發第八意識中的雜染種子現行,更由此雜染的種子現行回薰成為新的種子,而造作新的行為。世間的一切,因此而層層不斷地變現展開。如果能夠認識一切唯心所造,唯識所變,了解一切萬法都是不實在,因而斷除妄執,就可以了生脫死,回歸涅槃清淨之體。
佛教講唯識,和共產主義的唯物思想,是完全不一樣,是互相衝突的。共產主義的唯物論,把人也看成物質,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就加以利用;沒有利用價值時,他就廢棄不要了,完全泯滅人性的尊嚴。
唯識思想認為宇宙的一切,山河大地也好,日月星辰也好,乃至吾人的知、情、意等的一切心靈活動,都是我們各人的唯識所變現,於是產生各種千差萬別的現象,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我們能夠泯除心識的虛妄分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則能如實地了悟世界的實象,不為紛亂動盪、光怪陸離的現象界所迷惑。
(一)唯識所變的舉證
關於唯識所變的道理,最容易察覺的就是吾人喜怒哀樂的表情。至於現生的果報體是否也是唯識所變的呢?例如:有一次,圓瑛法師在北平講經,講經的途中休息十分鐘,有人向他提出一個問題:「你們佛教講唯識、講唯心,我是講科學的,一切要拿出證據來,你說一切是唯識所變,唯心所現,現在請你從心識裏變出一匹馬來。」
圓瑛法師一時無法作答,就說:「現在講經的時間到了,請你明天看掛牌的解答吧!」這天夜裏,圓瑛法師百般思索著這個問題,輾轉反側,無法入睡,要如何才能變出一匹馬來呢?眼看東方已經露出曙色,仍然找不到答案。一直到做早課了,聽到大殿傳來陣陣的鐘聲、磬聲,突然福至心靈,「啊!有了!」趕快叫侍者拿牌來。原來歷史上有名的畫家趙子昂,有一次為了畫一匹馬,全神貫注揣摩馬的神態。由於專心過度,一天夜裏睡覺的時候,元神出竅,變成一匹駿逸的白馬,同床的太太一看,嚇暈了過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趙子昂畫馬變馬的美談。圓瑛法師回想起這則故事,就在牌子上寫著:「趙子昂畫馬變馬,唯心乎?唯物乎?」意思是說世上的一切變化,究竟是唯心的呢?還是唯物的呢?
圓瑛法師寫好了以後,吩咐侍者將牌子拿出去掛起來。侍者一看師父終於解開了難題,一面很歡喜,不過嘴裏卻喃喃地嘀咕道:「好僥倖啊!幸好人家問的是變馬,假如對方問的是變牛的話,我想師父大概就變不出來了。」圓瑛法師一聽,叫住侍者說:「站住,把牌子拿過來。」於是在下面又添加了幾句:「畫馬變馬,如其畫牛,焉不變牛?」人的心識想的是什麼東西,就會變成那一樣東西,心識力量之大,由此可以略知。
《晉書‧樂廣傳》記載著下面一段故事:樂廣曾經宴請一位好友喫飯喝酒,分別後,那位朋友卻久久不再來往。有一天,樂廣遇到他就問他何以如此,朋友說:「上回承蒙你請我喝酒,但那天就在我舉杯想喝時,我看到杯中有一條小蛇幌動著,我當時雖然厭惡得心裏起疙瘩,但礙於你做主人熱心招呼的情面,我只得吞飲下去。回家後我就病了,連醫生也看不好。唉!我現在就渾身難受,連茶飯都不思不飲呢!」樂廣大吃一驚,心想:「杯中怎會有一條小蛇呢?」回家後左思右想,朝思暮念,總想不出一個所以然。直到有一天吃飯時,樂廣坐到朋友上次所坐的位子上,拿起酒杯想一飲而盡,無意間往杯中看了一眼,頓然嚇一跳,杯中居然也有一條小蛇。幌一幌酒杯,移一移位子,再仔細一看,咳!原來是牆上的弓箭折射到杯中的影子。啊!樂廣急忙再把好友請來,讓他坐在原先的位子,酌了一杯酒奉上:「你瞧!不要慌,是不是又來一條小蛇啊?」樂廣接著起座拿走牆上的弓箭:「再仔細瞧!小蛇那裏去了呢?看看這張弓,這就是上次造成『杯弓蛇影」的罪魁禍首了!」朋友一聽,恍然大悟,這時肚子一陣絞痛,一吐卻真的吐出一條小蛇來。疑心成病,久而久之,常會從無中生出有來,所以有時我們說「心生則種種法生」。
又如人們夜半行路,一覺得後頭彷彿有鬼,這時頭也不敢動一下,大氣也不敢喘一聲,心臟上下亂竄,兩腿雖已酸軟,仍然死命加快速度,走得愈快,天啊!鬼也跟著走快在後面追趕來了……。
(二)唯識的作用
心識的力量很大,晚上睡覺的時候,可以起來夢遊,又能自己回去睡覺。一般人稱為下意識,其實這是第六識中獨頭意識的夢中意識,不必假借眼耳鼻舌身而自行活動的意識。眼耳鼻舌身雖然睡覺不活動了,但是意識能夠單獨活動,上山下海,毫無阻礙,彷彿真實一樣,一點也不覺得是在夢中。
由於意識染著外境的不同,造成各種不同的業因,感受各種不同的果報,也因此而有嗜好、興趣、習慣上的不同。譬如有人看到溪中的魚蝦就說:「唉呀!那些小魚小蝦好骯髒啊!小小的身軀裏,卻藏著大便小便、五臟六腑等穢物。」但是對一個饕餮成性的人來說,卻把它視為佳餚,吃得津津有味。狗子吃屎,糞便是污穢不堪的東西,可是狗子的鼻識,由於業力所感,連人自己都嫌臭嫌髒的大便,牠卻把它當做珍饈美味,飽餐不已。心識覺得是美味的東西,縱然是污穢難以入口的糞屎,也會變成山珍海味;心識覺得不舒服的地方,即使是清淨的極樂淨土,也會變成刀山劍海。心識牽引力量的巨大,可以印證一二。
中國佛教史上四大翻譯家之一的鳩摩羅什大師,翻譯過不少的大乘經典,譬如《法華經》、《維摩經》、《金剛經》、《阿彌陀經》等,深為一般人所誦念受持。他年少的時候,有一次到某寺院去遊玩,看到一個猶如帽子的大磬,一時興起,就拿起銅鑄的大磬子,戴在頭上。由於他沒有分別心,只想到這是頂帽子,千鈞重的銅磬,在他的心意識裏,沒有重量的存在,因此輕易地戴在頭上,一點也不覺得重。他的母親一看,就說:「胡鬧!那是銅的磬子,怎麼可以當帽子戴呢?」鳩摩羅什一聽是銅製的,意識有銅的觀念,馬上感到泰山壓頂般,沈重地抬不起頭來。
從前在印度的地方,有一個甘泉村的村落,村落居民樸實忠厚。村中有一個大泉,清淨而甘美,飲之清涼甜爽,最能解渴。病者常喝此水,自然而癒。從遠道而來喝此水者,比比皆是。
這消息傳到國王的耳中,國王羨慕道:「珍貴的甘泉,是天然的賜予,像甘露一般能使人精神舒暢,希望村民每日能送甘泉給我。」國王的話,村人那敢怠慢,由村長領導,每日須要一人輪流挑水到王城呈上國王。
村莊離王城有五里的路程,沒有車輛搬運,只靠人力挑走,路途崎嶇不平,無論日晒雨打,無論春暖冬寒,村人仍然要挑水進城。久而久之,村人都感覺路途遙遠,勞苦不堪,發出怨言,於是大家便集議他遷,來避免挑水的負擔。
村長知道了大家要遷居的事,立刻召集村民說道:「你們暫且不要他遷,待我去請求國王,把五里路改作三里,使里程縮短,不就可以減少疲勞了嗎?」
村民一致贊同。果然到第二天,村長去見國王,說道:「國王啊!村人每日挑水走五里路,以為太遠,不知能否改為三里路的名稱?」
「好的,只要每日能挑水來,改換個名稱可縮短路程的遠近,那以後就改稱為三里吧!」
村人聽說國王將五里改為三里,歡喜雀躍,以後挑水不再怨聲嘆氣,忘了疲勞。
其實,五里、三里,路程都是相同的,只因為心識認知的轉變,感受也隨之由苦轉樂。
過去在上海曾經發生過一則故事:有一個富家公子在大雪紛飛的早上,推開窗子外望,一看白雪皚皚,非常高興,就吟了一首詩:「大雪紛紛滿天飄。」當時樓下躲著一個叫化子,正在挨餓受凍,飢寒交迫,聽那公子哥兒一唸,就接了一句:「老天又降殺人刀。」樓上的富家公子不了解窮人的困苦,依舊得意洋洋地繼續吟著:「再下三尺方為景。」認為雪再下厚一點,風景就更好了;老乞丐一聽,更覺得悽慘,含悲作結:「我輩怎得到明朝?」這富家公子和老叫化子因為心境不同,雖是同樣的雪,卻有天壤之別的不同感受。
心識的力量可以穿透時空,造成無縛無執的感應,用現代的科學知識來解釋,這種心識的力量就是腦波,可遠可近。五代時候的僧智禪師,才深德大,有一天,忽然急急召喚全寺僧眾說:「大家立刻準備香火做法事,全體一律持誦觀音聖號,來解救江南某寺即將面臨崩塌的噩運。」眾僧聽了,覺得十分突兀,一個個茫然不知所以,在僧智禪師再三催迫之下,只得遵命行事。一場法事聲如雷鳴的做完,什麼事也沒有發生。後來從南方傳來消息說:「江南的揚都講堂,在那一天正聚集幾百個僧侶做法會的時候,忽然聞到外面異香濃郁,空中又傳來陣陣誦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聲音,事出突然,吸引了全堂的人跑出去觀看,做法會的人因此走得一個都不剩,忽然之間,真是好險,說時遲,那時快,揚都講堂轟然一聲崩坍倒了下來,連一個人都沒有傷到,真是奇蹟。」這就是心識無遠弗屆的例子。
有一個醫生想瞭解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於是他做了一個實驗:在監獄裏找到一名死刑犯,對他說:「你已經被判處死刑了,砍頭或槍斃的死法都非常痛苦,現在如果我為你打一針慢慢地抽血,血抽完你就會自然安樂地死去,你願意嗎?」
死囚一聽,馬上應諾,躺上床,接受醫生的安排。兩眼先被幪起,手臂上紮了一針後,立刻就聽到血一滴滴地滴在桶子的聲音。醫生湊近死囚耳畔,不時地告訴他:「唉呀!你的血已經抽出五分之一了,你的臉上已經失去血色了。」「唉!現在你的血已經抽出五分之四了,你的臉色完全慘白,你快要死了!」
死囚緊閉雙眼,聽著醫生的描述,心想:「我的血快要流乾了,我就要死了。」
忽然覺得自己頭暈目眩,身體漸漸虛弱起來。死囚就在自己那殷紅的血液慢慢乾竭,生命漸漸枯萎的想像中,無疾地死了。事實上,醫生並沒有抽出死囚的血液,只是在死囚的耳朵旁邊放置一個水桶,並且接了一條水管,水流入桶中,發出滴答滴答的響聲,彷彿血液答答的滴落聲,而他自己把聽到的一切「暗示」,在心中造成一幅宛若真實的景象,他完全被自己心識的作用嚇死了。
有一位旅人出外行商,跋涉於崇山峻嶺之中,一不小心,掉入黑暗的洞窟裏,荒山僻野,人煙罕至,眼看自己將埋骨在這裏,商人心急如焚,兩眼拼命望著洞口,直想:「要是我能飛就好了!要是我能飛就好了!」想著想著,心中無一雜念,忽然身子果真飛升到洞口外了。心的力量有時就是這麼大,心能左右一切,不由得叫人不相信。
從前有個老太婆,由於整天哭喪著臉,從來就不曾笑過,因此人們就稱她為哭婆。有一天,有個老禪師路過,借宿老太婆家,看到她愁眉不展,淚流滿面,就問她說:「老婆婆,你為何天天哭泣呢?」
「你不知道我內心的痛苦。」
老禪師一聽,正起臉色,細聽她娓娓道來:「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一個賣傘的青年,二女兒嫁給做麵條的人家。每次一出太陽,我就擔心大女兒的傘賣不出去。一看到天下雨,心情就難過,害怕二女兒家的麵條沒有陽光曝曬,就沒有生意了。所以,我無時無刻不傷心難過,不得不天天啼哭。」
原來為了這個緣故,老禪師於是委婉地告訴她:「我教你一個快樂的方法,以後你看見太陽出來了,就想著二女兒家的麵條有了日曬,生意興隆;天一下雨,你就想起大女兒家的傘生意上門了。這樣一來,你就可以每天笑嘻嘻地過日子了。」
老太婆接受了老禪師的意見,從此哭婆變成了笑婆,整天笑呵呵,不再哭喪著臉了。由此可知,心的力量是多麼大啊!心念一轉,海闊天空,人生何其快樂!心境一變,煩惱就是菩提。身心愉快,解脫的涅槃就在眼前了。
我們的心蘊藏無限的寶藏,能夠變現種種的東西,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世間一切的現象,不外是我們心靈活動的一種影像,一種投射。心彷彿善畫的繪畫家一樣,一管彩筆在握,能夠畫出種種繽紛美麗的圖案,如《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我們看看有些動物昆蟲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命,隨著生存環境的不同,而將自己的身體繪成和環境相同的顏色,藉著這層保護色,以避免外境的傷害。所以即使動物鳥獸,為了延續生命,他們的相便能隨心轉,隨心變化,心的功用變化,徵諸於自然萬物的事例,也可以略知一二。
山河大地乃至一切萬法都是唯心所變,唯識所現,這個道理有時卻很難為一般人所信服,然而佛教之所以勝於世法,便在於佛教的使用「心力」,是超科學的,是出世的。像明代蓮池大師,便以善用「心力」聞名,據高僧傳記載:明神宗萬曆十六年,夏秋之間,杭州府城及其附近村廓發生了大瘟疫,人畜死亡枕藉,日斃千人。杭州太守余良樞召集了全州醫生急救,都無法遏制疫癘流行,不但處處屍陳,連醫生都一個個倒了下去,令官府束手無策。就在滿城哀號呻吟時,有人獻策:「只有請雲棲寺的蓮池大師,用念佛誦經來禳除災凶了。」
話一出,立刻有人附和:「是啊!他曾以願力驅虎、求雨,都能實現,那麼,以願力來禳疫,或許能救滿城生靈呢?」
余良樞太守於是誠心誠意齋戒沐浴,恭請蓮池大師移駕杭州靈芝寺,將一切苦境相陳。蓮池聽說後,頷首道:「這是仁心仁術,心宏願大,疫癘是可以禳除的,因為誓願和修行並作,在太守方面發誓願,在我個人方面作修行,兩種心力合而行之,自然可以成事。」
於是立刻搭蓋法壇,以蓮池大師為主壇,領導雲棲、靈芝兩寺法侶及許多善信,進行禳疫袪癘的法會。說也奇怪,法會舉行不過片刻工夫,回城來報死而復甦的病人已有多起;又一會兒,一些輾轉床第奄奄一息的人,忽然嘔瀉俱止;不數日而杭州府城疫癘全消,四境哭聲俱息,成就了「以心轉境」的無上妙法。
宇宙萬法本來是如如不變的,但是心識一起了分別,一切山河大地在識藏裏的變現就不一樣了。心情愉快的時候,天上一輪皎月真是詩情畫意;行竊的小偷看到天上的明月,非常的討厭,反而怪月兒不作美,破壞他的好事。假如一個是你心愛的對象,會覺得她比西施還要美貌多情;假如是你不喜歡的人,彷彿母夜叉般地面目可憎。同樣一個人,有了愛意,就覺得對方美如天仙;沒有愛意,甚至由愛生恨時,覺得對方奇醜無比;既無愛意,也無恨意,覺得對方只不過是個相貌平庸的普通人罷了。因此,一切的境界由於心識的分別作用,而有美醜、好壞、優劣的種種差別。如果我們能善於調伏自己的心識,再痛苦的事,也能逆來順受,甘之如飴。譬如站立良久,兩腿酸麻,沒有座位可坐,原本是很辛苦的事,但是只要我們心甘情願,一切也就不以為忤了。因此,如何轉妄識為智慧,是解脫的重要途徑。
二、五位百法
法與物體、事物同義,是一切萬有的總稱。「百法」是萬有的分類,將一切有為、無為諸法,總括為百種。這是印度世親論師的歸納分類法。
五位百法並不是唯識學派的獨創,它是從小乘佛教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瑜伽師地論》將萬法歸為六百六十種法。世親早年作《俱舍論》時,曾將六百六十種法歸略為七十五種。與世親同一時代的訶梨跋摩,造《成實論》時,又將萬法歸納為八十四法。後來世親「回小向大」,從兄無著學習大乘法相教義,為說明「法相之學」,造《百法明門論》,將萬法歸納為百種,略為五位百法。五位是: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應行法;五、無為法。其中,「心」有八法,「心所」有五十一法,「色」有十一法、「心不相應行」有二十四法、「無為」有六法,是為百法。
研究唯識學,必須先了解諸法名相,這是進入唯識之門。《百法明門論》是唯識「一本十支之學」中,專門介紹諸法名相的書,是唯識學入門的基礎學問。
(一)心法八種
五識眼耳鼻舌身,心識能合又能分,
末那傳達作使者,賴耶如山似海深。
賴耶幕後主人翁,指派末那作先鋒,
心居中樞總指揮,五識活動如追風。
兄弟八人共一村,村中諸事各持分,
五個出外作買賣,心識居家獨自尊。
眼觀耳聞鼻作探,舌味身觸心難安,
末那執我作傳達,賴耶罪福怎能堪。
在宇宙萬法中,心識的作用最殊勝,因此,在五位百法中首述心法,以心是作用的主體、一切萬法的根本。所以心識又稱「心王」,心法又稱「心王法」。在心王法中,其數有八,叫做八識,又稱作八識心王。
對於心識的探索,在主體上有八個,在作用上則有五十一種的「心所有法」。心所,是從屬於心王的作用。心王和心所並不是在一個實體上截然劃分,而是一種名言施設,為了建立我人的分析概念而已。
心識主體有八個,前五個是:眼、耳、鼻、舌、身,也就是前五識,具有了知外境的作用。
前五識是以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為所依,而以五境:色境、聲境、香境、味境、觸境為所緣,這是人體五種感覺器官的基本作用。這五識之中的任何一識發生作用,都必須有「意識」與之同時俱起,由意識來幫助前五識發生認識了別的功能。意識,是我人心理活動的中心,不但隨時與前五識同時俱起,並且在前五識休息的時候,還獨自在思索、回憶、想像,甚至睡覺時亦發生作用。意識與前五識共起時,叫做五俱意識;單獨發生作用時,叫做獨頭意識。意識是以第七末那識為所依,以法境(一切諸法)為所緣,並且能攀緣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諸法。
心識的第七個是末那識,這是自我意識的中心,吾人一切自私的想法,與貪婪、倨傲、固執己見等惡習,全是由末那識發起的。第七末那識以第八阿賴耶識為所依,始終緣第八識的「見分」為自我,這就是它引發偏執自私的原因。阿賴耶識依於末那識,緣根身、器界、種子而生起作用,這是宇宙人生的本體、萬有的根源,也是唯識學所要探研的對象。
(二)心所法五十一種
心所,全稱心所有法,這是隸屬於心王的心理作用(即八識心王所生之法)。此法與心王法相應,心念生起時,必有心所;心若不生,心所亦無。心所法共有五十一種,總分為六類:
1.遍行心所 遍行位,是說任何認識作用發生時,所生起的心理活動,又分為五種,即:作意、觸、受、想、思。因為這五種心理活動具有普遍性,遍於一切心(八識)、一切地(三界九地)、一切性(善、惡、無記)、一切時(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叫做遍行。
*1作意:就是注意,也就是留意。它的作用是領導心識去接觸、攀緣外境。〈大學〉中說:「心不在焉,視而
不見,聽而不聞……。」這是說明不「作意」的例子。
*2觸:就是接觸。由於作意,使根與境相互接觸,因而產生識的了別、認識作用。觸,是根、境、識三和的
因;三和,是經由觸而得的果。例如:眼根看花時,便產生對花的認識作用,這種認識就是根、境、識
的組合。
*3受:就是領納。此「心所」生起時,能領納順、違等境。有三受、五受的區別。三受就是:苦、樂、捨。五
受就是:苦、憂、樂、喜、捨。此中苦、樂二受,是與前五識相應而起的感覺;憂、喜二受,是與第六
識相應而起的感覺;捨受就是非苦、非樂、非憂、非喜的感覺。
*4想:就是認識。此「心所」生起時,對所緣的境,會攝取形像,生起認識作用,再給予種種名稱分別,例
如:分別此是人、此是花等。
*5思:就是造作,是推動行為的前作用。思心所生起時,能令心念起諸造作,於善、不善、無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