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6 - Schools 《佛教叢書6-宗派》
Abhidharma School - The Essentials of the Abhidharma School 俱舍宗 參、俱舍宗要義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宗 參、俱舍宗要義一、諸法概論
俱舍宗把一切萬有大別為兩種:一、有為法;二、無為法。為是作為、造作,具有生滅、變化的意義。法具有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二義。說明宇宙間所有萬事萬物都有它特別的相狀,因此,能引發我人一定的認識作用。有為法是指由因緣和合而生,有生滅變化的現象;無為法則指非因緣造作,沒有生滅變化的常住法。
在一切萬有諸法中,俱舍宗又把它歸納分類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科及七十五法等。
(一)三科
三科,是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科有品別的意思,是種類的分別。五蘊的蘊,梵語塞建陀(skandha),是積聚、類別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等。此中除色蘊之外,其他四蘊均屬於精神上的作用。五蘊具體含義為:
1.色蘊:為物質的現象,包括地、水、火、風四大要素,以及由四大構成的一切事物,如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色、聲、香、味、觸等五境。色有質礙、變壞、顯現的意義。
2.受蘊:五根對五境所生起的諸種感受,可分為樂、苦、捨(不苦不樂)三種。
3.想蘊:由眼觸等感覺所生起的認識,是知覺、表象的理性活動。
4.行蘊:造作的意思。是有情眾生的心理、意志活動。
5.識蘊:能統一各種心理、思維活動的根本意識。
五蘊之中,色蘊收攝十一種色法;受蘊收攝受心所;想蘊收攝想心所;行蘊收攝四十四心所法(除受、想二心所),加上不相應行法十四種;識蘊則統攝六識心王。
由於五蘊不攝無為法,因此,所包含的只有七十二法,列表如下:
十二處的「處」,梵語阿耶怛那(ayatana),為生長門的意思,是能生長心心所法處,故名處。根、境相對時,產生識的作用,稱為生長門。根、境各有六類,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及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總共十二處。前六處(六根),屬主觀的感覺器官,為心王、心所之所依,有六內處之稱;後六處(六境),屬客觀的覺知對象,為心王、心所之所緣,稱六外處。此十二處攝盡一切的法,若配於五蘊,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等十色處,相當於色蘊;意處即為識蘊,賅攝六識及意界的七心界;法處為受、想、行三蘊,賅攝四十六心所、十四心不相應行、無表色及三無為等六十四法。
十八界的「界」,梵語馱都(dhatu),為種族或要素的意思。包括上述十二處(六根、六境),以及由六根、六境相接觸而產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稱為十八界。在十八界中,除去六識,則為十二處。而六識實由十二處的意處所開展。依此而知,十八界或十二處,攝盡一切法。
三科的安立,為破「實我執」。由於蘊、處、界三科的假合,才有一切生活的作用。若想在此中求一存在的實體,實不可得。至於三科是實有還是假立,各部派均有不同的看法,「有部」主張三科皆是實有;「經部」主張蘊處是假,唯界實有;本宗則主張唯蘊是假,處、界是實。
(二)五位七十五法
五位七十五法是俱舍宗對一切法的分類。一切事象可分為七十五種類別,概分之則為五大類。即宇宙萬有的變現,依客觀分析,類分為有為、無為二法。有為法又分為四種:一、色法;二、心法;三、心所法;四、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分為三種:一、擇滅無為;二、非擇滅無為;三、虛空無為。其中,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心不相應行法十四、無為法三,總合有七十五種,故稱五位七十五法。
1.色法:一切物質現象。色(rupa)有變壞、質礙的意思。包括十一種,即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聲、香、味、觸)及無表色(外表沒有實體的物質現象)。
2.心法:心的主體,即六識心王。
3.心所法:從屬心王而起的心作用。有四十六種,大別為六類:
*1大地法:與心王相應的一切作用,有受、想、思、觸、欲、慧、念、作意、勝解、三摩地等十種。
*2大善地法:與一切善心相應的心所,有信、不放逸、輕安、捨、慚、愧、無貪、無瞋、不害、勤等十種。
*3大煩惱地法:與一切不善心及雖非惡非善,卻有礙於修道的心相應的心所,有痴、放逸、懈怠、不信、惛
沈、掉舉等六種。
*4大不善地法:與一切不善心相應的心所,有無慚、無愧二種。
*5小煩惱地法:與無明相應,而不能同時生起兩種以上的心所,有忿、覆、慳、嫉、惱、害、恨、諂、誑、憍
等十種。
*6不定地法:與不定相應,即上述各心所之外者,有惡作、睡眠、尋、伺、貪、瞋、慢、疑等八種。
4.心不相應行法:與色、心皆不相應,既非精神,又非物質的現象,有得、非得、同分、無想果、無想定、滅盡定、命根、生、住、異、滅、文身、名身、句身等十四種。
5.無為法:本身既無生滅的變化,也不因任何作用而起生滅變化。有虛空、擇滅、非擇滅等三種。
俱舍宗把一切事物和現象,歸納成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等四類,這些都是有為法,必須在五蘊諸條件下才能聚合而成,所以生滅無常。但無為法卻是超越時空,永恆存在的。其中非擇滅無為和虛空無為是非人力所及,而擇滅無為則可透過對佛教教義的信、解、行而證得。這是俱舍宗分析和論證宇宙萬有的真正目的。
綜合前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科及五位七十五法的關係如下:
其中,無為法不攝於五蘊,沒有積聚的意思。其他十二處、十八界攝盡一切有為、無為諸法。
二、因果論
一切有為法,必須依靠因緣和合,始能產生。本宗立六因、四緣、五果論定原因結果的規則。
(一)六因
六因是: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
1.能作因:在有為法生起時,不障礙他生起,或能助他生起者。又分為有力和無力二種:有力能作因,是直接幫助結果的力量;無力能作因,雖然對於結果沒有直接幫助,但是也不障礙他的生起,被視為間接的助緣,也列為一種因。
2.俱有因:俱有,就是互為因,互為果,「因果同時」的意思。也分為二種:展轉同時互為因果者,稱為互為果俱有因,如三杖的互相依持而立。多法同時為因而得同一果者,稱為同一果俱有因,如三杖互相依持以支持一物。
3.同類因:因果相似,名為同類。謂過去與現在的一切有漏法,以同類相似的法為因,故稱同類因。如善法為善法的因,乃至無記法為無記法的因。
4.相應因:當「認識」發生時,「心」及「心所」必同時相應而起,相互依存。二者同時具足同所依、同所緣、同行相、同時、同事等五義,故稱「相應因」。
5.遍行因:遍一切的雜染法,而能生起煩惱的原因,名為遍行因,又名十一遍行惑。指心所法中的十一種遍行煩惱,如迷於苦諦的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疑、無明,和迷於集諦的邪見、見取見、疑、無明等。遍行因和同類因同是因果異時的因,但是同類因通於一切的有為法,而遍行因則限於心所中的遍行之惑。
6.異熟因:異熟,是異類而熟的意思,舊譯為果報。指善惡的因,產生了非善非惡的無記果。這是從得果的性質上來區別,和同類因、遍行因不同。特指能招致三世苦樂果報的善惡業因,例如:惡因生苦果,以致在地獄受生;善因生樂果,在諸天上受生。但這些果無關善或惡,而是無記性。即受生於地獄的不見得永遠痛苦,而受生於天上的也不見得永遠快樂,是苦是樂,必須看受生者在地獄或天上的表現,所以果與因並不同類。
綜觀上述所說,因雖有多種,但大別可分為「因果同時」的因,和「因果異時」的因。同時的因,為空間的因,指諸法的相依、相托;異時的因,是時間的因,指諸法的相續繼起。六因當中,俱有因、相應因是「同時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是「異時因」;而能作因則兼涉二者。
(二)四緣
四緣有: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等。
1.因緣:在因和緣之中,屬於「因」的一切條件都攝在此中。因緣者,因即是緣的意思。在佛教「因緣論」中,通常將引生結果的主要條件稱為「因」,次要條件稱為「緣」。於此,則強調因也是眾多條件之一,故稱因緣。上面所說六因之中,除了能作因之外,其他五因均為因緣。
2.等無間緣:又稱為次第緣。這是就心、心所而說的。當前念的心、心所將消散時,會生起後念的心、心所的緣。此前念的心、心所,就稱作等無間緣。所謂等,就是前念與後念的「體用同等」。無間,就是前、後二念之間,念念生滅,剎那不停,沒有間斷的意思。
3.所緣緣:略稱緣緣。指心法生起時,必由客觀的「所緣」為對象;若無所緣的境,心法就不能生起。如老人依杖而得以站穩一樣。所緣,就是心法生起的緣,稱為所緣緣。
4.增上緣:不障礙或有助於他法的產生,謂增上緣。其緣體廣大,一切法都是增上緣;又心用廣大,為一切有為法的增上緣。所謂一切法,指除了自體之外,一切的有為現象均為增上緣。
(三)五果
因和果是相關的,依上述的六因、四緣所產生的結果,就是所說的五果。
五果是:增上果、士用果、等流果、異熟果、離繫果。
1.增上果:依能作因的增上力所得的結果。
2.士用果:又稱士夫果。士(士夫),人;用,造作。士用,人的作用。謂人使用工具造作各類事情,所得的結果,稱為士用果。六因中,具有因、相應因作用所感得的果,即屬此果。
3.等流果:又稱依果、習果。自同類和遍行二因所生的果。果似因,名「等」;果從因生,名「流」。後起的果和前因,在性質上相似,稱為等流果。從善因生善果,從惡因生惡果,從無記因生無記果。
4.異熟果:又稱報果。是由異熟因所招感的果報。此果與因,既不同時,又非相隨,性質也不一樣。因為善惡的業因,引起非善非惡的無記果,稱為異熟果。本宗以五根、七心界(即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無間滅的意根)等的「無覆無記性」為異熟果。
5.離繫果:離繫為脫離繫縛的意思。即以智慧的簡擇力,斷除煩惱的繫縛時,證得擇滅無為,此無為即離繫果,又稱解脫果。
五果中,離繫果屬於無為果,餘四果均屬有為果。其與六因、四緣、五果的關係如下表:
三、輪迴轉生論
(一)世間
眾生由惑業的因而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轉,恰似車輪的迴轉,永無止盡。
通常佛教把迷界(世俗世界)分為有情世間與器世間二種。世界又稱世間。所謂世,是遷流、破壞之義,指過去、現在、未來的變遷流動。界,是分界、界限;間,是間別、間隔,指差別的境界。有情世間,是指由五蘊假合的有情本身,為有情的正報。器世間,是指山河大地、日月光明等眾生所依止的生存環境,於此又分三類,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1.欲界:欲是貪欲,主要指食欲、婬欲、睡眠等愛欲。此欲界是貪欲眾生所居住之處,有地獄、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六大場所。
2.色界:色有變壞或質礙的意思。色界的色,是指去除欲界穢惡之色的微妙清淨之質,故稱色界。
3.無色界:此界是以非色的法體而立無色之名,乃非色所屬之界,即不存「色法」之處。此界雖有禪定,但已無色相,故稱無色界。
在三界中,欲界雖有色,而無定;無色界有定,而無色;色界為色、定俱有。又欲界無定故,叫做散地;色、無色界有定故,叫做定地。若以得定的程度而言,無色界是定多慧少,色界是定慧均等,所以又稱靜慮(靜為定,慮為慧)。若把無色界分為四地,則共有三界九地。
依《俱舍論》說,我人所住的世界,中央有一須彌山(又作蘇迷盧山,意譯為妙高山、妙光山),聳出水面八萬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達八萬四千由旬,周圍有九山、八海環繞,形成一個須彌世界。九山是:須彌山、持雙山、持軸山、擔木山、善見山、馬耳山、象鼻山、持邊山、鐵圍山。內部的七海都為八功德水所成,而外邊的海為鹹水所成。第八持邊山和第九鐵圍山之間的海洋,四方有四大洲,名為須彌四洲,東邊是東勝神洲,南邊是南贍部洲,西邊是西牛賀洲,北邊是北俱盧洲。地球位於南贍部洲──閻浮提,有日月星辰懸掛於空中,迴繞於須彌山周圍。
宇宙世界是由無數個世界構成:一千個世界稱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合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宇宙間有無量無數的三千大千世界存在於上下四方。因此,佛教談到世界,則以無量、無邊來形容。
(二)成、住、壞、空
一切諸法皆依生、住、異、滅四相,剎那生滅變化。世間的形成及敗壞,其間也經歷了成、住、壞、空四期(又稱四劫)。成劫,世界的成立;住劫,安住期間;壞劫,敗壞時期;空劫,虛無期間。此四期各有二十小劫,合計為八十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中劫合為一大劫,這是一期世界的始末。
劫,是梵語劫波(kalpa)的簡稱,譯為長時、時分、大時等。佛教對於「時間」的觀念,以劫為基礎,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的過程。
劫又分為多種,從人壽無量歲中,每一百年減一歲,如此減至十歲,叫做減劫。再從十歲起,每一百年增一歲,如此增至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劫。此一減、一增,合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為一中劫。成、住、壞、空,各分別為一中劫,總合四中劫為一大劫。又一中劫的時間,為三億一千九百九十六萬年,一大劫的時間則為十二億七千九百八十四萬年。此四劫成立的情況如下:
1.成劫:為器世間(山河、大地、草木等)與眾生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生成時期。由有情的業增上力,於空間生起微細的風,次第生成風輪、水輪、金輪,漸成山河大地等器世間。其時,諸有情漸次下生,從色界第二禪極光天降生到大梵天,經六欲、人趣……漸次降生,最終之時一切有情生於無間地獄。
2.住劫:又名續成劫。為器世間與眾生世間的安穩、持續時期。於此期間,世界已成,人壽由無量歲漸次遞減。至人壽十歲,為住劫中的第一小劫。此後十八小劫亦皆一增一減,人壽從十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復由八萬四千歲減至十歲。最後一小劫(第二十小劫)為增劫,即由十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在減劫末期,有飢饉、疾疫和刀兵三災。人壽減至三十歲時,由於眾生行惡,飢荒災起,人多餓死。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人多病死。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各起殺害之心,互相殘害,橫死無數,又名小三災。
3.壞劫:為世界壞滅時期。分為二大階段,初十九劫是壞有情世間,名為趣壞;最後一劫是壞器世間,名為界壞。此劫之初,地獄眾生命終之後,不復更生。之後,其餘傍生、鬼趣及人、天等眾生亦漸次壞滅。此時,世界出現七個日輪,燃起火災,色界初禪天以下燒成灰燼;次起水災,第二禪天以下漂蕩殆盡;最後刮起風災,第三禪天以下全部吹盡。
4.空劫:世界已壞滅,於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的第四禪天尚存,其他全入於長期的虛空中。空劫的二十劫之後,再進入成劫,世間即如此不停的在生滅相續。
(三)六道
六道,又稱六趣,指地獄、餓鬼、傍生、阿修羅、人間、天上等六種世界。
1.地獄:梵語音譯作那落迦或泥黎,意譯為受苦處,位於閻浮提地下五千由旬至二萬由旬之間,故名地獄。有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等多種地獄。若以受苦的輕重而論,根本地獄最重,近邊次之,孤獨較輕。以其業報不同,其苦報及壽命也各有不同。
2.餓鬼:梵語音譯作薜荔多、閉戾多。這是經常不得食物、受饑的眾生。其種類繁多,情形最為複雜,有多財鬼、少財鬼、針咽鬼、燄口鬼……等,位於地下五百由旬的閻魔王國。此外,又有雜居於地獄、阿修羅、人間、四天王天、忉利天等處者。
3.傍生:梵語音譯為底栗車。舊譯畜生。以其身體皆為橫行傍行,叫做傍生。為性惡愚癡者墮落的境界,雜居於海上、陸地、空中等處。
4.阿修羅:梵語Asura。意譯為非天。因其福報似天,而瞋恚心重,性好戰鬥,而無天人之德。其身分不定,可生在天道、人道、畜生道或鬼道。種類極多,所謂「天龍八部」多屬此趣。
5.人間:梵語音譯為摩努餘,即人類的總稱。居於須彌山周圍的四洲,因四洲的果報各各不同,因此所受的苦樂也不相同。
6.天上:梵語音譯為提婆,意譯為天,勝妙的意思。天在六趣中果報最勝,有六欲天、色界四禪天、無色界四天三種。色界四禪天的初三禪天各有三天,第四禪天有九天。六欲天和四天王天居於須彌山腰,忉利天居於山頂,其他的四欲天及色界諸天,即分層遙居於須彌山頂的空中;無色界諸天因無色體,故無住處。四天王天和忉利天叫做地居天,以上的諸天叫做空居天。大致說來,天道眾生,壽命長久,有樂無苦。但同為天道,亦以其業力差別,而有福報厚薄之分。
六趣的壽命如下:
1.人間五十歲為四天王天一晝夜(四天王天壽命五百歲)。
四天王天五百歲為等活地獄一晝夜(等活地獄壽命五百歲)。
2.人間百歲為忉利天一晝夜(忉利天壽命千歲)。
忉利天千歲為黑繩地獄一晝夜(黑繩地獄壽命千歲)。
3.人間二百歲為夜摩天一晝夜(夜摩天壽命二千歲)。
夜摩天二千歲為眾合地獄一晝夜(眾合地獄壽命二千歲)。
4.人間四百歲為兜率天一晝夜(兜率天壽命四千歲)。
兜率天四千歲為號叫地獄一晝夜(號叫地獄壽命四千歲)。
5.人間八百歲為化樂天一晝夜(化樂天壽命八千歲)。
化樂天八千歲為大號叫地獄一晝夜(大號叫地獄壽命八千歲)。
6.人間一千六百歲為他化自在天一晝夜(他化自在天壽命一萬六千歲)。
他化自在天一萬六千歲為炎熱地獄一晝夜(炎熱地獄壽命一萬六千歲)。
7.極熱地獄壽命半中劫,等於無間地獄壽命一中劫。
以此推算等活地獄,若以人壽計算即為一兆六千六百五十三億一千二百五十萬歲,其受苦時間的長久,由此可知。
(四)四生四有
有情眾生因業力而輪迴生死,在轉生的過程中,計有四種情況,叫做四有,即:中有、生有、本有、死有。(有,是存在不亡,說明有情流轉的因果展轉相續,不滅亡的意思)。
1.中有:有情的壽命已終,即將移至次生期間,為死有和生有的中間位,又叫中陰。據《俱舍論》載,其體由極微細的物質構成,身形與其所趣本有的形狀相似,欲界中有的形量如五、六歲小兒,但諸根明利,色界中有的形量則圓滿如本有。又欲界中有以香為食,故又名健達縛。
2.生有:是生緣成熟,脫離中有而托生於母胎的最初剎那。
3.本有:是生有以後漸漸長大,由出離母胎而嬰兒、童子、少年、壯年、老年,乃至壽命將盡,接近死有的全部生命過程。
4.死有:是最後臨終的一剎那。
有情眾生由死有入中有,自中有至生有,再由生有轉本有,如此次第展轉,輪迴生死。其輪迴轉生復有四種形式,即:胎、卵、濕、化等四生。胎生又作腹生,是從母胎而生的有情眾生,如:人、馬、牛等。卵生,是由卵孵出的有情,如:雞、鴨等。濕生,是由濕氣而生的有情,如:黴菌、蚊蟲等。化生,是無所托而忽有的,如:地獄、諸天的有情。中有的有情,皆由過去的業力而化生。
(五)十二因緣
把有情流轉生死的狀況,附於因果關係而加以說明,即十二因緣,又稱十二緣起支或十二有支,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
1.無明:為宿惑位,起自「過去煩惱」而至「中有」的最後念。其煩惱雖有種種類別,然皆與無明相應,缺乏智明。
2.行:即業力,造作、行為之義。由於無明(惑),造作善惡諸業。行與無明為過去的二因。
3.識:為統一心、身的認識作用。由無明結合行、心識,而托生於母胎的初念之位,也就是四有中的生有。
4.名色:名是心識,色是形體,是托生入母胎後第二念生起以後的四週間。
5.六處: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在胎內漸次完備六根的第五位。
6.觸:出母胎後,心識接觸外境之位。為出胎後至兩、三歲之間,只有單純的知覺作用。這是因為此期間心識尚未發達,不知苦、樂、捨三受的原因。
7受:對於違、順、中之境,起領納(感覺分別)作用。在四、五歲至十二、三歲期間,心識已經逐漸發達,對境雖能領納、分別,但尚未生起強烈的貪欲,故只名為受。
8.愛:十四、五歲以後,貪愛之心漸次旺盛,於財、色起貪愛執著。
9.取:青年期以後,對於貪愛之念更加增長,執取之情堅固強烈,往往不辭任何辛苦,日夜馳驅,執取不休。此愛與取,相當於過去的無明。
10.有:有即是業,指被愛、取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