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10 - Humanistic Buddhism 《佛教叢書10-人間佛教》
A Story about Personal Practice of Buddhism at Home 孛--一個人間佛教實行家的故事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孛--一個人間佛教實行家的故事前 言
本文為大醒法師於民國二十二年在武昌佛學院所撰,取材自《佛說孛經》。大醒法師善巧的以翻譯筆法,將經中主旨--為人、處世、居家、交友、用人、識人、為政、治國之道,透過經中主角孛(即釋迦牟尼佛的前身)與藍達王的對話,如實的闡釋無遺。不但譯筆清新流暢,文意簡明易懂,尤其故事性的題材,讀來毫無說教的意味,可以說從文到義,均充滿了人間佛教的思想,實乃今日佛子實踐人間佛教的最佳藍本,故此摘錄,並為佛教的人間性,再添一明證。
孛--一個人間佛教實行家的故事
自《佛說孛經》中譯出,經為支謙譯
孛,是一個人間佛教的實行家。
這個故事是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波斯匿王說的。
在以前有一個波羅奈國,國中有一個梵志姓瞿曇氏的兒子,他的名字叫做孛。孛在幼年就好學,才藝過人,一切學問以及九十六種外道的經典,他都通達,無所不知。並且「能卻淫心,消伏蠱道,武略備有,而性慈仁」。
後來孛的父親死了,他有兩個哥哥非常的嫉妒他,在分他父親的遺產的時候,要少分與孛,說他的父親為孛幼時讀書曾用去很多的教育費,應該要分得少些,而他的母親不承認。可是在孛呢,他覺得人生皆為貪苦,他若不離開家庭總不能相安無事的。因此,他商得母親的同意,就去親近明師做了沙門。
孛在山中學道,很勤勇,他的功夫能得四意止:一、能慈念一切眾生,如母親愛兒子那麼的慈愛。二、能悲愍一切眾生,教化令其解脫。三、自己因為能體解道意,心常歡喜,把煩惱斷除了。四、能護持一切應作不應作的沙門戒條不犯。
他又得了四意:一、能制伏貪淫。二、能除卻恚怒。三、能去除痴念。四、能得樂不喜,逢苦不憂。
他又能絕五欲:一、目不貪色。二、耳不貪聲。三、鼻不貪香。四、舌不貪味。五、身不貪細滑。
他又能以他的智慧方便之道,去順化眾生,教人使行十善:一、孝順父母。二、敬事師長。三、破諸疑惑。四、令信道德。五、知死有生。六、作善獲福。七、為惡受殃。八、行道得道。九、見憂厄者為解免之。十、見疾病者為施醫藥。
這樣,孛不但成了那一國的一個人間佛教的實行家,並且是一個大教育家、大慈善家,信仰他的人也不知有多少。
這時際,有一安樂饒人的大國,王名藍達,所任用的人有四個大臣,那四個臣子專行邪諂,淫盜奸欺,侵奪無厭,民眾被其毒害,王也不知道。孛看到那樣一個大國,被那四個臣子弄得那麼糟,簡直民不聊生,就生起一種愍傷的心,想去設法救濟。
孛入藍達的國城去乞食,藍達王見孛年少,儀容端正,行步有異,心甚敬愛,出來向他問訊,歡迎他在國王的精舍裏居住,又請他進宮受食。孛本來就是為的發心要救濟這個王國的,既見到藍達這樣的敬禮歡迎,他就趁這機會為王說治國的正法。王很歡喜,就請孛留在那裏與四臣共治國事。
那四個臣子既愚痴又怯弱,又不知道政治軍事,一味的只知貪污,而且四個人都是外道:一個是信人死後神滅不復更生,一個是信貧富苦樂皆天所為,一個是信作善無福為惡無殃,一個則是自恃知占星宿。然而這些佞諂的小人,對於那個國家都是不忠實的。
而孛呢,他既聰明而有高才,他又勇健、又仁義、又恭敬,信順寡言,不傷人意,清淨無欲,節色少事,他為政不煩,愛民如子,教之以道。他實行的人間佛教的政績:教人民不得酗酒,不得遊獵畋漁、彈射鳥獸,不得殺盜淫欺、讒罵佞嫉、諍怒妖疑,凡是社會人民一切的不良習慣,皆化使善。自他輔助藍達為政以後,國界安寧了,五穀也豐收了,眾官也能秉承法治的精神,不復再去擾害民眾了。並且還教從他所學的外甥去辦佛教的教育,國中好學的人也都來依附他了,到這時候,國王藍達就將一切的國事都委託給孛。
可是,那四個佞諂的臣子看到孛那樣的清廉為政,使得他們不得縱橫貪污了,於是對孛一面畏忌,一面嫉妒,就商量要謀害孛,四個人合成了一億數的財寶去運動王后夫人。夫人是貪愛財寶的,用女人來陷害人,這是再便當的法子也沒有了。
藍達聽了夫人對孛的讒言,真是如人被食噎住了,既不能咽又不能吐,想到孛已經助政十二年,內政外交都靠著孛,孛真是國家之寶。如果不用孛,國家必定大亂,藍達就勸其夫人為萬民計還是忍耐點吧。那裏曉得這位夫人會以自殺來要挾王,她說如果不把孛殺了,她就自殺。愚痴的男子都是情願為女人犧牲的,藍達屈服了。還算藍達有點良心,允許她可以由待遇方面稍減其供養,使孛自慚而去,但不可以刀杖加之。
孛是照例的入宮辦理國政了,可是奇怪,這一天的情形變了:向來坐的金座改設了木床,盛飯的寶器換了瓦甌,粳糧飯也變成惡廝米,夫人天天見到就禮拜的,此時在擎捲手袖,好像要和誰吵架,連那個畜牲--狗(名賓祇)也在床下睚眵的吠個不止。一切都變了,不同了。孛是什麼人,他是大覺大悟的人,見到這樣的情形,還不知有謀--有魔嗎?
孛這樣的想:我欲無害於人,人反害我。既然如是,我當避入深山,不可以小怨而成大仇。他們既有陰謀,我宜自己謹慎。我有我的食缽、水瓶、革屣、繖蓋、漉水之囊的那一套行囊器具,我到處可以乞食,我根本就不是想做官的,也不過為的國、為的民,今既如此,我好去了。孛這樣的想,就收拾隨身的物件準備離去。
藍達王呢,說王愚痴,王也想到,信了夫人的話,使其失掉如孛那樣的一個聖人了,王驚慌了!
孛要離去了,王也懊悔了,王留孛不住。然孛畢竟是為教化眾生的,所以臨行時,還為藍達王很誠懇地談了許多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要策。
王:為什麼要離去?你到那裡去呢?
孛:我為王治國也有十二年了,從來沒有見到賓祇--狗向我吠過,今天對我睚眵,是必有陰謀,所以我要去了。
王:是有的,我來下命令把那惡人殺掉,你不要去!
孛:那不必。很感謝你以前待我的厚意,所幸我也無過,現在是去的時候了。國事是有盛必有衰的,人生也是有合必有離的。善惡本來無常,禍福都是自造的,結交朋友既不能堅固,就不可親近,勉強來親近那是處不好的。如同取泉水一樣,掘深了就到了濁水。賢者親近賢者能增長他的智慧,可是愚者見到賢者反而要生疑惑。常常相見會生慢,假如疏遠這些愚者又會結成怨仇,善交接者是要看機緣與人往來的。要親而又敬的友人處久了才能得到厚益,否則同不善的朋友一起做事,用假面具、用巧言令辭來與人茍合,我又不願那樣。我只曉得人家接我以禮,我當以敬報,人家待我以慢,我就當遠避。人對我親愛的時候,我可以依附他,幫助他做事;人對我有點憎意了,我怎麼能再親近他呢?為人要親善遠惡,假如不別善惡,非安之道。人無過失,不可妄侵;惡人事己,不可納前;人欲疏己,不可強親;恩愛已離,不可追思。這是我臨別的贈言,至於我去,正是鳥宿枝折,自己曉得要另求棲處,去就有宜,何必守常?朽枝不可攀,亂意不可犯,人對我既懷了惡意,相見也是不歡的。唱而不和,我一個人要把這國家大事扶入正軌,無奈人要薄我,也沒有法子!你以厚意待我的時候,我也以忠誠報你,你現在忽然聽你夫人的話,善者不親,惡者不疏,先敬後慢,賢愚不別,我不去何待?以前有人說過:「知識相遇,主人視之,一宿如金,再宿如銀,三宿如銅。」以現在的情形證之,一點也不錯,我不去何待?
王:現在國家國豐民寧,這都是你的力量,你如今要棄我而去,將來國家一定是要荒亂破壞的。
孛:天下有四種自壞的事:一、樹木上的華果太繁多了,要還折其枝的。二、虺蛇含有毒質的,牠自己反戕其軀。三、輔相不賢,是要害及國家的。四、人做不善的事,死後就入地獄。原來一切的事物都是先從自身壞起的。所以經上說:「惡從心生,反以自戕;如鐵生垢,銷毀其形。」
王:正因為國家沒有良輔,實在要恃靠你,你一定要去,那國家的前途必定是很危險的。
孛:凡人有四種自危的事:一、為人作保。二、為人作證。三、替人做媒。四、自己聽用邪言。經上說:「愚人作行,為身招患;快心放意,後致重殃。」
王:我本是當你作師友的,因為常常在一起,倒不覺得你在國家的重要,我有不到或輕慢你的地方,還望你能原諒我,不要棄我而去。
孛:談到朋友,交友有四品不可不知:一、有友如華。二、有友如稱。三、有友如山。四、有友如地。怎樣如華?美好的時候把它插在頭上,萎了就捐棄它,這正如見富貴則附,見貧賤則棄一樣。怎樣如稱呢?稱是物重頭則低,物輕了則仰起來,人要用它則非它不可,不要用的時候誰也不看重它。怎樣如山呢?譬如金山,鳥獸集其上,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怎樣是如地呢?譬如百穀財寶,一切都要仰地來生載,而地能施給養護,恩厚不薄。
王:現今我自己知道我的志思淺薄,因聽用邪言,致使你要去。
孛:是的!身為國王的人,是不應輕聽信用邪言的,賢明的人有四種人不用:一、邪偽的朋友不用。二、佞諂的臣吏不用。三、妖孽的妻妾不用。四、不孝的兒子不用。經上曾說過:「邪友壞人,佞臣亂朝,孽婦破家,惡子危親。」這就是說家破國亡都是因為聽用貪污官吏和不賢不孝的妻子的邪言弄糟糕的!
王:我們相與愛厚也有十多年了,望你愍念舊好,不可棄孤而去。
孛:不錯,交友是要相愛厚的,但所謂愛厚要有十事:一、遠離分別,不要忘記。二、相見當要喜歡。三、有美味要分而食之。四、有過言要忍而受之。五、聞友人做了善事要加倍歡慰。六、友人做了惡事,也要加以忠諫。七、難為的事要能為友人去做。八、友人間不可以互相傳私攻訐。九、遇到急事要為其解難。十、貧賤的友人不要嫌棄。經上也說:「化惡從善,切磋以法,忠正誨勵,義友合道。」友道應該要這樣的。
王:可惡!四臣真可惡!因為他們太惡,乃使你生恚惱,不復喜我了。
孛:不是我不復喜你,是你們已不復喜我了。有八件事使我知道你們是不復喜有我在這裏的:一、大家相見都改變了顏色。二、見到的時候都眄睞邪視。三、與語也不應。四、說是要言非。五、聽到衰敗國家的事反都快樂。六、聽到要興盛國家的事倒反不喜。七、無端的懷著陰謀來毀人之善。八、連做國王的人都去成人之惡。那還成一個國家的政府嗎?經上說:「卒鬥殺人,尚有可原,懷毒陰謀,是意難親。」
王:都怪我太頑弊了,不別明闇,聽信讒言,被那一班惡人所誤,遂失了聖意。
孛:唔!好容易做一個國王!一個國家的領袖人物,第一就是要能「知人為明」:一、要能分別賢愚。二、要能識乎貴賤。任用官吏非這樣的明白不可。三、要能明白富國之道。四、要明白國家政事的難易。五、要明廢立。六、要審所任。國家的官吏無論大小,都要審用才能勝任的,賢者要立,不肖的要廢除。七、對於國家的民俗也要知道,施行政治需要隨順民俗去建立或改革。八、國民窮困要設法補救,因為國民安居樂業是立國的基礎。九、要普及教育,使全國人民都得受相當教育,並要養成博聞多識的人才。十、要提倡國民道德,明有因果報應。經上也說:「緩急別友,戰鬥見勇,論議知明,穀貴識仁。」「知人為明」,那是最緊要的。
王:我的國家自從得到你來輔政,中外恬安,今日要捨我而去,我以後永無所俯恃的人了。
孛:要使中外恬安也容易,有八件事可以恬安:一、要使國家的財政管理得法,不要濫用。二、要使國民各各安居樂業,不造惡業。三、要使教育成為養成各種技能的職業教育,學以致用。四、要任用賢善的官吏,不得貪污。五、要提倡婦女貞良,戒絕浮華奢侈。六、要注重人倫道德,必使父慈子孝。七、要施行平等的政策,無論奴婢農工要一律受法律的保障。八、要遠離惡事,凡是一切妨害風化和不道德的惡事都要禁絕。這樣,自然能使國家中外恬安了。經上也說:「生而有財,得友賢快,諸惡無犯,有福祐快。」
王:你是一個聖人,聖人之言,誠無不快!
孛:說做國王的人要稱心快意的話,還有八件事:一、國家大小政事,都要延聘任用賢德而有學識的人辦理。二、一切政治都要以聖言為法,果真國內有大聖人--有大智慧大覺悟的人,遇到大事那是要去諮詢他的。三、為國家政府首領的人,自己的性體要仁和。四、國家的一切事業,要日漸日新。五、做政府首領的人要有定力,不要輕易的忿怒。縱然有事引起了忿怒,要能自禁。六、做政府首領的人要有思慮,一切事要防患於未然,等到發生了內患或外患,再去應付,已嫌遲了,國家就不太平了。七、一個國家要有一種宗教做國教,來輔助政治教育所不能及到的地方,要使國民道法相親,因為人類從原始以來就都有宗教思想和信仰的。但這種宗教,一定要學理最高尚的宗教,萬不可去信邪教外道。八、政府對於民眾,國王對於官吏,都要相見以誠,不可相欺。要這樣,做國王的--做一個國家政府首領的人,才能得到稱心快意。經上說:「有佛興快,演經道快,眾聚和快,和則常安。」那是的確的,人世間只有把國家興起來,才得天下太平。
王:那就請你不必走,國家有事才好諮詢你,國家的事要你來諫言的,為什麼今日這麼難留?
孛:不錯,我常常對國家政事諫言,一直到今天還是這樣對你諫說,不過以後可不能了。你知道佛是不度無緣眾的,現因有十事不諫:一、對慳貪習氣未除的人,不諫。二、好色的人,不諫。三、思想朦朧的人,不諫。四、性情急暴的人,不諫。五、言語詆突的人,不諫。六、精神疲極的人,不諫。七、憍恣我慢的人,不諫。八、喜好戰鬥的人,不諫。九、專守愚癡的人,不諫。十、不行善的小人,不諫。經上也說道:「法語專愚,如與聾談,難化之人,不可諫曉。」
王:如我憍恣不能遠色,你就不復與我與語嗎?
孛:人不與語有十事:一、因其為人傲慢虛偽。二、其人思想懵鈍不清。三、其人怯弱憂怖無勇。四、其人遇事猶豫不決。五、其人不知羞恥慚愧。六、其人堅持執著主見。七、其人對人懷仇報恨。八、其人不濟人民凍餓。九、其人不能勤做事務。十、其人不修禪定智慧。經上說:「能行說之可,不能勿空語,虛偽無誠信,明哲所不顧。」
王:女人真可惡!她以美貌的姿容和巧騙的辭令,害得我把國家的大事都弄顛倒了。如果要知道婦女的不賢,要從什麼地方去察知她呢?
孛:要知道婦女賢良與否,從她日常的行為舉動就可以察知。不賢良的婦女,她:一、頭亂髻傾。二、色變流汗。三、高聲言笑。四、視瞻不端。五、受彼寶飾。六、闚看垣牆。七、坐不安所。八、數至鄰里。九、好出冶遊。十、喜通淫女。所以經上說:「婦女難信,利口惑人,是以高士,遠而不親。」
王:親信婦人,也是人之常情,不過不知其惡。
孛:根本婦人就親信不得!不但婦人,人有十事不可親信:一、主君所厚。二、婦人所親。三、怙身強健。四、恃有財產。五、大水漬處。六、故屋危牆。七、蛟龍所居。八、辜較縣官。九、宿惡之人。十、毒害之蟲。經上說:「謂酒不醉,謂醉不亂,君厚婦愛,皆難保信。」
王:如你所說,貪愛習會發生惡事,那不是可嫉嗎?
孛:可嫉有五:一是麤口傷人。二是讒賊喜鬥。三是譙譊不媚。四是嫉妒咒詛。五是兩舌面欺。經上說:「施勞於人,而欲蒙祐,殃及其軀,自遘廣怨。」
王:要怎樣的施行使人愛敬?
孛:愛敬有五:一要柔和能忍。二要謹而有信。三要敏而少口。四要言行相符。五要交友益厚。經上說:「知愛身者,慎護所守,志尚高遠,學正不昧。」
王:怎樣會為人所慢?
孛:見慢有五:一、長鬚而慢。二、衣服不淨。三、空無志思。四、淫態無禮。五、調戲不節。經上曾說:「攝意從正,如馬調御,無憍慢習,天人所敬。」
王:願你留意,共還精舍!
孛:現在,我不能還這個精舍了。眼看國家,將要走入末路了。何以見之?一、遠善知識而親惡師。二、政府專用邪友小人。三、侮蔑聖智聰叡的人。四、教育違反聖教理論。五、上下淫佚,財政廢糜。六、人民嗜酒,性好亂動。七、積弊太深,不敬長者。八、政令無方,反復無常。九、婦女不節,奢侈過度。十、蓄婢納妾,世俗澆薄。有這十件事,我不能再住在這裡了。經上說過:「遠避惡人,淫荒勿友,從事賢者,以成明德。」現在的人已非賢者,要成明德是很難的事。
王:有你在政府裏指導,我很安樂,四方也無事。你去了,國中必定要出亂子的。
孛:有八事可以安樂:一、順事師長。二、率民以孝。三、謙虛上下。四、仁和其性。五、救危赴急。六、恕己愛人。七、薄賦節用。八、赦恨念舊。經上說:「修諸德本,慮而後行,唯濟人命,終身安樂。」人民的生活問題解決了,再施行一種仁孝的教育,政府不使人民擔負太重,一切稅賦要減輕,遇到危急的事,如荒年天災,就要救濟。而政府領袖再加能以寬大為懷,處處恕己愛人,事事慮而後行,這個國家自然會安樂的。
王:你不能去的,你去了,我要時常想念你的。
孛:那倒不必想念我,祇要學智者那樣想念就好了:一、雞鳴念悔過作福。二、早起念拜親禮尊。三、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