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s on 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六祖壇經講話》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問題討論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第二 般若品 問題討論◎問題討論
一、如何認識自性般若?
佛教有所謂「三藏十二部經」,三藏是指經、律、論,統稱為大藏經。九千餘卷的大藏經中,以《般若經》為數最多。如來一代時教,所謂「談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在四十九年的說法當中,有一首偈語說:「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般若經》在佛陀的說法當中,就佔了二十二年的時間,可見般若的重要。
在《六祖壇經》中,最重要的部份也正是〈般若品〉。因為所謂經,能稱為經的,以般若為貴。般若,內容深遠,難以翻譯得恰到好處,所以存其梵語而用音譯。「般若」如果依照它的含義,雖然可以譯為智慧,但是並不完全正確,因為中文的智慧,有善有惡,比方說,「絕聖棄智」的智,「智慧」型的犯罪等,都含有非美善的意思,不能恰好與般若相當。所以為了保存般若的尊貴性,而保存它的原音。
般若,有三種:第一、文字般若,文字雖然不是般若,但是為了詮解般若,以方便引導眾生,利益眾生,使生起般若,於是施設方便言說,猶如舟筏,名為文字般若。第二、觀照般若,依教奉行,行解相應,向當下身心世界加以觀察,體驗真理,猶如駕駛,名為觀照般若。第三、實相般若,是般若的性體,離言說,絕文字,是眾生本具,圓明寂照,不生不滅,猶如目的地,名為實相般若。依此實相般若,能出生諸佛及諸菩薩。因此,般若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自性般若就好像我們的老母。
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是誰?」
「釋迦牟尼佛的母親當然是摩耶夫人。」
有人這樣子回答。這是錯誤的,摩耶夫人是悉達多太子的母親,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是般若,因為要成佛,必須證悟般若,有般若才能成佛。所以,經典裡講:「般若者,三世諸佛之母。」又說「青青翠竹皆是妙諦,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宇宙之間,森羅萬象,山河大地,一切都是從我們自性的般若所顯現出來的。般若是我們的本體,從本體裡面才能顯現出宇宙的森羅萬象。
在佛法裡有很多不同的名相,初學者往往被這許多名相迷惑,而感覺佛法義理不容易深入。比方說:真如、自性、般若、實相、涅槃、菩提、法身、本性......等等,這些名相雖然名稱互異,其實意義只有一個,就是指我們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本來的自我。現在我們常常說:「我喜歡、我悲傷、我的想法、我的意見、我認為」,這個「我」是假我;真正的我有不同的名稱,在佛教裡就把它說成是般若、實相、涅槃、菩提、法身、本性等,名詞雖然不同,其實意義都是一樣的。
說起般若,一般人並不容易懂得,所謂「般若自性無能喻,凡夫二乘不能測,等覺菩薩不能知,唯佛世尊獨能了」。般若是諸佛證悟的境界,般若本來不可說,但勉強為了使大家了解般若,且依般若的層次略作說明。
首先從淺的方面來說,凡夫的般若就是「正見」,如果我們對於世間的道理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例如正見因緣果報、正見善惡業力、正見無常苦空、正見佛道永恒,這就是凡夫的般若。
比凡夫高一點的聲聞、緣覺、羅漢等聖賢,他們所體會到的般若就是「緣起」;也就是認識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起,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世間一切不能單獨存在,都是由很多條件因緣和合而生。
比聲聞、緣覺再高一點的,是菩薩所體會的般若,那就是「空」。空不是一般世間所謂一切皆無的空,空在佛教裡面是一個很深的哲理。空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所謂「真空生妙有」,因為空才能有,宇宙世間因為有虛空才能容納萬有。
菩薩以上,要到佛才能真正悟到「般若」。般若就是我們的法身、真如,般若就是眾生的平等自性。在般若、法身裡,沒有生、佛的名詞對待,沒有自、他的形象差別。所以經中又說:「平等性中,絕生佛之假名;真如界裡,無自他之形相。」
有一個信徒問惟寬禪師:「道在何處?」以我們現在的話就是說:「般若在那裡?」
惟寬禪師回答:「只在目前。」
信徒說:「我何以不見?」意思是說,我怎麼沒有看到,我不知道般若是甚麼樣子啊!
惟寬禪師回答道:「汝有我故,所以不見。」因為你有「我」的執著,所以不能見道,不能知道般若。
信徒又問:「我有我故不見,和尚還見否?」
惟寬禪師說得很妙,他說:「有我有汝更是不見。」
信徒一聽,「有」上不能見道,於是趕快再問:「無汝無我,能夠見道嗎?」
惟寬禪師回答說:「無汝無我,阿誰求見?」意思是說,你我沒有了,用甚麼來見般若、見道呢?
我們從這一段對話裡面可以知道,有我、有你,有對待,就不是般若;有眾生、有佛,有差別者,也不是般若。唯有在大圓鏡智中見到平等法身,見到真如自性,也就是能夠把自己融會到真理、本體裡面,才是般若風光。
古德又說:「若人識得般若性,春花秋月大地春。」假如我們能認識內在的自我,認識般若自性,就能懂得春天的花開、秋天的月明,真是無限美好的大地風光。
在《法華經》中的「窮子喻」、「衣珠喻」等,都在說明「自性般若」就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但因一般人皆有「我」--我癡、我見、我愛、我執,因此見不到「自性般若」。
要如何認識自性般若?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我們求佛、求道、求般若,並不是要到靈山會上,也不是要到那個極樂國土,每個人都有自性的佛土、自心的淨土,如果我們不能把握自性,不能認識自己,光在外相上追求,那只有離道愈來愈遠。學佛就是要靠自己,「人人自己天真佛,晝夜六時常放光,剔起眉毛觀自得,何勞特地禮西方?」學佛要反求諸己,不要到外面去找,要找自己的般若自性,能夠見到自己,就能成佛。
二、如何體認緣起性空?
前面講到自性般若,般若有甚麼用?般若就是要讓我們認識、體證緣起性空。
所謂「緣起」,就是說:世間上沒有獨存性的東西,也沒有常住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所謂「性空」,就是說: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則不能有,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義。
緣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間上的森羅萬象,如山河大地、花、樹、人,乃至微塵沙礫等,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因此,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有」,都是緣起而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
緣起法說明:世間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如果沒有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說,一個人生活在世間上,因為有農夫種田,我們才有飯吃;有工人織布,我們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門,由於有公共汽車司機為我們開車,我們才能到達目的地。假如沒有這許多因緣,我們就不能生存了。甚至於晚上在家裡,只要打開電視,就有精彩的節目可看,如果沒有許多演藝人員表演,如何能有電視節目可看?所以,每個人能夠生存,都要感謝因緣,感謝世間的成就。
緣起的定義就是:有「因」有「緣」,因緣和合而有「果」。世間上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起,都離不開因果法則。因和果之間有一個緣,因所以能成果,一定要有緣。例如,花的種子種下去,它能夠開花結果,必定要有土壤、陽光、空氣、水份、肥料等很多的因緣,才能開花結果。所以,我們能夠生而為人,在過去生中,有宿世的因、宿世的業,現在到了人間來,還要有現世的緣,因緣聚合了,才能產生果。
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緣起法雖然深奧難懂,不過從因果法則的六條定律,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緣起性空」。
1、果從因生:緣起的先決條件是「因」,有「因」再加上「緣」,條件具足,才能生「果」。「因」是生起萬事萬物主要的、內在的條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緣」是外在的條件,能助因生果,是生果的間接力。所以,萬有諸法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因緣,這就是「果從因生」的理則。
2、相由緣現:「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這個「境」就是因緣,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所產生的假相,本身並無自性,所以說「緣起性空」;由於無自主性,所以能隨著緣生而現,緣滅而散,因此說「相由緣現」。
3、事待理成:宇宙萬法的生起,固然是要有因有緣,但是在因緣果報的生起上,還有著普遍的理則,也就是因果的法則。譬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不能得豆,種豆不能得瓜。「如是因感如是果」,違背了這個「理」則,便不能成其「事」,所以說「事待理成」。
4、多從一有:在一般人的觀念裡,「一」就是只有一個,「多」就是有很多個;但是在佛教看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甚至「多從一有」。譬如把一粒水果種籽埋到泥土裡,經過灌溉施肥,而後長大開花,結出一樹纍纍的果實,這都是由一粒種籽而來。因此,佛教譬喻布施如播種,「一文施捨萬文收」,其道理和「一粒落土百粒收」是一樣的,這也正是「多從一有」的理論根據。
5、有依空立:世間上的人,往往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空是沒有。在佛教裡面,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耳朵、鼻子、口腔、腸胃不空,我們怎麼能生存?我們口袋不空,東西放到那裡?世界虛空不空,森羅羅萬象如何安放?因為空,才有一切,有是依空而立的,所以,《般若心經》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龍樹菩薩在《中論.觀四諦品》中提出「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故,一切則不成。」這就是「有依空立」的理論根據。
6、佛是人成:佛陀悟道之初,曾經宣示說,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顯佛性,自能證悟成佛,因此有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淨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這就是「佛是人成」的最佳佐證。
緣起性空正如拳頭與手掌,五個指頭合起來成為一個拳頭,這叫緣起;放下來變成手掌,這叫性空。因為性空,所以才能緣起;因為緣起,故知本性是空。緣起性空的道理不容易懂,但是人生各種關係的存在,卻都離開不了緣起性空的道理。
三、何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根據佛教「緣起性空」的真理,六祖大師提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主張,也就是說,「一就是全部,全部就是一」。
在一般人的認知裡,一切源於一,一並不代表一切;因為「一」只有一個,「一切」代表很多個。但是,在佛教裡,認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個不算少,萬億也不算多。例如一朵花、一粒微塵、一顆沙石、一個世界、一個宇宙虛空,都是稱做「一」,孰大孰小?孰多孰少?一般人總以為一朵花、一粒沙石、一個微塵很小,虛空很大,其實不是。我們說一朵花,從種籽種在土壤到萌芽成長,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陽光的照耀,還要有風來傳播花粉,有空氣來沃養成長等。可以說,這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萬有的力量,才成為這一朵花;一朵花即等於一個虛空,跟虛空一樣大。所以,在佛教裡講「微塵不算小,虛空也不算大」;又說「須彌納芥子,芥子藏須彌」,這都是說明「因緣有二法,實性則無二」。
其次,佛教講「萬法歸一」,萬法泛指宇宙之間的森羅萬象。萬法既歸於一,那麼,「一」又歸於何處呢?一歸萬法。「一」是體,「萬法」是相,「一」與「萬法」就是本體與現象的互存互證。所以,一就是多,「一」與「多」不是兩個分別的觀念,而是同源同流的迴環,一個宇宙有三千世界十億國土,十億國土三千世界也只是一個宇宙,所以說一多不異,一多不二。
佛教除了主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外,也講到「剎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長」。剎那是佛教計算時間最短的單位,以現在的時間計算,大約等於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謂「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那」,在零點零幾秒這麼短的一剎那,為甚麼說不短呢?主要是因為在一剎那之間,我們也有可能證悟永恆。所謂永恆無邊,是沒有時空分別間隔的。
此外,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可是映照在水中,不管江、湖、河、海,乃至臉盆、茶杯裡面,都會有月亮。又如電視節目,雖然只是一個人在電視裡表演,全國幾百萬台的電視機,統統都可以收看,這不就是「一即一切」嗎?所以,時間、空間在「一」的裡面,都是非常統一、非常調和的。如果我們能夠認識「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能夠了解「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就能體會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你我都是互為關係的存在,我和你沒有太多的距離,沒有太多的分別,所謂天下都是有緣人,相敬相親又何必曾相識呢?
四、何謂「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
在佛教裡,有一句話說「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這句話叫人很難了解,菩提是清淨的正覺,為甚麼清淨的正覺又說是染污的煩惱?煩惱是妄想、無明,為甚麼又說妄想、無明的煩惱就是正覺的菩提?怎麼好的說是壞的,壞的說是好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把是說成非,把非說成是,這簡直是非、好壞不分了嘛!
其實,在一般凡夫的認識裡,有是非、好壞、得失、染淨,但是在真如的自性裡面,卻是「生死自家明」,那有是非、好壞、得失的分別呢?那只是心上分別的名相罷了!
對於「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這麼深奧的問題,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
鳳梨是一種水果,當鳳梨才摘下來,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只要你咬一口,「哎喲!好酸喔!」但是,經過了和風的吹拂、太陽的照射之後,你再去吃它,「哎喲!好甜喔!」鳳梨怎麼一下子從酸變甜了呢?這甜是從那裡來的呢?是從酸來的。因此,甜和酸並不是兩個東西,而是同一個。
同樣的道理,煩惱和菩提也是一體不二的;迷了就是煩惱,悟了就是菩提,離開煩惱之外,別無菩提可求。因此,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煩惱和菩提又如海水與波浪,波浪因何而來?是由水而來的,離開了水,就沒有波浪。波浪就等於煩惱,從洶湧澎湃的波浪裡面,我們可以知道水的本性是平靜的。所以,在煩惱的裡面,我們知道它有一個清淨的自性菩提。
煩惱和菩提也可以喻如黃金,黃金可以做成戒指、耳環、手鐲等,假相上雖有種種的差別,但是黃金的本質則是不變的。我們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在五趣六道裡輪迴,轉來轉去,時而天上,時而人間,時而地獄、餓鬼、畜生,但是這個清淨的真如、菩提、自性,是永遠不會改變,也不會損失分毫的。
眾生因為有煩惱,因此流轉五趣六道,卻也要靠煩惱才能成就菩提。煩惱可以長養菩提,正如汙泥裡面可以生長蓮花一樣,因此,經云:「不怕妄想起,只怕覺照遲。」一個人能覺察出煩惱,就離覺悟不遠了。所以,學佛的人不要怕煩惱,畏懼煩惱,重要的是,如何轉煩惱為菩提。
我們要怎樣才能轉煩惱為菩提呢?有一個「哭婆變笑婆」的故事,說明苦樂、迷悟都只在一念之間。
有一個老婆婆常常哭泣,因為太好哭,大家都不稱呼她的名字,而改叫她為「哭婆」。
有人問:「老婆婆!你為甚麼喜歡哭呢?」
老婆婆說:「你們有所不知,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雨傘店的人做媳婦,每當太陽出來,就想到大女兒的雨傘賣給誰呢?沒有人買雨傘,就沒有生意了,她的生活怎麼辦?我不禁就要為大女兒哭。」
老婆婆又說:「我的二女兒嫁給賣米粉的人做媳婦,每當下雨,就想到二女兒的米粉沒有太陽曬;沒有米粉賣,就沒有生意,那生活怎麼辦?你們說,出太陽我要為大女兒哭,下雨天則要為二女兒哭,我怎麼能不哭呢?」
這一天,剛好來了一個出家法師,聽完了老婆婆的話,就對老婆婆說:「老婆婆!你可以把你的觀念改變一下嘛!以後當你看到太陽出來,就想二女兒的米粉一定曬乾了,生意一定很好,一定賺了很多錢。遇到下雨天,你可以想雨傘店裡的大女兒,雨傘生意一定很好,這樣你就不用哭了。」
老婆婆一聽:「嗯!觀念可以改變嗎?」
「當然可以!」
老婆婆觀念一轉,從此每當看到太陽出來,就為二女兒歡喜;下雨了,則為大女兒高興,所以從此變成一個會笑的老婆婆,大家也因此改稱她為笑婆了。
哭和笑只在一念之間,苦和樂也是在一念之間,聖和凡、迷和悟、佛與魔也是在一念之間。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無論遇到甚麼困難挫折,只要懂得轉念,情況就不一樣了;假如遇到悲傷、憂悶、煩惱,只要心境一轉,也沒有甚麼不能解決的事。所以,煩惱可以轉為菩提,但是,重要的是在於當下一轉,如果你不轉,則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你能轉境,才能把煩惱轉成菩提。
佛教雖然重視轉凡成聖、轉迷為悟。但是,在佛法裡又有這麼一個譬喻:鐵鍊子可以鎖人,金鍊子一樣可以束縛人。意思是說,煩惱固然可以迷惑人,如果你執著了菩提,一樣會成為障礙;煩惱妄想的烏雲固然可以遮蔽心靈,菩提正見的白雲也一樣可以成為執著。因此,真正的悟道,真正禪的境界,鐵鍊子的煩惱要捨,金鍊子的菩提也不能執著;煩惱妄想的烏雲固然要把它去除,菩提正見的白雲也不能執著。總之,學佛的人要能超越一切,超越自己;要能離開煩惱、菩提的兩邊,要在中道裡面去安排人生。所謂不即不離,不空不有,亦空亦有,能夠認識「緣起性空」,能夠懂得「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煩惱與菩提無二無別,你能夠在這個不二的法門裡找到安身立命之處,那才是一個修道者真正的生活。
五、怎樣轉「貪瞋癡」為「戒定慧」?
佛教是智信的宗教,不但講究慈悲,尤其重視般若智慧;唯有開發般若智慧,才能把「貪瞋癡」的煩惱轉為「戒定慧」的功德。因此,平常我們講學佛修行,主要的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也就是轉「貪瞋癡」為「戒定慧」。
貪瞋癡,稱為三毒,是說對一切順情的境界,生起貪得無厭的貪心;對一切違情的境界,生起忿怒憎恨的瞋心;對一切事理的法則,生起邪迷癡暗的癡心。這三毒是眾生心理上最嚴重的大病,它是障礙佛道的根本煩惱;它像魔王,惱害眾生的身心,毒害眾生出世的善根,它是眾生流轉生死的根本。因此,經典裡面講「心不迷不墮生死,意不煩不憂形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起不生業果」。可以說,凡夫眾生有很多的苦惱,都是因為貪瞋癡的煩惱所引起的。
說起貪,我們可以看看這個世間眾生的形象,走在路上,明明是一個已經喝過的空汽水罐子,他也要踢一踢,看看裡面還有甚麼東西?有這麼一則笑話:嫁到都市為人媳婦的女兒,忽然聽說鄉下的老爸爸要來,為了表達孝心,就用罐子裝了很多老爸爸最喜歡吃的芝麻糖,隨他要吃多少就吃多少。
可是,當爸爸把手伸到罐子裡面,卻怎麼樣都拿不出來,女兒很著急,這樣拿,那樣拿,爸爸的手就是拿不出來。後來不得已,只好把罐子打破,一看,爸爸的手為甚麼拿不出來?原來,他抓了一大把糖,手裡面的糖太多了,拳頭太大,糖果罐子的瓶口太小,所以拿不出來。
這個笑話說明,貪心是人性的弱點,貪心就是我們的根本煩惱。
瞋心,也是煩惱的根本,更是修行的一大障礙,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佛教把瞋心比作「火燒功德林」。
據說,有一個學道的人,每次打坐時,常有蝨子來咬他。後來他就和蝨子約法三章:「當我打坐,進入禪定的時候,你不可以咬我;等我出了定,我不修行的時候,你咬我,我會慈悲布施一點血給你吸。」
大家說好了,彼此也就相安無事。後來,有一天,跑來一隻跳蚤,聞到這個學道者香醇的血,忍不住垂涎欲滴,準備好好飽餐一頓,蝨子趕忙出來制止:「跳蚤!你不可以隨便亂來,我跟這個修行人有約定,要等他出定以後,才能吃。」
跳蚤當然等不及,也不管甚麼約定,一口就咬下去。這個修道者正在禪定之中,忽然有個東西咬他,心想:「你這個蝨子不守信用。」一氣之下,就把衣服脫下來,付之一炬,於是不管跳蚤也好,蝨子也罷,統統同歸於盡。而這個修道者因為生起了瞋恨心,道業也成就不了,正是「佛前多劫修供養,所積廣大福德緣,一念瞋心才生起,盡焚彼福成灰燼」。因為一念瞋,因此毀了自己。
唐朝時,權傾朝野的太監魚朝恩,有一天去問藥山禪師:「禪師!請問你,〈普門品〉說『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甚麼叫做黑風?」
黑風就是指煩惱、瞋恨的意思。
藥山禪師聽了這話,並不正面回答他,只是對著他說:「魚朝恩!你這個太監,你問這個問題做甚麼?」
魚朝恩當時是朝中不可一世的重要人物,甚至連皇帝也要聽他的話。不意藥山禪師竟這麼回答他,生氣是可想而知,因此隨即面露憤怒的樣子。
這時藥山禪師哈哈一笑,他說:「這就是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
貪瞋癡就像盜賊一樣,日夜盤據在我們的心上,竊取我們的功德法財,障蔽我們的真如佛性,如果我們不轉「貪瞋癡」為「戒定慧」,我們就永遠受貪瞋癡的煩惱束縛。在三毒之中,瞋恚其咎最深,因此,佛教裡面有一首偈語說:「面上無瞋是供養,口中無瞋出妙香,心中無瞋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
假如我們是經常為貪瞋癡所苦惱的人,不妨接受六祖惠能大師的指導;只要我們能開發人人本具的般若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就能把貪瞋癡煩惱轉成戒定慧,那麼我們的生活自然會有另一番妙味了。
六、怎樣從般若中生出智慧,滅卻塵勞煩惱?
在《六祖壇經》的〈般若品〉裡,主要就是要我們從般若自性中生出八萬四千智慧,來滅卻八萬四千的塵勞煩惱,所以惠能大師說:「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
在佛教裡,我們常常聽到「八萬四千」這個數字;八萬四千不一定不多不少就是八萬四千,八萬四千的意義,就是表示很多。
隋代慧遠大師曾對八萬四千作了這樣的註解,他說:「諸佛菩薩普度眾生,有三百五十個法門,每一個法門裡面,各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共成二千一百度法門。每一法門當中,皆能降伏眾生的四大(地、水、火、風)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如此就有二萬一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