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Contemporary Questions Symposium 《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Society Issues Investigation (Volume 1) - A Buddhist View of 'Economic Problems' 社會議題探討(上冊) 佛教對「經濟問題」的看法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社會議題探討(上冊) 佛教對「經濟問題」的看法時 間:二○○三年八月七日下午一點三十分至三點三十分
地 點:三峽金光明寺
記 錄:滿義法師
對 象:中華佛光協會幹部、會員五百多人
人在世間生活,少不了衣食住行等資生物用,此中沒有一項可以離開經濟;所謂「一錢逼死英雄漢」,可見金錢對人的重要。人類從蠻荒時代就懂得以物易物,後來走出蠻荒,經過畜牧、農業、工業,乃至到了現在的資訊、科技時,無一不與經濟有關。可以說,人類的生活運作,其實就是一部經濟史。
經濟強盛,必定帶動國力;經濟蕭條,人民出國都會遭人白眼。一個國家的經濟繁榮,乃至政治清明、外交順利、軍事強盛、教育提升,都會帶來國家的強盛壯大,所以每一個國家不只是個人生存要向「錢」看,國家的發展也莫不向「錢」看齊。因而國際間有所謂「經濟高峰會議」、「世界聯合貿易組織」、「國際關貿協定」等,無非都是希望共謀經濟發展、穩定國計民生,讓舉世人類都能安定生活。
佛教也非常重視經濟,主張發展淨財、善財,甚至推廣開來還有智慧財。佛教對財富的看法,非常重視均富、共、施他、利濟。佛陀當初實施僧侶托鉢乞食制度,主要是因為他對財富的觀念,主張「裕財於信眾」,讓僧侶藉托鉢時,信徒布施飲食,僧侶施予教化,所謂「財法二施,等無差別」。
佛教重視有形的財富,也重視無形的財富;重視外在的財富,也重視內心的財富;重視現在的財富,也重視未來的財富。佛教把財富從前世到今生、來世,看成是一體連貫的;財富不能只看一時,要看各種因緣關係,所以人在開發自己的財富之餘,更要創造全民的財富;唯有本著「同體共生」的觀念,共創一個均富的社會,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定生活。甚至在「經濟全球化」的今日,國與國之間更要本著互惠的精神,彼此互助合作,唯有互助才能共謀人類的福祉,共創世界的和平。
以上是星雲大師於二○○三年八月七日,在三峽金光明寺與佛光協會幹部、會員舉行「佛教對經濟問題的看法」時,所提出的一些觀點。以下就是當天的座談紀實。
一、俗語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厚實的經濟做後盾,國家的各項建設就難以開展。請問大師,如何發展國家的經濟?如何創造全民的財富?
答:談到經濟,其實人類的生活運作,總括說來就是一部經濟史。舉凡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沒有一項可以離開經濟。甚至從上古時代,蠻荒未化,人類就懂得以物易物;後來走出蠻荒,經過畜牧、農業、工業,乃至到了現在的資、科技時代,無一不與經濟有關。
經濟是一門「經世濟民」的學問,經濟與民生息息相關,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厚實經濟,富國裕民,則慈悲道德也難以獲得重視,因此春秋時代管仲說:「倉廩實,知榮辱。」唯有經濟繁榮,才能建設「富而好禮」的社會。
經濟既是民生的命脈之所繫,一個國家要厚植國力,就是要發展經濟,經濟充裕,國防自然有力量,教育自然會提升,社會生產力自然增加,人民生活自然好過。但是如何才能發展經濟呢?過去台灣曾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曾有過睥睨世界的經濟奇蹟,這就不免讓人想起數十年前,台灣曾經推行過「克難運動」,一時風起雲湧,紛紛響應,整個社會充滿了克難、儉樸的風氣。當初的克難運動,對數十年後的台灣經濟起飛,也不是沒有因緣。
只是近十餘年來,台灣不只在經濟上,乃至社會、政治環境都有驚人的改變,原來質樸的農業社會被繁忙、競爭的工商業社會所取代,現在更是進入科技的網路資訊時代,人人為了追求高所得、高利潤、高享受,或鑽營法律漏洞,或偷工減料,或官商勾結,或非法走私,或販賣軍火、毒品等。社會風氣敗壞,治安更是亮起了紅燈,殺人搶劫、綁票勒贖、縱火詐騙等事件無日無之。
另外,台灣的政治體制由戒嚴轉趨多元化,大家尚未承受民主之利,卻已受到自由放任之害。不僅舊有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乃至社會秩序相繼鬆弛或解體,對國家認同更是出現危機,這些其實都比經濟風暴更令人憂心。
談到這裡,其實一個國家的盛衰,民族的興亡,往往有所謂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教育問題、政治問題……。但是總歸一句,就是「人」的問題,如孟子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人心不善,自私自利,世界就永無寧日。所以目前大家急需努力的是,國家的政治要清明、制度要健全,在位的官員要勤政愛民,清廉而不貪污;社會的士農工商要講信修睦,童叟無欺,人民要勤勞節儉,養成愛書讀書的習慣,並且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全民都是「三好」的實踐者,共同建立一個通財好義、富而好禮的社會,讓國民有所謂「真善美」的生活,如此社會一片祥和、安樂,每個人內心一片寧靜、自在,這才是國家發展經濟雄厚而有力的資源。
也就是說,國家的富強,「國」與「民」是分不開的,國不強,民不樂。是故未來朝野之間要有共識,不僅經濟要富有,尤其人民要安樂,思想要自由,文化要保存,教育要提升,環保要做好,政治要民主,人權要重視,對國家的建設計畫要用心,甚至各項預算要合理,例如軍備武器的施設是國家經濟發展最大的問題,國防儘管要做,但國防與教育的預算如果比例過於懸殊,也非國家之福,所以要多多參考專家的意見,多方傾聽民意,一切以民意為依歸。相對的,社會大眾則要從建設性上努力,而非破壞性的傷害,如︰教育界要教好學生,傳播界要作正面報導,工商界要改良品質,增加生產,大眾對社會上有成就的人才要保護珍惜,因其成就是屬於全民的,不要輕易摧毀。
談到人才,一個國家的經濟資源,除了石油、礦產、海洋、林木等自然資源之外,人才最重要,有人才才能發展科技、工業、管理、生產,才能與時俱進,甚至更能超越當代。
人才是國家發展的重要資源,先進國家莫不大力發展教育,以教育培養人才,但更重要的是要能留住人才,讓人才能為國家所用,所以政府必須提高利民的建設,發展各種工程,提供人才發展的環境與條件。
在佛經中提到,一個良好的政府,治國之道首須導民以正,不但要注重民生經濟,以種種方法提倡生產,使人民豐衣足食,生活不虞匱乏,除此還應注意下列六點:
一、尊重法治:政府應該立法、具法、依法、敬法,一切以法為首,並且努力守護正法不壞。
二、優禮賢仕:政府應該尊敬德慧兼備的學者、專家、沙門等,並且常向他們諮詢國家大事,宜行則行,宜捨則捨。
三、照顧弱勢團體:政府應該矜卹孤寡,照顧貧困無依的眾生。
四、敦厚民風:政府應該以十善來治理國家,讓社會道德趨於純善。
五、提倡融和交流:政府應該放寬心胸,悲智雙運,接應四方。
六、施行民主政治:政府應以議會制度,推行民主法治來決定全民的利益。
另一方面,人民依附國家而生存,所以要與國家和合在一起,有力量者幫助生產,有技能者提升科技建設;有智慧者建言國是;有財力者善盡義務,每個人在自己崗位上盡忠職守,以報答國家覆護之恩。如此上下一心,同心同力,才能創造富強安樂的國家。
不過話又說回來,現在舉世都在關心經濟復甦的問題,然而社會的經濟繁榮、工業進步,有時並不一定能帶給人們精神上的快樂,現在社會上有太多「富有的窮人」,因為生活上沒有滿足感,心靈上沒有資源寶藏,所以大家其實應該重新評估經濟的價值,經濟並非只有金錢財物,舉凡健康、平安、和諧、智慧、慈悲、信仰,都是財富,因此希望全民不要只重視金錢世界,要注重精神愉快、心靈富有,要追求內心的安樂和幸福感,同時以勤奮、信義、道德、慈悲來提升個人的財富,繼而本著「同體共生」的觀念,發揮普世的價值,建設共有的胸懷,創造一個祥和、均富的社會,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
總之,世間一切都有變數,台灣未來是要成為全球讚嘆的珍珠,還是人人唾棄的垃圾,就看我們「一念之間」的抉擇。我們要的是和諧、安定,就要保有經濟發展的成果,不可破壞各方面的成長,全民應該繼續勤奮努力,重視社會秩序,淨化大眾貪心,尤其對環境保護應投下巨資,在種族和諧方面要以愛心消除怨恨,唯有在和平尊敬中,才能為我們的後代子孫建設一塊人間淨土,這也才是全民真正共有的財富。
二、剛才說,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經濟史,人生時時刻刻都離不開金錢、財富的運用。請問大師,當居家發生經濟困難,或是公司的財務一時週轉不靈,乃至農業遭受自然災害,甚至工商企業遇到世界性的經濟不景氣時,該怎麼辦?
答:佛經講:「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間上凡事都離不開「因果」關係。居家的經濟發生困難,或是公司經營不善,週轉不靈,這是結果,應該找出原因。為什麼別人都有辦法在社會上順利發展,唯獨我的財務發生困難?是我工作不夠勤勞嗎?是我沒有儲蓄應急嗎?是我計畫不周詳嗎?是我評估錯誤嗎?還是我沒有開源節流、不懂感恩惜福、缺少行善結緣呢?或者是我交友不慎嗎?是我貪心過度嗎?……總之必有一個原因使我的經濟發生困難,因此要找出貧窮的原因,如《三世因果經》說:「有衣有食為何因?前世茶飯施貧人;無食無穿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綢穿緞為何因?前世施衣濟僧人;相貌端嚴為何因?前世採花供佛前。」能找出今生貧窮的原因,然後加以改進,為時不晚。
其實中國民間也有一句諺言說:「一枝草一點露」,意思是說「天無絕人之路」,一個人只要肯勤勞奮鬥,公司經營不善,倒閉了,只要你勤勞,擺個地攤,做個小本生意,甚至從事資源回收,也能維持基本的生存所需。即使經商失敗了,只要改善自己營運的方法,重新再來,所謂「暴灰還有再發熱的時候」,一個人還怕會完全沒有辦法嗎?最怕的是自己的貪欲無限,跟人計較、比較,過去貧窮的果還沒有解決,又再增加新的障礙,例如失業的人如果貪求高薪,往往更加沒有機會,自然難以東山再起。
曾經在網路上看過這麼一則故事:有個老年人在公路旁開了一家小吃店,當時正逢經濟不景氣的年頭。老人家眼力不十分好,耳朵又近乎全聾,但是他的運氣很好。說他運氣好,是因為眼力不行,所以不能看報讀書;耳朵又重聽,也難得和朋友們聊天,因此對外界的情況,他都不甚了解。因為他並不曉得經濟不景氣有多嚴重,照常幹得很起勁。
他把小店的門面漆得漂漂亮亮,在路邊豎起宣傳的招牌,讓人老遠可以聞香下馬,他店裡預備的貨色物美價廉,味道很好,常常吸引許多人不由自主的停下來在他那兒吃點東西。
老人家工作十分勤奮,賺了錢把兒子送進大學去讀書。兒子在學校中選了經濟學的課程,他對於整個美國經濟的情形之糟瞭如指掌。
那年過耶誕節,兒子回家度假,看到店中業務仍然很興旺,就對父親說:「爸爸,這地方有點兒不對勁,你不應該有這麼好的生意呀,瞧您的興致這樣好,彷彿外面並沒有經濟不景氣這回事一樣。」於是他把經濟蕭條的前因後果費力的解說了一遍,並且說全美國的人都在拚命的節省、緊縮。
這時,老人家受到消極思想的影響,他對自己說:「既然如此,我今年最好也不再油漆門面了。外面鬧恐慌,我還是省下一點錢來最好。三明治裡的肉餅應該縮小一點兒。再說,既然人人都沒有錢,我又何必在路邊立招牌呢?」於是他把各種積極性的努力都停下來。結果後來生意果然一落千丈。當他那位大學生的兒子在復活節假期又回到家時,父親對他說:「孩子,我要謝謝你告訴我關於不景氣的消息,那是千真萬確的事,連我的小店也感受到了,兒啊,受大學教育實在太有用了。」
故事的最後,作者戲謔的說:「我們的國家也是被專家害慘的,所以說專家是 『專門害人家』的」。
這個故事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說明一個人有健康的觀念、堅定的信心、誠信的待人、勤勞的做事,這些都是成功立業不可少的重要條件。
不過,世間上有的人靠勞力賺錢,有的人則靠智慧致富。曾經有一個牙膏製造工廠,因為產品滯銷,公司營業受,負責人昭告員工,如果有人獻出智慧的妙計,能使公司的營業額增加,就可獲得十萬元獎賞。有一個員工只提供了一句:「牙膏出口,放大一倍」,當下就輕易的獲得了十萬元獎金,而公司的營業額也從此增加百倍、千倍以上。
佛教裡也有一個賣偈語的長者,他只記取一首四句偈,即價值十兩黃金。更有甚者,《金剛經》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其價值都比不過一句智慧的偈語。因為,財寶有用磬的時候,智慧的偈語則是生生世世,受用無窮。
智慧是人類最大的財富,慚愧也是財富,謙卑也是財富,知足也是財富。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他有知足的財富;佛門的苦行僧,樹下宴坐、洞中一宿,一樣生活得非常愜意。
貧富只是比較性的說法,真正貧窮的人,內心安貧樂道,也不差於富者;富者天天妄想、貪欲,不知足,生活也不快樂。
有一對年輕夫婦,同在一所小學裡教書,雖然待遇不高,但是每天夫唱婦隨的上下班,倒也愉快。隔壁的大樓裡,住了一位董事長,每天為錢苦惱,怕被偷、被搶,所以生活得很不自在。
有一天,他聽到隔壁傳來愉快的歌聲,非常不高興的說道:「他們住的如此簡陋,生活得如此清貧,還彈什麼琴、唱什麼歌?我住在高樓大廈,有地位、有財富,為什麼這麼苦惱呢?」
他的秘書忍不住開口:「報告董事長,如果您嫌苦惱的話,可以把煩惱送給隔壁的夫婦啊!」
「怎麼把煩惱送給他們呢?」
「您可以送給他們一百萬元,反正一百萬對您來說也只是九牛一毛。」董事長勉為其難的決定試一試。
這對甜蜜夫妻一夕之間得到一百萬,歡喜的不得了,整個晚上無法安眠,不知道要將一百萬藏在那裡,放在枕頭、床底下、抽屜裡、櫥子裡,到處都不安全。就這樣折騰了一夜,直到第二天天亮,這對夫妻終於有了一個醒悟,決定把這一百萬元還給董事長,並說:「這是您的煩惱,還是還給您吧!」
高樓上的董事長,天天憂煩股票的漲跌,天天計算支票的數字,天天掛礙金錢的有無,那有陋屋裡的人唱歌說笑為樂呢?所以經濟沒有絕對的貧富,再多的錢財,不知足就是富貴的窮人;一無所有的人,他能滿足,就是窮人中的富者。
財富,要靠自己去開創,不管用金錢、人力、智慧、結緣、儲蓄、置產、投資,或是將本求利做生意去賺錢,總之,人生要有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晴時要準備雨傘,以應雨天所需,白天要備妥手電筒,以便夜晚所需。解決家庭的經濟,要有預算,所謂「吃不窮,穿不窮,算盤不到一世窮。」
如果一時的經濟週轉困難,還是要本著自己勤勞的態度,對工作的熱誠,例如蒔花種菜,販賣小吃,為人幫傭,有淡泊物欲、節衣縮食的美德,自助而後自然有人幫助,也會度過難關。再者,能有克難精神,以及刻苦耐勞的毅力,則儘管人生路上風雨飄搖,任何苦難,都能安然度過。希望我們的社會,能讓「克難」的精神再度復活!
三、在經濟學上有一個千古不易的致富秘訣,那就是「開源節流」。請問大師,如何開源節流?
答:開源節流,這是經濟學上千古不易的致富秘訣。開源節流,到底要開什麼源,節什麼流呢?
首先我們要開佛法之源,佛法就是我們的源頭,有佛法就有慈悲,就有智慧。一個人即使物質生活欠缺,只要他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會變得充實、富有。所以我們要有佛法,要點亮一盞歡喜的燈,點亮一盞信仰的燈,內心有了歡喜、信仰,比世界上有形的財富更為重要。
節流,節什麼流?我們要節省我們的用錢,節制我們的貪心,不要好買。我一生自覺自己不要錢,我也不好買;因為我不要錢,我不好買,所以我有錢建設世界,建設佛光山。我「以無為有」,淡泊就是我的節流,愛惜時間就是我的節流,每一個信徒的發心,我珍惜它、寶貴它,就是我的節流。
開源節流其實不一定只朝金錢上看,每一個人的生涯規畫裡也都不能少了「開源節流」。創新一種事業,先要評估,在這項事業上我能開源節流嗎?甚至國家政府一年高達千萬億元的預算,也不能只是把它當成紙上的數字,而是需要有人在實際情況裡,例如負責主計室和經濟部的人,要能確實有一套開源節流的方法,政府的各個部門才能順利運作。
開源節流的方法很多,有的人在家中的庭院裡,種上幾棵菜蔬,偶而鍋中所煮,不必花錢購買,這是他「開源節流」的所得;有的人從山邊引水到廚下,無須動用自來水,一年也能節省不少開支。甚至製造家庭的和諧、熱情、幽默、讚美,使全家的每一份子都樂於工作;乃至人人奉公守法,不浪費社會成本,平時養成隨手關燈的習慣,節約用水,這都是開源節流。
現在家家幾乎都有冷氣機,懂得把冷氣設在一定的室溫下,不要經常動用開關,這也是節約能源的方法。團體裡人多,每日垃圾量大,如果能夠加以分類,不但減少處理垃圾的搬運費,還能資源回收,增加一筆額外收入呢?
開源節流也不一定只限於經濟能源上,平時多結交一些朋友,多發心擔任義工,多培養與別人互動的因緣,這也是社會人際關係的開源節流。
購買東西,分期付款,這是開源節流;不用的物品,能省則省,少了堆置的擁擠,多了空曠的簡樸,這也是開源節流的良好習慣。甚至於對自己不當看的東西不看,免得視力疲倦;不當聽的語言不聽,免得聽出是非煩惱;不當做的事不做,免得造業;不當想的不想,免得心煩意亂。節制我們的貪欲、瞋恨心,節制我們的口德,不要亂說話,這都是身體的節流。
此外,身體也可以開源。當看的人,不但要看,還要行注目禮,而且要看出箇中的所以然來;當聽的,不但聽懂,而且要聽出別人話中的弦外之音;應該想的,不但要思惟前後、左右的因果關係,而且要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把宇宙萬有、世界人生,都想在自己的心中。每天所思所想,都是道、都是德、都是學、都是擴大、都是普遍,這都是開拓自己能量的源流。
開源節流是管理財富的原則。在佛光山理財的人,不但有因果觀念,更可貴的是不貪不私,點滴都為常住。佛光山從開山來,在經濟方面每天都是在「日日難過日日過」的情況下度過,常常是明年的預算今年就把它用了,所以常有人說佛光山很有錢,其實佛光山不是很有錢,只是很會用錢,懂得把錢花在弘法事業上。所以我曾說:「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錢用了才是自己的」、「用智慧莊嚴,不用要金錢堆砌」。不過我希望未來佛光山還是能在有計畫、有制度的財務體系下,量入為出。
其實,開源節流固然是與資本、能量等外在的因緣條件有關,例如沒有高山,又何能開採出金銀寶藏;沒有沙漠、海洋,又怎能開採出原油?但是也有許多的修道者,他們不看外界,專看內心;不想他方,只是思惟本性。臥榻之上,一書在手,可以周遊天下;蒲團之間,未嘗不能開闢心中的天地?
說到開源節流,外在的天地,內心的世界,都可以開源節流。只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擁有智慧、信仰、毅力、能量,乃至通達因緣所成、明白共有關係,這些都是開發能源的條件。尤其佛教講「發心」,就是要開發我們的「心田」,我們的心田廣大,心裡的能量就會無窮,只要我們開發心裡的慚愧,慚愧就是我們的財富;開發心中的感恩,感恩就是我們的財富;開發心底的勤勞,勤勞就是我們的財富。乃至開發人緣、開發感動、開發自己的真如佛性、開發我們的佛法大海、開發我們的信仰的寶藏。最重要的,我們要開發「無」的世界,不要只從有形有相上去開發。「有」是有限有量,「無」才是無窮無盡。
四、每一個國家的發展,大都重視城市,輕忽鄉村,造成「城鄉貧富差距大」。請問大師,如何改善這種現象?
答:一個國家的經濟蕭條,人民所得偏低,國家太窮了,固然是社會制度不好;過份的貧富不均,也是社會制度有了問題,所謂「朱門酒肉臭,野有凍死骨」,這都是不完善,這樣的社會型態,國家難以長治久安。
貧富不均,其實是古今中外存在已久的問題,根據經濟學家米拉諾維奇(Branko Milanovic)爲世界銀行進行的一項「世界貧富分化形勢」研究顯示,全球貧富分化情況有急劇惡化的趨勢,從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三年之間,全球貧富差距又增加了百分之五。目前全球人口中最富裕的百分之一(五千萬個家庭)的平均收入是二萬四千美元(約一萬六千英鎊),他們的總收入要高於收入較低的百分之六十全球人口的總收入。全球貧富差距比人們以前所想的要大得多,當中最大的貧富收入差距出現在世界五個經濟大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和英國的全國人口,以及印度、中國和非洲的農村貧困人口之間。
這項調查並指出:百分之八十四的全球人口只有百分之十六全球人口的收入,全球最富裕的百分之十人口的收入是最窮的百分之十人口收入的一一四倍,而這些差距可能還會擴大。
貧富不均是國家的隱憂,尤其城鄉的貧富懸殊,一直是多數國家普遍存在的現象。例如根據「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經過數年調查完成的《中國城鄉收入差距調查》顯示,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已是「世界最高」。中國的城市,除了上海、北京、南京等幾個大城市外,一般的鄉村經濟落後,尤其西部地區先天的自然環境限制,加上人才外流嚴重,更難有所發展。
經常到大陸考察的台灣英業達集團副董事溫世仁先生曾說,每次他到大陸西部城市,都會聽到當地人民抱怨,西部的人才都跑到沿海地區去了;而到了農村一看,農村好不容易培養的少數人才也大多離開農村,這是西部和農村地區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溫先生也觀察到,在整個社會由農業轉型到工業時代的過程中,西部農村一開始就沒有來得及搭上「工業化的列車」,尤其現在舉世已經進入資訊網路化時代,更令農民們望塵莫及。農民因為沒有機會、能力獲得各種資訊,與城市相比,在知識、資訊和機會上不對稱,這也是造成他們繼續貧困的原因。
對此,溫先生想出了走資訊技術培訓的道路,著手培育當地「知識工人」,發展網路經濟,讓「農業社會」轉型為「網路社會」。於是他投資五千萬美元在大陸西部開展「千鄉萬才」計畫。首先他以甘肅河西走廊最東端的山村黃羊川做為這個計畫的第一個基地,贊助他們電腦,教他們如何利用電腦銷售產品,因為網際網路是與全世界聯線,只要一上網,即可打出銷路,很快把產品賣完,慢慢就能改善經濟,達到城鄉均衡發展。
結果這項計畫從二○○○年七月開始實施,三年來,黃羊川靠著電子商務,已成功賣出三萬美元的農產品,成效裴然。這在千百年來貧窮而寧靜的小山村,可謂是驚天動地的大事。
黃羊川地區因為網路而走出貧窮,成爲知識經濟下鄉成功的實例。這項成果於二○○二年秋在墨西哥舉辦的 APEC 會議上,溫先生將之公諸於世,隨即引來泰國政府表示,希望有二十所泰國學校加入「千鄉萬才」計畫。
溫先生一手發展的「千鄉萬才」計畫,旨在把資訊網路科技引入農業社會的鄉鎮,促進當地發展知識型的經濟,達到「就地創造財富,就地改善生活,就地發展文化」為目的。他認為硬體設施的改善,並不能從本質上解決落後、偏僻地區所遇到的問題;唯有把最新的觀念和資訊給他們,輔導他們掌握適應資訊社會的方法,才能讓他們儘快縮短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另外,他覺得開發落後地區,建設的重點應該在「道路」與「網路」兩方面,因爲「道路」可以把有形的資源送到落後的地區,而「網路」則可以把無形的資訊快速傳到落後地區,讓學習能力更加快速。溫先生的見解與作法,值得參考。
另外,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評論員陳勁松先生對「貧富問題」的一些觀點,也值得深思。他說貧富分化問題在西方並不突出,這些國家早已有了良好的制度性解決方案。比如「稅收」便能有效的制約、平衡著貧富分化。越是高收入的、富有的人,越需繳納高昂的稅費,窮人則少交稅、不交稅、甚至由政府退稅予以補貼。國民納稅意識強,偷稅漏稅的現象,幾乎不存在。稅收政策也是歷來西方政壇候選人競選公職時的辯論焦點,不僅爲了發展經濟,也爲了制約貧富分化。
反觀中國,相關稅收政策法規不完善、不合理,而且得不到有效執行。偷稅漏稅現象嚴重。高收入者,本來應該繳納高額的稅費,打通門路之後,卻往往能安然逃脫;那些靠貪污受賄而一夜暴富的廣大黨政幹部,更不可能對其非法收入報稅納稅;普通老百姓則普遍缺乏納稅觀念,與他們談納稅,被視爲「天方夜潭」。
陳先生進一步指出,貧富分化之所以在中國如此嚴重,並日甚一日,與現行制度和當局的政策密不可分。其一,人治高於法治」的中國,是權錢勾結的最佳環境,腐敗盛行,愈是接近權力,腐敗愈是根深蒂固。近權力者富,遠權力者貧,成爲中國社會貧富分化的恆定公式和不二結論。其二,當局以戶籍制度、投資偏向和社會保障傾斜等一系列政策,公開歧視農民、歧視弱勢群體;歧視農村、歧視偏遠地區,造成惡性循環,即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其三,社會風氣惡化,道德淪喪,「笑貧不笑娼」使大多數國人對貧富分化視爲尋常,視若無睹,導致貧富分化問題缺乏賴以扭轉的社會動力。
針對中國貧富懸殊的問題,多年研究中國社會和政治經濟的義大利學者周博(Joe Studwell)認爲,政府應該提供更多平等機會,比如讓農村的孩子都有機會得到良好的教育,另外就是在西部大量投資,發展當地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