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Contemporary Questions Symposium 《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Society Issues Investigation (Volume 1) - A Buddhist View of 'War and Peace' 社會議題探討(上冊) 佛教對「戰爭與和平」的看法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社會議題探討(上冊) 佛教對「戰爭與和平」的看法時 間:二○○五年三月四日晚間七時三十分至九時
地 點:西來大學遠距教學教室
記 錄:滿觀法師
英文翻譯:妙西法師
對 象:西來大學學生及加拿大滿地可、溫哥華、美國紐約、聖路易、奧斯汀、休士頓、舊金山、佛立門、聖地牙哥、台灣信徒大學等十個地區之數百名學生透過網際網路同步上課。
這個世間,戰爭與和平永遠都糾纏不清。人類自從有歷史以來,無論是東方或西方,大大小小的戰爭從未停歇,因戰爭而導致的人命傷亡、財產損失、建設摧毀、經濟困頓、文化破壞等等慘不忍睹的景象,都是每個人厭惡而不樂見的。
既然安居樂業、和平過日子,是人類所嚮往的,為何世界各地仍有層出不窮的衝突與戰爭呢?過去中國聖賢討論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的問題,佛教的《大乘起信論》則言「一心開二門」,一個是「心真如門」,一個是「心生滅門」,也就是一個屬於善的,一個屬於惡的;一個是永恆的,一個是無常的。所以戰爭與和平,應也是從人性發展出來的文化。
戰爭無疑是殘酷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有時伸張正義,推翻暴政,仍須靠戰爭作手段,而且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往往也是從破壞之後建設和發展出來的。這個世間永遠是一半一半的,所謂佛的世界一半,魔的世界一半;戰爭、和平也是一半一半。當然,我們要努力把善的一半提升,惡的一半消除。
戰爭的本質是暴力,暴力的驅動,則是人類的自私與執著。因此,人類的一生,可以說都活在戰鬥中,從人類的發展史來看,最初是向這塊大地爭取生存;擁有了土地以後,還不能滿足,就征服海洋,求取海洋的財富;有了陸地、海洋,還不能滿足,接著想擴大自己的領土,征服別的國家。於是戰事範圍更從小國擴展到大國,由局部擴展到全面,乃至爆發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至今日,衝突仍在全球各處發生,如持續八年才落幕的兩伊戰爭,及恐怖分子發動美國「九一一」事件,引發美英兩國聯合對阿富汗、伊拉克開戰,還有二○○四年九月俄羅斯校園人質慘案等,都造成巨大傷亡。
佛教認為「萬法唯心造」,我們唯有消除熾盛的貪瞋癡大敵,人人淨化心靈,人類才能遠離戰爭的夢魘,達到真正永久的和平。不過談何容易呢?戰爭與和平,如同矛與盾,矛想抗拒盾,盾也想抗拒矛,怎樣才能和平共存?二○○五年三月四日,星雲大師在美國西來大學遠距教學時,面對來自十個地區,如美國、加拿大、台灣等數百名中外學生,從學生的提問裡,大師精闢分析古今中外戰爭的狀況與影響,也由佛教的觀點,提出消弭戰爭,促進世界和平的具體方法。另外,對現今敏感的海峽兩岸問題,大師也有其中肯獨到的見解。以下是當天「佛教對戰爭與和平的看法」的座談紀實。
一、自古以來人類就有戰爭,每一場戰爭都有很多人命的傷亡、建設的破壞,例如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幾乎沒有停止過戰爭。在世界上,有西元前亞歷山大的東征,六、七世紀阿拉伯帝國的擴展,十一至十三世紀的十字軍東征,蒙古的成吉思汗遠征歐亞兩洲,後來的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甚至近代的韓戰、越戰,及現在的美阿戰爭、美伊戰爭等等。為什麼世界上只有戰爭而不能和平呢?
答:世界上戰爭不斷,根本原因是人性的「貪而好戰」,為了想獲得更多的權利、更多的金錢、更多的名位,甚至更多的土地、更多的利益,不斷在利害上奪取,所以就發生了戰爭。以前中國的聖賢把戰爭分為二種,一種是霸道、強權的戰爭;一種是王道、正義的戰爭,是為了實施仁政而革命的戰爭。
被拿破侖稱為「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天才」的希臘亞歷山大大帝,是一位戰無不勝的傳奇帝王。西元前三百多年,亞歷山大征服了小亞細亞、腓尼基、埃及、波斯等國,三十二歲就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但是,在他戰勝了許多國家,準備入侵印度時,先鋒騎兵隊的馬匹看到印度的武裝大象,驚懼地裹足不前,部下也集體反抗,拒絕前進,亞歷山大只好黯然撤退,不久即壯志未酬的死於巴比倫(《大英百科全書》)。又從《元史》裡,我們也看到蒙古元朝帝國的成吉思汗,其戰軍所到之處血流成河,武力亦橫跨歐亞大陸,而今戰績安在?
在這個世界上,人類自有歷史的幾千年以來,多少國家與國家的戰爭、民族與民族的戰爭、宗教與宗教的戰爭、地方與地方的戰爭,不管是打經濟戰或是打武器戰,是爭奪土地或權勢、名位,總有那麼多人死亡、那麼多財產損失,到今天已致使世間元氣大受傷害,究竟誰是勝利者呢?「大廈千間,夜眠幾尺?積資巨萬,日食幾何?」以佛教的觀點來看,想要擁有世間上的一切,不需要用戰爭來取得,只要大家互相尊重就能擁有。
舉個例子,有位大將率領軍隊攻城掠地,為了鼓舞士氣,他叫部下努力殺敵,完成任務即有重賞。於是士兵們個個氣勢高昂,燒殺搶劫、擄掠摧毀,無所不用其極。攻下城池後,大家向將軍討賞,將軍慷慨的說:「放你們三天假,盡情去玩,城中一切都是你們的!」士兵們放眼望去,城中民眾死的死、逃的逃,要女人沒女人,要喝酒沒酒店。此時一無所有,大家才警悟,戰爭不只是別人的傷亡、失敗,也是自己的失敗;窮兵黷武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在基督教《聖經》裡,耶穌說:「我到世界來,不是為了和平,是為了戰鬥。一家五人將要分爭,三個人和兩個人相爭,父親和兒子相爭,母親和女兒相爭,婆婆和媳婦相爭。」人類具有如此的戰鬥性,即是《中阿含經》卷二十五所言:「以欲為本故,王王共諍……民民共諍,國國共諍,彼因鬥爭,共相憎故,以種種器杖轉相加害。」因為貪瞋好戰、強取豪奪,才會產生戰爭等暴力行為。
貪瞋強取的根源就是「我」!中國的造字很有趣,像「我」的字形即是立旌旗於戈兵上,有戰鬥的意思。我們的煩惱、痛苦從那裡來?就是有「我」,因「我」而自私,因「我」而執著,因「我」而愛染,因「我」而紛爭;「我」之一念,令人永不安寧。世界上不管是哪一種戰爭,好的、不好的、大的、小的,都是為了「我」才會發生的,比如:執著於我的看法、我的思想、我的意見、我的主義、我的黨派、我的國家……。
七、八世紀時,阿拉伯帝國為了擴展勢力,不斷進攻東西北各方國家;十一至十三世紀,基督教世界與回教世界之間,藉宗教之名以行貪婪之實的十字軍東征,都造成烽火蔓延無盡、死傷無數的激烈戰爭。再舉中國為例,每一次的改朝換代,不是都要死傷千百萬人嗎?這個世界光是為了思想、信仰、強權的問題,導致的大大小小戰爭,就不知犧牲了多少生命!真的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戰爭綿綿無盡期」!
佛教崇尚和平,在歷史上從未發生鬥爭,不過從另外一方面看,佛教也有不一樣的鬥爭,他不向別人鬥爭,而是向自己的煩惱鬥爭;為了降伏八萬四千煩惱魔軍,取得解脫自在的勝利,而向私欲戰鬥。
二、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很難想像戰爭的可怕。我們知道大師從小就經歷過中日戰爭與國共內戰,能否請大師描述一下當時的戰爭情境、感受,以及對您日後的影響。
答:我出生在一九二七年,那時正是蔣介石和孫傳芳在鎮江一帶作戰最激烈的時候。之後那幾年也是軍閥割據,戰爭不斷。十歲那一年,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侵略中國,開始八年的「中日戰爭」。我也跟隨流亡潮各處逃亡、流浪,十二歲出家以後,我也都在抗戰裡成長,不但在死人堆裡躲藏、睡覺,還有多次遊走在死亡邊緣的經驗,可以說死了又活,活了又死。那時候小孩子缺少遊戲,每當一場戰爭結束,大家就跑去數死人,看看一共打死了多少人,一個、二個、三個……,我們以此為樂。知道那裡有戰爭,就偷偷地去看如何打仗,看過砲彈「碰」一聲而塵土飛揚的情況;不但見過開槍打死人,也經歷過子彈從自己耳邊呼嘯過去的驚險場面,遇到這個情況,我便趕緊跑去躲起來,等會兒再出來看。有時候跟中國軍人談話,有時候跟日本軍人玩遊戲(他們比較不會記恨兒童)……總之,我在槍林彈雨中度過了八年歲月。記得有一次,美國空襲南京,炸彈一丟,碰!還把我們從床上震到地上去。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對日抗戰勝利了,國內又爆發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國共戰爭。我記得我住的那座寺院,白天是國民黨的軍隊來去,夜晚是共產黨的軍隊出沒。那時候我在一間小小的教室裡上課,聽到外面「碰」一聲,就知道又有人被打死了,下了課跑去看,果真路上又多了幾個冤魂;這是經常發生的事情。有時共產黨逮捕我們,說我們是國民黨的國特,要槍斃;有時國民黨逮捕我們,說我們是匪諜,要砍頭。我幼年出家,一分一秒都沒離開出家人的崗位,但是在國共戰爭中,也曾經被共產黨和國民黨抓去坐牢,一下是匪諜,一下是國特,可說活在死亡邊緣,今日不知明日啊!
我於一九四九年來到台灣,當時的台灣正處於白色恐怖時代,我們的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脅,尤其那時候我還年輕,很容易遭人誤解。不過,後來成就肉身不壞的汐止慈航法師比我更苦,他坐牢坐了一百多天,我還只坐了二十三天,有時候真不知道這一次被抓去了,能不能再回來。從這種種可知當時戰爭淒慘的情況。
一九五○年代,韓戰爆發,砲火之烈真是觸目驚心;一九六○年代,越戰發生,美軍傷亡慘重。乃至現在,美國和阿富汗戰爭之後,又到伊拉克開戰,記得要開戰的那天,我因膽結石正在醫院開刀,把膽囊割除,那時候覺得沒什麼可怕的,因為我已經沒有「膽」了。看到戰爭的場面,雖然不怕,但卻可憐、可悲,在戰爭的砲火之下,又有多少的生命要犧牲,真是何苦啊!
像我現在快八十歲的人,八十年的歲月可以說都是從戰爭裡走過來的,對於戰爭,心中的感受是:殘忍、悲痛又無聊。但是我們如何才能獲得和平,才能讓無辜的民眾免於傷害?生命很寶貴,能來世間一次,如盲龜浮木般,實在不容易,如此無謂的犧牲,極為可惜。想想受害的人那麼多,發動戰爭的人怎能無動於衷呢?
不過,大家不要誤會,以為佛教完全沒有正直、正義的勇氣和力量。釋迦牟尼佛也曾為了降伏魔軍、魔王,殺一個壞人救一百個好人,由此可見佛教是具有維護正義的精神。現在世界科學昌明、物質豐富,任何事情都可以在會議桌上談判,不要只是到戰場上用槍砲子彈去戰鬥。一個家庭發生鬥爭,互罵、互打已是不美好的事,更何況戰場上性命交關,當然更不值得了。我們祈求每一個人,都能與家人、親友和平相處,慢慢的養成這種好的觀念、好的作為,然後推而廣之,與世界上所有的人和平相處;如此,當能消弭兵禍,世界的和平也能指日可待。期望有這麼一天!
三、雖然戰爭殘酷,但人性好鬥,沒有辦法停止。現在世界恐怖分子那麼猖獗,像日本火車毒氣事件、美國九一一、印尼峇里島爆炸,以及西班牙火車站爆炸事件等等,請問大師,您對這許多的事件,有什麼可以消除戰爭暴力的建議?
答:恐怖分子的暴力事件,一樁接一樁,實在是人間的不幸。恐怖分子殘暴的攻擊行為,當然必須受譴責,也須想辦法制止,最直接的是「以牙還牙」的武力報復。但是如《中阿含經》卷十七〈長壽王品〉裡,佛陀告誡弟子的:「若以諍止諍,至竟不見止」,報復終非究竟解決之道。武力報復之外,應該還有其他的辦法,像「輿論制裁」、「經濟封鎖」、「旅行限制」、「關懷救濟」,以及運用許多慈悲的力量等等,如暴力事件後,美國一方面以武器轟炸阿富汗,一方面又空投糧食救濟民眾;這是前所未有的戰爭。那時美國一再對外聲明,他們發動戰爭是針對恐怖分子,而非回教徒。
這是以「世界警察」自許的美國,為除暴安良與維護和平的行動表現,但多少年來美國也陷在戰爭泥淖裡無法自拔。美伊戰爭之後,歐美一些官員和經濟專家深為憂心忡忡,他們估計美國對伊拉克戰爭的費用將高達九百九十億至一萬九千二百四十億美元,並且對世界經濟發展會產生:石油價格暴漲、美元匯率暴跌、世界經濟衰退、戰爭及戰後重建耗費巨大、引發貿易戰等五個負面影響。所以對付恐怖分子和暴力,戰爭不是最好的辦法,而且導致的結果是繼續的仇恨、戰鬥。假如換個方法,如前面所言,以慈悲、關懷來救濟、教育他們,替他們辦醫院、學校等,來解決他們的困難,時間或許比較久,但也容易達到和平。
《增一阿含經》卷十六裡記載,勇猛善戰的梵摩達王搶奪長壽王的土地,殺害了他們全家。唯一逃出去的長生童子,當他有機會報仇,正要刺殺梵摩達王之際,忽然想起父親的遺言:「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於是放了梵摩達王,也令對方感動的歸還土地。就這樣,在忍耐、慈悲中,雙方和平地了卻一段惡因緣。
還有,佛陀曾於焰陽下盤坐擋道,令琉璃王兵馬主動休戰;三國時代,諸葛孔明七擒七縱孟獲,最後孟獲心悅誠服,而永絕後患。《法句經》言:「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為譬,勿殺勿行杖,能常安群生,不加諸楚毒,現世不逢害,後世常安隱。」眾生皆樂生懼死,所以有時候殺戮、戰爭,不易求得和平,反而是犧牲、仁愛、慈悲、忍辱,方能得到永久的和平。好比為人處事,人我之間相處若不和諧,是無法得到友誼,只有徒增怨恨罷了。反之,若能愛我們的敵人,尊重他、讚美他、給他方便,便能感化他,而促進彼此的友好。
現在舉世紛紜,政治上的以強欺弱,經濟上的貧富不均,宗教、種族的排擠,男女、地域的分歧,這些之所以不能和平解決的問題,莫不是因為彼此不能平等共存而引起,此即所謂「不平則鳴」。像過去東西德的隔離、現在南北韓、海峽兩岸的分裂,彼此劍拔弩張,常處在緊張的狀態中。到了一九九○年,由於西德對東德的尊重包容,讓柏林圍牆倒塌,人民心中那道無形的圍牆也隨之冰消瓦解,從此整個國家在人我平等共尊的理念下,攜手共創美好的未來。如果南北韓、台海兩岸、以阿之間,能彼此尊重,人我無間,則和平又哪會遙遙無期?
總之,佛教認為凡事不一定要藉由武器解決,也不一定要在沙場上才能一決勝負,我們主張以慈悲來促進和平、以去除我執來促進和平、以寬容來促進和平、以同體共生來促進和平。此外,實行仁政可以代替戰爭,如勤政愛民,使得經濟成長、富足安樂、自由民主、尊重包容、文化交流等,都是勝利的表徵。
四、根據「聯合國憲章」規定,任何國家必須在維持世界和平以及國際安全的前提下,並且經過安理會批准之後,才能採取軍事干預手段來解決國際間的爭端。請問大師,您認為戰爭是維護和平唯一且必要的手段嗎?佛教有什麼方法可以保護國土,使兩國不用戰爭而達到和平?
答:美國總統羅斯福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時,發了一個電報到中國,他問太虛大師:「佛教對世界和平的獲得有什麼方案?」太虛大師回答:「無我、慈悲,就能達到和平。」無我、慈悲真能獲得和平嗎?無我,並不是說我死了就是無我,而是能消除、化解「我的思想」、「我的意見」、「我認為」、「我要什麼」的執著。因為這個世界不是一個人的,是大家共有的,必須尊重和包容別人有不同的觀念、意見與欲求。慈悲,就是待人好,能調換彼此的立場,慈悲心就容易生起。所以,「無我、慈悲」不能等閒視之,將此擴展開來,確實能達到世界和平。
國際佛光會成立以來,為了促進世界的友好、和平,我也不斷的提出許多佛教理論,例如「歡喜與融和」,希望世界上每個人都能本著歡喜做事、做人,本著歡喜利世、修行,而且不分種族、國籍,皆能自他融和,和睦相處。如「同體與共生」,法界一切眾生,都是彼此互相依附成就,共存共榮的生命共同體。大家同住在一個地球上,應該捐棄我見偏執,彼此守望相助,以同體來推動眾生平等的思想,以共生來發揚慈悲喜捨的精神,讓地球成為和平安樂的人間淨土。如「尊重與包容」,尊重他人的自由,包容異己的存在。《國語》裡有一段話:「聲一無聽,色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意思是只有一種聲音不會好聽,只有一種顏色就沒有文采,只有一種味道不會可口,單一的物品無好壞可言。所以明知別人跟我不同,不過不同沒關係,好比衣服有紅色、白色、黃色,桌子、椅子有方的、長的、圓的;容許很多不同的存在,這個世界才會美好。
還有,如「平等與和平」,平等與和平是一體兩面的真理,真正的平等不是表面上、齊頭式的平等,真正的和平也不是只用嚇阻、限武、禁核等外在措施所能達成,我們要能以大尊重小,以多尊重少,以強尊重弱,以有尊重無,以上尊重下,慈悲寬容,消除我執,以達世界平等共尊,和平共榮。《世界日報》最近也刊載北京胡錦濤先生提出的觀點:「在平等中謀取和平。」──這是共產黨言論中最好聽的一句話。因為站在大地上的每個人,雖然有高、矮、胖、瘦的差別,但是立足點都是平等的。
過去台灣說:「我們富有,大陸貧窮」,這樣的說法是不能和平的。後來大陸又說:「我們大陸很大,台灣很小」,這也不能平等。因為不平等,當然彼此就不能達到和平了。以佛教的觀點來說,「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大」裡面包含了很多的「小」個體,才能成其大,而「小」裡面也可以包容「大」。再說一塊大石頭雖然很大,但是不及一顆小小鑽石的價值,所以價值不是以大小來論定。佛教講平等,每一個人都具有清淨的佛性,不但男女平等、國家平等、民族平等、事理平等、有無平等,法界之中一切都是平等的。站在平等的立場來看待一切生命、種族和國家,我想和平就容易達到了。
西元前三世紀左右,印度的阿育王,南征北討,統一國家。雖然所戰皆捷,四方順服,稱臣朝貢,但是所到之處,百姓的目光皆充滿了仇恨。後來他篤信佛法,政風丕變,改以仁道化民,又倡導教育,增加民眾福祉,果然德風遠播,廣為人民所愛戴尊崇。阿育王於是語重心長的說:「力的征服不是真的勝利,法的勝利才是真的勝利。」所以想求得世界和平,必須在法上取得勝利。
《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記載,摩竭陀國的阿闍世王想攻打跋祇國,但不知勝負如何,便命大臣禹舍前往請教佛陀。此時,阿難站在佛陀後面,佛陀沒回答禹舍的問題,而是轉頭問阿難有關跋祇國的政治與社會狀況。了解跋祇國具有「常開會議、上下和合、尊重法治、以禮教化、孝親敬師、護持正法、接應四方」等國家富強的「七不退法」之後,禹舍知難而退。佛陀以其智慧善巧,化解了一場血腥的戰爭。再如中國南北朝時代,石勒、石虎因佛圖澄慈悲的感化,而放棄殺戮;十六世紀,西班牙人拉斯卡沙斯(B. deLas Casas)為捍衛印第安人的權益而仗義直言,終於阻止查理五世(Charles V.)大帝出兵攻打美洲大陸。
現在大陸一些中共高級幹部、老資格革命家,他們一生經歷了無數的血腥、殺戮,以及殘酷的政治鬥爭。在探討人類的鬥爭史時,他們也發現人類無論在獲取資源和空間,或是深化、擴大民主政治,都可以不用戰爭、暴力等血腥的手段,而是用和平、共贏的方式來達成。他認為不管是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在走過暴動轟炸迭起、慘烈戰火彌漫的二十世紀之後,「和平演進」才是最正確、最迫切的發展道路。
戰爭不是維護和平唯一的手段,已是普遍的共識。我們常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有理就是法,即慈悲、智慧、善巧、平等、尊重、包容、正義……,能從善心、無我而產生的善行皆是法。依正法、佛法而行,才能贏得和平;用戰爭只有贏得戰爭,永遠不能贏得和平。
五、大師強調「和平演進」是普遍的共識,但是人我的戰爭仍然到處皆有。戰爭的發動有其原因,有人為抵抗侵略,保護國家而戰;有人為擴張勢力,稱霸一方而戰,也有藉懲凶止暴,以正義之名而發動的戰爭。請教大師對這些不同動機之戰爭的看法,另外,所謂「正義之戰」須具備什麼條件?美國對阿富汗、伊拉克的戰爭是正義之戰嗎?
答:各位在美國住的時間比我久,應該更有切身體驗。美阿、美伊戰爭是正義的戰爭嗎?有一些國家專制、獨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站在某一種立場來說,確實需要有人去解救他們。沒有企圖心、無私、為大眾的,就叫做正義之戰;假如有企圖心、自私的念頭,依佛教的戒律而言,即是不清淨。
我比較掛念的是,美伊戰爭如果繼續擴大開來,恐怕會像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征,成為耶、回之間的宗教戰爭,這是更可怕的。為什麼宗教會有戰爭?在於雙方對宗教信仰的執著,好比佛教的阿羅漢,我執已除,但法執難除;他可以放下自我,但是對於真理,卻非常執著,這就是所謂的「所知障」。
一般佛教寺院,一進大門,會有一尊笑咪咪的彌勒佛在門口歡迎,表示用關愛與慈悲來攝受眾生。進了大門,則有一尊韋陀天將,拿著降魔杵、寶劍,意思是關愛與慈悲無法攝受時,只有用武力來折服。好比父親的嚴厲、母親的慈愛,都是孩子成長、教育不可缺的要素,也如春風夏雨、秋霜冬雪,皆為萬物滋長、成熟不可少的條件。
過去美國和阿富汗的戰爭,即是採用「力的折服」與「愛的攝受」雙管齊下的方式。我覺得現在對伊拉克不妨也如法炮製,除了飛機大砲,也在教育、福利上幫助他們。
一個國家要強盛,不能完全沒有國防、沒有武器。過去教宗提倡世界和平時,蘇聯的史達林就問他:「教皇有多少軍隊?」所以,不能沒有武力做後盾,但也不能完全靠武力。如果征服一個國家,而不能征服人心,情形就會像阿育王一樣。過去美國參與韓戰、越戰,現在又與阿富汗、伊拉克戰爭,不過許多問題並沒有解決;問題無法解決,世界上的戰爭就永遠沒辦法止息。我想,美國這麼一個強大的國家,在科學、武器以外,今後對於民權、人道、自由、慈悲各方面,還是要再用心思考和努力。
至於說到戰爭動機的好壞,其實世間上許多事,是對是錯很難講,而且一般人也常常沒有正確的是非觀念,因此,好壞、對錯、是非、曲直,各有立場與堅持,這也是人類紛爭的起源。戰爭有時肇因於強權侵略小國的領土,有時是因為種族歧視,有時則緣於政治利害。如果是為了伸張正義,維護公理,不得不採取「以戰止戰」、「以戰逼和」的手段,戰爭也可以說是慈悲、是愛心、是降魔;此時戰爭就不只是殺傷,是為了救人救世,而透過慈悲的力量來降服邪惡與暴力。
有人認為佛教徒消極避世,無法善盡保衛國家的責任,尤其是上前線殺敵,更與佛教的戒律相違背。事實上,佛教並不完全反對戰爭,端看戰爭的動機為何。佛陀認為一個國家不可以為了擴張武力去侵犯他國,但是為了維護本國人民的安全、自由、平等、幸福,仍須有健全的軍隊來保衛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有位耆那教的軍人請示佛陀有關殺敵衛國的原則,佛陀即告訴他:一個人如果為了一己之私而爭鬥,那麼即使戰勝,甚至獲得財富、名位,最終還是不能獲得好的果報。
在《大薩遮尼乾子授記經》中,佛陀也指示行仁政的王者要發起正義之戰,討伐無道時,應存三種慈悲心:(一)思惟敵人無慈悲心,殘害生靈百姓,我應阻止對方的惡行,來保護人民;(二)不直接與之戰鬥,而以智慧權巧,攻心為上,克敵取勝;(三)以權巧方便,生擒敵方惡魁而不濫殺無辜。從這裡可以了解佛教對所謂的正義之戰、真理之戰的定義與做法。
六、有人說戰爭是經濟、文明的推動力,如在戰爭破壞以後,新的建設會更好,國家重建,經濟隨之發達,也促進各項文化建設。請問大師,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由一個戰敗國變成世界經濟強國,這是戰爭的功勞嗎?請大師跟我們談談戰爭的功與過。
答: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認為自己是強國,德國也認為自己是強國,但是到最後他們不都是因為強國而失敗嗎?日本不是因為戰爭而變成強國,我想他們是因為戰敗而覺悟並發憤圖強,進而重新修正,才會讓國家再度興盛起來。當初日本以強勢的飛機、砲彈,偷襲夏威夷珍珠港,毀壞美國的軍艦和人民的性命,最後並沒有獲得勝利,更沒征服美國。現在日本不用戰爭的方式,而是將電鍋、汽車 Toyota 銷往美國;這才真正征服了美國。所以,人生在世,不一定用力量降伏別人,用關愛、用服務更能讓人信受。假如每一個國家能多替其他國家著想,多給他國幫助、交流、尊重、包容,相信定能讓對方感動而贏得真正的和平。
綜觀整個世界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本戰爭史,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各國互相殘殺,以阿戰爭、兩伊戰爭……,亞洲的則有日俄戰爭、泰緬戰爭、美越戰爭……,都是一部部烽火連天,死傷累累的人間慘劇!
中國自古以來,最早是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讓中國國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好不容易秦漢一統中國,樹立「秦人漢威」的形象;接下來到了三國時期,連年的戰爭又導致社會動盪不安,人民飽受極大的苦難,最終由三國歸於晉,才恢復統一。繼而是南北朝、五胡十六國的分裂,統一後有隋唐盛世的出現;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割據,也是由宋太祖趙匡胤的統一,又恢復至宋明輝煌的時代。翻開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可以說都是一頁頁血淚染成的戰爭史。由此可知,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