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Contemporary Questions Symposium 《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Community Ethics Investigation (Volume 2) - A Buddhist View of 'Inter-Religion Relations' 族群倫理探討(中冊) 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族群倫理探討(中冊) 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時 間:二○○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地 點:佛光大學光雲館
記 錄:滿義法師
對 象:佛光大學宗教研究所全體師生一百餘人
星雲大師一生致力於「宗教融和」,祈以宗教的力量實現「世界和平」。二○○三年六月二十日應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研究所全體師生之請,於該校光雲館暢談「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
大師首先表示:「自古以來,有人類便離開不了宗教。宗教的重要,在於能領導生命的大方向,能將生命之流的過去、現在、未來銜接,所以人人都應該有宗教信仰,有信仰才有規範與目標。」
談到宗教之間未來如何發展?大師認為彼此應該建立「同體共生」的關係。大師說:現在科學發達,交通咫尺天涯,乃至電話、電視、電腦網際網路的發明,使得人際之間的關係真是天涯若比鄰。但是世間的智慧有利有弊,科學發達雖然帶給人類許多富樂,但相對的也造成人際疏離,甚至製造許多交通事故、電腦犯罪等問題。可以說,科學帶給人類福利,但也引生許多弊端,所以單純的發展科技,並不究竟。
大師進一步談到,比科學發明更重要、更偉大的事,就是現在人類的思想要相互交流、相互關懷;唯有人類彼此互相來往、互相聯誼、互相了解、互相幫助,世界才會和平、人民才能安樂。因此,「世界大同」不是關閉的,而是「同體共生」,彼此要互相尊重、互相來往,大家才能共存共榮。
大師舉喻說,人體的眼睛、眉毛、耳朵、鼻子、舌頭等五官,要相互共生,才能共存;絕不能說耳朵不是我,就讓你聾了;眼睛不是我,就讓你瞎了;鼻子不是我,就不讓你呼吸……,這是不行的!五官同是我身上的一塊肉,宇宙也是一樣,與我都是息息相關,所以儘管世界上的民族、國家、宗教再怎麼多,彼此都應該建立「同體共生」的關係。
大師語重心長地表示,假如美國又再一次發生像九一一的事件,至少屆時旅行又再受到限制、航空飛機又不能飛、進出海關也很困難……,總之最終受害的是全世界的人們,因為現在是地球村的時代,大家都有密切的關係,既然有關係,就應該讓彼此的關係保持良好、和善,大家才能歡喜融和的共同存在。
大師對宗教之間抱持崇高的理想與寄望,希望宗教之間要「同中存異、異中求同」的彼此包容、彼此尊重;大師認為「同體共生」的理念雖然一時難以普遍被理解,不過人類總要努力,因為實踐理想,未來的世界才會更美好。
大師獨到的見解與崇高的宗教情懷,令全體與會師生深受感動,不但當下有茅塞頓開之感,並且咸認這是一堂超越宗教之外的人生大課題,值得深思與品味。以下是當天的問題座談記錄。
一、世界上的宗教很多,有的人信仰天主教,有的人信仰基督教,或是佛教、一貫道,甚至一般的民間信仰等。請問大師,人一定要信仰宗教嗎?
答:人是宗教的動物,有人的地方就有宗教。宗教信仰是發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過去在東西方國家的憲法裡都明文規定「信教自由」,你想信仰什麼宗教,可以自由選擇;如果你不願意信教,共產黨也有不信教的自由,可以說都已經說得非常明白。
至於說人一定要信仰宗教嗎?站在我是一個宗教人士的立場,毋庸置疑的,人一定要有宗教信仰;因為有信仰,人生才有目標,心中才有主。早期人類的宗教信仰,是出於對自身和大自然中不可解的現象和力量,所產生的畏懼和尊崇的心理;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對生命、真理信仰的崇拜,未來必是真理信仰時代的來臨。所以,社會愈發達,民智愈開化,人們就愈需要信仰宗教。
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離開水而生活;宗教如藝術,人在生活中離不開美感。因此,儘管有很多人平時不信仰宗教,但是一遇到急難的時候,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便是「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可見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在西方國家裡,他們認為沒有信仰是很可怕的事,如果你沒有宗教信仰,別人就不跟你做朋友;在日本,你沒有宗教信仰,女士也不願意嫁給你,她覺得你沒有信仰,就無法給人安全感。
信仰是道路,信仰是紀律,信仰是秩序;宗教代表真理、代表真善美。但是若說有宗教信仰的人就全都是好人?這也未必!人,總是賢愚不等。只是有個宗教信仰,就有目標,就有一種規範的力量,在自我的心中就有一個主。很多平時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中國人,很奇怪,當災難來臨的時候,遇到颱風、地震來的時候,他應該趕快稱念「上帝、上帝」才是,不過因為他是中國人,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一到了危險的時候,還是很自然的就喃喃自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他稱念阿彌陀佛、祈求觀音菩薩,這就是習性。
文學家司馬中原先生說,儘管中國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不過每一個人的身心裡,都流著佛教的血液。因為幾千年來,從祖父、祖母流傳下來,只要有了疾病的時候,或是面臨苦難的時刻,都找佛教。有名的哲學家方東美先生,到了人生的最後,也是找廣欽老和尚皈依。他表示,總要找個去處吧!平常又沒有信仰基督教,既不能上天堂,那麼要到那裡去呢?就到極樂淨土去吧!
人到了苦難的時候,自然就會想要找一個宗教為依歸,所以我們常說,宗教是苦難的救星。問題是,有的人平時不覺得宗教的重要,都是「臨時抱佛腳」;但是不管怎麼樣,到了某一個時候,尤其是要緊的那麼一刻,人和宗教的關係就如同人和飲食、金錢、男女一樣,彼此是分不開的,很自然的就有這種密切的關係。
話又說回來,一般人因為把信仰建立在「有求」之上,所以使得中國人的宗教情操逐漸墮落。舉例說,佛光山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有一個分別院,原本是王永慶先生的機要秘書所有。他住了幾年後不想再住,由於房子必須分期付款,想賣也賣不出去,於是他說,算了,乾脆就送給佛光山西來寺吧。我們想到當地也有很多華人,就決定接受下來。剛開始時,派了一位法師去管理,兩年後他只度了一家信徒。我說這樣不行,就改派另一個會講廣東話的徒眾,才去了半年,就度了五千家的香港信徒。他跟我報告說,每次法會都是幾百人參加,連警察都來取締。我問他怎麼有這個功力?他說:「香港人和台灣人不一樣,台灣人到了國外,先問:『那裡可以賺錢?』香港人每到一個地方,先問:『那裡可以拜拜?』」香港人把拜拜看得比賺錢重要,他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遠比外在的物質世界還要重要。
另外,我們到泰國的金三角、熱水塘去弘法救濟,當地有一些來自雲南、貴州等地,因抗戰期間跟隨共產黨打仗的第三軍、第五軍的軍人。我們到那裡弘法,他們虔誠地對我們說:「師父,我們寧可沒有飯吃,但不能沒有信仰!因為信仰是二十四小時,隱隱約約,即使在夢中,我也要有信仰。」
一個人一生一世,吃飽了還有餓的時候,餓了再吃就好。什麼困難都有法子解決,生活就算苦一點,也都還好;但是沒有宗教信仰,內心就會覺得苦悶、無助。
當時我聽了他們的那些話,心裡就有一個強烈的感覺,當民族需要宗教的時候,宗教就很重要。所以現在舉世發展各種宗教,不管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甚至一貫道,這是人民的自然需要。有的人即使沒有信仰,這也只是一時的,是信仰的時候還沒有到;一旦因緣成熟,人必定還是離開不了宗教信仰,這是不容置疑的。
二、延續上一題所說,目前世界上的宗教已經夠多了,最近又有許多的「新興宗教」,宗教到底是多一點好呢?還是少一點比較好?大師您認為世界上的宗教當中,哪一個最大、哪一個最好呢?
答:世界上哪一個宗教最好?「老王賣瓜,自賣自誇」,這是自然的心態,哪一個人會說自己的宗教不好?但是哪一個宗教最好,也不是自己說好就好。信仰宗教,基本上所謂信仰「真理」,「真理」是要經過評鑑,真理是有條件的。在佛教裡講到真理的條件有四:
(一)普遍性。例如「花開,必然會謝」,這個道理不管你在佛光大學講,或是到輔仁大學、東海大學、中山大學去講,大家都能認同,這就是具有普遍性。
(二)必然性。必然性是指不能更改的,是必然如此的道理,例如一加一等於二,你就不能說等於三。
(三)平等性。平等性就是男人說了有理,女人說了也有理;中國人說了有理,美國人說了也有理,它是普遍通於各種人等,不能因為這個人權力大,他說了就有理;同樣的話,別人無權無勢,說了就無理,這就不合乎平等性。
(四)永恆性。一個道理,過去講、現在講、未來講,都能讓人信服,他是放諸四海而皆準,是亙古而長新,是永遠不會更易的道理,這就是有永恆性。
譬如「人有生必然有死」,中國人如此,外國人也一樣;古人如是,現在、未來的人也無法跳脫這個生死的定律,這就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來如此、永恆如此的真理。任何人都不能推翻這句話,因為這是真理。
生死是必然的定律,不管你在台灣頭,或到台灣尾,生了就有死;你是中國人,即使在外國出生,最後也必定會死。古今中外,無論是男人、女人,貧富貴賤,一旦出生就會有死。所以,真理一定要經得起驗證,要由大家來評定。
至於說很多的宗教當中,哪一個最大?哪一個最好?我在澳洲曾經遇到一位國會議員菲利普‧羅達(Philip Ruddock),他跟我共同主持一項儀式時問我:「世界上哪一個宗教最好?哪一位宗教大師最偉大?」我說:「你歡喜的就是最好、就是最偉大。」
「歡喜」很重要!佛陀降誕世間,目的就是為了「示教利喜」。不但信仰宗教是為了歡喜,甚至人到世間上來也是為了歡喜。我歡喜土地公,你歡喜城隍爺,他歡喜媽祖、耶穌、觀世音、釋迦牟尼佛,你歡喜哪一個,哪一個就是最好的,你對於他所講的每一句話,也一定都會「對、對、對」地加以肯定。如果你不喜歡,怎麼會相信他呢?你當然喜歡你所歡喜的,只要你喜歡的就是最好,只要你相信的就是最好。
所以,世間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我們所信仰的人,就是神、就是佛;我不信仰他,他就是魔、就是鬼。不過從善惡好壞的角度來看,究竟是佛、是魔?當然還是會有一個標準。
甚至我也曾經說過,在世界上的各種宗教當中,包括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雖然彼此信仰的對象有別,但是不管是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種神祇等,其實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規畫出來的「本尊」,名稱雖有不同,意義卻是一樣。
由於各人心中各有本尊,所以不管耶穌、穆罕默德、孔子、上帝、關公,認定就好,不要互相排斥,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別人,宗教之間應該要融和,大家和平共存,才不會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質。
至於現在的新興宗教那麼多,到底宗教是多一點比較好?還是少一點比較好?太少了,如同我們所穿的衣服,如果只有一個顏色,太單調了;有色彩變化一下,就會比較美麗。但是如果色彩太多,花花綠綠,就太複雜了,所以宗教太多,也不必然就好。
宗教太多,所產生的問題就和黨派太多一樣,造成民眾的分裂。你是天主教,他是基督教,我是回教或是本土宗教、佛教……,這種種的分別,要想統合起來很難,如果能夠給予有限制的平衡,還是很重要的。
不過,現在新興的宗教太多,好不好?這不是站在宗教好不好的立場來探討,而是應該站在國家民族的立場來說。宗教不是個人的,應該是眾人的,所以不能因為一個人喜歡就成立一個宗教。再說,宗教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產生,它要有時間、歷史。基本上,對於新興的宗教,我認為應該先從成立團體開始,有組織、有專職人員辦一些活動,慢慢醞釀成型,讓大家認識、接受後,大概經過一個世紀、二個世紀,自然形成宗教,我認為這樣比較好,而不是一下子想成立就成立。像現在的「法輪功」,其實可以定位為「體育協會」,而不必當成宗教來處理。
宗教太多,首先就會出現分裂的問題,以基督教來說,單國璽樞機主教告訴我,基督教有五千多個教派。光是一個基督教就有五千多個教派,你說怎麼能團結合作呢?因為「派」太多了,大家各自為政,各行其事,力量就分散了!
從宗教的歷史來看,每個宗教都有不少的教派,有的以「人」為派,有的以「教義」主張分派,這都很麻煩,無法團結合作。就是佛教,也有各種宗派,像大乘、小乘、空宗、有宗,它是以教義為主,這還容易溝通。現在所謂倡導民主,每一個人都可以去作教主,但是宗教太多,對當代社會、國家、民族究竟有利、無利,這個問題倒是值得各宗教領袖來研究。
基本上我不排斥新興宗教的產生。例如,在幾十年前一貫道向政府申請登記,但是政府皆不同意。當時他們想藉佛教幫忙,但是佛教人士都反對,認為它是外道,怎麼可以稱為宗教?我說,沒有關係,一貫道其實也已流傳很久了,只要它有教主、教義、教史、教徒,不要跟佛教混雜在一起,不要念佛教的經書、穿佛教的衣服、拜佛教的佛祖就可以了,否則它就不要稱為「一貫道」,乾脆就叫佛教好了!
我們不是不贊成其他宗教的成立,只是說既然成了一個宗教,它必定有和其他宗教不同的教義、儀規和內容;就如同文學當中的散文、小說、詩歌,一定也有各自不同的內容。所以,宗教其實是可以多一點,但是還是需要規範。如同雨水很好,可以滋潤萬物,但是天天下雨,就會氾濫成災;和風讓人清涼,但狂風就會把大樹吹倒。所以,對於新興宗教,能夠加以有限度的節制,還是有其必要。
三、基督教常批評佛教拜觀音菩薩、拜佛祖,是拜偶像的宗教,大師您認為人有偶像的觀念到底好不好呢?
答:佛教一向被基督教譏評為拜偶像,其實拜偶像不光是佛教徒。每個人天生下來,父母就是我們的偶像;讀書求學,聖賢就是我們的偶像;我們崇拜一些偉大的人物,這都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人要有偶像的觀念,有偶像才能見賢思齊;如果沒有偶像觀念,則沒有學習、效法的對象,就如同沒有地標,前面的路不知道怎麼走。
其實,即使基督教本身也不能說他們不拜偶像。比方「十字架」,你叫他們教堂裡不要豎十字架,他會說「不行」。這十字架不就是偶像嗎?天主教的耶穌、聖母瑪麗亞也是偶像啊!
偶像觀念,人皆有之。例如有人把你父母的照片撕下來,放在地下用腳去踩,你一定會上前給他一拳,質問他:「為什麼侮辱我的父母?」「咦?那只是一張紙、一個偶像,計較什麼?」他會說:「不行啊!他是我的爸爸、我的媽媽。」因為他具有一個代表性,有了另外的象徵意義。所以佛祖、觀世音,不管是木刻的、紙畫的、銅鐵雕塑的,在我心中的意義就不一樣了。
過去有人到佛光山參訪,走到大佛城,看到阿彌陀佛的像都是用水泥做的,便批評佛光山是「水泥文化」。其實,我們在佛光山幾十年,並沒有看到水泥,我們所看到的都是佛祖;怎麼你從那麼遠的地方來,只看到水泥,而沒有看到佛祖?這也太可惜了,真是枉費草鞋錢。所以,人要建立心中的價值;世間的事物無所謂貴賤,但是心目中的價值會有貴賤。因此,凡事不要只從相上去看,而要看他在我心中所顯現的價值,那才重要。
我常舉例,同樣一塊布,做成鞋子就穿在腳上,做成帽子就戴在頭上;如果有人反將鞋子頂在頭上,一定覺得很髒,這也是偶像的觀念。甚至一塊布,做成國旗,就有人願意為它犧牲生命,因為它代表的不再是一塊布,甚至不只是國旗,而是一個國家民族。這絕不是崇拜偶像,而是因為心中的價值不一樣了。好比一張紙、一塊木材,雕成佛像,它就是佛像;雕成桌子,它就是桌子,即使你把它拿來當柴火燒,它的價值還是不一樣。
唐朝的丹霞天然禪師,有一天在一座佛寺裡掛單,時值嚴冬,天氣寒冷,大雪紛紛,丹霞即將佛殿上木刻的佛像取下來烤火,寺中糾察師一見,大聲怒斥道:「該死!怎麼將佛像拿來烤火取暖?」
「我不是烤火,我是在燒取舍利子!」丹霞禪師從容不迫地回答。
「胡說!木刻的佛像哪有舍利子?」糾察師仍是大聲斥責。
「既然是木頭,沒有舍利子,何妨多拿些來烤火!」丹霞禪師從容地去取佛像投入火中。
糾察師所認識的佛像,只是木刻的,而「丹霞燒佛」欲取舍利,他所認識的佛像才是有靈性的。在丹霞禪師的心目中,佛陀的法身遍於整個宇宙世界,那尊佛像早已超越了形質。宇宙真理才是佛陀法身的整個表徵!此與禪宗的「魔來魔斬,佛來佛斬」,雖然看似謗佛,實際上是讚佛,他們所看到的不是表相上的佛像,而是佛的法身。
所以,對於一些人常引用《金剛經》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來指責佛教徒不應該執著一尊佛像。對此我也引用一個譬喻︰「一個人要渡河,不能沒有船;一旦過了河,當然不需要把船揹著走。」
「不著相」是指果位上,是菩薩悟道的境界,是要在得度以後才說的;沒有得度之前,這尊佛像是很重要的,就像渡船一樣,沒有它就到不了彼岸。所以不可以用「不著相」來要求因地修行的佛教徒,否則不著相,又何須上教堂,又何須佩戴十字架呢?
還有一則公案。唐朝宣宗皇帝尚未即位時,曾經因為避難而隱居在佛寺叢林裡,擔任鹽官禪師的書記。他對禪門所謂「不立文字」、「不著形象」、「不假外求」那種天真灑脫的禪道,頗為欣賞。
當時該寺的首座為黃檗禪師。有一天,這位天子書記看到黃檗禪師以七尺之軀,五體投地的禮拜佛像,便問道:「首座禪師!你過去一向教誡我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現在你這麼虔誠地禮拜,你究竟所求為何?」
黃檗禪師聽後,立即呵斥道:「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應該要如是求,你懂嗎?」
宣宗聽後不服氣,用譏諷的口吻責問道:「既然如此,那禪師禮拜又有什麼用呢?」
黃檗禪師聽後毫不客氣地用力打了宣宗一個巴掌,這位天子書記愣了一下,便非常不高興地批評道:「還虧你是個修道人,怎麼這樣粗暴呢?」
黃檗禪師又是給他一個耳光,說道:「這是什麼地方,你居然敢在這裡說粗說細!」
宣宗不甘示弱地抗辯道:「你能拜佛、拜法、拜僧,我為什麼不能說粗說細?」
黃檗禪師聽後非常歡喜,笑道:「你說得不錯,我可以拜佛、拜法、拜僧,你也可以說粗說細。」
語言文字雖係工具,不是目標,但就剛才所說,河尚未渡,何能捨船?一旦到達彼岸,自當捨船而去。黃檗禪師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當作如是求!」此一句「當作如是求」,實是著力之處。
總之,佛教徒拜佛,這不是盲目地崇拜偶像,而是與佛接心的過程與方便;當他藉著香與佛菩薩來往,「香」就如現代的電話,形式是表達情意的最好方式。因此,關於偶像觀念,對一個不懂得宗教與信仰意義的人,是不值得一談的啊!
四、道教曾經主張「三教一家」,甚至後來又有「五教同源」的言論。請問大師,您對宗教的分合有什麼看法?
答:禪宗有一則公案:有一天,傅大士身著和尚的袈裟,頭戴道士的帽子,腳穿儒家的鞋子去見梁武帝。
武帝見他一身奇異的打扮,問道:「你是和尚嗎?」大士指一指帽子。
武帝又問:「你是道士嘍?」大士指一指鞋子。
武帝再問:「那麼你是方內之士了?」大士又指一指袈裟。
武帝終於不耐的說:「你到底是哪一家之人?」
傅大士於是作詩曰:「道冠儒履佛袈裟,會成三家作一家。」
「三教一家」、「五教同源」的說法,由來已久。明末四大師之一的蓮池大師,曾在他的《竹窗隨筆》、《竹窗二筆》、《竹窗三筆》裡提到「佛儒相資」、「三教合一」的說法。之後憨山大師又把蓮池大師的「相資論」、「合一論」,進一步推演成儒、釋、道「三教同源論」。
所謂「三教」,釋教即指佛教,為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儒教其實是指孔、孟重倫理、禮治等儒家的教化而言。道教則以貴生為主旨,含括以丹鼎、齋醮、符籙、積善、經戒為道法的各道派之教。儒、道屬於中國本土文化,佛教則傳自印度,因此,三教不論在教義思想或信仰儀禮方面,多有差異。
只是三教歷經時代文化的融會後,修行的立論、濟世的宗旨難免會有相互比附之處。比如:儒說「正心」,釋說「明心」,道說「煉心」;儒以「治世」,釋以「治心」,道以「養性」;儒近「人道」,釋近「佛道」,道近「天道」;儒曰「獨善其身,兼濟天下」,佛曰「上求菩提,下化眾生」,道曰「清淨安然,無為而治」等。
如果仔細探本溯源,三教說理的淺深,陳義的歸趣,還是迥然不同。儒教說:「未知生,焉知死。」舉凡有關宇宙來源、神秘現象、生死問題皆置之不理,一切順天由命。道教則以「一氣化三清」的理念,將宇宙的生成與神仙思想結合,並認為天地萬物皆由三清尊神所化,這是唯物思想的體現。佛教則揭櫫「緣起性空」之理,以解答宇宙成、住、壞、空的因緣觀,並以善惡因果、三界輪迴的學說,打破人們對生死的迷惑。
所謂「五教同源」,則是延續「三教一家」之說而來。內容即指「佛教的慈悲,道教的無為,儒教的忠恕,耶教的博愛,回教的清真」。根據馬宗德先生的《台灣民間信仰論集》讀後感說:「五教原為一理所生,雖分門別戶,但皆以勸化人心為主宰,普唱仁風而立基,以正心、修性為悟道之本。從『心』『性』處多下功夫,以蓄養至大至剛的人格,雖然功夫不同,但是化殊而旨同,其理『一』也,即『真理』。」
其實,「五教」泛指世界各大宗教,都是以善為出發點,舉例說,儒家思想可綱維人倫,等於佛教的人乘思想;天主教、耶穌教主張生天,等於佛教的天乘思想;道家的清淨無為,任性逍遙,等於佛教的聲聞、緣覺乘思想。各宗教在多元化的人間,均扮演著導人向上、向善的角色,或為身教,或為家教,或為含容各門學科的心靈教育。人間佛教重視當下的淨土,致力於解決人間各種問題,所謂以「出世思想」,作「入世事業」,屬於菩薩乘的思想,主張「人成即佛成」,也就是以聲聞、緣覺出世的思想做人天乘入世的事業,進而實踐菩薩道的慧業。
以上是將各大宗教匯歸為五乘佛教,皆可引導眾生到達理想世界,其根本究竟乃覺行圓滿的大乘佛道,故曰「五教同源」。
談到宗教分合的問題,從古以來,經常有附佛外道「寄佛偷生」的現象,主要是佛教的發展並不是靠神通、靈異,佛教有組織、有教義,像「因果報應」的道理,便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舉凡世間任何事物,都離不開「因緣果報」的定律,所以很容易取得一般大眾的信仰。
然而,有些宗教因為本身教義不太俱全,所以很容易依附到佛教的身上,像剛才講的「三教一家」、「五教同源」。甚至豈但是「三教一家」、「五教同源」的說法而已,現在還有不少的附佛外道,不下幾十種。
這許多的宗教基本上可合可分,有些地方可以合,有些地方必須要分。記得有一次,天主教的羅光主教曾在台北天主教的公署舉辦一次「宗教聯誼會」,大家針對「三教一家」、「五教同源」進行討論。基本上我也是贊成宗教之間要和諧、尊重,彼此要包容、交流,但有時也不能一概而論。
那天,羅光主教擔任主席,我做主講人。當與會人士都講過以後,我問羅光主教說:「如果現在把釋迦牟尼佛、耶穌、孔子、穆罕默德、老子,一排供在這個地方,您願意拜嗎?」他說:「我拜不下去!」可見宗教事實上是難以混合在一起的。
如果你反問:「既然合不起來,那麼就彼此分裂、鬥爭嗎?」也不見得。凡是一個宗教的成立,必定有它應具備的條件,也就是要有教主、教義、教史,再發展到信徒。
例如一貫道,當初就是苦於沒有自己的教主,教義也是蒐羅、引用各家之說,如果別人不准它用,它就沒有內容可說了。加上他們本身的一些制度、儀禮也還未俱全,所以不容易被人接受。不過,現在他們慢慢有了人才,也做得相當進步。
我的意思是說,教主不能合,耶穌就是耶穌,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