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Contemporary Questions Symposium 《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Community Ethics Investigation (Volume 2) - A Buddhist View of 'Youth Education' 族群倫理探討(中冊) 佛教對「青少年教育」的看法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族群倫理探討(中冊) 佛教對「青少年教育」的看法時 間:二○○五年五月二十七日晚上七時卅分至九時卅分
地 點:佛光山傳燈樓大會堂
記 錄:如超法師
對 象:佛光山叢林學院學生、佛光青年及全山僧信二眾等七百餘人。
「一個國家、一個團體有沒有前途,就看他對年輕人是否重視。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年輕的時候就要將基礎打好。」這是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於二○○五年五月廿七日,在佛光山傳燈樓大會堂主持「當代問題座談會」時,針對「佛教對『青少年教育』的看法」所做的引言。
星雲大師一生非常重視青年,也一直很關心青年的教育,所以,佛光山開山至今積極辦學,設立大慈育幼院、叢林學院、沙彌學園、普門中學、均頭中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西來大學等;更舉辦各種活動,如教師研習營、大專青年佛學夏令營、青年領導人講習會、國際佛教青年會議、國際傑出青年英文禪學營、國際傑出青少年英文禪學營、青少年夏令營等等。
大師強調:「佛教是青年的宗教,不是老人的宗教;是朝氣蓬勃的宗教,不是暮氣沉沉的宗教。」舉凡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青年時成道;玄奘大師二十六歲到印度求法;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到黃梅五祖那裡求法,同年開悟成道。翻開歷代祖師大德傳記,也絕大部分都是十幾、二十幾歲出家學道。所謂「四小不可輕」,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妙慧童女問道、均頭沙彌小小年紀證阿羅漢果、羅睺羅獲得「密行第一」的美譽、小龍女即身成佛等,他們都是青少年時期修行成就的例子。
青年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然而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率提高,年齡層也逐漸下降,不禁令人感到憂心。如何幫助青少年成長?大師有獨到的卓見與看法。以下就是大師當天的問題座談實況記錄。
一、隨著人民生活水準提高,青少年擁有零用錢已經是很平常的事,然而有許多青少年卻因此大肆揮霍、貪圖享樂。請問大師,青少年當如何先建立對金錢的正確觀念?
答:說到金錢,我幼年就進入僧團,經過了少年、青年、壯年,一直到了現在老年,感覺到人生在青少年階段不可以擁有金錢,否則容易失落了自己。我們可以看到,自古以來成功立業的人,他們在創業之初,日子都過得非常艱苦,如陶淵明先生窮得如詩中所說:「三旬遇九食,十年著一冠;造夕思雞啼,清晨願鳥遷。」又好比十二歲就在鞋油工廠當童工的狄更斯,在學習的熱誠推動下,成為享譽世界的大作家;早年家貧如洗的李嘉誠先生,經過不懈的努力,日後成為香港首富;台灣統一企業集團榮譽董事長吳修齊先生,憑著勤儉奮發的精神,打造衣食住行的企業傳奇,都是白手起家的例子。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佛教的修行雖然不以苦行為重,但是就以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為例,如果沒有經過六年雪山苦行,沒有經過多年的瞑目苦思,又怎能證悟成佛呢?就如佛教歷代的祖師大德,那一個不是歷經千辛萬苦、千錘百鍊而成就道業的呢?又好比世界著名人物,如失明、癱瘓的奧斯特洛夫斯基(Ostrovsky, Aleksandr Nikolayevich),完成不朽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天生失去雙腿的約翰.庫緹斯(John Coutis),現今為國際知名的激勵大師。所以,青少年應該勇於接受嚴格的教育,在苦行裡才能促進成長,反之,一個人若沉浸在金錢堆裡,好比紈袴子弟,整日遊手好閒,怎麼會成功?
現在許多有為的富家子弟,雖然家庭生活富裕,但是他放棄了優裕的、被保護的生活,選擇走入群眾、走入民間,甚至從苦工、學徒做起,才會有成功的機會。如美國三一冰淇淋少東約翰‧羅賓斯(John Robins),因為所學的知識告訴他,奶、蛋、魚、肉對身體有害,而毅然放棄接掌冰淇淋公司,並與幾位有心的醫生共同宣導素食;出身南台灣望族,現任「紐約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的陳文敏小姐,在取得紐約大學學位後,應徵進入美國一家大飯店,從洗廁所等基層工作做起,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
金錢不代表一切。有人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萬能」,這倒也不一定,和金錢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還有很多,好比有錢買得到物質,買不到智慧;有錢買得到醫藥,買不到健康;有錢買得到華美的衣服,買不到氣質;有錢買得到書籍,卻買不到品德。所以,青少年的時候,要能廣結善緣、勤勞發心、奮鬥苦幹、讀書求智慧、養成良好的人格道德,這都比金錢來得更重要。
一個人的人格道德不是用有錢、沒錢,有權、無權來衡量的。過去有的帝王將相雖然有權有勢,但是沒有道德人格,以至於罵名千古。如將某個人比喻為商朝紂王或周朝幽王、厲王,他一定很生氣,因為暴虐無道的君王,人們恥為與之同類;反倒是被比喻為窮苦潦倒卻憂道不憂貧的伯夷、叔齊,人們會感到很歡喜。
解決世間上的問題不一定要靠金錢,憑著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意志力就能解決。人生的成功來自於眾多的因緣,不能只向錢看,尤其現在的年輕人,如果天天看到的、想到的都是錢,那麼內心的世界就太渺小了,不僅沒有遠大的眼光,精神力氣也因為金錢的誘惑而減弱,所以,年輕的大家不要只顧想錢。「不要想錢」這句話,大家聽了可能不大認同,以為有錢就可以呼風喚雨,要什麼有什麼,但是卻沒想到「要什麼有什麼」的結果,就是要不到未來了。
一個人沒有錢沒關係,只要有志氣、有慈悲、有智慧、肯讀書、肯向上,何患沒有未來呢?因此,人千萬不要給金錢收買,不要給金錢左右,不要把金錢看得太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未來的人緣、事業、健康、名譽才是最重要。好比一個人有錢而沒有人緣,勢單力薄,難以成事;一個人有錢而名譽敗壞,人格受損,也不會成功。
我幼年時在叢林的生活很貧苦,常常是一封信寫好了,卻隔了好幾年沒有寄出去,因為買不起郵票;風雪交加的冬天,也沒有棉襖取暖;鞋底破了,用厚紙板墊起來;襪子破了,用紙糊一下。所以養成我現在有也好、無也好的隨緣性格。因為沒有錢,也養成我「不買」的習慣。其實,不買就是富有,為什麼要買?就是因為不足、缺少才要買。即使擁有萬貫家財,心不能滿足,還是窮人一個;就是貧無立錐之地,心中能擁有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富人。所以,青少年除了對金錢要有正確的認識以外,心中要有國家社會、團體大眾,才是真正富有的人;年輕人應當志在十方,何必用金錢來框住自己?
二、青少年時期感情豐富,多愁善感,面對情感上的困擾,很容易陷入焦慮情緒裡。請大師開示,青少年應當如何處理感情問題?
答:人類與生俱來就有感情,如喜怒哀樂、憂悲苦惱的情緒,都是在表達感情;感情問題不是青少年專有的問題,對於中年人或老年人,感情同樣是人生重大課題,只是感情與青少年關係更加重大,因為青少年時期感情最豐富但也最脆弱,容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所以,建立對感情正確的看法非常重要。
說到感情問題,舉凡家人、父母、夫妻、子女、同學、朋友之間都有感情,而感情處理不當,人生就會很痛苦。現今為了感情而失卻人身、毀掉前程的比比皆是,所以,感情要用慈悲來昇華,要用智慧來駕馭,才不會為之所苦。青少年的時候,最怕的就是把感情單一化,其實除了男女之間的感情,感情還有很多出路,比方對工作有興趣,是對工作的感情;對社會有愛心,是對社會的感情;對國家奉獻,是對國家的感情;對名譽能重視,是對品德的感情;對生涯能規畫,是對前途的感情。
大家想想,你為了得到一個,而失去一切,這划得來嗎?現在有許多年輕人,覺得自己功名未就,也就不忙著結婚,不忙著為自己做太多打算,反倒是積極地投入社會公益、為父母、親人服務。因為「家」是一個枷鎖,有了家就要負責任,若連自己都照顧不來,結了婚又多一個人,你能擔當起照顧的責任嗎?就是想在成家之後,再來完成自己的理想、事業,也會變得更困難。
一般人的感情是自私的,凡事只想要人家的,卻沒有想到自己要給人。一個人要先學會把感情用在家人、社會、國家之上,先播種、先結緣、先奉獻,才能擴大自己的胸襟,進而做到「愛人無私」的精神,將私愛化為對一切眾生的關懷。
世間無常,尤其感情最為無常,你能禁得起它的變化嗎?所謂「山盟海誓」、「海枯石爛」的說法,如同是一種迷幻藥,只能麻醉一時。所以,我們應該認清這個世間,了知感情是盲目的,感情是愚癡的,沒有智慧來領導就會錯誤百出,好比一個人走路,如果不用眼睛看,可能會有跌落深坑的危險。
人都想要自由,假如能將感情淡化一點,就可以求得人生的自由自在,倘若只在二人的感情世界裡徘徊,天天過著被感情誘惑、束縛的日子,還有什麼獨立的人生可言呢?因此,每天淨化自己的身心,擴大心胸去關心更多人、更多事,生活才能過得安樂富有。
佛教不是說不重視感情,佛教也但願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是不要為了私愛忘卻了大眾,不要為了個人忘卻了家人、父母。所謂「慧劍斬情絲」,能夠把感情理清楚,不被情絲所束縛,才是最難得。
三、由於社會型態的轉變,教育出現重科技、輕人文的現象,使得青少年道德觀念越來越薄弱,所以建立青少年道德觀念就更為重要。請問大師,現在的青少年應該具備那些人文道德觀念?
答:除了金錢觀、感情觀,人文道德的觀念對青少年來說也很重要。《天下》雜誌做了一項調查─考試作弊的行為與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關係?全國超過半數的國中生認為作弊與道德沒有關係。從這項調查顯示,青少年對於人文道德觀念的認知並不健全。然而人文道德教育,不是一味由老師教導、父母要求,而是要有自知之明。現在我們提倡「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倘若大家能在身口意上多注意,如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就會增加道德。
有些西方國家對於建立青少年道德教育非常重視,比方在公共場所嚴禁大聲喧嘩,對師長應當尊敬,不可以惡意說謊、欺騙,倘若違犯了,就以勞動來代替處罰,到慈善機關、福利機構等地累積服務的時數,像佛光山在美國的西來寺,就經常接受犯錯的高中生到寺院裡勞動服務,並為其證明服務的成績。這是個不錯的方式,不致嚴重到體罰,卻能有效地讓青少年警覺自己犯了錯就要接受處分。
大家口口聲聲講人格、道德,究竟什麼是人格、道德呢?人格就好像是窗戶一格一格的,超出範圍就不成格了。道德也有範圍,比方能合乎佛教的「五戒十善」、儒家「四維八德」的精神就是有道德。我們常聽人家說「傳統的、古早的、過去的道德觀念……」,其實,道德沒有新、舊之分,道德是宇宙之間的正氣,充滿在宇宙之中,不因為你有錢就能有道德,不因為你有才能就是有道德,即使貧窮、失業、一時的失敗,只要不失去做人的原則,對社會、他人能有貢獻,還是被認為是有道德的。
道德具有維繫國家綱紀,保護社會人民生活安全的功用。有軌則的是道德,好比汽車有車道、火車有軌道、飛機有航道,一旦偏離則後果不堪設想。為人處世亦是如此,雖要圓融通達,但是更要以因果為軌則,正規正矩,才不會喪失人格道德。
有仁義的、有正義的、有忠義的,所謂「四維八德」即是道德。「仁」字由「人」和「二」組合而成,意思是心中要有別人,不能只有自己。我們要反省自己,心中有人嗎?有父母、有師長嗎?有苦難的眾生嗎?我講《金剛經》的時候,說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的母親對我說:「你可以無我相,怎麼可以說無人相呢?」當然《金剛經》的詮釋不是如此,但是母親說的也不無道理。有道德的人,凡事都是大眾第一,自己第二。
再者,能向上的是道德。有道德的人不是弱者;有道德的人,做起事來努力不懈、精益求精,不會有始無終,這種奮發飛揚的態度就是道德。
此外,能昇華的是道德。一個人光求知識的進步是不夠的,應該要求人格要能昇華,信心昇華、觀念昇華、人我昇華就是道德;比方過去做一小時的義工,現在能做二小時;過去布施給人五塊錢,現在能給人十塊錢;過去和人見面只是點個頭,現在不但點頭還會微笑;待人好,人格提升就是道德。
同理,不道德的行為,小則影響自己處世的態度,大則侵犯別人的權益,但是人往往不容易察覺。不道德的行為如:說理而不認錯、怪人而不自責、無恥而不反省、愚昧而不自知。
常人最大的毛病莫過於不肯認錯,只管說理,譬如吩咐的事情沒有做好,推說是時間不夠;打破東西,不願承認自己的冒失,卻責怪東西沒放好。心裡頭總是別人不好、東西不好,自己才是對的。不肯認錯就不能改正,如何能夠進步呢?
所謂「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老是說別人不對的人,必定是自己本身有問題,才會引發外在的問題;如果自己做的好,人家自然會感受到你好。
《佛遺教經》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一個人要有慚愧心、羞恥心,經常反省自己是不是做錯了,是不是不夠慈悲、不夠容忍,才能增進道德。
世間上最可怕的是愚癡、不明理,凡事不應自滿,不要自以為是,「明白自己」才有成功的希望。
一個人有錢,別人不一定認為你是好人;一個人有權勢,別人也不一定認為你是好人;反而一個人有道德,別人就會說這是好人。所以,建立道德觀很要緊,比獲得獎狀、擁有富貴更重要。青少年應該建立誠信、榮譽、和平、正派的道德觀。尤其世間以正為本,行得正、做得正,有正念,人格修養才能昇華。
青少年要建立道德觀念,樹立為人處世的君子風範;倘若一個人沒有品德,不懂得修德,不能贏得人家的信任,那麼做人就失敗了。
四、有句話說:「人不輕狂,枉少年。」青少年時期,心志還不成熟,凡事容易衝動,容易受到誘惑而染上種種惡習,這都是由於沒有正確的休閒觀念所造成。請問大師,現在世界各國的假日很多,青少年應當如何善用假日時間呢?
答:目前世界各地的假日很多,尤其在台灣,不但週休二日、民俗節日、國定假日,學生還放寒暑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假期中度過的。因此,青少年如果不懂得善用假日時間,實在很可惜。
青少年階段由於生理、心理上的變化,加上升學壓力等外在因素影響,多數會情緒不穩定、容易衝動,因此,利用假日時間參與休閒活動以調劑身心更顯得重要;如果能擁有適當的休閒生活,不但能學習到與生活有關的技能和知識,還能從活動中獲得參與感和成就感,有利於青少年身心的健全發展。
佛教裡也很重視休閒生活,在忙碌的弘法修行之餘,除了每週有一天的放香時間,也借助每天跑香、經行、禪坐、念佛等來調節身心,甚至古時候的修行人到處行腳雲遊、旅行參訪、禮佛朝山、出坡作務,或是叢林裡時興茶道、書法、抄經、繪畫、梵唄等藝術,都是調適生活的方法。
處在媒體科技發達、網際網路興盛的時代,使用電視和網路的行為已越來越普遍。根據富邦文教基金會於去年(二○○四)初,針對全國國高中生進行的「媒體使用行為」調查發現,國高中生平均一天看電視的時數近達2.5小時,節目取向以偶像劇及娛樂性節目所佔比例最高。青少年時期正是人格塑造的時候,模仿力也最強,倘若自我約束力低,又不擅於選擇好的節目,唯恐在暴力、色情、扭曲的潛移默化之下,造成身心的不健全,促使不良行為的發生。
除了電視媒體,網路的影響力也急起直上,許多人在這虛擬的世界裡找到了各種需求,但是卻也衍生出許多問題。不少人因迷戀在網路的世界裡而觸犯法網,如網路援交、性侵害、詐騙等事件的發生,甚至最近媒體報導,有個美國年輕人因為過於投入網路打殺遊戲,竟然在真實生活裡殺害了遊戲對手,實在是駭人聽聞!反思這些事件的發生,引導青少年善用假日時間,建立正當的休閒觀念,已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新世代的青少年對於休閒活動,多半具有很高的自主能力,比起上一代人的成長環境,他們的物質條件更為優厚,生活方式更為自由開放,因此,能參與的活動也較多元化。雖然如此,仍要慎選活動的性質,評估活動本身的價值和利益,才能增益心智、增上品德。
一個健康的休閒活動,要以不傷己、不傷人為原則。青少年時期喜歡追求新鮮刺激,好比飆車,雖然可以享受快感,卻容易造成意外事故,不但危害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所產生的噪音,也會影響附近居民的生活安寧。另外,休閒活動的選擇還要顧及金錢上的負擔,不因自己個人的喜好,而隨意浪費父母的血汗錢。
由於升學主義掛帥,青少年平常忙於課業、上補習班,複習功課的時間有限。所謂「思所成慧」,對於課堂上老師的指導,如果沒有經過醞釀、思維,又怎能吸收成為智慧呢?所以,可以利用假日較充裕的時間來溫習功課。
除了複習功課,為能增加生活經驗的廣度和深度,青少年須做多元化的學習,除了課堂上的知識吸收,透過廣泛的活動參與,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結合也是必要的。
青少年的活動繁多,好比知識性活動,現在許多學校、機關團體舉辦遊學團,利用寒暑假,帶領年輕學子到國外作短期語文學習及生活體驗,倘若家庭經濟許可,這也是不錯的選擇,可以增廣見聞、開拓眼界;或者參加讀書會、上圖書館閱讀,以豐富心靈的廣度。
體能性活動,如散步、慢跑、打球等,不僅可以鍛鍊體魄,也能增加恆心和耐力。運動一旦成為專長,甚至還能為國爭光,例如最近有一位台灣棒球選手王建民,當上美國知名職棒球隊洋基隊的先發投手,被譽為「台灣之光」。此外,登山、郊遊,多接觸大自然等,也能開拓心胸。
才藝性活動,如學習音樂、美術、舞蹈、書法等,能陶冶性情,穩定心志;寫作、撰述,能幫助我們釐清思緒,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又好比對電腦、烹飪有興趣的,趁著假日空檔可以再予精益求精,一旦學精了,成為技能,將來還能為社會所用。所謂「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在身」,廣為學習,提早為日後的社會需求作準備。
服務性活動,如到各個機關、團體擔任義工,能培養服務的熱誠;到醫院、育幼院、老人之家等慈善機構關懷慰問,能增加慈悲心和信心;好比漸凍人作家陳宏先生,全身失去知覺,口不能言,卻憑著雙眼寫了好幾本書。一個生病的人,依然如此精進,看在健康的人眼裡,怎麼會不激發向上的力量呢?
除了動態的活動,靜態的禪坐、靜修也有助於修身養性,集中注意力,能使頭腦更靈活,提高讀書的效率。不僅身心能得調適,更可開闊心胸,享受空無、寂靜的禪悅。
有些青少年認為放假就是自由的開始,因為平時在家裡要被父母管,在學校裡要被老師管,好不容易有了假期,終於可以獲得自由,可以不顧一切地玩樂。其實,現階段雖然自由了,但是長大以後不一定就能自由,因為所學有限,將來的成就也就有限。要想獲得成就,趁年輕的時候就要打好基礎,好比植樹種花,要將根往下紮深,一旦遭受風吹雨打才能承受得住。所以,基本的教育、基本的技能、基本的道德、基本的觀念在青少年的時候就要養成。
青少年的休閒教育是重要的,甚至比平時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來得更重要。假日活動可以紓解壓力、放鬆身心、增廣見聞、促進人際關係、融入大眾,也能減少犯罪;參加活動除了有學習的功能,還有擴大的功能、聯誼的功能、成就的功能。因此,青少年應當善用假日時間,會善用時間,就是會處理生命;能掌握時間,就是能擁有人生。
五、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要結交好的朋友,才能互相學習、成長,如果結交到不好的朋友,可能因此誤入歧途。能請大師給予青少年結交朋友的建議嗎?
答:幼稚園時期的小孩,凡事以父母為中心,無論什麼事情,都會說「這是我爸爸說的、那是我媽媽說的」;上了小學,老師成了權威,凡事都是「老師說的」;到了初中,就是「同學說的」;高中以上,則是「我男朋友說的、我女朋友說的」,由此可見,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朋友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青少年時期結交的朋友,因為沒有利益上的往來,往往可以成為摯友,甚至維持到成年以後,反之,如果這時候結交到壞朋友,則可能後患無窮,所以選擇朋友應該謹慎小心。
選朋友在古時候也是一門學問,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為「益者三友」。要交耿直的朋友,不交花言巧語的朋友;要交能原諒人的朋友,不交惡言相向的朋友;要交正見的朋友,才能在你遇到困難時,開導你、幫助你。
《佛說孛經》中也提到「友有四品」,「有友如花、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如花的朋友,在你榮華富貴的時候,把你捧得高高的,當做是一朵美麗的花朵般,插在頭頂、戴在身上,以增加他的榮耀,等到你挫折受難的時候,猶如花朵凋謝了,就被丟棄在一旁;有錢能買到如花的酒肉朋友,但是買不到患難之交。有一種朋友就像秤一樣,在你擁有權利的時候,他會向你低頭奉承;在你沒有辦法的時候,他就擺出一副傲慢的樣子。如山的朋友,就好比山中潛藏的各種奇花異草、飛禽鳥獸,他的德行、學問兼備,有很多內在的寶藏可以挖掘,和他在一起,能讓我們受益。如地的朋友,好比大地不嫌棄任何眾生的存在,普載著萬物,蘊藏著珍貴的資源,甚至任你走遍天下,它也不起厭惡之心,所以,如地的朋友能為我們擔當一切,豐富我們生命的內涵。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山如地的朋友要多往來,如花如秤的朋友應當遠離。
古人擇友非常謹慎,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例如浮山法遠禪師說:「古人親師擇友,曉夕不敢自怠。」又如東漢時期的管寧,不惜與貪圖錢財、名利的華歆「割席絕交」。由此可知,朋友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有的朋友只適合當臨時的朋友,有緣的時候才相聚,平時並沒有太多的交集;倘若會經常往來的,就要交一個有品味、有正見、能正派、能合群的朋友,友誼才能持久。
有品味的朋友為人誠實、幽默、能負責、有理想、有抱負;沒有品味的朋友,言談間盡是名聞利養、吃喝玩樂,實在俗不可奈。沒有正見,就好比照相機還沒調好光圈、焦距就按下快門,照出來的相片當然會偏斜、模糊。交友亦是如此,要交有正見的朋友才能引導你走向善道,倘若一天到晚都跟為非作歹的朋友相處,即使不變壞,也難保不會受到牽連。另外,要交正派的朋友,所謂「寧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餘。」與正派的朋友相交,才能提升自己的人格道德。此外,要交能合群的朋友,大家歡喜的時候他不歡喜、大家笑的時候他不笑、大家工作的時候他不工作、該吃虧的時候不肯吃虧,如同《阿含經》所說「五種非人」,凡事不能隨緣,彼此相處就不能有共識。
除此,青少年交朋友應當要「以德相交」,拿出慈悲、真心、義氣來交往,在緊要關頭時才會互相扶持,患難與共。要「以誠相交」,朋友之間講究誠信,擯除利害關係,才能成為知交,好比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先生一生以「謙沖致和,開誠立信」做為座右銘,並實踐於企業經營,而獲得大家的尊重。另外,要「以知相交」,博學多聞的人,往往會受到大家的尊重,所以應多充實自己的技能、知識,好比會音樂、會繪畫、會書法、會刻印、會駕駛等。一個人懂得吸收新知,也會引來許多見多識廣的人,興趣相投,則能成為好朋友。最重要的是「以道相交」,一個有道德的人,無論遠近,人人都樂於和他親近。君子以信譽為信,朋友以道德為信;以道所交的朋友,才堪稱做道友、法侶、善知識。
而且與人交朋友,不要處處想到要別人幫忙我、有利於我,這種自私的心態,交不到知心的好朋友。與朋友交,要想到我怎樣給人快樂、給人歡喜、給人利益。如果一味要求朋友有利於自己,就有失道義。所以,「交情不求益我」。
有的人說「情人眼裡出西施」、「臭味相投」,有時還是要想想,你這個朋友真的肯為你犧牲嗎?這樣的友誼能長久嗎?尤其現在流行交網友,若不慎交到惡友,真的是「網」友,被天羅地網給網住了,所以交朋友應該要謹慎小心。
六、社會發展到了飽和狀態,青少年面對未來會有惶恐,不知道自己將來還有什麼出路,請問大師,青少年應該如何作生涯規畫?
答:生命無常,稍縱即逝,因此人無論年歲多少,都要把握有限的生命,適當的規畫人生,才能提升生命的層次。有了生涯規劃,縱使偶遇挫折也會因為有目標、有方向而不致氣餒。好比遠近馳名的杭州雷峰塔雖然倒了,相關單位也計畫在原址重建,但是大批觀光客的湧入,仍是為了參觀舊塔而來。同樣的,這對我們來說,代表的意義就是人從那裡倒下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