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Contemporary Questions Symposium 《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Community Ethics Investigation (Volume 2) - A Buddhist View of 'Practical Management' 族群倫理探討(中冊) 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族群倫理探討(中冊) 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時 間:二○○五年十月五日,晚間七時三十分至九時
地 點:美國西來大學遠距教學教室
記 錄:滿觀法師
英文翻譯:妙光法師
對 象:西來大學學生及加拿大滿地可、溫哥華、美國紐約、聖路易、奧斯汀、休士頓、舊金山、佛立門、聖地牙哥、台灣人間大學等。
「管理學」是近幾十年來興起的熱門學問,可以說任何事都能和它沾上邊,如企業管理、財務管理、檔案管理、倉庫管理、人事管理、情緒管理等等。其實只要生活在團體裡,小至家庭、公司,大至學校、國家,都脫離不了管理。
早期管理者把人(被管理者)視為生產工具,管理的目的只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生產質量;進而能了解、關心人的經濟需求,以加薪、獎金作為工作動力;到後來更體認和尊重人的社會需求、心理需求,以及如何在整體發展中,又能兼顧個人的創造力和獨特性。
於是,這些年來,許多領導人和管理學專家,紛紛投注員工的潛能開發,重視員工的道德觀念、忠誠度、穩定性、抗壓性,和群我關係等等。在這方面,無疑的,宗教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佛教自釋迦牟尼佛創教以來,就有一套獨特的管理學,佛陀所建立的僧團,也有健全的組織和完整的制度。佛門的管理,以自我發心、自我約束、自我覺察為原則,管理的目的,則是為了使僧團能和合發展,俾令正法得以久住。除了僧團的管理,佛陀也對世俗社會提供許多管理法,例如他曾指導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阿闍世王等君王治國的方法,教授善生童子、玉耶女等居家之道,也告訴世人如何管理金錢……可以說具「世間解」的佛陀,本身就是一個高明、一流的管理專家!
二○○五年十月,星雲大師在美國西來大學遠距教學時,學生提問了許多有關管理的問題,像如何當個讓屬下心悅誠服的領導人?如何管理自己的身心和情緒?如何運用管理學,讓人際關係更和諧?如何有效管理時間和空間?另外,佛光山在全世界,有近兩百個道場和各種事業單位,他們也好奇:大師是如何領導這麼龐大的團體?其他如經典的管理理念、傳統寺院的管理、因果的管理等等,都是大家關注的問題。所謂「理以事顯,事以理成」,大師理事圓融,無礙說法,為學員上了一堂精彩又精闢的課程。以下是當天的座談紀實。
一、「管理學」是現代最時髦的一門學科,包括人事管理、財務管理、企業管理、倉庫管理、檔案管理,乃至學校管理、醫院管理、飯店管理等。首先可否請大師針對「管理」的定義與要領,為我們做一些說明?
答:「管理學」是因應時代進步而產生的一門學問,顧名思義,指的就是有計畫、有組織、有系統、有目標的運作方式。國際企管學者哥夏爾曾說,優秀企業與不良企業的差別,其產業本身的因素只佔六%至十%,其他差別全在於管理。一個企業團體,有良好的管理,必然發展迅速,興隆長久;一個國家有良好的管理,必然民富國強,安和樂利;一個家庭有良好的管理,必然父慈子孝,幸福美滿,而一個人如果懂得自我管理,也必定能身心健康,生活平順。
管理是一種藝術,有其靈活巧妙之處。一位大將軍在戰場上,他的一個口號、一個命令,可以讓成千上萬的士兵不顧生死的衝鋒陷陣,但是,戰場上的管理大將回到家裡,可能連一個太太也管不了。
曾經有一位女士告訴我,她說她的小女兒因為學芭蕾舞,有機會到世界各國表演。她看到美國教練在教導時,都採取鼓勵的方式,學生跳得不好,也說:「很好!我們再來一次。」沒有責備,而是一次一次的讚美和鼓勵。相反的,上海的教練就不一樣,嘴裡說的總是:「妳這麼醜,站到前面幹什麼!」「跳得不好,往後面站!」
每個人資質不一,各有妙用,只要善於帶領,敗卒殘兵也能成為驍將勇士,最重要的是,要能看出他們的優點長處,給予適當的鼓勵;看出他們犯錯的癥結,給予確切的輔導。尤其,不能傷害他們的尊嚴,要讓他的人生得到正面的成長。像盤珪禪師以慈悲愛心,感動惡習不改的慣竊;仙崖禪師以不說破的方式,教導頑皮搗蛋的沙彌,都可看出歷代高僧大德「管理」十方叢林,接引各類僧眾的善巧智慧。
大約是三十多年前開始,西方諸多管理大師的學說、理論,在全球掀起風潮,市面上出現許多管理書刊,也常有各種管理學講座、管理人員培訓班等等。最近幾年,管理學又有和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趨勢,不少東西方學者發現儒、釋、道諸家學說中,蘊含微妙的管理哲學,於是,出現了如「古代帝王學」、「從三國演義看管理」、「企業禪」、「莊子與經營管理」、「心經與現代管理」等論題與書籍。不論是向西方取經,或是探索東方的智慧,這種種理論、方法,只能作為借鏡和參考,如何因時、因地、因人而靈活運用,才是最重要的!
有些人從事管理,善以謀略在人我之間製造矛盾,然而一旦被人拆穿,就不易為屬下所尊重;有些人從事管理,喜用計策先試探別人的忠誠,但是一旦被人識破,就不能為對方所信服。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最好的管理方式,是以己心來測度他情,以授權來代替干涉。
我覺得管理不是命令、不是指示、不是權威;管理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立場互換,要讓人心甘情願,給人信心,讓人歡喜跟隨,這才是最高明的人事管理。而且,管理者不能總是高高在上的發號施令,要常常深入群眾,和大眾建立「生死與共」的觀念及感情,才能發揮團隊的最大力量。
古今中外,善於管理的良臣名將,都是因為擁有這種體貼、承擔的美德,所以能夠克敵致勝。像戰國時的吳起將軍,不但平時噓寒問暖,與兵士同甘共苦,同榻而眠,同桌而食,還親自為患「疽」的士卒吸吮膿血,所以官兵們都肯為他赴湯蹈火,即使戰死沙場也在所不辭;李廣帶兵,在饑乏之際,發現泉水,不待士卒盡飲,必不近水;不待士卒盡餐,必不嚐食,所以大家都樂於為他效勞賣命,出生入死。
總之,說到「管理」,其實就是在考驗自己心中有多少慈悲與智慧。管理的妙訣,首先須將自己的一顆心先管理好,除了讓自己的心中有時間的觀念,有空間的層次,有數字的統計,有做事的原則,能合乎時代與道德。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心裡有別人的存在,有大眾的利益,能夠將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將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以真心誠意來待人,以謙虛平等來帶人,才算修滿「管理學」的學分。
二、針對剛才大師所說,不管任何管理,都離不開人,所以管理學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請問大師,如何把人管理好?
答:世間上,物品的管理或事情的管理都比較容易,因為物品既不會表達意見,也不會和我們對立抗爭,怎麼安排,它就如何發揮功用;事情的處理,也有一定的原則,如果能將事情的輕重緩急拿捏妥當,把事情的好壞得失權衡清楚,管理起來也不覺為難。
管理學中最難管理的是「人」,因為人性是自私的,人有很多的煩惱,很多的意見,尤其面對不同的思想、習慣、看法、學歷、資歷,不同的地域、籍貫、年齡……在這麼多的差異之中,要將他們統攝管理,是非常困難的。
有一段民間的繞口令說:「有一個城隍廟,東邊坐了一個管判官,西邊坐了一個潘判官,西邊的潘判官要管東邊的管判官,東邊的管判官要管西邊的潘判官,究竟是要東邊的管判官來管西邊的潘判官,還是西邊的潘判官來管東邊的管判官。」你看,連判官也彼此不服氣,互相看不起。可見有了管理對方的想法,就有了分別對立,反而更難管理呢!
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已於二○○五年十一月辭世),他曾為「人的管理」重新定義,認為在新時代,以資訊為導向的企業組織裡,主管和有專業能力的員工之間,已不似傳統的上下關係;主管不再是「管理」人,組織則如同交響樂團,身為指揮的,只是「帶領」各有所長的團員,演奏出完美的樂曲。我覺得這樣的團體頗類似我們僧團,僧團中的成員彼此之間是同參法友,有著弘法利生的共同目標,平時大家也是自治自律,有事時則團結合作,集體創作。
如何把人管好?我常說:「有佛法就有辦法。」什麼是佛法?慈悲、智慧、權巧方便、六度、四攝等等,都是人事管理時,可以運用的妙法。另外,要把管理學好,自己必須具備「以眾為我」的菩薩精神,例如要能為人著想,能給人利益,肯幫助別人,讓每個人「皆大歡喜」,就是管理學的最高境界。除此,在人事管理上,最好不要用否定的態度,不要一味的說「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過份講究規矩,往往難於管理和成事。所謂「訂法要嚴,執法要寬」,真正擅長管理的人不強迫要求,卻在「無為而治」中,讓屬下「心甘情願」的奉行,也從寬容、尊重裡,得到進步成長和發揮的空間。
曾經有位泰國工廠的老闆,他告訴我,他的六百名員工,每天上班前會有半小時的打坐、誦經。他的用意是希望從思惟法義、從打坐沉澱中,培養他們的慈悲、熱忱和因果觀念。長期下來,他發現對工廠的管理和營運,助益不少!
在台灣,也有不少企業團體成立佛學社、禪修班等,希望藉由佛法的淨化,讓員工情緒穩定,配合度高,進而營造和諧的工作氣氛,和提升工作效率。如電信局很早就成立「學佛會」,台塑有「福慧社」、「中道社」的佛學社團;長庚、榮總、台大等各大醫院都設立佛堂,固定舉行念佛共修;中鋼、中油、中船等公司常舉辦佛學講座;高雄煉油廠有「光照念佛會」、「禪坐研究班」,常與佛光會聯合舉辦各類講座和活動。還有,巨東建設集團不但認同我「發揚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更以「六波羅蜜」作為企業經營的大目標。
佛教一向重視人的管理,《禪林寶訓》言:「善住持者,以眾人心為心,未嘗私其心;以眾人耳目為耳目,未嘗私其耳目,遂能通眾人之志,盡眾人之情。」我認為人事管理,必須注意幾點原則,如:要顧全大局、要明白分工、要知道協調、要用心策畫、要全力推動、要向上報告、要知道承擔、要追查成果。此外,主管與屬下之間,必須能上下坦誠交流,彼此融和尊重,工作上主動勤奮,能自我釐訂計畫,平時處事多溝通協調。
再者,身為現代領導人、管理者,應該具備幾個條件:
‧笑在臉上,讚在口上,怪在心裡,氣在肚裡。
‧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功歸大眾,過自承擔。
‧不計得失,不可畏縮,不能頹喪,不會頑執。
‧顧全大局,倡導人和,上下交流,意見一致。
‧發心服務,遵守諾言,居安思危,知己知彼。
‧注意調和,照顧大眾,善用機會,把握人生。
‧處事幽默,聆聽報告,細心研究,雙手合十。
做一個領導人,如何用人也是一門學問。身為主管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對屬下只有批評,沒有指教,所以對於人才,要能吸收、包容和培養。另一方面,身為主管或高級領導幹部,也要隨時自我檢討,並與屬下溝通,才能做到「將相和」,讓團體健全鞏固地發展。
在管理時,我們常會跟對方說:「你都不聽我的話!」「你都不接受我的意見!」其實,想一想,我們又何嘗聽自己的話?往往自己承諾的事情卻做不到,所以與其說管人難,有時候管自己更困難。我們在管理別人之前,先要管好自己,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口說不如身行」,不言而教,即是最好的管理。
三、懂得管理學,甚至善於管理別人,並不必然就懂得管理自己。有的人可以管理數家公司,可以統領數千員工,但不見得能管理好自己的「心」。請問大師,如何做好「心」的管理?
答:前面說「人難管,自己更難管」,其實比人、比自己更難管的,就是我們這顆「心」!如《五苦章句經》所云:「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牲,心取天人。」每天早上醒來,我們的心就這裡、那裡的到處走來走去,忽而歡天喜地,忽而痛哭流涕,在十法界裡流轉不停。
《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當我們的心希聖求賢,自然浮現聖賢的面貌;心如凶神惡煞,便表現出如魔鬼羅剎一般的猙獰模樣。在佛經裡,有許多對心的譬喻,像心如猿猴難控制、心如電光剎那間、心如野鹿逐聲色、心如盜賊劫功德……此外,佛陀也說我們的身體好比一個村莊,村莊裡面住了六個盜賊,他們的首領就是「心」。心是身體這個村莊的主人,所以我們要想治理身體,先要治心;把心管理好,身體就能聽我們的話。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心之不正,何能作為眼耳鼻舌身的領導呢?何能讓眼耳鼻舌身成為善良之輩呢?當一個人連自己的身心都無法管好,又怎能管理他人呢?
「心」是萬物之本,沒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當然不會圓滿。能把自己的心管好,心正則一切皆正,心淨則一切皆淨,心善則一切皆善,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學。因此,佛陀設教,就是倡導「心」的管理,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人都有自私心,如果沒有把自私的心管理好,怎麼有「天下為公」的觀念呢?人都有疑嫉心,如果沒有把疑嫉心管理好,怎麼能以誠信待人呢?此外,諸如成見、執著、愚癡、諂曲、慳吝、我慢等,都是心中的鬼怪,如果不好好管理,讓心中藏污納垢、百病叢生,又怎能調和人際,服務大眾,擔負起濟世的重任呢?
如此看來,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可憐,也很偉大。因為每個人都離不開「心」而生活,這顆心給我們製造很多的妄想、煩惱,讓我們不得安寧。因此,儒家提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說、非禮勿動」來規範我們的心。
佛教更有許多對治法門,如「五停心觀」就是五個治心的方法:貪心重的人,可以用「不淨觀」來對治,觀想身體是個不清淨的臭皮囊,貪求就會少一點;瞋心重,喜歡發脾氣、罵人、怪人、冤枉人的,用「慈悲觀」來對治;對世間的道理,常常顛倒妄想,不能明白來龍去脈,凡事一知半解,愚癡無明的,用「緣起觀」來對治;自覺業障深重,又執著、計較,有諸多煩惱者,可用「念佛觀」對治;平常容易散亂、妄想,心意不能集中,精神容易恍惚的人,可以採取「數息觀」,數自己的呼吸,一進一出,從一數到十,再從十數到一, 如此心意集中,就容易專注,不會散亂,煩惱妄想也會慢慢的像水一樣平靜下來,心一平靜,自然就容易看清自己、認識自己;能如此,則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紛亂,自己的心都能如如不動了。
《佛遺教經》說,只要我們「制心一處」,就能「無事不辦」。修學「心的管理」這門學科,不能完全依靠別人,必得依靠自己,把自己的真心、慧心、慈心、信心、定心、忠心等,呈現出來,並且以這些善心、好心,來管理自己、管理環境、管理事物、管理團體。平日我們參禪念佛、早晚反省、喜捨行善、克己利他,都是為了把心管好,也是為了修滿「心的管理」這門學科的學分呀!
四、管理學其實就是一門領導學,請問大師,身為一個領導者,如何才能讓屬下心悅誠服的接受領導?
答:近代管理學從崛起到現在,大約將近九十年。由其發展過程,可看出一些趨向,如從「物性」管理,進展到「人性」管理;早先將被管理者視為生產工具,只求工作效率,增加產能,後來漸漸重視被管理者的心理因素、人際關係等人性問題。以及從「個體」到「整體」,建立員工的團隊認同觀念,創造企業形象,關注社會公益等,都是因應時代而自然演變的管理趨勢。
我想唯有「人性化」,能關懷屬下的需要,能尊重、提攜屬下,並為他們解決問題的管理者,才能讓屬下心悅誠服的接受領導。另外,「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十六個字,不只是佛光人的工作信條,也是領導者必須謹記在心的。能「給」,代表心中有無盡的能源寶藏;肯「給」,才是一種寬宏無私的度量。不過,許多主管喜歡部屬言聽計從,畢恭畢敬,甚至以磨人為樂,藉此展現自己的權威。其實,領導者能融入大眾,「以身作則」是非常重要的。
四十年前,我初創佛教學院,即使像「出坡」這麼一件例行的事情,我都親自說明意義,並且身先表率,挑磚擔水。到現在,想要為我做事情的徒眾何止萬千,但我不僅未曾以命令的口吻叫人做事,還經常主動地為徒眾解決問題。聽到某個徒眾在北部事情忙碌,我便為他主持南部的會議;知道那個徒眾正在主持會報,一時無法結束,我就為他代課教書。我覺得能和屬下培養出「同甘共苦」的情誼,不只可以發揮團隊精神,更能讓屬下心甘情願的跟隨。
有的人是天生的領袖人物,有的人則是後天培育而成。美國的華倫‧班尼斯(Warren Bannis),曾經擔任甘迺迪、雷根等四任總統的顧問,他出版了二十幾本有關領導的書。班尼斯認為領導方式很多,每個人都各有不同的領導風格,但是優秀的領導者,必須具備四種特質或能力,即(一)注意力管理:給部屬明確的目標或願景,以凝聚共同的心力。(二)意義管理:讓部屬認同願景之意義。(三)信任管理:言行一致,誠懇正直,能讓部屬信賴。(四)自我管理:明白自己的優缺點,並且能虛心改進,堅固所長。班尼斯還認為只要領導者願意努力和自省,就能擁有這四種管理能力,成為一流的領導者。
除了這些條件,在統理大眾上,我覺得「知人、育人、用人、留人」,也是身為領導者要具備的識能。知人首重了解各人長短,育人要懂得教導部屬,用人要公平合理,留人要使之有前途。在這方面,《徂徠訓》裡,也有很好的意見,如:不能一開始就想了解每個人的優點,必須等用人之後,優點才會自然呈現;用人時,只須取其優點,不要過分在乎他的缺點;不可只任用投其所好的人;不要計較小過,而應重視對方的工作表現;用之則無疑,務必給予充分權限;在上位者,不可與在下者爭功;人才者,必有乖癖,因為有「器用」,自然不能捨癖;只要能善用人,必定可獲得適事、應時的人才。
明朝劉伯溫的《郁離子》裡記載這麼一則故事:有位趙國百姓因為家中老鼠為患,到中山國討了一隻貓回來。這隻貓很會捉老鼠,卻也愛咬小雞。一段時間之後,這戶人家不再有鼠患,但是小雞也被咬死不少。有人勸他將貓趕走,他回答:「我們家最大的禍害在老鼠,不在沒有雞。老鼠偷吃糧食,咬壞衣服,穿通牆壁,毀損家具,可說禍害無窮!沒有雞,頂多不吃雞肉;趕走貓,老鼠再來就不得了!」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管理者不能只是盯著屬下的缺點,能捨其短,用其所長,才是最重要的!
漢代政治家賈誼也說:「大人物都不拘細節,所以能成就大事業。」因此,大原則不放鬆,小細節不計較,用人之道在各得其位而已矣!身為主管者要能授權,要有寬闊的度量,讓屬下發揮所長,在「提拔後學」的原則下給予機會,但也不能一直留在身邊,不讓其離開。另外,領導者本身不能太忙,太忙容易顧此失彼,而無法作長遠性、全面性的整體規畫。
關於用人之道,我提供幾點原則︰取人之直,疏其諂曲;取人之樸,疏其奢侈;取人之寬,疏其狹隘;取人之敏,疏其懶惰;取人之辨,疏其迷糊;取人之信,疏其虔偶。人有所長,必有所短,懂得用人之道,優秀的人才就會甘於為其所用。
如何當個稱職的主管?在《佛光菜根譚》裡,我將主管分成四等:「一等主管:關懷員工,尊重專業;二等主管:信任授權,人性管理;三等主管:官僚作風,氣勢凌人;劣等主管:疑心猜忌,不通人情。」身為領導者,能有知人之明,且能推心置腹的信賴、尊重,凡事多體恤、多包容,部屬就會因為受到賞識、重用,而心悅誠服,甚至萌生「士為知己者死」的忠誠呢!
五、目前佛光山的寺院道場遍布五大洲,每日所從事的弘法事業又多,卻都能井然有序的進行,請問大師平時如何管理佛光山的人和事?
答:過去也常有人問我,說我門下徒眾一千多人,寺院近兩百所,又有各種文教事業單位,如此龐大的團體,不知我是如何管理?其實,我並沒有什麼特殊的管理技巧,我只是為佛光山建立各種制度,以制度來管理,以組織來領導而已。例如在開山之初,我即根據六和敬、戒律和叢林清規,著手為佛光山訂定各項組織章程,建立各種制度,以及「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的運作準則。
在人事管理上,有幾個基本方針,如:「徒眾不私有」,佛光山所有的徒眾,沒有一個是個人的徒弟,所有的弟子都是佛教的、公家的,只有以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為序。因為不私收徒弟,徒眾之間就不會為了徒弟而產生紛爭。「金錢不私蓄」,佛光山所有徒眾除了常住發放的「單銀」之外,涓滴歸常住所有,個人不私置財產。徒眾沒有金錢,並不代表他們的生活沒有保障,反而他們的衣、食、住、行、疾病、留學、遊學、參訪,甚至剃度以後,回家探望父母的禮品,常住都會為他準備。在佛光山健全的制度下,大眾享有最完善的福利。
還有「人事要調動」,秉持「滾石不生苔,流水才是活水」的原則,佛光山的人事有輪值調動。每一座別院、分院、布教所、事業單位,都不是個人所有。或許今年在這裡做住持,明年可能調派到另一個寺院去。調職有許多好處,可以多方學習,多方結緣,增加不同的經驗。以及「序級有制度」,佛光山依每一位徒眾在道業、事業、學業上的努力而評核序級,由清淨士、學士、修士到開士,逐級升等。
因為有這些健全的體制,所以佛光山能夠和諧順利的發展。此外,佛光山依徒眾的性向、能力,分別訓練,再依個人專長擔任各項職務,如:住持、當家、知客、文教、策畫、法務、典座等等,總希望每個人都能各盡所長,為佛教奉獻心力,也為自己的生命留下光輝。
在寺院管理方面,佛光山的各個殿堂,像大雄寶殿、大悲殿、會議室、客堂、教室……都是全日開放,以便讓大眾隨時都能進去瞻仰、使用。在物品管理方面,我不喜歡建倉庫,我覺得物品是給大家用的,最好能物盡其用,東西一旦堆在倉庫裡,往往一放多年,等到要用時已經發霉生銹,豈不可惜!我管理金錢,也不喜歡放在祕密的地方,三、四十年前,在壽山寺的時候,我常將金錢放在固定的地方,讓學生、徒眾各取所需;我認為這才是公平之道。我管理人,倡導法治、人治,甚至無為而治,我覺得最好的管理,是自己內心的管理;心治則身治,身治則一切皆治。
有鑑于「人和為貴」,所以我一向主張「集體創作」,我覺得最上乘的管理方式,應該是讓大家自動自發,肯定彼此所扮演的角色,互相合作,共同奮發突破。我也大力提倡「同體共生」的精神,我覺得最高明的管理原則,應該是讓整個團體能夠產生共識,而上下一條心。不過,在「以和為貴」的前題下,我亦提倡「和而不同」的運作模式。
《資治通鑑》裡,任延對東漢帝劉秀說:「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一個團體如果形成只有一個聲音的「一言堂」,將會缺乏活力,不再進步成長。因此,雖然我一手創建佛光山,但我都以召開會議來代替下達命令;儘管我是多少人的師父、師公,但我寧願大家商討研究,也不願斷然否決別人的意見。當然,其中也曾遇到很多不必要的困擾,例如有些議案必須趕緊實行,因為主事者的保守、延誤時機,可能日後得付出多倍的努力及代價,但是為了尊重他人的看法,也只有孤注一擲。四十年來,為了斡旋各個單位的意見,為了調和各個主管不同的看法,總有開不完的會議,但想到能給人多少利益,給人多少方便,給人多少學習,一切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總之,佛光山那麼多人相處在一起,之所以能和諧無諍,一個最大的妙訣就是相互尊重,再者就是大家有共識。佛光山不是一個癡聚的團體,大家有相同的理想、方向與願景,而且百分之九十九的僧眾,都畢業於佛光山叢林學院,所以在思想、理念上,大體一致,大家以弘揚「人間佛教」為目標,從弘法利生中,看到自己的未來和希望,所以能安住身心,共創一個六和敬的僧團;這就是佛光山最好的管理之道。
六、從剛才大師談如何管理佛光山的人事,可以看出大師很有現代管理學的理念與長才,不知大師這些理念是否有受到佛教經典的啟發,能否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