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Contemporary Questions Symposium 《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Care for Living and Dying Investigation (Volume 3) - A Buddhist View of 'Palliative Care' 生死關懷探討(下冊)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生死關懷探討(下冊)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時 間:二○○一年六月十五日下午二時至四時
地 點:成功大學
記 錄:滿義法師
對 象:成功大學師生二百多人
有生必定有死,生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但凡人皆好生惡死,新生的喜悅常常令人忘記死亡的哀慟;而面對死亡時又往往過度沉溺在自己的悲傷之中,以致忽略了要去關懷臨終者的身心狀況。因此,如何使病人在臨終時獲得良好的身心照顧與關懷,這是死亡的尊嚴,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課題。
根據佛經記載,人在臨終的一刻,關係著未來能否順利往生,是上升下墮的關鍵時刻,至為重要。但是,一般人遇到家中有人臨命終時,全家人莫不手忙腳亂,驚慌失措,茫然不知如何是好;病人本身更是害怕、恐懼,根本談不上什麼臨終關懷。頂多只在病人病重時,隨順他想吃什麼就買給他吃,想要什麼就儘量滿足他;但是到了這個時候,病人往往是什麼也吃不下、什麼也不想要了。
直到近年來由於醫學及人文思想發達,儘管先進的醫療技術已能延緩許多過去所謂的「絕症」,大大延長了人類的壽命,卻也因此讓許多人面對「老、病」之痛的時間增長。尤其現代的醫學即使再發達,仍然有它的終極限度,最後還是免不了「死亡」的結果,於是現代人終於意識到,對生命的關懷應該從出生到死亡,從身體到心靈,因此有「安寧病房」的興起,並且將「臨終關懷」當成一項生命的課題來研究、討論與推廣。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醫院都設有安寧病房,對臨終者提供最後的服務。其實佛教很早就有臨終關懷的機構,是設在印度祇洹精舍的「無常院」,目的在使病患能興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想,這是根據彌陀淨土法門的思想而來。中國的禪林更設有「安樂堂」或「涅槃堂」、「喜樂塔院」、「安養中心」等,內設堂主,職司看護病僧的工作;現在的寺院則設有「如意寮」或「安寧病房」,專為病患服務。可以說,佛教是最早提出「臨終關懷」的創始者。
佛教從古到今,對於人生的生、老、病、死,一直是從教義上指導人們正確認識生命的本質、生命的實相、生命的意義、生命的輪迴;希望從認識生死,進而坦然面對生死。另外,在實務應用方面,佛教除了有內容詳實的醫學經典,有醫術造詣精深的醫僧,佛教徒更辦有各種醫療服務的慈善事業,為現實人生提供實質的幫助,達到從生到死、從身到心的究竟、積極之關懷,這些都足供今日從事「臨終關懷」者之參考。
佛教對「臨終關懷」到底有些什麼見解與做法?二○○一年六月十五日,星雲大師應邀到成大醫學院講演,除了發表對「器官捐贈」的看法,並針對「臨終關懷」問題,與二百多名師生進行座談。以下是當天的座談紀錄。
一、生死問題,古今皆然,但是「臨終關懷」何以直到今天才成為當代的社會問題?到底「臨終關懷」的意義是什麼?請大師開示。
答:「臨終關懷」(HOSPICE),這是一門新時代的新興學科,是結合醫學、宗教、法律、倫理、哲學、道德等各領域的現代生死學。其主要目的在使臨終者面對人生最後階段時,藉由良好的醫療照顧及宗教信仰的力量引導,能認識死亡並接受死亡,心中不生憂怖苦惱,進而安然面對死亡;同時也給予家屬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協助度過此一生離死別的時刻。
「臨終關懷」一般又稱「安寧療護」、「安寧照顧 」、「緩和醫療」等,所照顧的對象以罹患癌症等重病,經醫師診斷確定無法治癒而瀕臨死亡的臨終患者為主。病患可以住進醫院的「安寧病房」,也可以在家中由醫護人員「居家照護」;不管是居家照護或住進「安寧病房」,並不意味著等死,一樣能受到完整的醫療服務,只是所做的醫療並不一定以延長壽命或苟延殘喘為目標。「臨終關懷」所強調的是「四全照顧」,也就是:
第一、全人的照顧:全面照顧到病人的身心狀況,而非只針對他的病況或某一器官來醫療。
第二、全家的照顧:幫助家人及親友學習照顧技巧,並協助家人一起面對親屬即將離去的悲傷。甚至病人往生後,家屬的心靈輔導,也是安寧療護的工作範圍。
第三、全程的照顧:除了陪伴病人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乃至病人往生後,輔導家屬度過低潮期也是臨終關懷的範圍。
第四、全隊的照顧:結合醫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心理師、法師、牧師、神父、修女、義工等成員,提供最完整的身心療護。
值得一提的是,人在臨終時,特別關心死後的去處,因此佛教的淨土思想、三世輪迴、生命不死、因果業報等道理,此時都成為病人與家屬最佳的心靈救護。
尤其在過去一般人的觀念裡,總認為「儘量延長患者的生命」,這是醫生唯一的使命;其實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不管醫學再怎麼發達,人終究還是免不了一死。所以面對罹患重症、瀕臨死亡的病人,如何透過醫療和信仰,幫助病患解除身心的病痛,在人生最後的階段能夠活出「有品質的生命」,這才是臨終關懷的最大目標。
「臨終關懷」起源於英國的西西里‧桑德斯女士(Dame Cicely Saunders),她在一九六七年於倫敦創辦了全世界第一家對癌症末期病人有特殊服務方案的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醫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之後得到英國女王的大力資助,成為教育示範中心,接著分布到全英國。八年以後,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醫院的一組人員到美國,幫助美國建立了第一個有安寧療護的醫療機構。一九九○年二月,台北馬偕醫院淡水分院成立了全台灣第一家「安寧病房」;同年十二月成立「安寧照顧基金會」,成為全世界第十八個有安寧照顧組織的國家。
目前在國外,由於人口老齡化、人們對有尊嚴的死亡之關注,以及各種機構在臨終方面費用的增加,使得臨終關懷的發展極為迅速。反觀在台灣,一直到近年來由於現代人罹患癌症的人數愈來愈多,而多數癌症患者到了後期都會出現劇烈的疼痛,所以需要住進安寧病房接受緩和療護,這時「臨終關懷」才普遍受到大眾的重視。
根據台北馬偕醫院安寧緩和醫療教育示範中心主任賴允亮引述一項統計說:「台灣地區癌病死亡之人數自民國七十一年起即佔死亡人口第一位,爾後癌病死亡人數節節上升,例如一九八六年一萬六千五百五十八人,一九九一年一萬九千六百二十八人,一九九三年二萬二千三百二十三人,一九九四年二萬三千二百四十人至一九九五年二萬五千八百四十一人,一九九六年二萬七千九百六十一人至一九九七年二萬九千零一十一人,其中大多數的人皆應接受安寧療護。」
根據賴主任的估計,若以每十萬人就有一百至一百八十人罹患癌症來看,每年至少有一萬零五百至一萬八千九百人需接受臨終關懷的安寧療護。而台北榮總呼吸治療科主治醫師郭正典則認為,台灣每年有十一萬病人需要臨終照顧。
其次,國內對臨終關懷意識興起的另一個原因是,隨著社會結構變遷,現代家庭已由過去三代同堂、五代共住的大家庭,轉型為人口簡單的小家庭;居家環境也由寬敞的三合院、四合院,轉為坪數不大的公寓大樓。所以現代人生時固然「居不易」,死了停靈也是一大問題;甚至不僅在大樓的住家不好死,留在醫院也不能安心,因為醫院的病房費用昂貴。即使有錢人住得起醫院,多數人也不歡喜孤零零地死在機器與管線圍繞的加護病房中,因此「安寧病房」便隨著時代的需求應運而生了。
再者,現代人由於從大家族轉型為小家庭,大家平日分居各處,親情愈來愈淡泊,所以當一個人面臨生死關頭的時候,應該鼓勵子女對至親家人給予一些臨終的關懷與照顧,如過去的病榻守夜、侍奉湯藥,以恪盡人子之道,這是值得提倡的好事。
總之一句,臨終關懷是對生命的尊重,是對舊情的懷念,是對恩義的回報。現代醫學發達,雖然有助於延長人類的壽命,但是老人問題、社會老化等現象,都讓舉世倍感壓力,所以對於臨終關懷的辦法紛紛出爐。例如,預約淨土、生前契約、儲蓄養老、預立遺囑等,使得社會一下子延伸出許多新興行業來,安寧照顧也是其中之一。
其實,生命不是臨終的時候才需要關懷,生的時候就要給予照顧;甚至臨終關懷也不是只對臨命終病人所做的醫療照護,而是對廣大社會大眾施以一種廣義的死亡教育,讓人正視生死問題,而不是一味地逃避不談。因為有生必然有死,臨終一刻是每一個人必然要面臨的;既然人人都或早或遲要步入不同性質的臨終期,就應該早做準備,尤其是精神與生理上的準備。
即使說「臨終關懷」是針對即將死亡的病人所做的關懷,也不應該只是在安葬遺體、處理完後就算結束,而應該對其精神事業,及其後代子孫繼續給予應有的幫助,讓其「死得安心」、「死得瞑目」。所以「臨終關懷」不在於關懷生命活得多長,也不只是關懷死時的情況或死後的安葬問題,應該關心的是死後的去處,死後的安心,這才是臨終關懷的真正意義所在。
二、剛才大師說,生命不是臨終時才需要關懷,生的時候就要給予照顧,尤其現代社會因醫藥、科技發達,人的壽命延長,高齡化的社會帶來的「老人問題」,已然成為舉世共通的問題。請問大師,如何才能幫助老人安度晚年的生活呢?
答:談到老人關懷,不但「社會老齡化」是現在舉世共通的問題,「獨居老人」更是極待解決的社會問題。現在有很多老人不僅生前乏人照顧,有的人甚至死後多日才被鄰居發現,真是老境淒涼,情何以堪!
老人最怕孤獨,不能單獨生活,就如小孩子不能讓他單獨留在家裡。現在所好者,社會上有托兒所,也有托老所。尤其現在有許多外籍勞工,菲傭、越傭、印傭等,他們除了幫忙開發中國家建設外,也做了許多老人的侍者。
但是,老人縱然有兒女請來的外籍僕傭照顧,心靈上還是很孤獨,沒有依靠,缺乏安全感,所以老年人最需要的是「精神安慰」和「生活照顧」,其次才是「經濟幫助」。中國社會過去講究晨昏定省,承歡膝下,能對老人噓寒問暖,隨時表達關懷,還是很重要。
中國過去一向以「禮儀之邦」自居,中國人是個非常重視倫理孝道的民族,但是曾幾何時,現代人的孝親思想已大不如前,所謂「人心不古」,尤其「久病床前無孝子」,多年前我曾因開刀住進榮總醫院,在醫院短短幾天,看到「病房百態」,感觸很多。
例如,在兒童病房裡,父母每天都在一旁照顧,而老人病房裡卻難覓子女的身影。也有一些子女難得到醫院探望父母,手上卻帶著錄音機,他不問病情,只問︰「要給多少遺產?房子要給誰?財產怎麼分?」等話錄好,掉頭就走了。有的病人則是送到醫院時,兒媳一大堆跟著來,過世時,卻一個也沒到。真是「只有慈心爹娘,沒有慈心兒女」。
所以,老人如何安養天年?自己也要有所準備,凡事應該在有生之年就早作安排、交待,尤其對於財產的處理,最好生前就能預立遺囑,有的捐給國家社會,有的捐助公益團體,有的分給兒女;只要自己心甘情願,早一點處理,免得最後兒女因為互爭財產而兄弟鬩牆,甚至自己也無法入土為安,像多年前的一位水果大王不就是這樣嗎?
老是生命循環的自然現象,經典中記載,人老的時候,因盛色、氣力、諸根、壽命等境界衰退而令人感到苦惱。但是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的經驗、智慧,都是無價的財寶,應該傳承給下一代,所以社會應該重視老人的智慧與經驗。
在佛經裡有一個「棄老國」的故事。話說在棄老國裡,有一條荒謬的規定,凡是老人都必須驅逐到遠方拋棄,不可以養在家中。因為國王認為老人是多餘的,既不能做事又浪費米糧,所以在這個國家裡,舉目所見都是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卻看不到任何一個老人。
有一位大臣很孝順,眼看父親年老,如果依國家規定,應該驅離出境,但是他不忍心把老父親流放山林,就瞞著親友鄰居,偷偷地挖了一個地窖,把父親藏在裡面奉養。
後來這個國家的作為觸怒了天神,想要施以懲罰,就以四個問題來為難國王。結果舉國上下無人能解答問題,眼看即將受到天降災難時,所幸靠著這個老人的智慧而拯救了全國,所以後來國王下令,全國不得棄養老人,要尊敬、孝順、奉養老人;如果有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的人,都要治以大罪。從此棄老國因為有老人智慧的傳授,變得越來越富強安定。
年老的人,最大、最寶貴的特長,就是他們的人生經驗豐富,這些經驗常常就是處世的智慧,這些智慧也是國家社會最珍貴的寶藏!所以老人們應該展現生命的智慧,自己要懂得如何安度晚年,這是很重要的。
老人如何才能老而不懼?我有一個「養老十法」提供給大家參考:
(一)早起十念法:一早起床,心中稱念佛菩薩聖號,讓信仰成為心中的寄託和希望。
(二)晚睡一炷香:晚上睡前靜坐十或二十分鐘,令心平靜。
(三)飯前五觀想:吃飯時心懷感恩,保持歡喜愉快的心情,多食清淡食品,不要增加腸胃的負擔。
(四)生活要放下:思惟一生的功名、情感、得失,如過眼雲煙般不實在,而逐漸放下執著。
(五)老死不可怕:死如更衣,如搬家,如睡眠,色身雖壞了,但真心佛性不減,只要積極培福,增長慧命,必有光明的未來。
(六)心中常懺悔: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到老年,多少會反省一生中的過錯,而深感懊悔和遺憾;若能真心懺悔,就像清水洗滌過一樣,人格便能昇華,心中也能坦蕩。
(七)布施能喜捨:人到年老,總覺得身邊要有錢才有安全感,或者預留財產給子孫;事實上,「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若遇不孝子孫爭奪財產,情更難堪。何妨將身外之財用來廣施十方,厚植福德,來生得生善處,也能庇蔭子孫。
(八)發心肯服務:退休後,生活空間更廣,時間更多,可發心投入義工行列,為人服務,以擴展生活領域,更可與人廣結善緣。
(九)幽默常歡笑:人云「一笑解千愁」,時常保持開朗歡喜的心情,不但有益於身心的和諧與平衡,更能為人間增添歡喜。
(十)健康要運動:「飯後千步走,活到九十九」,運動可以活絡筋骨,讓身心活動起來。
老人最重要的,要會安排生活,平時要會念佛、看書,身體好的人可以到處旅遊,最少要歡喜與人談話、蒔花植草等,培養多方面的興趣,自能安度晚年。
老人尤其要保持心情的愉快,對未來要充滿希望,若能早晚念佛,從信仰中獲得心靈的寄託,當面對死亡時,能夠心不貪戀、意不顛倒,無有掛礙、無有恐怖;能因信仰而度脫苦厄,這是最好安度老年生活的方法,也是兒女對老人最大的關懷。
過去我曾提出「四等防老」的方法:
(一)經濟方面:多方開源節流,為自己儲備養老金。
(二)健康方面:常運動、生活作息規律、注意營養的攝取等。
(三)信仰方面:擁有正知正見的信仰,不僅在心靈上有所歸依,精神上有所寄託,同時還能廣結善緣,結識許多同道好友。
(四)興趣方面:妥善安排休閒活動及興趣的培養,拓展生活圈。
另外還有「四等養老」的方法:
(一)第一等養老:要修好緣來養老。
(二)第二等養老:要靠智慧來養老。
(三)第三等養老:積聚金錢來養老。
(四)第四等養老:依靠子孫來養老。
老人固然是要靠智慧,靠自己結好緣來養老最好,但兒女孝養父母,也是天經地義的事。不過蓮池大師在《緇門崇行錄》裡提到,孝順有三等:「生養死葬」,只是小孝;「榮親耀祖」,是乃中孝;「導親脫苦」,才是大孝。在佛教的《本事經》及《孝子經》也一致說道:「能開化其親,才是真實報父母恩。」《毗奈耶律》也說:「父母若無信,則使起信心;父母若無戒,使住於禁戒;父母性慳吝,則使開智慧,為子能如是,始足報親德。」所以我們關懷老人,孝順要從這三點同時進行。給予甘旨奉養,給他心情愉快,給他念佛信仰,讓他對未來有得救的希望,這才是對老人真正的關懷。
三、人在生病時身心特別脆弱,這時往往比較容易對宗教產生信仰。請問大師,如何幫助病人藉助信仰來安定身心?甚至如何探病才是如法?
答:人,只要有生死問題,就需要佛教,尤其有病的人,更容易接受信仰。多年前,香港有一位有名的書畫收藏家高嶺梅先生,在他八十一歲高齡的時候因病住院。期間他透過家人電話聯絡,希望我能到香港為他主持皈依三寶儀式。然而當時因為我的行程已經排滿,一時之間無法抽空前往,於是我採取權宜之計,以越洋電話為高老先生在病床上作了一次皈依。
高老先生雖然一直到人生最後才想要皈依佛教,時間上是稍嫌遲了一點,但也可見人生到了最後,都很希望知道自己未來的去處。另外,鑽研大乘佛法,對華嚴哲學多所貢獻的一代文哲方東美教授,到了晚年也選擇皈依承天寺的廣欽老和尚。由此可知,人的智慧再高,最後還是需要尋求佛法的信仰。
信仰是人生終極的追求,沒有信仰,生命就沒有依皈。中日甲午戰後,日本首相陸奧宗光代表日方到中國來訂立馬關條約。正要出發時,女兒不幸染病在身,他囑咐家人,沒有重大的事故就不必通信。正當和約簽訂到緊要關頭時,家書來了,說女兒病況嚴重,希望見父親最後一面。
外相伊藤博文安慰他:「你放心回去好了,這裡的一切我來負責處理。」陸奧宗光於是披星戴月趕回家裡,奄奄一息的女兒見到盼望已久的父親回來,很高興地說:「父親!我就要和你永別了,但是我有一個問題一直梗在心中,等著您回來替我解答。」「什麼問題,你說好了。」「我現在就要死了,我死了以後要到那裡去呢?」身為政治家的陸奧宗光,雖然博學多聞,但是對於女兒臨終前的問題,竟然不知如何回答?不過他畢竟才智過人,就安慰女兒說:「死後去那裡,我是不知道。不過我經常看你母親在念佛,我想佛陀會帶你到一個很好的地方去。」他的女兒聽到此話,帶著安詳的笑容離開了人間。陸奧宗光因為沒有辦法解答女兒的疑團,於是開始研究佛教,終於選擇了佛教的信仰,並且出家當了和尚。
這段故事說明,陸奧宗光的女兒懂得以信仰為生命的皈依,即使面臨死亡也很安樂,毫不畏懼。一個人出門在外,天色黑了,不知將要住宿何處?這種無家可歸,徘徊在十字街口的痛苦,是難以忍受的。信仰如同我們的家;家,使我們的生命有所依靠。
至於說如何探病才是如法?佛教講「探病第一福田」,探病也是一門學問,首先,探病的時間要適當,不能太早、太晚,停留的時間也不宜太長。和病人談話的音量要適中,內容更應謹慎、得當,例如不宜談論刺激病人心情的人、事、物等,以免病人情緒反應過度;不與病人爭執或辯論;不應教訓病人,應說充滿希望的語言,給予病人鼓勵。病人焦躁不安時,可隨機說法,使其心靈得到安慰,或者耐煩傾聽病人的心聲,紓解其心中的悲苦。偶而可以閱讀報章雜誌、文章或趣事給病人聽,以排遣其病中的寂寞。
此外,進入病房時,表情應自然,切忌憂傷哭泣,以免影響病人及其家屬的心情。最重要的,要心懷慈悲,真誠關懷,並應啟發病人對佛教生起信心,讓他知道這期生命的結束,不是死亡,而是往生;能把往生的信念帶給他,鼓舞他對未來的希望,讓他明白世緣已了時,要能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千萬不要回憶、留戀、掛礙、執著,能隨著一句佛號安詳往生,才能解脫自在。
總之,探病時切忌說一些恐怖、消極的話,以免增添病人的不安。
四、生老病死既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我們如何才能坦然面對「人生之最後」?尤其當自己至親的家人病危時,應該如何沉著面對呢?請大師開示。
答:人生之最後,中國人有一句話叫「節哀順變」。但是家中一旦有個親人往生,整個家族還是會籠罩在一片哀傷、悲戚的氣氛中。尤其愈是親密、感情愈好的親人往生,愈會感受到「愛別離」之苦。
經典中有一段記載︰波斯匿王在祖母去世後,極度哀傷的請佛陀說法,佛陀告訴他,世間有四件事甚可怖畏──
(一)有生就會老。
(二)病了就容顏枯槁。
(三)死後神識會離體。
(四)死後就要永別親人。
世間凡事都靠因緣而存在,緣聚則生,緣滅則散,即使親如父子母女,一旦緣盡,終要分離,所以人要把握有緣時,好好相攜相助。尤其當父母健在時,就應該好好孝順,千萬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徒留遺憾。
死,雖然是令人感傷的事,但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病了要死,死並不可怕,反而是病時的痛苦、病時的罣念、病時的煩惱,都比病還要可怕。所以當一個人生病時,醫藥固然可以減少病痛,但如果世緣已了,兒女其實也不必在他垂死的生命中,再透過醫療儀器給予勉強的搶救。因為人生在世,有生必然有死,生死是人人都免不了的問題;如何讓病者身心安樂,無苦而終,才是最實際的一種做法。
因此,病人一旦進入彌留之際,家人應該沉著冷靜、堅強勇敢的面對,最好在病人病危時為他說法。有鑑於此,我除了手擬〈為老人祈願文〉、〈為絕症患者祈願文〉、〈探病祈願文〉之外,也作了一篇〈臨終祈願文〉,由親人代病者誦讀,好讓親人與病者都能夠安然面對:
慈悲偉大的佛陀!
我病了,
病得很久,病得很重,
我請人代我向佛陀您祈求:
在我生命的最後一刻,
我自知世緣將盡,
我不再牽掛親友,
我不再執著身心,
我也不再追悔過去,
我也不再妄求未來。
當我流動的呼吸緩緩地減慢,
當我跳躍的脈動漸漸地轉弱,
當我眼耳和鼻舌停止作用,
當我身體的器官不再運行,
我像遠處歸來的遊子,
乘著金色的蓮華,
回到光明極樂的淨土。
慈悲偉大的佛陀!
我要將我所有的骨髓血肉,
還給天,付於地,
隨著大自然的運轉,
化作薰風和養分,
年年月月滋長萬物。
我要將我所有的全部心意,
施於眾,施於人,
奉獻給佛法僧的周遭,
化作一瓣香花,
時時處處地供養十方。
讓憎恨我的人,
得到我的祝福;
讓愛護我的人,
分享我的寧靜;
讓欣賞我的人,
散播我的善行;
讓想念我的人,
延續我的願心。
慈悲偉大的佛陀!
我終於了然:
生命如堅韌的種籽,
花落果成,生滅不息。
因此,親友悲傷的淚水,
不再是愛結纏縛。
慈悲偉大的佛陀!
我終於可以聽到:
生命如涓涓的流水,
法音清流,綿綿不斷。
於是,展望未來的前途,
不再是茫然空無。
我終於洞然明白:
此時此刻,
我只是短暫的告別。
在諸佛菩薩和諸上善人的接引之下,
未來的生命,
希望我有乘願再來的機緣。
慈悲偉大的佛陀!
塵緣已了,世緣已盡。
在我生命的最後一刻,
如遊子回家的歡喜,
如囚犯釋放的自由,
如落葉歸根的自然,
如空山圓月的明淨。
慈悲偉大的佛陀!
請您接受我至誠的祈願,
請您接受我至誠的祈願。
佛門對於「死」,有一套情理兼顧的處理方法:
(一)在病重時,登門探病,與病者及家屬談論佛法,安撫身心,甚至可誦經祈福,作懺消罪。若因此康復,則前往道賀,並且觀機逗教,舉事證理。
(二)在臨終乃至往生時,為其助念,使之安然離去。
(三)往生後七七日內,乃至出殯送葬,家屬可為亡者誦大乘經典,增添功德以為往生資糧。
總之,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死是圓型的。死亡不是消滅,也不是長眠,更不是灰飛煙滅,無知無覺,而是走出這扇門進入另一扇門,從這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經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裡,因此佛經對死亡的觀念,有很多積極性的譬喻,例如:死如出獄、死如再生、死如畢業、死如搬家、死如換衣、死如新陳代謝等。
此外,淨土宗稱死亡為「往生」,既是往生,就如同出外旅遊,或是搬家喬遷,如此死亡不也是可喜的事嗎?所以,死亡不足懼,死亡只是一個階段的轉換,是一個生命託付另一個身體的開始。
再說,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壽命的久長,色身雖然有老死,真實的生命是不死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