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Contemporary Questions Symposium 《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Care for Living and Dying Investigation (Volume 3) - A Buddhist View of 'Ailments of Body and Mind' 生死關懷探討(下冊) 佛教對「身心疾病」的看法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生死關懷探討(下冊) 佛教對「身心疾病」的看法時 間:二○○三年六月十九日晚間七點~九點三十分
地 點:佛光山雲居樓六樓
記 錄:滿義法師
對 象:人間佛教讀書會第三梯次培訓課程學員一六八人
隨著時代進步、科技發達,豐厚的物質生活為現代人類帶來某些層面的福祉,但儘管時代再進步,科技再發達,卻始終無法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
人生的兩個重大問題,一是生,二是死。生的時候就要面臨老病的人生大問題,這是目前醫學界及社會學家們正在努力研究與突破的課題。乃至宗教界如天主教、基督教等,它們的教義對此一直提不出究竟的解決之道。甚至就以佛教而言,如果仍用戒律來探討人生,也有諸多的不合時宜,也是難以應付新時代所滋生的種種問題。
不過,所幸佛法的義理是歷久彌新,是亙古今而不變的,對當代的問題,如身心疾病乃至生死問題,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還是能夠提出合理的解答與解決辦法。因為佛陀本來就是大醫王,是人類的救主;佛法本來就是阿伽陀藥,是治療心病的藥方;出家人本來就是醫師,是眾生的守護者。所以佛法僧三寶一直被比喻為醫王、醫藥、醫生,透過佛法來治療現代人的身心疾病,才是根本有效的藥方。
六月十九日晚間,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應「人間佛教讀書會」的學員之請,舉行一場「人間佛教座談會」,針對「身心疾病」如何治療的問題,為現代人的身心之病把脈,並且提供了許多治病的法寶。以下就是當天座談會的如實記錄:
一、人吃五穀雜糧維生,色身難免會生病。請問大師,以佛教的觀點來看,除了醫藥以外,如何治療身體上的疾病?
答:古德說:「修行人應帶三分病,才知道要發道心。」基本上,會信仰佛教的人,大都各有其因緣。例如:有的人因為生活遭逢困難、挫折,想要找個依靠,因此信仰佛教;有的人在極度失意、悲傷、沮喪時,因為一句佛法,心頭曙光乍現,從此虔心向道;有的人對人生的問題感到迷惑不解,想從信仰上尋求答案,因而學佛;有的則是因疾病而感受人生無常、體會人生是苦,因此契入佛法。所以,色身有病並非絕對不好,病也是入道的因緣,有病才知道要發道心,有病才知道凡事要及時成辦;疾病固然給人的身體帶來負面的影響,但也有其積極的人生意義。
說到生病,其實四大五蘊假合之身,孰能無病?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誰能免除?因此關於如何治療疾病,首先要建立正確的觀念,要懂得預防,與病保持距離,萬一生病了,也要能「與病為友」。尤其對生命的意義要有一些了悟,能對生死無所掛懷,才能坦然面對疾病,而不是心生排斥、恐懼、憂愁,如此心的動念,只會加重身體的病情。
談到身體上的疾病,可以說種類繁多,例如光是眼耳鼻舌身就有眼科、耳鼻喉科、牙科、皮膚科,以及心臟科與肝脾肺胃等內科。此外還有婦產科、小兒科、精神科、神經科、泌尿科、家醫科、腦科、內分泌科、新陳代謝科、腫瘤血液科、骨科、整型外科、復健科、免疫過敏風濕科,甚至具有傳染性的各種急性、慢性病等。
在《佛說最上意陀羅尼經》也提到:「所謂癭病、風病、痰吐之病、眼目病、頭痛病、腹痛病,乃至痔瘺病……或患瘡癬,或患疥癩諸惡疾病,遍閻浮提,令諸眾生受極苦惱。」
身體有病,當然需要聽從正派醫護人員的指導,採用適當的醫療方法,例如藥物治療、飲食治療、物理治療、心理治療,甚至民俗治療、音樂治療等。也有的病,只要多休息,時間就是最好的治療劑。像感冒這種小病,很多醫生都說感冒是治不好的,因為感冒的種類有一百種之多,那裡能夠對症下藥?所以醫方只是一種安慰,如果自己懂得,感冒了,多休息、多喝水、少出門,這就是治療。
有時我們身體上根本沒有病,但因自己疑心「我有病」而成了疑心病,我本身也有過類似的情形。在我二十歲左右,有一位老師說:「人常因疑心而成病,例如肺病。」我聽了這句話以後,心裡一直掛念著,之後有好長一段時間都籠罩在肺病的陰影下。當然,我自己也懂得調理、排遣,心裡也在想:「我身體這麼好,怎麼可能會有肺病呢?」不過多少還是受到那句話的影響。
後來到了台灣,住在中壢。有一天,有個人告訴我,番茄可以治肺病。當時番茄價錢並不很貴,於是買了一大籮筐的番茄,吃過以後,我心裡想,這麼多的番茄應該可以把肺病治好了吧!從此我就再也沒有想過肺病這個問題。
所以,身體上的疾病有時候是自己疑心製造出來的,所謂「心病還須心藥醫」,身體上的疾病,有時只要靠自己堅強的信念、樂觀的心情、適當的運動、飲食的調和,自然不藥而癒。
此外,「預防重於治療」,能夠增強自己的免疫力,才是最佳的保健之道。根據研究,人體上大約百分之九十的疾病,都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免疫系統就如一支訓練有素的精銳部隊,捍衛人體的健康,他能保護身體免於病毒的侵襲,還能清除代謝後的廢物,並且修補受損的器官、組織。
免疫力,淺顯一點說,就是一種抗體,能抵抗外物的侵入。在一般正常人的體內,均有許多好菌,可以抗殺不好的病菌,這就是抗體。例如有的人著了涼,很容易感冒;但是有足夠抗體的人,小小風寒對他引不起作用。甚至有一些傳染病,如肺病、肝病、瘧疾等,如果缺乏抗體,就容易受到感染;假如自體的抵抗力夠,則不會輕易被傳染。
一般醫院裡,醫生都會使用各種藥物來增加人體的免疫力,甚至有些還會指導你種種的保健方法。例如充足的睡眠、每天運動三十分鐘、按摩身體、開懷大笑、放鬆心情、攝取各種維生素等,都可以增加人體的免疫力。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教授會議更明確指出,有宗教信仰的教友,身體普遍比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得健康。因此,生病重要的是觀念治療、心理治療;觀念正確、心理健康,是治療疾病的重要因素。
說到疾病,病與苦總是分不開的。有的人你問他:「生病怕不怕?」「不怕!」「死怕不怕?」「死也不怕!」其實死如同搬家,死如同換衣,死如同新陳代謝,死如同油盡燈乾,死如同睡覺,死也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佛教徒相信生命是不死的,生命只是輪迴,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輪換,生了要死,死了要生,死並沒有什麼可怕,可怕的是痛,痛很難受,如果病了不痛,病也不是嚴重的事。
不過,「有病方知身是苦」,「英雄只怕病來磨」,英雄只要一有病,就會變成狗熊,健康的時候不知道健康的寶貴,等有病了,就覺得苦。但是有時害了病,如果把病治療好,反而增加免疫力。所以,經過病的挫折,對於健康還是有幫助的。
生病最忌病急亂投醫,有的人一聽到自己有病,就驚慌失措,到處亂找偏方。在台灣,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一有病了,個個都是醫生:「喔!你應該吃什麼藥!」「哎呀,這個病應該怎麼樣治療才對!」七嘴八舌,有的人自己沒有主張,聽這個人的話,就去看這個醫生;信那個人所說,就去看那個醫生。也有的人生病諱疾忌醫,不好意思看醫生、害怕看醫生。
其實也不要把生病看得很可怕,記得有一次我們幾個同道去看一個罹患肺病的人,有人說肺病會傳染,但是有一位護理人員告訴我們,接觸一點傳染源,才能增加身體的免疫力;完全與病菌隔離,自己就沒有免疫力了!像前不久的SARS流行,就讓大家驚慌失措。其實,病就像「魔」,你愈是怕它,它就更加兇狠,更加厲害。
因此,面對各種疾病,希望大家要有一個想法,就是自己要做自己的醫生。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身體有病,我們不必驚慌,有病當然要找醫生治療,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療,自己做自己的醫師。自己心理健全,就可以克服困難;自己的毅力堅定,就可以克服一切的病苦。能夠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那麼疾病於我又何懼之有!
二、剛才大師解釋說,人除了身體上的病痛之外,心理上也會有貪、瞋、計較的心病,現在想請問大師,不知道有沒有心理諮商的方法,可以解決、去除我們的心病?
答:《大般若經》說:「身病有四,謂風、熱、痰及諸雜病;心病亦四,謂貪、瞋、癡及慢等病。」說實在的,身體的病好治療,心病才麻煩。不過,身體是我們的,我們要認識它;心也是我們的,我們也要認識自己的心。能夠認識自己的身心,無論身病也好、心病也好,自然比較容易治療。
前面講「心病還須心藥醫」,心理的病要用心理的藥治療。我們心理的疾病諸如焦慮、恐慌、緊張、憂鬱、嫉妒、迷失、妄想、幻覺、思想偏激、顛倒錯亂、懈怠、懶惰、孤僻等。
疾病也像魔鬼一樣,在我們身體裡有很多的魔子魔孫,平時盤據在心裡,隨時伺機擾亂我們。依佛教講,八萬四千煩惱就是八萬四千種的病,而統領這些心理毛病的第一兵團就是「貪欲」,第二兵團是「瞋恚」,第三兵團是「愚癡」,第四兵團是「我慢」,第五兵團是「疑忌」,第六兵團是「邪見」。貪、瞋、癡、慢、疑、邪見,在唯識百法裡屬於六大根本煩惱。
其實,我們心裡的煩惱魔軍很多,但是真正說起來,全部的統帥只有一個,就是我們自己,叫做「我執」。我的執著統理了貪、瞋、癡、慢、疑等魔軍。平常當我們心理健全、觀念正確、思想正當,心中充滿著慈悲智慧的時候,當然就能「降伏其心」,如《宗鏡錄》說:「駕一智箭,破眾魔軍;揮一慧刀,斬群疑網。」不過只要我們一不小心,疏於防範,就像《佛遺教經》說,心如盜賊、惡馬、狂象,只要稍一縱容,心中的盜賊、匪徒就會起來造反。
追究這許多魔兵造反的原因,都是由於知見不正確,都是因為無明。例如:你疑心猜忌,它就有機可趁;你做人傲慢、偏激、執著、自私、相信謠言、喜歡聽是非、沒有主見、不能自我肯定,就會被人牽著鼻子走,當然這些魔王、魔軍就會起來造反了。
如何治療我們的心病?只有「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貪瞋癡「三毒」是戕害我們身心最大的敵人,我把它們做了一個比喻:
心裡的貪病好比是身體的胃病,害胃病是因貪吃飲食太多的緣故。
心理的瞋病好比是身體的肺病,肺病能爛壞人體內部,和瞋心能壞事一樣。
心理的癡病好比是身體的精神病,精神病是自己理智不能作主,言行失常,癡病正是做錯事的一個根源。
貪瞋癡三者,分開來說,人都有自私的心理,一切都為自己著想,看到好的東西就希望歸為己有,甚至只要自己好,別人的死活存亡都跟自己無關,因此「貪心」之病自然生起。如果我們能像蠟燭一樣,犧牲自己,照亮別人;能像朝露一樣,雖然瞬間滅亡,還是用微弱的力量去滋潤萬物生長;能像太陽的光熱一樣,無私無我的照拂大地。能夠如此歡喜的「捨」己為人,把幸福、快樂布施給人,自然就能治癒貪心之病了。
人生的另一個心病就是「瞋」。人患瞋病,是因為修養不夠,只要不愛的逆境當前,瞋心一起,朋友可以變成仇人,夫妻也會變為冤家。一念瞋心起,一切變得可憎可恨,恨不得一拳粉碎世界。但是如《中阿含經》說:「若以諍止諍,至竟不見止;唯忍能止諍,是法可尊貴。」瞋心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此時懂得「忍」,懂得世間一切都是自他平等一如,無你我之別,無好壞之分,有此忍的修養,瞋病就不容易生起了。
人生的第三個重大心病,就是「癡」。人患癡病,是因為迷而不覺;由於愚癡無明,所以加重貪瞋的毛病。甚至人的煩惱,人的生死輪迴,都淵源於「癡」。癡會增長邪見,邪見會造作一切罪業,會招致地獄、餓鬼、畜生的苦報。如果有一點覺悟的心,知道自己有一個大智覺海,就不會讓愚癡的黑風無端掀起驚濤駭浪了。
所以,對治貪瞋癡之病,要「以捨治貪」、「以忍治瞋」、「以覺治癡」。另外,對治心病還有五個重要的法寶,就是「五停心觀」。《新華嚴經論》說:「善治諸病者,世間四大不和病,以湯藥治;如煩惱病,以五停心觀、十波羅蜜治。」 五停心觀是對治心中煩惱魔障的五種觀想法門。分別是:
(一)以不淨觀對治貪欲:眾生以穢為淨,看到花美就貪愛,看到俊男美女就心動,因此產生種種的執著、煩惱。不淨觀就是教我們觀想自他身體都是骯髒、不淨的,比方,你覺得花可愛,你要想到花長在泥土裡,上面有很多病蟲,有很多細菌,這樣你對花就不會執著了;你覺得那個人長得好漂亮、好美麗,但是如果了解這副臭皮囊是由因緣和合,只是一具帶肉的骷髏,是不清淨的,能如此觀想,自然貪愛、染污的心就能去除了。
(二)以慈悲觀對治瞋恚:有的人經常無端發怒生氣,惱亂他人;有的人看到別人行善,他不歡喜,看到他人行惡,他生瞋恨;有的人說,這個人我不喜歡,這個地方我不喜歡,這個時候我不喜歡;有的人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別人所說都是錯的,因此常與人諍論,於是生起瞋恚。
慈悲觀又稱慈心觀、慈愍觀,可以對治瞋恨心。佛教以慈悲為懷,這是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慈悲的定義就是拔眾生苦,給眾生快樂。一切佛法如果離開慈悲,是為魔法。慈悲就是佛性,慈悲就是智慧。慈悲是心存正念的服務濟人,慈悲是無我無私的利益眾生。慈悲是淨化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布施奉獻。假如你有慈悲心,何必執著於自己喜歡不喜歡呢?慈悲不是佛教徒的專利,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人間有了慈悲,生命就會充滿無限的意義。中國有句話說:「仁者無敵。」套用佛教的話說,就是慈悲沒有對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艱難。慈悲是身體力行的道德,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和顏悅色的讚美與鼓勵,有時以金剛之力來降魔,更是難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三)以因緣觀對治愚癡:有一種人,認為我與萬事萬物都是實有的,或認為是實無的,這是執著邊見的愚癡;有一種人,認為人死了什麼都沒有,這是執著斷滅的愚癡;有一種人,認為人死了還是會投胎做人,這是執著人生恆常的愚癡;有一種人,認為修行是要極端地吃苦,不吃不睡,這是執著苦行的愚癡;有一種人,認為修行是要積極的縱樂,這是執著樂行的愚癡。
愚癡可以因緣觀來破除,愚癡是由於不明白真理。什麼是真理,就是因緣。佛教的三世十二因緣,說明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是相續之理;世間任何東西都不是單獨存在的,是靠著很多的因緣,例如一間房屋,是由鋼筋、水泥、木材、工人、建築師等等的條件和合而成;一粒米,是由種子、土壤、陽光、水份、農夫的灌溉耕種等等因緣而成。由此因緣觀想,宇宙大眾都是我的因緣,都在成就我,都是幫助我的好因好緣,因此我們應該心存感恩,要待大家好,如此懂得因緣法,就會知道眾緣和合的奧妙,就能化愚癡為智慧了。
(四)以念佛觀對治業障:有一些人因為過去世身口意的造業,招感很多的業報,因此一生諸多不順。例如:想要賺錢,卻被人倒閉;想要行善,卻被人毀謗;出外常遭受意外,做人做事乃至修行,常給人怨怪等。用念佛觀可以對治業障,念佛觀是教我們念佛觀想佛的法身空寂無為,用來對治境界逼迫的業障;觀想佛的報身功德巍巍,用來對治我人經常心生惡念的業障;觀想佛的相好光明的應身,用來對治我人容易昏沉闇睡的業障。
(五)以數息觀對治散亂:我們的心念,一會兒停在美國大女兒身上,一會兒到了上海大兒子家裡;一會兒住在天堂,一會兒墮入地獄;甚至時而心生善念,時而心萌惡念,可謂妄想紛飛。以數息觀可以對治散亂心。數息觀又叫「安那般那念」,是以數算自己的出入息,讓散亂的心能定住在一境。
此外,佛教的「禪淨雙修」,禪定能統一自己,不讓心念散亂,不讓魔軍得逞;念佛能淨化心靈,念佛念得專心一致,也能降伏妄想、雜念的病魔,不致擾亂我們。
佛教還有很多法門,像拜佛,拜佛必定要發願,有願就有力量抵抗魔軍;佛教講發心,發慈悲心、慚愧心、菩提心,發心的力量奇大無比。再如提得起、放得下,以及般若、智慧、明理等,都是無上的妙藥,都可以治療我們的心病。
現在社會上的心理諮詢,可以說都遠不及佛教的這許多妙法。尤其心病最主要就是從「我」而來,《般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把「我」空了,就可以去除心中的顛倒妄想。
不過,一般說「我執」容易去除,但還有「法執」,佛法所謂的「修行」,就是和八萬四千煩惱魔軍戰鬥,稍有不慎就被煩惱打倒了。因此,身心的疾病,一定要靠提高自己的力量,就如剛才講的智慧、慈悲、明理等等來對治。一個練武的人,要有十八般武藝,學佛的人也要能統理一些正規軍,也就是佛法的六度、四攝、八正道等等,有配備才能打倒魔軍,心理才會健康。
總之,要治心病,非靠自己努力不可。就像醫生開藥方給病人,但不能勉強病人吃藥,若病人不吃藥,病永遠也不會好。同樣的,佛法雖然能醫治心病,如果你不依佛法的指示去做,你的病永遠也不能痊癒。學佛,就是學習佛法,依佛陀的教示去實踐,不只要完全相信,重要的是要確實去實行,否則就如「說食數寶」,自己不能受用,佛法再好,又有何用!
三、遇到情緒不穩、心情起伏不定,動不動就容易生氣、衝動,克制不了自己情緒的人,請問大師,要如何幫助他改善這種情況呢?
答:情緒不穩,彷彿只有三條腿的桌子;缺了一隻腳,支撐力量不夠,基礎不好,當然就不穩了。
人也是一樣,做人的心智不健全,情緒不穩,就會感到世間一切都不公平,因而對人生產生諸多不滿,或是心生沮喪、憤恨,乃至嫉妒別人等。從這許多不滿、不平、不正的心理,就會造成情緒不正常,於是暴力、乖張、不講理,言行就會有偏差。
情緒不穩,大部分都是自我不能控制,對外境不善處理。常聽一些人說:「我沒有辦法,我要發脾氣!」「我控制不了,我要打人!」因為控制不了,因此常常生起貪心、瞋心,於是情緒失控,自然是非不分,事理不明了,這都是由於自己的心智不成熟、心智不健全,自己喜怒無常、是非不分、善惡顛倒,因此任性乖僻。歷代暴虐無道的帝王將領,大致說來都是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緒,結果導致國破家亡、身敗名裂。
情緒失控的人,自己沒有辦法,當然要找別人幫忙!找誰來幫忙呢?拜佛,佛祖會幫忙你!念佛!佛陀會加持你。你要打人,你要發脾氣,你就念佛,可能一句佛號就能息下瞋心,自然就不會打人了。
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緒,平時就要多讀書,多讀書就會明理;做人明理,對人尊重,則「敬人者人恆敬之」,這是自然的道理。或者抄經、禪坐、繪畫、梵唄,乃至自我反省、知道慚愧、懂得苦惱、經常感動等,自然心地柔和,而不會情緒起伏不定。反之,經常怨天尤人,一直怪人,當然就會情緒失控,就會生起無明煩惱了。
《大般涅槃經》云:「若與煩惱諸結俱者,名為無明。」學佛的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經常與無明相應,這是很難為情的事,所謂「自我之不治」,又如何去治理別人呢?所以我們要檢視自己本身究竟有一些什麼毛病?是生理的?是心理的?是思想上的?是見解上的?還是情緒上的毛病?你總要有一套方法來對治它,如果一直要靠別人幫忙,能有好因好緣,能遇到善知識指導你,當然最好,可是這樣的好因緣那裡可能一直都跟隨著我們呢?所以,自己要做自己的善知識,自己要解決自己的問題。
俗語說:「解鈴還須繫鈴人。」情緒是自己的,還是要靠自己解決。自己覺得很懶惰,就要勤勞;自己覺得萎靡不振,就要打起精神。要用感恩、知足、慚愧、反省、樂觀、明理、感動、發心來對治。甚至平時就要養成不怪人,而要責怪自己的念頭,要懂得「改心、換性、回頭、轉身」。人生重要的,就是要懂得一轉,轉迷為悟、轉弱為強、轉暗為明、轉癡為智;懂得轉化,人生就會有不一樣的境界。
總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緒,情緒乃無明業風。《觀音義疏》說:「業風吹壞五戒十善船舫,墮三途鬼國及愛見境中。」故要「以戒定慈悲,救惡業風」。否則當無明業風一起,大海就會波濤洶湧,人間就會闇淡無光,人性就會雲遮日蔽,真理就會歪曲不正,所謂情緒之為害,實在不為不大呀!
四、請問大師:人有了煩惱的時候怎麼辦?例如有的人為了一句話、一個人或是一件事而苦惱,甚至因為沒有錢、沒有人緣而煩惱。當煩惱來了,應該怎麼辦呢?
答:一般人,聽到別人講一句自己不歡喜聽的話,他就煩惱;看到別人做一件自己不高興的事,他就生氣。其實這就是上當了。別人的一句話,我就生氣;別人的一個動作,我就吃不下飯;別人的一個眼神,我就睡不著覺。如此輕易就讓別人影響、左右,自己也太沒有定力,太沒有力量了。
現在人大都犯了沒有力量的毛病,太禁不起別人的一句話。如果是好的東西,它必定能禁得起。像台灣的木材進口到美國,美國不要,因為在美國的乾燥氣候下,木頭很快就會裂開,所以不合格,就會被人拒絕。
佛光山當初建西來寺的時候,所用的琉璃瓦也都要經過測驗,能受得了幾千度高熱的壓力,才能採用。我認為煩惱也是一種壓力,我們在煩惱之前,如果完全禁不起,就太可憐了,永遠得不到平安,得不到安身之處。
《俱舍論記》云:「煩惱障重,以煩惱能引業障,業障復能引異熟障,如是皆以煩惱為本。」煩惱來了,你要面對它、化解它,如果你躲到房間裡,還是會煩惱。煩惱是躲不了的,只有你去除它,把它趕出身心之外,才能得勝。
煩惱就叫「無明」;不明白道理,就會產生無明煩惱。煩惱來了,就像壞人來了,我所結交的良朋善友都會離開;煩惱來了,就像颱風過境,山崩地裂,讓我的心情不能平靜。
煩惱從那裡來?有時是受外境引發而來,例如聽不慣別人的話、看不慣別人的作風;另有一種是來自內心的煩惱,例如疑惑、嫉妒、心量狹小等。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都是自己找來的煩惱。
有的人說話,說錯了,被人家怪,當然要煩惱;有的人做錯了事,被人怪罪,他也不開心。不過如果能夠轉念一想,這是在「學習」,也就不會煩惱了。
我們常常因人煩惱、因事煩惱、因語言煩惱。我們自己要有力量轉化煩惱,要轉煩惱為菩提。人會有煩惱,大部分都是愚癡、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白、就是愚闇。
煩惱來了,要靠自己化解,別人的勸說、鼓勵,都是一時的,煩惱的病因不去除,就不會有好結果。
如何對治煩惱?以下提供幾點看法:
(一)和人相處,不要比較、不要計較。煩惱大部分都是從比較、計較而來的,我不比較、不計較,自然就少煩惱。
(二)煩惱來了,人家比我好,我祝福他。過去我曾講過,你起大樓,我沒有錢買房子,沒有關係,我可以在你的屋簷下躲個雨,對我還是有利益;你買電視機,我沒有,也不要緊,你坐著看,我可以在後面站著看一下;你建大廟,我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