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Contemporary Questions Symposium 《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Care for Living and Dying Investigation (Volume 3) - A Buddhist View of 'Life in the Universe' 生死關懷探討(下冊) 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生死關懷探討(下冊) 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時 間:二○○六年三月五日晚間七點至九點三十分
地 點:美國西來大學
記 錄:滿義法師
英文翻譯:妙光法師
對 象:西來大學校長、副校長、教務長,以及遠距教學位在世界各地幾十個地區的學員近千人。
佛教常講: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何謂「宇宙人生」?佛教對宇宙人生又有什麼看法呢?
二○○六年三月五日,星雲大師在西來大學主持的第五天遠距教學,主題就是「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大師從「緣起」的觀點來探討有關「宇宙人生」的各項問題,內容包括:宇宙的組成、人生的意義,以及如何面對宇宙世間的無常變化、如何體證宇宙的奧妙等。
大師表示:「緣起法」是佛陀在金剛座上、菩提樹下悟出的真理;「緣起」說明宇宙萬有都不能單獨存在,彼此是互為因緣關係的存在。世間上舉凡人從出生到死亡,以及山河大地,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各項物品,都是「仗因依緣」而有。因為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所以是「無常」變動的,因此宇宙有成住壞空、人生有生老病死、時間有春夏秋冬、心念有生住異滅等變化,此乃世間實相,無法改變。
雖然「無常」是世間實相,無常總是讓人感到無奈,甚至心生畏懼,但是大師勉勵大眾:由於世間無常,因此無有一法能夠恆常不變;但是「無常」可以讓好的變壞,「無常」也可以讓壞的變好,例如貧困的人只要勤奮努力,總有致富的時候,所以「無常」很好,因為無常,人生才有無限的轉機。
座談當天適逢洛杉磯正在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大師一開場就打趣說:「今天能把各位從奧斯卡裡搶救到這裡來聽佛法,你們善根深厚。」大師的幽默,立刻引來大眾開懷的笑聲。以下是當天的座談紀實。
一、宇宙浩瀚無邊,如佛教的經典講「三千大千世界」,可見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已經知道「天外有天」,佛陀可以說是最早揭開宇宙奧秘的天文學家。現在想請問大師,宇宙是什麼?宇宙和人生有什麼關係?宇宙到底有多大?宇宙又是如何組成的呢?請大師開示。
答:一般佛教徒都知道,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開悟成佛。佛陀開悟,悟的是什麼道理呢?一般人都說,佛陀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那麼宇宙人生又是什麼?宇宙和人生有什麼關係呢?
所謂「宇宙」,以中國話來解釋,就是:上下四方的空間為「宇」,古往今來的時間為「宙」,也就是一切空間、一切時間組合起來,稱之為「宇宙」。
在佛教裡,宇宙和人生,統名為「世間」。世間就是時間和空間的合稱: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的時間,叫做「世」;東、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間,叫做「間」。所以「世間」其實就是「宇宙」,「宇宙」又名「世間」。
在廣大的宇宙裡,森羅萬象,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佛法將它們總括歸納為「有情世間」與「器世間」。亦即眾生所依靠的宇宙國土,叫做「器世間」;眾生由惑造業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間」。
器世間不但提供一切有情眾生活動的空間、場所,並且供給平日賴以生存所需的事物。譬如山河大地、各種礦物以及水火風電等,乃至太陽所發出的光熱,都是我們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要件。
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任何一法的存在,都是「四大」因緣和合而有,四大就是地、水、火、風等四種元素。宇宙間,不管我們賴以生存的大環境,或是一切生命的存在,沒有一樣不是仰賴地、水、火、風等四大元素結合而成。譬如一朵花的綻放,要有肥沃的土壤,土壤屬於「地大」,另外還要有水分、日光、空氣,這些就是「水大」、「火大」、「風大」,如果缺少一大,花兒就不能盛開怒放了。
又例如由泥土燒成的杯子,泥土是屬於地大,泥土摻和水,加以火燒,故有水、火二大;再經由風吹成固體而為杯子,故有風大。
就以有情眾生的色身來講,也是假四大和合而成,例如人體的毛髮爪齒、皮肉筋骨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大小便是潮濕性的「水大」;體溫熱度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人之所以能生存,就是因為四大和合,如果身體有一大不調,就會呈現病相,所以宇宙萬有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
宇宙和人生的內容十分浩瀚精微,道理極為玄妙深奧,不是用三言兩語就容易解釋明白。不過簡單的說,宇宙人生都是「因緣所生法」,也就是「緣起」而有,這就是當初佛陀所開悟的真理。
至於說宇宙到底有多大?根據現代科學家研究的結果證實,我們所生存的地球面積只有太陽的一百三十萬分之一,換句話說,太陽是地球的一百三十萬倍大,而在敻遼的虛空之中,一個銀河系就大約有兩千億個太陽,宇宙裡的銀河系又多達幾百萬個,如此一想,可知宇宙的浩瀚深廣,真是無可比擬。
但是如果從很小的微塵方面來說,現代物理學把物質分解成最小的單位,叫做原子、電子、中子,而微塵比中子更細微。平常我們看牛毛是很細小的物質,可是牛毛的尖端用高倍度的顯微鏡放大來看,還可以發現更多更小的成份,這種比一般觀念還要細微了幾萬倍的情形,就是微塵。
在佛教裡,大的空間叫佛剎、虛空,小的叫微塵,名稱雖然不同,卻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的化境,稱為一個佛土,而宇宙中有無數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存在其中,佛經稱為「十方恆沙世界」、「十方微塵世界」。所以,如果要問宇宙到底有多大?只能說宇宙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宇宙是無量無邊,無垠無涯的。
由於宇宙世間提供我們生存的條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們理應關心我們的宇宙世界,誠如理學家陸象山說:「宇宙的事,乃我們自己份內的事;我們自己份內的事,也就是宇宙份內的事。」
只是,以凡夫眾生淺薄的知識,實在無法了解廣大無邊的世界,因為宇宙之大,即使利用最快速的光,也無法繞遍整個宇宙。因此,我們與其向心外的世界探討,不如「返求於心」,向自己的心內追求。如王陽明先生說:「宇宙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古德也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又說:「心外無一法。」乃至唯識家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些都是告訴我們,世界只是我們心中的一朵雲彩罷了,因此如果我們能將宇宙納於胸中,對宇宙萬物便可以了然於心,因為法界之寬,其實也只是在當下的一念而已。
二、人類為了在天地間生存,自古以來就與大自然搏鬥;對於未可知的宇宙,中國人向來有「敬天畏神」的觀念。請問大師,渺小的人類應該如何與大自然相處呢?
答:佛教講「眾生皆有佛性」,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有成佛的性能;既然人都有成佛的可能,為什麼要妄自菲薄,為何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呢?所以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活出生命的尊嚴,須知我們與佛無異;凡夫和佛只是迷悟不同,所謂「迷即眾生悟即佛」,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佛性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因此我經常在主持皈依三寶典禮時,勉勵大家要承認「我是佛」,只要我們有「我是佛」的認知與承擔,就能頂天立地,就能與佛同在。
不過,人雖然不可以看輕自己,但也不能驕矜自傲,人在宇宙間生存,要懂得謙卑,要和宇宙自然和平相處,建立「同體共生」的關係。因為世間萬物都離不開「緣起」,生命要靠彼此相互依存的因緣關係才能存在。例如,在現實生活裡,我們吃一頓飯,要靠農夫耕種、商人販賣、典座烹煮;穿一件衣服,從繅絲、織布、裁縫、成衣,是歷經別人多少的辛苦所成;我們居住的房屋,有賴農夫植林、工匠砍伐、建築師設計、工人營造等因緣和合,才能讓我們遮風避雨。可以說,我們日常的食衣住行乃至育樂等,都是由十方眾生的因緣共同成就,所以我們應該心懷感恩。
此外,大自然的鳥叫蟲鳴、鳶飛魚躍,使我們置身在多采多姿的世界中。乃至我們的生活裡離不開陽光、空氣、水等自然的資源,所以自然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自然不但孕育了生命,自然本身其實也有生命,因為「生命」的定義不在於一息尚存,而在於是否具有「用」的價值。山河大地等能夠為人所用,於人有用就有生命,所以自然界的鳥叫蟲鳴、飛瀑流泉、萬紫千紅、綠葉婆娑,觸目所及都是欣欣向榮的景象,都有活潑潑的生命。甚至如果我們用心領悟,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宇宙中的森羅萬象那一樣不是從自己的生命中自然流出?所以我們要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珍惜自然,人類可以利用自然,但不能剝奪自然,否則大自然也會向人類反撲。
中國有句話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因此談到如何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首先應該從愛護大自然做起,也就是要重視環保。佛經裡有一位睒子菩薩,他每走一步路都怕把大地踏痛,每說一句話都怕把大地吵醒,每丟一個東西都怕把大地污染。因為大地普載我們、生養我們、成長我們,我們就應該愛護它,不可以糟蹋它。
總而言之,我們生存在地球上,就應該愛護地球,地球上的河流、大海、森林、高山、動物等,其實也如同人體的組織一樣,例如,河流如血脈,川流不息,可以順利運送養份;大海如腎臟,保持潔淨,可以發揮新陳代謝的功能;森林如心肺,減少砍伐,可以做良好的空氣調節;高山如骨骼,減少挖掘破壞,可以保持地球水土的均衡;動物如細胞,不去捕獵殺戮,可以維護生態的平衡。大地的資源能夠維護長久,後代的子子孫孫才能在地球上安居樂業;也唯有珍惜大自然的資源,人類才能在地球上永續生存。
三、宇宙像一個變化莫測的巨人,當我們面對宇宙的變動,如地震、山洪爆發、颶風等天災時,該如何應變呢?
答:「緣起性空」是自然界的理則,大地山河,宇宙萬有,都是因緣和合的存在;沒有因緣,就沒有一切,因此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生起及變化,都有相對的互存關係和條件,都會隨著組成因緣的變異而生滅不已。也就是說,世間萬法沒有永恆固定不變的自體,所以說是「性空」;因為本性是空,所以會隨著緣起緣滅而變化「無常」。
「無常」是世間的實相,如《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大智度論》也說︰「世間無常,如水月芭蕉,功德滿三界,無常風所壞。」世間上不但富貴榮華像是三更大夢,就是我們珍惜的身體,頂多也只能活上幾十年、百年餘。世間、身體乃至心理都在活動,都在變化,都在不停的遷流,所以「滄海桑田、桑田滄海」,一切都像空中的浮雲、水上的泡影、鏡裡的空花、水中的明月,沒有一樣具有永恆性、實在性。
世間既是無常的,「國土危脆」當然更不用說了。就拿台灣及日本的地震來說,每一次大地震,財產的損失,生命的死亡,都難以數計。乃至印尼的海嘯、火山爆發,甚至美國的颶風等大自然的災害,都對人類的生存造成極大的衝擊。
不過,世間上的禍福、好壞,乃至幸與不幸,都不是絕對的,例如大自然的力量,如地震、海嘯、火山爆發、颶風和冰川、雷電等,雖然為人類帶來災害,但同時也在其他方面增加許多養分。就以閃電來說,在美國每年因雷擊喪生的人數比其他任何自然災害為多,平均每年四百人死亡,一千人受傷,財物損失約三千七百萬美元,這還不包括因雷電而引起森林大火的損失在內。
可是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閃電,植物就無法吸收空氣中的氮。地球大氣中大約百分之八十是氮,氮是植物的主要食糧,每方哩地面的上空存有這種養分約二千二百噸。但是氣態的氮不能溶解於水,對於植物毫無用處,必須經過某種變化後,植物才能吸收。閃電正好能觸發這種氮元素的化學變化,使氣體狀態的氮,變為植物可吸收的氮,據推算,全球每年由閃電轉化的氮肥,就有二十億噸。再如我們呼吸的空氣,是綠色植物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食物,並且釋放出氧氣,供給人類的需要。彼此之間,可說關係密切。
這雖然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個例子,但也能充分說明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相依相待,相互關係的生存。因此,我們平時要愛護大自然,與自然和平相處;但是當宇宙因為無常變動而引發一些災難時,除了事先做好各種防範措施,讓災害降到最低,再有就是以一顆平常心來面對。
一般說來,人之所以會產生種種的痛苦,都是由於與自然界的人、事、物、境處於對立,不能調和所致。如果我們能以佛法的「因緣觀」、「無常觀」、「空觀」來面對世間一切生滅變化,藉由大自然的「無情說法」而認識自家的本來面目;甚至由認識自己真實永恆的生命,進而體悟自他不二、凡聖一如、物我一體、心境合一的境界,則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山川景物,都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都能與我共成佛道,是則「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此等光風霽月,何其放曠!
四、有人說,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中國文化更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請問大師,我們如何才能體證宇宙的奧妙呢?
答:談到宇宙的奧妙,平常生活裡,只要經常想一想「為什麼」,奧妙就出來了。例如,為什麼要吃飯?肚子餓啊!肚子為什麼會餓?餓了為什麼要吃飯?吃了飯為什麼肚子就會飽?總之,只要連續提出二、三個「為什麼」,就知道所以然了。
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首相陸奧宗光代表日方到中國訂立〈馬關條約〉。當他要出發時,不幸女兒染病在身,他囑咐家人,沒有重大的事故,不必通信。正當和約簽訂到緊要關頭時,家書來了,說女兒病況嚴重,希望見父親最後一面。外相伊藤博文安慰他說:「你放心回去好了,這裡的一切由我來負責處理。」
披星戴月的趕回家裡,奄奄一息的女兒見到盼望已久的父親回來,很高興的說:「父親!我就要和你永別了,但是我有一個問題一直梗在心中,等著您回來替我解答。」
「什麼問題,你說好了。」
「我要死了,我死了以後要到那兒去呢?」
身為政治家的陸奧宗光,雖然博學多聞,但是對於女兒臨終前的問題,竟然不知如何回答。不過他畢竟才智過人,於是安慰女兒說:「死後去那裡,我不知道。但是我經常看你母親在念佛,我想佛陀會帶你到一個很好的地方去。」
女兒聽到此話,帶著安詳的笑容離開了人間。陸奧宗光因為沒有辦法解答女兒的疑團,於是開始研究佛教,終於選擇了佛教的信仰,並且出家當了和尚。
信仰是人生終極的追求,沒有信仰,生命就沒有依皈。佛法不但能解答生命的疑惑,還能幫助我們探究宇宙的奧秘。自古以來,人們不斷在探索宇宙存在的奧秘,從遠古的神話到太陽系、銀河系的漸次發現;現在由於科技日新月異,更使人類了解到宇宙的時空、有情、物質都是浩瀚無盡,這一切都遠遠超出人類所能了解的範圍。
但是儘管如此,關於宇宙的奧妙,其實早在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對於廣大的時空已經有精闢的見解,這在佛經裡隨處可以找到明證。甚至由於內容深廣,後世佛弟子分別從各種不同角度探討,因此佛教的「宇宙論」內容豐富,學派林立,然而一切都不出「緣起法」的範疇,這也正是佛陀所證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
佛陀所證悟的「緣起」道理,說明「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世間萬物,情與無情,都在因緣和合下生滅變化,因此宇宙的產生、消長是緣起的,如同圓環,無始無終,並無所謂宇宙的起源與創造之說。
至於宇宙的緣起,儘管各宗各派各有主張,如: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等,但是這些理論無不繫於心的造作,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心能生萬法,所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心識所現。
人的心力之大、心念之迅速,無可比擬,心的世界較物質世界更為無邊無際,所謂「一念三千」,心念一動,三界六道、宇宙之間,任意遨遊。如《正法念處經》說:「心能造作一切業,由心故有一切果。」又說:「心為一切巧畫師,能於三界起眾行。」由此可知,我們的「心」是一個微妙不可思議的宇宙世界,眾生流轉六道,或是成佛作祖,取證聖境,都是由心的作為而定。
了解了「心」的力用之大以後,我們實在不必在心外追尋,只要此心覺悟,不妄自造作,則山河大地、樹木花草,盡納於胸中,當下一念即是法界,娑婆世界轉瞬而成淨土,宇宙萬象、心識的起滅,無不豁朗明了,這就是「悟」。
追求開悟證果是一般人學佛的最高目標!悟的那一刻,整個迷妄的世界都粉碎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另一個世界、另一種風光;悟的時候,久遠過去的事情會重新浮現在眼前;悟的時候,遙遠以前的人和事,也都會慢慢向我們集中而來。悟的境界很難言說,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悟的那一刻,忽然沒有了時間,也沒有了空間,一切都是當然如是,本來如是,所以修道者追求「悟」,是一種無上的體會。
我們平常看世間,看人生,都只是在浮面上打轉,不能深透到裡面,所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悟了以後,不但看東西不再是光看表面;悟了以後,宇宙的奧妙自然了然於胸,一切不言而明。
五、請問大師,宇宙有成住壞空,當世界處於空劫時,眾生到底住在何處呢?成住壞空既然是無法改變的真理,人類又該如何面對宇宙的生滅變化呢?請大師為我們開示。
答:禪宗有一則故事,說到八十多歲的趙州禪師,有一次學僧問他一個問題:「劫火洞然,這箇壞也不壞?」禪師答:「壞。」又問:「如此則隨他去也。」老禪師漫不經心的回答:「隨他去。」事後覺得這樣的回答似乎不太妥當,於是為了求得心中的落實,趙州禪師以八十高齡,仍然腳踏一雙芒鞋,踩遍大地山川,目的在印證自己是否參悟佛法,因而留下了「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的美談。
所謂「劫火洞然」,就是說世界從成立到毀滅的過程,可分為成、住、壞、空四個時期,稱為「四劫」。當「成劫」之期,有情業力增上,於空間生起微細的風,次第生成風輪、水輪、金輪,慢慢又形成山河、大地、生物等,因此成劫是指器世間與眾生世間成立的時期。
劫之後進入「住劫」,此為器世間與眾生世間安穩、持續的時期。此一時期,每一中劫有增劫和減劫。每逢減劫時,便有刀兵、疾疫、饑饉等三種災害產生。
住劫以後就到「壞劫」,也就是火、水、風三災毀壞世界的時期。此期眾生世間首先破壞,稱為「趣壞」;之後器世間也隨之破壞,稱為「界壞」。也就是在此劫之初,地獄的有情命終之後,不復更生,此後,其餘傍生、鬼趣及人、天等的眾生也漸次壞滅,有情破壞後,世界出現七個太陽,燃燒成災,如此經過七次的火災,把色界初禪天以下的器世界燒壞,此時稱為火災劫,約需十二億八千萬年的時間。其中三億四百萬年之間,有情的生物先壞;然後一千六百萬年之間,自然界再滅壞。
火災劫過後,次起水災,將第二禪天漂蕩殆盡,稱為水災劫,大約需要一億二千八百萬年。如此經過七次的水災,最後產生風災,將第三禪天以下全部吹落,稱為風劫,需要六十四大劫,十億二千四百萬年的時間。
壞劫之後世界進入「空劫」,此期世界已壞滅,只有色界的第四禪天尚存,其他則全入於長期的空虛中,等待世界又成,又是一個成住壞空的大劫。宇宙就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反覆生滅,每一週期大約要十二億八千萬年。
所謂「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面對宇宙毀滅,人生究竟何去何從?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必須自己去探究、去了解。
在佛教的宇宙觀認為,有情世間依眾生果報優劣及苦樂差別,可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個層次,稱為「三界」。「欲界」六天的眾生,男女群居,以五欲維繫生命,由其善惡欲念流轉,而有「六道」受生的果報。「色界」眾生已經遠離情欲,居於欲界之上,無男女之別,無情愛之念,皆由習「定」而化生,依禪定的深淺粗妙分為四級,共十八天。再往上的「無色界天」有四天,此界沒有物質,唯以心識住於深妙的禪定,乃純粹的精神世界。
凡此「三界」「二十八天」,一旦世界進入上述提及的「壞劫」之期,欲界悉皆壞盡,色界中則有「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等三災,唯有第四禪不為「大三災」所壞。所以《法華經‧譬喻品》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
既然世間苦空無常,面對宇宙的生滅,人命的生死存亡,到底如何才能逃脫毀滅和死亡呢?最重要的,應該要有信仰!因為「世事由來多缺陷」,唯有「學道求真」才能「免無常」。
在佛教有真俗二諦,也就是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之別。世間法是有為、有漏,是苦空無常的,世間法裡沒有一樣恆常不變的東西,所以不值得追求;唯有超越世間法,才能找到出世間「常樂我淨」的涅槃世界,這才是我人最終的歸宿。
學佛的最大利益,就是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理,諸如世界是怎麼形成的?人生的真相是什麼?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當我們對這一切有了真切的認識之後,就會知道,雖然世界有成住壞空,人生有生老病死,但並非成住壞空、生老病死就什麼都沒有。成住壞空是循環的,生老病死也不是一死了之;壞空後仍有成住,死後還會復生。甚至在苦空無常的世間法之外,還有一個常樂我淨的真實世界存在;一旦我們找到了永恆不死的真如佛性,自然就能夠超越生死毀滅的界限,也就不會再受世間的眾苦交煎了。
六、古老的中國人相信「人定勝天」,不知道大師是否認同這句話?
答:人是萬物之靈,也是萬能的動物,人不但有一雙萬能的巧手,人的雙腳能走遍天下,眼睛能眼觀四面,耳朵能耳聽八方,尤其人的頭腦和心靈更能上天入地。所以不是如基督教所說,只有上帝才是萬能的,其實每一個人都是萬能的!
人有無限的能量,例如能早能晚、能冷能熱、能飽能餓、能大能小、能前能後、能多能少、能有能無、能貧能富、能榮能辱、能忙能閒,尤其人能成佛,所以人要好自珍惜,不要妄自菲薄。不過,人雖然有無限的潛能,但對於「人定勝天」之說,我覺得人不一定要勝過天,人不但要和人和平相處,人與天也要和平共存。
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偉大,但是一旦有了勝負之心,就如賭博有輸贏,輸了,自己難過,贏了,別人痛苦,就如《法句經》說:「勝則生怨,負則自鄙;去勝負心,無諍自安。」人我之間有了勝負輸贏,爭執也就層出不窮;如果我們能真心尊重別人的偉大,能誠心擁護、成就別人,自然能化戾氣為祥和。所以,人不一定要「勝天」,而要「感動天地」;人和人之間也不必勝過別人,而要能「以德服人」。做人爭強好勝,未必成功;待人處世能夠「只從柔處不從剛」,反而能獲得別人的尊重與愛戴。
現在社會上很重視「柔性管理」,因為世間上剛硬的東西不一定堅固有力,有時柔軟的東西反而有意想不到的穿透力。例如,滴水可以穿石、溫火可以融冰;乃至人體上堅硬的牙齒易斷,但柔軟的舌頭不死就不爛。可見「剛」雖然不是絕對的不好,為人「剛直」有時也有其必要,但剛而銳的東西容易斲傷,所以佛教講「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柔性反而能夠持久。
溫和柔軟的力量和忍耐的力量一樣,都是其大無比,所以佛教指導人坐禪,目的就是要培養柔軟心,心地柔軟的人才容易跟人融和相處,心性慈悲柔和的人,往往能制伏頑強於無形。
因此,人與人、人與天地之間,能夠和平共存、相互尊重最好;就像夫妻之間,彼此相愛尊重、相敬如賓,感情必能維持長久。所以做人不要太過剛強好勝,能夠發揮人性柔和、善良的一面,過著柔性的人生,我想這是未來社會最需要提倡的。
七、請問大師,佛教講的「末法時期」,與基督教的「世界末日」,有什麼差異嗎?
答:在佛教裡有這麼一則故事。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曾經親自上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三個月沒有回到人間。當時的優填王及大臣、弟子們,非常思念佛陀,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