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atises on Humanistic Buddhism 《人間佛教論文集》
From the Four Noble Truths to the Four Universal Vows - Development of Harmony Between Mahāyāna and Theravāda Buddhism 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一、四聖諦在佛法裏的重要性
二、佛陀對四聖諦的解釋說喻
三、大乘佛教四弘誓願的開展
四、從四諦義到四弘願的實踐
前言
佛陀證悟的宇宙真理是「苦、集、滅、道」,由苦、集、滅、道而展開廣大無邊的佛法。然而這只是佛陀就真理的本體而設定的義理層次,經過了世間的實踐,就發展成為「四弘誓願」:
所謂苦諦,因為眾生多苦,所以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
所謂集諦,因為苦由業集,所以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
所謂道諦,為令眾生向道,所以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
所謂滅諦,為使眾生證果,所以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陀當初在菩提樹下靜思冥想,發現了宇宙人生世間和出世間真理的次第──苦集滅道,而對世間廣為宣說。所謂最初的「三轉法輪」,第一次為「示相轉」,是將四聖諦的內容定義加以解說,內容為:
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為「勸修轉」,是勸導弟子修持四聖諦的法門,以斷除煩惱,獲得解脫。內容為:
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
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第三次為「作證轉」,是佛陀告訴弟子,自己已經證悟四聖諦,勉勵弟子們只要勇猛精進,必能一樣證悟四聖諦。內容為:
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
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苦、集二諦是迷界的世間因果,集是因,苦為果;滅、道二諦是悟界的出世間因果,道是因,滅為果。
苦集滅道「四聖諦」用來講說,這是每一個佛弟子都可以朗朗上口,但是若要實踐此一佛法的真理,就必須透過「四弘誓願」的「願門」實踐,而能到達廣大菩薩道的六度萬行之「行門」。因此,大乘佛教的四弘誓願,可以說主要就是替佛陀把過去所說的四聖諦義理佛法,落實在實踐、修行上,這就是佛教在時空發展中,漸次圓滿。
從「四聖諦」的佛教義理,進而到行動的、實證的「四弘誓願」,說明佛陀說法有其時代性與連貫性,甚至還有發展性,它可以在系統中貫穿起來,所以佛法才超越歷史時空。甚至現在有佛教徒研修、規劃為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彼此也是相互貫通,是一而不二的,這正是本文所以提出的主旨所在。
一、四聖諦在佛法裏的重要性
四聖諦是一切佛法的綱要,佛陀最初在菩提樹下證悟的內容,是宇宙緣起的真理,只是緣起法則深奧難解,佛陀恐怕驟然宣說,將使尚未起信的眾生望而生畏,所以在初轉法輪時,佛陀再三以「四聖諦」來說明眾生生死流轉及解脫之道的緣起道理,進而激發眾生厭苦修道的決心,目的就是要使眾生「知苦、斷集、修道、證滅。」
四聖諦不但是佛陀初轉法輪時所說,佛陀在臨涅槃時,又對諸弟子說:「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無得懷疑而不求決也。」當時佛陀連說三次,眾皆無疑,也無問者,唯有阿那律知曉佛陀的心意,又將佛陀的語言重說一次:「日可令冷,月可令熱;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遺教經》)
從佛陀一再強調四聖諦的事實來看,可見在佛陀的一代時教中,對四聖諦的闡揚是自始至終的,以及此中真理的不可變異。尤其,在初轉法輪中,佛陀更三度演說四聖諦的妙義,稱為「三轉十二相」。(如前言所述)四聖諦的重要,由此可見。
四聖諦的內容一如治病的過程: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道,如治病的藥方;滅,如病已痊癒(《瑜伽師地論》)。吾人學佛,正是為了斷除貪、瞋、痴等種種煩惱,而趣向涅槃的境界,所以四聖諦是從迷的世間,到悟的世界;是從苦集的束縛而趨向滅道的解脫之路。正如《中論疏》說:「四諦是迷悟之本,迷之則六道紛然,悟之則有三乘賢聖。」
四聖諦說明了宇宙人生的關係:人生居住的宇宙稱為世間,世間是由「苦集」所構成;如果要超脫苦集,通往出世間的法界,則要「滅道」互通。
四聖諦與十二緣起、三法印構成了佛教教義的三大綱領,名稱雖然不同,意義卻是相通的:十二緣起的主要內容是三法印的思想基礎,而四聖諦則是緣起思想的具體型態,三者都是初期佛陀的根本思想,以後的經論,莫不由此開展出來。因此,我們將四聖諦、十二緣起、三法印,稱為佛教的根本佛法。
在諸經論中,佛陀一直非常強調四諦的重要性,例如:
今說有八難,佛法之要行;一難猶尚劇,如板浮大海。雖當離一難,然可有此理;設離一四諦,永離於正道(《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八難品第四十二之四一五》)
爾時,佛告諸比丘:如人擲杖於虛空中,尋即還墮,或根著地,或腹著地,或頭著地。如是沙門、婆羅門於此苦聖諦不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學無間等。(《雜阿含經》卷十六)
佛告比丘:其諸眾生於苦聖諦如實知者,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者,如我手中所執土石;其諸眾生於苦聖諦不如實知,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者,如彼雪山土石,其數無量。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雜阿含經》卷十六)
此外,佛陀在波羅奈鹿野苑中,說明世間如果沒有四諦法,則如日隱月沒,將是一片黑暗;有了四諦,世間就有了光明。(《雜阿含經》卷十五)
佛陀亦曾告諸比丘,對四諦義不如實知者,則容易受外境的影響,做不得自己的主人;正如小綿丸隨風飄搖,去向無方,所以對於四諦要如實知解行證。(《雜阿含經》卷十五)
在《菩薩瓔珞經》中,佛陀則把四聖諦的重要喻為火炬,它能夠破除十二緣起中的根本無明;常念一切法無常,就可以去除煩惱的束縛了。
甚至,佛陀在《四分律卷三十二‧受戒揵度》中說:「若我不修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如實而不知者,我今不成無上正真道。」佛陀因了悟四聖諦法而成就佛道,所以佛陀告訴弟子:「我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如實而知,我今成無上正真道。」(《四分律卷三十二‧受戒揵度》)「此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雜阿含經》卷十六)可見若無四聖諦,則無三寶應世。
綜上所述,可見四聖諦在整個佛陀一代時教中,它佔有最高、最勝的地位。正如《中阿含卷三十‧舍梨子相應品象跡喻經》說:「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諦所攝,來入四聖諦中;謂四聖諦於一切法,最為第一。」因為四聖諦是整個佛教的綜合,它的特點,有以下四點:
(一) 四聖諦是佛教的真理 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佛法,都需要從真理展開。例如:人生是苦,這是實相;即使人生也有快樂,但快樂也有「無常」之苦,這是必然的道理。生命有業集的煩惱,即使天上人間、成聖成賢,都必有業感緣起,這也是真理。因為世間一切都離不開因緣果報;因緣果報的真理更把人生的關係解釋得透徹無比。這些真理都是不共世間的宗教,而是佛教所獨有的。
苦集雖說是世間的因果,但是這也並不可怕,因為有出世間的道諦和滅諦,可以讓苦集消滅,例如以八正道修行,便能夠滅除苦集,而到達理想的、圓滿的涅槃世界。
因此,四聖諦也可以說是佛教真理的原則,因為世間的道理,可以說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佛教的真理是需要有理則的。真理的原則就是要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恒常性,例如佛教講一切行無常;無常便具備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恒常性的條件。其它諸如空性、緣起、業力、因果等根本教理,都同樣合乎這許多理則。尤其四聖諦更是具備這許多的理則,儘管世間變遷、人事興亡,四聖諦是不可更異;四聖諦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所有的經論道理,必不出這四聖諦的範圍。
(二) 四聖諦是佛教的聖典 佛教的聖典很多,藏經有所謂阿含部、法華部、本緣部、經集部、瑜伽部、大集部、論集部、寶積部、中觀部、律部、般若部等,不管千經萬論,都是以四聖諦為依歸。
四聖諦雖屬原始佛教的根本法義,後來佛教發展成為戒定慧的三學,進而經律論的三藏,都是從四聖諦開展而來,因此,可以說,沒有四聖諦,就沒有所謂的佛法聖典。如《中論》說:
若一切世間皆空無所有者,即應無生無滅;以無生無滅故,則無四聖諦。何以故?從集諦生苦諦,集諦是因,苦諦是果;滅苦集諦名為滅諦,能至滅諦名為道諦,道諦是因,滅諦是果。如是四諦有因有果,若無生無滅,則無四諦。四諦無故,則無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又四聖諦無故,法寶亦無。(《中論卷四‧觀四諦品第二十四》)
因此,佛教聖典的內容雖有三法印、十二因緣、空性緣起、平等中道等眾家學說、諸派義理,但總說四聖諦不但是聖典中的聖典,而且是最早的聖典,一切法因四聖諦而有,若無四聖諦,則一切法不成。
(三) 四聖諦是佛教的綱目 儒家有所謂「四維八德、三綱五常」;「苦集滅道」就是佛教的綱目。今天在全世界所流傳中國大乘八宗的佛教,泰、錫、緬的部派佛教,乃至藏傳的各種佛教,都不能不依四聖諦作為綱目;因為三藏十二部演繹出來的佛法經義,都是用四聖諦做為這許多法義的綱目,因此只要你懂得四聖諦,只要你講說四聖諦,只要你修行四聖諦,你就可以說是懂得佛法了。
講到佛法,光是佛法概論就有數十種之多,但是那一種佛法概論能離開四聖諦呢?現代佛教的初學者,都應該從四聖諦開始研究,因為掌握了四聖諦,也就知道佛法的根本了,接著再學習以後的枝枝葉葉,當然也就不為難了。
佛陀在很多的法會中,重複又重複的宣說四諦法,說明四聖諦對人生的關係,至為重要。甚至有一次佛陀的腳趾為木刺所傷,阿闇世王等大驚,於是佛陀就說四聖諦的真理,以慰大眾的悲傷之情。
(四) 四聖諦是佛教的標誌 現在的學校、社團,都有標誌,甚至國家有國旗,基督教也有十字架;佛教的標誌就是法輪,法輪就是從四聖諦「三轉法輪」而來。
佛教從印度發源、傳播,雖然遍佈世界各地;隨著各地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化不同,又展開各種適合當地的佛教。但是,儘管各地對法義的解釋或許有所不同,甚至對佛陀的認知也有相異;然而對於以法輪、四聖諦作為佛教的標誌,全世界佛教徒應無異議。
現在的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以五色旗作為教旗,意謂五乘共法;即使是五乘共法,也是以四諦做為基本的中心佛法。
有人說,佛教沒有總部,太過自由、紛歧,經常有滿瓶不動半瓶搖的佛子,各說各話,違背聖意,失去了佛教本身的面目;佛教如果要想統合,今後應該再對四諦「三轉法輪」,藉此統一世界的佛教,希望有識之士,朝此目標努力。
二、佛陀對四聖諦的解釋說喻
如上所述,四諦是佛陀成道之後,於鹿野苑為五比丘初轉法輪所說,為佛教中南北傳的佛教、漢藏傳的佛教所共遵的基本教義,彼此共同認為這是世間、出世間的唯一解脫之道。後世諸佛弟子雖認為四聖諦為聲聞、緣覺之法,意思就是貶四聖諦為小乘法,其實大乘經典中亦多有四諦之論,如《勝鬘經》、《大般涅槃經》等,不僅附有大乘之解釋,並對四諦之深義更有所發揮。
四聖諦即指苦、集、滅、道四種正確無誤的真理。在《增一阿含經卷十六‧四諦品第二十五》中,佛陀告訴弟子:
所謂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名為苦諦。……所謂習諦者:愛與欲相應,心恒染著,是謂名為苦習諦。……所謂盡諦者,欲愛永盡無餘,不復更造,是謂名為苦盡諦。……所謂苦出要諦者,謂賢聖八品道,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名為苦出要諦。
四諦的「諦」,就是真理;包含有審察、真實不虛的意思。此四者皆真實不虛,故稱四諦、四真諦;又此四者為聖者所知見,故又稱四聖諦。
四聖諦大體上乃佛教用以解釋宇宙現象的歸納。其中,「苦」與「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與因,而「滅」與「道」表示證悟世界之果與因;即世間有漏之果為苦諦,世間有漏之因為集諦,出世無漏之果為滅諦,出世無漏之因為道諦。
若依因果的順序來說,四聖諦應該是集、苦、道、滅,何以佛陀要先說果,後說因?這是因為眾生的根性,「果」易明而「因」難曉,為了方便化導,因此佛陀不得不先明示苦相,令眾生生起厭離之心,再示業因,使之斷集;繼而示以涅槃樂相,令其欣慕,然後再說修道之法,令其行持。
四諦之義,綜合《阿含經》、《大毘婆沙論》、《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等諸經論所說,就是:
(一) 苦諦
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惱的狀態。苦諦即在說明生死輪轉的實相是苦的真諦,說明人生實相本來是苦的道理。
根據經典的說法,苦有二苦、三苦、四苦、八苦、八萬四千乃至無量無數的苦;若依現代人的生活體驗,用現代人的語言來說,苦大致可分為:我與人的關係不調和(譬如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我與身的關係不調和(譬如老、病、死苦)、我與心的關係不調和(譬如貪瞋愚癡苦)、我與物的關係不調和(譬如居住的空間窄小、不能稱心如意、所求不得等苦)、我與事的關係不調和(譬如失業、落榜)、我與社會的關係不調和(譬如治安不好、經濟蕭條)、我與自然的關係不調和(譬如氣候寒熱不適苦)、我與境界的關係不調和(譬如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正是所謂「天長地久有時盡,人間之苦無盡期」。
不管世間充滿多少苦,其實佛教之所以講苦,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知道苦的實相,進一步去尋找滅苦的方法。因此,了解苦的存在,只是一個過程;如何離苦得樂,獲得解脫,才是佛教講苦的最終目的。
(二) 集諦
集,積聚、招感的意思;集諦就是指形成痛苦的原因。根據《成唯識論》卷八說:「生死相續,由惑業苦。」眾生由於無明、貪愛、瞋恚等煩惱的驅使(惑),而積集種種惡業(業),然後依照種種業報而招致種種苦果(苦)。如此一來,惑(煩惱)、業(行為)、苦(苦果)輾轉相因,循環不息,就形成有情無量劫以來的生死輪迴。因此,煩惱能招感業力,引發未來的生死果報,具有「發業潤生」的功用。
由於煩惱是迷惑自性的魔障,它能障蔽、遮蓋眾生的真如佛性,所以又稱「障」、「蓋」;它盤纏在眾生心中,像是重重絞繞的繩索,所以又稱「結」、「纏」;它繫縛眾生的身心,令不得自在,所以又稱「繫」、「縛」;它像污垢,因能污染眾生的心性,所以也叫做「垢」;它如洪水,能使善品流失,所以又稱「瀑流」;它驅使眾生流轉於生死之中,所以又稱「使」;它能牽制眾生,令不得出離生死,故又稱「軛」;眾生的煩惱交絡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又稱「稠林」;眾生因為煩惱,常由眼等六根門頭漏泄過患,所以又稱「漏」;潛在的煩惱隨逐眾生,眠伏在深層的意識裡,以極微細的活動狀態,在不知不覺中擾亂眾生身心,所以又稱「隨眠」;煩惱又如塵埃,能染污吾人之心性,所以又稱「塵勞」;煩惱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所以又稱「客塵」。
此外,煩惱又有火燄、毒箭、虎狼、險坑等譬喻。吾人如果想從煩惱痛苦的深淵中解脫出來,首先要滅除集苦的原因,不再造作新的苦業;所謂「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如此則快樂的人生也就離我們不遠了。因此,徹底瞭解造成痛苦的原因──集諦,這是追求幸福不可忽視的要務。
(三) 滅諦
滅,即寂滅,是指滅盡貪、瞋、痴等無明煩惱,而顯現出清淨的真如體性,也就是「涅槃」的異名。《大乘義章》卷十八說:「梵語涅槃,華言無為。」《華嚴綱要》卷五十二說:「涅槃正名為滅。」涅槃是修道者在知苦斷集後,由修道所證得的解脫境界。它是滅除了煩惱、痛苦、人我、是非、差別、障礙等種種的癡迷,而獲得的一種境我一如,超越生死,自由自在,光明幸福的圓滿境界。具體而言,涅槃的境界是:
1、無生的境界:涅槃已沒有生死、變異,是個不生不滅的境界。固然不生有漏雜染的煩惱,也不起無漏清淨的涅槃想,是個染淨俱捐,境我皆泯,無生法忍的絕對世界。
2、無住的境界:涅槃之後無處不在,在清淨心裡,在法性之中,在真如佛性內,在萬里虛空裡。證得涅槃之後,這個法身如如不動,住在蕩蕩涅槃城。所謂涅槃城就是「無邊風月眼中眼,不盡乾坤燈外燈;柳暗花明千萬戶,敲門處處有人應」的氣象。
3、無我的境界:真正的涅槃,是打破我執,到達無我的大自在,再從無我中建立真我;所謂「無情之情是真情,無我之我是真我」,因此涅槃後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4、無得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是我們心靈上永恒的樂土,裡面充滿法樂,有完全的平靜,有至高的妙樂,有永恒的幸福,有福慧的完成,有究竟的解脫,有永恒的自我,有真實的世界;因為這一切都是從「無得而得」、「無有而無」。
涅槃的芬芳至樂,是人人可以證得、時時可以體悟的。涅槃是止滅一切痛苦聚集的究極理想境地,吾人若能審查斷除苦的根本──欲愛,則得苦滅;一旦苦滅集斷,自可入於涅槃之境界。
(四) 道諦
道,是通達的意思,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道諦就是指從痛苦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所必經的道路,也就是證得涅槃的正道,一般指佛陀初轉法輪時所開示的八正道。
八正道就是:
1、正見:正當的見解──正見因緣果報、正見善惡業力、 正見無常苦空、正見空有不二。
2、正思:正當的思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3、正語:正當的語言──真實的語言、慈悲的語言、讚歎的語言、利行的語言。
4、正業:正當的行為──不亂殺生、不亂偷盜不亂邪淫、不亂吸毒。
5、正命:正當的生活──合理的經濟生活、利人的道德生活、和諧的社會生活、淨化的感情生活。
6、正勤:正當的努力──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除。
7、正念:正當的意念──對三寶不壞信仰、對緣起不執非他、對因果不生謬見、對生死不起迷惑。
8、正定:正當的禪定──五停心觀的禪定、六妙法門的禪定、三業調和的禪定、九住心定的禪定。
總之,苦諦,是以智慧觀察出這個世界是充滿痛苦的火宅;集諦,是以智慧徹悟煩惱與造業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滅諦,是透過智慧,證得真如自性,究竟解脫生死的涅槃;道諦,是達到究竟涅槃的方法。
關於四聖諦的解釋,真是百家齊鳴、萬眾宣說。佛陀在《華嚴經》中更把四聖諦分為各種世界的四聖諦,如娑婆世界、密訓世界、最勝世界等,舉出四聖諦的同義異名,今略舉如下:
1、在娑婆世界中
苦聖諦又名罪、逼迫、變異、攀緣、聚、刺、依根、虛誑、癰瘡處、愚夫行。
集聖諦又名繫縛、滅壞、愛著義、妄覺念、趣入、決定、網、戲論、隨行、顛倒根。
滅聖諦又名無諍、離塵、寂靜、無相、無沒、無自性、無障礙、滅、體真實、住自性。
道聖諦又名一乘、趣寂、導引、究竟無分別、平等、捨擔、無所趣、隨聖意、仙人行、十藏。
2、在密訓世界中
苦聖諦又名營求根、不出離、繫縛本、作所不應作、普鬥諍、分析悉無力、作所依、極苦、躁動。
集聖諦又名順生死、染著、燒然、流轉、敗壞根、續諸有、惡行、愛著、病源、分數。
滅聖諦又名第一義、出離、可讚歎、安隱、善入處、調伏、無罪、離貪、決定。
道聖諦又名猛將、上行、超出、有方便、平等眼、離邊、了悟、攝取、最勝眼、觀方。
3、在最勝世界中
苦聖諦又名恐怖、分段、可厭惡、須承事、變異、招引怨、能欺奪、難共事、妄分別、有勢力。
集聖諦又名敗壞、癡根、大怨、利刃、滅味、仇對、非己物、惡導引、增黑闇、壞善利。
滅聖諦又名大義、饒益、義中義、無量、所應見、離分別、最上調伏、常平等、可同住、無為。
道聖諦又名能燒然、最上品、決定、無能破、深方便、出離、不下劣、通達、解脫性、能度脫。
4、在離垢世界中
苦聖諦又名悔恨、資待、展轉、住城、一味、非法、居宅、妄著處、虛妄見、無有數。
集聖諦又名無實物、但有語、非潔白、生地、執取、鄙賤、增長、重擔、能生、麤獷。
滅聖諦又名無等等、普除盡、離垢、最勝根、無資待、滅惑、最上、畢竟、破印。
道聖諦又名堅固物、方便分、解脫本、本性實、不可毀、最清淨、諸有邊、淨分別。
5、在豐溢世界中
苦聖諦又名愛染處、險害根、積集成、差別根、增長、生滅、障礙、刀劍本。
集聖諦又名可惡、無盡、不可愛、麤鄙物、愛著、器、動。
滅聖諦又名相續斷、開顯、無文字、無所修、無所見、無所作、寂滅、已燒盡、捨重擔、已除壞。
道聖諦又名寂滅行、出離行、勤修證、安隱去、無量壽、善了知、究竟道、難修習、至彼岸。
6、在攝取世界中
苦聖諦又名能劫奪、非善友、多恐怖、種種戲論、地獄性、非實義、貪欲擔、深重根、隨心轉、根本空。
集聖諦又名貪著、惡成辨、過惡、速疾、能執取、想、有果、無可說、無可取、流轉。
滅聖諦又名不退轉、離言說、無相狀、可欣樂、堅固、上妙、離癡、滅盡、遠惡、出離。
道聖諦又名離言、無諍、教導、善迴向、大善巧、差別方便、如虛空、寂靜行、能了義。
7、在饒益世界中
苦聖諦又名重擔、不堅、如賊、老死、愛所成、流轉、疲勞、惡相狀、生長、利刃。
集聖諦又名敗壞、渾濁、退失、無力、喪失、乖違、不和合、所作、取、意欲。
滅聖諦又名出獄、真實、離難、覆護、離惡、隨順、根本、捨因、無為、無相續。
道聖諦又名達無所有、一切印、三昧藏、得光明、不退法、能盡有、廣大路、能調伏、有安隱、不流轉根。
8、在鮮少世界中
苦聖諦又名險樂欲、繫縛處、邪行、隨受、無慚恥、貪欲根、常破壞、炬火性、多憂惱。
集聖諦又名廣地、能趣、遠慧、留難、恐怖、放逸、攝取、著處、宅主、連縛。
滅聖諦又名充滿、不死、無我、無自性、分別盡、安樂住、無限量、斷流轉、絕行處、不二。
道聖諦又名大光明、演說海、揀擇義、和合法、離取著、斷相續、廣大路、平等因、淨方便、最勝見。
9、在歡喜世界中
苦聖諦又名流轉、出生、染著、重擔、差別、惡舍宅、苦惱性。
集聖諦又名地、方便、非時、非實法、無底、攝取、離戒、煩惱法、狹劣見、垢聚。
滅聖諦又名破依止、不放逸、真實、平等、善淨、無病、無曲、無相、自在、無生。
道聖諦又名入勝界、斷集、超等類、廣大性、分別盡、神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