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atises on Humanistic Buddhism 《人間佛教論文集》
Humanistic Buddhism: A Blueprint for Life (2) 人間佛教的藍圖(下)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人間佛教的藍圖(下)十一、因果觀「緣起之道」 十二、宗教觀「信仰之道」
十三、生命觀「生死之道」 十四、知識觀「進修之道」
十五、育樂觀「正命之道」 十六、喪慶觀「正見之道」
十七、自然觀「環保之道」 十八、政治觀「參政之道」
十九、國際觀「包容之道」 二十、未來觀「發展之道」
十一、因果觀(緣起之道)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這是民主國家人民一致的追求。然而事實上法律之前真能人人平等嗎?法律不但有漏洞可鑽,而且有的人還專門遊走法律邊緣,為非作歹,甚至法律有時也會受到人情所左右,因此法律未必真能做到絕對的公平;世間唯有因果才是最公平的仲裁者,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業報如影隨形,任誰也不能逃脫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定律之外。
因果,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是宇宙萬有生滅變化的普遍法則。《瑜伽師地論》說:「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揭示了佛教因果論的特點:任何思想行為,必然導致相應的結果,「因」未得「果」之前,不會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的業因,也就不會得到相應的結果。
因果,是人間的實相,中國的一部二十六史,不啻是一部最大、最翔實、最深巨的因果記錄。因果也是很高深的哲學;有因必有果,它的準確性連現代的電腦科技都比不上。因果報應不但為人間所不能勉強,蒼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違抗,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種下了橫亙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因緣。《涅槃經》中就鄭重指出:「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因此,一個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但是不能不怕業報,不能不畏因果。
因果是由萬法因緣所起的「因力」操縱,由諸法攝受所成之「因相」主使,有其超然獨立的特性。人可以改變天意,但不能改變天理,也就是不能改變因果;因分果分,是佛陀證悟之性海,為三際諸佛自知之法界,是不可妄加釐測的。
佛教的因果觀源自「緣起性空」的道理,旨在闡明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仗「因」託「緣」,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為「因」,待「緣」聚集又生他「果」,如是輾轉相攝,乃成森羅萬象。因此,宇宙間從自然界到眾生界,從天體到微塵,沒有一個現象能脫離得了因果的關係。所謂「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合」,凡事有因有緣才有果,因果離不開緣起之道,這是我們應有的認知。
因果並不僅限囿於佛教的獨門妙諦,因果是每一個人衣食住行之中,隨手可拈、隨處可證的真理。腹餓了要進食,進食就是「因」,肚子飽是一種「果」;有了枵腹進食的「因」,才能收肚子飽了的「果」。
天氣轉涼的時候,我們要穿衣保暖,冷是「因」,暖是「果」,穿衣服也離不開因果。
不但衣食住行有因果,禍福生死也有因果,我們過去培植了多少福德因緣,現在就有多少福報如意。世間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既沒有異因之果,更不會有異果之因了。因此,因果如何,全在於自己的所作所行。
因果的道理,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不管我們相不相信因果,因果是絕對存在,它像空氣一樣,充滿整個宇宙,無時無處不在公平地執行著有情人間的善惡賞罰,或無情器世間的成壞。例如:有的人生來就住在花園洋房、高樓大廈,不受嚴寒酷暑的侵襲,有的人卻窮居陋巷和違章建築,受著淒風苦雨的吹打,這不是世事不公平,是因緣果報差異。同樣生而為人,為什麼有的人富貴,有的人貧苦?為什麼有人錦衣玉食似王侯,有的人三餐不繼如饑殍?這都是因為他們自作自受的因果關係不同,並不是命運和世事對他們不公平。怎麼樣的因地修行,便有怎麼樣的果證福報,因果原是相成的;造什麼業障,受什麼果報,這是分毫不變的。
因果,具足說來應該是「因緣果報」,因是主因,緣是助緣,由因緣和合所產生的事物稱果。宇宙中,大至一個世界,小如一個微塵,都沒有實存的自性可言,而是隨著因緣不同,果報就會有所差異。在佛教諸多教理中,「因果觀」與人生的關係最為密切。佛教所說的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實相,不僅僅是勸人行善的說辭。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觀點來解釋因果,使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聽到因果,便斥為迷信,殊為遺憾!對於因果我們應有如下的正確認識:
(一)因果通於三世 《宗鏡錄》說:「經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果業報的關係雖然極其複雜,卻是有條不紊,毫釐不差的。但是,有的人不明白因果業報的道理,只見到世上有「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是受苦報;作惡的壞人,卻過著富裕逍遙的生活」,因此便認為沒有因果的存在。其實,因果是通於三世的,不能只看一時。道理很簡單,假如一個人過去在銀行裡儲蓄了很多存款,現在雖然作奸犯科,你能不准他提用存款嗎?如果有人往昔負債過多,現在雖然做人善良,然而欠債還錢是必然的道理,你能因為他現在很有道德修養,就不用還錢了嗎?
因此,好人今生所以受苦報,是因為過去所種的惡因今已緣熟,須先受苦報;而今生雖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為善因薄弱,善緣未熟,所以須等待來生後世再受善報。惡人做惡,反得好報的道理亦然。
再者,因果報應在時間上有現報、生報、後報等「三時報」之分的原理,譬若植物有一年生、有二年生、也有多年生。有的春天播種,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種,明年收成;有的今年播種,須待三、五年後方能收成。然而因果業報,如影隨形,造了善惡業因,不管時間久暫,只要因緣成熟,必定要受果報,這是無庸置疑的。
(二)因果非宿命論 因果觀並不是宿命論,宿命論認為:一切得失成敗,由命運之神掌握,努力是沒有用的。而佛教的因果觀念則認為:所有的果報,不管善惡,都是自己造作出來的。偈云:「有衣有食為何因?前世茶飯施貧人;無食無衣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綢穿緞為何因?前世施衣濟僧人;相貌端嚴為何因?前世採花供佛前。」〈因果十來偈〉則說:「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高位者禮拜中來,下賤者憍慢中來,瘖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這二首偈語都是說明,人間的貧富貴賤,生命的長壽夭亡,容貌的端正醜陋,都是受過去生所造善惡業影響的結果,並非由他人所操縱,更不是命中注定。因此,因果觀是肯定努力、上進,是樂觀進取的道理。
(三)凡事各有因果 世間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為所生,「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將這種因果關係表現得最為淺顯易懂的,莫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法則。植物如此,非植物的任何現象莫不如此,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不爽的業報思想對社會人心的規範,遠遠超越法律條文有形的束縛。
因果不僅僅是一門理論學問,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處、信仰、道德、健康、經濟等,都各有其因果關係。然而,有人對因果的認識錯誤,因此對信仰有很多不正當的要求,比如吃素為求身體健康,拜佛為求佛祖保祐他升官發財,這都是錯亂因果的謬見。其實,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財富有財富的因果。因此,若要身體健康,就必須調心行善,多作運動,注意保健,心安自然體泰;若要財源廣進,就必須多結善緣,勤苦耐勞,信守承諾,有智慧能力,自助而後天助。
吃素、拜佛,是信仰、道德上的因果,如果以信仰的因,妄求健康、財富上的果,如此錯亂因果,自然無法所求如願,這也是必然的因果。
(四)果報自作自受 《地藏經》云:「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一語道盡「善惡因果,決定有報」、「因果業報,自作自受」的至理。
因果報應不是權勢所能左右,鬼神也無法操縱,上天更無法控制,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是吾人善惡行為的測試依據。因果不是宗教教化的戒條,是人人心中的一把萬能尺,度量著自己一生的命運,也刻劃著人世間善惡的長短,更為自己量身打造一個未來的我。因此我們應該正視因果法則,廣植善因,必能為此生、來世帶來福慧圓滿的生活。
一般說來,維繫社會秩序的基本條件有禮俗、道德、法律,但是最大的力量還是「因果」;法律的約束是有形的,道德禮俗的制裁是有限的,都不如「因果」的觀念深深藏在每一個人的心裡,做嚴厲、正直的審判。
因果,不僅是觀念上的通透,更要靠行為的印證。現代的社會,常被有道之士批評為「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為什麼會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呢?主要的原因就今日社會大眾,普遍缺少因果觀念!因為不明白因果,不怕因果,因此到處是能騙則騙,能貪則貪,能搶則搶,能佔則佔,橫豎法律不是萬能寶典,違法也不一定有人知道,即使有人知道,法律也不一定能制裁,殊不知道法律或許不會制裁,但因果是絕對絲毫不爽的!
一個人如果做了違背道德的事,逃得了法律的審判,但逃不了良心的審判,逃不了因果的審判,日本楠正成死後,在衣服裡留了五個字「非、理、法、權、天」,此五字的意思就是「非」不能勝「理」、「理」不能勝「法」、「法」不能勝「權」,「權」不能勝「天」,「天」就是因果,因果是最後的勝利者。
即連佛陀住世的時候,也和我們常人一樣,有老病死生的現象,在因緣裡面,都不出因果的範圍,這是很偉大的思想,因為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誰也逃不了因果業報。
吾人的生命,推之往昔,可謂「無始」而來;望之未來,可說無窮無盡,在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中,生生不已,業報歷然。吾人現在的窮通得失,睽之三世,因果真乃絲毫不爽。因果通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人的一生,一時種下的因,其產生的結果可能影響及於一世,甚至牽動生生世世的禍福安危,因此吾人豈能不慎於一時的言行舉止呢!為了我們的一世,甚至生生世世,我們凡事一定不能不注意「一時」的因果!
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因果就是自己的警察、導師,因果就是自己的法律準則。所謂「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天就是因果,因果是非常公道的。我們提倡人間佛教,應該大力建設因果的觀念,有了三世因果觀,可以讓我們捨惡行善,趨樂避苦,乃至今生受到苦果,也不致怨天尤人,而能心存還債觀念,甘心受苦,進而扭轉惡緣為善緣。
尤其,從三世因果觀中,知道業道眾生,生生世世輪迴,互為眷屬。有了這層體認,必能激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心。如此,不但今生能得圓滿自在的人生,來世更能感生善趣。因此,能夠清楚地認識因果業報,必能把握業力而謀求自己的幸福。
十二、宗教觀(信仰之道)
人是宗教的動物,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活水,人不能離開活水而生活。人類從上古時代民智未開,就對大自然產生信仰,接著從信仰神權、君權,到現在的民權、人權,甚至即將到來的生權等,可以說,人類自有文明開始,除了追求物資生活的滿足以外,精神生活的提昇、信仰生活的追求,更是無日或缺。
信仰是發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信仰也不一定是信仰宗教。例如有的人信仰某一種思想或某一種學說;有的人信仰某一種主義;甚至因為崇拜某一個人,也可以成為信仰的對象。
話雖如此,然而只要人有生死問題,就一定要信仰宗教。信仰宗教必須慎重選擇,否則一旦信錯了邪教歪道,正如一個人錯喝了毒藥,等到藥效發作,則生命危矣!所以「邪信」不如「不信」。「不信」則不如「迷信」,因為迷信只是因為不了解,但是至少他有善惡因果觀念,懂得去惡向善;不信的人,則如一個人不用大腦思考,不肯張開眼睛看世界,那麼永遠也沒有機會認識這個世界。當然,信仰最終是以「正信」最好!
所謂正信的宗教,必須:
(一)信仰具有歷史考據的 例如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歷史上明確記載著他的父母、家族、出生地、誕生的日期,乃至他出家、修行、成道的過程。
(二)信仰世界公眾承認的 例如佛教是舉世公認的四大宗教之一。
(三)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 例如佛陀是具足智德、斷德、恩德,是功行圓滿的覺者。
(四)信仰能力威勢具備的 例如佛教的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等教義,及因果、業力、緣起等,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可以引導我們轉迷成悟,離苦得樂。
信仰是人生終極的追求,信仰能使生命找到依靠。一個人不論信仰什麼宗教,都需要透過理智的抉擇,確認自己所信仰的教義是符合「真理」的條件,也就是必須具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永恒性。例如,佛經講人生有「四不可得」:常少不可得、無病不可得、長壽不可得、不死不可得(《佛說四不可得經》)。這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理,不但中國人如此、外國人也是如此;男人這樣、女人也一樣;古時候的人難免,現在、未來的人也莫不如是。所以這是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來如此、永恒如此的真理。
佛教是合乎真理的宗教,因此翻閱古今歷史,如梁武帝棄道向佛,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宋朝名相呂蒙正說:「不信三寶者,願不生我家。願子孫世世食祿於朝,外護佛法。」甚至哲學家尼采雖為牧師之子,卻讚揚佛教比耶教崇高、真實;叔本華以佛教徒自命,肯定佛教是世界上最尊貴的宗教;韓愈從諫迎佛骨到皈命佛教;歐陽修從毀謗佛法到行佛勸善;乃至佛教五大論師:馬鳴、龍樹、提婆、無著、世親等,無一不是從外道而改宗佛教。
信仰佛教,也有層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
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義而言,本身也有層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見、二乘人的般若是緣起、菩薩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證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是最上乘的一真法界。
佛教依眾生根基之不同,將佛法分為五種法門,稱為「五乘佛法」。其中人、天乘的佛教,重於積集世間福行的增上心,以現世樂後世亦樂為滿足,是佛教的共世間法,如儒家近於人乘,耶教、回教通於天乘;聲聞、緣覺乘的佛教,重於出世解脫的出離心,以涅槃解脫樂為最終的目的,如道教的出世無為、清淨解脫;菩薩乘的佛教,重於利他濟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樂為修行的極至,而六度萬行乃為利他濟世的具體實踐。
佛教的教義深奧而且具有包容性,佛教主張皈依三寶的佛教徒仍然可以敬神、祭祖。因為皈依與拜拜不同,皈依是一生的,是一種信仰;拜拜是一時的,是一種尊敬,已皈依三寶的佛弟子一樣可以禮拜神明。不過,信仰重在專一,信仰重在一心,如《普門品》中的「一心稱名」、「一心供養」,《阿彌陀經》中的「一心不亂」、「一念往生」,都是證明一心一意、心誠則靈。因此,宗教徒對於自己所選擇的宗教信仰要忠貞、要專一,當信仰與感情、金錢、事業、前途的選擇衝突時,就是對信仰專一程度的考驗。
其實,不管信仰任何宗教,最重要的是要開發自性,所謂「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大智度論》)能夠擁有正見信仰的人,不僅在心靈上有所歸依,精神上有所寄託,同時還能廣結善緣,結識許多同道好友。尤其南傳的藏經說:「有信仰的家庭,生活就有誠實,就有真理,就能堅固,就能有布施的四種道德。」有了這四種道德,則可「現在與未來,無憂無怖」。一個人如果能對生死無有憂怖,就是對佛法已有正信,如《金剛經》說:「若人能一念生淨信者,是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之,宗教信仰可以激發勇氣與力量去面對未來,可以使我們有寬宏的心量去包容人間的不平,進而拓展出截然不同的命運。尤其佛教的中道緣起、因果業報、生死涅槃等教義,可以幫助我們解答人生的迷惑,開發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從求佛、信佛、拜佛,進而學佛、行佛、作佛;唯有自己作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層次。
十三、生命觀(生死之道)
人生在世,一期的生命只有短短數十寒暑,有生必然就會有死,生死,這是人人都免不了的問題。
生和死如影隨形,生了要死,死了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不已。到底「生從何處來,死歸何處去?」對於這個問題,一般人並不了解。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有情眾生由於累劫的「無明」煩惱,造作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識」。隨著阿賴耶識在母體子宮裡漸漸孕育成生命體,是為「名色」;名是生命體的精神部份,色則指物質部份。數月之後,生命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稱為「六入」;胎兒脫離母體後漸漸開始接「觸」外境,並對外界的苦樂感「受」產生「愛」與不愛,進而有了執「取」所愛的行動,結果由於身、口、意行為的造作,又種下了後「有」的生命體,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所以佛教說: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生死輪迴」。
信仰佛教,並非就沒有了生死問題,只是要人勘破生死!生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即使是佛陀,也要「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經典上將死亡分成四大種類:壽盡而死、福盡而死、意外而死、自如而死。死亡不是消滅,也不是長眠,更不是灰飛煙滅,無知無覺,而是走出這扇門進入另一扇門,從這個環境轉換到另一個環境。經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裡去,因此佛經裡對於死亡的觀念,有很多積極性的譬喻,例如:
(一)死如出獄 《大智度論》說:「苦厄猶如地獄。」眾苦聚集的身體如同牢獄,死亡好像從牢獄中釋放出來,不再受種種束縛,得到了自由一樣。
(二)死如再生 死亡是另一種開始,不是結束,如《思益梵天所問經》說:「譬如從麻出油,從酪出酥。」
(三)死如畢業 《般泥洹經》說:「展轉相教,解諸童蒙,使學成就。」生的時候如同在學校念書,死時就是畢業了,要按照生前的業識成績和表現,領取自己的畢業證書和成績單去受生轉世,面對另一個天地。
(四)死如搬家 有生無不死,死亡只不過是從身體這個破舊腐朽的屋子搬出來,回到心靈高深廣遠的家。如同《出曜經》說的「鹿歸於野,鳥歸虛空,義歸分別,真人歸滅」。
(五)死如換衣 死亡就像脫掉穿舊穿破了的衣服,再換上另外一件新衣裳一樣。《楞嚴經》云:「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一世紅塵,種種閱歷,都是浮雲過眼,說來也只不過一件衣服而已。
(六)死如新陳代謝 我們人身體上的組織,每天都需要新陳代謝,舊的細胞死去,新的細胞才能長出來。如《增壹阿含經》說:「代謝變易,不停不解。」生死也像細胞的新陳代謝一樣,舊去新來,使生命更加珍貴。
此外,佛教稱死亡為「往生」,既是往生,就如同出外旅遊,或是搬家喬遷,如此死亡不也是可喜的事嗎?所以,死亡只是一個階段的轉換,是一個生命託附另一個身體的開始。因此,死亡不足懼,面對死亡,要順其自然,要處之泰然!
然而人之所以懼死,是認為生可見,死是滅,所以滅之可悲也!其實,人之生命如杯水,茶杯打破了不可復原,水流到桌上、地下,可以用抹布擦拭,重新裝回茶杯裡;茶杯雖然不能復原,但生命之水卻一滴也不會少。
佛教的「涅槃寂靜」形容得好:不生不死,不生不滅;真正的生命是超越無常,超越無我的。例如海水波濤洶湧,海面上的泡沫究竟是海水,還是波浪?從覺悟的觀點來看,有風起浪,無風平靜,動亂最終還是歸於寂靜。正如前述,一杯水,茶杯打壞了不能恢復,但是水依然存在;又好比燃燒的木材,薪薪相傳,流轉不息,所以生命本身不會死。
「生命不死」,就是因為有「業」的關係。業,是身口意的行為,有善業、惡業、無記業。「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只要是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惡業等,都會像電腦一樣,在業的倉庫裡儲存起來;「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宗鏡錄》),等到善惡業的因緣成熟了,一切還得自作自受,這是因果業報不變的定律。
現在的科學家說生命的密碼就是「基因」!其實,生命的密碼──基因的另一個名詞──業力,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已經召告世人了。「業力」,實在是佛陀一個偉大的發現。人,從過去的生命延續到今生,從今生的生命可以延續到來世,主要就是「業力」像一條繩索,它把生生世世的「分段生死」都連繫在一起,既不會散失,也不會缺少一點點。業力決定人生的去處,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所以,「行善不造惡」就是基因改造。
眾生的生死決定於業力,解脫的聖者則依願力成就生命。生死循環,本來就是自然的道理,如宗泐禪師說:「人之生滅,如海一漚,漚生漚滅,復歸於水。」道楷禪師示寂時更說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禪者生死,有先祭而滅,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等等,無比灑脫。
佛門裡有許多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的真人實事,說明掌握生死,不足為奇,吾人真正要超越的是念頭的生死。禪宗說:「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吾人的意識剎那生滅變化,如《大乘流轉諸有經》說:「前識滅時名之為死,後識支起號之為生。」我們每一時刻其實都在面對生死。意識的生死,念念生滅,如同瀑流,唯有「無念」,才能截斷生死洪流;若能體證緣起性空,則能「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達到生死一如,不生不死的境地。故而經典又云:「前識滅時無有去處,後識支起無所從來。」
生命不是出生以後才有,也不是死了就算結束。如果人的生命這麼簡單,生死就不值得畏懼了。道元禪師說:「斷念生死者,佛家一大事之因緣也!」他又說:「若生死中有佛,便能無生死。若知生死即涅槃之理,便能無可厭生死,亦能無可願涅槃,自是超脫生死。故唯探究一大事之因緣也。」如果我們能夠認清這個道理,斷惑證真,覺悟生死同於涅槃的道理,就不會讓生死迷惑我們,而能安住於超越生死的藩籬,如此,縱死又有何懼呢?
死亡不足畏懼,死亡以後就像移民一樣,你到了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