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3 - Buddhism and Life 《人間佛教系列3-佛教與生活》
Life and Cultivation 生活與修持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生活與修持佛教與一般哲學的差異,在於佛教不只是講知識、理論,更注重虔敬的信仰和完美的道德,以及如實的修持。
今日佛教最令人悲痛的事,不是沒人信仰,沒人研究,而是真正修持、證悟的人太少。很多人將佛法的道理說得天花亂墜,卻沒有真正將佛法理論付諸實行。例如:佛教講「慈悲」,我們卻沒有慈悲;講「布施」,我們仍然自私,貪而不捨;如此,佛法說得再多、再好,於事又何補呢?佛教人士平常所謂的誦經、拜佛、持午,只是口頭上、形式上的。真正的修持,應從生活行為中,表現戒定慧;在語默動靜裡,息滅貪瞋癡。
《金剛經》云:「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說:「所謂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兩句話的涵義十分耐人尋味,若以這二句經文,來演繹佛教對於修持的要旨,即為:「是佛法的,有時不是佛法;相反地,不是佛法的,有時卻是佛法。」譬如:念佛是佛法,拜佛是佛法,誦經、打坐、布施、持戒全是佛法;但是,如果在念佛、拜佛、誦經、打坐時,心裡直打妄想,起貪瞋癡;或以沽名釣譽之心而行布施,則此時,是佛法的也不是佛法了。
古代叢林參學的教育,可說是打罵教育,眼睛不可亂看,嘴巴不可亂說,否則隨時挨打挨罵。如在禪堂參禪,無理三十棒,有理也三十棒。打也好,罵也好,看起來與佛法無關,甚至有人認為太過份、不近人情;事實上,為加速一個人的完成,為求證佛法大意,有時卻不得不如此。因此,這時的打或罵,也變成佛法,所謂「棒喝下的禪悟」,正是此意。
佛陀住世時,其首座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有一天來到菴摩羅園,許多年輕比丘看見長老師兄回來,都歡喜相迎,一夥人講話講個不停。佛陀看到了,大聲喝道:「舍利弗、目犍連,出去!你們嘰嘰喳喳吵個沒完,好像漁夫撒網,被網上來的魚蹦蹦跳跳的,一刻也沒停止,你們這樣像話嗎?」
彌蘭陀王曾為此事而問那先比丘:「佛陀沒有修持嗎?怎麼也有那麼大的瞋恨呢?」那先比丘回答說:「好比一個人走路時,被樹根、樹枝絆了一下,或者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這不能責怪大地,因為大地並沒有動搖,只怪自己不小心。佛陀如大地一般,無好惡喜怒,法制如此;是舍利弗、目犍連本身的問題,佛陀並沒有動搖他的喜怒。又如我們看見父母打罵子女,或者部隊長官訓斥屬下,有時也很嚴厲,但那是慈悲,並非瞋怒。」
以下將「生活與修持」分成四點說明:
一、修行的種類
修行的種類很多,略分為五種來分析解說──
(一)修身與修心
修身,包括修眼、修耳、修鼻、修舌、修身。日本日光東照神宮的門樑上,有三隻雕刻的猴子,神態逼真,其中一隻用手掩著眼睛,一隻捺著耳朵,一隻摀住嘴巴,這象徵著什麼道理呢?如同《論語》所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佛教也主張修身須先修口,不要隨意惡口、妄言、綺語和兩舌。
記得我年輕時,有一次咳嗽到喉嚨發不出聲音,無法講話。因為在佛門裡待久了,所以許多事情比較能夠看得開、放得下,當時便想:啞巴是世界上最不會造口業的人,做個啞巴也好。又有一次,患了風濕症,約有一個月,躺在床上不能動彈,醫生說必須將腿鋸斷,否則很危險。許多人替我掛念,可是我心裡卻想:鋸斷也無所謂,省得在外面東奔西跑,又可安心在家讀書、看經、寫文章,也是一樣啊!
對於怎樣修身?怎樣修眼?怎樣修耳……佛法裡都有很好的指導。記得我十五歲在戒場受戒時,老師特別訓練我們,叫我們眼睛不准亂看。當時我還只是個小孩,有時聽到外面有一點動靜,舉眼要看,老師馬上一個巴掌打下來,一邊還罵道:「看什麼呀!這裡有哪一樣東西是你的?」我心裡想:「沒錯啊!這裡沒有什麼東西是我的。」有時嘴巴好講話,有什麼事情,總歡喜建議、饒舌,才一開口,又是一個巴掌打下來:「你講什麼?這裡是什麼地方,有你講話的資格嗎?」心裡一想:「沒錯啊!這裡是佛堂,怎麼能輪到我講話呢?」因此,一再地勉強自己,不要亂看,不要亂說。後來我乾脆不講話,實行「禁語」,當時大約有一年不講話的經驗,這期間我獲益很大。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過去老師對我的嚴格打罵,真是恩惠如山之高、如海之深。
過去有一位修行的老和尚,在深山的古寺裡打坐入定,有一個魔鬼想來擾亂他,破壞他的道行,卻想不出用什麼法子來破壞。
有一天,魔鬼變成一個沒有嘴巴的怪物,出現在老和尚面前,想恐嚇老和尚。老和尚一看,卻說:
「這是什麼東西?怎麼沒有嘴巴呢?」
接著又用慈和的口吻道:「沒有嘴巴也好,既沒有嘴巴,就不會亂吃東西、亂說話了。」
魔鬼一看,嚇不倒老和尚,又變成一個沒有眼睛的魔鬼,老和尚一看,說道:
「怎麼又沒有眼睛呢?其實沒有眼睛也不要緊,以後就不會亂看了。」
魔鬼見老和尚還是不怕,接著又變成一個沒有手的怪物,老和尚見了,仍然平靜地說:
「沒有手也很好,沒有手以後就不會去打牌、不會亂打人了。」
就這樣,任憑魔鬼變來變去,老和尚都無動於衷,最後魔鬼乾脆變成一個只有上半身、沒有腿的怪物。老和尚仍然說道:
「怎麼沒有腿呢?沒有腿也好,沒有腿就不會亂跑,以後也不隨便上酒家、跑舞廳了。」
可見,我們的五官和四肢,有時也會變成修行上的障礙;修身,必須先照顧好自己的五官和四肢,不要隨意向外攀緣。
一個人除了修身以外,還要修心,我們的心就像盜賊一般,難以捉摸,難以把握。人,把一個如同盜賊般的心養在家裡,專門破壞好事,未免太危險了。王陽明先生曾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
有時候,常聽人埋怨,怪別人不肯聽自己的話,其實最不聽話的,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心翻來覆去,心猿意馬,你能把自己的心好好的把握住嗎?所以要修心,令心能聽自己的指揮。我們的心,如同大元帥,統領了很多的魔軍魔將,貪瞋癡慢疑的煩惱,都以心為首領。所以要修行,便要與做大元帥的心、與統領煩惱魔軍的心交戰,這一仗,是很不容易打的。
修行者,要做一個征服魔軍的統領,要有堅強的盔甲,以信仰、道德、慈悲、戒律護身,才能勝過心裡的貪瞋煩惱等魔軍魔將。一個人身體上有老病死諸苦,心理上有貪瞋癡等煩惱;身體上的老病死易於知曉,但心理上的貪瞋癡,則不易對治。
舉個例子說明:貪欲如同花朵,瞋心如同蜜蜂,愚痴如同米糠。貪心何以如同花朵呢?花兒開放時,千嬌百媚,一旦凋謝,卻枯萎不振。人的貪欲亦然,要這樣要那樣,好比花朵開放般,即使你擁有了一切,甚至全世界都歸屬於你,你又能怎麼樣呢?「良田千頃,日食究竟幾何?」「大廈萬間,夜眠不過八尺。」貪得再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瞋恚心如同蜜蜂,害人又害己。蜜蜂咬了人,自己也活不成。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又謂:「瞋恚之火,能燒功德之林。」凡事常發脾氣者,最後還是自己吃虧。愛發脾氣的瞋恨心,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會使問題越弄越糟。
愚痴並不是沒有知識,聰明的人也有愚痴的時候,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知識生病了就會變成「痴」。愚痴如「糠」,「糠」把白米遮蓋了;一個人如果愚痴,就會障礙真正的智慧;智慧不生,無明頻起,對於世間的真理,永遠無法了解。
關於身心的修行,《增一阿含經》將它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最下者是「身行道而心不隨」,表面上偽裝得很慈悲,嘴裡說得很動聽,態度也表現得很親切,一副德行高超、道貌岸然的模樣,其實心裡卻不是那麼一回事,所謂「滿口的仁義道德,滿肚子的殺盜邪淫」,這是最下等的。其次,中等的修行是「心行道而身不隨」,外表看起來不起眼,但是,內心卻很慈悲,也真正有道德。第三種的修行是「身心皆行道」,則內外一致,是最上等的修行。
一個人為什麼要修行?主要是訓練自己意志堅定,如同製造瓷盤瓦罐,須經過火焙日曬,時間愈久愈堅固。
修行的人,應以何者為力量?小孩子想要東西吃,想要大人抱時,他會放聲大哭,這一哭,母親馬上過來哄他、抱他、給他東西吃,因此,「啼哭」就是小孩子的力量。凡夫以「瞋恨」為力,有人對不起他,或做事不如他的意,他就大發脾氣,罵人、吵架,甚至拿槍動刀,你也奈何不了。修行人以「慈悲」為力、以「忍耐」為力。一個人想考驗自己到底有多少力量,可先看自己的慈悲到什麼程度,忍耐能到什麼程度。菩薩以「精進」為力,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精進作為他的力量。
由此可知,身心都需要修行,只有修身不修心,不能出三界;專修心而不修身,雖有出離三界之可能,卻難以證得最高品位。無量億佛中,沒有病弱的佛陀,因此我們應該身心兼重,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作為自己的力量,如果身心皆無佛法,不但自身毫無成就,也是佛教最悲痛之事。
(二)出家與在家
修行種類的第二種,是出家與在家的不同。就出家人的修行而言,小乘的比丘,必須有出世的思想,過離欲的生活,穿破爛的衣服,甘於淡薄的飲食,住在山林水邊,獨自修苦行,這就是小乘的修行法。
大乘的比丘,因推動人間佛教,有時生活看起來和社會大眾一般,吃飯、穿衣,寺廟修飾得富麗堂皇,佛像裝置得莊嚴肅穆,環境到處整理得清潔舒適;其實,大乘佛教的比丘,一樣要有出世的思想,只是更須要入世的精神。至於在家居士的修行,首先要受持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或是菩薩戒,然後再進一步修持有關大乘宗派的法門,如參禪、念佛等。
過去在佛教界有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出家人在弘法布教時,往往以自己的尺度、自己的修行方法,來要求在家信徒,開口閉口便叫人要吃素、要出家、要修道。或是告訴人不可以貪財,因為黃金是毒蛇;不要兒女,因為兒女是冤家對頭。於是有人心裡想:我們家庭夫妻很恩愛,兒女很孝順,為了信仰佛教,卻要我把他們都看成是冤家對頭、是討債鬼;為了生活,我們需要錢,你卻說黃金是毒蛇。這樣弘揚佛法,如何能將佛教推廣呢?
所以,小乘苦行的出家人思想,並不適宜於在家人的生活。人間的佛教應該知道:兒女不是討債鬼,夫妻也不是冤家聚頭;黃金不是毒蛇,富貴也不是什麼不好的東西。
或許也有人心想:若說不要穿好衣服,為什麼佛祖卻要裝金,裝得金光閃爍的?若說眷屬兒女都是冤家,為什麼佛祖要度那麼多徒眾呢?若說吃飯要吃苦的,或不好的東西,為什麼經上說極樂世界的大眾要以禪悅為食,比普通飲食更好呢?若說裝地毯太浪費,到處整理得平坦、潔淨是不必要的,為什麼極樂世界要用黃金鋪地、要建七寶樓閣呢?
如果用苦行僧的生活來要求大眾,那麼,首先許多企業家、生意人就不會信仰佛教了,因為他們現代化的各種產品、設備,或是精緻飲食、漂亮的衣服都沒人光顧了。
在家人信仰的人間佛教,應該是一個幸福的佛教,是一個快樂的佛教,現世種種的福祿,只要取之有道,並沒有罪惡,這是我們必須認清楚的。
有一位信徒問我,他說:「假如這個社會,人人都出家了,世界豈不是要滅種了嗎?」
我說:「你放心,在這裡出家人看起來很多,但是跟整個社會比起來,卻不到百分之一。」
他又說:「萬一,萬一都出家了,怎麼辦?」
我說:「你不要掛念,我問你,萬一這個世間都是男人,或者萬一這個世界都是女人,那又怎麼辦?假如萬一真的世間上的人都出家了,大家全部都斷了煩惱,了脫生死成了佛祖,又有什麼關係?」
(三)樂行與苦行
在修行的種類中,苦行固然可以修行,樂行也一樣可以修行。修苦行的人,都是禁慾主義者,他們以苦為樂。苦行的種類很多,有的人只吃水果,不吃飯,大家讚美他了不起,不食人間煙火;有的人只喝水,不吃食物。也有人以不穿衣服為修行、以烤火為修行、以臥冰為修行、以日曬為修行,甚至有的以睡在荊棘上為修行。
其實,佛法並不重視不合理的苦行,如果說吃水果就是修行,那山裡的猿猴,也都是大修行者了;喝水就是修行的話,那河裡的魚兒,也是大修行者了;不穿衣服就算修行,飛禽走獸不穿衣服,也是大修行者了;如此一來,所有水陸空動物都是大修行者了。
佛陀不贊成苦行的修行,當然,在功名利祿的世間,很容易迷失自己。修樂行的人,他的生活熱烘烘的;修苦行的人,生活冷冰冰的。熱烘烘、冷冰冰都不好,都不合乎佛教的中道生活。所謂中道生活,是在不苦不樂之間,因為苦樂都足以束縛我們的身心,唯有不苦不樂的中道才是解脫之道。
(四)鈍修與利修
鈍根者,根機較差,必須循序修持;利根者,則智慧較高,能夠頓悟。有些人自嘆根機淺薄,認為沒有希望成就,看到別人聰明智慧,真是又羨又妒。其實,根機如何,都是過去世修行累積而來,根本不必羨慕,也用不著嫉妒,只要腳踏實地去修持,開悟證道終有成就的一天。
佛陀的弟子中,聲聞乘人被認為是佛教中的鈍根者,佛陀在法華會上說《法華經》時,會中尚有五千弟子不能了解佛陀的說法而退席。但是,經典中記載:一個聲聞乘人,從發心到證悟,快則只需四生即能成功,慢則要費六十劫。緣覺乘者算是中等根機,他的修行,快則四生,慢則要經過一百劫。至於上等根機的菩薩乘,成佛也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正是菩薩道令人歌頌讚美的地方。
(五)外修與內修
外修是形式的,內修是精神的。有一種人只重形式沒有精神,有一種人是只重精神不拘於形式。只有外修形式的人,著重在每日拜佛多少、念佛多少,內心淨化了沒有他可不管。很多拜佛、念佛幾十年的人,心裡的貪瞋煩惱、自私怨毒卻比別人更多,所以真正的修行要能內外一如,形式、精神同等重要。
二、修行的次第
修行的次第,可依不同層次來解說:
(一)菩薩修行的層次
佛教中的菩薩,如同學生一般,分成一年級、二年級、小學、中學、大學等層次,菩薩的年級共有五十一階位。
所謂菩薩,並非是指供在佛堂上的菩薩,只要有人起信,從十信開始,即堪稱為菩薩一年級。以下列舉「菩薩十法」,以這菩薩十法,便可測知自己是菩薩幾年級,每一個問題能完全做到者得十分。
1.若聞譏譭,心能堪忍:完全能夠忍受別人的譏諷、侮辱,毫不生恨者可算滿分;只能忍受一半者得五分;能夠忍受三分者得三分;完全無法忍受別人的譏譭,則是零分。
2.若聞稱讚,反生慚愧:有人稱讚你,心裡覺得慚愧,是真正的發自內心的慚愧,可以得十分。
3.修道歡喜,自慶不傲:自己慶幸自己修道、利他的成就,但不因此感到自傲。
4.人之慚恥,不為宣說:對於別人感到慚愧羞恥的事,不加以渲染。
5.不為世事,而作咒術:不要為了世間上的事情,去懷恨、咒罵別人,或者怨天尤人、施放法術。譬如自己把錢拿去放利息,結果被倒閉了,心生怨恨,就「該死、該死」地咒罵不已。能夠不這樣的話,就可得到十分。
6.少恩加己,施欲大報:別人對我有些許恩惠,心中念念不忘,所謂「滴水之恩,湧泉以報」。
7.怨恨己者,恆生善心:對於怨恨自己的人,要對他好,以慈善心待他。
8.見有罵者,反生憐愍:別人罵我們,不但不因此生氣,反而憐愍他的無知衝動。
9.視諸眾生,猶如父母:對一切眾生,都能如同父母兄弟姊妹般看待。
10.擁諸所得,樂於助人:將自己所擁有的,歡喜與人共享。
以上十條,可以測驗自己是不是菩薩?有幾分是菩薩?及不及格?
(二)羅漢修行的層次
做個羅漢到底困不困難呢?羅漢的悟境有四種,即初果羅漢、二果羅漢、三果羅漢、四果羅漢。
初果阿羅漢,叫做須陀洹,到達須陀洹果的條件是:對於三寶不壞信仰;對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對於受持的戒法,不可違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五無間罪不可毀犯。
其次,初果羅漢對於五戒的看法、受持和沒有證果的一般凡夫有何不同?譬如「殺生戒」,未證果的凡夫,恣意殺生,為了口腹,什麼都殺;至於初果羅漢,他寧可餓死,也不會為了吃而殺生;但是,如果你激怒了他,或者你誹謗佛法,為他所知,他一氣之下,也有可能會殺生。
至於「偷盜戒」,初果羅漢絕不會為了發財而去偷竊,他寧可守住貧窮;不過有時饑餓難忍,只要有東西吃,他也可能會去偷吃一些。關於「邪淫戒」,證得初果的羅漢在感情上當然不會有染污行為,不過在今日社會,誘惑太大,一而再,再而三,有時他也會接受美色情欲的誘惑。至於「妄語戒」,若為了救人,他有可能會說謊。提到「喝酒戒」,告訴他飲酒會犯很大的罪過,他是不會相信的。
一個初果羅漢的人,或者是信佛修行的人,萬一犯了五戒,不必太緊張;凡是有修行的人做錯了事,犯了過失,他的罪過要比一般不修行的人輕一點。好比將一把鹽放在茶杯裡,會覺得很鹹;如果將它放到大海裡,它的鹹味就淡了。一個有修行的人若犯了罪惡,這罪惡就如同一把鹽灑在大海裡,罪過較輕。
學佛的人,犯了罪過,要知道懺悔,雖說「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但也不必想得那麼恐怖,須知「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空」,罪惡只是「相」上的問題,「性」上沒有罪業的名稱,如果我們能證悟清淨自性,所謂「明心見性」,則相上之罪惡即不成為嚴重的問題了。
修行者犯了罪過,如同大石將沉入海底,用信仰修持的大願船,則可將大石托住,免於下沉,即是「信能得救」的道理。初果阿羅漢之完成,尚須「七次上生天上,七次投生人間」,並斷盡我見結、戒禁取結、疑結等煩惱,方得成就。
在聖位中,初果是最可貴、最難得的,得了初果,可說生死已了。如破竹一樣,能破第一節,第二節以下,就可以不費力的一破到底。證了初果的人,斷了見惑,生死已獲得解脫,如大樹連根拔起,只是其餘未斷的煩惱──修所斷惑,尚滋潤著固有的業力,使他生在天上人間。好比大樹雖連根拔起,但是在短時期內,仍會發芽開花,這是大樹本身所保有的生活力在維持其生機,若不供給水分與肥料,終究會枯黃死去。
初果的聖者,雖未斷修惑,但生死的根本已了;雖仍有隔陰之迷,但決不像凡夫一樣。或經過進修,或經過人間天上的七番生死,修道所斷的煩惱,大大的削弱了力量,可說是斷去了一分。剩下的修惑,所能滋潤的力量,已只有一生天上,一來人間,再不能延續下去。故二果名為「斯陀含」,即「一來」的意思。
證得二果的聖者,若再進修,當生即能證得「不還果」,即三果阿那含;或是返來人間,只剩這一往天上的生死。已證阿那含果者死後,離欲界而上生色界,或無色界,一定會在那邊入涅槃,不再復還來生欲界了。若從斷煩惱來說:欲界的一切修惑,到此已斷盡了,所以不再感欲界的生死;即除初果時斷盡的我見、戒禁取見、疑見外,又進一步的斷盡了欲貪和癡。欲貪,指欲界的貪欲,斷盡了欲貪,而證得三果的聖者,雖身在人間,但對欲界的五欲,已經不再染著。
從初果而二果、三果,現生不斷進修;或三果阿那含死後,生到上界,聖道現前,到了斷惑究竟淨盡時,就能證得四果,名為「阿羅漢」,是真正堪受人天供養的聖者。證到了這個階位,即殺盡了一切的煩惱賊,不再有生死的生起,故將阿羅漢譯為「應供」、「無生」或「殺賊」。
經上說:證得了阿羅漢果,即斷盡了繫縛三界的一切煩惱。煩惱斷盡後,依煩惱潤生而感果的故業,也就不再生效,更不會再造新業,因此未來的生死苦果,更無生起的因緣,而得入於不生不滅的無餘涅槃。羅漢的修行,到此即為最究竟的果位。
綜合前面所述,修行證到四果者,有如下三種特點:
1.光明如日月: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智慧現前,內心斷盡了煩惱,如烏雲被沖散,顯現了太陽光明。阿羅漢的光明,正如日光朗照,處在萬里無雲的晴空中一樣。
2.不染如蓮花:證果的阿羅漢聖者,清淨如同蓮花一樣,他的言行不會再犯威儀。雖然沒有捨報之前,仍然生活在世間;但是心不貪住,意不執著,不入於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界,即不受雜染的環境所熏變,有如蓮花生長在淤泥中,仍能保持微妙香潔。
3.安住如大地: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有大禪定、大智慧,身心已安住在微妙的正法之上,寂然不動如同大地一樣。大地常受世人踐踏、耕種、挖掘,甚至堆積垃圾等穢物,但是,大地卻分毫不動。證果的阿羅漢,在接觸六塵境界時,或是合意的,或是不合意的,都不會再起貪瞋之心了;一切毀譽得失,他也都不再動搖了。蘇東坡說的「八風吹不動」,那就是阿羅漢的境界。
(三)禪者修行的層次
禪門有句話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又常說:「要提起疑情」、「要大徹、大悟」,疑情是什麼?又徹悟什麼?這些都不是言語文字所能表達的。
曾經有一個賣豆腐的老頭兒,賣完豆腐,經過一家寺院,在禪堂外見到很多人正在打坐,一時好奇,也盤腿坐了起來。一支香結束,有人問他感想如何?老頭兒說:
「太好了!坐禪太好了!」
「好在那裡呢?你倒說說看!」
「我在打坐時,想起了三十年前,東家村有個姓張的,欠了我二十塊豆腐錢。」
眾人一聽,哈哈大笑。如果這種參禪也是一種悟境,是否叫做「豆腐禪」呢?
宋朝大學士蘇東坡,有一天到金山寺拜訪佛印禪師,兩人盤著腿對坐論禪。蘇東坡問道:
「禪師看我這樣子像什麼?」
佛印禪師看了一下蘇東坡,答道:「像一尊佛。」
說完,禪師反問道:「學士看老僧像什麼?」
蘇東坡看他肥胖地穿著黑色大袍,便答道:「像一堆牛屎。」
佛印默然。蘇東坡心裡甚是得意,以為幾次鬥機鋒都輸給禪師,這一次可贏回來了。晚上回家,得意洋洋地把經過情形訴了蘇小妹。蘇小妹一聽,皺起眉頭說道:
「哥哥你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