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Series 4 - Buddhism and Youth 《人間佛教系列4-佛教與青年》
Ten Non-Thoughts of the Young Buddhist Monastic Community (1) 青年僧伽的十無思想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青年僧伽的十無思想在家人,過的是紅塵的生活;出了家,過的是清淨的生活。在家時,以世間法為主;出家後,以出世間法為主。捨俗出家的僧伽,要重新建立出世的見解,揚棄世俗的舊觀念,建立佛道的新思想。
出家生活應從「無」的上面入道,無,是無限、無量、無窮、無盡。在佛法的無盡寶藏裡,如何享受「以無為有」的佛法,以下提出十個「無」,讓青年僧伽在出家的道路上,能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在佛法的生活上,真正安住身心。
一、無財之富
一般人都希求發財富貴,希望擁有世間有形的財產、土地、物資等等。出家人雖不求世間的財富,但也一樣要擁有財富,這是與世間財富不同的「無財之富」。什麼是佛教的「無財之富」?
(一)正見是我們的財富
出家人要有「寧可沒有錢財,但不能沒有正見」的認知與實踐。出家學道如果沒有建立正見,必然有「既入寶山,垂手空歸」之嘆。什麼是正見?即確認佛陀所說的佛法是真理,這就是正見,三法印是正見,四聖諦是正見,十二因緣是正見,因果業報是正見,三十七助道品是正見,分別善惡聖凡是正見。
在修學佛法的生活中,有了這些正見,才會有財富;有了這些正見,才不會貧窮。今天有些學道的人,儘管住高樓,擁有存款,但仍很貧窮,因為他們沒有佛法、沒有正見,他們的所有所見都走了樣。
(二)智慧是我們的財富
「寧可無財,也不能沒有智慧」,所謂的「智慧」就是指佛法的智慧。沒有智慧,儘管做了許多善事,修了許多人天福報,仍然不能開悟成道。所謂「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有福無慧是愚痴,縱然有人天福報,也非究竟。所以「寧可無錢無財,有般若智慧而死,也不要無智無慧,光有富貴榮華而生。」智慧,是從聽聞中而「聞所成慧」,從思考中而「思所成慧」,從修行中而「修所成慧」。從聞、思、修之中,才能入三摩地,獲得般若正見。
(三)品德是我們的財富
寧可在世間上做一個庸碌無能、無財的人,也不做一個沒有人格、沒有品德之人。出家人無錢無財並不可恥,但無品無德會遭人輕賤。出家人要以淡泊、隨緣的品德來生活,以慈悲、忍耐及因果觀念的品德來做人處世,以發心精進、奉獻服務的品德來修道。
出家人要學習的佛法很多,「忍」是很重要的修養。忍窮、忍苦、忍難、忍饑、忍餓、忍冷、忍熱都還容易,「忍氣」卻很難。做人處世,對委屈、不平、氣惱必須忍耐。佛陀說成佛要「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想修成相好圓滿就要先修忍。忍,可以消災免難;忍,可以成功立業;忍,是成道的力量;忍,是修行的財富。
一位出家人未來的功德及佛道的成就,就看忍的力量有多大?看忍的功夫有多高?因此,舉凡佛教的修行法門,如四無量心、四攝法、六度波羅蜜等,都可以作為出家人的品德,這些品德就是出家人的財富。
(四)信仰是我們的財富
信仰是七聖財之一。所謂七聖財,就是信心、持戒、慚、愧、聞、施、慧,這些都是我們的財富。信心門裡有無盡的寶藏,有一分的信心就有一分的財富,十分的信心就有十分的財富。「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出家學道首先須建立信心,這裡的信心指四不壞信,即:對三寶絕對無疑;對三法印、四聖諦的法,絕對無疑;對常住、僧團絕對無疑;對出家未來的道行絕對無疑。
有時候,我們會為了不喜歡某個人,為了不愛聽某句話,為了不滿意某件事,就把信仰輕易地放棄,那麼,信仰對你就沒有價值。《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信仰是無價的財富。「再多的世間財富,利誘不了我們的信仰;再大的威力權勢,也阻嚇不了我們的信仰;再多的好意盛情,也迷惑不了我們的信仰」,必須建立這種不動搖的信仰,才能在佛道上邁進,成為佛門中最富有的人。
出家人雖不欣羨擁有世間的財富,但是要羨慕擁有正見、智慧、品德、忍耐、信仰等財富;這才是出家人的「無財之富」。
二、無求之有
人總是會有所求,求功名、求富貴、求事業順利、求眷屬平安,總是追求這樣、追求那樣,希望這個、希望那個。俗語說:「人到無求品自高」,尤其是出家人,更要過無求的生活。什麼是無求的生活?「內證」即是無求的生活,內心有所證悟,有所體驗,自然不必向外追求。
過去黃檗禪師對於萬法現象的態度,是「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當作如是求。」他以無求為求,而行一切道。有些出家人,雖然出了家,最後卻流失到紅塵裡,為什麼?因為他沒有內證的體驗,心中沒有佛法,經不起外境外緣的衝擊,抗拒不了世俗物欲的誘惑。假如自己內心有修證,自生法樂,法界一切,都在心中;我不求外人給我錢財、給我利益,我的內心就能擁有宇宙的一切。
孔子的學生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什麼?因為他心裡有「道」;佛陀的大弟子迦葉尊者,在塚間、水邊、林下禪坐修行,他安然自如。為什麼?因為他心中有「道」。所以,既然有福氣、緣份來到佛門,也剃除了鬚髮,換上了僧衣,內心要有證悟、要有道。人情的冷暖,世間的是非,有什麼要緊,各種的得失、榮辱,都不足掛齒,能如此證悟,就是無求之有,就能安住身心。什麼是「無求之有」?
(一)享有是無求之有
我們不一定要擁有,但要懂得享有。出家人不一定非要擁有自己的寺院殿堂,別人有寺院,一樣很好,可以掛單、可以沾光;別人有學問,我可以跟他參學,可以享有他的才學;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雖然不是我的,但我可以遨遊其間,參禪行道;佛教事業雖然不是我辦的,但我是佛門弟子,也為佛教的興隆同感高興;我雖不會說法,但是別人講經,我可以參與講席,其樂融融。世間的一切,只要你享有它,就擁有了萬事萬物,這就是出家人的享有,享有就是無求之有。
(二)寬容是無求之有
心中能包容多少,就能擁有多少,心中有多大,所擁有的世界就有多廣。再多的金銀財寶,若不是自己的,不會覺得它寶貴;再多的建設、再好的設備,由於不是自己的,也不會留戀。「桃源雖好,終非久戀之鄉」,但只要是我的,就算一個破板凳、破椅子、破床舖,我也會好好愛護它;長了癩瘡膿包的皮膚雖然骯髒,但因為是長在我的身上,我會好好洗滌、上藥及愛護,因為是我的,再不好我都能寬容。
世間的一切,就看你心中的寬容有多少,便能擁有多少。世間人豈止只有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同學及我心中的眾生而已?若能把一切眾生當成是我自己,把世界當成都是我的,這世間就沒有一個貧窮、孤苦的人了。
(三)結緣是無求之有
世間上的人,生活過得順不順利,就看你有沒有人緣。如果沒有人緣,今天找張三,明天託李四,種種要求不一定能如願。在世間,登天難,求人更難,但你有人緣,很多事情都可不求自有。你想要財富,緣份若不到,即使歷經種種辛苦、種種艱難,也不會是你的;如果有人緣,即使你不想、不要、不求,也會送上門來。
所以,出家人不攀緣,只要結緣,不必向外有所貪求,只要廣結善緣,因為人緣就是無求之有。緣,有條件的意思。世間一切,是無法單獨存在的,必須因緣條件都具備才能成功。只要廣結人緣,人緣自然會給予我們無求之有。
(四)滿足是無求之有
所謂「知足常樂,能忍自安。」「滿足的人,睡在地上猶如天堂;不滿足的人,雖居天堂,亦如地獄。」世間上誰是富人?誰是窮人?就看他能不能滿足。許多在世界富豪排行榜上占有一席地位的人,他們真是富有之人嗎?如果擁有幾百億、幾千億的財富,但心裡不能滿足,仍然是窮人一個。學道的人在金錢物質上雖然貧乏,但因為能滿足無求,滿足就能帶來無求之有。
滿足及感恩是出家人在任何時刻都應該有的心境,一間斗室之地能滿足,一張椅子、桌子能滿足,一雙草鞋能滿足,一個蒲團能滿足,日中一食也能滿足。只要能滿足,就能獲得無求之有,過著世界上最富有的生活。
三、無情之慈
世俗上講愛,要有愛心;佛教中講慈,要有慈心。世間的情,容易讓人感情用事,看到某人就順心、歡喜,這就是世間上的情愛。眾生叫「有情」,是因為它是以情愛為生命。世間束縛力量最大的就是情愛,情愛會困惑我們,使我們不能自由,不能超生。童年的時候,有父母之情;長大了以後,有夫妻之情;老年的時候,有子女之情;甚至有朋友、同鄉、同事之情。情愛如火,情愛的一念,會障蔽我們的智慧,所以要從情愛裡超脫出來。
青少年時期我所受的是專制式的打罵教育,但我從不覺得有什麼不好,反而感謝師長。因為在打罵裡,我得到許多教誨與慈悲;在委屈、專制裡,我有更深刻的體會及成長。過去在叢林裡讀書、受戒,老師都是以「無情」對我們的「有情」,以「無理」對我們的「有理」。我們眾生都有自以為是的道理,在叢林裡,就是要把這些自以為是的道理打得沒有。
人們都喜歡講關係、套交情,這樣可以優待一點,但在叢林裡講關係,就只有「鐵面無私」及「無情無義」。現在的戒子一進戒壇,有許多同參道友幫忙,有引禮法師來接待,這究竟是一種福氣?還是一種缺憾?過去在叢林裡受戒,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這是「以無理對有理」,不論有理、無理,全都以犍槌供養,這就是「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在無理面前都能屈服低頭,在真理面前,還會不服氣嗎?從表面看來,打你是毫無情義,實際是大慈悲。我覺得自己很幸福,能在犍槌下體會出這許多無情的大慈悲。哪些是無情的大慈悲?
(一)無緣是無情之慈
人與人之間,都講究緣分,不論是父母、兄弟、朋友或同學,只要覺得有緣份,就肯對他們慈悲。其實,真正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與我沒有關係,不是我的同窗、同鄉、親朋、故舊,只要有苦難,我就幫助你,對你慈悲;過去雖然沒有因緣,只要有困難,我就協助你、給你方便。把別人都看成是我自己身體的一部份,有緣能行慈悲,無緣也能對你慈悲,這才是真正的無情之愛、無情的慈悲。唯有如此,才能進入菩薩無邊的大我之內。
(二)無償是無情之慈
無償,是不求別人償還,不求別人回報。如果斤斤計較自己說了多少好話,而對方沒有一句好話回報,或者給人多少幫忙,但對方都不給予幫助,這便落入了有償、有報酬的心。有償是有目的、有奢求、有貪欲的;無償才是無求、無貪、無對待的。出家人的慈悲是不講究報償,只有以無償之心度化眾生,才能行無情之慈。
有償,是有對待的有情慈悲;無償,是無對待的無情慈悲。有償的情愛是有限的慈悲,無償的情愛才是無限的慈悲。父母棒打兒女,看似無情,實是大慈悲;國家的刑罰,看似無情的制裁犯罪者,但實際是對社會大眾的慈悲。「看似無情更多情」,就是無情之慈。我們欣賞有情的慈悲,更要欣賞無情的慈悲。
(三)棒喝是無情之慈
過去的佛門叢林,禪師對弟子們不是打就是罵,即是一般常說的棒喝教育。棒喝教育看起來是無情無義,實際上是大慈悲。多少的高僧大德,在棒喝下成就;多少的修行者,在棒喝下成道。有名的臨濟義玄、德山宣鑒禪師,都是以銳利的機鋒來接引學人,所謂「德山棒如雨點,臨濟喝似雷奔」,才有後來「臨濟兒孫滿天下」的千古佳話。
現在的佛門弟子,少有祖師人才出現,就是因為現在的人經不起棒喝,經不起打罵,經不起這種無情的慈悲。一般辦佛學院,最缺乏的是訓導師資,便是因為擔任訓導老師是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辛苦的幫助及輔導學生,反而遭學生怨恨,因此沒有人願意做訓導老師。其實,願意從事訓導工作的,都是深具大慈悲心的人呢!
(四)無相是無情之慈
我們對於一切事物,都很著相。講究你和我有什麼關係?有什麼交情?你是怎樣對待我的?但這都只是從有相上去認知,沒有在形相之外去體會,因此不容易學到佛法的內涵。《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相是有情,有情的慈悲不究竟,無相是無情,無情的慈悲才是究竟。
過去大陸棲霞山的名譽住持──雪煩和尚,是我當年就讀焦山佛學院時的院長,在我參學的那三年中,他沒有跟我講過一句話,偶然碰面,也只是用眼睛瞪我。後來我才聽說在所有學生當中,他最欣賞的就是我。雖然雪煩和尚總是瞪我,但我還是一樣恭敬他,為什麼?因為我感覺到他瞪我,並非惡意,而是慈悲!我們若能在無情裡,體悟出更大的慈悲,才會有佛法。
四、無欲之樂
快樂,是人人所希望的。出家人的快樂是無欲之樂,世俗的人以五欲六塵為快樂。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出家學道之人,不以「欲」為快樂,而以「無欲、沒有欲望」為快樂,所謂不著色求,不著聲、香、味、觸、法求。什麼是無欲之樂呢?沒有人我的執著,沒有是非的煩惱,沒有情欲的衝動,沒有無明的迷糊,總之,就是沒有污染的、罪惡的欲望。哪些是無欲之樂?
(一)禪悅是無欲之樂
出家學道,在生活中如果沒有禪悅,身心就不能在佛法中安住。禪悅是一種信仰的喜悅、安靜的喜悅、發心的喜悅、自我內心的喜悅。如果沒有禪悅的體會,會覺得欲樂寶貴,而佛法不寶貴。所以,要從經典、作務、生活、打坐、念佛中,體會佛法的妙味,獲得禪悅法樂。《維摩經》說:「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法樂,就是禪悅。沒有禪悅,世間的金錢會壓倒你,感情的洪流會沖沒你,有了禪悅,自然就有無欲之樂。
(二)佛心是無欲之樂
佛心即是我們的心,也就是佛的心。把佛心印在我們的心裡,我的心與佛的心一樣,有覺照、有慈悲、有光明、有清淨佛心。我的心如皓月,我的心如蓮華。所謂心心相印,光光相照,所謂佛心就是我的心如菩薩,我的心如佛心。如果我的心能跟佛一樣,我就有佛的自在樂、解脫樂、法樂樂。這個佛心,是超乎一切人我,泯滅一切對待,斬斷一切生死,斷除一切有無。佛心是慈悲、是智慧、是平等,是無欲之樂。
(三)喜捨是無欲之樂
信徒以財布施為重,出家人以法布施為重。什麼是法布施?就是以心、以法、以理、以力、以言語來利益他人。布施的方式可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口的出口,有心的出心。沒有錢財,可以用力氣來幫忙;沒有力氣,可以講好話,說佛法;不會說佛法,以心來欣賞、祝福別人,這便是心香一瓣的施捨。以教義、佛道傳人,以心為對方祝福,希望對方好、希望對方大、希望對方高、希望對方有成就等等,這都是喜捨。
世間上的人,縱使布施結緣,總有冀望回報的心理,因此,也是一種貪心,而不是喜捨。喜捨,像陽光普照大地,是不須要回報的。但現在的人,尤其是中國人,常有嫉妒、不喜見人好的劣根性,看到別人好、別人很快樂,心裡便不歡喜、瞋恨、嫉妒,這是人類的惡習。佛法給我們一片慈心,要善用這片慈心,行善行施以利益他人,這就是一種無欲之樂。
(四)無為是無欲之樂
夢窗國師說:「知足是第一富,無病是第一貴,善友是第一親,涅槃是第一樂。」什麼是涅槃?涅槃是無為法。凡世間上有所為、有所想像、有所分別、有所增長的,都不究竟;只有無為的、本來的、不須有作為的淨樂,才是涅槃之樂。佛陀當初在金剛座上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覺,所證的就是涅槃。涅槃,有圓滿、不生死、超越、沒有生滅的意思,它能使人們脫離塵世的苦惱,提升到一個解脫的境界。
沒有出家的人,想要尋找快樂,總是找不到;出家了,不必去找快樂,快樂自然隨出家而有。未出家時,以發財為快樂,其實「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錢會招致災禍。有愛情會快樂嗎?夫妻的恩愛,情侶的情愛,固然有刀口之蜜的甜味,但其中的煩惱、是非、瞋恨、不如意也多。有事業會快樂嗎?有人為了事業,拋妻棄兒,終日為經濟不景氣而煩惱。世間的學問會令人快樂嗎?學問也會帶給人煩惱,有知識而沒有智慧,有欲望而沒有道心,怎麼會快樂呢?所以,世俗有欲的錢財、愛情、事業、學問等,都不是真正的快樂之道,唯有無欲才是快樂之道。
如何獲得真正的快樂呢?修行須從無欲的生活做起,六和的僧團,才是真正無欲的快樂之道。僧團以和平、安樂、清淨為本,清淨無欲就是快樂。佛陀的弟子跋提,捨棄王位出家修行,常在樹林叫著:「快樂啊!」佛陀問他為什麼快樂,跋提說:「過去我是王子,吃珍餚美味,卻食不甘味;每天有衛兵保護,卻天天恐怖。現在出家修行,托缽乞食,卻甘之如飴;沒有守衛,卻不怕有人謀害,如今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快樂!」這便是清淨無欲之樂。欲望越大,痛苦越大;欲望越小,痛苦越少。我們要去除人我染污的欲望,提起善法的欲望,追求佛道、菩提、般若智慧及空無的生活,這才是出家人「無欲」的生活。
五、無住之家
《金剛經》云:「若心有住則為非住。」又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出家,要出有住之家,要住無住之家。父母之家是有住之家,貪愛之家是有住之家,執著之家是有住之家,人我之家是有住之家,三界之內所住之家皆是有漏之家、煩惱之家。既已出家,就要出三界之家,出煩惱之家,要住在無家之家。順治皇帝讚僧詩:「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這不是無家之家嗎?所謂「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這不也是無住之家嗎?哪些是無住之家?
(一)法界是無住之家
出家,是出三界之家,出生死之家,出煩惱之家,出名聞利養的束縛之家。我們要以法界為家,法界是無窮的天上天下,是無邊的宇宙虛空,是超越的山河大地,是究竟的無相真理,法界就是出家人的家。從佛、菩薩、聲聞……乃至地獄、餓鬼、畜生的十法界,都在我們一心之中。能證悟佛菩薩的法界,就能究竟解脫;能證悟二乘人以上的法界,就能自在快樂;能不捨三惡道的法界,也能隨遇而安。「處處無家處處家」,法界之內處處為家,菩薩以一切眾生為家,在這世間出家,怎能不處處為家呢!
(二)虛空是無住之家
天上的太陽住在哪裡?太陽當然住在虛空之中。由於太陽住在虛空,所以能普照十方,能溫暖大地,能使萬物生長;十方諸佛亦住在虛空之中,所以其法身遍滿虛空,充滿法界,因而能佛光普照,度化群生;菩薩也因住在虛空之中,才能「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無住才是真住,無住才能無所不住,才能成就菩提,證悟法身。因此,諸佛菩薩所住的虛空,就是我們出家人的無住之家。
發心出家,要志在佛道,願在十方,到國際上弘法,到偏遠地區傳教。佛教徒須先有地球人的觀念,再有虛空人的胸懷,因為虛空是僧侶的無住之家。
(三)無私是無住之家
如果有自我的私心,就有所住;如果無自我的私心,就無所住。無私的人,每個人都好,這人也好,那人也好,這裡也好,那裡也好,天下都好。我們的心住在哪裡?就如《金剛經》上說的,我們的心,大都住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裡。因為四相不除,所以有人我是非,萬般計較;四相若除,則萬里晴空,毫無窒礙。
《金剛經》裡又說,我們的心住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上,此六塵會覆蓋本性,使真心成為欲塵的奴隸。要將心住在佛道的上面、住在般若的上面、住在超越時空的上面、住在超越人我的上面、住在無私無欲的上面。出家了,如果還住在過去的人我是非、得失榮辱和煩惱上面,仍是未真正的出家。所以出家要住在無私之家,亦即無我之家。
(四)自然是無住之家
出家安住在哪裡?當然安住在自然裡,「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與大自然同在。大自然的道理,生也好,死也好,冷也好,暖也好,生老病死的流轉,春夏秋冬的運行,甚至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都是自然的法則,當然的原理,世間的實相,我們應有這種心量和認識。
我們要住在哪裡?要住在慈悲般若中,住在禪那定力中,住在精進戒律中,住在大自然裡。佛法中任何一處皆可安住,大自然任何一地都是好地,何必安住在不究竟、天天變化、跳動變異的世間裡呢?應安住在不變無住之上。「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只要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假圍繞,自然就是無住之家。
無住就是不執著於是非、人我、得失,而能超越是非、人我、得失。佛教所以衰微,是因為大眾沒有佛法,只有口頭上的佛法、口頭上的慈悲、口頭上的修行。有些人自以為在修道,實際上毫無佛法,身為出家人,須用心體會無住的真義。
六、無安之處
要找一個住處,什麼地方最好?平安之地?安全之地?安樂之地?如果出家人這麼想就錯了,這是自了漢!一出家,馬上找安樂的地方,這是錯誤的。沒有種植,怎麼會有收成?出了家,要先學習結緣,學習奉獻,學習吃苦,學習住在無安之處。
曾有位信徒說:「基督教的神職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