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istic Buddhism Quotations 《人間佛教語錄》
Writings on Chan School Thought - Propagating the Dharma and Benefiting Sentient Beings 宗門思想篇 弘法利生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門思想篇 弘法利生學佛,不是一心只求「了生脫死」為目標,應該要先「生活」後「生死」。就如古來的大德宗師們,他們出家修行,都是先發願為人服務。若生活的資糧不具備,生死又如何能了脫?《阿彌陀經》說,若人欲生極樂國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意思就是,必須先辦好生活上的福德資糧,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而佛陀的說法中,也經常強調穿衣吃飯、經行勞動;中國百丈禪師更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呼籲。所以,我們應該先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再進而談及憂悲苦惱的斷除,這才是人間佛教的精神所在。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佛陀以一大事因緣降生於世,所謂一大事因緣,即示教利喜,也就是「開示眾生以言教,給予眾生以歡喜」。所以,佛法的弘揚,必須適合現代人的需要,令眾生歡喜,自然地接受,才是佛陀示教的真正本懷。
──《人間佛教系列.人間與實踐.佛教現代化》
佛教要「人間化」、「事業化」,但更重要的是「佛法化」,不能「世俗化」。開辦學校,推廣教育,不能以圖利為本;創辦醫院,救人一命,不能金錢至上。可以開設素食餐廳,可以創設果園農場,但不能殺生營業,唯利是圖。此外,只要是能夠光大佛法的文教慈善,都應該興作。總之,弘法利生的事業,應該有所作為,也應「非佛不作」。
──《人間佛教系列.佛光與教團.怎樣做個佛光人》
人間佛教的修行,首先要有出世的思想,然後再做入世的事業。若沒有出世的思想,在從事利生事業時,就容易起貪心執著;有了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業,等於是「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怕死」,面對金錢不動心,遇到生死也無所畏懼。那麼,什麼是出世的思想?就是「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空為樂」、「以無為有」,就是對人生有無常的警覺,對物質有遠離的看法,對情愛有淡化的觀念,對自己存自覺的要求。學佛者,要既能入世,也能出世,才能隨緣自在。
──《人間佛教系列.學佛與求法.孰先孰後》
所謂方便有多門,六根(1)也可以是入道的方便,例如:有人見到莊嚴堂皇的殿堂而入道,有人聆聽鐘鼓海潮而入道,有人嗅聞壇場馨香而入道,有人品嚐酥酡妙味而入道,有人朝山禮拜而入道,有人感悟生命無常而入道。《維摩詰經》云:「慈悲為父,方便為母。」慈悲與方便,正是令眾生入佛知見的最佳要道。我們要效法觀世音菩薩弘法度眾的勇猛精神,「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然後以無盡的慈悲、無量的方便,成就廣大無邊的教化事業。
──《佛光教科書.佛光學.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在十法界中,人居於上昇、下沉的樞紐地位,由於人具有精進、憶念、梵行(2)等三種特性,勝過於諸天,所以歷劫以來,諸佛都在人道中證悟成佛。所以,學佛並不是渺不可及的事,只要將人做好,離佛也就不遠了。
──《佛光教科書.佛法僧三寶.佛陀說法因緣》
佛光人的理念是: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3)。這四個理念,以「歸」──奉獻為重心。此歸屬、奉獻之心,來自於感恩與眾生一體、同體共生之理念。未知緣起法,不知世間事。若無諸緣成就,何來利益功德?能歸功於三寶、大眾,才真正了知諸緣,明白自身來處。
──《佛光教科書.佛光學.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佛教能從印度弘傳到中國及世界各地,並且為當地社會普遍接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佛教注重資生的貢獻與利眾的事業,協助解決了民生問題。佛教是入世的宗教,若沒有入世的事業,將與人間生活脫離關係。中國佛教自明清以來,教務衰微,教法不易弘傳,便是由於佛教沒有事業之故。
──《佛光教科書.佛教與世學.佛教與公益事業》
基督教的聖詩,他們的教徒及兒童人人都會,青年們也以參加聖詩班唱聖詩為樂。我們對於佛教的梵唄歌偈,不但要大眾化,更要通俗化、簡易化、普遍化。有謂「歌聲傳三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因此寺院道場、十方大德,應發心獎勵佛教音樂的創作,提倡佛教的梵唄歌偈通俗化,不要令其艱深難學;應該加強佛教的梵唄歌偈普遍化,不要只在佛殿裡才能聽到;應該發展佛教音樂,使其不限於修行時才唱頌,而是隨時隨地可唱,是屬於大眾的。
──《佛教叢書.人間佛教.佛教的前途在那裡》
人間佛教的弘揚並不反對懺儀佛事,因為參加佛事對一個人的身心不僅有滌塵的作用,其功德也很多,如:
1.報恩:對諸親眷屬的感恩。
2.還債:藉拜懺功德回向給冤親債主。
3.培福:為自己培植福德因緣。
4.結緣:以拜懺功德與生亡兩者結緣。
5.懺悔:藉禮懺來消除罪業。
──《佛教叢書.儀制.寺院巡禮》
佛道要在眾生身上求。三世諸佛的菩提華果,皆從眾生中而來;依眾生為根種,悲心為雨露,方便為和風,忍辱為枝幹,般若為花葉,由此來成熟菩提道果。
──《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修行》
太虛大師提倡佛教必須從事生產,我認為出家人也要學會社會的各種技能,具有服務社會的能力。所以,佛光山的每個出家眾,都要具備各項能力,以協助眾生解決生活的問題,再進而解脫生死的根本煩惱。更何況,佛教取諸於社會,也應對社會有所回饋。
──《佛教叢書.人間佛教.如何建設人間佛教》
佛陀的教法具有人間性,與生活息息相關,顯示生活中處處有佛法。所以,人間佛教重視生活中道德思想的淨化,以及心靈的昇華。相信因果,因果就能在我們的生活中受用,因果就是人間佛教;相信慈悲,慈悲就能在我們的生活中受用,慈悲就是人間佛教。
──《佛教叢書.教史.人間佛教的重光》
佛光山推行的人間佛教,是佛法與生活融和不二的人間佛教,注重個人身心的淨化,生活要過得幸福美滿,人際關係要尊重包容,所以人間佛教的內容有:
1.家庭溫暖 2.身心調和
3.生活淨化 4.處事愉快
5.人群融洽 6.環境潔淨
7.社會安定 8.國家承平
9.國際和平 10.佛土吉祥
──《佛教叢書.教史.人間佛教的重光》
佛陀一生的說法教示,無不充滿了人間性,而佛陀的人間佛教思想,更見證於諸經典語錄,因此人間佛教的藍圖,可說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便已經為眾生規劃完備。而今人間佛教的藍圖,如何透過現今的種種弘法活動,在人間實際呈現,這是我們後世佛弟子,所應該用心努力的方向。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企業的定義,不僅指狹義的社會工商企業,舉凡有目標、有計畫、有系統的組織體,都可以稱之為企業。佛教也是相當重視企業理念的組織體,例如:佛陀當初創建僧團,就是本著有組織、有計畫的企業精神而成立的;唐代「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是具有企業思想的;近代太虛大師重整僧伽制度,也是企業精神的展現。乃至佛光山倡導人間佛教,也是以有組織、有系統、有規劃的企業精神,作為人間佛教事業的管理。
──《佛教叢書.教用.佛教與企業》
如何實踐人間佛教?
以慈悲淨化社會,
以道德立身處事,
以勤勞創建事業,
以和諧溝通彼此。
──《佛教叢書.教史.人間佛教的重光》
人間佛教是救度大眾的佛教,舉凡著書立說、設校辦學、興建道場、素齋談禪、講經說法、掃街環保、參與活動、教育文化、施診醫療、養老育幼、三皈五戒、佛學講座、朝山活動、念佛共修、佛學會考、梵唄演唱、軍中弘法、鄉村布教、智慧靈巧、群我關係、因緣果報、般若空性、圓滿真如等,這些都是人間佛教。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般若,不是談玄說妙,必須表現在生活行儀上,成為人間的慧用,才有意義。因此,只要能方便權巧、契理契機、隨緣教化,就是人間佛教的慧用。所以我無時不想著,如何不違傳統佛教的根本教義,而運用現代化的弘法方式,做為傳教的方便。例如,我組織佛教歌詠隊、灌製佛曲唱片、利用幻燈片作為弘法工具、開辦兒童星期學校、設立學生會與弘法隊、製作佛教廣播節目和電視節目、舉辦空前未有的佛誕節花車遊行等,乃至以偈語教唱、說唱弘法、梵唄音樂會、人間音緣等多樣化的方式弘法,來接引不同層面的信眾學佛。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慧學》
我一生都很用心推行人間佛教,讓人間佛教成為「現代」、「文明」、「進步」、「實用」的代名詞。所以,我講述佛法時,總要讓大眾聽得懂;書寫文章時,總要讓大眾能體會;興建道場時,總要讓大眾用得上;舉辦活動時,總要讓大家能參與;開辦法會時,總要讓大家能法喜;海外弘法時,也會提供語文翻譯。我隨時隨地顧及大眾的需要,因為實用的佛教,才是人們所需要的佛教。
──《普門學報.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佛光山弘法四十年來,對傳統佛教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也可說是人間佛教帶來的改革:
1.從傳統的佛教到現代的佛教。
2.從獨居的佛教到大眾的佛教。
3.從梵唄的佛教到歌詠的佛教。
4.從經懺的佛教到事業的佛教。
5.從地區的佛教到國際的佛教。
6.從散漫的佛教到制度的佛教。
7.從靜態的佛教到動態的佛教。
8.從山林的佛教到社會的佛教。
9.從遁世的佛教到救世的佛教。
10.從唯僧的佛教到和信的佛教。
11.從弟子的佛教到講師的佛教。
12.從寺院的佛教到會堂的佛教。
13.從宗派的佛教到尊重的佛教。
14.從行善的佛教到傳教的佛教。
15.從法會的佛教到活動的佛教。
16.從老年的佛教到青年的佛教。
──《普門學報.人間佛教的藍圖》
人間佛教倡導的是行佛,而不只是信佛拜佛,重點在於「行」字!不行佛,怎麼能成佛?我們要行佛的慈悲,使自己具有佛的智慧,與佛一樣,能正見宇宙人生的真理,乃至能廣行六度、四攝、四無量心,具備無我的風度,待人寬宏大量……能行佛之所行,如此信佛學佛,才能有所受用。
──《普門學報.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
婦女法座會,就是以法聚會。其內容有知識性、學習性、生活性、動態性、利益性等多元化,參加的婦女如同進入實用的婦女大學,能獲得許多治家之道,也能有助於解決心理上、環境上的困難,讓每一個參加的婦女,宛如上學校一樣,在實質或精神上都能有所得。
──《普門學報.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弘法布教之祕訣,在於讓別人聽了能接受有用,而不是在名相上搬弄,故講經說法要用真心深入佛法。此外,在道行上不要求速成,因佛法是真理非技能,不易速成,故要發恆長心,以佛法來淨化我們的身心思想;發歡喜心,去做常住的每一件事,發精進心,每天規定自我日常功課,發喜悅心,說好話讚美人,發公德心,不惡口兩舌等。
──《星雲日記》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唯有以教育培養人才,才能成就佛教事業,達到普濟群生的功能,而讓佛光普照全世界。
──《星雲日記》
一個弘法的道場,必然要與信徒接觸,說法開示是免不了的法布施,所以平時除了要在佛學上精進進修外,對口才的訓練及應對、內在精神的涵養、資料的蒐集、講演的技巧……都要注意充實。在繁忙的寺務中,要自己找時間自修,隨時吸收新知。工作時全心投入,自修時不要浪費一分一秒。與師兄弟相處,要培養「秘書」的性格,以配合共事者的需要,對主管更要擁護其政策、方式、思想……如果連住眾都做不好,將來如何做住持?學習領導之前要先學習服從。
──《星雲日記》
無,並不是沒有,而是無限;我們應該要有無限的慈心、無限的悲願、無限的熱誠、無限的親切,才能廣度無邊無際的眾生。
──《星雲日記》
對信眾婚喪喜慶的祝賀慰問、開光、皈依、受戒……是不可推卻的分內事;當回到山上,課徒、教養、上課、解惑、開示……是為人師的責任。每天我都是以他人的需要在過日子,沒有一分鐘屬於自己,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奔波」只是為爭取更多的時間,來滿足大家的願望。當然,也曾有過閉關的念頭,但那也只是一剎那的事,因我不能那麼自私,有那麼多人需要我,怎麼能不管大眾而去做自己的事呢?
──《星雲日記》
台灣佛教之所以被政府重視,主要因佛教信徒眾多,佛教信徒有厚實的經濟基礎。佛門的經濟都是建立在供養制度上,但如果有一天,社會經濟蕭條時,誰來「供養」?所以,今後佛教經濟何去何從,我認為要靠自己的技能和勞力自給自足,要有「佛教靠我,我不靠佛教」的願心,立志發奮在社會上,貢獻自己所長,男眾要能上台講經說法,或當醫師、教師、法務師、管理師;女眾也要能當布教師、護士、老師……要付出自己的勞力,來培養福德因緣,讓社會大眾肯定。
──《星雲日記》
十幾年前,國民黨欲給我「中央評議委員」的頭銜,我為了接不接受,考慮了很久。「接受」對佛教很好,表示佛教有力量,所以受政府重視;「不接受」則代表個人清高,不參與政治,不會遭人譏為政治和尚,可是卻說明了佛教沒有人才。所以,菩薩發心,凡事只要對眾生有利,就不必太過考慮個人利害。最後我很高興能代表佛教界接受「中央評議委員」的職位,讓社會大眾明瞭政府的英明及公平;讓政府知道佛教界有力量、有人才,所以宗教對政治所持的態度非參與、非躲避,而是問政不干治。
──《星雲日記》
佛光山一直孜孜矻矻於佛法藝文化的工作,以期將佛教、藝術、音樂、文學等融和成一爐,因此在美國、法國、澳洲、台灣本土,一共設立了九所美術館,定期展出名家雕刻、繪畫、書篆、陶塑等藝術精品,並且舉辦過數次的書畫義賣。開山三十年,更設置了百人名家碑牆,刻鏤佛門高僧、歷代賢臣名人的懿言嘉句。此外,在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乃至香港、澳洲、美國、歐洲等重要音樂廳,舉辦了梵音海潮音,以音樂來詮釋佛教的寂靜之美,凡此種種都是佛光山把佛教藝文化的實踐驗證。
──《星雲日記》
猶記得早期台灣佛教界中,有人呼籲:「宗教財富用於建寺不如建學校。」事實不然,學校教育功能早已納入道場寺院中,寺院除了有匡正人心、扶正道德的功能外,尚具有教化社會、蘊育善良風俗的生活化意義,因此將寺院與學校的功能相比較,二者孰重即見分曉。
──《星雲日記》
我一生都隨著信眾的需要在運轉,佛光山的教育、文化、慈濟、共修等利生事業,更是依佛教的需要在推展。我深感:人若是只依自己的需要做事,成就有限,如果能依別人的需要而做事,則成就很大。如果沒有廣大的信眾需求,佛光山也不會在海內外那麼多地方設立別分院,有時因緣一會合,很多事都會身不由己的去實踐完成。因此要成就事業,因緣是不可缺少的,只要與眾生、與佛法、與常住有利者,不要推卻,都要承擔起來。
──《星雲日記》
在西方國家,人們凡有好的地方,如十字街口,都將之讓予教堂,而且建得金碧輝煌、莊嚴美麗。而佛教呢,都注重在山林田野中修持苦行,首先佛教已失去「地利」;僧團間相互輕視,更沒有「人和」,當然也沒有「天時」了,過去佛法的衰微,良有以也。同樣的,如果我們能夠重視人間、重視信仰、重視生活、重視福樂……這樣佛教才能興隆,大眾才肯接受。
──《星雲日記》
佛教事業不同於一般商業,從事佛教事業的人,應具有信仰、慈悲、給人方便、服務及廣結善緣的理念。不管從事什麼工作,只要跟佛教的道德、精神相吻合,就可以從事,如旅館服務大眾、百貨提供人們購物、素食館方便人們素食……社會上也有很多人,省吃儉用的來布施,如修橋鋪路、施茶、施水……以促進人間祥和氣氛,當然也算是佛教事業。
──《星雲日記》
隨著社會之變遷與進步,佛教已非深山修行,應走出山門深入社會,面對群眾,甚至超越國界,弘化全球。
──《星雲日記》
因緣,是人、事、時、地、物、因、緣、果、報的聚合,缺一不可。我這一生弘法,雖然曾歷經種種的人為障礙,但只要心為佛教、心行佛事、心存佛法,縱有磨難,終得撥雲見日,佛光普照。
──《星雲日記》
佛教在人間最大的功能,不只是超度亡者,令生善趣(4),更重要的是和諧社會、清明政治、善治經濟,合於禮法地處理人生各種事業,完成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這才符合佛陀所揭櫫的人間佛教。
──《星雲日記》
佛光山的朝山會館,是為了方便信徒來山禮佛之時,不必為「吃」、「住」費心而建設的,純粹是服務性質。所以朝山會館的形象是:對往來的信眾,微笑招呼、點頭寒喧、合掌歡迎、談話接待、送茶問候……而不是信徒來了,有送飯菜及茶水就了事。佛門的茶水飯菜,是要給來山的每一個人,吃得歡喜,吃得平安,因此服務的態度,要讓對方感受到尊重及禮遇。所以面對信徒,要以歡喜結緣為第一。館內的工作人員,要發願將服務信眾的這一雙手修成佛手,帶著恭敬的心端菜、倒茶、洗碗筷;以服務的雙手將歡喜、祝福和關懷,傳達給每一位來訪的客人,這種服務的心態,就是有佛法,也是人間淨土的弘揚。
──《星雲日記》
辦大學是佛光山的一項職志,但大學的建設需要很多錢,不是我一個人的力量所能做到的。我的願心是希望效法武訓的精神,以托鉢興學的方式來辦學,但這並不容易,因為籌建大學,動輒就要幾十億,甚至上百億,所以發起了「佛光大學百萬人興學委員會」運動;結合一百萬人,每個人每個月捐出台幣一百元,前後三年,就可成為大學的建校委員。有人認為每個月出一百元很麻煩,既然要連續捐款三年,乾脆一次捐三千六百元,一次都繳清,但是這種捐款方式我不認同。因為我們是在辦教育,藉由每個月一百元的捐款,體會慈悲喜捨的教育,雖然只是小小一百元的發心,可是時時念念在心,當成是一種助人、利人、興學的修行,日久自然功德無量。尤其盼望藉由百萬人興學之舉,能夠真正「把大學留給社會,把智慧留給人間,把功德留給信徒,把成果留給時代」。
──《星雲日記》
對自己可以不要名,但是為眾生、為佛教、為形象,則必須要名。
──《星雲日記》
佛陀在世時,將佛法弘揚於五印度,現在我們將佛法弘揚於七大洲,佛法的菩提種子已漸漸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人間行者對世界應有國際性格,倡導共生的地球人,不與世界對立、不與國家對立、不與宗教對立、不與文化對立,大家過著同體共生的生活,讓全人類在融和中更美好。
──《星雲日記》
對於佛光山的功德主,我始終懷著一份敬意與感動。因為,一般信徒普遍喜歡做慈善功德,唯有佛光山的功德主,對佛光山多年來,在不偏廢慈善事業下,重視文教事業推展的宗風,始終護持不移。他們甚至肯定地說:今天佛教地位的提升,是因為佛光山的佛學院為佛教培育許多優秀人才,因為有人才出來弘法,佛教才能受到肯定。也有人說,佛光山所做的事情,一個人窮其一生,甚至生生世世也做不完。這是因為佛光山做得多、做得廣,因此經濟時時呈現赤字,但還是日日難過日日過。
──《星雲日記》
常有人批評出家人不事生產,其實,弘法利生即是生產,例如:比丘可從事醫生、教師等行業,不就是對社會的生產嗎?比丘尼可當護士、幼稚園教師、小學教師等,不也是對社會的生產嗎?四十幾年前,我創辦壽山佛學院迄今,教育弟子無數,他們都學有所成,有的從事教育工作,有的從事文化事業,有的致力於慈善救濟,有的從事佛教行政工作,都是在造福人群的生產啊。
──《星雲日記》
佛教對現代教育的看法是:
1.生活重於知識。
2.道德重於功利。
3.普濟重於個己。
4.自覺重於接受。
──《星雲日記》
佛教之所以無法開展,主要原因在於:傳教者不能契理契機,處處以出家人的標準來要求在家信眾,使得有心之士覺得佛道難成,以致心生畏懼,裹足不前。佛法最可貴的是,它能使人們現世的生活有所提升,所以,弘法若捨棄了有益於現世的說理,怎麼能使人心悅誠服呢?
──《往事百語.永不退票.未來比現在更好》
我們發心度眾,並不是光用物質來施捨,最重要者,還是必須從文化教育著手,使廣大的眾生都能得到心靈的解脫。所以,其他寺院道場喜歡興建佛殿,我卻積極建設講堂、禪堂、會議室、圖書館、視聽中心。其他道場在慈善、經懺上大力用心,我卻寧可沒沒無聞地發行雜誌刊物,出版三藏經典,興辦佛教學院,培養弘法人才。雖然所有這些為弘法利生而興建的設施,可謂所費不貲,但是我並不因此而特別青睞出手闊綽的財主富豪,反而樂於接受市井小民的微薄捐款,甚至我一向主張儲財於信徒,拒收信徒們超過經濟能力的奉獻。一張百萬元支票的布施與千人的百元布施,看來似乎價值相等,但是比較起來,我更喜歡後者,因為小額的布施能夠源源不斷,生生不已,不但持續長久,而且可以廣結善緣,使大家都有種植福田的機會。
──《往事百語.老二哲學.重新估定價值》
很多人說:我必定很會化緣,所以才能創建這麼多的佛教事業。其實,我倒覺得,與其說我會化緣,不如說我會化心。我深深體會到:化緣,不一定要化錢,能夠感動對方的心意,化得一個歡喜的善緣,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常說:「化緣化心,不一定要化錢」。
──《往事百語.一半一半.化緣化心,不一定化錢》
常有人問:「你既沒有受過正式的學校教育,也沒有學過建築,究竟是如何辦大學?建道場的?」其實,早在我還在佛教學院求學時,我就想過,未來如果要辦教育,應該怎麼計畫與實踐。後來,我從大陸來到台灣,又從台灣弘法到國外,走過許多地方,看過很多房子,每到一處,我都很留意當地建築的結構、樣式、格局、環境,並且設身處地思量,如果我是工程師,應該如何設計這棟房子?應該如何規劃這塊土地?由於平日的用心,一旦機緣成熟,不論籌辦學校,或是創建道場,一切構想早已成竹在胸,自能水到渠成。
──《往事百語.有情有義.貧窮就是罪惡》
佛教之所以能流傳千古,廣被四海,文字般若的傳遞,功不可沒。《金剛經》說,四句偈的布施勝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布施的功德,十法行中也提倡書寫、演說、披讀、印經的利益。所以,我於來台之後,致力於編輯雜誌、撰文出書的文化事業。直到現在,我依然是在年年虧損的情況下,興辦雜誌、圖書等文化事業,但我從無怨言,因為我深知:佛教的文化度眾功能無遠弗屆,非金錢財富所能比擬,要興隆佛教,對文化事業不可忽視。
──《往事百語.有情有義.弘法利生》
「行善」是教化之初階,「教化」是行善之究竟。今天我們的社會所普遍缺乏的,既不是豐盛的物質,也不是繁華的街市,而是行善與教化的心意及行動。如果大家能從彼此的關懷做到彼此的勸勉,從物質的共享做到思想的交流,從慈善的廣被做到文教的發展,從環境的美化做到心靈的淨化,相信我們的社會必定會更加安定和諧,我們的國家必定會更加富強康樂。
──《往事百語.一半一半.行善與教化》
記得四十多年前在宜蘭弘法的時候,每逢法會,我都請前來參加的信徒們順便在寺院用齋。那時大家的經濟都不富裕,許多人攜家帶眷來吃齋飯,才添幾角的香油錢,因此每次法會辦下來都入不敷出。有些人就勸我不要辦齋,但我還是寧願自己吃虧,結果一次一次辦下來,信佛教的人越來越多,也結下了許多法緣。凡事皆有因果,布施、忍辱,看起來是別人佔便宜了,其實自己才是真正的受益者。像我終生都因為吃虧而讓我的佛道更上一層樓,因為吃虧而使得佛教事業更加興隆發達。
──《往事百語.老二哲學.學佛要學吃虧》
經懺佛事本來是佛教了生脫死,弘法度眾的法門之一,長久以來,卻因為維生容易,而成為一些僧侶的職業。經懺佛事雖然行久弊生,卻也有其存在的理由,因為每個人根性不同,有些信徒可以一輩子不聽經聞法,但是百年之後,卻不能不找法師念經超薦;有人參加了一場功德佛事之後,立刻被莊嚴的壇場所攝受而皈依三寶。所以,對於經懺佛事如果一味抱持禁止的態度,徒然失去了度眾的方便。所以經懺佛事要做得莊嚴如法,而不以熱鬧應酬為能事;要讓經懺佛事作為和信徒結緣的方式之一,而不流於世俗經營;要讓經懺佛事能真正地超度亡者,安慰生者,成為一種了生脫死的修持,而不是虛假的應 付;要讓經懺佛事促使大家了解佛教對日常生活的美化作用與實用價值,而不只是死後的追思。
──《往事百語.皆大歡喜.錯誤不能一直下去》
我雲遊弘法多年,深深體會到:人間所有的問題,佛教都有辦法解決,而人間佛教,就是全球人類未來幸福的指標。因此,唯有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才能建立美好的人間淨土;唯有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才能建立佛化的清淨生活。所以,我在創建佛光山之後,陸續建立育幼院、幼稚園、診所、萬壽園、中學、大學、研究所,並成立文化、教育、慈善事業,就是希望人的一生,無論生老病死,乃至讀書就業,都可以在人間得到善美的完成,得到淨化的解脫。我們佛教徒應該當仁不讓,主動擔負起淨化社會的責任,人人都從自己開始,建立起人間佛教的性格!
──《往事百語.皆大歡喜.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
我經常看到許多清寒子弟雖然資質優秀,但是因為學費太高,只好望著大學的門檻興嘆,心裡覺得很可惜。再說,現今的時代,功利主義掛帥,連教育都變成一種商業交易,長久以來青年學子缺乏感恩的美德,所以我也想換一個方式來引導社會的風氣。基於這許多理由,我還是堅持實行辦大學不收學雜費的制度,我不在乎將來他們是否信仰佛教,但是我想如果莘莘學子能在這所學校的教育下,建立正確的人生觀,甚至社會大眾能因此對經濟價值觀念重新思考,那就值得了。
──《往事百語.老二哲學.學佛要學吃虧》
我回想自己這一生,從十二歲出家以來,心中始終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為了佛教」,所以我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化世」與「益人」。由於「為了佛教」,我從來不曾心生退卻,甚至在虛度八十年歲月後,至今仍然雲水行腳於全世界,到處講經說法、隨緣度眾,這一切無非都是「為了佛教」。
──《當代人心思潮.化世與益人》
一九四九年,我初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