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89/7-1991/4) 《星雲日記(1989/7~1991/4)》
Hsing Yun Diary 4 - Detached from Everthing: Give Your Best Effort 星雲日記4~凡事超然 全力以赴(1990/3/16~3/3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4~凡事超然 ■全力以赴(1990/3/16~3/31)工作的完成、事業的成就非一蹴可幾。
一個意見、一個理想
也要經過很多次的奮鬥、考驗,
鍥而不舍地在時間的評鑑下才完成。
凡事不做則已,既做了就要全力以赴,
不可取巧、草率、應付了事。
菁華語錄
◎一個健康的人,不僅注重營養,對知識的充實、思想的提升、心境的擴大等,都應均衡發展。
◎在生活中,要能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而住,隨喜而作。
◎一個人要成功立業,「緣」是不可少的一環,要有人緣,必須先結好緣、善緣、良緣,更要惜緣。
◎學佛要求真、踏實,裏外一如、外表一致的「本分」很要緊。
◎對事情要向前、主動、參考。能綜合也會分析,由點的聯想而左右成面的觀念;凡事都能在視野下照顧,
在心內處掌握,不做懈怠、頹唐的無事人。
◎平常就要培養對事情不計較,對得失不介意的心胸,除工作求福外,也別忘了要求慧解。
◎無求非清高,享受人間是可恥的。要學習乞士的精神,求人才會低姿態,無求傲慢。
◎學佛先學處事,能處難處之人,能做難做之事,才是真正會處事。
◎工作的完成、事業的成就非一蹴可幾。像我一個意見、一個理想也要經過很多次的奮鬥、考驗,鍥而不捨地
在時間的評鑑下才完成。凡事不做則已,既做了就要全力以赴,不可取巧、草率、應付了事,相信每一個佛
光山弟子處事態度亦應如是!
三月 十六日 星期五
去年年底曾在軍中巡迴演講,國防部為感念佛法在軍中有淨化人心的功能,今特別在國軍英雄館頒給我一座獎牌。上午九時,在許義重上校引導下,會見了副參謀總長言百謙上將、政三處田樹勳處長、軍友社吳亮生總幹事,在旁作陪的還有黃南東上校、趙山林中校等。
言上將告訴我,軍中雖有軍紀、軍法,但其力量都不及從內心自發的自制力,從教育「明德班」與「勵德班」的經驗,更要借重佛法思想的啟示。而一個健康的人,不僅注重營養,對知識的充實、思想的提升、心境的擴大......等,都應均衡發展。尤其目前動亂的社會,更應宣導佛教因果的觀念,以匡正社會人心。並盛讚《星雲禪話》,將頗深的佛理,如此生活化的闡釋,是帶動社會的最好圭臬。
佛教之所以不同於別的宗教,在於它不怕「問題」,也因為如此,佛教才有「力量」解決各種問題。很高興軍中能重視佛法教化的功能,更感謝黃南東上校、許義重上校、趙山林中校等,促成這次巡迴演講,居中的聯絡、時間的安排、事後的連繫,都有條不紊,在在表現出新速實簡的軍人本色,實功不可沒。
最後與言上將等言明,下次如再請我演講,決不可以再頒獎,因我不是為獎而講。
佛門講究的是智慧,故有一個偈子勝過三千大千世界的功德。多少年來不管在外或對徒眾,我都很用心的一直講給人家聽,卻很少有人講給我聽。為了跟得上潮流,為了帶動現代年輕的弟子,我總不時的提醒自己--不可落伍!每天如念佛似的督促自己不可懈怠,所以我總有忙不完的事、回不了的信、看不盡的書、談不完的話......偶爾靜下來時,好想有人講幾「句」話給我聽,現在才體會到講話很辛苦,聽話才幸福。
晚上六點多,慈容從澳洲回來,向我報告籌建南天寺事宜與當地市長、律師、建築師等人會商,均已達成協議。
慈容還報告說在五龍崗後山租地數十畝,市長佛蘭克先生允其每年租金澳幣壹元。問市長租期多久,市長竟一時回答不出。
容法師說︰「佛教講究都是百年、千年,而有『常住』之稱,故此租期不宜太短。」
佛蘭克市長︰「那租期就兩百年好了!兩百年後我們再聚一次來續約。」
博得大家哄堂大笑。
三月 十七日 星期六
台視記者眭澔平先生,今到普門寺訪問我,說明他目前正在為《皇冠》雜誌寫一系列的名人傳記專欄,希望我能提供他資料,他的問題是--
◎在成長的過程中,特別喜歡某幾句話?(影響比較深切的是那些話?)什麼事情印象最深刻?
一句受用的話,對一個人心智的成長幫助很大。四十年前初到台灣時,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通,頓感前途茫茫,就在此時,在普陀山閉關的塵空法師,在給我的信上寫道︰「......不要想佛教給我什麼?要想我能為佛教做些什麼?」故而激起我雄心壯志,我要奉獻給佛教所有的心智和力量。
◎出家因緣如何?
我出家時僅十二歲,只為了我已經「承諾」了對方要出家而出家。我這一生對「承諾」所付出的代價很大,且永不會更改。佛光山之創建,也是因對信徒的承諾而興建的。
我家境小康,有一偉大的母親允我出家,十年的叢林生活,受的是以無理對有理、以無情對有情的教育,(在愛的呵護下生長有限,在風霜雨雪的熬鍊下則更加茁壯。)因我受了很多無情、無理的教育,所以孕育成我為佛光山所推行的人間化的佛教。
我的個性融和,例如全省弟子有幾十萬,但從無省籍的概念(融為一體),在生活中能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而住、隨喜而作,所以我能隨時替人服務而不計代價。
◎如何深入佛法?
親近佛法非看電影、小說,要馬上進入狀況是不可能的,佛法沒有速成班,也沒有特效藥,要能養深積厚,時節因緣功行一到,一剎那即能與永恆相結合!
◎對未來計畫如何?
從不刻意計畫或安排,內心似乎沒有這個概念在,只隨順因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當然將「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是每一個佛光人的心願。
上午十時,為皈依已三十多年的弟子張肇之千金張麗明與黃少華先生,在佛前主持佛化婚禮。
下午一時三十分,至入出境管理局演講。汪元仁局長、劉副局長與田副局長都親自接待。承入出境管理局看得起佛光山,每次出國時都給予方便,尤其這一次母親來台灣,更是招呼週到。與其說我今日來此演講,倒不如說我是特地來謝謝大家,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結這份法緣。
四時,往北海道場。一路上細雨霏霏,冷風颼颼地老從車窗外滲進來,隨行的慈容怪我感冒還沒有痊癒,卻要到北海來,潮濕的空氣與淒冷的寒風,對感冒是有弊無利的。他那裏知道,我每次來北海要離開時,學生總會問︰「師父!您什麼時候再來看我們?」「師父!我們都好想您能常來開示!」「師父!下一次到台北來,別忘到北海來!」......你一句,我一句的,面對這一群赤子之心,我總會情不自禁的回道︰「下一次到台北時,一定再來看你們!」既已承諾,怎可食言?雖是感冒,但能帶給北海學部的同學高興,這點風寒何必在意!
慈容首先向學生們報告澳洲之行南天寺籌建狀況,並非常讚歎澳洲社會服務態度。一個外地來的人,一旦在澳洲居住,政府就馬上送一本簡介,告訴你附近有什麼學校,適合多大的兒童就讀;有什麼藝文場所,可以參加的活動;市場、日常百貨、銀行......的方位各在那裏。讓你在很短的時間,就可以了解你所處的生活環境與如何和大家打成一片。這種服務態度,正是佛光山要積極迎頭趕上的。
我也特勉同學們除了佛學外,語文要下功夫充實,日後國際弘法的重任,是要靠大家來承擔,而語文是必備之工具。自古以來,一些不識字的齋公、齋婆,都會想到極樂世界去,現在的年輕人怎麼不想出國?
三月 十八日 星期日
上午十時,在新竹無量壽圖書館開董事會。
下午三時,《遠見》雜誌發行人王力行小姐及主編溫曼英小姐來訪,要我談談對當前台灣政治動亂以及移民風盛的社會現象是否憂心。
我非常憂心,一個國家的政治不安定,對個人、對社會都是亮起了紅燈,其亂之因在於「不平」,因不平則鳴。今日社會重要的是要做到「公平」,也是民眾最基本的願望。民主要呼籲、宣導,以開闊的心胸主動改變政策,不要讓大家用「爭」的方式來獲取,且一爭就一直要爭下去,焉有不亂之理?
一般民眾的心性都是很善良的,也很相信政府,都寄望我們的國家明天會更好!因自己本身沒有力量,就將這份希望託付於上位者,故「領導者」應該是屬於全民大眾的,而非少數人士的。其舉止言行,都會引起風吹草動;凡事要公正、公平,多給予大家機會,不要老是這裏不承認,那裏不決定,這樣只是在樹敵,削弱自己的能力。反之,一切都承認,則全歸我使用。「重新估定價值」是急須建立的觀念。有能力的主權者,為基層的民眾謀福利,國家社會才有希望!
傍晚,《福報》總編輯王桂沰、副總編輯黃慶忠、記者林煥然等相繼來訪,一個下午就在被訪問中過去。
晚上九時前往專營佛教法物流通的洪嘉男居士府上,對其目前所經營的佛教法物,要我提供他改進的方法。勉其可以開拓韓、日、大陸、泰國、尼泊爾等地的法物,並可增設各地分支機構,以利暢銷。
今接菲律賓慈恩寺建寺人呂林珠珠女士來函--
「星雲大師惠鑒︰
這次我們宿霧慈恩寺所組佛光山朝聖團到佛光山朝聖,一行三十人,由永光法師帶領,感謝您及心平和尚、慈容法師對我們的關心、招待。從台北普門寺到高雄佛光山,一路經過十多家寺院,受到各住持熱情款待,處處愛護,給我們團員個個心中非常溫暖感動,尤其是大師您對我們的開示,讓我們法喜充滿。
此行我們最大的收穫是,目睹到台灣佛教的興盛,更讓我們知道菲律賓就需要這樣的人間佛教。不知什麼時候,菲國才能像台灣佛教那樣好?
我虔誠希望大師能早日到菲國來,讓菲國信徒能早日得到佛光普照。
菲律賓弟子呂林珠珠敬上」
三月 十九日 星期一
每次從佛光山來台北講演、辦事或開會,事情一完就又匆匆地趕回山上,很少有機會跟普門寺的住眾講話。難得早上有個空檔,特在會議廳集合大家,希望藉這次的會談,幫徒眾解決一些生活上或工作上的困難,並期勉共處應建立在彼此的尊重上。工作時,不要以佛菩薩的標準來要求對方,共事時要看對方的長處,不要去挑剔人家的短處。要以謙虛、慈悲、熱心、愛護常住的形象來服務信徒,把「心中的話說出來」,沒有什麼事不能解決的。
為達成任務,以及吸取經驗,與主管相處要--
一、受責不怒顏。 二、工作不拖延。
三、聽命不違逆。 四、報告不隱瞞。
五、隨眾不特權。 六、敬業不偷懶。
七、私情不建立。 八、積極不頹唐。
九、慈悲不孤僻。 十、活躍不呆板。
十一、進步不落伍。 十二、圓融不極端。
在進修方面,每天固定抄經(或文章)二千字,寫作雜感二百字,並可對著錄音機「讀書」一小時以訓練口才。多看些義理的經典,以激發思想的拓展。大家要同心協力,使普門寺成為--
一、佛光山的縮影--佛光山的展示。
二、推動多元化的活動時,能為各別分院的楷模。
三、在這人文薈萃的台北,是一座不可忽視的精神重鎮。
下午三時三十分,前往實踐家政專科學校佛學社講演,徒眾都認為我「外務」實在太多了,就婉求道︰「師父!您太辛苦了,今天的開示,請您不用去,讓我們來替您分這點勞!」
我心想,實踐家專我還沒有去過。徒眾雖這麼好意,我還是決定自己去。
五時半從實踐家專出來,即刻開車上高速公路。晚,十時回到佛光山。
三月 二十日 星期二
這幾天在海外留學的徒眾,紛紛來信或回山,向我報告他們的近況,如︰
依筏去年年底得到夏威夷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後,這個月又接到耶魯大學錄取通知,將於秋天往耶魯大學宗教系進修博士。
依馨今春畢業於日本佛教大學碩士班,正準備佛教大學的博士班考試。
依益、永有也獲得英國威爾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之入學許可,今秋將赴英國深造。永智這個月考取了日本大正大學研究所。
吳美銀(依律法師之妹)今於日本佛教大學畢業後,目前留在該校實習一年。
本山叢林學院研究員涂玉盞,也於這個月獲日本國家獎學金公費留學,將入日本東京大學研究所,常住特贈予獎學金,以資鼓勵。
其他如慈怡、慧開、依恩、依華、永中、永傳等時有成績單及問安的信。
佛光山是以文教為主,所以對人才的栽培總全力以赴,只要你有條件、能力,我都恨不得每個徒弟都能飛得高、飛得遠!
記得十年前,我有一個讀醫學院的徒弟,他平輩間的師兄弟都以他為榮,只要有人到台北都會繞道去探望他,因他功課忙又要實習,寒暑假回常住的時間很短,大家也都能體諒。那時山上正在籌組「雲水醫院」,期盼他學成後能加入。
就在他醫學院要畢業的那一年暑假,有一天他找我講話︰
「師父!我今天到殿堂去幫忙,看到師兄弟在收信徒的油香,我覺得好可恥!」
我有一分鐘的「默」然,問道︰「為什麼?」
「佛門是清淨的地方,做功德拿錢太俗氣了。」
腦海裏映著在殿堂裏服務的徒眾,每天要犧牲自己修持的時間,將佛法布施給人,解決人們心理的困難、煩惱,其辛勤並不亞於一般的「生命線」或「張老師」。信徒布施淨財,在「財法二施等無差別」的功德下,是一項多麼神聖的弘法工作!為什麼你要認為俗氣?
醫學院七年來近兩百萬的學費,不都是師兄弟們辛勤的服務所成就的嗎?在學業完成時,卻用嗤之以鼻的態度來回報,就不可恥嗎?這是現代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嗎?
真是「一樣米養百樣人」。
一個人要成功立業,「緣」是不可少的一環,要有人緣,必須結好緣、善緣、良緣,更要惜緣,故待人處事要︰
一、存誠去偽,篤實不虛。
二、謙恭友愛,慈悲熱忱。
三、明理樂觀,關懷大眾。
四、珍惜因緣,培植福田。
五、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六、尊敬感恩,勤儉本分。
七、發心立願,自覺覺人。
三月 二十一日 星期三
山上人多,所遇的困難彼此也不一樣,徒眾每次找我開示,其話題都離不開工作者、做人、處事、度眾......的事情。雖然他們會在我一句話、一個觀念、一個暗示下舒眉,但其癥結實咎於各單位彼此間的溝通、協調不夠。解鈴還須繫鈴人,為彌補這個缺失,今起一連十天,每天兩個梯次,以為師者之立場,要與各單位座談,希望從中能幫助他們發掘工作上「困難」所在,也藉此窺知「各單位替常住做了些什麼?」
上午七時三十分起,第一個座談的單位是慈善監院室。我自退位後,山上的行政事務就不曾過問。但為替徒眾解決行政上的問題,特邀住持心平、都監慈容列席備詢。
慈善監院室是以推行本山各種慈濟事業為主,所屬單位有︰
一、大慈育幼院
二、慈悲基金會
1.佛光診所
2.雲水醫院--施診醫療隊
3.冬令救濟會
4.急難救助會
5.友愛服務隊
6.觀音放生會
三、蘭陽仁愛之家
四、佛光精舍
五、萬壽園公墓
可以說將人的一生--幼有所養、老有所安、死有所葬,做了最好的安排。
育幼院是一份良心事業、愛心教育,老師們對院童的保育、心理、教務......都照顧得無微不至。目前育幼院老師所遭遇到的困難是,有些院童因「沒有」父母,育幼院撫養時,就依我俗家的姓,姓「李」。而現在長大要領身分證時,父母欄則填寫監護人「釋心平」,戶政事務所的人員指示,孩子應從父母欄姓「釋」,不可姓「李」......。對這種非師父或佛光山能力所能解決的事情,只好委託慈容與主其事的戶政人員商量,在不傷害院童的自尊心下解決問題。
將醫療送到偏遠地區,讓健康的人出錢,替貧困的人醫病,是當初成立雲水醫院的構想。目前以佛光山各別分院為據點,每天十餘部的義診車,每日如行雲流水般往返各偏遠鄉鎮,並有法師隨隊出診,隨機、隨緣為患者解答生活中的種種疑問及心理輔導。(最遠者曾於兩年前到過泰北難民村施診)佛光山對雲水醫院之展望,是期能有百部施診醫療車,同時巡迴全省各偏遠村落。
其他如冬令救濟、急難救助、友愛服務隊等,因長期的工作下來,現已成為例行的事務了。
「蘭陽仁愛之家」是本山免費收容無依無靠的老人、沒有生活能力的老人,每年平均收容約八十人。「佛光精舍」則是提供老人安單,頤養天年的靜修場所;來此的大都是皈依三寶的信徒,其身分有大學教授、軍官、律師、退休的公務人員等,他們在都市都有很美好的家庭,只是到精舍安單,尋求另一種靜修生活,此是與仁愛之家不同之處。
在《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的〈醫品〉第三中記載「貧窮者教以大施,病瘦者給予醫療,無護者為作護,無所歸者為受其歸,無救者為作救樂......」,願慈善監院真正能負起佛光山普濟社會的慈心悲願。
上午九時,座談的對象是信眾監院室。
信眾監院室內設有信眾部、社教處、信徒會員服務中心、會籍處及負責南區各個佈教所,綜理、協調、方便信徒之各項服務,並舉辦皈依、傳戒、朝山、佈教、講習會、弘法等工作。信眾監院室的弘法工作,是將佛法與社會結合在一起的最佳寫照。
今年元月份到西來寺前,曾答應徒眾,等春節忙過後要為大家上課,這幾天職訓處正在籌辦「弘法人員訓練班」,各別分院都有徒眾回山參加,乘此人多之際,決定從今起每晚七時三十分為全山徒眾上課。
我以前為大家上過「怎樣做個佛光人」共有五講︰
今天要上的是「怎樣做個佛光人」第六講--
一、佛光人要有為教的憂患意識。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當然佛教興亡教徒也有責,佛光人不應醉生夢死,庸碌地度過人生,要與佛教興衰的脈搏同跳動,記取教史上三武一宗、民初教產興學及文化大革命時教難的教訓,不要一心只想極樂世界,現實的問題沒有解決,西方也不容易去。......要自我充實,關心國家、社會、常住、眾生,以培養憂患意識,否則如何替佛教擔當責任?負荷如來家業?
二、佛光人要有為道的篤實心態。
學佛要求真、踏實、裏外一如。外表一致的「本分」很要緊,在叢林裏若讚歎一個很有道心的人,說他是一個本分人,可見「本分」是一個出家人的形象。
舉止、言談、修持、行為要落實,不可好高騖遠。熱忱的面孔要有冷淡的心,冷淡的心中要有熱忱的外表,即生活中要守持根本戒律、具足莊嚴威儀、有因果觀念、有慈悲正直的心胸。
三、佛光人要有對事的敏銳覺知。
佛門裏常講一念三千、一心法界、一心兩門......就是在談我們的敏銳覺知。對事情要向前、主動、參考。能綜合也會分析,由點的聯想而左右成面的觀念;凡事都能在視野下照顧,在心內處掌握,不做懈怠、頹唐的無事人。跟不上周遭生活的節拍是會被社會所淘汰的。
四、佛光人要有為眾的慈心悲願。
禪宗稱佛門為叢林,獨木不能成林,即喻人眾多聚居的地方。凡事都要「眾」志成城,故修行不可以離開群眾,要培養對眾的喜好,及如何處眾、領眾、和眾、愛眾、助眾、敬眾、容眾......能如此才能做到對眾生的慈心悲願!
佛光山的徒眾寧可沒有學問,不可沒有慈心悲願,因在佛法裏是以慈悲為重的。學習階段要耐煩,熟讀深思,才是研究佛學的不二法門。
三月 二十二日 星期四
今天約談的有福利監院室、法物流通處、佛光出版社三個單位。
福利監院室是佛光山唯一之營利單位,其所屬有台北、高雄佛光書局、朝山會館、麻竹園及本山佛教文物流通處。這些單位之所得盈餘,供給本山住眾之生活所需、作為研究佛法之道糧、弘法利生之經費及救濟救災之財源。
朝山會館、麻竹園是本山面對人群最多的第一線,與社教、殿堂、信眾的聯繫最頻繁,為了要讓來山的每一位客人入寶山而不空手回,會館的知客師總會配合全山各單位與來訪的社團、機關、團體、信徒,安排簡介、參觀、說法、食宿等。(有一點引以自豪的是會館廚房二十四小時都有飯菜,給一些因工作而誤餐的人眾,或一些遲到的客人提供了最佳的服務與方便。)
在流通處的服務人員,大都是來自全省各地的小姐,秉持著對佛法的嚮往而上山。勉其在佛光山要將佛光山當成是自己的家,這裏的一切都有我一份,這樣工作起來不僅法喜,也是「理所當然」了。
平常就要培養對事情不計較,對得失不介意的心胸,除工作求福外,也別忘了要求慧解,多參與本山的佛學社團及常進圖書館來充實自己。並帶著歡喜心和上山的遊客、信眾結緣,是一處福慧雙修、廣結善緣的好場所。
佛光出版社編輯部運用中國圖書分類法,有系統有計畫地出版與佛教有關的各類圖書與視聽法物。依經典、概論、史傳、教理、文選、儀制、用世、藝文、工具、視聽法物等十類而出版,總名為「佛光叢書」。至今已出版一百一十三種,百餘冊。最近新推出有漫畫叢書。如《僧伽的光輝》、《王舍城的故事》、《菩提達磨》......等,深為一般初接觸佛法的青少年所喜歡。
指示出版社日後出書不要太專門,否則不易為大眾接受。並允其成立工作室及編列預算添購新書、工具書。
據西來寺傳來消息得知,聖地牙哥大學採用佛光出版社發行之「英文小叢書」為教材,這實在是一件很讓人欣慰的事!想三十年前,在台灣弘法時,都要鞠躬、磕頭的將佛法送出去,而現在遠在美國的大學,竟採用我們出版的書為教材,不僅是驕傲也是肯定。
上午十一時,高雄文殊講堂創辦人慧律法師及信眾二十五人等來訪。
慧律法師是目前僧青年中頗為傑出者,其講演的錄音帶到處可見,佛光山弟子有不少人是他的忠實聽眾,曾有徒眾對我抗議道︰「......師父的錄音帶不聽,竟去聽別人的!」可見其風靡程度。
午餐在心平和尚的安排下,慈惠、慈容、依嚴、慧軍、慧化等均在旁座陪,席間仍以我去年訪問大陸情形為問題中心。畢竟大家對大陸的佛教還是關心的。
應其邀請,將於四月十四日至文殊講堂演講。
晚,續為職事們講「怎樣做個佛光人」第七講︰
一、佛光人不以經懺為職業。
經懺,在佛門中有功也有過。功者︰使佛法深入社會民眾家庭,且為佛教在經濟上增加來源。過者︰會讓人心志墮落,貪圖嚫錢,懶惰懈怠,誘惑迭至。佛門講究的是結緣,生者要結緣,死者更要結緣,但絕不可以經懺為職業。
二、佛光人不以遊方為逍遙。
遊方不同於參學,參學要有參學的條件,要能發心作務、受屈苦勞,並經得起磨鍊。遊方是無目標、無志願、不負責任的閒蕩。凡事沒有規矩是不能成方圓的。
三、佛光人不以自了為修行。
能為眾生服務、服勞就是修行。《華嚴經》云︰「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修行要儲備資糧、培植福德因緣。故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自了漢是焦芽敗種,非佛種也。
四、佛光人不以無求為清高。
一般人總認為「人到無求品自高」,這是錯誤的。出家人又稱「乞士」,上乞諸佛之理以養慧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