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89/7-1991/4) 《星雲日記(1989/7~1991/4)》
Hsing Yun Diary 6 - An Uninvited Helper 星雲日記6~不請之友 不請之友(1990/8/1~8/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6~不請之友 ■不請之友(1990/8/1~8/15)在大悲懺儀結束的那一搥鐘聲,
我突然出現在大殿中,
信徒們高興的歡呼
夾雜著掌聲久久不息,
沒想到「不請之友」
能帶給大家如此歡喜,
實在好感動。
精華語錄
◎凡事要做得盡善盡美,是要集合很多人的智慧、經驗、心力共同成就的。一個人獨自摸索、作業,只會事倍功半,
且掛一漏萬,更是不合現代潮流的做事方法。
◎如果心中有佛,眼睛所見都是佛的世界,耳朵所聽都是佛的音聲,嘴裏所說都是佛的語言,身體所感受的都是佛
的真理。
◎學佛者要正信正見,生活起居要有叢林風範,弘法度眾不妨方便隨緣,讓傳統與現代結合在一起。
◎僧伽教育是一切佛教事業的根本,關心佛教更別忘了僧伽教育。
◎宗教真正的目的在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
◎佛光山的弟子都有共同的理想--興隆佛教;共同的目標--淨化人間。
◎能知足者,天不能貧;能無求者,天不能賤;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能不貪生者,天不能死;能隨遇而安者,
天不能困;能造就人才者,天不能孤;能以身任天下後世者,天不能絕。
◎「法輪常轉」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付之於信眾身上的普利活動。
◎不管什麼團體,若沒有新血輪的投注,則易衰老,進而淘汰。「傳燈」不僅是一種理念,也是責任。
◎肯結緣才有人緣,有人緣做起事來助緣就多。
◎一件事情的價值在於它的含義與精神,不在於它的稀奇或金錢。
八月 一日 星期三
上午八時,應心平和尚之邀,繼續列席各單位主管聯席會議。
每次開會若看到會場有多餘的空位,我都覺得好可惜,總會建議主其事的職事,開放一些列席的人,給大家多一些見習的機會。
我於一九四九年來台,從在宜蘭弘法開始,到現在佛光山已開山二十三年,全山比丘、比丘尼徒眾六百多位,有老、中、青三代層次,心平和尚繼我之後,也用開會來溝通、協調,是培養大家共識的最好方法。
今天討論的議題有︰
一、明(一九九一)年本山及各別分院重要行事。
二、各別分院共同支援美國西來大學的籌建。
三、一九九○年度功德主提名、升品審核。
四、本山出版之錄影帶、錄音帶免費出借案。
五、由傳燈會統一公布徒眾南來北往、出國回國、旅遊參學等告假、銷假手續案。
農曆七月是佛門孝道月,供僧、募道糧、超薦佛事,把每一座寺廟都動了起來。「道糧」是為辦學、辦道之用,可是目前有些道場只有一個人,既不辦學又不弘法講經,也一樣跟大家在募道糧,不知募給誰用?
「供僧」是佛門的傳統節日活動,但如今已漸形成大拜拜式聚會,為不失此真義,有待正信的佛教徒建立制度和樹立形象。今年本山除普門寺外,各別分院將回山統一舉行供僧法會。
我過去在叢林受教育時,生活雖然很清苦,但每半個月仍可收到剃頭的籌碼一根、衛生紙十五張。在物質豐富的現代青年或許覺得這沒有什麼,但它卻代表常住的一份關心與肯定,佛陀也常自稱︰「我是眾中的一個。」在團體中,凡事都有我的一份,是多麼難得。能抱有這種稀有感,就易感受到「自己」與大眾的關係,進而能苦修充實,莊嚴內涵,克勤穩健的樹立新形象。(領導者懂得和眾、屬下懂得敬業、工作上懂得虛心、弘法上懂得隨緣、處事上懂得方便,學什麼像什麼,不負工作上應盡的責任,並定期與主管呈報、交流,有了新形象自然能帶動團體的朝氣。)「如何開拓佛教的未來」是這個時代僧青年的共同使命。
服務於屏東長治鄉公所的許淑卿小姐,托依日送來兩枚印章給我,分別是「佛光永普照」、「法水永流長」,並在信上特囑「閒章兩枚,博君一笑」!實一有心人也。今後我寫毛筆字時,又可多兩枚章可蓋了。
連日來每天都有陣雨,心裏老記掛著興建中的大齋堂,但一直抽不出時間去巡視。傍晚,利用雨停的空檔,特地去現場查看,緊臨信徒服務中心的大齋堂工程,連日受雨水的沖刷,土壤流失得已在坍塌,趕緊指示大家搶救,此次回山參加開會的各別分院住持,率先搬砂運土,男女眾學生也齊力在堆沙包、和水泥......。好熟悉的畫面,不禁憶起開山時,挑石頭、搬水泥的情形......
八月 二日 星期四
上午十一時,是「普門中學新任校長布達及交接典禮」,前來參加典禮的有立法委員陳哲男、省教育廳視察林天賜、空軍特勤部司令鄧祖琳、救國團高雄縣團委會總幹事李嘉新、國民黨高雄縣黨部主任委員顏文一、教育局主任督學陳瑞忠、教育局學管課課長黃國銘、高雄縣教育會理事長蔡森煌、沙鹿高工校長白龍芽、桃園農工職校校長呂理福、恆春工商職校校長丁履準等,還有這一次回山開單位主管聯席會議的佛光山宗務委員依嚴、依恆等各別分院住持,也都隨緣在旁觀禮。
普門中學創於一九七七年,原本只有三十五名學生,十三年來已發展至現在的國中部、高中部及職業科,今年大專聯考有二十七人報名,十一名考上大學,歷年來學生的表現,常受評鑑單位獎勵--
一九八○年及一九八二年,軍訓教育成績,獲教育廳頒獎。
一九八一年及一九八六年,國中評鑑成績優良。
一九八二年,高級部觀光科,榮獲省教育廳評鑑為全省第一名,並獲「無缺點學校」的美譽。
一九八六年,幼兒保育科於全省公私立十六所學校中評鑑,總分列為第三名,教學單項得分居全省之冠。
一九八○年,南區中等學校自然科學實驗比賽,獲團體乙組冠軍、個人生物組第三名。
原普中校長慧開法師因在美國攻讀博士,代理校長慧傳法師近幾年來有心於僧伽教育的發展,故在董事會中決議延聘有「職校建教之父」之稱的王廷二先生為普門中學第四任校長,國大代表姜吉甫先生為駐校董事。(常住將任命慧傳法師為佛光山叢林學院北海道場訓導一職。)
今天的交接典禮由我主持布達及致贈聘書,心平和尚和新任董事長慈惠監交。承蒙這麼多的上級主管及各校校長來參與盛會,實在非常感謝大家,立法委員陳哲男先生(也是立院教育委員會召集委員)在致詞中說道︰「普門中學是中華民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典範,其辦學理念遠超乎教育的境界,足以為公、私立學校的表率。」
教育廳林天賜視察也說,與會貴賓之多、場面之盛大隆重,是他承辦私立學校業務十五年來從未見過的;教育廳也從未派人出席,這是他第一次破例參加。並讚許普門中學高中部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如此多的讚美與肯定實在給人莫大信心,但願普中將來也能回饋給大家更多的希望。
應華視「新聞廣場」電視節目之邀,晚上七時三十分在華視攝影棚錄影。下午二時,從佛光山出發到小港機場想搭三時二十分的飛機到台北,誰知到機場時,因霧濃雨大飛機停飛。只好回頭開車直奔北部,沿途雨勢似乎隨者車輛的飛馳驟增,座前的雨刷忙碌擺動,頗能與我心急的脈動相應,為怕耽誤錄影時間,只好「方便」地走路肩,整個心思就在算「超」過幾部車子?好像只要贏過高速公路上那長龍似的車隊,就可以到台北似的。晚上七時二十分準時到達華視大門口。下車時,不禁莞爾,「快遞」也不見得如此準時。但是公路違規,罰款不知要多少?
今晚座談主題是「社會亂象何時了?宗教力量如何導正人心?」除主持人李濤先生外,還有基督教的周聯華牧師、密宗的林雲教授。
自從社會解嚴之後,新的次序還沒有建立,但原來社會的價值系統,一些道德規範,公信力和公權力,以及純樸善良的心,好像被社會呈現出來的貪婪、暴力所取代。
「為什麼社會會有這種亂象?社會是否有病?有藥治嗎?」
「如何讓人覺醒?以避免『無知』的犯罪案件發生?」
「大師是否有時會有無力感與挫折感?」
「在貪瞋癡與自利之間,如何取得均衡點?」
在座談結束前五分鐘,則由現場觀眾提出問題,由我們回答,有人問道︰
「在《普門》雜誌上的『星雲日記』專欄中,看到大師在百忙中能保有一顆歡喜心,悠遊自在!請問大師是如何修持的?」
「今日社會那麼脫序,我們自己明心見性還不夠,要如何以最有效、快速的方法來改造社會風氣?」
「宗教一直在發展,可是這幾年的社會治安反而沒有比較好,這問題到底出在那裏?」
「如何以宗教來創造佛教所說︰『當下的極樂世界?』『人間的淨土?』」
我的願望--現場的觀眾和電視機前面的觀眾,每一個人心中有佛。如果心中有佛,眼睛所見都是佛的世界,耳朵所聽都是佛的音聲,嘴裏所說都是佛的語言,身體所感受的都是佛的真理。要緊的--心中有佛,則這個社會的顏色、音聲也都不一樣了。
錄影後,很多現場的觀眾有的跑來跟我照相,有的來問我問題......。因明天又有一連串的事情待辦,故取消到普門寺休息的計畫,連夜開車回佛光山,雖已是深夜二點多,心平、慈惠、慈容、慈嘉......還有今晚剛從日本回國的慈怡等,均在門口等候。他們都很不忍心看我如此南北奔跑,又要我早一點休息,又要聽我今晚錄影的情形......
躺在床上,隱約中聽到男眾學部學生正在打起床板。
八月 三日 星期五
將於下個月赴北京參加第十一屆亞運會的中華男、女籃球隊,為紓解緊張的情緒,趁在左營集訓空檔,由劉俊卿教練帶隊到佛光山禮佛。
他們一行巡山後,由知客法師陪同到雙圓堂來,一個個高大、健美、結實的英姿,把空氣都凝得很有「氣概」,突然覺得雙圓堂嫌小了。
對這些男女國手平常辛苦的練球、南征北討的為國爭光,除了尊敬外還有一份羡慕。我少年時受的是關閉式的教育,連眼睛都不准亂看,「那一樣東西是你的?」喝斥聲,總在不經意的瀏覽下,當頭一棒!所以經常是過「眼不看、耳不聽」的日子,雖是如此的生活,但少年時期的活躍,仍不減對籃球的喜好,利用在山中砍柴時,做了一個克難的籃球架,因好打球常被院方警告和記過。
在佛門中朝山、拜佛是修行,打籃球也是一種修行,尤其在體育方面,從中我們培養了︰
一、勇於認錯︰現代的青年最大的毛病是不肯認錯,而打球犯規時,都要主動舉手承認犯規,認錯。
二、團隊精神︰打球要互相配合,不能單打獨鬥,重視彼此的合作和默契,並服從裁判的判決。
三、愛你的敵人︰有了對方才能遊戲,球才能玩得起來,能把這種關係處理很好,自然在時間、空間上就能
掌握。
所以我提倡佛門應有籃球的運動。
我平常很忙,買電視的唯一目的就是要看籃球賽的轉播。打輸時,我總慨嘆道︰別的國家都是以專業的方式在訓練球員,而我們則是利用下班做業餘式的訓練,基本的條件就不如人......。每憶及此就好想軍中有「體育營」的成立。世界潮流已不一樣,科技上、文化上、戰場上可以報效國家,在體壇上也一樣可以為國爭光,希望有關單位也能注意到這一層。
「想家」,似乎是每個在集訓的球員最難釋懷的一件事,常云「男兒四海為家」(當然女孩子也是一樣),要走出家才有自己的世界,今天既是國手級的人物,是全國的,更要擴大自己的心胸和社交的範圍,平時除體力的訓練外,心力的訓練也很重要。一個代表國家的人物,必具有大善根、大福德來承受一些打罵及血汗交流的教育,理由多就不容易接受別人的教導,何況打球是要將多少的心打成一個,就如合唱一樣,重在集體的榮譽,焉能為自我的情緒或理由,而違背當初入隊的那份信念?不忘初心、維護信諾是國手級人物最基本的理念。
打球,主要在於心物的一致,與劉教授提及素食與打坐,可以培養耐力和定力,尤其打坐更可消除疲勞。期望這批奔馳於國際球場上的健兒,能為我們的體壇定位。
中午,《中國時報》記者吳玲嬌小姐來訪,要我對「佛教的期望如何」等問題,談一些我的看法。
佛教是大家的,需要大家一起來關心,不能一枝獨秀;學佛者要正信正見,生活起居要有叢林風範,弘法度眾不妨方便隨緣,讓傳統與現代結合在一起。而佛教前途必須靠人才來興隆,人才則必須靠教育來栽培。僧伽教育是一切佛教事業的根本,關心佛教更別忘了僧伽教育。
高雄縣長余陳月瑛率建設局長陳奇茂、農業局長陳堅強、水利課長蔡崑憲、建設局技正陳福山、觀光課長湯毓勳、土木課長陳存聰、建管課長陳瑞賓、大樹鄉興田村村長高文雀先生等,為本山設立停車場方案,來山勘察地形。除心平、慈容及有關工作人員陪同縣府一行人巡視外,余陳縣長也非常尊重我的看法。對本山停車問題,縣府認為鳳山、大寮前往本山的外環道路已開闢,可將舊有道路移作路邊停車場,並將放生池建為路外停車場,以雙管齊下的方式來解決停車問題。
《自立早報》記者宋朝欽、劉雲龍、蘭萱等人來山,訪問了我一些問題。
台灣佛教的發展趨勢,已從僧團到在家教團,從寺廟到講堂、居士林、念佛會的成立;從古老的印書到精裝佛經的通行;從深山的苦修到社會的弘法;從自利的修持到利他的公益事業......。政府方面,對佛教若只注重社會公益方面,將會使宗教墮落,宗教非僅慈善事業,宗教的真正目的在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對於佛教的文教事業,如人才的培植、信仰品質的提升、風氣的改善、度眾的人數、出版的書籍等都應在評估之內。
台灣在光復初期的佛教,分有台北觀音山派、基隆月眉山派、台南開元寺派、中部法雲寺派、南部岡山派。台灣光復後,四十年代的佛教代表,有李炳南的居士派、白聖法師的傳戒派、印順法師的學者派、南亭法師的講經派、慈航法師的青年僧派。
我於一九四○、五○年間正從事佛教文化事業,與各方都有聯絡,佛教界的大小事情皆了然於心,我自許是台灣一部「活的佛教現代歷史」。當初在大陸我受教於佛教各宗派的律下(棲霞律學院)、教下(焦山佛學院)、宗下(金山和天寧)的叢林生活,佛光山雖現代化,但從沒有離開過根本傳統的佛教。
我教育徒弟的方式是以無為有,大家因為不爭權位,不要名利,所以就沒有糾紛排斥的人事問題,在信仰的理想下,在修道的感召下,將大家聚在一起。佛光山的弟子都有共同的理想--興隆佛教、共同的目標--淨化人間。如何領導大眾?「無為而治」而已!
八月 四日 星期六
今日與「中鋼禪學社」和「中船真諦社」等一百二十餘名人士見面。此團體是由中鋼副總經理蔡馬陵先生帶領,蔡先生是禪學社社長,也是本山信徒,此行他們利用假日參訪南部各顯密道場,佛光山是第一站。特與大家談「禪是什麼?」會後發問非常踴躍。問題有︰
◎「南無阿彌陀佛」是何意?
◎如何實踐「給人信心、歡喜、希望、方便」信條?
◎「觀世音菩薩何以能同時異地出現?」「何以會有那許多化身?」
◎六道輪迴與人口的增加有關嗎?
◎「業報」的因由如何?
會談結束前我並委請中鋼人事處林宗賢主任,為中華佛光協會中鋼分會的會長。
走出五樓的法輪堂,二樓雙圓堂有一群「寺院生活探索營」的學員們正在座談,此探索營主要是為滿足社會青年對寺院生活的好奇,活動的內容以巡禮南、北寺院為主,因報名的人多,只好分梯次,南、北二隊同時舉行。
由大雄寶殿傳出陣陣念佛聲,是朝山團的信眾在共修。佛光山除節令法會外,平時不管是白天或晚上,總有不停歇的活動在運作。「法輪常轉」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付之於信眾身上的普利活動。
八月 五日 星期日
早上,劉國香居士和我談話時,對籌組「中華佛光協會」提供了一些意見。最近很多信徒對這個屬於全國性的人民團體--「中華佛光協會」都很關心,來信詢問或建議組織章程者不少,希望這一個協會的成立,能使信眾有更大的活動空間,擬計畫組織章程草擬後,再請信眾一起來審訂。
近半年來山的團體、學校、社團、公司、國外賓客很多,負責社教處的徒眾每天巡山簡介、開示座談,有時五、六起,如果是碰到誤點的團體,空著肚子等候更是常有的事,看他們那麼辛苦,好想講一些讚美或鼓勵的話,可是話到口邊總會讓我碰到一些不如法的事,總是那麼美中不足。中午,負責社教的依來、依有、永嘉剛送走一批客人,特留下他們講話。
「凡事要做得盡善盡美,是要集合很多人的智慧、經驗、心力共同成就的,一個人獨自摸索、作業,只會事倍功半,且掛一漏萬,更不合現代潮流的做事方法。時下青年,有的還不能觸及於這一方面的知識,對別人的教導看成是指責,糾正說成是找麻煩,常常以『你不了解我們』、『你誤會我們』來自我設防,如此,再好的指導也無法起作用,更談不上進步。能吸收對方的經驗、長處,才能自我增進。」
畢業於本山佛學院的天文法師為其寺院大殿重建,要我替他寫一副對聯。中午,與慈莊、慈容到屏東五條溝映泉寺去看他,對其寺院的布局,建議他「要有規畫」,不要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建築要有空間,寺院前後的土地應先承購,以備將來使用。
鄉間寺廟淳樸的氣息、一塵不染的環境和與世無爭的悠閒氣氛,加上認命操作、老實念佛的年老比丘尼,這畫面很像一九五○年代的佛教形象,不管什麼團體,若沒有新血輪的投注,則易衰老,進而淘汰。「傳燈」不僅是一種理念,也是責任。
大樹鄉興田村的村長高文雀先生為了慶祝新任就職,今晚舉辦四十桌的聚會,請我去講幾句話。全省各地乃至國外到處我都去弘法講經,佛光山隸屬於興田村,要我去講幾句話,當然義不容辭。晚上七時三十分到達高村長宴客的地方,只見魚肉滿桌、酒味衝鼻、舞台上卡拉OK式歌聲洋溢,我一襲長衫居間,同一區域卻是兩個世界!
前兩天我到華視錄「新聞廣場」節目,將於今晚十時播出,九時左右就有徒眾提醒我要收看。一向對自己的錄影或錄音,都「很不好意思」去看或聽,不過徒眾都這麼關心,我也隨緣陪大家一起看,只要有廣告的空檔,別分院的徒眾或信徒都會打電話問我︰「師父!您有沒有在看『新聞廣場』?」前後接了五、六通電話。
常聽現在一些廣告詞--「同步錄音」、「同步作業」、「同步生產」、「同步發行」、同步……。
今晚我真體會到「同步」是思想一致、血脈相通、心心相印!
八月 六日 星期一
雖然現在是暑假期間,但佛光山叢林學院國際學部的英文班和日文班仍在密集上課。下午二時,慈莊特約就讀日文班的同學講話,聽聽他們進修日文的心得(慈莊、慈惠、慈容、慈嘉、慈怡等都是二十年前的留日學生)。
我則在法輪堂和英文班的同學座談。內容有--
「為什麼要就讀英文佛學班?」
「目前國際佛教趨勢?」
「如何去了解芸芸眾生的需要?」
「當前佛教現狀下,我該扮演什麼角色?」
「英文佛學班結業後,我怎麼辦?」
一個人選擇了出家這一條路,在無限的時間空間裏如何安排自己?處理自己?計畫自己?要往那個方向發展?目標在那裏?如何安住?這些都要想清楚,不要懵懵懂懂得過且過,否則容易出差錯。
就讀英文佛學班的同學則必具有國際性格、主動性格、包容性格、喜悅性格才容易與外籍人士打成一片,要督勵自己用功,但不要死讀書,要明白自己的身分、角色、使命,不要荒廢踰矩。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家都投注了那麼多的時間、精力、感情......在英文佛學上,將來在國際舞台也要拿出度眾的成績來,否則這種人生的投資未免太便宜了。日後主辦國際會議、學術會議的基本成員,將會以大家為基礎,沒有社會弘法的經驗、沒有國際的新知訊息,如何肩負這項責任?要學習、要增進、要充實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不要天天想要人家如何待我、給我,要想--
「我要如何待人給人?」
「與佛光山的道風、思想融和嗎?」
「如何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我對國家、佛教、人間的貢獻有多少?我發心承擔了多少?」
每年的暑假,山上活動的人都很多,徒眾忙著接引一批批夏令營、短期出家、講習會的學員,所以跟徒眾接觸機會不多,等到徒眾活動告一段落後,我又要出國了,好珍惜這段在台的時間,我想好好跟徒眾相處,尤其是學生們,但是各地的演講、開光、落成等外緣卻又是那麼多啊!
佛光山的發展要感謝的助緣很多,其中一項是沒有人事費。佛光山六百多名徒眾,除學生有正常的作息外,職事每天工作超過十四小時的比比皆是,每個月他們都是象徵性拿點單銀,前兩天開宗務委員會時,部分委員建議,要依大家負責的職務,給予不同的補助,消息才透露,我就收到依諦和巫秋蘭的信,表白佛光山是我的家,我為這個家付出心力是應該的,又不是在公司行號上班,為什麼要多拿補助?希望常住把我看成是佛光山的一分子,發給我單銀,不要發補助......。看到這些信我很感動。想到有些人,很會比較、計較,我很感嘆。
傍晚,依嚴陪同圓福寺信徒游次郎、王敏男、范耀仁、劉坤火、陳金練、沈纘勳等人來訪,順便與其談到「中華佛光協會」的章程內容,大家都很熱烈地提出意見,希望這個協會的成立,能幫助更多信眾。
八月 七日 星期二
每天我都是在已排定的行程下過日子,徒眾學生想跟我講話請示,總要先探聽我的行蹤。最近在我房門外、門縫內,常有徒眾會塞進一封信或一張便條紙--
「......在您忙著到處弘法開示時,請為我們保重......」
「師父!您的時間都被『別人』瓜分了......請留一點時間給我們。」
「......師父雖在山上,可是感覺就像在國外,難得見到一面,只能從報章雜誌上,看到您在『南奔北跑』,又不忍又心疼......」
我並不怕忙,也甘於這份忙,常有人對我說︰「大師!您所到之處,總有一大堆人圍著,您好有魅力!」我想這不是魅力,而是我平時廣結善緣的結果,我雖沒有像杜甫那樣︰「安得廣廈千萬間,盡庇天下寒士皆歡顏。」但卻非常有心︰要將佛法傳遍三千界,盡庇天下眾生皆受惠。
徒眾雖常會埋怨要見到我的機會很少,但我深信徒眾對我的向心力,因為我以身教將佛法深入社會每一階層,為大家開拓更寬廣的弘法視野,為滿將「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心願,我勾畫了此目標讓大家追隨。在這些前提下,能不能天天看到我,能不能跟我講話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是否跟我相依?思想是否跟我一致?
中午,撥個空到都監院巡視,「都監院」就像是佛光山的中央政府,是運籌帷幄的中心,事情做得好是應該的,處理不當則是備受責怪最多的單位,故特地到都監院去聽聽他們的心聲。
人實在好奇怪,平時都怪我沒有時間跟大家講話,現在坐在辦公室要好好跟大家談話,卻一個個閉口不言。開會不講話,對主持人實在很殘忍。我非常重視民意,也常灌輸大家「事無不可對人言」的坦誠態度,可是「心事不肯給人知道」似乎是中國人的通病,在大眾面前幾乎無話可說,寧可「癡癡」等待時間要私下跟我談,多浪費時間。徒眾都說要跟我學,為什麼我開闊、爽朗的個性,大家學不到呢?
下午二時,與心平等人巡視可容六百人過堂的大齋堂、學院改建圓門、幼保大樓......等工程。
晚,七時三十分,高雄縣長余陳月瑛及水利局、社會科、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