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89/7-1991/4) 《星雲日記(1989/7~1991/4)》
Hsing Yun Diary 7 - Finding the Inner Heart Balance Point: Regard the Multitude as Myself 星雲日記7~找出內心平衡點 以眾為我(1990/9/1~9/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7~找出內心平衡點 ■以眾為我(1990/9/1~9/15)我一生做事,正如陳誠所說︰
「為做事,必須忍耐;
為完成,必須委屈。」
甚少因「人」的因素,而去破壞圓滿,
故我常訓示徒眾要有
「大眾第一,自己第二」的觀念。
精華語錄
◎在人生的旅途上要站得住腳,要經得起考驗,對自己所想所言所願負責,自然人生就會受到肯定。
◎能做好事是「般若手」,慈眼看人是「般若眼」,能說好話是「般若口」,有聰明智慧者是「般若腦」……
「般若」是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
◎學佛之道,在於把過去的知識、世俗之見擺到山門外,對自我要勇於接受挑戰,對師長教誨要以感恩心來接受。
◎不要想佛教給我什麼,要想我能為佛教做些什麼!
◎發心,是入道最重要的條件。
◎讀誦《金剛經》要如何修持?除了經典所提示的十法行--書寫、恭敬、印經、諦聽、讀誦、受持、講演、唱誦、
思惟、實踐外,滿足現在所有就是修行,享有現在所有就是修行。
◎為人勿計得失,應計善惡;做事勿計成敗,應計是非;處世勿計貶褒,應計心安;工作勿計收穫,應計耕耘。
◎一個真正富有的人,應︰一、外財與內財兼具;二、接受與施捨並行;三、擁有與享有同受。並備有「以無為
有」、「以眾為我」、「以空為大」的人生觀。
◎怎樣有福壽?能善行禮節,常敬長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壽而安。
◎怎樣有健康?吃得粗,吃得少,吃得苦,吃得虧;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飽,常跑跑;多笑笑,莫煩惱,天天忙,
永不老。
九月 一日 星期六
心平、慈莊、慈惠、慈容等為西來大學建校事宜,要我提供一些意見或原則,我想比照美國一般大學申請入學之方案即可,至於有關佛學科系,擬以佛學院學生為優先招生對象。當然正式的「招生簡章」,有待多位專家學者及主其事的工作人員開會討論才能決定。
我常自忖,一生沒有領過畢業證書,但從我手中發出的畢業證書不知凡幾?我沒有什麼學位,但學士、碩士、準博士的出家徒眾卻有數百人;我也沒有進過什麼大學,但西來大學在我發願及十方信眾的護持下,即將開辦。只要有心,在人生道上,凡事都不會太遲,也不會不能!
上午,《中國時報》記者蘇正國先生和《聯合報》記者胡宗鳳小姐曾先後來訪,對本山六百多位出家眾中,有很多是姊妹、姊弟、兄弟、母女、夫妻,甚至是三代一起出家的因緣,非常「好奇」,希望能做專訪。
佛光山叢林學院,從壽山寺的壽山佛學院開始,已有二十多年歷史,一批批前來就學的青年學僧,每個人的學佛因緣都不一樣;有的父母沒有信仰,三番兩次來學院抓人回去(這種行為反而令學子的道心增強);有的父母很虔誠,子女礙於情面勉強就讀(這種學子大多是學院的逃兵);有的是妹妹要來「監視」姊姊,最後卻一起出家;有的是夫妻彼此對佛法的認知相同,而一起出家......
儘管每一個人的出家因緣都不一樣,但「出離心」卻是能出家的主要性格,思想與信仰的相契,非一般人所能了解的。在本山出家的姊妹檔有︰
「慈容、依來」、「依律、依馨」、「依清、覺滿」、「依可、永傑」、「依山、永純」、「永平、永均」、「永安、永喆」、「永基、滿昇」、「永霖、滿航」、「永倫、永是」、「永昇、永肇」、「永範、永任」、「永中、永恭」、「永曜、滿祐」、「永訓、永勳」、「永繼、滿勤」、「永佑、滿順」、「滿濟、滿遵」、「印堅、滿敬」、「道恕、道和」、「永上、滿全」。
姊弟檔有︰「永宗、慧法」、「永哲、慧主」。
兄妹檔有︰「慧東、滿照」、「永松、慧愷」。
兄弟檔有︰「慧龍、慧傳」。
父女檔有︰「慧愍、永地、永儀」。
母女檔有︰「滿程、依住」、「天琴、永固、永同、滿悟、覺圓」。
(天琴的四個女兒皆在本山出家,享有佛教的「模範媽媽」之譽。)
夫妻檔有︰「慧誠、永施」、「慧生、滿法」(分地而居)。
三代同堂檔有︰「慧和、慈莊、慧龍、慧傳」。
「先入山門為師兄」,不管在世俗的關係如何;職位高低;貧賤富愚,在追求真理的道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會出家非意味消極、逃避或失掉什麼,而是自己本身得到些東西。
「佛光山叢林學院」新學年將始,明天新生就報到了。據學部報告,今年新生報考已突破七百人,可見平時老師們辛勤已有所回報。
晚,信步到學院巡視。辦公室內燈火通明,慈惠、依空、永周、永懿、慧軍、慧傳、慧日、慧庭、永超、滿用、滿益等,六個學部近三十位負責監學、糾察工作的老師正在開會。當我出現在會場時,他們不禁歡呼︰「師父來了!」讓位、遞茶、送毛巾,我也感染到他們這股朝氣,慈惠馬上要求我,指導一下新學年要注意的事項。我雖很忙,但只要有空檔,我非常願意到處做個「不請之友」。
對新生要主動去關心、了解,尤其是對新環境的作息緊張,要加以疏導。佛門講究慈悲、方便,而非軍事教育,我認為「規定要嚴,執行要寬」。不要太「過分要求」,剛入佛門的新生習氣較重,要靠時間慢慢薰習蛻變,糾察只要站在提醒、暗示、防患於未然的立場,體貼學生;不要輕易呵斥,尊重學生。多予方便、寬諒、愛護,引導大家與團體打成一片,和成一團,要以培養大人物的胸懷,而不拘於斤斤計較的生活方式。
常云︰「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這新的學年開始,我也期望老師們能好好做個園丁,為這群未來的佛門龍象,發心灌溉、施肥、照顧。
九月 二日 星期日
最近慧軍、依謙、永進、永融、永妙等常送新書給我,怕我沒書可讀。回想三十年前,常為省一張車票,或一個麵包的錢,而徒步、忍飢,為的只是要買一本書......。我很欣慰現在的徒眾沒有我昔時的窘境,每憶及此,我就更懷念我的師父,在物質上他老人家雖吝於給予我些許,但卻豐富了我的精神領域,而這些體驗並非從書本上可以得到的。
看報是我一天中最輕鬆、悠閒的時刻,美中不足的是有時實在是忙得連翻一下的時間都沒有,最近半個月來,我都犧牲睡眠早起看報,好珍惜這段屬於自己的時間。
明天應邀到台北普門寺應供。上午十時北上,同行者有心平等,在車上沿途打電話到各別分院,想慰問慰問徒眾的辛勞。有的別分院電話是接通了,卻讓我聽好久的音樂,始終沒有人出來應對;有的則回︰「請等一下!」就沒有音訊;有的直答︰「法師們在休息,不方便接電話。」想我奔波高速公路上,為節省時間,連午餐都在車上吃便當,而我的徒弟卻安然在午休,現在年老的都比較有精神,年輕的卻比較容易疲倦。
平常心平等人各忙各的,要聚在一起,都要彼此遷就時間,難得今天大家同行,臨時決定下交流道到桃園講堂,心平、慈莊、慈惠、慈容、依空、慧軍都是「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委員,所以就在講堂開個座談式的委員會,沒有特定的議題,沒有備詢的議案,加上住持依德的茶點招待,東南西北的各抒己見。
座談時決議,將於明年(一九九一)三月中旬起,舉辦為期三個月「萬佛三壇羅漢期戒會及萬緣水陸法會」,初步擬定籌備主任為心平,執行長慈莊並負責寺務行政、慈惠負責三壇大戒的教務、慈容負責水陸法會及在家戒的法務。
委員有︰慈嘉、心定、慈怡、依嚴、依恆、依空、慧軍等。三個月的戒期,其教育內容分別是以生活律儀為主,以戒學思想為主,以佛法實踐為主。並將聘請戒臘十年以上的高僧大德擔任開示、授經教授。每個月一堂水陸,共舉行三堂。
我一生做事,正如陳誠所說︰「為做事,必須忍耐;為完成,必須委屈。」甚少因「人」的因素,而去破壞圓滿,故我常訓示徒眾要有「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大眾第一,自己第二」的觀念,實因於此。我退位五年來,心平「無為而治」的胸量與供養心,將佛光山的弘法事業帶入另一層次,實在是最好的住持。
晚,在桃園講堂晚餐,到普門寺已七時三十分。
九月 三日 星期一
上午十時,影劇界高凌風、張純芳、中華寶塔機構董事長周邦本、總經理李德明等人來訪,邀我為其位於台北縣金山鄉一座大佛山舉行佛像開光及紀念塔的破土,並藉此盛緣要皈依佛門。囑慈容與之連繫,只要行程方便,我是很樂意滿人所願的。
十一時,供僧法會開始,前來應供的大都是本山各別分院住持或單位主管。我一直有一個理想,希望能將「供僧法會」做成一套儀式,佛光山多年來就一直朝這方面努力。願施者受者都能在莊嚴隆重的儀禮下,享受到歡喜的氣氛。今天我還特別邀請了全國齋僧大會總幹事陳佳源、顧問郭邦藩、副總幹事楊永民、公關組長游香蘋,及廣慈慈善會會長黃錦鴻等人前來觀禮。
上供後,供僧儀式開始,鮮花、飲食、供養,分別由穿著不同式樣衣著的信徒,依序呈獻,普門兒童合唱團的歌唱及女青年會的舞蹈,把整個會場陪襯得好熱鬧,尤以影視紅星陳麗麗、張帝的歌聲更博得滿場的喝采。立法委員張志民(張帝)已是國會議員,早就不再唱歌了,但為供僧,再度展現其急智的天才,用歌聲與大家打成一片,不僅絲毫不損其形象,反而表現出給人歡喜、親和的一面。
經云︰「不發大心,信施難消。」昔時大迦葉禮拜佛陀時,佛便告之,非大悟者,不堪受此一拜,否則頭會破裂。在座受供的法師,為了人間佛教,到處弘揚佛法、普渡眾生,都是福慧雙修的行者,是值得大家供養的好福田。尤其是出食的功德,更可感鬼子母及大鵬金翅鳥的加護,使家中的幼童平安。
佛在世時,托缽乞食,不管是一滴水、一粒種子、一支香、一碗飯、一點心意,都會讚歎為無量功德,因一粒種子所成就的大樹、果實、枝枝葉葉,能嘉惠千萬的眾生。我也以無量功德祝福大家事業順利,閤家平安吉祥,更感謝大家對此節日所付出的辛勞。
與陳佳源居士等人建議,日後辦全國性的供僧法會,宜分北、中、南部三區舉行,以免同樣意義的齋僧要跑三次,不僅勞僧也浪費時間。且供養應講究四事供養,非僅吃一項而已,可以成立「僧伽病房」、「國外留學獎學金」、「閉關護持金」......等項目,讓更多的僧眾,依其所需而安心辦道,不僅可以達到供僧目的,也可以提高佛教徒的水準。我們樂觀這佛教的歡喜節日,能樹立其傳統的形象。
下午與宋芳綺、陳麗麗、信徒陳六重夫婦等會談。陳麗麗並加入「中華佛光協會」。
晚,八時三十分,回到佛光山。
九月 四日 星期二
上午九時,至高雄主持本山護法蔡勇居士的告別式。
應南部信眾要求,今起一連五天,每晚七時三十分,將在高雄文化中心,以開大座方式宣講「金剛經的理論與實踐」,和七月份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的講題是一樣的。
這兩天正逢「黛特」颱風過境,風雨交加,但仍不減信眾聞法的熱忱,開講前十分鐘已座無虛席。
《金剛經》是中國印經書中,數量最多的一本,也是大家最普遍知曉的一本經典,舉凡民間喪葬、消災、煩惱、安身立命皆可誦《金剛經》而求得冥福,是生亡兩利的萬能經典。《金剛經》的整個內容就是在講「般若」。
如何過般若的生活?
務農者知道種植的方法、技能,即是般若!
建築業者知道規畫、設計,就是般若!
主婦能燒得一手好菜,即是般若!
科學家發明電視、冰箱......就是般若!
在辦公桌上,有成效的成績,即是般若!
能做好事是「般若手」、慈眼看人是「般若眼」、能說好話是「般若口」、有聰明智慧者是「般若腦」、有顆善良的心是「般若心」......「般若」是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如何讓大家在讀誦《金剛經》時,能泛遊般若法海並印證於生活中,是我舉辦佛經講座的主要目的。我將以五天的時間分五個層次來闡述。
期望大家珍惜這五天的般若時刻,取證自我的般若。
文化中心的走廊上,擠滿了看閉路電視的觀眾,不畏風雨,不計較進不了會場,只目睹電視的一隅,仍能嘗到法樂,實在是真正有般若的人。
九月 五日 星期三
「佛光山叢林學院」今舉行開學典禮。上午九時,在典禮上為大家開示--
學佛之道,在於把過去的知識、世俗之見擺到山門外,對自我要勇於接受挑戰,對師長的教誨要以感恩心來接受。故要︰
一、會意接受更改過。
求學要能從心中有所「會意」才能受用,從「接受」中自我訓練,從「改過」中不斷進步。
二、應對表情加忠心。
學問要從發問中去探求,有應有答的「應對」,與表達情意的「表情」是必備,加上「忠心」的形象則是求學態度。
三、思惟貫通風儀好。
經云︰以聞思修入三摩地。求學光聽是不夠的,還要「思惟」,佛法是講究因緣的,懂得「貫通」彼此,自然事事順利,不嬉鬧而穩重的「風儀」是學道最基本的。
四、發心主動計畫多。
肯「發心」自然有力量面對一切困難,「主動」將事情讓人了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凡事將「計畫」做出來,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十時,到都監院參加新舊任院長交接典禮。原都監院院長慈容法師將調任「中華佛光協會」,都監院院長一職由慈莊法師擔任,副院長由慧軍法師擔任,並禮請張慧文居士任書記室主任一職。佛光山各監院及單位主管三十餘人均在旁觀禮。
移交過程前後只有二十分鐘。「一切以常住需要為前提」是佛光山人事運轉的原則,不管大家肩負的工作是什麼,目標一致、立場一致、理想一致,則是不變的定理。
晚,在高雄中正文化中心的講題是「金剛經的價值觀」。每個人對世間上的事物,常因需要、看法不同,價值也不一樣。《金剛經》對價值的看法是︰
「是佛法的有時反而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有時反而是佛法。
念經拜佛是佛法,打妄想貢高我慢則不是佛法。
布施持戒是佛法,想求名獲利則不是佛法。
父母打兒女不是佛法,但為其成才則是佛法。
殺人是非佛法,但為救人則是佛法。」
什麼是佛法?什麼不是佛法?有待大家去衡量。
九月 六日 星期四
為實務工作的需要,本山日前聘請天理法律事務所的蘇盈貴律師為本山法律顧問。下午,心平、慈莊、張慧文居士等,特約蘇律師到普賢寺見面,日後本山有關法律事宜,將全權委託蘇律師處理。
利用到文化中心講座的空檔,在普賢寺的辦公室,寫了五十多張的毛筆字,準備送給為贊助西來大學參加大悲懺的信眾。
今晚佛經講座講題是「金剛經的四句偈」。
在生活中,常常會因一句話的受用而改變人的一生,如--
「在與時間的競賽中做個贏家。」
「不遷怒,不貳過。」
「相輔相成,盡其在我。」
「責任感,是人間最高貴的情操。」
「人生的意義在於過程,而不在結果。」
「無欲則剛,有容乃大。」
「君子立恆志,小人恆立志。」
「知足常樂,能忍自安。」
「遇順則慮,遇逆則定。」
「以理帶人,以誠服人。」
我的一生受經文四句偈的影響很大,十八歲那年因上芝法師的課,一句「焦芽敗種」,使我一生受用--我絕不做佛門的焦芽敗種;一九四九年,到台灣時,塵空法師託人帶了一封信給我,信中提到︰「不要想佛教給我什麼,要想我能為佛教做些什麼!」這句話,也是鼓舞我在弘法事業上永不退心的力量。
嘉祥大師︰「只要能在經文中背誦四句,那就是四句偈!」四句偈力量之大、功德之多,遠勝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能激發自我力量的皆屬般若的四句偈。願大家都有自己的四句偈(或一句偈)來提升內在的般若。
「布施無般若,惟得一世之榮;
持戒無般若,惟得一世之榮;
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
精進無般若,不趣真常海;
禪定無般若,不入金剛定;
萬行無般若,空成有漏因。」
九月 七日 星期五
晚,六時,電台廣播因「黛特」颱風來襲,東部地區風雨交加,三條橫貫公路已有路段坍方,多線鐵路、公路均已停開,學校停課,台北國父紀念館活動延期舉行......
雖然氣象非常惡劣,但披風帶雨前來聞法的信眾,仍將至德堂擠得滿滿的。畢竟般若之光的攝受力,風雨還是要讓三分的。
今晚的講題是「金剛經的發心與修持」。發心,是入道最重要的條件。發心吃飯,飯會吃得很香很飽;發心睡覺,覺會睡得很香很甜;發心改過,就有力量去更新;發心施茶、點燈、造橋、鋪路......那就可以有一個祥和的社會。
讀誦《金剛經》要如何修持?除了經典所提示的十法行--書寫、恭敬、印經、諦聽、讀誦、受持、講演、唱誦、思惟、實踐外,滿足現在所有就是修行,享有現在所有就是修行。
臨睡時,在書桌前回了幾封信,偶看到抽屜裏,一封滿濟在幾個月前寫給我的信--
「......這幾天聽師父在剖析《普門》、指導《普門》,您那句『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做好《普門》』,我將銘記在心!......有幾位師兄好言相慰,(製作行腳專輯,被評為小學程度)問我難過不難過?說不難過是睜眼說瞎話,俗語說︰癩痢頭是自己的孩子好。現在的不足可以再學習,我深信學問和做人一樣,必須要踏實、苦幹才有好成績。對於大師兄愛護後輩的指正,我只有感激,自慚文字般若的鄙陋,沒有讓大眾享用到好的『法』供養。
到《普門》受益匪淺,最大的收穫是當「星雲日記」出刊前的讀者,以前常看的書要算是您的《講演集》、《禪話》,來《普門》四個月,卻不知不覺冷落了它們,因為現在擺在我桌前的,是您的日記。從中我看到您對佛教、對徒眾,一顆只問耕耘熱血沸騰的真心,每每讀著讀著,淚就滾下來,那份被呵護的恩寵溢得滿胸。......」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
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
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天且奈我何哉!」
九月 八日 星期六
下午二時,在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與這幾天前來聽講的般若信眾舉行座談,並為兩千多位信徒舉行皈依。
有一信徒問道︰「籌建西來大學的目的?經費從那裏來?」
近百年來,西洋人到中國辦了很多大學,如聖約翰、燕京、輔仁、東海、東吳......。而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已有能力在美國建一所大學,證明我們非永遠貧窮,也一樣可以建一所大學回饋他們。幾十年來,我也一直想在台灣辦大學,但一直為教育部不承認(只承認工學院),而美國則較自由,不僅允許我們辦大學,並也通過碩士、博士的立案。
籌建西來大學經費約需美金兩千萬元,西來寺在美國十多年來,已籌有一半經費,近年來台灣的信徒也很熱心,行腳托缽、大悲懺的功德善款也都將移入辦西來大學。
四時三十分皈依典禮開始,負責書寫皈依證的徒眾報告,共計有二千三百六十八人參加,近來信佛教的人愈來愈多,水準越來越高。
今晚是講座的最後一天,立法委員張志民(張帝)特從台北趕來參加,我隨緣請他到台上與大家見面,由於張帝現在的身分是國會議員,不再唱歌了,請他自己跟信眾表示--
「一份心意在風雨中趕到高雄,這份心就是讓我一心皈向佛陀的溫暖的懷抱。社會是好大的一個團體,到處看到的都是人。但是從各方面的訊息看來,人與人之間都在疏遠,人與人之間好陌生,只有靠佛光才能讓我們疏遠的心接近。只有靠佛法,才能把我們冷漠和陌生的心凝聚到一個大家庭來。
非常感謝我的師父,給我一份指引,給我一份教誨,讓我能夠皈依佛門。過去唱歌二十多年,就像師父教我的︰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而今天我將這四個給予,擴大層面至立法院,因為我一定要用這一份佛心,用我這份佛行,在立法院裏面,為我們廣大的同胞,爭取一個安和樂利的空間,讓我們這個世界成為一個充滿佛心的世界。
師父要我跟大家表示要講話還是唱歌?我覺得我應該聽話,就是『也講話也唱歌』。在風雨中,我們期望的是什麼?在風雨中我們要的是溫暖。溫暖是什麼帶來的?是『春風』!我就用一首『望春風』的曲調,把我今天的心情表達出來。
『昨天夜裏颱風天,吹散了我們大地,
吹走了多少生命,吹壞了多少東西,
但是,雖然風很大,沒吹走我的心意,
這份佛心傳大地,吹到了你心裏,
今天師父講佛經,《金剛經》和般若,
《金剛經》能讓你幸福,希望你要常常受持讀誦!』」
高雄市長吳敦義先生,上午到台北開會,下午在飛機停飛的情況下,坐火車趕回來,參加今晚的講座,他說︰
「我認識星雲大師,已有十年的時間,承蒙他關心,這十年當中,雖然和大師見面次數不多,但每次都讓我終身難忘。我記得,有一次到美國去訪問,在西來寺和大師見面了。
那個時候,太陽剛剛出來,我看到西來寺正在興建的工程,看到大師走在每一層樓上,對整個西來寺的建築非常熟悉,非常用心在指點,陽光照在他的臉上......」
講座完,我即與慈惠、慧軍到台北,準備參加台北地區的全國供僧法會。
深夜的高速公路另有一番景色,卻無心欣賞。利用在車上的時間好好養神,因為明天還要忙一天。
九月 九日 星期日
在警察專科學校舉辦的全國齋僧大會,計有三千多位法師前來應供,在會中我提出四點意見和大家共勉︰
一、佛教要團結︰不要一味區分僧俗二眾、顯教密教、大乘小乘、比丘比丘尼,我們信仰的是同一個佛陀,不要讓己見分散了大家的力量,佛教只有在大家團結下,中國乃至全世界的佛教方能興隆。
二、佛教要統一︰統一佛像、統一僧服、統一稱呼、統一制度,在統一下始能獲致社會大眾認同。
三、佛教要動員︰佛教的弘揚是要走入社會、走入民間的,故大家要動員起來,努力的弘揚。
四、佛教要交流︰寺院間彼此要互相交流、往來、參訪,才能夠溝通、聯誼、尊重。
僧眾在此受到如此豐厚的供養與尊重,若不發心致力弘法利生,光大佛教,就該慚愧不已了。
因佛光山有一連串的活動等著我參加,所以一講完話,就驅車南下,回到佛光山是下午三時二十分。
明天是本山的供僧法會,其間並安插了叢林學院的畢業典禮和剃度典禮。
三時五十分,集合了將於明天圓頂的三十六位男女眾同學講話,希望他們好好深思,再作決定。慈惠、永周、慧軍也都列席在旁。
我一生最大的遺憾便是出家弟子們不能堅持到底,現代的青年人做什麼都是匆匆地來,又匆匆地去,我始終不知為什麼如此反覆無常?
佛光山是個推動人間佛教的道場,自利利他,自覺覺人,不能偏廢一方。要加入此僧團,其宗風要靠大家的深心。記者吳玲嬌在《時報周刊》上報導︰「自了漢,不要上佛光山。」誠哉斯言。
如何出個好家?
一、要無我︰成見、執著要放棄,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