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1/5-1992/12) 《星雲日記(1991/5~1992/12)》
Hsing Yun Diary 12 - Everywhere with no Families and Everywhere with Families: Appearances Arise from the Mind 星雲日記12~處處無家處處家 相由心生(1991/8/16~8/3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12~處處無家處處家 ■相由心生(1991/8/16~8/31)一個人是否有修行,
看其相貌即可知道,
因為「相由心生」。
不管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確實,不要虛晃。
一個有修有德者,
皆從委屈、磨鍊、吃苦中成長的。
精華語錄
◎要讓知識、學問、見解有所受益,必須要多看書,並養成做筆記的習慣。
◎對現代的僧青年,期望大家要常常在一起研習、溝通,自然就無門戶之見。儘管各家宗風並不一樣,但不妨彼此交流。
◎經得起受教者,可以用棒喝;經不起的,只好用慈愛。慈嚴同尊,是佛門教育的特色。因此,藉宗教力量來輔導學生人格身心的塑造,是目前教育當務之急。
◎雖不主張趕經懺,但並非不做功德佛事,因為佛事經懺其實就是在做了生脫死的事。對死者寄以無限祝福(脫死),對生者廣結善緣(了生)。
◎同樣的佛事經懺,有人談價錢,有人論佛法,心田不同,其功德也不會一樣。
◎身體上的病不算嚴重,最難治的是心理上的病。
◎耐勞,更要耐怨;尊人,更要重己。
◎要發揮穩定社會功能,如何建立共識?
一、保有心外的財富,更要保有心內的財富。
二、擁有都市的生活,更要擁有山林的生活。
三、提倡慈善的事業,更要提倡文教的事業。
四、掌握有形的資源,更要掌握無形的資源。
◎「感動」的感覺,是最沒有詞彙可以形容的。
八月 十六日 星期五
上午八時,續和「院務研習會」的老師們座談--
◎綱領職事對儀規的訂定要健全,實行時要有方便、有智慧,不吹毛求疵,也就是說「定法要嚴,執行要寬」。
◎老師對待學生在言詞上、舉止上、態度上要公平,「以鼓勵代替責備」、「以關懷代替呵斥」,較能適應眾生的根機。
◎樹立學生正見、奉獻、發心......的觀念,不要想佛教能給我什麼,要想我能替佛教做什麼。
◎大陸叢林佛學院無寒暑假,每一個月有四天香期,給學生整理筆記、內務、洗衣......非放假休息,故不能外出。上課以背誦為主,重論典思辨,不重經教,故「論」的課程很多(如《五蘊論》、《百法明門論》、《大乘起信論》、《成唯識論》、《俱舍論》......)。
◎要讓知識、學問、見解有所受益,必須要多看書,並養成做筆記的習慣。
◎對現代的僧青年,期望大家要常常在一起研習、溝通,自然就無門戶之見,儘管各家宗風並不一樣,但不妨礙彼此的交流。(要有容納異己的心胸)
我對佛教教育的意見--
一、為佛學院訂定高、中、初各級層次。
二、為各級佛學院考試評定合格教師。
三、為佛學院訂定各級標準教材。
四、訂定佛學院設備標準。
五、加強培養佛教教育行政人員,給予認定。
六、佛教教育應共同組織一領導中心。
七、學生畢業後,優秀者應協助其繼續深造或出國留學。
八、各佛教學院學生應有院際間的共同活動,如論文、講演、梵唄、書法等各種競賽。
九、規定佈教師、住持、監院等應由佛學院畢業學生充任。
十、設立各大專院校佛學社團所有社員會考制度,認定其資格,以便使其為佛教服務。
十一、呼籲信徒支持佛教的教育事業。
十二、鼓勵佛教界多設立獎學金、貸學金,讓研究佛學者無後顧之憂。
此次研習會,為了加強各佛學院間的聯誼及保護佛教教育的權益,將成立「全國佛學院聯合會」,對外代表各學院發表共同聲明......。研習會圓滿前,並選出惠空、法藏等幾位法師為成立「全國佛學院聯合會」的籌備委員。
應遠見雜誌社高希均之邀,和羅光主教、周聯華牧師、道教張檉先生舉行座談,中午十二時北上。
八月 十七日 星期六
一早起來,就到佛光協會去了解他們辦公的情形。祕書長慈容和副祕書長張培耕、慧傳,都非常熱心推動會務。《佛光世紀》的編輯滿義,見到我就訴說自己的不足......。他能耐勞,但不太能耐怨;他非常重視別人,但對自己沒有信心。我就立刻拿起毛筆,就著他的意思,寫了一張字給他︰
「耐勞,更要耐怨;
尊人,更要重己。」
坐在佛光協會辦公室不到一小時,人來客往,川流不息。台中北區分會會長沈尤成先生於談話中,非常推崇花蓮的四維高中。他肯定黃英吉校長辦學的成功,希望今年秋季將他讀高中的兒子送去四維高中就讀。
黃仙姑不愧是黃仙姑。她告訴我,她非常歡喜在佛光世界籌建處作義工。三十年前,我曾以五十元與她結緣。當時她即發下宏願,將來有辦法時,她要以五千萬元來供養我。
這次佛光世界的籌建,黃仙姑拿出約五千萬元幫忙繳稅。今天,她終於滿了她的願,感到非常高興。
依恆今天也在普門寺為佛學院招生考試而忙。這次報考者有四百多名,預計錄取三百名。加上舊生三百人,今後佛學院將有六百人。這可說是中國佛教有史以來在量上最多學生的一所佛學院。不過,我希望能繼續精進,朝著當初印度那爛陀大學三萬人的目標前進。
據聞︰圓光佛學院有三百位學生,福嚴佛學院近二百人及其他佛學院......,佛教的教育不但進步也提升了,真是可喜的現象。
下午,和慈容去麗晶飯店探望嚴寬祜居士。他是當年大陸時局吃緊時,搶救法寶、流通經書不遺餘力的文化人。其義女張小姐知道我要來,特別放下公事前來。她是一九五七年在三重文化服務處即皈依我的早期弟子。
兩點,應《遠見》雜誌之請,參加「社會轉型與宗教力量」座談會。出席者還有基督教的周聯華牧師、天主教羅光總主教、道教的張檉副祕書長。
我就其主題發表我的看法︰
一、台灣社會轉型期不穩定現象的成因。
站在佛教的立場,對任何事情,我們說,「一心開二門」--真如門和生滅門,分別就問題的根本(真如門)和現象(生滅門)探討原因。當今社會的不穩定現象,根本的內在因素我覺得是人格教育不健全,外在因素乃社會發展太快、傳播媒體隱善揚惡、助長社會亂象的增加及倫理道德的淪喪。
二、宗教在穩定社會中所發揮的力量。
如果我們要真正發揮宗教的力量,就要能對症下藥︰
1.提倡宗教戒律的生活。
2.宣揚因果報應的觀念。
3.發揮慈悲喜捨的美德。
4.修持忍辱勤儉的力量。
三、要發揮穩定社會的功能,如何建立共識?
在轉型期的今日社會,大家應建立的共識︰
1.保有心外的財富,更要保有心內的財富。
2.擁有都市的生活,更要擁有山林的生活。
3.提倡慈善的事業,更要提倡文教的事業。
4.掌握有形的資源,更要掌握無形的資源。
周聯華牧師、羅光總主教、張副祕書長都提出相當中肯的意見。兩小時的座談似乎意猶未盡,會後大家把手暢言,希望共為宗教努力。羅光總主教非常推崇佛光山所舉辦的活動,像禪學研習會、大專夏令營、短期出家等;他不滿政府不重視宗教,到了社會亂得難以收拾時,內政部長許水德才訪問宗教人士,這就是所謂「臨死抱佛腳」;他對政府不開放宗教教育也非常不滿,迷信者讓他到處自由,正當的宗教教育卻給予強力的壓制。座談會結束後即驅車南下,高速公路一路塞車,因塞車而引出的一些哲學、趣談,如︰
有人問︰「除了火車,什麼車最長?」--「塞車」。
有人在車內,一手開車,一手拿著「大哥大」辦公,真是一心多用,雖然看起來危險,想這也是時勢所趨吧!
由於颱風,那種風雨欲來前的天色變化萬端,尤其片片彩霞,將西邊的天幕,裝點成一幅大自然最美的布景。
晚,九時,回到佛光山。
八月 十八日 星期日
上午十時,前往文殊講堂,參加由三寶基金會主辦,高雄文殊講堂弘法護法會及佛教服務中心承辦的「八十年度全國供佛齋僧萬緣法會」。
由全國各地聚集到此的僧眾計有二千四百多名,真是海會雲來集。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在家信眾若於農曆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不但可令現世父母福樂百年,乃至七世父母皆能離三途之苦,得生天上,受樂無窮。......」故七月是個很好的月份,應定名為--
一、功德月︰在這個月中,很多信徒發心供養,祈求功德,法師們也發心應供,有很多功德。
二、孝道月︰七月,是祭祀祖先、感恩父母、人人提倡孝道的月份。
三、僧伽月︰七月,僧眾到處忙於誦經、作功德、應供,是最忙碌的一個月。
過去叢林每逢四月八日佛誕日(佛寶節),信眾就知道要浴佛;十二月八日佛成道日(法寶節),就知道有臘八粥可吃,在街坊間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現在七月經信徒的發心倡導「盂蘭盆供僧法會」,一年比一年盛,七月的「僧寶節」已如同「佛寶節」、「法寶節」受社會人士的重視。
今日有很多高僧大德雲集在此應供,也有百多位小沙彌前來接受供養。小沙彌雖小,將來也會成為佛門龍象,長老大德的德行更加不可思議。信徒們能用平等心來供養,功德更大。
平常供養方式除十供養、四供養外,更有︰
一、說好話的供養︰多說佛教的好話、出家眾的好話。
二、獻時間的供養︰撥出時間來替佛門服務,發心幫忙掃地、燒菜、種花......等。
三、接引人的供養︰對初機接觸佛法者,要給予愛語指引。
四、心香一瓣的供養︰對佛教有心,是無上的功德。
感謝信眾的誠心供養,祝福大家事業順利,將一切功德回向給所有的親人,歷代宗親蓮品增上。
月底佛光山將舉辦供僧法會,今年是由南區佛光協會聯合主辦,在籌備會主任陳順章、副主任林宗賢、林怡和的召集下,下午三時,在法輪堂聚集南區各分會會長、副會長、重要幹部等八十多人,報告工作的進度。我也隨喜列席參加。
四時,會見負責主辦「全國齋僧大會」中區的工作人員,除允其前往應供外,並交換一些對供僧活動的意見。深感「供僧」是一種教育,讓信眾的誠心,引發僧眾的慚愧心而精進辦道;由僧眾的弘法演說,以引導信眾學佛。
台中三寶護持會將在台中中山堂,舉辦一系列的「美滿人生」講座,提供一些講者名單供他們參考。
今天北海男眾學部專三同學前往金門,除拜訪各佛寺名剎外,將為八二三炮戰的英魂烈士作一堂三時繫念的超渡法會,前後行程預計五天,希望同學們對此次的參學都能有所得。
八月 十九日 星期一
《史記》、《資治通鑑》是我最常翻的兩本史籍,我常會引用其中典故,跟徒眾開示,雖然是同一個故事,每一次講的對象不同,感受也不會一樣。
在《資治通鑑》上說,邾國有一名小官,名叫黑肱,為了貪求官位就降歸楚國,並隱名不想被人知道,但是因為寫歷史的人注重城池,所以必須寫出叛變者的名字,想隱名不被人知,反而名滿天下,甚至留傳後世。歷史很會懲罰惡人。
《史記‧汲鄭列傳》中云︰兩漢時的名臣汲黯和鄭當時兩人都曾位列九卿,位高權重,因此每天去拜訪、送禮、請託的人絡繹不絕,但因兩人剛正不阿,操守清廉,因此丟官,立刻就無人上門了。司馬遷在寫完這兩人的傳記,感觸頗深--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貧一富,乃知交態;
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漢書》--漢景帝有一次設宴,宴請各封地的諸王,並命諸王在席間狂歡作樂,因此與會者個個皆舉手投足,盡情歡樂,唯有被封於長沙的定王劉發,舞起來非常拘束,生怕碰到牆壁一樣,舞姿非常笨拙,景帝看得非常不悅,就問他怎麼回事?劉發︰「我因為國小地窄,不好轉身(不足回旋)。」景帝明白他的意思,立刻加封武陵、零陵、桂陽三個地方給他,以擴大國土。
《風賦》--宋玉是屈原最得意的學生,有次陪侍楚頃襄王到蘭台遊樂,恰好一陣涼風吹來,楚王愉快的說︰「快哉!這是我與百姓共享的涼風啊!」宋玉因楚王平日荒淫,又放逐自己的老師屈原到漢北,所以藉機諷喻道︰
「這風是大王獨有的,老百姓那能享用?」
楚王不解,問為什麼?
宋玉︰「國君貴族居於高台平曠的地方,風當然清涼,百姓居住在低窪的窮巷裏,充滿燥熱腐臭的穢氣,吹出來的風自然就穢濁難聞了。」
《新唐書》--婁師德是唐武則天的宰相,為人小心謹慎,忍氣吞聲的功夫真是爐火純青,涵養之深,不愧為宰相肚裏能撐船。
他的弟弟被任命代州刺史,就任前,特來辭行,婁師德便告誡弟弟忍耐的重要,弟弟的修養也不錯,很自信道︰「哥哥您放心,就算有人吐口水在我臉上,我擦乾就算了。」
婁師德︰「不可以這樣,擦乾它,表示你心中有反抗的意思,應該讓它自己乾才好。」
《法句經》︰「節身慎言,守攝其心,捨恚行道,忍辱最強。」
八月 二十日 星期二
上午和慈惠、依淳巡視信眾監院,聽取信眾對「信徒之家」的反應。信眾部是直接跟信徒接觸最頻繁的單位,如何接待,如何引導參觀,如何解決信徒的需要和困難,從開山以來就有一套非常實用的接待程序,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流傳」到現在都不了了之?每一次一看到不如法,我都要費口舌再重複一遍,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厭其煩,徒眾對工作態度如此輕心、慢心,如何學會做事?
深感︰以前我人沒有用,但話有權威;
現在我很有權威,但話沒有用。
由台灣省教育廳主辦,高雄縣政府教育局協辦,鳳山中山國小執行的「台灣省教育廳國民教育巡迴輔導團八十年度輔導人員專業知能研習營」,從本月十六日起一連五天,在佛光山舉行,參加者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五十多位優秀教育工作者。
下午五時,該研習營舉行閉幕式時,特請我向大家講幾句話--
我個人沒學過教育,也不懂教育,但對教育的熱愛,並不亞於在座各位。我在叢林受的教育是封閉式的--以無情對有情,以無理對有理,多一分要求就是多一分慈悲,故講太多「理」,並不究竟。
經得起受教者,要用棒喝;經不起的,只好用慈愛。一般寺廟,在山門入口處,總有一尊笑呵呵的彌勒菩薩,慈祥地接引大家;在大殿後,金剛怒目的韋馱菩薩,也有很多人懾其英姿。這表示在佛門除了慈悲攝受外,對頑強的眾生,有時也要用力的折服;慈嚴同尊是佛門教育的特色。藉宗教力量來輔導學生人格身心的塑造,是目前教育當務之急。
晚,和負責《覺世》及《佛光通訊》的徒眾座談。《覺世》是一份以信徒為中心的刊物,每十天一期,已有二十多年歷史,凡在佛光山皈依的弟子,都可以免費獲贈,完全是結緣性的,舉凡信眾所需的消息、活動,都可以從中得到。為加強《覺世》內容的嚴謹,擬調整部分專欄,增加信眾所需要的佛教常識,如法數、每旬一經、譬喻詞典、佛門掌故、古德開示......等。
《佛光通訊》是佛光山對內的通訊,每半個月一期,也有十幾年的歷史,是本山和海內外各別分院訊息的往來,常住的通告、徒眾升遷、調職、出國、留學......動態的報導。只要人手一本《佛光通訊》,就不難知道這半個月來大家在忙什麼。這也是將來研究佛光山最珍貴的史料,希望徒眾彼此珍重這一塊「佛光人的園地」,因為通訊是我們的心橋。
八月 二十一日 星期三
「處事者︰不以聰明為先,而以盡心為急;
不以集事為急,而以方便為上。」--呂祖謙
上午,和信眾監院室的徒眾座談。
「信眾」是我們的資源,做不好度眾工作,即表示得不到人心。
信眾工作包含︰知客、佈教、活動、排難解紛、協調溝通......等。「知客」分為四等--
頭等知客︰慈悲、熱情、主動,無時不在,無事不在,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事,沒有什麼事不參與的,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只要信眾需要,只要信眾開口,決不會說︰「NO!」
二等知客︰本分、親切、友愛、招呼,只要其職責分內的事都會做得很好,與自己無關者從不去關心。
三等知客;敷衍、客套、虛偽、應付,得過且過,絕不會讓自己麻煩。
四等知客︰凡事皆不可,凡事皆拒絕,對方話還沒有講完,就馬上回應「不知道!」「不可以!」
「知客」在叢林是屬四大綱領之一,其地位之重要可見,主要職務為接待賓客--
凡官員、檀越、尊宿及諸方名德之士來訪或路過,皆需以香茶迎待(此也是佛光山客堂設置「佛光茶」的原由),並隨即派遣行者,通報引見訪客要見的人。
如訪者欲拜訪方丈、庫司、諸寮等,即令行者引往。
如為普通來客,則謹就知客寮接待。
如來客須止宿者,則要替其安單。
又用餐時間,必須到齋堂,檢視粥飯,使其無缺。
昔時雪竇禪師在大陽座下,貫休禪師在石霜慶諸座下,都曾任過知客之職。在知客的行儀中,也能造就出一代宗師,大家現在有這個機會學習,能不好好發心?
為在台北一連串的行事,中午一時三十分北上。
下午五時三十分抵普門寺。慈莊、慈容、慧傳、慧海等人早在等候,不等他們開口,我就主動問道︰「有什麼我能替各位服務的嗎?」博得大家哄堂大笑!我喜歡快樂的氣氛,英國文人薩克萊不是說︰「快樂的笑容是室內陽光。」希望我所到之處,都能把陽光帶給大家,(因為世上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事,為何要愁眉不展?)更何況,快樂猶如香水,向人灑得多,自己也必沾上幾滴。
每年農曆七月的普門寺每天一堂,持續一個月的焰口法會,已成為一個例行活動。參加焰口的信眾,每天都在數百人左右,普門寺上下僧眾、信眾忙得有時一天才睡三、四個小時。我雖不主張趕經懺,但並非我不做功德佛事,七月焰口法會的辛勞,其實就是在做了生脫死的事,對死者寄以無限的祝福(脫死);對生者廣結善緣(了生),同樣的佛事經懺,有人談價錢,有人論佛法,心田不同,其功德也不會一樣。
一個人是否有修行,看其相貌即可知道,因為「相由心生」,不管做任何一件事,都要確實,不要虛晃。一個有修有德者,皆是從委屈、磨鍊、吃苦中成長的。
八月 二十二日 星期四
在曹永杉夫婦的陪同下,上午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拜會黃石城先生,黃祕書長對中華佛光協會推行的社會淨化運動非常讚歎。他自己本身也正在籌辦「世界尊親總會」,丁肇中、李遠哲先生等也是發起人之一,他將自任會長。
和黃祕書長提及--
一、中華文化在海外生根,必藉海外學生回國就學,學成後,再回僑居地發揚,故由海外回國就學學生的簽證,建議應專案辦理,以免居留發生困難。
二、「敦煌文物特展」在佛光山展出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願擔任指導單位。
黃祕書長陪我參觀總統的辦公室。
中午在基隆極樂寺用餐,後轉往北海道場。佛光山叢林學院北海男眾學部,今年新考進的新生共計百人之多,其素質比往年都優秀,是非常堪就的璞玉。
「立身以無愧為難,守身以無玷為難,保身以無疾為難。」
晚,八時,葛香亭、葛小寶夫婦、羅江、王溪興等人來訪。葛小寶表示,日前他隨「梅花訪問團」到巴西宣慰僑胞,在聖保羅有一座即將落成的觀音寺,希望屆時我能前往主持開光落成儀式。
「梅花訪問團」正名應是「梅花運動委員會」,主任委員是陳立夫先生,副主任委員是蔣緯國先生。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文復會)下的一個委員會,旨在推廣梅花精神,弘揚中道思想。
葛香亭父子在演藝界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近年來更發心學佛,深為其虔誠所動,允其在觀音寺落成之際,派人前去主持法會並舉辦佛學講座。能將藝術與宗教結合在一起,不僅可以發揮自己所長,又能涵養性靈生活,葛家父子真是具足慧根。
在榮總服務的慈照(李武彥醫師),陪同美國西北大學心臟科醫師謝安民教授來訪。從謝教授口中,我得到不少醫學常識。慈照得知最近我的血糖一直偏高,就很緊張的要我到榮總檢查身體。我想到每天行程都排得滿滿的,連深夜也要就著美國的時間回電話,實在是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檢查。
看我遲疑不決的樣子,慈照「咚!」的一聲跪在地上求我,只要給他兩小時就好,他一定負責在兩小時內完成檢查項目,我被感動得趕緊答應。像在美國的沈仁義醫師,對我也是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都是皈依二、三十年的弟子,對我的感情比親生父子還要親,甚至過之!
「感動」的感覺,是最沒有詞彙可以形容的。
八月 二十三日 星期五
在慈照的安排下,上午八時前往榮總檢查身體,按照一般正常手續要三天才能完成,但慈照陪著我,兩小時內便完成了檢查項目。這期間謝安民教授也在旁跟前跟後的陪著我,謝教授此次是專程從芝加哥回國,到榮總負責指導工作,本身很忙,卻如此相隨,真是性情中人。
到醫院就很直接的感受到「病」的氣氛。病,最容易使人淡泊名利,怪不得有人要說,醫院是個最好修行的地方。《佛醫經》上說,人得病有十種因緣--
一、久坐不飯。 二、食過多。
三、憂愁。 四、疲極。
五、婬佚。 六、瞋恚。
七、忍大便。 八、忍小便。
九、制上風。 十、制下風。
十一時,參加中華漢藏文化協會理監事會。
下午一時,會見張慧文居士。張老居士已七十多歲,對機關行政、公文來往有四十多年經驗,負責本山及各別分院名下建築物事宜,常常南北奔跑,貢獻其經驗及智慧,是佛光山之「寶」。
下午三時,巨龍文化公司發行人鄭羽書,在普門寺會議廳舉行了一場「新書發表會」,出席的記者先生小姐有--
大成報︰趙俊邁。
自立晚報︰林美娜。
新生報︰李珮芸。
文訊月刊︰江兒。
聯合報︰曹 怡。
中央日報︰王銘琇、葉麗華。
民生報︰徐開塵。
中國時報︰李翠瑩。
中廣︰劉小梅。
時報周刊︰吳鈴嬌。
警廣電台︰李文。
大乘精舍︰翁瑞興。
台北電台︰宋英。
婦女文摘︰陳艾妮。
漢華傳播︰潘志寬。
菩提長青︰闞正宗。
獨家報導︰韓小蒂。
婦女雜誌︰張忠瑜、丁鴻樂。
自由時報︰楊千慧、彭木芳。
更生日報︰尚毅夫、蕭喜文。
自立早報︰祝務耕、葉世榮、吳淑婉。
會中,我向各位記者表示,佛法要說得讓別人不懂很容易,要讓人聽懂很難,多年來我所努力的就是要使自己說的、寫的,大家都聽得懂、看得懂,也就是力求通俗化和大眾化。鄭羽書小姐將我的著作重新整理、分類,以壓克力材質為封面精印裝幀,出版了《星雲大師文集》一套共八冊。為有心接觸佛法的人,能更順暢的看懂每一篇文章
......記者會後,又有多位記者私下找我訪問、寫文章、約談......不遜於剛剛的記者會。
此次巨龍出版社不僅出版了《星雲大師文集》,也以同樣的質料出版了《金剛經》、《普門品》、《大悲咒》。鄭羽書很慎重的向我表示,趕著這幾天出版,為的是要祝賀我生日。有人要訂購則要等半個月後,才有書賣。和普門寺住眾正在欣賞這些新書時,黃麗明來訪,巧的是今天剛好是她生日,隨緣的送了一本《金剛經》作為她的生日禮物。
晚,七時三十分,在美麗華飯店二樓召開「中華佛光協會第一屆第四次理監事聯席會議」,出席、列席者計有一百餘人。今天出席的上級指導有內政部王肇發視察及中央社工會周燕菱小姐。
此次會議主要在於工作概況的報告,如會員發展已達三萬人、會務推展由國內到國外、將派專員至各分會座談及專題演說、《佛光世紀》已出版至第七期、印發兩萬份會員手冊及五萬份簡介、大陸水災各地會員慷慨解囊共募得台幣七百萬元......
會中並提議︰為祈求世界和平及淨化人心,明年擬在北、中、南三區分別舉行「禪淨密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