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1/5-1992/12) 《星雲日記(1991/5~1992/12)》
Hsing Yun Diary 13 - Dharmas without Concentration on Dharmas 星雲日記13~法無定法 法無定法(1991/9/1~9/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13~法無定法 ■法無定法(1991/9/1~9/15)人性如水,要讓它自然地流轉,
不要搪塞,不要圍堵,
教育要觀機逗教,
是「法無定法」,
絕不要輕易捨棄任何一位學子。
精華語錄
◎「挫折」可以增加經驗。學佛要學出一個歡喜心,不要一碰到不滿意的人和事就生起討厭的心。內心要善解人意,
嘴邊要多點口惠,眼中要慈目待人,常常自我警惕,就能不斷進步。
◎佛法是無價的、隨喜的,對信徒不求供養,只為服務;不隨便募化,只講喜捨;不私自化緣,志在結緣。
◎度眾要到山門外度,而不是關起門來度。如果對信徒不善結緣、不方便接引、不懂教化,則易使信徒流失、徘徊門
外或落入外道。
◎凡事觀照美好才能自由自在。世間美好不在天堂,而在我們心裏,美化語言,美化容顏,不如美化我們的心理。
◎人與人間的相處最寶貴者,不外有顆體諒的心。
◎在佛門中不是說不重感情,而是要以智導情,以慈化情。
◎人生的美好是從缺陷中而有,對生活、對人生、對修道中所遇到的人情冷暖、變化無常,都能無求而感到滿足,
則能自適其適。
◎狐疑不信,是學佛的障礙。一個人的成功,三分之一是讀書,三分之二是做人、毅力、道心。
◎要有勇氣承擔自己的錯誤,並時時刻刻懺悔,才能進步。
◎放下世俗萬緣,佛法才能在心中提起,一個人能有多少進步,完全看他心中有多大虛空可以包容。
◎一件事情從開始的想法到完成,其間的過程才是學習的真義。
九月 一日 星期日
由於佛光山海外道場及新落成的講堂日益增多,主其事的負責人又都是年輕的一輩,為確保「現代而不離傳統,傳統而不墨守成規」的宗風,督導與巡視的工作非常重要。上午九時,應心平之請,在法堂召開「宗務委員會議」。宗務委員會是佛光山最高行政單位,一些政策性的提案,大都要經過此會議通過,才正式實施。今會議主要在於確定各巡監的工作職掌,希望佛光山老一代的心平、慈莊、慈惠、慈容、慈嘉、慈怡等人能多發心負起海外道場及講堂的輔導巡視之責,讓人事在遞交和發展之際,能很順利的成長,而無所謂代溝。
早在兩個月前,佛光協會彰化西方分會會長尤月嬌及馬明通、林必行等多人邀請,已排定今下午在鹿港有一場佛學講座及皈依典禮,奈何腿傷,前天才剛出院,徒眾都不贊成我出門,且很嚴肅的表示,願代我前去演講。
三十年前,我曾為影印《大藏經》宣傳團到鹿港弘法,近十年來,鹿港信眾一再接洽,要請我舉辦一次佛學講座,只是機緣很不巧,不是碰到我出國,就是已排定其他行程,直到最近鹿港成立佛光協會分會,才確定此次講演日期,若我今天再不去滿足信眾的願望,不知此因緣一晃,下次要等到什麼時候?在不失信的原則下,只好「委屈」徒眾的好意,中午十二時離山往鹿港,同行者除慈惠、慈容、慧龍外,還有昨天來山參加供僧法會的葉政行、陳麗麗、吳寶琴等多人。
此次講座會場是在鹿港文開國小活動中心,除由佛光協會彰化西方分會主辦外,協辦單位尚有龍山寺、慈普寺、廣善寺、念佛寺、智覺佛園、鹿港忠義慈善會、福山寺、福山講堂等。大街上排了很長的隊伍獻花迎接。立委許福曜、縣議員李棟樑、施長溪、鎮代表黃得勝及文開國小校長丁禎祥先生,都在場參加講座。
皈依時,近千名信眾在炙熱的活動中心,仍那麼井然有序地排列著,其虔誠神情實令人感動,還好我今天親自主持皈依典禮及講座,雖腿傷不便行走,但總算沒有辜負鹿港信眾的期望!
承禪一法師之請(壽山佛學院畢業同學),晚上在慈普寺用餐。
陳麗麗(小王爺)在空檔時,向我請求道︰「......師父!我知道您為法為教根本就沒有『自己』的存在,也不會去在意自己的健康,但身為弟子的我們卻很在意,且在意得心疼......求您為我們保重身體,為我們禁足或閉關一段時期,好好調養身體,這是我代表很多人的意思,向您表達我們的心聲......」
委心任運,聽其自然吧!
聞宜蘭妙專法師昨天往生,慈嘉、依敏隨即趕往雷音寺,心平今北上到宜蘭協助處理善後。
「人生種種病痛,只是外事外物太要緊了,以致--心不能靜、氣不能和、度不能宏、口不能默、火不能制、苦不能耐、貧不能安、死不能忘、怨不能釋、矜不能平、驚恐不能免、爭競不能遏、辯論不能息、憂思不能解,故妄想不除,總由未淡未空之故,如真淡真空,一切以『不要緊』三字了之,此則拔去病根之神藥也!」--陶覺
九月 二日 星期一
高雄原祿骨科翁朝居院長(滿方的兄長),上午來山幫我拆線,云傷口情況很好,非常讚歎現代雷射手術的高明。
從上個月二十四日跌倒到今天剛好十天,感覺上好像已過了好久,整天不是躺著就是坐著,慧龍等人把我的衣食住行都招呼得很周到,定時起居、按時吃藥、婉謝會客......一點也不馬虎,尤其是時間一到就催吃藥休息的那股認真,真是一絲不茍。我自覺教徒弟都沒有這麼嚴格過。
佛光山的三寶殿及金、玉佛樓工程,這兩個月來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其輪廓,慧禮請我去巡視,我說腿傷坐輪椅不好上下,門外的慧龍、慧化、慧道、慧悟,馬上應聲可以輪流推我到工地去(原來他們早就「計畫」好了)。在多人擁護下,整個下午在後山繞了好多地方,看工程只是個藉口,主要乃在陪我出來走走。
慧悟等人在替我服務時,那歡喜的神情,深感︰平時我實在太少有機會跟他們接觸。世俗的父母年輕時,在子女心目中如籃球,大家都互相搶來搶去;到年老時,則如排球,彼此推來推去;老病時,就像足球,恨不得踢得愈遠愈好。這一次我不慎腿傷,徒眾一個個的都把我當成橄欖球。
「待足何時足,知足便足;
求閒何日閒,偷閒便閒;
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甚眾;
休誇我能勝人,勝於我者恆多。」--進德錄
近年來,三十歲以後才來山出家的徒眾日益增多,由於年齡大多已超過入佛學院資格,為讓他們有進修佛學的機會,傳燈會會長依空及大慈庵住持依敏,特利用晚間七時,關山門以後,開辦了「大慈學園」,這一期由依諦、永妙等人發心為大家上「修行之道」、「佛學概說」、「梵唄」等課程。
都監院依淳及佛光山女眾員工宿舍(妙慧樓)負責人滿德,也在員工下班時間,開辦「妙慧學園」,為有心深究佛法的員工,提供一些進修課程,永妙上的「佛學概說」、永藏上的「梵唄」,滿光上的「英文」,讓員工們在工作之餘,充實了生活。
永楷由西來寺傳真告訴我,西來大學將在明天舉行這一學期的開學典禮,所開的課程有「基督教概論」、「大乘佛教」、「西藏佛教」、「宗教研究的歷史與理論」等,學生求學的態度都很認真。
在佛光山不分男女、老少、海、海外、出家、在家,大家都很忙,白天忙修福,晚上忙修慧,沒有一刻不在修行。
常有人問︰「怎樣才知道自己有進步?」我覺得如果--
一、每天都過得很歡喜,不覺無聊。
二、見人都很完美,看人很順眼。
三、起居飲食很正常,不會睡不著。
四、讀書、工作、禮佛......常感法喜。
五、別人不會躲我,會接受我。
有這些現象即表示,自己有所進步。
「挫折」可以增加經驗,學佛要學出一個歡喜心,不要一碰到不滿意的人和事就生起討厭的心,心要善解人意,嘴邊要多點口惠,眼中要慈目待人,常常自我警惕,就能不斷進步。
九月 三日 星期二
「自飲一滴曹溪水,
可作萬世慧命糧。」
滿普、滿冠、滿藏、滿修、永祥、道悟等多人,今約我講話,提及彼此在工作上、生活上、修持上的一些問題,並問我道︰對佛光山弟子有什麼希望?
我覺得我的徒眾並不一定要同一形象,可依自己性向、專長去發揮,來表現各自的特色,但在修持道上,希望大家︰
一、和諧團結︰人可居住在東南西北,各自的修持法門也可不一樣,從這些不同中,找出一個相同,如愛護常住、弘揚佛法、培養人才......有了共識自然可以和諧團結,且「團結」是在分工合作、各行其道、不互相排斥下彼此尊重。所以我希望徒眾--
在研習學問時要和諧團結;
在修持道心時要和諧團結;
在發心辦事時要和諧團結;
在弘法利生時要和諧團結;
在應世出眾時要和諧團結;
在忍耐氣餒時要和諧團結;
在策畫動員時要和諧團結;
在團體生活時要和諧團結;
在同門、同宗、同學中更需要和諧團結。
二、容納異己︰一個進步的團體和社會是百花齊放多采多姿的,除了部和諧團結外,對外部的反對者、異教徒要包容,更要溝通和了解並化敵為友,就如佛教也有很多宗派,但彼此並不衝突。容納異己可以帶動佛教界,更可萬古流長,故學佛應有大海山嶽之胸量。
三、重視信徒︰佛光山是因有信徒的護持才有的,佛教也必須要有信徒的助力,教義才易發展推動。佛光山有個良好傳統--對信徒無分別心,貧富男女都是一樣。佛法是無價的、隨喜的,對信徒不求供養,只為服務;不隨便募化,只講喜捨;不私自化緣,志在結緣。韓國佛教非常重視信徒組織,所以「佛日會」遍滿各處。度眾要到山門外度,非關起門來度,如果對信徒不善結緣、不方便接引、不懂教化,則易使信徒流失、徘徊門外或落入外道。所以我們要︰
認識信徒,接引信徒,教化信徒,幫助信徒,
慰問信徒,重視信徒,服務信徒,接待信徒。
《維摩經》云︰「佛道在眾生身上求。」信徒是無價的,要時常將歡喜和佛法傳給信徒。
四、一技之長︰每天總不能悠悠歲月,要知光陰的寶貴,故一定要有一套在生活上、實際上、弘法上能應用的技能,如典座、香燈、知客、說法、法務、行政、輔導、電腦、策畫、打字、印刷、會計、書法、繪畫、駕駛、設計、護理......等不斷研究學習。
五、語言常識︰做一個現代佛光人,對政、外交、國防、經濟、財政、司法、社會、科技......等知識,多少要有所具備;另語言方面,如英文、日文、藏文、巴利文、廣東話......也能講一點。常識要豐富、語言能溝通才能攝受信徒,談佛法才能為對方接受,故常識、語言要不斷的探討學習。佛法為體、世法為用,是度眾之方。
六、忠誠寬厚︰「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寧可做一個庸庸碌碌的出家人,不做一個有害於佛教的聰明人。要忠於責任、信仰、承諾、師門、發心、操守、原則、擔當......;對朋友、大眾、師門......要寬厚,以忠誠寬厚的態度學佛、度眾,必定會有所成。
七、勤奮發心︰有了佛光山,也要大家有心才靠得住。所以,除惡向善要勤奮、去墮向前要勤奮、為公去私要勤奮、發心服務要勤奮......;前面的人發勤奮心,後起的人也要發揚勤奮,才能相得益彰。
八、專宗修持︰本山雖八宗兼弘,但徒眾要自知自己天資、性格、能力與那一宗派相契,並一門深入,「解在一切佛法,行在一門深入」。求道過程上,要「有緣無緣隨他去,只求佛法作慈航」,不要管人我是非,只求有道、有佛法。
九月 四日 星期三
上午,會見了紐西蘭佛光協會北島分會會長賴耀森居士,和紐籍皈依弟子戴偉仁先生。
十時,宏印、淨耀、原本法師來訪,除慰問我腿傷外,對佛教青年會的未來方向、展望以及政府對傳教人員身分之尊重......等問題,提出彼此的看法。
晚,七時,在檀信樓為叢林學院八十(一九九一)學年度第一學期各學部聯合講習會的學生開示「如何安住身心」。
身心不能安住,連天人都會五衰相現,我們在求道過程中,如何安住身心?
一、安住在慈悲裏︰
「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
今日佛教之衰微,是因大多數佛教徒無佛法,不知道慈悲,經云︰「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寧可不聰明無智慧,到佛學院一定要養成慈悲心,慈悲是自己與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故要將身心安住在歡喜、柔和、忍辱、慈悲、喜捨之中。
二、安住在無惱裏︰
「無煩無惱心自在,喜樂生活風光好。」
修行學佛非消極、逃避,是要與煩惱交戰--持智慧寶劍斬煩惱魔軍,「煩惱」非一定是從外境而來,有時是庸人自擾。具喜悅性格者,較容易排除煩惱,受委屈和打擊時想得開、放得下;苦難時不煩惱、不怨恨、能擔當,自己做自己的工程師、醫生、雕刻師,在無惱中安住自己的身心。
三、安住在大眾裏︰
「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
真正修道者,皆不會想要離開大眾而獨居,我們談佛,都會提到十方三世一切佛;談法,一定都說十方三世一切法;談僧,就會說十方三世一切賢聖僧......,很少只提到一個,佛陀也常說︰「我是眾中的一個。」
獨木不能成林(叢林),離團體不能稱僧(僧團)。不喜與大眾在一起則無「僧」的性格,學佛要有大眾性格、社會性格,將身心安住在大眾中。友愛大眾,尊敬大眾,與大眾共存共榮,要像石灰一樣︰「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
四、安住在美好裏︰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凡事觀照美好才能自由自在,世間美好不在天堂,而在我們心裏,美化語言、美化容顏,不如美化我們的心理。在唯美觀念中,記憶很美好,現實很美好,未來更美好,在弘法度眾、服務人群的佛門生活中是多采多姿的。能將身心安住在美好中,自能一切觀自在。無門禪師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五、安住在發心上︰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要作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學佛怎能不發大心?在作務上要發心,在修持上要發心,在利人上要發心,並要發大心、恆長心,只要一發心,凡事無所不能。《勸發菩提心文》上說「發心為首,立願為先。」所以將心安住在發心上。
六、安住在道念上︰
「能知隱晦心常泰,不戀繁華性自真。」
「道」是根,有了根,才會開花結果,我們常以一個人是否有道念,而評鑑其好壞。在工作中要有道念,在弘法時要有道念,在利生上要有道念,念眾生苦發大悲心將身心安住在道念上。所謂「能知隱晦心常泰,不戀繁華性自真。」
七、安住在學習上︰
「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博要能高。」
學無止境,除佛法理論、宗派、大小乘、名相要學習外,世法的國史、哲學、電腦、會計、典座也要配合應用學習。把身心安住在學習上,會讓人忙得很踏實。
八、安住在體諒上︰
「海不辭水為同事,水不辭海德具尊。」
人與人間相處最寶貴者,不外有顆體諒的心,佛陀如果不體諒我們的罪業,就不會來度我們。對師長要求的體諒,對同門不相契的體諒,對惡人不如法的體諒,能原諒包容他人就是菩薩發心。把身心安住在體諒上,世界會更寬廣;做人要像大海一樣,能容納百川河流。
九、安住在淡泊中︰
「莫嫌佛門茶飯淡,僧情不比俗情濃。」
感情不能淡一分,道念就不能增一分。在佛門不是說不重感情,而是要以智導情,以慈化情;在物質上要淡泊,才不為形役;在心性上要淡泊,對功名、富貴、人情不要太熱衷。把身心安住在淡泊中,精神會更昇華。
十、安住在謙卑中︰
「我慢山高千萬丈,法水涓流滴難進。」
待人處事要低頭,佛法才能弘揚出去。在謙卑的人面前世界很廣大,在傲慢的人面前是寸步難行,從說話中謙卑,在處眾中謙卑,在與人合作中謙卑而不計較、不比較,讓身心安住在謙卑中,自然容易處眾。
十一、安住在忍耐中︰
「不經一番寒徹骨,那有梅花撲鼻香。」
在所有的菩薩道修持中,唯有先修持忍辱,才能成就其他道業,在順境時忍得住別人的讚美,逆境時受得了他人的毀謗,平時能承受誤會、責難、生活上種種不便,才算是修道者,將身心安住在忍耐中,道業會更向前。
十二、安住在滿足中︰
「有求莫如無求好,進步那有退步高。」
人生的美好是從缺陷中而有,對生活、對人生、對修道中所遇到的人情冷暖、變化無常,都能無求而感到滿足,把身心安住在滿足中,則能自適其適。
九月 五日 星期四
美濃朝元寺慧定法師上午來訪。
黃宗興、黃秀蘭夫婦中午到法堂來看我,黃宗興夫婦跟隨我也近三十八年時間,對常住之忠貞和對佛教的奉獻,實可為在家居士的楷模,平時在山上只看他們忙進忙出的,少有機會講話,中餐時,特留下他們陪我一起吃蕃茄麵。黃宗興說︰「三十多年來,吃了師父兩次麵,感恩不盡!」
由教育廳主辦,屏東師範學院承辦,高雄林園國小、普門中學、鎮北國小、忠孝國小協辦的「八十學年度台灣省國民教育輔導團專業知能研習營」,於本月二日起到七日在佛光山開營,有來自全省各地的教師近五百名參加。
晚,七時三十分,應屏東師院何福田院長之邀,在檀信樓為前來參加研習營的老師們開示「佛陀的教育法」。教育不能只契理,更重契機,身為人師者要摒棄成見,對不同根器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法。
平常一般寺院大殿,中央都供奉著佛陀(釋迦牟尼佛),右邊為阿難尊者,左邊為大迦葉尊者。阿難是「多聞第一」,大迦葉是「頭陀第一」;多聞重解,頭陀重行。解行並重、知行合一、福慧雙修,就是佛陀的教育。
佛陀教育弟子,很少打罵,很少拒絕,很少責備,很少否定,大都用例子、譬喻、鼓勵等方式,讓弟子知道犯錯,而不傷其尊嚴。
人性如水,要讓它自然的流轉,不要搪塞,不要圍堵,教育要觀機逗教,是「法無定法」,絕不要輕易捨棄任何一位學子。
「教師」這個稱謂,最早見於西周金文中,稱為「師氏」,簡稱「師」,係教國子之官。師又是商和周軍隊的組織單位。西周統治者為培養善戰的貴族子弟,開辦「國學」,由高級軍官「師氏」任教。
由於「師」是傳授知識的,而「教」又是傳授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從而使「教師」一詞成為「傳道、授業、解惑」者的美稱。
我國古代第一本教育專著是〈學記〉,它是《禮記》中的一篇,全文共一千二百多字。據當代郭沫若考證,它是戰國末孟軻的學生樂正克所作。
〈學記〉總結了二千多年前我國古代的教育經驗,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等作了闡述。
〈學記〉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篇教育專著,它比公元前一世紀羅馬教育家昆體良寫的《修辭術規範》早一百多年,容也更為全面深入。
九月 六日 星期五
中午,到萬壽堂為明日將舉行告別奠禮的戈本捷居士上香。
戈居士是河北人,國立北洋大學畢業。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一九七五年受在家菩薩戒。歷任台灣碱業公司總經理、美國佛教會駐台譯經院副院長、東海大學及成功大學教授,譯有「佛陀之教義」。退休後隨同夫人同騰女士安單在本山佛光精舍。平時對佛法的修持非常精進,並曾參與《佛光大辭典》的編審工作,對佛教文化工作很盡心。雖說世事無常,對戈居士的捨報,心總有一份懷念。
下午一時三十分北上。
晚,六時,抵普門寺。會見了陳麗麗、潘維剛等多人。潘議員剛從大陸回來,暢談她大陸之行的見聞。世界很好玩,但坐飛機卻很辛苦。每個到過大陸的人,對大陸真是又愛又嫌,那股血濃於水的感情,總難替換。
每次到台北,看普門寺住眾都那麼忙,不難看出徒眾的發心,也總不忘囑咐住持和當家,在領眾方面要知道--
如何「和眾」︰與大家和平相處共事。
如何「知眾」︰了解大家的需要欠缺。
如何「教眾」︰教導屬下如何進修上進。
平時多受委屈、多忍耐、多吃苦,能贏得屬下擁護,才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
在寺務方面要懂得各種工作辦法--
1.如何申請? 2.如何會辦?
3.如何掛單? 4.如何處眾?
5.如何連絡? 6.如何宣傳?
7.如何策畫? 8.如何安排?
9.如何配合? 10.如何動員?
11.如何歸檔? 12.如何籌備?
13.如何訪問? 14.如何請示?
15.如何拒絕? 16.如何接受?
17.如何約談? 18.如何追蹤?
19.如何應對? 20.如何節流?
21.如何開源? 22.如何預算?
23.如何應變? 24.如何表達?
25.如何報告? 26.如何交流?
27.如何感謝? 28.如何簽呈?
29.如何守時? 30.如何裁決?
31.如何溝通? 32.如何訪問?
33.如何給人信心? 34.如何給人希望?
35.如何給人歡喜? 36.如何給人方便?
對這些問題,假如有一套完善的方法與步驟,則不難成為一個會辦事的人。
晚,打電話到榮總,向為我開刀的主治大夫陳文雄主任報告,拆線後這幾天的傷口情形,得知陳主任明天將去加拿大開會,祝其一路順風。
徒眾最近對我的起居都很注意,那不可、這不可的,有時實在不好意思拒絕其好意,只好不可喝茶,要喝白開水;不可側臥,要平躺;不可久站,要坐下;不可......,然而剛剛和陳文雄主任通電話時,當我問及類似問題,他都回答︰「可!可!」
凡事皆可的回答,聽起來比較悅耳。
九月 七日 星期六
雷音寺今為妙專法師舉行告別式,因我下午有場演講,心平、慈莊、慈嘉、依敏等代我前去主持。擬擇日再到雷音寺上香。
由中國文藝協會主辦的文學講座,於下午一時三十分在中央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我應邀為前來聆聽的文藝協會作家及聽眾等四百多人,講說「禪師的故事」。
「禪」是佛學,「詩」是文學。文人白居易、蘇東坡、李白、李翱、善慧......及鳥窠、念菴、佛印、蓮池、草堂、古靈、馬祖、柴陵郁、惠能......等禪師,都有留傳千古的絕句,我以故事的方式,來闡述佛學與文學間相輔相成的意境。
國民黨中央黨部文工會主任祝基瀅、文建會處長卓英豪、市議員潘維剛等多人均到場,中央圖書館館長楊崇文表示︰「佛學與文學本是唇齒相依,佛教中的文學寶藏,如汗牛充棟,讀文史者不能不懂佛學......。」
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郭嗣汾先生,一再感謝我腿傷仍如期前來演講;對我而言,只不過是履約罷了。
最近由各別分院轉來的藥很多,大多是信眾好心提供的「祕方」,有的是補骨骼的、治血壓的、治糖尿病的、補血的、保護眼睛的......應有盡有,甚至還有一位信徒表示願意供養我一生的補藥......。面對這一些好意,我真的很感動,也很苦惱--我的胃腸怎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