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1/5-1992/12) 《星雲日記(1991/5~1992/12)》
Hsing Yun Diary 13 - Dharmas without Concentration on Dharmas: Benevolence Spreads over the World 星雲日記13~法無定法 兼善天下(1991/9/16~9/3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13~法無定法 ■兼善天下(1991/9/16~9/30)道業的基本原則是成就別人,
如能犧牲自己去成就他人,
則更偉大。
故「道業」小者是獨善其身,
大者是兼善天下。
精華語錄
◎人真正要改變命運的方法,在於道德的觀念、正確的信仰、善意的結緣和合理的持戒。
◎學佛如鳥,可遍飛各地,而不只停於某一處,可遍學一切法門,而不執於某一宗派;學佛又如射箭,箭箭相繼,
而不中斷,可以一門深入。一個人的學習態度,可以克服學習上所碰到的困難。
◎要在眾生身上學習斷煩惱來成就自己的道業,因眾生是引發我們三毒的「誘因」,是照出我們三毒之根的
「鏡子」。用不執著的態度來對待眾生、接近眾生,就是佛法。
◎如何改善你我的關係?
一、初見三句話。
二、相逢一微笑。
三、爭執一回合。
四、讚美要適當。
◎做事的基本態度--
一、不幻想不空談,應該務實不虛。
二、不好大不喜功,應該集體成就。
三、不匆促不急忙,應該事先計畫。
四、不草率不敷衍,應該精確無誤。
五、不偷懶不取巧,應該勤勞發心。
六、不虎頭不蛇尾,應該有始有終。
七、不諉過不塞責,應該擔當責任。
八、不浪費不奢侈,應該節儉惜福。
九月 十六日 星期一
有人問我,這一生中對什麼事最有興趣?想了一想,我自己竟回答不出確定的答案。
說是對文化最有興趣吧!我確實曾為佛教文化著力,但好像那一切都是不得已而為的事。二十歲時,還沒有離開佛學院,就經常舞文弄墨在各報紙副刊投稿。離開佛學院後,和智勇同學用油印編印了十八期《怒濤》月刊,曾獲大醒法師編的《海潮音》譽為「佛教又多了一支生力軍!」徐蚌會戰前,還一度為徐州的《徐報》編過「霞光」副刊。到台灣,編《覺群》,為《覺生》、《菩提樹》、《自由青年》、「中央電台」寫稿,前後主編《人生》月刊六年,每期都寫兩三萬字文稿,及至《今日佛教》、《覺世》旬刊、「佛教文化服務處」、《普門》雜誌、《佛光學報》、「佛光出版社」、「佛光大藏經編纂處」,......我真的對文化有興趣嗎?其實寫稿的辛苦,改稿的煩人,多少的晨昏,多少的深夜,沒有拿過稿費,沒有得過鼓勵,這是為佛教文化興趣呢?還是不得已,為佛教的一片熱心呢?
對教育最有興趣吧!我也確實為教育非常熱心過,自從二十一歲擔任白塔小學校長後,二十五歲擔任台灣佛教講習會(由台灣省佛教會主辦的佛學院)教務主任,而後創辦光華文理補習班、民眾補習班、智光中學、普門中學、壽山佛學院、東方佛教學院、叢林大學、中國佛教研究院,而至佛光山叢林學院、台北男眾佛學院、國際佛學院,甚至在美國創辦西來大學。......為了辦教育,深更半夜在山門口等北部外請的老師駕到,經費不足,甘願到殯儀館通宵誦經來增補學院的開支,學生沒有恆心,退學,甚至溜單。多少的嘆息,多少的無奈,數十年來,是對教育的興趣呢?還是匹夫之責,只是想儘量為佛教成就人才的心願呢?
對弘法最有興趣吧!四十多年來,我確實對弘法盡了心力。從鄉村到國家會堂,從軍營到監獄,從工廠到學校,從寺院到講堂,從家庭到機關,從國內到國外,從廣播到電視,至少講了千餘場以上。從小讀書不多的我,為了佛法大眾化、通俗化,多少的深思,多少的揣摩,有時拜佛,祈求佛陀加被智慧;有時靜坐,以期思慮清明。可以說為了弘法講座,海陸空行腳無定;為了上課講演,搜索枯腸,食睡難安,......這是為弘法的興趣呢?還是盡一點弘法利生的責任和荷擔家務呢?
辦慈善事業最有興趣吧!我自覺自己有慈悲的性格,一九五二年的花蓮大地震,自己連公共汽車都乘不起,卻到處為花蓮震災而勸募;韓戰時,募集醫藥送往韓國;越戰後,支援購買難民船,搶救越南難民;多少次颱風之後,我和黎元譽先生搶先到災區運送食物。就如今年孟加拉和大陸水災,我除了發動佛光協會會員捐助外,自己也傾其所有,各捐了一萬美元;和潘孝銳先生合作,在美國幫助大陸留學生的獎學金,獎助的名額已不止一百名以上,甚至慈濟功德會初創,那時佛光山開山不久,在萬分拮据下,我也捐了十萬元。......在佛光山我創辦救濟院、養老院、孤兒院、診所、雲水醫院、公墓等......多少的誠心,多少的奉獻,點點滴滴,血淚的輸誠;片片依依,馨香的祝福。這是我對慈善事業的興趣呢?還是盡一些佛子的慈心悲願呢?
對行腳雲遊最有興趣吧!我確實到過許多地方,日韓佛教的訪問不止十次以上,星馬的弘法也有過多次,兩去歐洲,六朝印度聖蹟,四去澳紐,即將前往的南美和非洲,走遍美加的東西南北,也看過大陸壯麗的河山。每到一地,雖不夠自許是散財童子,行大布施,但廣結善緣,隨喜功德,確能做到。所到之處,不是建寺度眾,就是成立佛光協會,加強信徒聯誼。你說欣賞風景,但大都外出,花了機票,旅途勞頓,只是陪人照相,供人攝影,......多少的犧牲,多少的委屈,心願已供養十方,酸苦卻藏於心底。這是我對旅遊的興趣呢?還是盛眾妙華供養十方佛國的性格呢?
文化、教育、弘法、慈善、行腳雲遊等都不一定是我的興趣,回想起來,那只是責任感罷了。今晚,從佛光山停車場的工地回來,才發覺到原來我一生最大的興趣是建設工程。
佛光山在世界各地所擁有的道場,從建設到裝潢,可說都是我的構想。尤以佛光山自開山二十五年來,可容萬人居住的宗教道場,外人所不知道的是我們沒有建築師,沒有辦公室,甚至連籌建處都沒有。所有建築物,都是我和蕭頂順先生站在路上,比手劃腳一番,一棟建築物就成功了。蕭君初中畢業,我則一生沒有畢業文憑,都沒有學過建築,也從來沒有支過辦公費,我們終於建了佛光山、極樂寺、北海道場等。
我和蕭君經常是站在路上或坐在工地裏,商量所有建築的工程。有時兩人一時想不周全,半途修改,也從未有意見的爭執,可以說工程二十五年,歡樂和諧,互相尊重一直到今天。
今天在停車場工地,心平、慧禮、蕭君和我,從下午四時一直談到七時才回來吃晚飯,回來的途中,才想起了我這一生的最大興趣,大概就是建設工程。
九月 十七日 星期二
「讀經傳則根柢厚,看史鑑則事理通;
觀雲天則眼界寬,去嗜慾則胸懷淨。」--清‧金纓
昨日,影星葛小寶、羅江陪同旅居巴西華僑許東坡先生來訪。
許東坡先生目前正在聖保羅籌建一座觀音寺,此次到佛光山來,非常仔細參觀了各殿堂,以作為參考,心平也在旁提供了佛像的姿勢及材料的選擇。
許先生非常誠懇的邀請我,今年十二月巴西觀音寺開光落成時,希望我能前去主持並派人支援落成法會事宜。允其屆時由都監院統籌辦理。
許東坡先生也表示,在聖保羅華人有十萬之多,對佛教都有向心力,得知佛光協會在世界各地都設有分會,很希望在巴西也能成立分會,我非常樂觀其成,希望全世界的佛教徒,都能藉「佛光協會」的組織,將大家結合在一起。
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永安液化天然氣廠廠長賴中和先生,今下午二時,帶領國際瓦斯儲運業者學會會員八十人來山參觀,此團體成員有日本人和歐美人士,大都是天主教和基督教徒,在依順、依馨、滿慈、滿仁的帶領下,參觀了各殿堂。尤其佛教文物陳列館的文物,真是令他們開了眼界,非常讚歎台灣佛教如此興盛。佛光山也非常歡迎這些不同信仰的人士,都能成為「佛光之友」。
有些人很迷信看手相,往往把手掌上的細紋,看成是命運的根據,我碰過不少信徒,手掌一張開,就要我幫他看「命」。
其實我們手掌中的手紋是為便利觸覺而長的,手紋起凹凸之形,縱橫無定,目的是使手掌表皮的面積加寬,和使手掌辨別接觸外表的形態。因為︰有了那些細紋,司觸覺的神經才容易感覺,故細紋都長在觸覺靈敏的皮膚上,與人的命運是無關的。而人真正要改變命運的方法,在於道德的觀念、正確的信仰、善意的結緣和合理的持戒。
《大集經》中佛告大眾︰
「忍為世間最,忍是安樂道,忍護孤獨身,賢聖之所欣。
忍能作親友,忍增美名譽,忍得富貴在,忍能具端正,
忍能得威力,忍能照世間,忍能成工巧,忍力調怨敵,
忍力伏憂惱,忍得好容色,忍能具眷屬。忍者招勝報,
忍者趣善道,忍者得長壽,忍者得三位,忍不害眾生。」
忍離偷盜、邪淫、妄語、兩舌、綺語、貪欲、瞋恚等,忍成施戒進禪智,是佛法也!
九月 十八日 星期三
水有四德--
沐浴群生,通流萬物,仁也;
揚清激濁,蕩去滓穢,義也;
柔而難犯,弱而能勝,勇也;
導江疏河,惡盈流謙,智也。
故老子讚曰︰「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緣對一個修道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平時培養溫和、尊重、協調的個性以便於與人結緣。不拘於眼前人事,凡是與我們發生關係者,都是與自己有緣,所以要結緣、惜緣。學佛如鳥,可遍飛各地,而不只停於某一處,可遍學一切法門,而不執於某一宗派;學佛又如射箭,箭箭相繼,而不中斷,可以一門深入。一個人的學習態度,可以克服學習上所碰到的困難。
「煩惱」是由於生活態度與方式有問題所引起的。要在眾生身上學習斷煩惱來成就自己的道業,因眾生是引發我們三毒的「誘因」,是照出我們三毒之根的「鏡子」,用不執著的態度來對待眾生、接近眾生就是佛法。
中午在麻竹園,碰到在廚房負責典座的滿智,詢問其大家對廚房菜肴的評語?
廚房是磨鍊身心、與十方大眾結緣的最好修行地方,歷代祖師大德有很多都是由廚房出身的。一餐美味可口的素菜一樣可以度眾,將心思用於配菜、烹調、菜色設計上,可以從工作中得到很多樂趣。
平常對大眾菜、宴席、供菜、點心、便當菜、自助餐、小菜、水果飲料......等,都要有一套完整的菜色,可以互相調配,而不要臨時才去想菜單。找機會到外面品嚐觀摩,來改善自己手藝上的不足。
在廚房的工作無定,師兄弟間要彼此鼓勵體恤,只要懂得分工合作,工作起來仍會很愉快,而不至於煩惱。在西來寺負責典座的依松,每當我在用餐時,都會站在我身旁,要我批評每一道菜做得如何。不怕別人批評,勇於接受指正,虛心的求教,才是「學習」的態度。
什麼叫「道業」?信心、忍耐、委屈、發心、勤勞、慈悲、戒定慧、四弘誓願......皆屬之。
道業的基本原則是成就別人,如能犧牲自己去成就他人則更偉大。故「道業」小者是獨善其身,大者是兼善天下。而「道是什麼?」道就是我們的心,心有道就是真心,心無道則無心。如何有道?
1.有感恩心則有道。 2.有惜福心則有道。
3.有忍耐心則有道。 4.有反省心則有道。
5.有謙虛心則有道。 6.有長遠心則有道。
7.有無妄心則有道。 8.有無悔心則有道。
9.有無惱心則有道。 10.有無倒心則有道。
11.有供養心則有道。 12.有恭敬心則有道。
13.有護眾心則有道。 14.有求道心則有道。
15.有法喜心則有道。 16.有深信心則有道。
17.有無畏心則有道。 18.有忠誠心則有道。
19.有廣大心則有道。 20.有慚愧心則有道。
21.有懺悔心則有道。 22.有慈悲心則有道。
23.有平常心則有道。 24.有平等心則有道。
25.有清淨心則有道。 26.有菩提心則有道。
27.有圓滿心則有道。 28.有包容心則有道。
29.有體諒心則有道。 30.有知足心則有道。
九月 十九日 星期四
因中秋節將屆,教師節又快到,學校也才開學,為表示慰勞並藉此聯誼迎新,下午五時三十分,在普門中學董事長慈惠法師的邀請下,普門中學全體教職員百二十人在法輪堂聚餐會談。
心平、慧龍、慧化等多人也在旁招呼,普中王廷二校長表示,一九九○年三月,普中初中部原為六班,現在已增加到十八班,且每年都榮獲政府頒發「私立學校績優獎」,可見教育界對普中的肯定。
省教育廳第四科曾陞海視導蒞臨餐會中表示,行政院研究處考核發展會在會議中擬定「私立學校教職員退休金、撫恤金之辦法」,此對私立學校教師是莫大的鼓勵與肯定。
最近報章對老師體罰學生事件頗有爭議,我個人深感一味的打罵教育只有使學生更畏懼、退縮,功課不好要依根機加以輔導,沒有人是用打或罵而變聰明的。我建議︰
一、處罰學生的方法要慎思,以不傷其自尊,而用鼓勵的方式使其向上為佳。
二、集體處罰應少實施,此易造成好學生不平衡心態。反正好壞都要處罰,又何必學好?教育應在力與愛中相輔相成。
佛光山經多年努力,山下停車場即將規畫完成,就可實施車輛不上山政策,以維護校園寧靜,其他設施可依學校需要覓地完成。會後除贈王校長獎金外,並提供中秋月餅、禮券、禮品等,祝賀老師們佳節愉快。
晚,七時,在檀信樓大禮堂為叢林學院的學生上「讀藏指導」。
二十幾年前,壽山佛學院剛開辦時,我為當時的學生上了一門課程--「讀藏指導」,今深感其內容,對現在的學生來說也很需要,故今起就依此「讀藏指導」為教材給學生上課。大家要知道,研究佛學三分靠老師七分要靠自己,記得過去,只要老師上一堂課,我們找資料、作筆記都要忙個大半天。誰的佛學好,誰的筆記就做得好,做得快。要做好筆記,要先從「科判」學起,故要讓佛學紮根的話,在每教過一部經典以後,大家要會分科做表解。
佛學,有時一個字,就能做一篇表,一句話也能做一篇表,一本經也能做一篇表。在我讀書的過程非很完整,但很幸運的碰到幾位剛從焦山佛學院畢業的學長當老師(他們都是北京師範大學出身的),從他們身上我得到很多東西。尤其是他們的教學法--
如上地理,一塊黑板他就說這是一個中國地圖,江蘇省像什麼,山東省如什麼......然後如拼圖式的,中國的版圖就出來了。
講到山脈,從喜馬拉雅開始,經過那些省,成什麼山,名字一一分列;提到水,黃河長江,從那裏發源,其支流如何分布。一堂課下來,對中國的山、水、版圖,都有了概念,老師沒有要我們背山水名稱,都像是在講故事,畫著玩似的,但印象卻很深刻。深感分科畫表做統計是很重要的。
另有一位教生物的老師,每講一個單元,就畫一個表。如骨骼是怎樣,牙齒是多少顆,頭髮組織如何,不用背書,不用強記,很自然的我們都懂了。
上公民課的老師,一上台就講趣話,等到要下課前五分鐘,才叫我們打開書本念一遍,其內容,都是剛剛上課講趣話的內容,我們就很輕易懂得了課文的意思。
各位如果要做個好老師,這種「教學法」要用心學習。
「科判」是每一部經論的架構,只要研究一下表解,就不難知道此本經論的組織,它有提綱契領的作用,故要用心把科判學好,對經典的研究有莫大助益。
今天和各位同學上的是《佛遺教經》。
佛臨入滅時,為諸弟子作最後教法,故特稱該經為《佛遺教經》(收錄在《大正藏》第十二冊)。
所有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佛的遺教,此為廣義;狹義是指這本《佛遺教經》,為佛在拘尸那羅的娑羅雙樹間入涅槃前,最後垂教的事蹟,謂佛入滅後,當以「波羅提木叉」為師,以制五根,離瞋恚、憍慢等,勉人不放逸而精進於道業。
禪門尤重此經,與《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合稱佛遺教三經。
《佛遺教經》為學佛之初門啟蒙的寶訓。
九月 二十日 星期五
上午十時,前往高雄普賢寺。
對散布在全省各地乃至海外道場的徒眾,雖見面機會不多,但我無時不在注意大家的法務推展、身心狀況。有時從旁聽到一些不如法的事例或信徒有微言時,我總要千方百計的在談話中,糾正大家的觀念,誤會與不協調大都是因為「觀念」不能溝通所致,能達到「共識」是和諧之方。
一篇好的文章不怕千回改,衣服不合身,要改;房屋不適用,要改;法令不適時勢,要改;書讀不好,學習的方法要改;自己的短處、缺點、毛病,要肯承認,並勇於改過才能不斷進步。因為自己要樹立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雕塑師;自己的毛病,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醫師。在別分院與信徒接觸機會很多,要不忘時常提醒自己--
要關心別人,要堅守崗位,要犧牲奉獻,要以身作則;
要謙虛包容,要不為境轉,要慈悲待人,要勤修三學;
要接受考驗,要不忘初心,要正知正見,要自利利他;
要福慧雙修,要能說能行,要反省自責,要安住身心;
要將法喜歡樂散播給來寺禮佛的每一位信眾。
下午二時,前往大立百貨公司,和吳敦義市長、大立百貨公司吳董事長夫人,共同為杜惠珍小姐主辦的「全國佛教文物書籍特展」揭幕。
為拓展心靈活動空間,高雄佛光書局與中華佛光協會五甲分會聯合主辦這次的展覽,參加的廠商計有三十多家,展出文物涵蓋顯密的各種法器及錄音帶、書籍,來自大陸、日本、韓國、印度、尼泊爾、印尼、泰國等國家。
現代的佛教文物,不像昔時是藏在名山古剎中,而是展現在百貨公司、在大眾面前,不再遠離人間束之高閣,顯示佛教已走入社會,走入家庭,為大家所喜愛和肯定。就如吳市長說︰「文物本身就具有攝化人心、引導人性趨向良善的潛能,為社會帶來一股祥和氣息。」
晚,七時,續為學生們上「讀藏指導」。
今天上「普賢十大願」(在《大正藏》第十冊)。
「行願品」是華嚴宗將斷絕一切言語思慮的佛境界稱性海果分,即毗盧遮那佛的法門。而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代佛宣揚的化主--普賢菩薩,心境廣大,行門眾多,功德殊勝;若能將普賢十種行願相繼不斷實踐力行,則可完成普賢菩薩的諸願法海。
心平和尚囑都監院院長依淳,為慰勞員工特在東禪禮堂和全山二百多位員工,於今晚提前過中秋,並發給每位微薄賀禮,願大家佳節快樂!
有一首六忍歌說︰
「富者能忍保家,貧者能忍免辱;
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義篤;
朋友能忍情長,夫婦能忍和睦。」
佛光山大眾相忍和合,共為常住,則佛光山必定興隆。
九月 二十一日 星期六
「人之心胸,有欲則窄,無欲則寬;
人之心事,有欲則變,無欲則樂;
人之心術,有欲則險,無欲則平;
人之心氣,有欲則餒,無欲則剛。」--陸子
下午一時,在法堂和山上重要職事講話。
◎徒眾的家人眷屬往生事宜,一切佛事由都監院統籌辦理,補助的經費希望傳燈會負責。
◎韓國梵魚寺傳戒、九龍寺華嚴法會、通度寺慈藏律師誕辰紀念等法會,多次來函邀請參加,我腿傷未癒,請心平和尚十月中旬時,組團前往祝賀。
◎佛光山五院院會及巡監,應定期向宗務委員會報告處理工作狀況。
◎對派往海外道場人事,請慈惠法師將出國人選名單,提交宗務委員會審查。
◎北海男眾學部的建設,心平和尚希望由男眾自行負責籌建,我表贊成。
◎佛光山叢林學院負責明年初的「青年學術會議」,「國際學術會議」希望文教基金會繼續籌辦。
◎都監院要求各別分院,除非急於立即回答,才使用長途電話;報告性的事項,希望一律用傳真來往。
依益、永有即將回英國攻讀博士學位,一讀牛津,一讀倫敦;永賢、永愍將派往法國;依靜、依恭、永哲、滿望被分發到西來寺。晚,和職事談話結束時,以自助餐在法堂跟大家餞行。
旅居日本華裔西原佑一先生,有感日本華人對宗教的渴求,願提供東京永福町一層大樓,作為本山在日本弘法的道場,我也應允下個月(十月)二十七日起,在東京作三場佛學講座,並同時成立佛光協會日本分會。
晚,七時,「讀藏指導」今天上《大乘起信論》。
將自己融入經論義理中,可以獲得無限法喜,人生在世最苦的非物質、金錢或忙碌,而是對未來沒有希望。《大乘起信論》提到人是死不了的,因人儘管因生老病死、生住異滅而流轉,真如佛性永遠不受遷動,故而我們應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尊重自己。
《大乘起信論》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主要在闡明如來藏緣起之旨,及菩薩凡夫等發心修行之相,係從理論、實踐兩方面歸結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是佛教思想的重要入門書。
普門寺、普賢寺、員林講堂、南區五個佈教所等千餘名信徒,今晚聯合回山朝山,此起彼落的佛號聲,響遍佛光山每一個角落。
九月 二十二日 星期日
九時,潘孝銳夫婦來訪,談及其西安、南京一路之見聞。
下午二時,在教育院院長依恆法師安排下,分批在法堂接見這一期大專院校畢業剛入佛學院就讀的新生,計有二十人。有的在社會上曾擔任過警官,有的從事農林業、庭園美化、中學教師......,現在入佛門,重新開始做學生,在各方面一定很不習慣,要靠大家去突破,對新的環境要先學適應,進而安住,再而改進。
到佛門來求道學法,常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佛陀修行中,最偉大者仍是在「降魔」,故學道要懂得降魔才能成就佛道。
「魔」有心魔跟外魔,「心魔」如︰貪、瞋、癡、嫉妒、怨恨、無明煩惱......,「外魔」如五欲六塵、金錢感情、身體疾病......等。故學道途中要降服那些魔呢?
一、見解不正︰見解不正如照相機的焦距沒有對好,影像會模糊不清,所以見解不正易毀法身慧命,要降服之。
二、情緒不穩︰古怪、不合群,如何過和樂清淨的僧團生活?當然要降服之。
三、懶惰懈怠︰懶惰乃諸惡之根,學道如果不勤勞、不發心,如何成就道業?
四、感情執著︰修道,要以道相交、以法會友,非以情來往。在行住坐臥中,培養出忍耐的性格,來肯定自我,並與人配合,養成修道者之風度。
大家由各地集合在一起來學道,從生疏、相識、相知到印心,從世俗的煩惱中滌出清淨的心緒,這段過程與因緣實在很稀有,願能珍惜。在佛光山好好求到「法」,得到「道」,千萬不要入寶山而空手回!
聽從醫生的吩咐,受傷的右腿在三個月內最好不要著地走路,所以平常在法堂,每天都是坐著,一個月下來,最感不適的地方就是腰部,徒眾看到我坐太久時,就要我去躺一下,免得腰痠;看我半躺在床上看書,就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