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1/5-1992/12) 《星雲日記(1991/5~1992/12)》
Hsing Yun Diary 13 - Dharmas without Concentration on Dharmas: Fate has a Hold on Me 星雲日記13~法無定法 命運操之在我(1991/10/16~10/3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13~法無定法 ■命運操之在我(1991/10/16~10/31)命運是由自己創造,
知道人生有輪迴,有來生,
無形中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因為今生雖苦,
但可以創造未來的人生。
精華語錄
◎人生苦短,只不過是幾十年的歲月,要好好珍惜運用。遇到困難、挫折、意見相左時,要想出解決之道,不要因
閉塞的思想而浪費在無謂的人事裏。
◎弘法佈教之祕訣,在於讓別人聽了能接受有用,而不是在名相上搬弄,故講經說法要用真心深入佛法。
◎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將一事無成。
◎命運,並非注定,而是可以改變的。只要肯發心行願,則無事不辦。
◎學道的人無疑情則成癡呆、糊塗,「為什麼」裏面才有道,才有真理。遇有不解的地方,要有窮追不捨的態度。
◎一個懂得生活的人,一定要像雲一樣,過得自由自在。不要被名韁利鎖自我束縛、自我設限、自我封閉,要如行雲
流水般任運逍遙。
◎寫文章要有我,才有見解和生命;修行要無我,才會開悟證果。
◎懂得人生的人,在人生裏面要尋找快樂的人生,要找自由的人生,要找自信的人生,要可以包容的人生。如果可以
寬大包容,自我心中自有無盡財富。
十月 十六日 星期三
八時,分批送走昨天前來參加國際佛光會第二次籌備會的代表及分會會長。
九時,列席「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及所屬各院會、住持、單位主管聯席會議」。
在會中,心平和尚要我講話,我說︰
在座各位都是主管的身分,但大家是否懂得「領導學」?領導得法者,其屬下如沐春風,不如法則反之。故希望大家對屬下--
一、要慈悲關懷︰單位人眾意見多,固然有缺點,但主管也要負起領導無方之責。平時要懂得養眾、領眾、和眾,多表揚、提拔屬下進而體諒關懷,屬下在工作時自然會歡喜快樂。
二、要遵守法治︰領導者非法外之民,對常住典藏法規,不可任意存廢,因「法」即是常住規矩精神的代表。
三、要分工合作︰要授權給屬下,屬下才有空間可以發揮。健全的團體不會因人事的變異而停止運作,一切仍能夠照常運轉,故要倡導分工,授權給屬下擔當。
四、要勤勞節儉︰能幹者,要用智慧來表現我們的成就,不要光用物質來莊嚴。對公家常住建設所須,千金不惜;但不當的花費,則一文不捨,要帶動大家養成勤勞節儉的風範。
五、要學習說法︰對講經說法,要自我要求訓練,要懂得利用時間,好好用功充實自我,以備說法之需。
六、要提倡修行︰不要太密集提倡法會經懺,除非是信徒家屬佛事,否則要儘量爭取時間,好好修持。
身為主管本身德學如何?如何示範予人?慈悲、法治、分工、勤儉的德風不可疏忽。
今會議內容討論--
◎「敦煌文物展」的意義。
◎佛光山叢林學院英文班同學,將前往馬來西亞斗湖普照寺,協助其「佛教幹部訓練營」。
◎八十一(一九九二)年度的「行腳法會」由依淳、依恆、依嚴等人籌組計畫。
◎十二月下旬,西來寺將傳授在家五戒菩薩戒,一九九二年將傳授三壇大戒。並舉辦第十八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
◎一九九二年元月份,佛光山將舉辦「佛教青年學術會議」。二月份,舉辦「短期出家修道會」。十月份,中、南、北三區將分別舉行「禪淨密三修法會」。
徒孫乘悟,自兩年前入伍,被調往金門服務(曾於當地海印寺代理住持一職),今日服役期滿退伍,回北海男眾學部繼續就學。
「誰都可以創造歷史,但是能夠寫下歷史者,唯有偉人而已。」--王爾德
十月 十七日 星期四
因為前兩天都是整天坐著講話,腿腳都有浮腫的現象,加之,和榮總劉主任約好今日要作左眼雷射治療,所以昨晚六時和徒眾講完話後,即匆匆乘車趕來台北,一路交通非常順暢,於十一時即抵達普門寺。
永固、永和、吳師姑都在等我,多年來,他們一直為我辛苦,難以言謝。
今晨起來,匆匆餐罷,即刻往榮總出發,抵達時慈照已在等我。
眼科護士葉小姐立刻為我放大瞳孔,上麻醉,只花了半小時,劉醫師即作雷射治療。上次右眼雷射槍打了一千兩百三十九下,今天左眼打了一千五百一十九槍。打完後,葉小姐說我很有定力,別人作雷射,都會移動,而我能一直堅持到底。其實我也一直想移動,但我硬是努力的忍耐下來。
榮總,住院的病人每天約兩千多人,門診每天約一萬多人,醫師護士員工等約五千多人,這麼大的一所醫院,管理實在不簡單,因為來醫治疾病的人,榮民為數很多,政府每年就補助三十多億新台幣。
十多年來,我在榮總作健康檢查或糖尿病測試,承各主治醫師不肯收費,最後不得已,我只得說,不花醫藥費我的病不會好,再不收費,我只有和榮總拒絕往來。這次腿部手術,包括住院一切費用,只花了六萬四千元,右眼花了四千五百元,左眼由於他們不肯收手術費,只花了三百八十元作為特殊材料費。
雷射手術後,坐在會客室中聽劉主任講護眼常識,以及我的眼疾情況,劉主任的話我並沒有特別留意,但我一直注意兩週前我坐在此客廳時,看到金魚缸中有三條紅色金魚,由於水已很髒,我還叫人特地為魚換水,但今天魚缸中只剩下一條魚了,另外兩條呢?
人生的遭遇和金魚也差不多,今日不知明日事,只要一聲鑼鼓息,家鄉在那裏呢?
十時十分離開榮總,回普門寺還是吳師姑的飯菜特別好吃。下午二時趕到板橋為慈嘉法師的母親鄭胡玉英女士拈香,板橋的路不好找,好在三十六年前我常在板橋出入,印象依稀,在江翠國小旁找到鄭府。
鄭府兒孫鄭秀雄等人跪在門外迎接,我和心平、慈莊、慈惠、慈容一一上香,即告辭離去。
三十多年前的往事忽然湧上心頭,記得一九五三年,一個十多歲的小女孩和一個十多歲的小男孩,每天都參加我在宜蘭的佛經講座,而且那個小女孩每天都將我講的經文筆記,幾乎一字不漏地記錄給我,比錄音機更完整,後來讀幼教訓練班、壽山佛學院、日本大學都是第一名畢業,那小女孩就是現在已五十多歲的慈嘉法師,目前是佛光山叢林學院最叫座的老師。那個十多歲的小男孩,後來念中國文化大學,在台灣全省多次青年作文比賽,都名列第一,他就是鄭秀雄,法名慈文,曾幫我記錄不少文章。
舍利弗的母親,生了聰明智慧的兒子,是佛陀弟子中智慧第一的弟子,這不是和鄭胡玉英家人一樣嗎?
鄭府出來後,順道去看板橋講堂的裝潢工程。晚,八時半回到佛光山。
十月 十八日 星期五
剛用完早餐,《覺世》旬刊的永倫、永傑、滿遵、滿印等歡歡喜喜的來向我報告《覺世》讀者的反應。
據他們說︰《覺世》每期發行十萬份以上,一月三期,即每月發行量三十多萬份,光是寄費就要七十多萬元,他們已無法維持,不得已向讀者求援,可愛的讀者們紛紛響應,竟然募到三百多萬元,已夠他們維持三個月。
《覺世》創刊於一九五七年,十天一期,現已發行到一二一四期,當初《覺世》的傳播,幫助智光商工的創校、台中菩提醫院的興辦、佛光山的開山以及多少寺院的裝塑佛像、印行佛經、傳戒法會、急難救災......甚至反對西班牙來台作鬥牛表演,《覺世》在立法院供給立委資料,致使鬥牛表演胎死腹中;政府多次對宗教不友善的立法,《覺世》領先抗議,致使各宗教未受干擾,......三十五年的《覺世》,一千多期的按時發行,為佛教為讀者提供了很大的貢獻。他們說為我用中藥治療腿傷的台北松山骨科中醫師黃永玉居士就捐了二十萬元支助,出力出錢,真是難得!
佛光山是一個非常重視文教的道場,除《覺世》外,佛光出版社每月出版的書籍就好多種。《佛光通訊》、《佛光世紀》,都是內部溝通的橋梁,《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更是為佛教文獻史上注入新的生命;十多年來發行了一百多期的《普門》雜誌,每月總在三萬份以上,佛光山每月也貼補五十萬元印刷費,主編永芸法師希望能獲得金鼎獎,希望這群青年人能夠如願以償。
佛光山有文化的性格,自從開山以來,不知為佛教文化出過多少力量,我們對有些人只看到佛光山硬體建築,而忽略佛光山對文化的奉獻,極不以為然。大眾傳播界提到佛光山時,總與金錢放在一起,我常不解,難道台灣除了金錢以外,就沒有其他的內涵了嗎?
《金剛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我們以佛法文化供養社會大眾,「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自覺我們盡了佛子的責任。
十月 十九日 星期六
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平川彰先生來台參加學術會議,佛光山叢林學院特請其來山為大眾演講。
這兩天並安排研究部、日文佛學班同學和平川彰教授座談,除回答一些佛學上的問題外,並就各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給予建議指導。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為中國現代佛教文學開拓新領域,為佛教白話文學催生,為鼓勵佛教文學弘法人才,以文學藝術弘揚人間佛教為宗旨,而舉辦「佛光山文學創作獎」徵文,題目為「我對佛法的認識與體驗」,並分有大專青年組、婦女組、兒童組。據聞索取簡章較多的是兒童組。生了根的菩提幼苗長得比較快。
八十一年度的「全國佛學會考」,即日起已開始接受報名,考期是定在明年六月,但詢問考試範圍、命題方式、報名資格等問題的電話每天連接不斷。
欣慰於文教基金會對推動文教活動的熱心。
人生苦短,只不過是幾十年的歲月,要好好珍惜運用,遇到困難、挫折、意見相左時,要想出解決之道,不要因閉塞的思想而浪費在無謂的人事裏,「瞋拳不打笑臉人」,以低姿態、柔和的口氣與人共處,因為柔能克剛。
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要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凡事先從有分別而入無分別,平時多思考,境界來時,自然能自在。
在道行上不要求速成,因佛法是真理非技能,不易速成,故要發恆長心以佛法來淨化我們的身心思想,真正有毅力者,是具有永恆心的人。
弘法佈教之祕訣,在於讓別人聽了能接受有用,而不是在名相上搬弄,故講經說法要用真心深入佛法。
發歡喜心去做常住的每一件事,發精進心每天規定自我日常功課,發喜悅心說好話讚美人,發公德心不惡口兩舌......終有一天,定會受到尊敬。
在《進德錄》上,看到一則故事。有一位富者,請工人大興土木,建了一座非常考究的房子,新居落成當日,富者請了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到新居來用餐,只見上座坐的是蓋新房子的工人,下座坐的是富者的子媳,鄰人不解的問道︰「為什麼要讓工人坐上座,子孫坐下座?」富者說︰「我請工人們上座,是感念他們為我建房子的辛苦;子孫坐下座,是因為將來可能會賣房子的就是他們,希望他們能體會『創業維艱,守成不易』的苦心,不必計較上座與下座。」
曾國藩曾云︰「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濫用則多費,多費則多營,多營則多求,多求則多辱。對一些只知坐享其成的徒眾,實應有所警惕。
十月 二十日 星期日
在印度達蘭沙拉辯經佛學院就讀的弟子依華,是馬來西亞人,一九七九年來山,一九八二年畢業於中國佛教研究院專修部,曾擔任東方佛教學院英文老師。
一九八三年負笈印度進修,畢業於印度梵文大學,一九八七年獲得碩士學位後回山,在佛光山國際英文佛學班任講師,後調往西來寺從事英文弘法佈教。
依華雖在佛光山出家,但是住在印度的時間卻比在佛光山長,在印度那種物質缺乏、生活貧困的環境下,仍能安然久住,非具慈心悲願者不能為也。前兩年西來寺落成後,他又向常住申請前往印度......今天接到他從印度寄來的信--
「師父上人慈鑒︰
久未向 師父及常住大眾問安,非常慚愧!多少次提起拙筆,常被瑣事打斷......這幾天學院沒課,乘此空檔,簡單向師父報告我在此生活的近況--
一、今年三月間,我加入了達蘭沙拉的辯經佛學院,學習藏文並和同班五十餘名藏族學生學習《集量論》、《心明學》、《因明學》和《宗義寶》,預計明年就開始學《般若學》。
在此每天上課一個半小時,辯經三個半小時,當天學當天辯,因此半年下來,學過的生詞、名相幾乎都背下來了。
二、上個月(八月)參加了第一次辯經口試(每人十分鐘),順利通過後,心裏除了欣慰外,還有說不出的高興,身為一個傳統的中國比丘尼,有此機會面對老師、院長和幾十位的喇嘛學生辯經,這是一個新的嘗試和考驗。
有時候,看到一些七、八歲的小喇嘛和大家一起學習那麼深奧的論典和辯經,真不可思議。西藏的教學法,始終維持一貫傳統,不分兒童、青年、老年,一律「同等」教育,非常墨守成規。
三、最近消息傳聞,天主教、基督教有大量《聖經》分送中國大陸,有很多青年都接受洗禮信教......。由《佛光世紀》的報導中,得知中華佛光協會在世界各地成立分會,給佛教帶來了新的希望和生命力......。我也曾贈送《星雲大師講演集》和講演錄音帶給藏族青年,他們都一致讚歎,錄音帶聽了又聽,《講演集》看了又看,並說,從沒有聽過這麼好聽的佛法,這麼好看的佛書。
記得二十年前的馬來西亞佛教界,也是因盜印了師父的《釋迦牟尼佛傳》而廣為贈送,因此接引不少青少年,包括我自己。否則二十多年前,又有幾個青少年買得起一本書?
四、九月中旬,南印度的克什米爾籍比丘僧伽桑那(去年曾到過佛光山)來訪。對佛光山和師父讚不絕口,問我用什麼方式可以請師父您到印度來和印度佛教徒結緣?他打算在他的弘法區南印度的曼伽羅和克什米爾拉達區請師父作講演佈教活動及皈依典禮。上個月僧伽桑那法師在拉達克舉辦禪學訓練班,有五百多人參加。我提供他一些意見,他表示可以租到容納千人左右的禮堂作為師父弘法場地,再者在其故鄉拉達克要召集五、六千人來聞法是沒有問題的......他很快會和師父聯絡此項事宜,並希望在明年七月間,能實現此在印度第一次大規模弘法活動和皈依典禮。(因拉達克最好的氣候是在七月)
南印度過去受安貝克的影響,本來就有不少佛教徒,只可惜無人領導,希望師父的駕臨,能鼓舞大家對佛教的信心和認識。僧伽桑那法師還表示,想送兩位南印度的少女到佛光山出家學佛,以便將來回到南印度接引女眾出家,並成立比丘尼教團......。
五、這幾年來天涯雲遊,尤其對印度這多災多難的國家,又是佛國,讓我更體會到︰人,生活真不容易。一些沒有福報的人,要他生起對佛法的信心和正見更是不易。而這裏的西藏難民在寄人籬下的日子更是艱難。上個月兩位出家人到路邊提水(晚上),被二十多位印度人拿著各種武器圍打成重傷送進醫院;同一天在西藏難民區,印度人突然發狂似的把藏人的佛寺燒毀,波及十來間的平房,還毆打了一些藏民,學校變成了受害者的臨時避難所。近來,小小的一個達蘭沙拉幾乎天天不管白天或晚上,都有藏族婦女被非禮糟蹋的案件發生。看到印度種種人間疾苦,乞丐、難民、無法無天的行止......更讓我深深的感慨有情之苦。而愈苦的地方也愈能體悟到佛法的可貴,更想到師父的悲心和理想,四海的佛光人是何等幸福,能在自由安逸的國家裏。
看到這裏的人民沒有佛法,生活艱苦不知解決或克制,很多時候,心裏會想到︰有師父在就好了,有師父在,這裏的情況就不同了。
我很有自信,只要師父在的地方,那地方必然會化為人間淨土。雖然出家十年來,很少隨侍在師父左右,但外面的世界看多了,我更能體悟出師父的深心悲願。
六、我在此就讀的辯經佛學院,也很刻苦節儉,因經濟拮据、宿舍短缺,每三年才收一次新生,水源更是頭疼問題。最近政府批下可以接新水管,需要四萬盧比(美金一千三百元),祕書長(西來寺三壇大戒時,曾當過一位格西翻譯,和師父見過幾次面)希望我幫忙向西來寺或師父化緣,我請他自己連絡,但他很不好意思開口。若水管不趕快接通,批下的文件就會被取消,我只好將我的生活費「借」五百美金給他,希望學院化到錢後能還我,也許我這樣表現是小器了一點,但我是一個學生,並不「富」有。如果遇到病苦或需要急救的人,我還是會盡力為之的。
一批又一批新難民逃來印度,確實也給流亡政府增加困擾,和難民共處,聽他們傾訴,了解另外一個世界的心聲和人類血淚史,加深了我對因果業力的認識。
七、達賴喇嘛的藏漢佛學翻譯員--諦深法師,也是藏漢佛學班最優秀的學生,為達賴喇嘛及其政府所寄予重望的人才。尤其達賴喇嘛希望他日後能為漢藏文化及台藏文化交流作連絡。此次,他得機緣參加紐約法會(需要時將做達賴喇嘛的翻譯員),法會後將以個人身分專程到西來寺參學,並希望能拜見到師父,多了解師父提倡的人間佛教及佛教現代行政。如果可能,他會在西來寺住一、兩個月,希望有法師為他講解《六祖壇經》及對漢傳佛教的一些概念。
諦深法師曾看過師父的《講演集》、《普門》、《覺世》、《佛光世紀》等,尤其是師父的《講演集》,他是重複看了幾遍而不厭,並說從來沒有看過那麼好看生動的佛書。......他又表示如果有機緣,也很渴望能到佛光山參學,藉以了解台灣佛教界的動態、男女眾佛學院、叢林制度......等......以為日後漢藏文化佛學的交流和溝通......
專此 敬頌
法安
弟子依華頂禮」
十月 二十一日 星期一
報載--教育部今天進行八十一學年度大學增設系所跨部會審查會議,其中備受矚目的輔大宗教學系,審查通過後將成為國內第一所設宗教學系的大學。
此外,中正大學新增十個學系的申請案審查通過後,中正大學大學部,明年也可正式加入大學聯招。
執政黨李登輝主席昨在一項輔選幹部工作檢討會中,勉勵幹部要做「有力感」的幹部,因無力感會毀滅一切,而有力感的幹部必具有七個特質,現摘錄於後,與眾徒共勉。此七個特質即--
一、不等別人指揮,自己就先開始行動,也就是要主動積極,自動自發。
二、避免怕犯錯心理,不怕錯,要勇於嘗試,要有先做做看的勇氣。
三、要跨越責任的範圍,探尋貢獻自己的機會,勇於奉獻自己。
四、為達成革新目標,不怕困難,要有冒險犯難的精神。
五、為完成自己工作,要擅長運用人際關係和資源。
六、要有見解、有看法,時時刻刻希望自己對部屬、同僚、上司有所影響。
七、運用自己強有力的溝通能力,進行協調,達成目標。
上午七時三十分,特請朝山會館及麻竹園的知客法師和櫃台小姐,到法堂和我一起用早餐。
其實「吃」是次要,主要是讓大家認識法堂的環境。信徒到大殿禮佛,我們要讓佛陀加被的平安給信徒帶回去。到朝山會館或麻竹園,我們要讓信徒住得舒服、吃得安適,把歡喜帶回家去,這是大家站在佛光山第一線的責任,也是義務。而如何能讓信徒歡喜呢?
一、主動的招呼,使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並能叫出每一位信徒的名字及其專長。
二、誠意的接待,比菜色的好壞更為重要。
提到知客,就很自然的想到依順法師,從開山到現在二十多年來,至今他仍是知客,耐煩、耐勞、耐倦的每天帶領信徒巡山參觀,有時一天四、五趟,從不推辭,佛光山的信徒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帶出感情。多少年來的努力,如今客堂的設備已非常齊全考究,卻「不懂」得使用,實有愧前人的努力。尤其是檀信樓應鼓勵信徒使用,才不負「信徒之家」之名。
身為知客,要主動與信徒招呼,和善的態度、親切的笑容、耐煩的個性是必備之要件。負責典座的徒眾,則要花心思在色、香、味上,如何讓客人吃得歡喜、吃得適意才是主要目的。而「吃」「住」接待,是一種度眾方便法門,如果連這一點供養心都沒有,實有愧信徒的發心供養。
為避免故步自封,將定期請專家,為客堂、廚房、櫃台的工作人員,作專題演講,以充實現代的新知和信眾的需要。
中午,慈惠撘機前往香港佛香講堂,講演三天。
學道的人無疑情則成癡呆、糊塗,「為什麼」裏面才有道,才有真理。遇有不解的地方,要有窮追不捨的態度。
對人、事、物,要常常有新的估定,如昔時的古聖先賢名言是否適合現在的時代?配合時代的需要,要建立新觀念,才不致落伍。
寫文章要有我,才有見解和生命;修行要無我,才會開悟證果。
十月 二十二日 星期二
十時,旅美多年的妙峰法師,在菩妙法師等人陪同下來探病。三十多年前曾在一起的道友,一碰面很自然就憶起往昔情形,很想跟妙峰法師多聊聊,奈何其行程已排好,連午餐都沒有機會讓我供養。
每當徒眾跟我談到其在工作上的困難時,深感︰
一、每天讓服務的徒眾煩惱是主管之失,主管對屬下的煩惱,要有能力為其解決並分擔其困難,要有一體的觀念,而非主僕的關係。
二、不聽無意義的閒話,要熟知屬下能力,不要作過分要求。
心平為我規畫的法堂,將分批請全山各單位及學生到法堂參觀並用餐。
今晚,第一批到法堂的是都監院屬下各單位。
心平法師曾說︰「法堂,將來將成為開山紀念堂,是全佛光山的精神中心,希望佛光山每一位徒眾都能恭敬珍視,因它是各位依止的根。」
晚,接到吉田實先生由日本的傳真,是一篇他訪問我後所寫的報導,刊載於《朝日新聞》上,標題是--
「人脈關係
從共產黨、國民黨的高級幹部乃至達賴十四世、民運人士
中國人心目中的大人物 星雲大師來日」
十月 二十三日 星期三
心平、慧禮、慧化、慧藏、慧日等,中午從韓國回山到法堂向我銷假,並敘述此行一路之見聞、心得。
晚,六時,請文化院屬下各單位人眾,到法堂用餐。一九五三、四年間,有一群青年剛入佛門,就問我道︰「我們能為佛教做些什麼?」那個時候,佛教尚沒有事業,沒有人眾,除了掃地、煮飯外,實在沒事可做,但我怎能告訴這些青年?於是我回答︰「事情很多呀,可以辦幼教、辦文化服務處。」沒想到這兩句話,讓慈惠、慈容辭了工作、負笈台中去讀幼教,慈莊則在台北辦佛教文化服務處......。有了這些基點,才有後來的佛光山。
在文化院工作的各位,從事的是一份寂寞的工作,但性靈的生活卻富有無比,尤其在法海裏泛遊的那份法樂非當事者無法體會。希望大家能像爐中的火一樣,由別處將自己點燃,而後再傳給別人,以為大家所用。希望藉各位的筆,為佛教文化事業寫出一個新的里程碑。
一個懂得生活的人,一定要像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