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1/5-1992/12) 《星雲日記(1991/5~1992/12)》
Hsing Yun Diary 14 - Speaking about being Busy and Speaking about being Idle 星雲日記14~說忙說閒 說忙說閒(1991/12/1~12/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14~說忙說閒 ■說忙說閒(1991/12/1~12/15)說忙說閒,
不過是事項上的對待,
若能理事圓融,
則雖忙猶閒。
精華語錄
◎「皈依」就是讓我們肯定自我的本性,發現自己的真心,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有的人做事太維護自己,不顧念別人,一點小事再三煩人;有的人太顧念別人,不肯為己,最後失去好多結緣的機
會。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當辦事的時候辦事,當修道的時候修道,當發問時要問得切題,當回答時要答得肯定。
待人、處事、為學、修道,不可在似是而非裏轉來轉去。
◎真正的閒,是心頭上超然物外的閒。若心中無所住著,不計較人我得失,就能安住於清閒的生活中,而不被生活所
牽絆,就可以做到能忙能閒、能動能靜、能早能晚、能飽能餓、能進能退、能有能無……無所不能。
◎身居山林,心如鬧市,還是不得安住的。唯有無住生心,隨緣自在,才能過著充實法喜的日子。
◎世間事一切現成,善修內心,隨順外緣,只待因緣成熟,自能水到渠成。
◎修行並非坐而論道,亦非僅是閉目冥想,而是應該解行並重,福慧雙修,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之中。
十二月 一日 星期日
今天是在國父紀念館講經的最後一日。
原本下午要舉辦一場皈依典禮,但因連日來,報名要參加皈依的信眾已超過一萬多人,場地一次容納不下,主其事的永固法師只好情商國父紀念館,請其開放上午的時間,以便增加一場皈依典禮。承館長高崇雲先生的支持,於今天上午九時開館,九時三十分就讓我們使用,順利的舉行第一梯次五千餘人的皈依典禮。
下午二時,座談會中解答信眾的發問,如︰「入定與睡覺如何區分?」「素食夠營養嗎?」「學道如何入門?」「皈依後可以拜神嗎?」......等五十多個問題。
四時,主持第二梯次的皈依典禮,有六千多名信眾參加。
「皈依」明白說,就是讓我們肯定自我的本性,發現自己的真心,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皈依後,有了宇宙間最偉大的聖者佛陀為師,故要學習佛陀的慈悲、佛陀的智慧、佛陀的威德。以眾生安樂為安樂,以眾生疾苦為疾苦。要學謙卑至誠,在讓步吃虧中培養自己廣大的心量;要學習把過去的不良陋習改正;把內心的無明煩惱去除,將浮躁的脾氣改為柔和,將消極悲觀的觀念改成積極樂觀,在感恩知足中建立正見......。一般人做菜火候要不斷,才能煮熟東西,所以皈依後,信仰的火候也要不斷增上,道業才會有所增加。故,凡皈依的弟子每天要有五分鐘的修行,經常要閱讀佛教經論,每年要朝山一次,以增加自己的信心......
晚,七時三十分,「佛經講座」講《維摩詰經》--「人間淨土的內容」。
今晚是這次講座的最後一場,總統府資政馬樹禮先生、社工會主任鍾榮吉先生也光臨會場,鍾主任並致詞。
國父紀念館館長高崇雲先生在最後結束時上台表示,這幾天的佛經講座讓他第一次目睹到什麼叫做「爆滿」,尤其是上午和下午一連兩個梯次的萬人皈依,實在可以用水泄不通來形容,很感謝這幾天的佛光普照,帶給大家平和安詳的夜晚,國父紀念館願下次有機會再提供給大師講演。最後在熱烈鼓掌聲中圓滿結束。
十時三十分在普門寺客堂和徒眾開檢討會--
一、從國父紀念館開館以來,今天第一次破例,一天連續使用三場,實在很感謝紀念館館長及全體三百多名服務人員。
二、佛光人的形象是︰要有整體觀念,要有團隊精神,抱著集體創作的想法,個人不居功,自然做起事來必能與常住相應。
三、充實自己做人處世的經驗,比別人的肯定要來得重要。
四、舉辦任何活動,工作時的相契,是事半功倍的不二法門。
五、與人共事時,要讓對方對我們有信心,覺得我們能做得好,且能帶來成就、建設與希望,故實力的培養很重要。
有的人做事太維護自己,不顧念別人,一點小事再三煩人;有的人太顧念別人,不肯為己,最後失去好多結緣的機會。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當辦事的時候辦事,當修道的時候修道,當發問時要問得切題,當回答時要答得肯定。待人、處事、為學、修道,不可在似是而非裏轉來轉去。
六、一場大活動以後,對不足的地方要虛心檢討、揣摩,下次才會更好。
十二月 二日 星期一
上午八時,和中華佛光協會祕書處的幹部們座談,聽取大家這一年來的工作心得,並就作業上的需要,彼此做個溝通。深感在這集體創作的社會型態下,個人一枝獨秀的成就畢竟有限,集大眾智慧努力的成果,團體才會有生命力,故在工作時與人接觸要互相尊重忍耐,凡事以「辦好事情」為根本,並要切實做到--
一、電話紀錄︰對來往的電話要有留言條的記錄,以備查詢。
二、加強聯繫︰總會與各分會間要加強聯繫,以便能同步作業。
三、重視會員︰佛光協會是由會員組成的,故要重視會員的所需所求,並協助其解決問題。
四、資訊傳播︰大家在工作崗位上做了些什麼事,互相要知會,要懂得「會辦」的重要,事情要分工,更要合作。
五、研究佛法︰每個工作者要充實佛學基礎,因為本會畢竟是以佛法普利大眾的,希望大家服務一至二年後,要參與考試,取得「檀講師」的資格。
六、協助分會︰協助各分會訓練幹部及舉辦會員活動,幫助新會員對本協會理念的認知。
七、表揚會員︰對有貢獻的會員,要加以表揚,並擴大徵求義工服務。
八、團隊精神︰大眾第一,自己第二,虔誠的心和敬業的精神是每一個人的工作態度。
十時,與慈莊、慈惠、慈容等至永和市,探望張少齊、孫張清揚、孫儀貞等居士,鼓勵他們到西來寺休養。
十二時,巡視正在裝潢隔間的台中講堂,就在工地吃便當。
下午三時,至台中省訓團,對今年度高普考及格的學員們作了兩小時的演講,為大家介紹「禪」。
生活在忙碌、緊張、動盪、紛亂的今日社會,人們必須尋找一股安定浮躁心靈的力量,而「禪」無疑是祛除我們心中焦慮疑懼的力量--
禪,是安住我們身心的一劑清涼散。
禪,具有幽默、慈悲、智慧、圓融的特性。
禪,是一種藝術生活,是自然天成的本來面目。
禪,是不死的生命,是生活的全部,是心中的寶藏,是內在的能源。
禪,可以把我們的煩惱妄想止於無形。一句難堪的言語、一個尷尬的動作、一段不悅的往事,在禪的灑脫、幽默、勘破、逍遙之中,一切都會煙消雲散。
如此奧妙的禪,不只屬於寺院所有,也非僅有出家人獨享,禪是屬於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人人生活中都不可少的智慧......
晚,六時,在彰化講堂用餐,住持永道向我報告講堂的寺務狀況,勉勵講堂的住眾,要同心協力地興隆道場,並且要做到--
一、和︰俗云「家和萬事興」,所以在一個團體中「和」很重要,人前要和,私下更要和,別人就不會分化破壞。
二、學︰「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學則不會進步,志在於學,就沒有時間去煩惱。
三、慈︰「慈悲如陽光」,在待人接物上,要眼慈口慈更要心慈,讓每一個到講堂來的人,都能感受到慈悲的溫暖。
九時四十分回到佛光山。隨即轉往三寶殿敦煌古展會場,心平和尚已領導慧禮、依敏、依空、依淳、依寬、永祥等多人帶領其組員在做最後整理的工作。
上下投入、全體普坡是佛光山做事一向的作風。
十二月 三日 星期二
今天起一連五天是「敦煌古展」預展期(十二月八日才正式展出)。早餐後,全體大眾出普坡,清掃全山的道路,希望讓來山參觀敦煌古展的信眾和遊客,能耳目一新。
十一時,敦煌古展記者會,計有《中央日報》李堂安、《聯合報》胡宗鳳、《台灣時報》王如毅、《台灣日報》張育銘、詹顯明、《中華日報》潘增強、《中國晚報》姬英秀、《新生報》劉昌玲、正聲廣播公司高雄台王靚慧......等三十多名記者先生和小姐出席。
中國是因敦煌而揚威全世界,「敦煌」已不光是中國國寶,而是屬全世界的國寶,一九八七年被聯合國薦定為世界寶窟之一。此次「敦煌古展」是經過中國科協同意,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為指導單位,而順利的在佛光山展出,因緣實在非常殊勝!
胡嘉華小姐也在記者會中回答記者們的問題,如︰「敦煌現有石窟多少個?」「壁畫與彩塑的保存情況?」「古代科技包括那些?」「民俗工藝技術表演內容?」......
期望這次的展出,能讓台灣的信眾對敦煌寶物有進一步的認識。
省交通處旅遊事業管理局屬下各級單位承辦人,今來山勘察,擬將佛光山列入觀光區域。下午二時,在中央客廳和旅遊管理局承辦人座談時,心平邀我一起參加,除向其簡介本山概況外,對停車場和高速公路指標問題,表明了本山的希望。同時也獲知省觀光地區認定標準的一些常識,如︰
一、擁有的土地(境界圖)要二十五公頃以上。
二、建築物造型、顏色、販賣、廣告等有一定的標準。
三、環境美化定期檢查。
......
四時,在法堂聽取宗務委員會的會議報告。除宗務委員和候補委員參加外,各院會會長也都列席參加,討論的內容有--
一、訂農曆十二月八日為玉佛樓玉佛安座法會。
二、宗務委員會辦公室將遷移至玉佛樓,規畫其辦公室的使用範圍。
三、各院會間,要定期向宗務委員會報告。
四、台中、板橋講堂,於春節前後舉行落成法會。
五、評鑑各別分院人事、活動、法會、環境、度眾情形,以便人眾分發參考。
六、為佛光山徒眾訂定「弘講師」、「弘法師」、「弘導師」的級次。
七、目前在海外留學的弟子有百人之多,宗務委員會要確實負起督導之責,並培養接棒的人選。
八、尊重徒眾的言論、行為、訴求、聲音,傳燈會希望能定期會報,以為人事升遷的參考。
十二月 四日 星期三
為慶祝中華佛光協會成立一週年,《普門》雜誌將出專輯作為紀念,依菴、永應、滿義特為此要求我給予內容上的建議。
新的一年將屆,在一九九二年元旦要出刊的《佛光世紀》上,特題了--
「一九九二年 祝福佛光會員全體大眾
禪悅法喜 自在安詳」
佛光山的裝潢顧問大木設計公司的彭伯平先生,今陪旅法漫畫家陳朝寶、畫家林一瑜先生來訪,陳朝寶先生的漫畫早就風靡台灣,林一瑜先生的畫在美國也時有所聞,希望他們在藝術上的造詣,能為佛教提供一些建議。
今天接受日本《朝日新聞》記者吉田實先生的電話訪問,談及︰
一、十月底到日本訪問的印象?
二、十一月中旬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講座盛況?
三、對兩岸未來的看法?冀望?
四、「敦煌古展」展出後,其影響如何?
......
晚,七時,在法堂會見由洛杉磯回台的劉秋岳居士,在本山授課的鄭金德博士也在旁作陪。
負責典座的徒眾最大的心願,就是能燒出可口又令人吃得歡喜的菜,但由於不懂得菜色的變化,而減退了大家的食欲。我試著開一些菜單,提供給負責典座的徒眾參考--
1.紅燒蘿蔔、菠菜百葉、海帶生薑絲、黃瓜油麵筋、烤麩竹筍、燕豆腐。
湯︰豆包、豆腐、白菜、蕃茄。
點心︰炒麵。
2.紅燒冬瓜、紅燒芥菜、奶油白菜、八寶豆腐、麵筋炒青椒、生薑油麵筋。
湯︰味侯、海帶、豆腐。
點心︰糯米飯(甜)。
3.紅燒馬鈴薯、糖醋冬白、雪裏紅豆腐、豆腐團、紅燒素滷雞、胡椒炒瓠子。
湯︰營養湯。
4.羅漢菜、紅燒瓠子、芹菜炒豆干、麻菇豆腐、炒茄子、糖醋麵筋。
湯︰什錦湯。
此外,另提供一些餐點菜式如下--
小菜︰黃豆、花生、醬瓜、豆渣、鹹菜、豆腐、嫩薑麵筋、泡菜、黃瓜、豆芽、萵苣、菜心、紫菜豆皮酥、西瓜皮、蘿蔔絲、空心菜、蘿蔔干、豆腐乳、豆瓣醬、涼拌榨菜、炒茭白筍、涼拌海帶、鳳梨木耳、皇后干絲、豆干菠菜、鹽拌四季豆、芹菜炒豆干、玉米香菇丁、涼拌小黃瓜、醃小白菜加豆干、侯蒿涼拌豆干。
早點︰稀飯、豆漿、湯麵、漿粥、煨麵、藕粥、攤餅、饅頭、包子、花捲、燒賣、蒸餃、麥片、綠豆粥、紅豆粥、煎油餅、小米粥、八寶粥、燒餅油條、牛奶麵包、牛奶稀飯、燒餅草菇、糯米桂圓粥。
冷盤︰腰果、紫菜、烤麩、金針、香菇、百菜、豆皮、醋麵筋、毛豆夾、營養豆腐、涼拌干絲、糯米甜藕、蘆筍沙拉、小玉米筍沙拉、三明治沙拉。
菜類︰冬白菜、炒三冬、炒冬菇、蒸茄子、蒸豆腐、空心粉、豆腐團、紅燒蘿蔔、紅燒冬瓜、烤麩竹筍、菠菜豆腐、炒什錦菜、奶油白菜、糖醋白菜、糖醋麵筋、紅燒馬鈴薯、大白菜豆腐、白菜百葉捲、菠菜百葉捲、麵筋炒青椒、木耳炒生薑。
湯類︰營養湯、豆皮湯、玉米湯、三鮮湯、三冬湯、酸辣湯、粉絲湯、海帶豆腐。
十二月 五日 星期四
上午,與依菴、永應、滿義等人談「佛光淨土」的理想。經典中有多種淨土思想,各有其殊勝之處。華藏淨土是以佛果的境界來看待一切,故難為一般眾生所理解;藥師淨土雖好,但現代科技文明一日千里,許多已開發國家已經達到藥師琉璃淨土衣食豐足、住行無缺、醫藥發達、生活無憂的境地;極樂淨土因須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方能決定往生,似嫌太難;彌勒兜率淨土雖然較為簡易,將來猶須下生人間;唯心淨土主張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行者容易認為泛談;維摩淨土雖是不二法門的人間淨土,唯若不深究,則易被誤導為在家佛教......。因此,我亟思發展出一種能融攝各種淨土的精華,而又能落實人間的淨土思想--就是所謂的「佛光淨土」。
我所談的佛光淨土,應有四義︰
第一、佛光淨土是人生昇華圓滿的淨土。
第二、佛光淨土是人間究竟佛化的淨土。
第三、佛光淨土是五乘同居共生的淨土。
第四、佛光淨土是各宗淨土融和的淨土。
下午,陪心平、慧龍、慧禮等人去視察本山工程建設。回到法堂,會見一批批的徒眾。偶爾在徒眾來去之間,或在他們自行討論之時,我便利用這些瑣碎的空檔,或閱信,或改稿,或為索取文墨者寫字題詞......或眺望窗外,思索講詞......,雖言退居,生活仍忙碌如常;雖說養病,工作猶未閒如昔。我對新進法堂學習的滿果說︰「我就是這樣一天天的過去了!」--是在課徒,也是一種勉勵。
其實,說忙說閒,不過是事相上的對待,若能理事圓融,則雖忙猶閒。有一首偈語如是說︰
「閒到心頭便是閒,心閒方可話山居;
山中賸有閒生活,心不閒時居更難。」
真正的閒,是心頭上超然物外的閒。若心中無所住著,不計較人我得失,就能安住於清閒的生活中,而不被生活所羈絆,就可以做到能忙能閒、能動能靜、能早能晚、能飽能餓、能進能退、能有能無......無所不能。
傳燈會的空法師說,每次分派調職前後,總有一些徒眾向他投訴︰那裏太忙,那裏太鬧,無法清修自課。大概在這些人的觀念裏,修行與生活是一斬為二的事。等到真正將他們調派到僻靜的別分院時,過不了多久,又要大呼太靜了、太閒了,受不了。身居山林,心如鬧市,還是不得安住的。唯有無住生心,隨緣自在,才能過著充實法喜的日子。
平常大家談慈悲喜捨、論無常無我,都講得頭頭是道,然而「說時似悟,對境生迷」,當境界來時的一剎那,我們是否能即時拿出這些道理來觀照呢?我們應該隨時準備一些法寶錦囊來應付不同的境界。因此,我決定開闢一百個「我怎麼辦?」系列講題,以實際的方式,替徒眾解決現前修行上的問題。今晚七時至九時,在檀信樓大講堂,我先提出兩個單元︰一、煩惱來時怎麼辦?二、逆境來時怎麼辦?此次打破往昔慣例,我先邀請慈惠、依恆、依淳、依空、永祥等人上台,以長老師兄的身分,提供實際的經驗給大家參考,再由台下的後輩們舉手補充︰
一、煩惱來時怎麼辦?
總結大家的意見如下︰
◎找善知識傾訴,但不能和煩惱人談話。
◎看大師的講演集、法語、箴言。
◎念佛,拜佛,各種懺悔文、發願文都很管用。
◎發願︰「我願以慈心對待他人,我願以慈眼看待他人。」
◎慚愧自己有煩惱,責怪自己沒出息。
◎走入大眾,接待客人,更要親切、微笑、說好話。
◎面對現實,主動找對方溝通。
◎自制,能忍,才是有力的人。
◎寬容別人,體諒別人,互相對調,為別人想一想。
◎自省改過,因為這是最勇敢的人。
◎自念︰「我不是為煩惱來學佛的。」
◎寫作、抄書,多寫幾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畫圖,最好畫佛菩薩的金容聖像。
◎閱讀藏經,講一段藏經的內容給自己聽。
◎誦經,或讀《菜根譚》。
◎打坐,參禪,自問為什麼煩惱?
◎主動要求法務處,參加一堂佛事。
◎瞻仰佛菩薩的聖容,我以生氣的面孔能對佛菩薩嗎?
◎自問︰「為什麼自己放不下?簡直是跟自己過不去。」
◎發心工作,讓自己忙碌起來。
◎自己告訴自己說︰我要讚美別人,我要尊敬別人。
◎笑一笑,心內說一句「沒有什麼了不起!」
◎聽梵唄,唱聖歌,或是彈一曲「三寶頌」或「念佛曲」。
◎在房間大哭一場,然後罵自己沒有用。
二、逆境來時怎麼辦?
總結大家的意見如下︰
◎勇於面對,接受挑戰,設法改進。
◎學習承擔,世間上沒有不能過去的事。
◎肯定自己,安住身心,以不變應萬變。
◎請師父開示,或是告訴老師或師兄們。
◎觀想心中所樹立的古今聖賢偶像,以他們的事作榜樣,努力向前。
◎閱讀高僧傳記,堅忍,發願,無畏於風霜雨雪、艱難困苦。
◎置之死地而後生,自忖︰「我已沒有退路,不管怎樣,我要堅持下去。」
◎愈挫愈勇,不灰心不氣餒,觀想佛陀降魔的精神。
◎靈巧應變,另闢新路。以迂迴的方法,達到目的。
◎告訴自己︰「沒有逆境,那有順境,我要經得起考驗。」
◎堅此百忍,不可輸掉慧命。
◎自念︰「逆境只是一時的,修道是永遠的,不要害怕。」
◎不為逆境所挫,堅定地告訴自己︰「甘為佛家奴,不作世俗鬼。」
◎鬥智不鬥氣,一切境界都是對自己的考驗。
◎多念幾句︰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念一段《四書》︰「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十二月 六日 星期五
上月底,叢林學院師生分別組團,參訪大陸及參與斗湖普照寺信徒幹部訓練營,近日內陸續返山,大家一直要求和我見面銷假,我指示今天上午九時至十一時,在法輪堂聽取他們報告行程經過。
此次大陸巡禮的主要成員是叢林學院專修部三年級的應屆畢業生,分男眾與女眾兩梯次,由教務主任慧海法師及院長依恆法師帶領,遍遊香港、廣州、桂林、杭州、上海、北京等地,作為畢業旅行。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遊參訪可增廣見聞擴大胸襟。會中,師生紛紛發表心得,並檢討自己的得失。在他們眼裏,灕江、西湖等地風景最為幽美,上海市朝氣蓬勃,玉佛寺仍保有叢林古風,龍隱闊的說明員表情豐富、解說詳細......,大家一致公認︰大陸民眾普遍缺乏衛生觀念,見到各地寺院破舊落沒,除深感自己很幸福外,均油然生起重振大陸佛教的悲心。在檢討不如法之處時,學生紛紛提出︰動作拖拉;飲食不知自制,上「淨房」頻率過高;無視別人作簡介,卻我行我素,竊竊私語......,凡此皆道盡旅遊參訪者的通病。
普照寺坐落於馬來西亞斗湖地區,是東馬一帶最活躍的寺廟之一。自一九八四年建寺以來,每年均邀請本山法師前往主持法會佛事,開示法要。此次「信徒幹部訓練營」乃首度開辦,旨在培養佛教青年人才,期使佛法遍布全馬及汶萊等地,此種弘法熱忱令人感動!這次常住特派永周、道誠、永餘、永超、滿如、滿讓、覺明等七位學部的老師為他們授課三天。據領隊永周法師表示,該活動承該寺理事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卓光明居士及其夫人李玉燕女士、副主席許祥吉居士、祕書李蔓英居士、副祕書李自強居士等人的熱心安排,一切圓滿。
旅遊的目的並非觀光而已,從中汲取經驗,不斷擴大人生、昇華自我才是參訪巡禮的真義所在。世界雖大,人生路長。我三十六歲才第一次出國到香港,五十歲前往美國,六十歲至澳門,六十三歲赴歐洲......,目前至世界各國旅遊講經,皆是應邀成行,不必自我安排。我鼓勵徒眾對出國旅遊之事不要著急,慢慢來。世間事一切現成,善修內心,隨順外緣,只待因緣成熟,自能水到渠成。
為使徒眾皆能藉旅遊學習,開擴視野,佛光山刻正著手草擬出國旅遊的辦法以及旅遊的層次,共分十個層次︰
一、台灣環島一星期。
二、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十天。
三、香港、泰國、越南、寮國、緬甸兩星期。
四、日本、韓國兩星期。
五、澳洲、紐西蘭十天。
六、美國、加拿大一個月。
七、蘇聯、東歐兩星期。
八、歐洲的義大利、英國、法國等地一個月。
九、印度、不丹、尼泊爾、克什米爾一個月。
十、中國北京、西安、四川、雲南、東北、西北、江南蘇杭等地兩個月。
晚上七時,與全山徒眾在檀信樓大禮堂繼續上「我該怎麼辦?」今天的題目是「生氣怎麼辦?」我先讓叢林學院及東方佛學院每一班級的德學長坐在台上,依序發言後,由台下的徒眾舉手表示意見︰
◎要小聲說話,保持平靜微笑的態度。
◎不要給人知道,自己生氣暫時離開現場,到室外透一下空氣。
◎昭示大眾︰「我生氣了!」但不必說明原因;要說,不可涉及別人。
◎記下生氣的原因,再替別人想一想。
◎聆聽或唱誦梵唄聖歌,在歌聲梵唄中,發洩自己的情緒。
◎禮佛懺悔。在佛前,你想︰我能對佛陀生氣嗎?
◎面帶笑容,告訴自己要歡喜,不可生氣,否則就上當。
◎到廁所去看最髒的東西,反觀自心的醜陋。
◎做個旁觀者,冷靜地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審查自己的起心動念。
◎攬鏡自照,看看自己生氣的模樣。
◎誦念佛號,直至氣消為止。觀想佛、菩薩的慈顏相好。
◎到沒有人的地方去,問自己︰我生氣有道理嗎?
◎找善知識傾訴,請旁觀者評斷。自己有理,就別計較。
◎反問自己︰「為什麼要生氣?」往往會發現︰這種小事,沒有什麼了不起。
◎自我反省,承認己過。
◎承擔委屈,一切不如意都是自己的逆增上緣。
◎大笑三聲,或大哭一場,但不可給人知道。
◎看破放下,學習「觀自在」。問自己,自己生氣會自在嗎?
◎找不生氣的人講話,但不可給人知道自己在生氣。
◎生氣時,要慢半拍,告訴對方︰等一會要生氣。
◎忍!忍!忍!忍一口氣,風平浪靜。
◎生氣不必怨恨他人,感謝對方替自己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自忖沒有資格生氣,應以慈悲寬容待人。
◎告訴自己︰生氣對自己沒有意義,所以不生氣。
◎化悲憤為力量,激勵自己要更加發奮圖強。
◎自問︰「我是為生氣來到人間的嗎?」
◎凡事退一步想,留有餘地,以免日後見面尷尬。
◎慚愧自己沒有用,有用的人不生氣。
◎發心工作,讓自己忙碌起來,沒有時間生氣。
......
生氣皆因挫折、不平而起,之所以會有挫折、不平,常常是肇因於別人的「烏鴉嘴」,例如︰發心工作反而被奚落,年老出家被人譏為「等到骨頭啃不動時,才來吃豆腐」,對身有微恙者說其病嚴重......。我建議徒眾︰凡此皆應提供實例,撰寫成書,以為警惕。修道首應修口,惡口妄語,不但於己德有損,也會令對方不喜。「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若大家都能自他互易,相處時便能心平氣和。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但是許多人將「修行」掛在嘴上,只知要求別人,而不知回頭反省。從過去到現在,常有人批評佛光山的人眾只是忙於事務而不積極修行。實際上,我認為︰佛光山是最有修行的,即以學生為例,每天早晨四時三十分起床早課,六時過堂早齋,然後清理環境,上下午各三小時上課聞法,中午過堂午齋跑香,晚上自修閱讀二小時,然後晚課靜坐養息。此外,還要典座行堂、出坡作務......,這些難道不是「修行」嗎?修行並非坐而論道,亦非僅是閉目冥思,而是應該解行並重,福慧雙修,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之中。
十二月 七日 星期六
上午九時二十分,行政院郝柏村院長來山探望我的腿傷,隨行者有勞委會趙守博主任、新聞局胡志強局長、研考會黃鎮台副主任、立法院王金平委員、高雄縣余陳月瑛縣長等人。
郝院長一行人在頭山門處下車,步行直驅法堂,一路上受到普門中學師生及本山僧俗二眾夾道列隊歡迎。我在堂外與郝院長會面時,他頻頻稱讚本山大眾極有表情,並且表示︰三年前曾來山拜佛,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