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1/5-1992/12) 《星雲日記(1991/5~1992/12)》
Hsing Yun Diary 16 - The Skillful Use of Chan: The Common Lives of People in the World 星雲日記16~禪的妙用 共生的地球人(1992/4/16~4/3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16~禪的妙用 ■共生的地球人(1992/4/16~4/30)我們應該把眼光放遠,
心胸放寬,
做一個心胸開闊、
慈悲喜捨的地球人
精華語錄
◎不當用的錢,固然一毛都不應花;當用之財,則應萬金不惜。
◎ 所謂「閒」,不是指事閒,而是心閒。心中富貴,就可以胸懷法界,享有萬物。
◎人並非牛、馬、羊、豬,在滿足生理的需求後,還會再進一步的渴望財富、地位、名望、事業,等到物質名利逐步
獲取,他們又會想要再實現自我,在生命的精神領域中作一番突破,這時只有真理才能使他們如飲甘露。
◎ 真正的宗教,其教主、教義應該有歷使為證。
◎ 真正的真理,應合乎必然性、普遍性、本來性、而非玄學奇想。
◎ 燒火須不時添柴。方不會使火種熄滅;信仰亦然,須不時地鼓舞,才不會使信心冷淡下來。
◎ 要先學會約束自己,才能輕易地適應各種環境;要先屈服於無理的要求,才能服膺於真理之下。
◎ 論及國家盛衰民族興亡,往往有所謂的社會問題、經濟問題、教育問題.......紛紛出籠。其實總歸一句,就是「人」
的問題,人心不善,自私自利,世界就永無寧日。
◎ 人生在世,人用錢,還是給錢用?沒錢用,很煩惱;錢多不會運用,也很苦惱。很多有錢人,一生一世做個守財
奴,不會善用金錢,所以我主張大家發財,不只要注意「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且要「用之有道」。
◎ 心中有佛、菩薩,眼中所看的一花一草,皆為佛、菩薩。
四月 十六日 星期四
難得今天沒排任何行程,大家決定去巴黎附近的名勝參觀。此地已來數次,本想待在古堡看家,但拗不過徒弟盛情。他們總說:「師父不去,我們就不去。」因此只好從善如流,陪大家觀光巴黎。
每天我的時間都安排的很緊湊,一日之中,平均眼睛看書看報二小時,口頭說話(講演、上課、開示、會客)八小時,手寫二小時,腳行或乘車四小時,睡眠六小時,吃飯盥洗雜務二小時,很少有時間用心思想,或許正因為如此,煩惱雜念沒有機會在我心中停留。
慧海、慧群昨日亮相一次,立即獲得信徒重視。今午,被當地信徒們請去吃飯,意外之餘,驚喜之情,溢於言表。這兩個寶貝,因為是男眾比丘,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既懂佛法、又諳唱誦,兼以精通英、奧、潮州數種語言,條件優厚,故在此倍受禮遇。
心涵在馬來西亞時自稱:「在這種熱帶地方,我是一條蟲,等到了英法這些寒冷國家,就會變成一條龍。」但是今天卻看她不時喊冷,縮頭藏頭,大家就跟她開玩笑:「妳不是一條龍嗎?現在倒像隻小烏龜!」她聽了,不好意思起來。我說:「龜也很好啊!在中國,龍、鳳、龜、鶴並稱四靈。」逗得她很高興。
參觀過羅浮宮及巴黎鐵塔,到了凡爾賽宮,剛好是下午五點關門時間,只得在宮外瀏覽拍照,這裏的一花一草、一梁一瓦、一池一木,無不是鬼斧神工、藝術的結晶,令人歎為觀止。
行至宮後,每人花了二十五法郎,坐上巴士,環遊庭園樹林。全程半小時,尚不能觀其全貌,可見其寬廣遼闊!剛開始時,大家還嫌車資太貴,我說:「你們這一趟去好幾個國家,也花了不止上萬法郎,區區二十五法郎,你們還要計較!」追懷歷史,欣賞藝術,其價值豈能以金錢衡量?不當用的錢,我們固然一毛都不應花;當用之財,則應萬金不惜,大家才有心安理得之感。
在觀賞途中,有人豔羨地說:「古代帝王一人就享有這麼大的城池宮殿!」其實,這有什麼好呢?王宮貴族坐擁再大的城池,行動卻受受到限制;平民百姓卻可以隨心所欲,環遊世界。
從前,拔提王子隨佛陀出家後,經常情不自禁,高喊:「快樂呀!快樂呀!」人異之,問其因,則稱:「過去,我雖貴為王子,錦衣玉食,侍衛日夜保護,卻日懷其憂,行動受限。現在我棄俗出家,雖沿門托缽,簞食瓢飲,卻自由自在,充滿禪悅。」
因此,《順治皇帝讚僧詩》中說: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閒。」
所謂:「閒」,非指事閒,而是心閒。心中富貴,就可以胸懷法界,享有萬物。
遊罷,心血來潮,作了一首打油詩:
「凡爾賽豈易遊乎?室外觀光一小時也;
遊覽車豈易乘乎?法郎購票二十五也。」
法國人極注重吃和穿,只見沿街下來,三五步便是餐飲店或服飾店,吃一頓飯,徐徐出菜,點心四道,費時三個小鐘點;路邊行人,衣冠鞋襪,古典現代,兼而有之。所謂:「南嶽歸來不看山」,也許法國本身擁有太多瑰麗輝煌的古蹟名勝,使得他們將藝術的眼光延伸到衣食上面。
巴黎一帶有許多華僑社團,其中廣肇同鄉會,成員四百餘人,最近成立一所佛堂,我為其命名為「廣肇佛院」,並題字:
「廣肇功德普天下,
佛陀慈光照大千」
夜遊賽納河,別有一番情趣。河畔有各式建築,莊嚴典雅,與聳動的人潮、來往的船隻相映成趣。
返回旅館,獲知在英國的依益曾打電話給我,急忙回電話給他,才知道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害得我窮緊張一頓,這是弟子們的通病。過去我也常遇到這種事,有時算一算,對方正是深夜,又不敢回電話,擔心了一個晚上,好不容易捱到第二天,接通電話,原來是些不痛不癢的事。
四月 十七日 星期五
上午應台灣駐法國代表邱榮男先生之邀至其官邸,並共進午餐。秘書齊王德先生、顧問王能章先生、組長呂慶隆先生等人也列席作陪。對於佛光會能將此地華僑社團結合起來,深表讚歎與驚喜,並寄予厚望,希望能與法國華僑文教中心合作舉辦各種文教活動,以提升當地華人的精神層次與文化地位。
掌廚的林文旺先生在巴黎開設多家飯館,自己也燒得一手好素菜,今天來此客串,飯畢,與太太一起出來與我會面。交談之下,才知道他原是台北統一大飯店的川菜名廚,這是第一次煮素齋,能夠做得這麼道地,實在很難得!可見任何技藝學問,貴在熟能生巧、融會貫通。自古以來,外交官出使國外,都要隨身帶一個廚子,可見「食」是很重要的;尤其中國菜,世界聞名,是千年文化藝術的結晶。
齊秘書文采甚佳,為每一道菜編了一個具有佛法的名字,與菜色相得益彰:
「佛果翠玉筠
光耀蘇州香
山湖鼎上素
星輝映荷花
雲光臨花都
大乘繪竹參
師慈蘭心遠」
晚上,在法國華僑文教中心講演,並舉行法國佛光協會成立大會及皈依典禮。
法國佛光會成立大會時,首先由邱榮男代表致詞,他表示很榮幸能參加這次成立大會,並感謝佛光會將華人的力量團結起來。隨後第三分會會長江基明先生致詞,他說,聽到我在講演中提到「我們要做一個共生的地球人」,心中非常感動。因為他原本是高棉華僑,在高棉淪陷後,由柬甫寨逃到法國,來到巴黎,但是中國大陸不肯承認他是中國人,回到高棉,高棉也不承認他是高棉人,到了法國,法國也不會承認他是法國人,他曾為此痛苦徬徨。今天聽到我講「要做一個共生的地球人」,他突然想通了,他要做一個心胸開闊、慈悲喜捨的地球人。
四月 十八日 星期六
上午赴潮州會館演講,並且應邀吃午飯,下午即飛往倫敦,作另一場講演。
此次法國之行收穫甚豐,承多位友人及信徒熱心幫忙協助,使各項法會圓滿成功,而法國四十名傳播媒體記者的訪問,更證明了法國各界對於宗教的開放自由。
傳聞中國駐法僑務官曾「勸喻」一些僑團退出佛光會,不知是否屬實?但看每場講演人巢爆滿,參加法國佛光協會的人士有增無減,想來佛光會只是一個國際化的「宗教」社團,無論在宗旨,目標、任務、理念上,都與世界和平、人類融和息息相關,正是大家所嚮往,也符合時代的需求,不但不應受到阻難,而應該是全球人類共襄盛舉的美事。
巴黎海關在檢查出關時,發現我們一行十人持有英、法、美、港、台、馬、菲七種不同護照,驚訝地看著我們說:「你們是國際團體嗎?」
巴黎到倫敦,不過四十五分鐘機程,時差卻達一個小時。
步出倫敦赫酬(Heathrow)機場,即直奔波斯莫斯(Portsmouth)。應台灣駐英國大使戴瑞明代表之邀,在皇后旅館大廳講演。戴瑞明先生親臨致詞表示歡迎。來賓程度水準頗高,氣質談吐不俗。
九時三十分講畢,倫敦佛光協會副會長趙麗珠小姐與我閒聊至十一點。趙小姐是中央社前任副社長楊孔鑫之妻。楊先生能幹踏實,這一次倫敦佛光協會的成立,承他協助不少,但是他卻一再謙讓,力薦倪世健小姐當會長,自願以委員身分協力推動。
我與趙家則是世交,三十五年前,趙小姐的父親趙望先生是龍岩糖廠廠長,仗廠長不但對佛教甚為護持,還在廠內設念佛共修會,領導全體員工修持念佛,在當年學佛風氣不盛的時代,是非常難得的事情。如今菩提種子發芽,趙小姐在英國與我相逢,並且繼承父志,為佛法的弘揚而努力。
她談到目前歐美華裔第三代,雖然膚色是黃的,但是骨子裏卻全是西洋觀念,對於中國的歷史、文化、倫理、習俗,一概不知,因此有所謂「香蕉人」(外黃內白)之稱。說他們是中華人,心想口說,卻都是西洋的;說他們是洋人,膚色、血統又都是中國的,這種香蕉人的處境,在心境上是一種相當的磨練。
至於在宗教方面,耶教雖在西方盛行,但不能盡收華人之心,特別是「不信我者下地獄」的這一教條,強迫他人信仰相同,尤其不能為華人所認同,縱使耶教以介紹朋友、職業、房子......等手段接引入教,在他們的內心深處,還是不能盡為接受。
人並非牛、馬、羊、豬,在滿足生理的需求後,還會再進一步的渴望財富、地位、名望、事業,等到物質名利逐步獲取,他們又會想要再實現自我,在生命的精神領域中作一番突破,這時只有真理才能使他們如飲甘露。
四月 十九日 星期日
為了要一睹倫敦繁華中不失典雅的風采,一早,我們自波斯莫斯出發,沿著泰晤士河西岸北上,瀏覽倫敦附近名勝,也藉以了解倫敦的歷史。
泰晤士沿街是由凱瑟大帝所命名,在倫敦一共有十八座橋梁,其中以外型優美的塔橋最為著稱,其中間可以開合,供大型船艦往來。
橋的盡頭是塔塔相連的宮緞,佔地十八英畝,稱作倫敦塔。一○六七年,威廉大帝看準了倫敦是全國政經中心,乃兵家必爭之地,遂建立該殿(塔),俾以此為中心,鞏固政權,實行高壓恐怖政策。此後塔內政爭波瀾不斷。一四八三年,理查三世為登基篡位而暗殺姪子愛德華王子的內幕爆發,聳人聽聞,從此「血腥塔」之名不脛而走。遠遠凝視灰白的塔壁,在隱約中似乎也能聽到淒厲的鬼哭神號。如今民權代替君權,象徵無上名位權利的皇冠即深鎖塔內。冠頂那顆全球最大的鑽石,卻成為觀光客矚目的焦點。倫敦市內的宮廷殿宇,除白金漢宮留作女王官邸外,其他都陸續開放為陳列館或公園,供大眾遊覽憑弔。
國會掌握了政權,高掛於其上的大鐘,也就自然身價百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清脆的鐘聲,成為英國人民精神所繫。
自從一○六六年,威廉大帝在西敏寺舉行加冕典禮後,該寺就成為英國最重要的寺廟,直至今日,舉凡國家大典均在此舉行。西敏寺外觀莊嚴雄偉,內部金碧輝煌,除了具有宗教價值外,在藝術上的成就也是舉世聞名。
依益看得入神,說道:「如果我們能把它買來,該有多好!」頓了一下,接著又說:「可是我不太敢想!」
我說:「你根本就不應該想!」
午後沒有任何行程,依益、永有與覺彥忙著籌備明天的法會,其他的人參觀大英博物館。好不容易逮到這個空閒,我決定在旅館的房間禮好好享受一番。先洗個熱水澡,再翻翻手邊的書報,不多時,全都讀完了。欣賞電視節目吧!足球、橄欖球、籃球、棒球、拳擊、賽馬、介紹動物.....,好一個自得其樂的下午!我雖不懂英語,但是在英國,我卻可以看懂每一個節目,因為,體育的規則,世界是共通的。
晚餐,大家聚集在一起,報告所見所聞。慧裙說:「大英博物館內收藏甚豐,只可惜沒有中國的文物展覽,感到有點興味索然。」這使我想起前兩天參觀巴黎羅浮宮時,他們的中國館也不開放,害得大家敗興兒歸。難道中國數千年來淵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在世人的眼前不夠璀燦豐碩嗎?過去,英法兩國都以展出中國文物為主,但這兩年才少下來,是不是與「六四」天安門事件有關呢?
依益說,在全球有聯播網的歐洲廣播電台,想要跟我預約專訪時間。他特別在「全球有聯播網」這幾個字上加重語氣。其實,對於這些,我都一任以平常心看待。這些年來,各廣播電台找我作專訪時,總是自稱「全國聯播」、「全球聯播」,但是我卻從來都沒聽過這些訪問的播出。
昨天在波斯莫斯吃頓晚餐,十多人花了一百五十英鎊;今天在倫敦午餐,又花去五十英鎊。回想我這一生不曾為吃飯花過這麼多錢,不免心疼起來!永均傍晚在附近買了些牛奶麵包等食物回來,把以後三天的飲食包辦齊全,總計不過二十英鎊。
四月 二十日 星期一
倫敦佛光協會副會長陳莎莉攜眷來訪,談論她對佛光會的一些期許及理想。她的十歲小兒子說:「我不喜歡英國,在這禮我受盡洋氣。」真是童語純真!但是,小弟弟,你知道嗎?還有許多人想盡辦法跋山涉水,來此享受洋味哩!
下午,約有八百名聽眾至頂好飯店(Forte Crest Hotel)大廳聽我演講,比預期人數要多了兩成,其中不乏南傳比丘及大陸人士,還有許多自外埠駕車數小時,專程來此。
感謝台北駐倫敦代表戴瑞明先生撥冗前來致詞,對於我的名字,他有一番新的詮釋──「到處弘法,如『星星』一樣晶亮繁多,如白『雲』一般遨遊四海,隨風自在。」非常有意思!
「希望佛光山也能在此建寺,普渡眾生,並且提供華人聚會場所,這樣一來,不但對世界有莫大貢獻,也是海外中國人的佳訊.......」
對於佛光會,他的期望是:「.......可以從公益慈善事業著手,例如:在年節,舉辦活動,供給無家可歸的人一頓飽餐。」
戴代表的建議甚佳,我都一一記下。
這次的演說,由慧群即席譯成英語,進行約十分鐘的時後,有人請求能再有粵語翻譯,因為部分老僑是廣東人,聽不懂其他語言。幸好慧群是香港人,隨即以英、粵雙聲帶翻譯,博得掌聲四起。
講畢,大家還依依不捨,不肯離去,一見我走下台,一個個都圍過來,和我談話合影,足足一個小時,才得以解「解圍」。
在來倫敦以前,聽說此地熱心學佛者不多,但是從他們聚精會神的模樣及謹慎求法的態度看來,其虔誠殷切,比其他個國信徒,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大英帝國過去自詡是世界上的「日不落國」,現在在世界上也是有太陽照到的地方就有佛教徒,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佛光會。
晚上,倫敦佛光協會請吃飯,駐英國代表戴瑞明先生與幹部饒剛、鐘京麟、方仲強、徐振德等人,以及英華經貿協會沈為霈會長、英國華僑民主促進會廖再思會長、英國華裔總會鄧鐵嬰秘書長、英國倫敦中華學校張志強校長、中山中文學校葉乃琳校長、前中央通訊社楊孔鑫副社長,均應邀到席。大家對於慧群今天流利的雙語翻譯都讚不絕口。戴處長謙虛地說:「聽到這麼好的翻譯,讓我們這些從事外交的人員感到汗顏!」
慧海、慧群在此次英法之行中,均以暢達的即席翻譯而一舉成名,也讓更多人同霑法益。語言在弘法上的重要性實在不可忽視。慧海是英國數學碩士,是正式的會計師;慧群在倫敦也住過十年。
十餘天的奔走,發現一件怪事:老年人的精神力反倒比青年人好。昨天一路上,只見年輕一輩上車不久,低頭就睡,每到晚上,一個個哈欠連天。有些人更妙,自己不做事,看著別人忙來忙去,竟然也會累倒!
四月 二十一日 星期二
在倫敦,諸事已畢,依益、永有也鬆了一口氣,建議至近郊遊賞名勝。
在車上我隨興地說了一句:「在六根裏面,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都已經退化,唯有心意還是很靈敏的。」
依照馬上接嘴:「我剛好相反,前五根還好,就是心意很遲鈍。」話出突然,大家相視而笑。
約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抵達溫莎古堡,沒想到下車不久,就被一群香港遊客圍住,請求合照簽名。原來他們是紅磡體育館的聽眾。
當如幻如詩的古堡映入眼簾,腦海中隨即迴蕩著溫莎公爵的千古韻事。英國歷史上那些為了登基而不惜兄弟鬩牆、骨肉相弒的諸位皇親貴族中,這位「不愛江山,只愛美人」的溫莎公爵顯得最能透悟人生情趣。
堡外的聖喬治教堂是亨利三世的埋葬地,哥德式的建築令人發思古之幽情。堡內陳列著皇室的家具與戰袍,牆上歷代帝王的英姿,活神活現,似乎正在向每位遊客傾吐悠悠的史話。世界聞名的「瑪麗皇后娃娃屋」是宮廷的縮版,每一樣迷你珍玩都與原物相仿。
下午至野生動物園,除了獅、虎、豹等放生在野外,其它動物如禽類、山羊等還是窩在小圈圈中,一副無精打采的模樣。最值得一看的是海豚、海獅的表演,每次自水中躍起,迴旋而降,不知博得多少掌聲。
從慧群這個「老倫敦」(慧群在倫敦遊學十年)的沿途說明中,對英國人的生活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
食的方面:英國人對於吃並不講究。吃過豐富的早點便去上工,午餐往往以一個蘋果裹腹了事,晚餐則弄些煮豆、餡餅、薯條充飢。每天的下午茶也只是準備幾塊簡單的糕餅。
衣的方面:英國人平日衣著簡單,但是每遇上劇院、音樂廳時,則鄭重其事,人人盛裝赴會,把最好的衣飾鞋襪都穿戴齊全。因此,在英國的大會殿堂都設有「衣帽間」,暫時收容琳琅滿目的衣帽。
行的方面:英國是最早建地下鐵的國家。白領階級每日上下班花一兩個小時在車上是很尋常的事,而且普遍都有在車廂看書的習慣。
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立即就能發現英國人是一個守法而禮讓的民族,他們的車輛大都走慢線,超車時才轉到快線,超車後立即回復慢線,以恐擋住其他車輛。發現其他行車有了問題,也會向當事者打個照面,以便幫忙服務。
住的方面:一般英國人都住在郊區,而且很注重家居生活,假期中如沒事是不輕易上街,大夥兒都在家禮忙著剪草、修車、裝璜,自得其樂。
左鄰右舍和睦相處,守望相助。如果有事請隔壁的阿公阿媽幫忙看家,他們一定會很樂意地在門口待上一整天。你找他看家,他認為你信任他,看得起他,他會甘願為你服務。
娛樂方面:英國人喜歡賽罵,但是並非睹博性質,只是藉此調劑身心。酒吧是他們的交誼中心,在酒吧裏,不論是舊識或陌生客只要一碰面,都會把酒言歡、高談闊論一番,有助於社區居民的互相聯繫。長久以來,酒吧暢談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此地,具有歷史的建築物,除了教堂,就是酒吧。
經濟方面:英國人生活刻板,每月收支固定。衣食住行、娛樂消費等項目,早經預算安排。即興的支出,往往換回日後艱辛的生活。大家心知此理,也頗能推己及人,出外拜訪親友,都會自備餐點。
在外旅遊,能體驗到民族間差異的趣事,也是一樂!
司機雷先生長(Ray)是標準的英國人,親切熱心,早上我在出門時加了點小費,只見他一路上笑臉迎人,而且選擇有坡台處停靠,以便利我上車、下車。我是一個喜歡給小費的人,我覺得「小小布施」,每一個人都應學著去做。
四月 二十二日 星期三
晨起提筆寫字,以作為人情:
「覺海性天」、「佛光法水」、「畏因」、「因緣果」、「悲智願行」、「觀自在」、「心中有佛」、「惜福結緣」、「法界一心」、「生活禪」、「清淨道心」、「慈悲菩提」、「般若性海」、「佛光普照」、「天地為心,人我一如」......
平日事忙,素無揮毫練字習慣。去年為感謝信堤捐款美國西來大學建校基金,我就寫字送給大家,不料自此以後,索字者有增無減,不得已,只有用字結緣,字雖不好,但能藉此練字休息,也是一得。
信徒們一直希望佛光山能在倫敦建立分別院,為應大眾所需,我允諾信徒的要求,今天一早,大家去附近勘察一所教堂,環境、交通、設施等都還算理想,信徒們個個希望立刻成功。
就要離開倫敦了,將依益、永有找來談談,了解他們在牛津大學研究所和倫敦大學研究所的學習情況。近來,徒眾要求深造者不少,我都樂觀其成,只是人貴自知,擷長補短,才不會白走許多冤枉路;學有專精,方能對自己、對常住有所交代。
覺彥幾天前奉命調派來此,協助英國法務,以免兩位師兄因功課繁重而分身乏術。今特來向我請示處事之道,我的回答也都是老生常談:忍耐,溝通,發心,親切。
陳先生十七歲的掌上明珠,活潑美麗,此次隨行參學。一路上,我因忙於演講會客,而疏於關懷她的生活起居。經過十餘天的旅程,直至今日,才有機會與她面對面長談,我說:
「玫瑰雖美,一定要有刺,才能保護它的美麗;蘭花很香,一定要生長在深谷裏,才能保持它的幽香。好久沒有同妳講話了,今天以這句話作為公案,讓妳好好參一參!」
晚間,戴瑞明處長設宴送別,晚餐後,立刻趕赴機場,搭乘英國皇家公司班機,於十時二十分離開倫敦,謝謝戴代表和倪世健會長的送行。
四月 二十三日 星期四
一覺醒來,曙光微現,飛機已在巴西上空盤旋。
承駐聖保羅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周國瑞處長、工商聯合會長斯子林、張勝凱先生和觀音寺建寺理事長許疊先生等人幫忙,於六時二十分順利出關,即見信數十人已在大廳佇立歡迎。涼風颯颯,撲面而來,現在該是一般人窩在被中享受溫暖之際,熱情虔誠的信眾卻已在此等候多時,心中既是不忍,又是感動!
下榻地點在聖保羅市郊的靜心精舍,台灣的普獻法師曾在此作過斷食修行,前院綠樹掩映,花木扶疏,順著小徑蜿蜒而下,泳池球場、亭榭樓閣展現眼前,現代的設計中不失古風,饒富意趣。室內的擺設更是雅致,牆上掛著多幅弘一大師的墨寶,字體清逸,兼具深義:
「毋以小嫌疏至戚,
毋以新怨忘舊恩。」
「不讓古人是謂有志,
不讓今人是謂無量。」
「人好剛我以柔勝之,
人用術我以誠感之。」
「善用威者不輕怒,
善用恩者不忘施。」
「無事時戒一懶字,
有事時戒一亂字。」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
有實學者必不跨學。」
「心志要苦,意趣要樂,
氣度要宏,言行要謹。」
「有才而性緩,實屬大才,
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聲名,謗之媒也;
歡樂,悲之漸也。」
靜心精舍的主人是此地的商業鉅子張勝凱先生,出身於台大和東京帝大;夫人陳淑麗女士,蘭心蕙質,是台灣聲寶企業陳茂榜的千金。夫婦二人,甚具善根,於兩年前接觸佛法後,便毅然斷葷,持齋茹素,潛心佛理,並將這棟別墅改為精舍,每月集眾共修一至二次。此外,並與友人籌建「中觀寺」,發行《中觀月刊》,提倡正法。唯寺址土地堅實,久九未能安椿,頗為擾人,直至今天下午,忽傳下椿佳訊,令大家喜出望外。
巴西首都聖保羅市有人口一千五百萬,其中華人移民十四萬,日人移民一百萬。人民以信奉天主教為主,而巴人佛教徒也有三十萬,日本佛寺多,但規模小;中國佛寺較宏偉,但多神佛不分,顯少正信。下午的聚會,信徒的問題多迴繞在正邪之間。
佛教崇尚和平與融洽,對於其他宗教向採尊重的態度。但是現在有些宗教,以佛佛陀為教主,教義中也揉和了佛教色彩,卻別立其名,這就好比認他父為己父,當然不能見容於彼;更有些宗教打著佛教的旗幟,卻另立邪說,自封尊號,未得謂得,無異以盲引盲,信者非但不能見到真理,反而誤入萬劫不復之地,豈不枉哉!
真正的宗教,其教主、教義應該有歷史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