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1/5-1992/12) 《星雲日記(1991/5~1992/12)》
Hsing Yun Diary 18 - Find Your Heart Again: Speaking about a Dream in a Dream 星雲日記18~把心找回來 夢中說夢(1992/7/1~1992/7/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18~把心找回來 ■夢中說夢(1992/7/1~1992/7/15)作夢是一種獨頭意識的現象,
人生已如夢,
何必再夢中找夢?
有夢也許有一點預兆,
無夢也不一定要再求夢中了解。
精華語錄
◎儘管思想不盡相契,但在圓滿的大前題下,仍能互尊互重,實是「融和」的最佳典範。
◎一個人的成功,除了本身具足豐富的學識、能力、經驗和條件外,要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做適當的事情,
是很重要的。
◎佛教非常讚美苦修,因為苦行不僅是意志力的訓練,也是一種修行;而豐富的學識不但可以勵己,也是度眾的法
門,所以在佛門非常注重「行解並重」。
◎佛教的復興不在寺院的多少,不是僧數的有無,而是在佛教教育的普及。
◎智慧,是人生的透視,是微妙的穎悟,是經歷的結晶。
◎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懷有無限希望,所以希望是生命最美好的特質。
◎為人處事,只要在相處共事上能秉持著︰「異中求同,同中存異」的原則,一切不為難矣!
◎求同,就是彼此在觀念、理想、目標、信仰、宗風上必須相同、一致。
◎存異,就是彼此在做事的方法、技巧、風格、輕重、分寸上,可以因當時因緣的情況、個人專才的適用、事物特性
的發揮,而容許彼此各異的存在。
◎將「是說成非,非說成是」是打妄語外,而心中不誠實的意念才是妄語的根源。
七月 一日 星期三
上午,普賢寺依來、永曦、滿穆陪同南非新堡華人投資協會會長黃士豪先生,為其在南非成立佛光協會及別分院道場的設立,特來山拜訪。囑依來全責籌辦,並允其將來南非道場破土或落成時,必定親自前往主持。
佛光山一年一度的期頭人事調動將屆,佛學院應屆畢業的弟子也將投入工作行列,為協助人事監院的分發作業,今安排兩個梯次的時間,分別與經論教理學系和法務行政學系的應屆結業同學座談,聽取大家對實習工作的希望與填寫實習單位的意願。
「實習」,即是親身實地的練習。主要在於從工作中印證自己日常所學的一種過程,如果實習的工作能配合自己的性向、興趣和專長的話,不但可以拓展見解,更可以開闊思想領域。故選擇實習工作的重要在於「事」而非「人」,能依法不依人面對未來一年的實習生活,才是選擇實習工作的基本原則。
從學院出來學習做事,一定要先具有工作倫理的觀念,恭敬隨緣,不可輕易批評主管,不要怪別人苛求,主管若不苛求,怎會進步?別人對我們發脾氣,那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用,做事的節拍、水準、方法、程序跟不上人家,對主管不僅沒有幫助,反而壞事,難怪對方要發脾氣。
記得曾在飛機上看過一部電影「黃埔軍魂」,片中描寫一位老連長對教育學生的認真與用心,詮釋得無微不至。學生都當上校長了,連長仍留在原職,不為名,不為利,為的只是要做好學生所真正需要的連長,耐心的、不倦的一屆一屆教下去。這種只為「做好一件事」的認真態度,實在是徒眾該學習的榜樣。人生重要的是在於做好一件事,所以對實習的工作要有理想。
座談時,首先讓學生們自我能力剖析︰能講幾部經論?能承擔那些佛事法會?自己的專長?過去的經歷工作?最後問大家想跟我說些什麼?或建議些什麼?
如何選擇工作(實習單位)?佛光山派下所屬的單位有︰宗務委員會、方丈室、都監院(下分寺務、信眾、慈善、福利、工程、財務、人事、典制等十個監院)、海內外各別分院、教育院、文化院、長老院、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佛光山大學教育籌建會、國際佛光會推展委員會、佛光山宗務策進委員會、傳燈學院、傳燈會等共一百八十個單位,在實習的過程中,要經得起楗槌、喝斥、挫折、失敗等考驗,才能從中學會做事,不要輕易氣餒,學習爭氣,而非洩氣。
做事要懂得工作內容,才能把握學習方向、各種行事,如--
社教行事︰教材影帶的收集,各種語言的簡介,依信眾時間編印半小時、一小時、二小時的「社教手冊」,依年齡、身分、職業、老年、青年、兒童等層次有不同內容的教材,設立多種式樣的標語、書籤、格言以廣為流傳。
文事行事︰影印、電腦、圖書、資料、剪報、信函、宣傳、進修讀物......。
知客行事︰機場接送、場所使用、參觀訪問、餐飲居住、客廳應用、外事應酬、連絡傳達、門戶進出、引導參觀......。
文宣行事︰壁報、標語、報紙、新聞、照相、刊物、廣告、策畫、通知......。
維那行事︰呼班教禮、堂內行儀、香燈侍者、引禮規矩、管理企畫......。
糾察行事︰行事規範、佛殿齋堂、維護秩序、行進威儀......。
典座行事︰餐飲調配、齋供如法、藥石供應、茶湯無缺、齋堂儀規......。
......
學佛當然很好,不過有時候學學菩薩也很偉大。「菩薩」,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事要做難做之事,人要處難處之人。
傍晚,在心平的邀約下,與依空、依淳、依寬和負責本山工程的蕭頂順先生,巡視金玉佛樓的工程進度。
南宋時,朱熹與陸九淵兩人只要一碰面,都會極力的提出自己的見解要對方接受。有一次,朱熹對陸九淵道︰
「要教育學生明白道理,必須多讀書。」
陸九淵︰「道理存在人們的思維中,書讀多了,反而糊塗。」
朱熹︰「學習不破萬卷書,怎能有出息?」
陸九淵︰「書籍堆積如山,何年何月才能讀完?」
這兩位當時頗具影響力的學者,雖有治學思想的分野,但並沒有妨礙他們的友誼,兩人互拜為師,取長補短,完全沒有門戶之見。朱熹在廬山腳下辦起了「白鹿洞書院」時,不但請陸九淵來講學,還將其治學警句鐫刻在石碑上,立於書院門口。
儘管思想不盡相契,但在學術的大前題下,仍能互尊互重,實是「融和」的最佳典範。
七月 二日 星期四
上午九時,滿盛、滿有、覺蓮等多人,陪同其遠從印尼來山的姑姑張福幹、張宜燕等來訪。今年四月分我到印尼弘法及成立印尼佛光會、棉蘭佛光會時,受當地華裔師姑們的護持很多,尤讚歎其養育年輕女童,讓她們來山受教育並進而出家(如滿盛等人即是),這種為續佛信仰的作風,正闡釋了傳承的遠見。常住備有車子,囑滿有等人陪這些師姑到各地參觀。
十時,開車北上,途經台中交流道時,特轉往台中學士路曼哈頓大樓,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法制長曹永杉先生開設的普民關係公司普照。
一般人都稱曹居士是非常成功的土地投資開發的企業家,對建築法規方面的常識非常豐富(這一次在美國成立的國際佛光會,法律章程即由他擬定)。佛光山目前在海外有多處道場,在信眾的護持下,正積極籌畫中。曹永杉依其多年經驗,提供不少建議,頗為實在,每講到一個法令,常用手邊的專業書籍來印證,頗為欣賞其用心、用功的辦事態度。
《韓非子》上有一則故事說︰
魯國有一對夫妻擅長於編麻鞋、織熟絹,他們打算到越國謀生。有人就勸他們不可前往,否則會因沒有生意而窮困。麻鞋是穿在腳上的,但是越國人都是赤足而行;熟絹是作冠的材料,而越人都是散髮披肩的。此夫婦雖然擁有這些技藝,但是到一個不需要的國家,貨物必然滯銷,沒有生意自然會窮困了。
所以,一個人的成功不是沒有原因的,除了本身具足豐富的學識、能力、經驗和條件外,要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做適當的事情,是很重要的。
六時,名歷史學家唐德剛教授、名記者陸大聲、士林高等法院庭長林富村、曾敏敏夫婦等人來訪,普門寺準備了素齋請大家用晚餐。林富村庭長今年年底(十二月)將參加立法委員的選舉,夫人曾敏敏也是法學博士,特從舊金山趕回來幫忙選舉工作,勉其採「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作為政見之原則。
任教於紐約大學的唐德剛教授(安徽人,一九二○年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博士,曾任哥大《中國口述歷史學部》執筆人、《李宗仁回憶錄》執筆人),是非常有名的史學專家及作家。有些人對歷史總會因年代之久遠、人事之複雜而不知如何入門,但是在唐教授門下的學生就不會有這一層顧慮,原因是唐教授常會幫助研究歷史的學子架構課題,讓大家記住關鍵的年代就容易入門了。
七月 三日 星期五
八時,前往內湖,巡視正在裝潢的內湖禪淨中心,佛光山原本在內湖康樂街地段,設有一「內湖佈教所」,因前來禮佛及參加共修的信眾日多,佛堂常擠得沒有空間禮佛,住持依圓徵得佛光山宗務委員會之同意,為內湖地區的信眾在成功路二段的現址,設立新的共修場所。為配合寺院的需要,現正在裝潢,依圓多次邀約請我提供意見,今在現場了解施工進度外,並親自在大殿的入口處題上「禪淨融和」。附近居民多人問起何時可以參加皈依?擬於裝潢工程告一段落後,特為內湖地區的信眾主持一場皈依典禮。
八時五十分,離開內湖,前往宜蘭。
最近看過一本書,描寫古代修道院傳教士們一天的作息︰清晨二時起床,做四個小時的祈禱、四個小時的默想、六個小時的苦工......每天只吃一餐......。中世紀時代,傳教士之所以受人尊敬,乃是由於濃厚的苦行色彩。後來修道院的供養多了,院內庶務性工作都請人代勞,故有更多的時間來研究學問,所以基督教、天主教的傳教士個個都是飽學之士,博古通今。佛教也是重視苦修的宗教,在佛教裏非常讚美苦修,因為苦行不僅是意志力的訓練,也是一種修行;而豐富的學識不但可以勵己,也是度眾的法門。兩者不可偏廢,尤其在佛門更注重「行解並重」。明時蓮池大師的「念佛作福四料簡」可以普遍的代表佛門信眾對行解法門的注重--
「作福不念佛,福盡還沉淪;
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辛苦;
無福不念佛,地獄鬼畜群;
念佛兼作福,後證兩足尊。」
十一時三十分抵圓明寺,請依樹簡單的給我下一碗麵當午餐。隨即轉往仁愛之家,依融、紹覺在旁向我解說新建大樓的工程進度。
下午二時,與心平在雷音寺會合,一起前往楊慈滿老家為其母親主持告別誦經。
日前台北健康幼稚園的小朋友在郊遊途中因交通車失火事故,致使二十三位幼兒燒死,有部分靈骨安奉在極樂寺。下午四時三十分,特繞道到極樂寺,對罹難的家屬們開示--
當健康幼稚園不幸事件發生時,我人正在美國,心想︰天下父母心,定有不少父母除痛苦外,一定會想不開,而對世間產生懷疑,尤其是理不明事難伸,他們需要的不是金錢的賠償或官員的慰言。所以我今天在此和五十位家長們見面,只想站在佛法的立場,讓各位了解「因、緣、果」的關係,幫大家掃除心中的陰影。
我在佛門五十多年的出家生活中,也有很多難以明白的事,如對佛教非常護持的信徒,其獨子被撕票或遇車禍橫死,信眾就會問道︰我做了那麼多善事,為什麼沒有得到好的報應?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看他們那種痛不欲生的樣子,我也跟著他難過好久。
佛門中有一則故事︰有一老和尚化緣建寺廟,賣油條的小孩將其所得全部布施,後來因沒有錢給老闆而被開除,淪落街頭當乞丐,又感染眼疾失明,後來因上廁所不小心,掉到茅坑裏淹死了。就有人批評說,賣油條的小孩,原本生活得很好,卻因將所得布施而遭到一連串的厄運,做善事何用?老和尚就為大家開示--
這賣油條的小孩,依照過去生的業報,應該要受三世苦,第一世受窮苦報,第二世會眼疾而瞎,第三世合該跌入茅坑淹斃。因他一念慈悲發心做了大功德,所以將三世的罪業提前縮短在一世受報,省去了二世的痛苦折磨,現在已超生到天上去了。
又有一真實故事︰有一對夫婦,老來得子,欣喜之餘,感謝觀音送子,每天到觀音菩薩面前,香花供養,膜拜不輟。可是當小孩到了三、四歲時,卻無緣無故的死去。夫婦倆傷心莫名,指著佛像責怪不已,為什麼不保佑?夜晚,菩薩託夢道︰你倆老來得子與我何干?但你得謝我,此子今世是為討債而來,我念你每天虔誠供養香花禮拜,故我勸其解冤勿結怨,對方接受我所言,而不再向你索債自然離去,怎麼反而責怪我呢?
世間的因果業報是福?是禍?不容易了解,也看不出來,但,重要的是因果要化解。愛,本是好事,但受愛的折磨則很痛苦,這一次罹難的孩子,過去世一定與各位有感情上的糾纏,而向你們討感情的債。
債討後,孩子去了,卻也喚醒了有關單位對幼稚園的立法、照顧、交通、安全......各方面的注重,讓千千萬萬的兒童受到更多的保護與關照。
有家屬問道--
◎我們的孩子那裏去了?
人的生命是死不了的,死是身體的一種消滅,因生命如木柴,木柴在燃燒中不斷遞換,但生命的火種則延續不絕,故人死如搬家,在五趣六道中輾轉。孩子非犯五逆十惡,也沒有做傷天害理的事,今生定會上生善道。
◎心中無法拔去怨恨,想報復,怎麼辦?
冤冤相報何時了?冤宜解不宜結,「忍」可以解決萬世仇恨,包容、慈悲、愛心的將愛兒女的心昇華、擴大,才能紓解心中的怨恨,因果是絕對公平的。
◎為何孩子不來託夢?
作夢是一種獨頭意識的現象,人生已如夢,何必再夢中找夢?有夢也許有一點預兆,無夢也不一定要再求夢中了解。
◎滿七後,孩子離我們愈來愈遠,好空虛!
兒女長大總會離開我們,現在只不過是提早罷了。擴大對愛的執著,將天下的孩子都看成是自己的兒女,只要有心,到處都可以碰到有緣人,有此心胸愛將更大更廣。
◎如何化解思念的苦?
事後追悔於事無補,即然是一種「緣」的聚會,緣盡就隨緣吧!這本就是娑婆世間,每一件事都有其因果,不單要去探討三世因果。情雖難斷但可以淨化,要積極投入光明慈善的好事。時間會沖淡一切,會撫平傷痕。有才會忘失所失,故要積極創造生活才會充實。人的一生中擁有很多,不僅只有兒女,還有更多的人事物值得我們提起,人生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
末後,接受家長們的要求,特為罹難的小朋友黃星雲、許書瑋、楊承憲、王威勝、王振宇、劉世瑤、卓立、周家睿、黃愉涵、劉必涵、雷昱誠等人,舉行一場皈依典禮,由其家長在佛前代其禮拜。
七月 四日 星期六
晨九時,心平偕同建築師周南先生,在普門寺等候聽取我對興建佛光山立體停車場計畫案的看法。
傾聽周建築師分析該項工程規模︰分三層興建,佔地約近一甲面積,範圍東起地藏殿下,西達普門中學橋邊,南濱觀音放生池溝旁。北抵不二門下,可容納七百多輛小型車與六十輛大巴士,工程費預估起碼需費四億元。聽後我不覺訝然,今日佛光山已經到了需要大型立體停車場的程度了。
回想三十多年前初到高雄,是藉助我撰寫的《釋迦牟尼佛傳》、《玉琳國師》等文化出版的力量,才能買下佛光山麻竹園現址。爾後為辦僧伽教育才開發佛光山建了東方佛教學院與大悲殿,因此推動佛教文化與教育一直是我的心願與本意。未料十方信眾紛同至,為應信眾所需才有朝山會館、檀信樓,作為信徒服務中心。而今,每天來山禮佛求法的香客善信,多則萬人,少以千計,在這樣的因緣下,預見未來人心渴求佛法,必定有增無減,為一本弘揚佛法、服務信眾的初衷,雖然我知道心平目前主持佛光山有財務上的困難,仍勉其盡力而為,難行能行,儘快積極完成這項工程;不怕難,只怕不做。
上午十一時應中央社會工作委員會邀請,為「八十一年佛教僧伽社會服務工作研討會」的八十位全省各地寺院負責僧伽座談開示。勉勵同為佛教人,在今日社會中要保持傳統佛教精神接受現代思潮,雖「人在山林」也要「心懷社會」走入群眾,具足現代僧伽的見識與作風,同時做個︰同體的慈悲人、共生的地球人、明理的智慧人、有力的忍耐人、布施的結緣人和清淨的修道人。
座談時提到幾個問題及困難要我解答,並請社工會協助、反應︰
一、佛教對監獄受刑人能如何協助、服務?
我以為可從三例中參考施行︰
1.設置監獄佈教師,輔以佛法錄音帶彌補佈教師不足之憾,以平日的佛法薰陶,改變受刑人之心性。
2.設立「再生學校」︰讓受刑人在返回社會前三個月,轉入再生學校學習回到社會的調適力量,是一種避免受刑人再蹈覆轍的良方。
3.曾有韓國某法師向我提到,他因接觸監獄死刑犯的機緣,收集了四百餘封死囚的遺囑。我以為若能刊行此類遺囑(死囚的心聲),以死諫活,使社會人士明白犯罪的因果,提起大眾的淨念,必定能降低犯罪率,助益社會人心。
二、新竹靈隱寺明宗法師提出︰「大師,您只興建新道場,不知維護舊寺院存在的困難,現在靈隱寺已被在家眾把持,出家人只能充做寺院雇員,請協助修改管理人、信徒會員法規挽救靈隱寺。」
社工會鍾榮吉主委隨即說道︰「你不要看大師笑瞇瞇的,他建新道場的困難遠甚於你們所能想像。僅一座西來寺費時十年,歷經一百多場公聽會,與美國政府、社會大眾、左鄰右舍協調溝通,是相當艱辛的,但是還是把事情解決了,西來寺建起來了,大家還是做個『有力的忍耐人』,逐漸解決問題。」
我以為鍾主任所言甚是,要忍耐用力去面對教界種種問題,但現代僧眾也要有幾項突破︰
1.出家人除了有道德也要懂得法律︰過去出家人不懂法律,只講求道德觀念,但今日社會光講理不一定適用,凡事都要知法、合法才能防患未然,保護佛教。
2.敦促「宗教法規」早日制定,以保障宗教界的權益。
3.建議修訂寺廟管理人、住持的資格︰須受過佛教學院教育的人士,因有佛教信仰,明白佛法,才能秉持因果住持佛教為大眾服務。
下午二時三十分須搭機轉赴香港,永澄利用在車上一小時的機會,表示願為頭份信眾服務之意,特囑心平帶著永澄察看頭份禪淨中心及未來服務的方式。
在中正機場偶遇來自新加坡的賴玉珠、褚芳蘭居士,是慈濟功德會的會員。因閱讀「星雲日記」,特向我禮座請法。勉其續為慈悲服務的仁者,為更多需要的眾生奉獻,我也為慈濟功德會能發揮佛教力量,遍及國內外而高興。
晚上八時三十分,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會長林耀明居士來,提到香港協會幹部忙碌,應如何動員組織力量?我建議二項重點︰
一、積極籌辦佛光會幹部訓練講習會。可禮聘海內外著名法師大德教授佛法,此外,要能設計一些專題課程,提供會員如何修行,如何修身處事,如何做一名會員的方法。
二、組團派遣幹部到台灣觀摩,不時參與總會的各種訓練講習,以能掌握佛光會的弘法精神與方針,加強活動力量。
晚十一時,佛香講堂滿中、永印、滿通、滿敬、覺清等忙完了法務,才來我住處向我問安請益,他們談到香港因佛教所產生的改變,舉出切身所感︰
一、從佛香精舍所在的大樓守衛態度由不理不睬轉而友善尊敬,他們知道香港佛教變了。
二、永印說︰「前幾年計程車司機大都拒載出家人,怕出家人剃光頭會影響財運;最近遇到幾次司機不但載出家人,而且不願收費,甚至事後還寄油香到寺院供養。
三、香港政府購買佛書,作為對民眾的贈品。一次到香港貿易發展局洽事,政府人員主動提出請佛光出版社在香港設立分社。
四、香港王寶嬋、吳倩容等信徒說︰「身為佛光人深感光榮,凡由佛光山門下組團到大陸朝山,都受到大陸諸山長老特別的招呼、照顧。」
我也由此想到十年前到香港,海關人員對出家人的態度是不友善中含著鄙視;近年來我到香港,海關人員非但給予方便快速通關,還幫我搬運行李。足見佛教在香港的這幾年當中,有了全然的改變,佛法的力量只要普及大眾必能深入民心。
七月 五日 星期日
上午,慈容在佛香講堂的《四十二章經》講座圓滿,頗獲好評。香港成立佛香講堂方才一年餘,其間佛學講座的課程不斷。或由美國、台灣禮請法師講說,或在紅磡體育館舉辦大型佛學講座,將香港佛教帶出新的活力。據說,在香港弘法,一般信徒是學習基本佛教概念。其中以深蘊佛法內涵、能具廣東語弘講者最受歡迎。近年來港人學習華語的風氣頗為普遍,若只以華語開講,也能被接受。因此我理想中的佛教弘講師就是要在佛法上用功,才能滿足日益增多的求法者,勉勵在港徒眾,除了平日為弘法、寺務忙碌之餘,也要自己切實用功,義理的深入,修行的體驗,才不會被世俗潮流淹沒。
晚,五時許赴啟德機場,趕往印度,隨行同往者有慈容、永妙、慧群、蕭慧華等。因印航延遲一小時起飛,在機場等候時,不少海關人員、領航人員,頻頻上前詢問我是否為「星雲大師」?只有稱是以對。有人稱我是他的偶像,有人問怎樣才能拜我為師。「偶像」一詞在民國初年是被打倒的對象,那是在佛教衰微的時代;而今日竟有人以佛教法師為偶像,足見正信的佛法已打動人心本性,顯示這時代的佛教已經興盛開來。
搭上印航班機,隨即感受到即將步入的國度的各種民情。印度全國通用英語(因曾為英國殖民地),其次是印度語。香港到印度新德里,航程費時六小時,時差二個半鐘頭。印度適用貨幣是盧比,氣候大部分是屬熱帶性,使用電力二百二十伏特。這是參訪印度時,應具備的基本常識。
我曾在三十年前首訪印度,三十年來在印度佛陀八大聖地朝拜,這次是我第七次走訪印度。算是與佛陀的鄉土緣分甚深!
夜晚十時抵達德里,在海關巧遇幾批中、韓、日等國佛教徒,他們也是要前往拉達克參加佛教慶典。機場外有南印度邦格羅摩訶菩提協會祕書阿難陀比丘、慧性、依華及德里的佛教徒專程來接機。他們將全程陪同前去拉達克。
印度的首都德里(現擴建稱新德里),多次由此進出,給我的印象是其熱如焚。三十年前如此,三十年後亦然。
猶記首次訪印,因炎熱的新德里而坐立難安,只得用自己的面巾在當年陳舊旅舍的水泥地走廊上擦乾淨一塊,躺在其上才稍為感覺好些。其實地面仍是熱的,既無法入睡,於是攤開稿紙,就伏在地上寫我的海外日記。三十年前的《海天遊蹤》就是如此完稿的。
今晚抵德里,近四十度的濕熱空氣同樣吹拂在皮膚上,只因來時天已黑,聽說離開時仍是深夜,所以不被酷熱所制。車子行經之處,同樣看到人們在戶外人行道上、圓環草坪上、稀疏樹枝下安然入睡。
已深夜十二時,與慧性、依華、慧群,迫不及待的研究國際佛光會世界大會第三年將在印度召開的各項原則事宜。清晨二時方得就寢,因為凌晨四時又得起身趕搭飛機,飛往拉達克,這就是我的日常生活。
七月 六日 星期一
本是上午六時的飛機,到達機場才知道延誤至七時半才起飛,非常遺憾,讓我們在旅店裏多睡一小時多好!
飛機飛越層層疊疊的高山峻嶺,只見山巔上覆蓋著終年不化的白雪,一眼望去三種顏色妝點著宇宙︰艷麗蔚藍的天空中襯托著皚皚白雪的山峰,雪嶺盡處一片褐黃的荒漠與沙石山,不見絲毫綠意,這就是聞名已久的喜瑪拉雅山脈。
拉達克(Ladakh),是印度殘存的佛教地域中最古老的,可追溯到阿育王時期,派遣佈教師所達最北的地區,是古代佛教上座部弘傳的重鎮。一片酷寒高聳的瘠地景色中,有著很多山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