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1/5-1992/12) 《星雲日記(1991/5~1992/12)》
Hsing Yun Diary 18 - Find Your Heart Again 星雲日記18~把心找回來 把心找回來(1992/8/1~1992/8/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18~把心找回來 ■把心找回來(1992/8/1~1992/8/15)一個家沒有主人不成家,
一個人若沒有心則不成人,
故,任憑一生事業、財富、
名利有多麼輝煌,
最重要的仍是要將自己的心找回來。
精華語錄
◎深感時代的變遷,宗教在化導社會上必須走出寺廟,積極加入民間社團活動、環保、人權……本著地藏菩薩「我不
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心來關心社會,才是宗教徒應盡的責任。
◎人不要做行屍走肉,要內外一如,人非只有一世,人死後,心識是要「搬家」的,故心要好好經營。
◎人心隨著五欲六塵在飄盪,吃、喝、玩、樂、好名、好利,任其放縱,致使人心不安,失落了自己,故要在換心、
改性、回頭的當下,將迷失的心找回來。
◎樂極生悲,因禍得福,凡事沒有絕對的。
◎修行要保有平常心,不忘初心(保護當下一念),不失正念(不輕易隨外境轉),最為重要。
◎生命不可有絲毫的浪費,每一天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人生旅程的一段。當生命之輪不停向前轉動時,我們又怎
能放慢腳步?
◎「成年」的定義,並不是年齡的累積,而是能負責、肯擔當、知奉獻、除惡習、去放逸,並有喜悅的人生觀,隨時
懂得將歡喜散布給人。
◎對別人的示範力量,就是自我成熟。
◎生命是累積的過程,珍惜它便是鍾愛自己。
◎知識是學來的,智慧是悟得的。
◎要化導一個人,慈悲的言行、關愛的心懷,比任何方法都受用。
◎「無常」很好,讓我們有機會改善現實,應好好珍惜。
八月 一日 星期六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宗教的世紀,舉凡周遭所見所聞,令人不由要聯想︰二十一世紀是佛光的世紀。
在社會上,除了各政府首長學佛,各學者也以文字或講演到處宣揚佛法的妙用,演藝界亦有多人學佛後改變形象,甚至極力推動佛教工作。
坊間,素食館林立,大家吃素、受戒,各地舉辦佛學講座,辦佛教刊物,大專院校及各公私立機構紛紛成立佛學社團,計程車、轎車及各個看板,隨處可見「南無阿彌陀佛」的貼紙,而不管信佛與否,也是人手一串念珠......
就我遊走世界各地弘法,發覺現代的年輕人,學佛有幾種傾向--
一、苦修︰凡是以苦修入道者,一開始若承受不了苦修的磨鍊,很快就會退失道心;反之,若能接受苦修的熬煉,在道業上就易於一以貫之。
二、樂修︰樂修者注重世俗上的享受,吃好的,住好的,用好的,若一旦不能滿足物質方面的需求,則易退道心。
比較之下可以看出苦修的磨鍊比樂修容易入道成功。
還有,現在的年輕人在被人「愛護」中修行比較容易安住,在「道法」中修行則不易安住。有些人學佛修行,絲毫受不起半點委屈和冷淡,只在意他人對自己的愛護和關心,從來不管也不過問未來前途如何?這種受不起他人臉色的年輕人,大部分適合一師一徒的修行方式,假如是一個有法制的教團則很難安住。
也有一種年輕人,適合「耳提面命」式的修行,每天要指使其工作、呼喚、雜務、跑腿......近似受虐,才會自認為有用。多少年來看到世界各地有不少人學佛,深感修道者具有奴性性格的人較多,自尊自嚴自重自強自立者畢竟有限。
佛光山教育徒眾除學識佛法外,則注重在培養獨立自主、發心服務的性格。
中午十一時,由美回台的陸大聲、崔蓉芝、《中國時報》記者卜大中、名作家柏楊和其夫人張香華女士等多人來訪。
柏楊先生本名郭衣洞,河南開封人,一九一九年生,曾擔任過青年救國團的工作,後轉任出版社,較有名的著作有《醜陋的中國人》、《醬缸》、《異域》和白話文的《資治通鑑》......曾在綠島度過十二年。
柏楊認為《資治通鑑》是每一位關心中國的知識分子都應該看的書(《資治通鑑》是九百年前宋朝司馬光的歷史鉅作),但由於十一世紀的文言文對二十世紀的現代人來說太晦澀難懂,故於一九七七年在綠島期間,開始著筆將《資治通鑑》翻譯成白話文,十年來,陸續出版了六十八冊,在今年年底出齊七十二冊後,便大功告成。
目前海峽兩岸,《資治通鑑》白話文版尚有其他多種,但屬柏楊版的最淺顯易懂,其特色在官名都做了翻譯,地名重新查證,地圖詳細,天干地支與年號均改為西洋紀元,並儘量稱人名不稱封號。並以現代觀點來詮釋注解......。由於在綠島十二年的歲月,柏楊對人性的體會比一般人要多。故他說︰《資治通鑑》本身沒有產生教訓的力量,人也永遠不記得歷史的教訓,歷史上血淋淋的惡性循環,只傳達一個訊息︰「權力需要制衡!」這也是柏楊先生翻譯《資治通鑑》十年來的心得。
記得我在佛光山退位那年(一九八五年),曾先後為叢林學院的圖書館訂購了十部柏楊版《資治通鑑》。
柏楊夫人張香華女士也和我提及「國際特赦組織」,此組織是以和平的手段來保衛人權,主要的武器是輿論。其方法是發動簽名方式,請求有關政府釋放良心犯;或在某地媒體發布消息;或對當地有關大使或商業代辦抗議;或在物質上、精神上支援受難者及其家屬,其目的是讓所有良心犯無條件釋放,而不是反對某一政權或政黨,因其關心的是人權問題而不是政治或黨派問題。
「國際特赦組織」在世界一百六十多個國家,共有五十萬會員。為了保持組織的獨立及中立,任何國家或政黨的高級幹部都不能同時擔任此組織的上級行政事務,又為了防止該組織為地方政治勢力所利用,會員本身可以以個人身分關懷本國人權問題,但不能以特赦組織成員的身分採取行動。
一九七七年特赦組織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七八年聯合國慶祝人權宣言三十週年紀念,也頒發特別獎嘉許其在人權保衛上的成就。
「廢除死刑」是國際特赦組織一再努力的目標,其認為死刑一旦確定,就沒有任何挽救的機會,故其內容應有所斟酌,而廢除死刑並非沒有罪,而是以無期徒刑來代替。「法律」是針對正當正常之人,應持保留態度,而犯「十惡不赦」者,則非法律的事,是屬社會道德乃至精神方面的問題......
深感時代的變遷,宗教在化導社會上必須要走出寺廟,積極加入民間社團活動、環保、人權......本著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心來關心社會,才是宗教徒應盡的責任。
鑑於目前社會、家庭群我關係日益惡化,為喚醒社會大眾正視此問題,李登輝先生主持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和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於六月份時,就開始籌備舉辦「把心找回來」系列活動,承內政部、文建會、新聞局、勞委會等為指導單位,中視、台視、華視、中廣、警廣、《工商時報》、《大成報》、《中央日報》、《中國時報》、《中華日報》、《台灣日報》、《台灣新生報》、《台灣新聞報》、《民眾日報》、《自立早報》、《自立晚報》、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吳尊賢文教基金會、《國語日報》、《普門》雜誌、《聯合報》等為協辦單位。
「把心找回來」的活動內容有︰
一、與《中央日報》副刊合辦徵文活動,讓大眾把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藉文稿出書,以流通社會大眾。
二、邀請歌星李亞明、陳小霞各以一首國語、閩南語的「把心找回來」主題曲在各地演唱。
三、舉辦七場大型講座,每場兩小時,邀請李艷秋、趙守博、李亞明、葉樹姍、李四端、朱秀娟、亮軒、伊能靜、梁丹丰等名人主講,其中我負責四次講演。
四、拍攝二支公益宣導短片(國語和閩南語),於三家電視台播放。
五、與各綜合性電視節目合作設計小單元,將「把心找回來」理念融入節目中。
六、由二十位電台主持人訪問一百位各行各業人士,製作「把心找回來」名人證言節目,並整理成書。
七、與《工商時報》等二十個協辦媒體單位,以專題製作方式來呼應活動之推動。
八、印製海報分送各地,告之系列活動之進行。
九、各報以多次全三批廣告在本月份刊登。
十、本月二十九日晚於警察專科學校大禮堂錄製大型電視晚會,以活動過程、肢體語言之表達、歌唱、舞蹈、相聲等不同表演方式,將「把心找回來」主題融入大眾生活做為本活動的圓滿,並擬定於教師節播出。
下午二時前往中央圖書館,為「把心找回來」活動演講。前一個小時由電視名記者李艷秋小姐主講「凝聚家庭的心」。我在講演時強調,人心隨著五欲六塵在飄盪,吃、喝、玩、樂、好名、好利,任其放縱,致使人心不安,失落了自己,故要在換心、改性、回頭的當下,將迷失的心找回來。人不要做行屍走肉,要內外一如,人非只有一世,人死後心識是要「搬家」的,故心要好好經營。人心不但要有愛,更要有功德,任憑一生事業、財富、名利有多麼輝煌,但最重要的仍是要將自己的心找回來。一個家沒有主人不成家,一個人若沒有心則不成人,故在幫助青年、兒女們將心找回來時,必須要有智慧、寬容、道德、友誼、誠實、明理外,還要有更多的方便。
今天這兩小時的講演,由中廣「螢光夜語」節目主持人劉小梅小姐主持。
下午五時,到永和孫府,在孫張清揚居士靈前上香,從上個月二十二日清揚居士往生後,每天二十四小時,除了佛光山的法師外,佛光協會的會員們,都分批在其靈前念佛,十二天來佛聲不斷。
從永和孫府出來轉往板橋講堂,一路上紅綠燈之多,及在十字路口停頓之久,真不知此地居民是如何進出的?尤其是摩托車都侵犯到汽車道上,走了將近一個半小時才到板橋。
晚,七時三十分,在板橋講堂主持一場皈依典禮,有近千名信眾參加。板橋講堂落成才半年,就有這麼多信眾前來護持與參與,徒眾應該好好發心,帶領大家。
八月 二日 星期日
九時,在新竹縣政府大禮堂,主持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竹北分會的成立大會。
新竹縣長范振宗、縣議會議長鄭永金、副議長張清福、竹北市長陳煙標、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副祕書長吳東昇、黨部主委沈榮峰、省議員邱鏡淳、縣議員黃齡慧、婦聯分會宋麗華、前竹北市長曾清江、一同寺住持如琳法師及多位其他道場的法師都前來觀禮。
和竹北陳煙標市長提及,「道路」是現代都市發展的主要建設,可以多讓民間一起來投資,除可促進地方繁榮外,更可減輕政府在財力上的負擔。竹北市的市容是全省縣市最有規畫的。以前家庭很重視書香世家,現代家庭則注重文教、藝術、宗教,一個文化中心的發展不差一個學校,期望竹北分會會長張吉雄、副會長簡淑珍、黃成示、郭水相,祕書葉芳雄,能帶動竹北地區的佛光會員,讓竹北地區的文教活動,能深入每一個家庭。
十時三十分,為竹北地區信眾主持一場皈依典禮,計有八百多名信眾參加皈依。
中午,在車上匆匆吃完便當。下午二時,前往台北第二殯儀館主持孫張清揚居士的殯葬奠禮。五年前清揚居士便將其後事,委由我代為處理,今謹遵其遺囑由佛光山僧眾負責其佛事事宜。清揚居士一生愛國愛教,今世因緣已了,論其一生功德--
一、曾辦過孤兒院、幼稚園,並任婦聯會陸軍分會主委、中國佛教會常務理事,曾受過孫夫人協助、關懷者不計其數。
二、一九三六年在棲霞山皈依卓塵老和尚,並求受菩薩戒,一生護法護僧護國不遺餘力。
三、台灣光復時,善導寺大部分房舍為台北市政府所徵用,一九四八年,孫夫人(出資一千萬元)與李子寬居士(出資五百萬元)將善導寺買下,使其成為台灣佛教早期弘傳中心。
四、一九四九年,訛傳大陸派五百名僧侶到台灣來從事滲透工作,我等出家人因而身陷囹圄,幸經孫夫人等辛苦奔走,多方營救,才得以洗冤出獄。
五、四十年前,興辦「益華佛經流通處」及「健康書局」,編印佛教經典流通,台灣才有佛法資料。
六、一九五五年,變賣首飾,打電報到日本,以航空方式請購一套《大藏經》回台影印,台灣才有《大藏經》。
七、一九四九、一九五○年時常運送物資到前線,並經常在宜蘭、台北、新竹、台中、高雄、屏東各地弘法。
八、幾年前孫夫人將其在台北寓所,指名作為弘法教育基金之用,可見其對僧伽教育之遠見及關心。
九、因孫將軍的事件,隱居了三十多年,有些人較現實,孫夫人最掛念的是往生時無人替其念佛,故委託我全權負責其後事。
十、孫夫人病中,曾提及往生後,有意將其骨灰撒入大海,後接受我的建議,將骨灰奉安佛光山。
我對孫夫人過去雖少有往來,但感念其對佛教的功勳,內心敬仰不已,故而承擔其往生後一切佛事。
今天和我一起主持孫夫人告別式的除心平、慧龍、慧軍之外,還有遠從紐約回國的浩霖法師及佛光山八十名僧眾。我在靈前說「法語」云︰
「清揚居士西方去,要在佛國常安居;
八功德水九品蓮,望作人間再來人。」
下午三時三十分,在內湖禪淨中心主持一場皈依典禮。台北市議會議長陳健治夫婦在旁觀禮。今天參加皈依的信徒有七百多人。
晚,七時,和勞委會主任趙守博先生,在桃園文化中心,為「把心找回來」活動講演。趙主委今晚講的主題是「建立企業文化的心」。輪到我講時,如何把心找回來?我向信眾開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世界的成敗皆由於心,心有所作為,人才會有所作為,反之則不然。「心」是抽象、無形無相的,但卻少有人會注意到自己的心。要用心開採我們的誠實心、忍耐心、敬業心、滿足心、懺悔心、感恩心、惜福心、慚愧心、承諾心、守時心、責任心,並要好好發心為社會奉獻。
講演結束前,我還主持了中華佛光總會八德分會的成立大會。八德鄉鄉長呂新民等都前來參加。
八德分會會長黃秀慧,副會長陳有財、黃正茂,祕書張雲弓,都非常有心為八德鄉社區樹立服務的楷模。
晚,十一時回到普門寺。接到滿和傳真,得知內政部吳伯雄部長參訪西來寺的消息。吳部長在和二百多名國際佛光會會員座談時表示︰佛教一大功能是淨化心靈,教人改過遷善。多年來,他篤信佛教,誠心禮佛,獲益很多,特別是處在一個現實而複雜的政治圈中,他常會面臨很大的挫折與壓力,但是因為信仰,可以使他心靈平靜,不被困難擊倒......。半年前曾到澳洲南天寺,今到洛杉磯西來寺,深感在海外的華人有共同的信仰,彼此表現愛心,讓心靈得到滿足......
八月 三日 星期一
八時三十分,在慈照(李武彥醫師)的用心安排下,前往榮總作眼睛的例行檢查,我的糖尿病醫師蔡世澤先生也為我的血糖再做一次試驗,慈照還安排我做心電圖的檢查......照正常手續原本要一天的時間才能檢查完的項目,承榮總醫師、護士的好意,免去我掛號和排班的時間,在短短兩個小時內就全部檢查完了,為了報答他們的方便與關心,我應該要好好保重身體,免得給大家增加麻煩。
曾有不少人問過我的養生之道?我除了小感冒外,一生只害過一兩次病,我沒有假期,更沒有休閒時間,人的健康要靠平時的保養,工作、信心、樂觀、知命、寬容就是醫藥。我常在海內外弘法,南北奔波,車上就是我的飯桌,高速公路就是我的床鋪,人要懂得如何「睡覺」,睡覺對人的作息很重要。在生活中要放輕鬆,順其自然,不要太勉強。
不過有時生病,不見得不好,生病讓關心你的人更珍惜,讓嫉妒你的人、排斥你的人,因你生病而歡喜,就放你一馬,這也是一種消災的方式。
樂極生悲,因禍得福,凡事沒有絕對的。
十二時三十分,在泰安休息站買了四人份的牛奶、麵包當午餐,一共花去九十五元。以前年輕時,很想用錢,但苦於沒有錢可用,而現在有錢,卻絲毫沒有想用錢的欲望,除了為信眾建道場,為學生選圖書,提供獎學金,推動佛教文化、建設、教育、慈濟等工作外,其他幾乎沒有什麼可以激發我的購買欲。
晚,六時,到萬壽堂為孫張清揚居士的三時繫念佛事上香,並為其家眷開示道--
本山非常誠意地歡迎清揚居士的靈骨在佛光山奉安,除家眷外,各位親朋好友特地護送孫夫人的靈骨來山,並拜得如此虔誠,相信清揚居士此刻也定在我們身旁......
孫立人將軍素有「常勝將軍」的美譽,曾獲得國外的勳章。一九四七年,在南京棲霞山與家師志開上人合辦宗仰中學,並擔任董事。
對義女義貞無微不至的侍候,尤其是晚年病痛時的照顧,更是感念,在目前社會上,就是親生的子女也不可能做到。此一家庭從孫立人將軍的愛國,清揚居士的愛教,義貞的忠心,子女的優秀,所有的美德都聚集於此家庭,我很高興與清揚居士有此段因緣。
我特為清揚居士完成最後的心願,非為我個人,而是代表佛教回饋清揚居士。
孫夫人靈骨奉安的塔,式樣已設計出來了,只是要在三個月後,塔建好了,才能入塔。人的頭骨是白色或灰色的,清揚居士的舍利花綠得如翡翠,可見其功行是功不唐捐的。其一生對佛教因緣關係之深,實是現代菩薩的化身。
特勉其子女,要繼續護持佛教。
人生的成敗、禍福不計於一時,孫將軍的一生令人懷念,「善終」是世上最難能可貴的一種福報。
八月 四日 星期二
上午十時左右,心平、慈莊、慈惠、慈容、依淳、慧軍、慧龍、慧禮、依恆、依空等多人,都不約而同的聚在法堂,大家彼此檢討,坦誠的提出在工作上的缺失,希望其他的人能以「旁觀者清」的立場,給予建議。
不管職務的輕重或輩分的高低,佛光山的住眾,每一個人都領有一份工作,有的人會將大事做成小事,有的人會將小事做成大事;有的人工作起來,屬下都會跟著帶動,有的人工作起來,就像孤軍奮鬥,沒有人給予支持。
我一生與人共事,不管是身為主管或是屬下,我寧可吃虧被利用,也不會讓人家失望,更不會輕易的去破壞人情善緣。因為東西壞了,可以再買,人情一旦破失,再也彌補不回來,一段因緣的成就要花多少時間去培育?所以,凡事我會委曲求全與大家共處。
晚,七時在東禪樓禮堂,為第十三期短期出家修道會的戒子們開示出家之道,並回答大家提出來的問題--
人一生的歲月,為別人、為金錢、為情愛、為名利、為官位......而忙碌,處在這種榮辱、是非、毀譽、得失中要如何修行?我告訴大家修行要從日常生活中的排班、出坡、守序、過堂、課誦、寧靜中修起。
沙門何義?「沙門」,是勤息之義--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沙門即是修道的人。短期出家雖是一時的,但是心中的道卻是一生一世的,大家應做一個永遠心出家的沙門。
出家的層次,上等者可以接受楗槌的教訓,中等者對佛法頗能應用,下等者則是什麼都經不起。我一生教誡徒眾,寧可做個庸庸碌碌的出家人,絕不可做個有用但卻敗壞佛教的人。
人生在世,金錢不是很重要;道,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去追求的,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任何東西都可以放下,但道心一定要把持住。
做事要能有隨緣的方便,也要有不變的原則;在家修持要採中道,世間法與出世間法要兼顧。
「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道情增一分俗情自然淡一分,陶瓷的冶煉,若其火力愈大,燒出來的瓷器就更亮麗,故修行道上,要經過時間的磨鍊,道業才會更加堅強。
護持佛法並不一定要出錢。出力、出口、出心皆是護持方式。
修行要保有平常心,不忘初心(保護當下一念),不失正念(不輕易隨外境轉),最為重要。
違犯了五戒有什麼罪過?
「不殺生,殺生斷慈悲種。
不偷盜,偷盜斷喜捨種。
不邪淫,邪淫斷解脫種。
不妄語,妄語斷真實種。
不飲酒,飲酒斷智慧種。
不瞋鬥,瞋鬥斷忍辱種。
不退菩提心,退菩提心斷佛種。」
八月 五日 星期三
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由於學生人數日益增加,寮房、教室不敷使用,故預計本學年度要將國際學部英文佛學班遷至玉佛樓,日文佛學班遷至高雄普賢寺,並改制為英文佛學院及日文佛學院。上午十時,在慈莊和叢林學院院長依恆的陪同下,前往高雄普賢寺,查看「日文佛學院」的教室設備。
慈莊今向我報告,美國一家養老院,有三百四十個房間,想讓給美國佛光會接收,詢問我對此的意見。想到養老院,不禁讓人勾起一些回憶--
自從接辦宜蘭基督教的仁愛救濟院,轉眼已近三十年,那些在院內的老人,在性格上總有一些缺失,很難調伏,還好有依融、紹覺兩人的發心,二十五、六年的青春歲月,都花在這些老人身上,其耐心、慈心、悲心而當選多次「好人好事」代表,假如不是他們的發心耐煩,那「仁愛之家」必定會增加很多麻煩。佛光山的「佛光精舍」原本的規畫有八百名住眾,後來發展到一百二十人的程度,就不敢再擴大增進,原因是佛光精舍的成員有銀行家退休的,也有皇親國戚的後裔子孫,有民意代表,也有學術界人士......。單單「吃」的問題就不能調和,南方人喜食米飯,北方人慣吃麵條,有人喜辣,有人喜甜,負責煮飯的人不管煮什麼,都有微言,常常耐不到三天就「被哄走了」。一年到頭常住就為精舍的典座人選在忙。
我很有心辦好養老事業,乃是基於--
一、為維護中國的倫理孝道,將老人與年輕人分開,消弭有關代溝問題。
二、佛教寺院不要與老人混在一起,不要讓寺院成為養老院,寺院有寺院的功能,老人可以在養老院安住。
如果佛光山能多幾個如依融、紹覺、依忍等慈心悲願的菩薩道者,相信對養老事業就會更積極了。
晚,七時在法輪堂,和叢林學院的學生們座談。適逢農曆七月,學院暑假期中,各別分院的佛事都很忙,學生大部分都派出去支援,但留院者仍近二百人之多。
和學生們談及上個月我的印度拉達克之行和日本之行的種種見聞,學生們也就其日常生活所碰到的問題向我請示。大家的發言都很熱烈,一連對談了四個小時,到晚上十一時,還欲罷不能。為恐影響學生明天的作息,只好允其下次有時間再舉行一次座談,他們才依依不捨的離座。近一、二年來,一年中我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國外,即使在國內,時間也大都被行程瓜分掉了,以後應該多留點時間給學生。韓國籍的盧敬姬和日本籍的土屋真理兩位同學,對國語還不甚靈光,但那專注聆聽的神情,卻叫人感動!希望徒眾在學期間,做個感恩念舊的人,心存慚愧,常懷正念,時時充實自己要出類拔萃,才不致放逸。
生命不可有絲毫的浪費,每一天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人生旅程的一段。當生命之輪不停向前轉動時,我們又怎能放慢腳步?
八月 六日 星期四
今天上午,和山上職事座談,忽然講到修行問題,說到修行,我告訴大家修行十法--
一、見到他人慳貪的過失,自己要歡喜施捨的生活。
二、見到他人五根的過失,自己要歡喜持戒的生活。
三、見到他人世俗的過失,自己要歡喜出世的生活。
四、見到他人疑慮的過失,自己要歡喜正信的生活。
五、見到他人懈怠的過失,自己要歡喜發心的生活。
六、見到他人瞋恚的過失,自己要歡喜忍辱的生活。
七、見到他人妄語的過失,自己要歡喜忠信的生活。
八、見到他人是非的過失,自己要歡喜正派的生活。
九、見到他人罪苦的過失,自己要歡喜慈悲的生活。
十、見到他人執著的過失,自己要歡喜無我的生活。
由國立藝術學院主辦,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協辦,金陵藝術中心和京華藝術中心策畫的「佛教藝術創作展」今起到本月三十日止,在本山佛教文物陳列館展出。
下午三時,應邀到陳列館現場主持剪綵。此次活動的內容有--
一、當代佛教藝術創作展,是由文化大學教授陳清香負責召集近五十位作家,提供包括書法、繪畫、雕塑三大類上百件精品參展。
二、佛教藝術創作研討會(為期三天),由國立藝術學院教授林保堯負責召集,並請楊英風、陳清香、吳永猛、李元裕、杜忠誥、邱忠均、江燦騰、林保堯等學者作有關北魏佛像、現代禪藝、台灣佛教藝術等專題演講。
此佛教藝術創作系列活動,能在這暑期中展出,無疑就像是一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