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1/5-1992/12) 《星雲日記(1991/5~1992/12)》
Hsing Yun Diary 18 - Find Your Heart Again: Reflection of Hsing Yun Diary 星雲日記18~把心找回來 「星雲日記」的回響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18~把心找回來 ■廣結善緣(1992/8/16~1992/8/31)人的福報如銀行存款,
「生來之福有限,積來之福無窮」,
故要廣結善緣。
精華語錄
◎力到處常行好事,力歉處常存好心。
◎成人善事其功更倍,動人善願其量無涯。
◎一個人的功業非靠年歲成就的,有志不在年高;在世間上的壽命多久並不重要,重要在於精神上的壽命。
◎工作與休息要互相調理,在工作中,不感覺到辛苦;在休息時,培養隨時都可以再工作的活力,就能做到人忙心不
忙的安然態度。
◎污泥可以長出蓮花,寒門可以出現孝子,煩惱可以轉為菩提,甘甜是從苦澀中轉來。故一個人除用心於工作外,還
要珍惜從工作中所得到的功德、慈悲、修身、惜福……等利益。
◎創造自己的生活空間,才能為實現積極生活的目標鋪路。
◎不凡的生活,是來自每一分鐘的深刻體認與實踐生命的意義。
◎在人生的舞台上,無論扮演什麼角色,都應以主角的心情上台盡力演出。
◎「自我學習才是進步之方。」把一切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就會很快進入狀況。
◎人生幸福之道︰
一、對生活樂觀進取。
二、對工作勝任愉快。
三、對事業進取有恆。
四、對未來充滿自信。
八月 十六日 星期日
農曆七月在佛門又稱為僧伽月、功德月、報恩月、孝道月、福田月......,各地寺院都紛紛舉辦盂蘭盆法會、地藏法會、超度法會、瑜伽燄口、三時繫念、梁皇寶懺、三昧水懺、金剛寶懺、禮誦《地藏經》......。信徒們為這一個月的佛事,把佛教界都帶動起來了。
本山海內外各地別分院的人眾,每天除了忙於本身公務外,還必須依佛事需要給予南、北、中部的支援,另有一些社會或民間團體,如花蓮東淨寺、高雄澄清寺、員林雙林寺、中國石油公司、明潭抽蓄工程處......也需要前往為其主持超薦佛事,雖然辛苦,但大家卻都法喜無比。功德佛事最容易拉近信徒與佛菩薩的感情,從一禮拜、一問訊中,內心似乎澄淨很多,那股滌洗的清涼,唯有親身禮拜者才可以感受到。
依晟遠從法國古堡傳來訊息表示,英國佛光協會會長倪世健女士,在古堡的佛殿旁坐了一整天,非常灌注的觀摩法會進行的每一個細節,比佛學院法務行政系的同學學習的態度還要用心;美國舊金山三寶寺護法吳麗貞女士帶著女兒,整個暑假就在法國古堡中服務當義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祈祝在海外各處的道場,在信眾的發心護持下,法務興隆,讓佛教在當地生根。
中午十一時,前往台中東海道場,主持中部地區的「道糧回向功德法會」,並為信眾開示「供僧的真義」。農曆七月十五日,在佛門稱為佛歡喜日,與一般民間所稱的中元意義不一樣。「佛歡喜日」是指在三個月結夏安居圓滿後,有不少精進的僧眾在這段時間用功開悟,而令佛非常歡喜,故而名之「佛歡喜日」。在這一天供養開悟或有修有學的僧眾,依其功德超薦回向往生父母,可令其超生,故「供僧」在中國社會民間是頗受人注重的一件大事。三十多年前我就一直倡導佛教徒要向政府爭取佛教的國定假日,如四月八日為佛寶節,七月十五日為僧寶節,十二月八日為法寶節......並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讓僧俗兩眾多一些聯誼的機會,並藉供僧機會,供養「僧服」,讓僧眾服裝統一、禮儀統一、規矩統一、稱呼統一......在一切「統一」之下,自然佛教界的力量就能凝聚,而不再為表相的不同,而自我分裂,削減力量。
我在十七、八歲時得了瘧疾,因家師的一碗鹹菜,吃得我銘心感動,而許下了將來必定弘揚佛法,普渡眾生的心願,此力量支持了我五十年。所謂「道糧」就是修道的資糧,供養道糧應不揀擇年輕或年長。佛光山的僧眾,將秉承各位信眾護持道糧的功德、種子、慈心,把佛法弘揚於世界各地。
供養佛是「豎窮三際」,與信眾往來是「橫遍十方」,對捐獻道糧者除致以無上謝意外,佛光山的大眾均會在早晚課誦時,為各位齋主的歷代宗親祖先超度回向,心香一瓣祝禱其上生佛國,大家吉祥!
「僧如大地,能長養一切善法功德。」
八月 十七日 星期一
古德云︰「觀人觀氣,用人視氣。」如何觀「氣」?
豁達氣博,放蕩氣散,儉約氣固,吝嗇氣縮,謹慎氣定,
拘牽氣滯,簡默氣和,深險氣沉,倜儻氣超,佻▓(人+達)氣薄,
慷慨氣豪,浮靡氣流,坦白氣真,粗野氣陋,鎮靜氣凝,
空疏氣囂,忠厚氣寬,顢頇氣鈍,精明氣清,刻薄氣促。
希望大家都能鍊就「氣宇軒昂」!
最近聽到中國廣播公司「草地人」節目主持人施健雄先生往生,深表遺憾!我和他有數面之緣。其主持的節目雖非宗教性節目,但常在空中宣揚佛法,不僅引起廣大聽眾的共鳴,也常為大家解決佛法上的疑惑。曾數度帶聽眾到佛光山禮佛朝山,每次請他到台上講話時,由聽眾給予掌聲之熱烈,不難知道其聲望之高,在我的信眾中有不少人都是他的忠實聽眾,可見施健雄先生是個非常會結緣的有緣人。
佛光山視聽中心在錄製「禪的妙用」時,施先生常常坐飛機由台北趕到佛光山親自指導,他的用心及信仰之虔誠,給後輩的愛好廣播者,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人的一生非只一世,施先生以廣播方式與廣大的聽眾結善緣,其功德是功不唐捐。在影片或廣播劇的配音中、各種頻道裏,我們都可以聽到施健雄先生的聲音,相信懷念他的人也很多,佛光山萬壽堂與普門寺燄口佛事中,都特為其立超薦往生的牌位,期望和我一樣懷念他的聽眾朋友、信徒,都會為他寄以無上的祝禱!
◎一個人的想法不一樣,世界就不一樣。
◎人的聲望是慢慢培養的,要大眾給予肯定。
◎供養要供養「心」,而非金錢的比賽。
◎反對別人的建議沒有關係,但必須要有更好的一套方法,否則就應該要接受別人的意見。
◎團體生活(即使是少數五、六人)一定要有規矩,如吃飯、講話、辦事、課外活動,都要有規矩,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在團體中要有整體觀念,不可隨便、草率、隨心而作,不要成為團體中的害群之馬。
◎對工作要培養默契,生活要有條理,每天依程序做事(前一天就要安排好第二天的行事),一大早就能各就各位,馬上進入狀況而不迷惘。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百聞不如一見,人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心中才有外面的世界,展翼高飛的意境,是要親身去體會,而不是憑想像的。
◎佛教除本身的弘法家務、利生事業外,更要深入社會從事文教、慈善、養老、環保......等工作,才能使佛教跨出寺院,帶入社會。
◎力到處常行好事,力歉處常存好心。
◎成人善事其功更倍,動人善願其量無涯。
八月 十八日 星期二
上午十時,在法堂會見夏威夷大學的喬治教授(岡崎喬治金二郎)。喬治教授曾在叢林學院英文佛學班及普門中學上英文課,對佛光山有很濃厚的感情,雖然他現在住在夏威夷,但只要到台灣,一定會上佛光山。在法堂時,他表示,在台灣教書時一點都不會想夏威夷,但回到夏威夷時卻很想念佛光山,所以非常肯定的表示其前輩子一定與台灣有緣。雖然喬治教授目前必須久住夏威夷,不能在學院上課,但我仍歡迎其隨時都可以到佛光山久住,佛光山也會將其視為本山的一分子,喬治教授欣然地留下其在夏威夷的住址,表示只要有機會他一定會回山教書。
由報上得知吳伯雄部長令堂因病入院,特以電話慰問,並在佛前替其誦經祝福。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佛光山和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主辦,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協辦的「中韓佛教文化親善交流演唱會」,在台灣將演出兩場,昨天在台北國父紀念館,今晚將在本山演出。
下午二時,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負責人淨耀法師,在法堂和我談及籌辦這次演唱會的經過,以及在國父紀念館演出的情形。淨耀法師在佛教界是屬年輕的一代,他個人對於社教工作頗為熱忱,創辦觀音線協談中心,跑遍全省監獄發心在獄中弘法,對犯罪者與死囚的心聲,頗寄予熱心教化。讓「生有所居,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死有所歸」的理想,是其一再努力的方向,為佛門中難得的龍象。
香港依如、滿中,尼泊爾滿乘、法地,美國依航,加拿大依宏,日本西原佑一夫人西原千雅、陳逸民夫婦全家......下午相繼回山向我銷假。
晚,七時三十分,在檀信樓禮堂觀賞「中韓佛教文化親善交流演唱會」。
大韓佛教曹溪宗會議長鍾夏表示,音樂可以淨化人的心靈,特別在宗教裏,音樂有其無法代替的重要性。韓國佛教音樂的主流是梵唄和現代化的讚佛歌,而這次所發表的則是以現代化讚佛歌曲為主......
「韓國佛教聲音會」創於一九六七年,至今有二十六年歷史,其所屬會員包括五十多個寺院的合唱團及數十位音樂家及教授,對佛教音樂之保存、創作、推廣不餘遺力,迄今已有佛教歌曲一千五百多首,可見其致力音樂弘法的情況。該團並有知名作曲家專門譜寫讚佛歌曲達七百多首,由在奧地利留學的聲樂家柳東悅指揮。
在演唱會開始前,先為大家介紹代表韓國佛教的三大名寺,松廣寺、海印寺、通度寺的情形。中國有句話說︰「此音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梵唄」的音聲就是清淨之意,除耳根享受外,主要仍在心靈的清淨。幾個月前,本山在台北國家劇院,有二百名僧眾的梵唄表演,今韓國也有兩百位來台演唱,用法音來宣揚佛法,真是「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雖然聽不懂其歌詞,但欣賞其音聲,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晚,九時三十分,接受韓國佛教放送電台(BBS)記者李仙姬小姐和《大眾佛教》記者盧姬順小姐的訪問,與其同行者有目前在輔仁大學就讀的韓籍留學生法性法師。
第一問︰台灣佛教的特色?
台灣佛教與韓國佛教有很多相似之處,主要是因彼此都承襲唐宋大乘的宗風,皆以禪淨為主,尤以大專佛學夏令營及社會大眾研究佛學的風氣最盛,到處書局、素食館林立。歸納起來說,有下列各點︰
過去中國佛教注重寺院的儀規,現在佛教則從事社會的弘法。
過去中國佛教注重僧伽的修行,現在佛教則重視家庭的佛化。
過去中國佛教注重靜態的生活,現在佛教則推動群體的活動。
過去中國佛教注重苦行的色彩,現在佛教則鼓勵歡喜的做人。
第二問︰佛教與道教在台灣之關係?
道教在中國已漸失去其哲學的內容,純粹只剩下一種民間信仰,佛教則有廣大的包容空間,對其並不排斥,中國過去所提倡的儒釋道一家,佛教並不認同,但也沒有反對。佛教發展重視民間信仰,但真正佛教徒並不信奉道教,中國各處各地的念佛會、禪坐會非常盛行,各大學的佛學社團研究佛學也很有心,不同於民間的道教信仰。
第三問︰佛教對信徒之教育,與過去有何不同?
過去中國佛教對信徒是以出世的思想在教育,如要信徒在生活中要看破、放下,不重視家庭生活;現在的佛教則注重家庭教育、家庭生活,對金錢要取之有道,對教育則希望子女要盡忠盡孝,對家庭則希望夫妻相親相愛,對朋友則希望做人慈悲忍耐,對處事則希望彼此尊重互助。
第四問︰聽說台灣有百分之七十的民眾信仰佛教,佛教可以算國教嗎?
台灣的佛教信徒很多,自然力量很大,故佛教在台灣是屬非常普及的信仰,但在正信正見上,我認為有待加強,如何將民間信仰淨化,以昇華自己性靈,則更要用心宣導。
第五問︰對韓國佛教的看法?
韓國出家眾的僧服很莊嚴,寺廟很有中國叢林的風貌,對韓國人的素食、修行,深表尊重,對韓國信眾的教性強烈非常佩服。
第六問︰對中國大陸佛教之發展與計畫?
中國大陸目前雖已開放,但宗教的空間並不太大,佛教仍停留在林園或古物的觀光階段,還談不到對佛教的信仰或教義的探討,希望能多爭取佛教的空間,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是可以包容各種宗教的存在,讓其多采多姿的發展。
第七問︰佛光山叢林學院教育的特色?
佛光山叢林學院的學生都是解行並重,福慧雙修,除了重視佛法的信仰,也注重世間學的常識,更重視佛教傳統的修行。
第八問︰佛光山對未來佛教扮演的角色?
佛光山是一個佛教團體,本身以提倡人間佛教、生活佛教為宗旨。目前台灣佛教各寺院也大都朝此方式在發展,相信人間佛教是未來佛教發展之目標。
記得二年前,我到韓國參加九龍寺的落成典禮時,韓國的廣播電台才剛要成立,現轉眼已成立二年,也巧合的接受其訪問。希望佛光山在不久的將來也有「佛光電台」成立,並希望能與韓國的佛教電台結為姊妹台。
八月 十九日 星期三
隨著傳真紙的遞送,從昨晚起就分別接到來自世界各地給我的傳真,如︰佛羅里達州的滿晹,英國倫敦的永有、依益、覺彥,法國巴黎道場的依照,馬來西亞仙都講堂的覺文,紐約的依筏、慧開,紐西蘭的依訓,馬來西亞南方寺的永定,紐約講堂的依日、依教,澳洲中天寺的永全、南天講堂的永東,多倫多的滿宜,菲律賓描戈律的永慈、慈恩寺的永光,紐西蘭南島佛光協會會長古捷廉、北島會長賴耀森,東京佛光協會會長西原佑一,澳洲雪梨佛光協會會長廖德培、布里斯本佛光協會會長陳春龍,南美洲巴西的覺聖、巴拉圭的覺誠,香港佛光協會會長林耀明、理事宋海西、鄭武欽......有些是連同信徒的簽名多達百多人,也有三百多人的,他們這些心意,唯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就是祝我「生日快樂」!台灣省政府經濟建設委員會文化祕書歐禮足、高雄縣政府社會科長卓春英、《中國時報》記者蘇正國、姚家彥、賴珍妮、金麗梅、賴士榮、賴香君、明枋、明均、玉美、曹永杉、馬來西亞的黃啟德、陳美玲、賴永海......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各地區分會會長們祝賀的卡片,像一座小山堆積在我桌上,只為向我訴說一句︰「生日快樂!」
六十歲前,我每年過生日都不快樂,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總之,我不歡喜過生日。但自六十歲生日那年起,邀請了一千五百位同年的花甲老人一同過生日,才覺得生日快樂,今年,也邀請了五百位六十六歲同壽者,一起在山上過生日,所以大家的祝賀詞「生日快樂」,我仍願接受。
高雄縣長余陳月瑛送來的壽麵、壽桃,立委余政憲、省議員余玲雅、清涼山慧顗法師等的花樹,社工會鍾榮吉主任的禮物......當然還有很多由各地轉送過來的生日卡與禮物,我實在忙得沒有時間去翻閱,在母難日的前夕,能看到這麼多人對我如此關愛,實在是很感動,我一生所有都很喜歡與人共享,如果說我有什麼功德的話,我願全部回向給與我有緣的眾生,讓大家同享我的快樂與功德。
從早上起,陸陸續續會見了一天的客人,如立委陳哲男先生、三民分會會長陳潮派夫婦、香港齊善美食公司董事長余昭德、總經理吳鑑銓、基隆極樂寺修慧老師父、陳順章夫人......
晚,六時,在朝山會館有兩千餘名客人和我共進晚餐,一起吃壽麵,大雄寶殿內全山徒眾正在為我們普佛暖壽。
七時,在檀信樓大禮堂開示--
提到人的壽命,到底要「活」多久才好呢?日本禪師丹羽廉芳曾提道︰「人壽像馬拉松賽跑,誰有耐力,誰就可以獲勝!」人的壽命不一定要長久,因一個人除了身體的壽命外,還有語言的壽命、信仰的壽命、功德的壽命、事業的壽命、共生的壽命、......等各種層次的壽命,在歷史上,一些有聲望的人,其壽命有多長?
對台灣最有貢獻的鄭成功是三十八歲、精忠報國的岳飛是三十九歲、基督教的耶穌是三十六歲、孔子門下第一賢者的顏回是三十五歲、佛門中有名的《肇論》作者僧肇是三十二歲、亞歷山大是三十三歲。一個人的功業非靠年歲成就的,有志不在年高;在世間上的壽命多久並不重要,重要在於精神上的壽命。
斌宗法師︰四十八歲。
秦始皇︰四十九歲。
唐太宗︰五十三歲。
諸葛孔明︰五十四歲。
太虛大師︰五十九歲、慈航法師︰五十九歲。
孫中山︰六十歲。
穆罕默德︰六十二歲、宗喀巴︰六十二歲。
弘一大師︰六十三歲、智者大師︰六十三歲。
蘇東坡︰六十五歲。
佛印禪師︰六十九歲、鳩摩羅什︰六十九歲、善導大師︰六十九歲、玄奘大師︰六十九歲。
道宣律師︰七十一歲。
道安大師︰七十二歲。
孔子︰七十三歲、悟達國師︰七十三歲。
五祖弘忍︰七十四歲。
惠能大師︰七十六歲。
義淨大師︰七十九歲。
佛陀︰八十歲、馬祖道一︰八十歲、孟子︰八十歲。
蓮池大師︰八十一歲。
武則天︰八十二歲。
慧遠大師︰八十三歲。
梁武帝︰八十六歲、法顯大師︰八十六歲。
乾隆︰八十九歲、蔣中正︰八十九歲。
寶誌公︰九十六歲。
神秀大師︰百零二歲。
佛圖澄︰百零三歲。
阿難尊者︰百二十歲、趙州禪師︰百二十歲、虛雲和尚︰百二十歲。
菩提流支︰百五十六歲。
在新疆地區一百三十歲以上的長壽者,據聞有一千三百人之多,壽命長好?短好?事實上壽命長短並不重要,重要的在於是否有功於人間。人生不一定光講色身壽命,要講究應該做的事要早一點做好。
壽命之種類有--
一、肉體上的壽命︰是一種形象,能順乎自然就好。
二、信仰上的壽命︰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延續,重要在於不退轉。
三、慈悲上的壽命︰是一種利行的行為,給人快樂拔人痛苦。
四、功德上的壽命︰是一種福澤群生,廣利人天的行為。
五、教化上的壽命︰是一種真理和道德的傳遞,在群眾身上可以看到。
六、語言上的壽命︰是一種軌範、淨化、增進的開導,可作座右銘的格言。
七、事業上的壽命︰是一種利世、利國、利人的功業,可以為人稱頌。
八、共生上的壽命︰是一種共生的互助,彼此要注重愛護。
八月 二十日 星期四
清晨四時就起床盥洗,在佛堂上香禮佛,板聲、鐘聲、鼓聲、大眾上殿的梵唄聲,如浪濤似的響遍全山,從不曾有過此刻像現在,好想自己一個人靜靜的度過今天──我的母難日。但想著從昨天起就不斷有信徒上山要來向我祝壽;我在想釋迦牟尼佛也不想要有佛誕節,但教團的領導者是中心,必須要有法制來鞏固它,尤其是人多的時候。故過壽實在是為了廣大信徒們的需要,而不是我的需要。
早上七時多,就會見了多批信徒,乙性、融文、普暉是過去學院畢業的學生,國大代表曾永權先生、立委候選人林富村夫婦、國際佛光會各協會的會長......
九時,於檀信樓大禮堂主持佛光山叢林學院八十學年度(一九九一)各級學生畢業及結業典禮。觀禮的老師、家長、信徒、佛光會員,計有千人之多。高雄縣余陳月瑛縣長也特撥空到現場跟畢業的同學們講話。
過去家長都非常反對子女念佛學院,主要是怕子女出家受苦,也常有家長「硬」把學生帶回去的現象。近幾年來,佛學院的學生大都是在父母贊同下或鼓勵下來學院報到,尤其是沙彌學園的沙彌,幾乎都是父母親自送來的。昔時裴休宰相的「含悲送子入空門」與現代父母的「歡喜送子入佛門」,實在是兩種迥然不同的時代背景,二十一世紀將是佛教的世紀。
這一期結業畢業的學生計有一百八十二名,依其成績優良、發心進取、最佳人緣、用功勤讀者給予獎學金,想起三十年前要辦學時,師資沒有,學生也不好招,教室更是一大問題,金錢、物質、軟體、硬體沒有一樣具備......而現在不一樣了,關心僧伽教育而提獎學金護持的功德主(獎學金種類)有--
慈恩、慧炬、文殊、德具、紹慧、馬廖雪月、馬詒綸、陳榮霖、盧金蓮、吳瑞銅、徐禮、莊玉齡、蘇王秀、吳振福、葉福建、許章真、蔡周森、高崇欽、紀天龍、心開、陳昭良、張郭玉霞、陳月、朱吳受、黃星雲、陳志香、佛光獎學金等。
早期從壽山佛學院二、三十人的畢業,到現在二十多年來,先後畢業的學生計有千人之多,分布在全世界各地弘法,此成績皆是各位護法所成就的,大家都是現代的安道誠,希望受惠的學生們也能出現幾位惠能大師!
在畢業典禮中也同時頒發八十一年度佛學會考成績優異者,「全國佛學會考」是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全國性考試,在佛光山派下之分別院,不管是海內外,均同步舉行此會考,旨在推動信眾的佛學研究,培養其正知正見,以提升其佛學義理,淨化社會人心。今年度成績優異之入選者有--
初級組︰第一名李鶴松、第二名陳舜梁、第三名蔡心安、第四名黃雪貞、第五名孫燕謀、陳貴麟。
高級組︰第一名李明耀、第二名陸承淵、第三名陳煌泉、第四名江永長、第五名陳天枝。
十一時,全山出家僧眾,從西淨走廊起,經華藏玄門、東禪走廊、菩提一路、菩提二路、經麻竹園門口、往朝山會館方向,到檀信樓大齋堂,一路上以「沿門托缽,次第行乞」方式,讓列在兩旁的信徒,將手中供養的點心、飲料放入缽中,然後齊聚於檀信樓大齋堂唱〈供養咒〉才開始用齋,並在「結齋偈」中,圓滿今天的供僧儀式。中央社工會鍾榮吉主任、總幹事蔡坤榮,以及一些機關首長,都在旁觀禮,很多信眾皆表示,此隆重莊嚴的供僧場面,大家都看得很感動,也從中體會什麼叫靈山勝會。
下午一時,在檀信樓禮堂和信眾一起觀賞由圓福寺、苗栗講堂、慈航幼稚園、大慈育幼院、慧慈幼稚園、東海道場所提供的表演節目,其中以沙彌學園的武術表演,獲得的掌聲最多。為前來參加供僧法會的信眾開示「一個人要過多少歲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如何過才有意義」。
晚,七時於檀信樓指導「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第二屆第二次會員大會」。
佛光山開山以來,今年剛好是佛光世紀二十六年,這二十六年來,除了硬體建設外,主要在於加強制度的健全,讓制度保障大家,讓制度使教團延續。自從第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確定徒眾升遷以學業、道業、事業來評定敘級辦法以來,眼看佛光山在有計畫下發展,且一天比一天進步,雖談不上完美,但制度的日趨健全是可以看得出來的,本山主張以法來領導,而非以人來領導,並提倡集體創作。
凡是在本山出家學道的都是在制度辦法之前,依法來發展自己,在道業上如何加強,增進自己的慈悲、道德、修行各種法門;在事業上更要發心、服務、貢獻常住大眾;在學業上也要發奮、研讀、教化,有益佈教。理想中的佛光山人眾要能登壇說法,至少也要法務健全,在別分院方面要用佛法來做人處事,威儀具備、辦事精進、慈悲耐力的將佛光山的道風弘傳於人間,都有待大家的努力。
國際佛光會在眾多信眾的共識下推動,目前世界各地均有總會、協會、分會。讓寺院的活動由僧眾負責,社會上的活動由信眾負責,在僧信兩眾共同努力下,負起為全世界佛教發展的重任。
眼看社會的變遷、學術界的興盛,未來的弘法工作必定更加艱難。希望徒眾能加緊充實自己,具備多方面學識、能耐,尤其是「傳燈學院」的功課要用心研讀,只要有心,常住一定會協助大家進步得更快。
鍾榮吉主任說︰看了中午僧眾過堂的莊嚴氣氛,他很感動,佛光山之所以辦任何活動都那麼為人稱道,皆因有人才。民政廳吳副廳長則云︰我不以政府官員為榮,我是佛光山的一分子。余陳縣長利用公務空檔今天先後上山兩次,分別參加學院的畢業典禮和供僧法會。政府官員能如此撥空來訪,實在是給佛光山很大的面子與肯定!我們焉能不精進努力?
「心志不苦,患難未嘗,則智慧頓而膽力怯。」願大家能克苦節儉,未來前途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