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1/5-1992/12) 《星雲日記(1991/5~1992/12)》
Hsing Yun Diary 20 - Discussing Emptiness and Existence: The Vertical is Exhausted by the Three Time Periods 星雲日記20~談空說有 豎窮三際(1992/11/16~1992/11/3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20~談空說有 ■豎窮三際(1992/11/16~1992/11/30)佛教講因緣,落實在做事上,
就是預先將人、事、地、物的脈絡
作一番周延的考量。
所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
舉凡時間空間的掌握、前後左右的聯繫
皆需拿捏得恰如其分。
菁華語錄
◎良好的品格,是人性的最高表現,好的品格不僅是社會良心,也是國家的原動力──世界主要是被德性所左右。
◎人在社會上誰也脫離不了政治,佛教徒雖不介入政治,但關心社會,關心政治,「問政不干治」是佛教徒對政治的
態度。
◎為人處事要注重身旁的因緣,對周遭的一切要面面俱到,不要輕易傷到對方。
◎佛教講方便、隨緣,本是一種智慧的運用,被謬用的結果,將成了亡教的工具;佛教倡導慈悲、放下,本是一種切
實的修行,被濫用誤導,反而在輕忽中錯失了弘教度眾的大好機會。
◎無,並不是沒有,而是無限,我們應該要有無限的慈心、無限的悲願、無限的熱誠、無限的親切,才能廣度無邊無
際的眾生。
◎唯有無限的付出,我們才真正擁有了全部。
◎再多的錢財,只能拯救肉身生命,濟人燃眉之急,但是無法熄滅貪瞋癡三毒;佛法的布施,則能更進一步地淨化心
靈,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斷除煩惱,了生脫死,其影響及於生生世世。是以,建造佛寺,度眾萬千,其實才是最徹
底的慈善事業。
◎希望世界上的每個人,能有做一個共生地球人的心胸和莊敬自強的生活態度,自然能消弭各種鬥爭。
◎人,是活在尊重裏,所以我們為人處事首須尊重他人的需要與方便。
十一月 十六日 星期一
陰霾的天空夾雜著雨絲,一大早就讓人感受到一股寒意,想昨天在佛光山還是陽光普照的天氣,雖值入冬,南北氣候溫差還是很大。
上午七時三十分由普門寺出發直往宜蘭礁溪。
一九五四年,我在宜蘭開辦慈愛幼稚園,近四十年歷史,其園譽仍是全省之冠;在佛光山創辦普門中學,被教育廳評鑑為優良中學;從壽山佛學院到佛光山叢林學院,有三十年的佛學教育經驗……生平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在台灣辦一所大學,雖努力很久,仍一直無法滿願。由於近一、二年來法令的改變,讓我對辦大學更積極。心平、慈莊等人近一年來,到處覓地,希望能找到一個適合辦大學的環境,礁溪的林美山是幾個個案中較為理想的地方,故今早特抽空前來查看。
十時,在礁溪鄉陳德治鄉長的接待下,於鄉公所二樓會議廳召開簡短的「勘察學校預定地說明會」,除全體鄉代外還有多位記者先生。(原以為拜訪鄉長後,即私下前去查看,沒想到鄉長竟是如此隆重的召開說明會。)
首先陳鄉長表示:佛光山能在礁溪地方開辦大學,不但是礁溪的光榮,更是宜蘭的光榮,希望藉此打破文化沙漠的藩籬。
立委林聰明、國大代表尤松雄、葉英傑,及鄉代會主席林政盛、縣議員游旺欉等,也都非常歡迎佛光山能到礁溪鄉來建校,使宜蘭設立大學的美夢能夠成長。
林美山的地理位置離市區不遠,且坡度不大,環境幽麗,景色怡人,是辦校的好地方。我理想中的教育是一所包容性大的學府,最好是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的完整教育,且學生一律住校……教育是百年大計,不但要辦很大,更要辦得好。
礁溪以溫泉聞名,「水」是代表慈悲,「光」是代表智慧,而慈悲加智慧就是佛。故我們是以慈悲與智慧的胸懷來辦大學,希望能培育出各方面的人才。如果一切因緣順利,此大學將定名為「佛光大學」。構想中的佛光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其科系將以人文學院為主,但也不排斥其它理工科學系。在海外很多國家對東方文化都很景仰,希望將來各國人才都能到佛光大學學習東方文化。
下午一時三十分,在陳鄉長陪同下,前往宜蘭縣政府拜訪游錫堃縣長,游縣長表示,宜蘭縣市各屆候選人政見之一,就是要在宜蘭地區爭取設立一所大學,但多年來一再落空,如果佛光大學真能在礁溪設立,那對宜蘭真是一大福音,且北宜高速公路若開通後,台北宜蘭車程只要四十分鐘,在師資及交通上都不成問題……
從鄉代到縣長都那麼熱烈支持佛光大學的設立,對縣長的眼光和鄉長、鄉代們的想法,致以無上的敬佩。
宜蘭是我的第二故鄉,前前後後約四十年的時光在此度過,佛光山海內外派下有近百個別分院,我並不那麼在意,但對大學的設立卻很在意。希望藉此回饋宜蘭地區的父老。但願一切能順利如願。
下午三時,轉往圓明寺,特到依樹靈前誦經上香。九月中旬依樹因車禍往生,時我正在加拿大多倫多,未能及時回台,今在彌陀佛號聲中,寄上我的祝禱。
晚,七時,訪潘維剛立委競選服務處,服務處裡人來客往,也有多位記者問了我些問題──
立法院近年來被財團、金權包圍,亂象叢生,故社會需要好人出頭,潘維剛議員在過去擔任台北市議員十一年間,時常心存慈悲,心中有佛,舉辦很多公益性活動,相當難得。憑其在議會多年的經驗,在政壇上樹立了很好的服務形象,必定深獲民眾的擁戴。「對一中一台的看法?」我覺得此時,提出一中一台不是時候,台灣雖小,但經濟力量很重要,上下和諧一致很重要,團結不分散力量很重要,在安定中進步很重要。郝院長主政是我們的希望,這二年來的政績可見其魄力,可以給我們一個和善且安定的社會。
又,人在社會上誰也脫離不了政治,佛教徒雖不介入政治,但關心社會,關心政治,「問政不干治」是佛教徒對政治的態度。
報載--台北市選舉委員會表示,今年二屆立委選舉的一○○八處投票所中,有一五一處設於寺廟,佔所有投票所總數的八分之一,比往年增加許多,據官員們表示,這樣或許可藉宗教信仰,促進選民「良心投票」,減少出賣選票的情形……
深感,民眾應該要有反賄選的認知,選上選不上是另外一回事,但「人格」比任何都來得重要。因社會上對一個人的評價,不視其財富、出身、學問高下,而是要看其真實的品格。良好的品格,是人性的最高表現,好的人格不僅是社會良心,也是國家的原動力──世界主要是被德性所左右。故,選民對心目中理想的人民公僕,應有這一層的認識。
十一月 十七日 星期二
八時,準時到中華佛光總會辦公室上班,處理一些信件和回了幾通電話,一個早上就過去了。服務於各單位的徒眾也就其工作上的困難,請示我一些問題,而主要仍在人事上的相處,希臘詩人荷馬的待人處事座右銘是──
「教我如何安慰人,不必教我怎樣得到安慰;
教我如何諒解人,不必教我怎樣得到諒解;
教我如何去愛人,不必教我怎樣得到被愛。」
深有所感,如果一個人慈悲心不夠、領導能力不夠,沒有資格當主管,為人處事要注重身旁的因緣,對周遭的一切要面面俱到,不要輕易傷到對方。
下午二時,應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之邀,前往師範大學,參加「淨化選舉座談會」。參與者除主持人政大教授柴松林先生外,還有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淨耀法師、中國道教總會祕書長徐榮祥、道德重整協會理事劉仁洲等。
面臨二屆立委選舉將屆,為提醒選民認清賄選不但會影響政治品質乃至國家結構,站在宗教的立場,各抒發其觀點,很值得社會人士參考。主持人柴松林教授先為大家分析,由賄選而產生一批不合格立委,對國家和人民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制定惡法,基於個人或團體私利,違背公平正義,制定損害人民權益的法律。
二.錯誤決策,或壓迫行政、干涉司法、官商勾結,製訂錯誤的政策。
三.浪費資源,無法控制龐大預算,好大喜功,增加許多無謂支出,浪費人民辛勤勞苦累積的資源。
四.包庇不法,與黑道掛鉤,經營不法的行業,破壞社會秩序,危害治安。
五.藉承包工程牟取暴利,圍標工程,錯誤設計,馬虎施工,罔顧品質,貪圖不法暴利。
六.無效監督,不能有效率的監督政府,易導致施政偏差,效率低落,貪污風行,態度顢頇。
七.形成特權,使原本沒有階級的社會,造成新的特權階級,與廣大民眾形成敵對,導致公眾憤懣不滿。
八.毀壞道德,不義而富貴的惡人當道,人人競逐私利無人致力公益,廉恥盡喪,罪惡橫行,無異於禽獸世界。
由此可知賄選對整個社會殺傷力之大,候選人應以人格、知識、經驗的優越來爭取選票,不可利用賄選手段,選民要體認賄選的嚴重性,由自己做起,杜絕賄選行動。
我認為,佛教是講因果的,賄選就是種惡因,必得惡果,信眾不能不慎,而且賄選易造成金權政治,因賄選而進入國會者,容易以金錢翻雲覆雨,破壞民主,傷害法治,造成社會動盪不安。要徹底做到反賄選,必須從基礎做起,成立一個鄉、鎮、村、里的「反賄選同盟」,一起站出來為淨化選風而努力。
主辦此次座談會的耀法師表示,淨化選舉工作,不只是由宗教界來做,每個人都應該體認淨化選風的重要性,宗教界只是一個帶頭作用,希望群眾要有「生命共同體」的觀念,起而反省關心社會。有云「買票種惡因,賣票得惡果,不信睜眼看,延報在子孫。」賄選對國家社會的影響不可不慎。
座談結束前,回答了幾個民眾的問題:
◎如果有人買票或送禮,轉送給慈善機關可否?
不可以接受,更不可以轉送,不淨財不可以做慈善事業,不淨財助長邪惡,民眾要有是非觀念。
◎拿買票錢投給買票人,犯何戒?
犯了法律不允許的戒,也是人格上的欠缺。
◎拿錢不投票犯何戒?
犯妄語戒。
◎出家人能不能投票?根據人什麼來選候選人?
出家人也是公民,跟大家一樣要服兵役、繳稅,當然有資格投票,對候選人的標準,當然是選賢與能,尤其是對社會有貢獻者、與佛教有因緣者。
……
應國際佛光會寶光分會之邀,晚上六時三十分,在考選部會議廳為信眾開示「禪與生活」。今天前來聞法的有:寶光分會顧問,一銀經理徐雨堅;如來分會會長也是出入境管理局汪元仁局長,副會長劉逢春、夏震生;勞保局人事主任徐志仁、省屬行庫中小企業聯合輔導中心張鈞主任、勞保局福利社張德容經理、中央銀行會計科主任李芳綿、勞保局醫療科長陳寶國、中央銀行資訊室主任謝千行、中央銀行業務局交換科蔡俊雄主任等近八百人左右。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鄭石岩教授,今晚也在席上,並送我一本他得八十一年度金鼎獎的著作《覺,教導的智慧》,並附上一首詩--
「當初是媽媽的慈手
牽著我跨進雷音寺的山門
不識愁滋味的少年心中
播下無限的善根和福報
後來,是你圓融的法音
領我走出荊棘得佛光智慧
看識乾坤裡許
此刻,是來參拜大師
見莊嚴佛容
弟子鄭石岩 一九九二.十一.十七晚」
當鄭教授在我耳邊輕誦此詩時,內心很溫馨。常有人問我,在弘法度眾上是否灰心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佛門中能薰習出鄭教授這種人才,我怎會灰心?
十一月 十八日 星期三
自南美、西歐返國匝月,今午又搭上飛機,開始為期約二十天的印尼--澳洲--香港弘法之行。
臨走前,特地到佛光會中華總會巡視,叮嚀幹部們:信徒大學的方案必須趕緊擬妥,佛教廣播電台的登記註冊應積極進行,檀講師、檀教師、檀導師的資格認定預訂具體的辦法,預計在台灣舉辦的國際僧伽講習會也要及早做好準備……。此外,也指導他們一些做事的原則。
佛教講因緣,落實在做事上,就是預先將人、事、地、物的脈絡作一番周延的考量。所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舉凡時間空間的掌握、前後左右的聯繫,皆需拿捏得恰如其分。此外,流程的順暢固然重要,人情禮義也不能偏廢。人,是活在尊重裡,所以我們為人處事首須尊重他人的需要與方便。尤其在同一個單位裡共事,在下者應事事請示,反映問題;在上者則需全面了解,輔導解困。謙和耐煩、顧慮周全,自能圓滿成事。
晚,八時,飛抵印尼首都雅加達,宏慧法師已率眾在機場等候多時。半年未見,信眾的恭敬熱情有增無減,攜拿行李,幫忙出關,種種協助,令人感動。
一抵陳良維與梁麗明伉儷家門前,就見到信眾身著海青,排成一列,以灑花禮相迎。
踏入陳府,一陣陣宏亮整齊的歌聲,如浪潮般,掩蓋了屋外滂沱的雨聲,揭開「家庭普照」的序曲。令我驚訝的是:這些都是我三十年前所作的佛歌,沒想到卻出現在這個華文倍受限制的回教國度裡。可見只要有心,無事不成。
在慈容的「法語教唱」後,我為大家作了一番簡短的開示,沒想到在場的百名善男信女竟一致要求我為他們皈依,本著從善如流的個性,從其所願。以甘露為他們灌頂時,想到這一刻既是宿世善根的成熟,也是未來得度的因緣,不禁由衷歡喜祝福。
十一月 十九日 星期四
清晨四時,天還未亮,即起身漱洗,為的是要飛越山水,到爪哇島中部尋訪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婆羅浮屠( Borodudur)佛塔,以了四十年來之宿願。
一般人大都知道,聯合國曾出資二千五百萬美元,修復這座頹落的佛教聖地;然而,這項偉大的建議是當年緬甸駐聯合國祕書長宇譚所提出,卻少有人提及。宇譚不愧出生在佛國緬甸,暫不論其對世界大局之諸多貢獻,僅就他在任內有關佛教聖跡的兩項建言──重建藍毗尼園與修復婆羅浮屠佛塔,即已功德無量。
關於重建藍毗尼園一案,我曾多次於朝聖時,響應捐款,但是直至今日,藍毗尼園所在之尼泊爾國,既未見其拿出具體的計畫,又無帳目公諸於世,令身為佛子的我們,不禁萬分關切:重建資金是否有效運用?
至於婆羅浮屠佛塔能在回教國家重生,本應感到驚喜,但是當我們親臨佛塔,眼見所謂「修復」,不過是斷垣殘片的拼湊堆砌,而不講究整體的美觀與歷史的考證,不免感到失望,回想兩年前赴大陸參觀敦煌洞窟時,所見損壞的古物都能修補得與原物相似,不禁慨嘆:二者之別,真是何止千里!再又目睹佛塔處處任憑遊客觸摸嬉戲,比起他國對古蹟之種種維護,更是相去甚遠!對於聖蹟之被褻瀆,足以令人捶手頓足,想到長此以往,百年後的景象恐怕更是不忍卒睹,不免心生憂懼。
回教政府基於宗教之不同,無法對佛教文物由衷生情,自然也就無心於建設重整,本來無可厚非,只是未能善盡保護之責,似乎有負聯合國撥款之美意。我以為今日解救之道,最好是委請佛塔附近較有組織之佛寺就近監督管理,以其為佛寺,必能對佛塔有著深厚的感情;以其有組織,則能有效地規畫,不負重託。
導遊王先生很熱心地指著塔牆上的石雕,為我們解說佛陀「八相成道」的故事,只可惜我們千里迢迢來此,並非為了聆聽這些耳熟能詳的佛教歷史,而是在探究佛塔成住壞滅之因緣脈絡,然而當我們問及此,王先生說:前人沒有留下完善的資料。真是匪夷所思!這究竟是佛子本身不重史料之保存流傳,還是後來人為的因素所造成呢?
臨別依依,繞佛三匝,心中感觸良深。中午時分,離開佛塔,走訪曼都古寺(Mendut),更是心情沈痛;寺內黑暗破舊不說,兩邊牆上六個菩薩聖像也只剩下空空的座位,使人望之心酸!
翻閱相關的書籍,我們從印尼的歷史中找到了宗教興衰的軌跡:
七世紀時,室利佛逝王國興起,建都於蘇門答臘的巨港,是第一個叱吒於印尼地區的王國,其國上下皆虔信佛教,僧眾計有千餘名,皆以學問為要務。八世紀中葉以後約百年間,著名的佛教建築相繼完成,婆羅浮屠佛塔就是建於九世紀的夏特(Sailenora)王朝的宏偉建築。此外,另如前述之曼都及卡拉特(Kalasan)、薩壘(Sari)等佛寺,皆為馳名宇內之佛寺。十四世紀,麻諾巴歇帝國(Majapahit)取代室利佛逝帝國,統治了大部分的印尼群島西部及馬來西亞半島,並將佛教和印度濕婆教融和為國教,佛教從此式微。
十六世紀末,奉回教的馬塔蘭帝國興起於爪哇中部和東部的富庶農業區。馬塔蘭帝國與前面兩個帝國不同,它志不在建立海外霸權,也無心發展貿易,卻積極地弘揚回教,成為傳播回教的中心。
後來,葡萄牙與荷蘭帝國相繼入侵,印尼逐淪為殖民地。二十世紀初,民族意識抬頭,一九一二年,回教聯盟成立,成為印尼民族主義運動之濫觴。回教聯盟的前身是回教貿易聯盟,它是由印尼商人在爪哇東部和中部所建立的貿易保護協會,其目的在對抗強大的中國人貿易企業。一九二七年,萬隆科技大學學生團體主席蘇卡諾(Sukarno)創立印尼民族黨,以團結民族主義運動,後因計畫失敗而被放逐他島。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佔領印尼群島,才被日人釋放出來便開始領導由日人所贊助的民權主義中心(Putera)。一九四三年,日本也組織了一個回教團體的聯盟(稱為Masyumi),以制衡民族主義聯盟。回教勢力之龐大,於此可見一斑。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七日,蘇卡諾等人乘日人向二次世界大戰投降之際,迅速成立印尼共和國,但一直到一九四九年底,荷蘭才正式放棄對印尼的統治,而使其成為一個獨立國。
由這段建國的經過,我們不難想像回教成為國教的原因。雖然如此,對於王導遊所說:印尼政府將「信奉真主阿拉」列為建國五原則之首,我卻有著不同的看法:紅花雖好,尚需綠葉陪襯,才能相得益彰;天地之間因為有了繽紛的顏色,而顯得多采多姿;世間由於有了不同的音聲,而處處充滿生機。政府亦然,若能對於多元文化抱著包容與尊重的態度,將更豐富國家的內涵。
在印尼的街道上行駛,看到清真寺外觀莊嚴,與佛教古剎的破落有著天壤之別,撫今追昔,心中更是無限唏噓!佛教在印尼,甚至長安、西域,都曾有過燦爛的時代,但是現在都成了回教的天下,這又是誰造成的呢?依我看來,佛教講方便、隨緣,本來是一種智慧的運用,被謬用的結果,就成了亡教的工具;佛教倡導慈悲、放下,本來是一種切實的修行,被濫用誤導,反而在輕忽中,錯失了弘教度眾的大好機會。簡而言之,教徒缺乏教性,沒有原則,以致於任人宰割,使得佛教步入衰微的道路。我等佛子於抱愧之餘,尤應以史為鑑。
下午,在鄧燮良先生的帶領下,參觀其公子──鄧肯尼先生設在日惹(Ygyakarta)的紙廠。
鄧先生父子開設紙廠已有十八年的經驗,因品管優良、信譽卓著,而取得美國舒潔公司的授權,代理生產。為了使流程順利,鄧肯尼先生不斷研究,改良廠中部分機器,因而使生產大為提高。
應鄧肯尼先生之要求,在一行三十餘人的祝福下,我為他們倆舉行皈依。
回程在機場的路上,鄧燮良先生說,他經商多年來,皆以誠信結緣之心來待人接物,因此事業順利。回想一生中最高興的事莫過於昨晚皈依在三寶座下,一來是因為發現平日的信念竟與佛法不謀而合,二來是他因此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今又見子媳投皈佛教,更是無比欣慰。
晚,飛回雅加達,在小蓮素食館用。飯畢,老闆謝家成先生指著餐館牆上佛光山菩薩戒合影的相片說:他的母親不但是佛光山的戒子,也是佛光山的老信徒。他自幼稟承母教,於佛法薰陶日深,長大後,遂以推廣素食為志業,期能以此廣結善緣、植福培德。
他又問我可否為店員顧客們開示一二?我說:「只要你能讓我趕上八點半的飛機,我非常樂意與你們談話。」謝老闆高興地將餐館附近的朋友鄰居都找了來,不多時,五十名男女老少將樓上佛堂擠得滿滿的,但願今日一聚,能為他們植下善根。
臨走時,謝老闆一直稱謝,直到巴士已經發動了,他還夾在送行的人群中,連連跳起,揮舞雙手,與我們道別,一副歡喜踴躍的模樣,令人難忘。
將上飛機之時,滿果才發覺他的護照丟了,大家趕緊一遍又一遍地翻皮箱、掏口袋,連機場的員警也被驚動,一起幫忙來找。就在登機的最後一刻,巴士的老闆親自把護照送來,原來是遺失在車上。一個不小心,害得大家虛驚一場,真是阿彌陀佛!
十一月 二十日 星期五
應徒孫宗如之邀,今天一整天都在他所新建的普門道場主持開光儀式及皈依典禮,印尼宗教部首代表蘇理迪(Supriadi)先生、印尼佛教總會代表歐瑪.魏塔雷(Oemar Witaryo)先生、印尼蘇北大乘議會代表定雄法師、關玉英居士、楊炎文居士、印尼佛乘代表梅崔法師(Bhante Maitri)、印尼蘇北密乘代表塔密吉(Tarmiji)博士,及棉蘭、新加坡等地庵堂住持當家等多位貴賓均到席觀禮,致詞祝賀。此外,蘇門達臘棉蘭佛光協會葉豐銓會長亦率全體會員參與盛會,其他與會者則多達二千人,不但會場大殿內座無虛席,連丹墀、走廊,甚至巷道也都是人山人海。
從蘇理迪代表的簡短致詞中,不但表現了一位回教國家宗教部門高級官員的泱泱風範,也透露佛教已在當地受到肯定的訊息。他說:
當本部收到貴寺落成開光暨皈依典禮請柬時,心中感到非常榮幸與歡喜。印尼佛教界已懂得發揚自己的宗教,實在是一樁可喜可賀的盛事。
印尼政府與宗教部門都十分重視宗教教育,尤其是佛陀的聖法敲開了眾生的心扉,藉此殊勝的因緣,讓我們共同感謝佛陀的慈悲。
諸位懂得善用財富建設佛教事業,使這座莊嚴的道場得以順利落成,給大家帶來了幸福與快樂,對於此種善舉我等謹致崇高之謝意,並誠摯希望各位能群策群力,將這股原動力續發展下去,把佛法推廣及於各個家庭學校,以改善社會風氣。
最後本人謹代表印尼宗教部向貴寺賀喜,並祝禱佛光加被!(原係印尼文字,上係意譯。)
回想宗如十五年前從印尼飄洋過海來到佛光山念書時,年方十五,連國語都說不好,憑著堅強的毅力,他很快就克服了語言文字的障礙。第二年,他毅然剃度出家。二十三歲時,返回棉蘭,在他從小長大的觀音堂中,積極地展開弘法度眾的工作,除了定期舉行消災祈福法會外,還設有青年會、婦女會、念佛會、禪坐會、兒童班等,帶動棉蘭一帶的學佛風潮。他雖然年紀輕輕,個子又小,卻很有擔當與魄力,由信徒的言談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在當地頗受愛戴,難怪在這塊回教盛行的土地上,還能集資三億五千萬印尼盧比,建出這麼宏偉的殿堂來。
在傳法典禮中,當我將袈裟付與宗如時,想到我四十多年來的弘法生涯,所培植的弟子不但散布在世界五大洲,連徒孫也能走出自己的天地,造福鄉梓,心中的欣慰,實在是筆墨難以形容。
最難得的還是他的阿姑和阿太,不但含辛茹苦將他撫養長大,而且絲毫不戀棧名位,在他學成回國後,即將觀音堂交給他管理,而普門道場的興建事宜也由他全權處置,這種培植提攜後進的風範實在值得大家學習。更使人由衷佩服的是:他堂中大眾雖然讀書不多,卻十分重視教育,多年來不斷挑選寺中一些優秀的青少年前往佛光山參學,其深明事理的作風,可說是不讓鬚眉。
法會結束,信眾仍依依不捨,紛紛述說今天法會空前殊勝之處:
一.道場殊勝:普門道場不但殿堂莊嚴堂皇,圖書館、辦公室、客房、會議廳的建築也亟具現代化功能,在當地可說是首屈一指。
二.佛事殊勝:台上十名負責楗槌的法師來自佛光山海內外別分院,其人數之眾多與威儀之莊嚴是當地所未見。
三.貴賓殊勝:不但棉蘭、新加坡一帶寺廟的負責人均參與盛會,連政府的宗教部門也都派代表來此致詞,在當地寺廟法會中是聞所未聞的盛事。
四.信眾殊勝:平時棉蘭一帶集合二百人已算是稀有之事,而這次法會並非在假日舉行,竟能聚眾二千人,其中不乏來自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遠道而來之善信,而皈依者則二、三歲的童男童女到八、九十歲耄耋老人,凡此皆令大家歎未曾有。
宗如一再向我稱謝,他口口聲聲說,能有這種盛況都是我帶來的。對於慈容、慧軍等長老師父的蒞會及本山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