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1/5-1992/12) 《星雲日記(1991/5~1992/12)》
Hsing Yun Diary 20 - Discussing Emptiness and Existence: Still Water Runs Deep 星雲日記20~談空說有 寧靜致遠(1992/12/16~1992/12/3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20~談空說有 ■寧靜致遠(1992/12/16~1992/12/31)畫,遠看則美;山,遠望則幽;
名利,遠觀則能灑脫;
小人,遠避則可少是非;
思想,遠慮則能洞察事物本末;
心,遠放則可少憂少惱。
「遠」字,妙用無窮!
菁華語錄
◎在學習中,處處想靠人指導是一時的,要靠自己才長遠,挫折失敗是難免的,不要計較於一時,要有「看十年後的
我」的毅力,用心反省自己的缺失,並勇於認錯,在心不隨境轉下,常保有自我的正念。
◎做人要膽大,對人要心細。
◎真執背後,必有寬厚的堅定相隨;沉默背後,必有平靜的勇氣相伴。
◎瞋不能止瞋,只有慈悲才能止瞋。
◎「休息」也是一種精進,當休息時不休息,不是真精進。
◎學習時有的要求其精,有的要求其廣,看自己的特長而有所不同,要會利用零碎時間,才會進步。
◎求新求變的第一步,不是打破傳統,而是了解傳統;不是表面的反叛,而是內在的蛻化。
◎真正懂得快樂的人,是隨時找機會替人服務。
◎多讀好書使自己芳香,多做好事使別人快樂。
◎有用的人,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很快的進入狀況,和大家打成一片。
◎「青出於藍勝於藍」應是教育者的心願,為人師表長上者,要肯給屬下、後輩弟子們進修讀書,才能栽培出好的人
才,如果一代不如一代,那教育還有什麼功用?
◎所謂皈依三寶就是要發掘自己的自性三寶,開發每一個人本自具足的慈悲佛性、智慧佛性、清淨僧性。
◎在有心人的面前,沒有什麼困難的事。
十二月 十六日 星期三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法制長曹永杉先生,早上到東海道場和我一起用早餐,提及明年二月要在香港召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理監事會議時,將在議程中提出︰
一、督導單位的設立。
二、檀講師的檢覈辦法。
三、佛光事業機構的設立。
此議案,相信屆時大家一定會非常有興趣的。
十時,前往彰化講堂。每到一個別分院,看殿堂的擺設、信眾來往的行儀、徒眾應對的分寸……心有所感,新人類處事之所以不夠圓融,乃是沒有經過世事歷練;手指長短分明,不易齊頭要求平等;再好的田,也會有稗草。
下午一時三十分抵圓福寺,應學生要求,和圓福學園的同學們座談。
會中,從巴黎道場回台的依照法師,結緣的和同學們說道︰在海外的道場徒眾,平常只能從《普門》雜誌和《覺世》,或一些報章雜誌上得知師父的行蹤訊息,想親臨法教更是引頸企盼的事。各位很有福報,在國內親近師父的機會很多,要好好珍惜,多方面充實,將來在國際弘法的大業上,每一個人都有一份責任。
同學們提出許多問題--
◎一個人是否安住?要看其是否「擁有」?自認為此地是我的,自然能夠安住,我不管走到世界那個角落,皆有歸屬感,世界很好,地球各處都很美好,故要培養開闊的心胸。
◎我一生喜歡給人,待人太苛刻或太執著、太排斥人則與我的個性不合,故對一些徒眾的作風還是會有點意見,不過在我心目中佛光山的弟子都是很肯改過、肯檢討的,即使有些不如法的事,也是一種過程。
◎人人都希望被歡迎被尊重,但為什麼有的人卻得不到尊重歡迎?
要讓人歡迎接受,平時要付出多少代價?要培養多少因緣?平常做事讀書講話,不給人傷害、煩惱、罣礙、難堪、失望、不鬧情緒……。只有給人歡喜、給人方便,不讓對方失望,讓人對我有信心。能如此自然到處會受到歡迎尊重。
◎如何練習寫作?每天要訓練自己寫五百字以上的日記,寫一點意見、一件事、一個人、一句話、一個問題……與生活有關的一位老師、一堂課……寫出對此的看法、意見、感想(而非流水帳的起床、刷牙、上課、吃飯),能如此持續不斷的寫一、二年,文思必然會有所增進。
◎海外別分院到處需要人手,人選的指派,常要觀其有否精神上的意志力?四十八單的技能、語言、發心……是否具備?故在學生時代要好好充實,以備將來可以讓常住使「用」。
◎在學佛道上如浪,常有高低起伏,不可能永遠平靜順遂,更何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境界來時,要懂得提起正念,多拜佛、懺悔,找師長開導,寫文章自我反省,閱讀高僧傳記……
◎在學習中,處處想靠人指導是一時的,要靠自己才長遠,挫折失敗是難免的,不要計較於一時,要有「看十年後的我」的毅力,用心反省自己的缺失,並勇於認錯,在心不隨境轉下,常保有自我的正念。
……
每一次跟學生接觸,都會很自然的聯想到,在課業上有困難嗎?衣服夠暖嗎?文具紙張缺少嗎?零用錢夠用嗎?我能幫助什麼嗎?……此次在澳洲、香港沿途只要看到適合學生、徒眾用的文具,不管上下飛機或出入關卡的煩瑣,我都會儘量購買攜帶,希望在春節期間送給徒眾。但數量仍嫌不足,依嚴在旁建議,嘉義有一家類似美國大倉庫的購買中心--萬克隆,有很多種類的文具可以參考,隨興的由依嚴陪同前往,誰知才進萬克隆不到兩分鐘,萬克隆的經理、主任、服務員、顧客……相續的跑來跟我招呼,有的要求照相、有的請示佛法……實在沒有時間細選購買,只好由依嚴、依照代我挑選,匆匆的走出萬克隆,前後不到十分鐘,看起來世界已不屬於我了。
晚,八時回到佛光山。
日本佛教大學前校長也是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會長水谷幸正教授,這兩天正在為日文佛學院的同學上課;美國康乃爾(Cornell)大學教授麥克雷(John McRae),也為英文佛學院的同學密集教學。九時三十分,約他們兩位前來法堂喝茶。
水谷教授說︰每次到台灣看見佛教的蓬勃發展都感到很慚愧,日本佛教最大的特色,是宗派色彩非常濃厚,因而找不出一個真正能代表日本佛教者;國際佛光會是脫離宗派、種族、地域、國籍的一個社團組織,具超越和融和的特點,故能在國際間受到認同,這也是大師智慧高超的地方。佛光山的朝氣和弟子們為教弘傳的精神,頗有激勵的作用,尤其是看到大師,生命力就更活躍了一點……
麥克雷教授表示,十月底,佛光山承辦的第十八屆世佛會,在國際間都非常受到讚歎。尤其有很多國家團體都加入國際佛光會,這也是另一種層次的肯定。……美國人學佛只懂得禪坐,美國的佛教都要被坐完了,台灣社團形態的佛教,行解並重的修持法門,才是美國真正需要的佛教……。每次到佛光山英文佛學院授課,都不忘要提醒學生,弘揚正信的佛教,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末後,面允麥克雷教授,下個月(元月份)到美國時,將到康乃爾大學講演。
十二月 十七日 星期四
慧慈寺住持永融,上午十時,陪同其住眾滿晟、滿坤、滿明、覺來等人到法堂,就日常與信眾接觸有「問題性」的問題,請我開示。
世界是多方面的,為人處事第一心胸要擴大,做事要有精神力,懶散、敷衍、馬虎、不確實的做事態度,往往不能成就大業。目前佛光山每逢人事調動之際,就會發現一個現象,剛從學院畢業的小職事,每個單位都在爭取,畢業五、六年有工作經驗,也具閱歷的職事,卻少有人問津,這都是個人行為影響自己的前途,如果這一點大家都不「覺悟」的話,凡事依然漫不經心,可能會丟失了自己的工作。
在思想上要心開意解,不閉塞,不自封,廣攝多方面常識,幫助信眾解決困難,讓對方感受到佛法的利益,並不忘照顧信徒的需要,尤其是信仰上的依靠,這是每個道場的責任。
時下一般青年,對讚美的話可以接受,對指責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這種對「真理」不能接受的做事態度,怎會有進步?
下午三時,在法堂會見由澳洲回來的佛光會布里斯本南區分會會長劉招明、陳秋琴夫婦,副會長陳從甲、葉瓊慧夫婦,及泰國回台的陳建良及王建創先生。
劉招明先生非常關心海外青少年的教育,深感海外學子處在自由、開放的環境裏,在心智尚未成熟時,最易迷失,故有心利用寒暑假期間,由澳洲佛光協會舉辦「關心海外青少年」夏令營或冬令營,讓海外青少年在寒暑假期間,有機會接受佛法的薰習。
在海外的信眾對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教育體系及學生出路,非常關心,故簡略的和他們提到--
佛光山叢林學院的學生畢業以後,可根據個人志願、佛教需要,參與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事業,推動各種弘法佈教活動,發揮所學。
在家眾同學,亦可就自己的興趣及能力,從事各種佛化事業,或擔任檀講師、檀教師或參與佛光協會行政工作,及各種社會服務事業,資秉優異者,可投考本山所設之研究部繼續進修,或報考本山於美國所辦之西來大學佛學研究所,或推薦至日本佛教大學等海內外佛教所興辦的大學深造。
畢業後,可申請至美國、歐洲、澳洲、南非、印度、日本、馬來西亞、印尼、香港……等國家參與實際弘法佈教的工作。
社會上一般人士,大都只注重心外知識的追求,少有會注意到內心的探討,「佛學」主要就是在研討我們內在的智慧,進而淨化我們的生活,故學佛除注重佛門的基本行儀外,對社會家庭生活、子女教育都非常用心。尤其對青少年更重於培養--
一、尊重︰對別人的尊重、對責任的尊重、對自己的尊重……,重視道德、倫理、禮貌、本分……,也是一種尊重。
二、接受︰對聖賢接受、對老師接受、對法律接受……,肯接受,才會有進步。
傍晚,又會見了香港民主協進會主席馮檢基和立法局議員劉千石、梁錦濠等人。
十二月 十八日 星期五
九時三十分,在法堂會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會長斯里蘭卡籍的阿那努達法師(K. Anuruddha)。
阿那努達教授近一年來,在美國的西來大學授課,得知歐洲巴黎要開辦「歐洲禪學院」,他非常有興趣。盛讚佛光會融和在家眾與出家眾是非常好的體制,其活動力及帶動力,若在斯里蘭卡推動,應很容易生根,他期待斯里蘭卡的佛光會能在大家的關心下,早日成立。
和阿那努達教授提到,宗教界可以避開政治,和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來往。想南傳地區的佛教,無南傳比丘尼,若能集合世界各地高僧,在佛陀的故鄉--印度,傳一次三壇大戒,再傳燈到世界各地,如此可讓印度及南傳的比丘尼再生。此建議頗得到他的贊同,唯一的作業是必須事先和各地高僧溝通。
現在的時勢,佛教必須開放、交流、溝通,派人互訪,才能在了解中達成共識,佛教的形象才不致於分歧。斯里蘭卡的國寶--佛牙,希望有機會能在台灣展覽,讓信眾膜拜,我們期待這因緣的成熟。
下午會見了服務於南區佛光協會的覺因、覺忍、覺圓以及佛光出版社吉廣輿老師,安單於佛光精舍的名作家孟瑤女士等多人。
晚,七時三十分,集合全山住眾、學生和服務的員工們,在檀信樓大講堂和大家見面。
今年即將畢業的叢林學院專三同學,月初到大陸作為期二十天的畢業旅行,連同職事共計有百二十人之多,先後有好幾個人站起來,發表自己的感想。
就我日常所感,提出一些看法,希望徒眾凡事不要光怪人家,自己要知道自己的缺失--
一、辦事︰要膽大心細。「膽不大」則做事馬虎、不負責任;膽大者,則會擔當、負責。「心細」做事不會掛一漏萬、任性隨意。故做事要膽大;對人要心細。
二、做人︰要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故要常給人信心、歡喜,態度要尊重對方,言談要和顏悅色,則對方自然會歡迎接納。
三、弘法︰走遍世界,佛光山的人間佛教、生活佛教總樂為大家所接受,主要是能讓信眾感覺到佛法的受用。故今後弘法內容重於思想、看法、實用、有生活性,才易為信眾所接受。
四、修行︰無修行則無體驗,而修行重於做事發心、負責、待人慈悲、清心寡欲、禪悅法喜,並能在佛法中自受益、他受用,若他人無法受用者,此修行則不圓滿。
明天就是立委(第二屆)選舉的投票日,立法院是我國最高的立法機構,立法委員人品的好壞,對我們影響太重要了!選舉花招實在不勝枚舉,打開報紙洋洋灑灑一大篇,如︰選戰詐術、選舉現形五十招、三軟三硬的民代本色、選戰策略、新招攻勢、五種選民……
不管如何,選賢與能,和與佛教有因緣的候選人,是大家優先考慮的目標。
明天一大早,常住備有車子,由南至北將送部分戶籍不在本山的學生和服務的員工們,回戶籍地投票,是國民的義務也是權利。
最後,我將此行在海外購買的文具如︰鋼筆、公文架、記事曆、資料夾、鉛筆盒、計算機、資料卡、再生紙、筆座、文房四寶、文件夾、記事本、毛筆、手電筒、指甲刀、保溫茶杯、檯燈、雨傘、扇子、手錶、念珠、毛巾、牙膏、玉觀音墬子……共計有一千五百份,讓在座每一個職事、員工、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紀念品,現場頓時熱鬧起來,沙彌學園的學生和育幼院院童,除了各擁有一份紀念品外,還有巧克力、糖果、水果等附帶品。
俗話說禮輕情意重,東西的珍貴不在它的價值,而在於一千五百多份中,我也有一份。那是多麼難能可貴!有這種設法的人,是有福的人。
十二月 十九日 星期六
上午六時北上,沿途巡視了頭份禪淨中心和新竹法寶寺工程。
下午二時,於普門寺佛堂,為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監事林揚先生的千金林淑惠小姐和謝國雄先生主持佛化婚禮。婚禮中特勉這對新人,新郎要做個如英雄、兄長、勞工、朋友和佛子般的先生,新娘要做個能噓寒問暖、尊重先生、治家作務的太太。
三時三十分,中華總會中山分會在普門寺召開會員大會,隨喜的為這些會員們開示,我為了推展佛光會,今年已先後繞了二圈半的地球,世界各地的種族國家和中國一樣有佛像、梵唄,南美、澳洲……世界各地的文化、歷史、內涵、精神……都很美好,各種人種(黃、紅、黑、白)都很美好,心裏能容納世界,則人格會更高大更提升。今日佛教必須在團結、統一、動員、融和下,才能發揮宗教的功用,在佛光會的護持下,我們有信心可以達到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
晚,八時,九月份在瑞士有一面之緣的華光音樂訪問團團長范宇文小姐,和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常務理事勾峰先後來訪。
勾峰先生所製作的電視劇「再世情緣」,於本月四日下檔,第二天中午就馬上重播,創有連續劇以來第一次紀錄,且廣告依舊滿檔,文工會譽之︰「為亂象叢生的社會注入一股清流,除了可匡正世道,更可淨化人心……。」
勾峰談及此次製作「再世情緣」的辛苦,因受到社會大眾肯定而感到欣慰,他認為此劇的成功,在於演員們心中有佛,故能真情流露。尤其是一些老演員的捧場,讓此劇更感可貴。在佛光山拍攝外景的工作天中,全體演員深被佛光山叢林學院學生們的威儀所折服,感動之餘,就有一種要把「出家人」角色演好的使命感。
從播出開始,每天都有觀眾打電話讚歎、鼓勵,要配樂,甚至有信徒表示,家中小孩都吵著要到佛光山看玉琳國師……。此劇主角楊慶煌先生和況明潔小姐,也因此因緣而皈依佛門,是叫人最高興的一件事。
與勾峰先生談及下一檔電視劇的製作,建議其可寫︰
一、真西遊記,內容--
◎唐玄奘大師,於大唐時代應試出家。那時才十二歲,就懂得要「紹隆佛種,光大如來遺教」而發心出家。
◎二十六歲時,因感佛門經典、戒律、制度的不同,而激起要到印度求法的「因緣」。
◎幾次偷度出關末果,但仍鍥而不捨。
◎面對八百里流沙,而發「寧往西方一步死,不願往東一步生」,為大法也何惜生命!
◎途中無水,因誦《心經》而感清涼有水。
◎在高昌國,被強逼招為駙馬,仍不動心受惑。
◎千辛萬苦在阿爛陀大學苦讀十八年……第一位海外留學生,光大中華文化。
◎回國時,唐太宗親自迎接……陪唐高宗三次巡視全國。
……
除「真西遊記」外,可作電視劇體裁者,尚有維摩大士、弘一大師、窺基大師、虛雲和尚、佛陀傳……等。因這些人物皆有史跡可考,有歷史可證,有事實真相,演出時較有說服力。
十二月 二十日 星期日
在人生的際遇中,凡事想要做得圓滿,除了必須具備能力、學識、經驗……等條件外,還要有其他的人情世故,在《雜阿含經》中,列舉了十多項的「人生墮負門」值得一提--
「勝處易得知,負處知不易; 樂法為勝處,毀法為負處。
愛樂惡知識,不愛善知識; 善友生怨結,是名墮負門。
愛樂不善人,善人感憎惡; 欲惡不欲善,是名負門處。
斗秤以欺人,是名墮負門。
博弈耽嗜酒,遊經諸女色; 費喪於財物,是名墮負門。
常樂著睡眠,智識同遊戲; 怠惰好瞋恨,斯皆墮負門。
多財結朋友,酒食奢不節; 多費喪財物,斯皆墮負門。
少財多貪愛,生於剎利心; 常求為王者,是則墮負門。
求珠璫瓔珞,革屣屨傘蓋; 莊嚴自慳惜,是則墮負門。
愛他豐美食,自慳惜其財; 食他不反報,是則墮負門。
沙門波羅門,屈請入其舍; 慳惜不時施,是則墮負門。
沙門波羅門,次第行乞食; 呵責不欲施,是則墮負門。
若父母年老,不及時奉養; 有財而不施,是則墮負門。
於父母兄弟,槌打而罵辱; 無有尊卑序,是則墮負門。
佛及眾弟子,在家與出家; 毀訾不恭敬,是則墮負門。
實非阿羅漢,羅漢過自稱; 是則世間解,是則墮負門。
此世間負處,我知見故說; 猶如嶮怖道,慧者當遠避。」
上午在中華佛光總會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找報紙看選舉結果,本屆(第二屆)當選立法委員的國際佛光會會員和佛光會之友者,分別有--
本會會員︰
林正杰(大安分會)、葉憲修(大佛山分會)、洪秀柱(永和分會)、洪冬桂(總會理事)、吳東昇(竹北分會)、何智輝(頭屋分會)、施台生(台南西區)、蘇火燈(善化分會)、黃昭順(左營分會)、陳建平(苓雅分會)、林聰明(宜蘭分會)、劉炳華(板橋分會)、朱鳳芝(大溪第一)、劉政鴻(後龍分會)、陳哲男(三民分會)、王金平(總會理事)、潘維剛(總會常務理事)、林志嘉(泰山分會)、曾永權(屏東分會)、游日正(龍潭分會)、沈智慧(總會)、廖福本(總會)、吳德美(總會)、劉國昭(總會)。
本會之友︰
謝深山、周荃、高育仁、洪昭男、饒穎奇、許禎祥、趙振鵬、關中、林壽山、郁慕明、李慶華、陳癸淼、趙少康、余政憲、張俊宏、趙綉娃。共計四十名。
記得上一次國大代表選舉時,本會會員有三十幾名當選,此次立委選舉又有如此多人當選,可知佛光會員團結的力量,寄望這些新立委,本著國際佛光會信條「發願普渡眾生,人間淨土佛國現前」,為促進社會祥和而盡心盡力。
為滿多年來的一個心願--在台灣辦一所大學,在心平、慈莊等人的努力下,最近終於有個較具體的雛形,如果一切因緣順利的話,可望在宜蘭礁溪的林美山,開創「佛光大學」,慈惠今邀請了幾位名人、教授座談,席上有鄭石岩、陳洦汾、舒建中、林清志、張鋼鎚、張培耕、鄭羽書等,聽取大家對籌建佛光大學的意見,負責籌建大學事宜的慈惠暫以祕書處主任身分,正式開始作業,相信明年又是非常充實的一年。
晚,回到佛光山,先後會見了澄清寺心固法師及英文佛學院的黃益智老師。
十二月 二十一日 星期一
八十一年度冬令賑濟活動,在慈善監院的安排下,今起一連舉行六天的巡迴濟施,地點包括有高雄縣三民、甲仙、桃源、六龜、美濃、大樹、杉林、燕巢、茂林、旗山等十二個鄉鎮市。
據慧龍法師表示,在賑濟活動的同時也舉行義診,計有中、西醫、測血糖、量血壓的服務,除醫務人員外,另有法師、義工等近五十名工作人員在旁協助,心平今一大早就趕往現場巡視,並致贈禮品給貧戶們,計受惠者有一千二百戶人家。
今接到服務於佛光出版社的姜清瑞小姐給我的一封信--
「……前兩天參加了在檀信樓大師為全山弟子及員工的開示,從您的法音中得到如何精進修學佛法及為人處事的法門……,更感動的是,您不忘為大家準備各種的禮物,還不斷的招呼每一位弟子、員工、沙彌、育幼院小朋友,挑選自己喜愛的紀念品,整個會場都籠罩著一片溫馨……。
時常拜讀大師您的著作、日記、手錄、嘉言、法語……並時常和自己的言行相對照,若有所印心時,那股法喜難以言語;虔心的發願要徹始徹終的奉行大師您的教化……希望日後若有因緣,得蒙相召,將一吐心中實相所願……請大師千萬珍重法體,只因我們需要您!
弟子姜清瑞合十」
下午,特抽空約姜小姐講話。
年逾七十的作家張佛千先生,在《中央日報》寫了一篇文章「悼夫人‧思將軍--孫立人夫人歸去思」,內容中說到「星雲大師為孫立人將軍之夫人孫張清揚居士主持喪禮,是我所見到的各種喪禮儀式中最莊嚴隆重的一種。……」並描述其和孫夫人認識的因緣,還作了一首「昇天頌」悼孫夫人,末後也寫了兩副對聯給我,特抄錄如下︰
「億星億光,光照無極;
一雲一佛,佛度有緣。」
「星耀億光,環繞緒佛;
雲呈五色,映護高僧。」
◎以前「勤儉」是一塊錢一塊錢的儉省;現在「勤儉」是一份資源、一份資源的重複利用、回收、再生,並盡可能拒用、減用會造成公害的廢棄物,為大地儲存潔淨的根本。
◎一個對真善美不懂得讚歎的人,不隨喜說好話的人,是不會領導人,不會和人相處的,學佛要不時給人愛語和布施,適當的讚美是度眾的最好方法,把法喜給人、把禪悅給人、把信心給人、把方便給人,能夠如此,誰不接受佛法呢?
◎「真執」與「沉默」是偉人特有的氣質,真執背後,必有寬厚的堅定相隨;沉默背後,必有平靜的勇氣相伴。從寬厚中產生的堅定,則個人榮辱不繫於心,個人成敗不以為意,所爭的是萬世千秋的公理,所不爭者是個人的閒情意氣,看得遠,看得開,所持者大,所爭者久,就是真執氣質的表現。
沉默者,不輕易發言,要發言則大聲發言,為一己之私默無一語,為大眾利益,為國家民族命運,則大聲發言,偉人沉默時有哲人的智慧,發言時有平靜的勇氣。
◎瞋不能止瞋,只有慈悲才能止瞋。
◎守口修意,不犯過錯,如此行為,必能得意。
◎勿以己身為重,當以世人為念。
◎完得心上之本來,方可言了心;盡得世間之常道,才堪論出世。
十二月 二十二日 星期二
叢林學院的學生,曾多人寫信要求我能撥空為他們開示。晚,七時,利用學院的大講堂,和全院的學生們舉行座談。由大家自由發問,我一一作答--
◎學習時,感覺沒有進步,主要是因為顧忌太多,故要「萬緣放下,全部接受」才是學習的態度。
◎「休息」也是一種精進,當休息不可不休息;縮短睡眠時間來用功,不是真精進。
◎克服上台恐懼之感,不外是多上台、多講演,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要患得患失。
◎學習時有的要求其精,有的要求其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