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3/1-1994/8) 《星雲日記(1993/1~1994/8)》
Hsing Yun Diary 24 - A Life with Balanced Income and Expenses: The Philosophy of Being Cheated 星雲日記24~收支平篌的人生 吃虧上當的哲學(1993/7/1~1993/7/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24~收支平篌的人生 ■吃虧上當的哲學(1993/7/1~1993/7/15)一個人能夠承擔與否,往往就看你吃虧上當的「功行」多深。
吃得起虧、上得了當,還能甘之如飴、面不改色,才能造就
包容天地忍耐異己的胸襟。
菁華語錄
◎我一直感到很快樂,也明白快樂要經過努力、勤勞才能獲得,沒有犧牲奉獻是無法體會到的。
◎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
◎對同事能夠包容體諒,懷著一顆犧牲奉獻的心為社會大眾服務,體會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的樂趣,這必定是一個最
圓滿的人生規畫。
◎深入佛法的智慧與深入生活的經驗並沒有什麼兩樣。真能讀書的人,能讀懂「生命」,讀通「生活」或「人事」這
幾部書,自然處處通達,無所滯礙。
◎勇敢的人不一定有慈悲,但是真慈悲的人必定忍耐。
◎「忍」即是智慧,擁有了真忍之後,能夠逍遙自在,處處桃源淨土。
◎宗教的重要,在於能領導生命的大方向,能將生命之流的過去、現在、未來銜接。
◎慈悲忍耐應該是清清楚楚幫助人之後,能帶來人間喜悅,慈悲與般若忍耐是一體兩面的。
◎有佛教的輪迴因果觀,人世間的許多生命差別現象都平等了,人們也能比較慎重的對待自己的人生。
七月 一日 星期四
日復一日,光陰稍縱即逝,今天已經是七月一日--八十二年下半年度的第一天。回顧過去半年,大家都說我將所有的時間、精神、體力均投注在弘揚佛教,每個人看到我,都好心勸我要多休息、多注意身體。其實我並不感到勞累、疲倦,因為我能夠把握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刻都能「時盡其用」,都過得很有意義,所以我一直沉浸於禪悅法喜之中。
最近我常抽空至三寶殿巡視工程的進展,尤其對於裝潢中的禪淨法堂深表關切。今天上午,住持心平和尚、禪淨法堂堂主心定、都監院院長依淳、慈善監院慧龍、傳燈會會長依空、人事監院永妙、大覺寺住持慧化以及男眾職事慧日、慧風等人不約而同地集聚法堂,向我請示有關禪淨法堂的事宜,我也很仔細為大家作了說明,並且建議大家提供一些職掌禪淨法堂的名單供我參考,萬萬沒想到會有以下的提名結果--
總督導︰心平和尚。
總護法︰陳履安。
堂主︰心定。
副堂主︰慧龍。
監禪師︰慧明、慧軍、慈嘉、依嚴等二十人。
指導老師︰陳履安、洪啟嵩、孫春華。
維那︰慧日。
糾察︰慧用。
悅眾︰慧教等六人。
下午,與心平和尚、工程監院依寬和李光輝建築師來到覺華園、不二門前察看地形,對於重建覺華園、美化放生池又重新作了一番規畫。我希望加蓋一條行人走道,直接由頭山門通往大雄寶殿,從彌勒佛到覺華園改為多層停車場,讓零零散散來山的信徒集中起來,甚至將他們編號,由法師們帶領他們巡山,講說佛門禮儀,接受佛法的薰陶,成為一批批深具涵養的佛教護法。
高雄縣長余陳月瑛曾多次上山與我商談高屏溪的問題,我也很希望能夠將高屏溪改為臺灣的「水上威尼斯」,由於政府對水利工程有所限制,凡是河床的位置都不允許有建築物存在,因此我建議可設計為水上公園。傍晚時分,余陳縣長、余政憲立委又為河床之事來找我,我仍然將原來的看法告知,再次為促成水上公園提出建議。
晚七時三十分,於麻竹園法輪堂召集有心參與《佛教史》寫作之職事、同學五十餘人,為大家授課講說佛教史寫作之要領和內容。我希望大家點點滴滴一起來收集好文章,共同集體創作,完成這項任務。
談到寫作,想起我在寫《無聲息的歌唱》之前,因為喜歡童話,曾經深為李春陽的《紅鯉劫》和《掐指恨》所感動,我寫過〈鈔票的話〉、提倡佛性平等的〈平等下的犧牲者〉、夢幻式的故事〈星君仙女下凡塵〉、發表愛護眾生宣言的〈動物界的會議〉、《佛教童話集》和真人真事的《佛光山靈異錄》。我從寫作中獲得了無限的快樂、享受到極大的滿足。
我看的書籍很廣泛,興趣亦繁多,像最早期喜歡閱讀歷史,曾經將蔡東藩的《歷代通俗演義》一字不漏地看完,一面看,一面對他不滿,因為他歪曲史實,凡是佛教好的事情,只要到了他的筆下都遭到無情的破壞和貶值,這怎能算是歷史?寫歷史就是要去除主觀,還它一個本來面目。
長久以來,我勤於筆耕,從不懈怠。四十年前,我每天寫稿至清晨,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將寫好的稿件投入郵筒,然後才回去做早課。我一直感到很快樂,也明白快樂要經過努力、勤勞才能獲得,沒有犧牲奉獻是無法體會到的。因此,我覺得要訓練自己在忙中不以為忙、苦中不以為苦、難中不以為難,更期盼佛光山的弟子都能發揮自我、勇於承擔,為這本現代的佛教百科全書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心力。
七月 二日 星期五
最近經常聽聞各寺院信徒訴苦抱怨,投訴佛教界的年輕法師在做人處事方面欠缺分寸,尤其是講話方面的失當,令許多信徒引以為苦。因此,大家有的不來寺院禮佛,有的不來參加法會,有人甚至把心一橫,揚言再也不要信仰佛教了。對於護法信徒所遭受的委屈,我除了感到抱歉之外,覺得大家不可將信仰佛教與人事間的不和諧混為一談,希望大家將兩件事分開,不要因一時之氣輕易地傷害了佛法。在這裡,我想列舉數則一般寺院發生的「烏鴉嘴事件」提供給大家,以示警惕。
◎有信徒在家忙著燒菜煮飯、照顧小孩,將家中事務一切安頓好之後,就趕著前往寺院參加初一、十五的上供法會。才一進門,就聽寺中住眾說道︰「誦經時間不見你來,要吃飯的時候你才來!」信徒聽了,一時啞口無言。
◎身為媽媽都非常希望子女能夠繼承父母的信仰,與寺院結下佛緣,因此念佛共修會的時候,就將孩子帶在身邊一起參加。可是法師見了就劈頭責怪︰「下次不要再帶小孩來這裡!」媽媽聞後,覺得十分為難,只好自己以後也不來參加法會了。
◎許多信徒在道場忙於護法,又努力地接引朋友前往寺院學習佛法,有空則相約朋友成群結伴進入寺院禮佛參訪,但是常被問及︰「怎麼帶那麼多人來吃飯?」
◎信徒抽空到寺院拜訪,寺眾指著他說︰「平常拜佛的時候不見你來,現在又沒有法會,你來這裡幹什麼?」信徒再也不敢帶人前來寺院了。
◎有的人身體不好,總覺得自己業障深重,就來到佛前懺悔發願。但是,寺中的法師卻無情地說道︰「不病的時候不來拜佛,生病的時候卻來了,這樣臨時抱佛腳又有什麼用?」試問,病人聽後心中的感受會是如何?
◎曾有信徒買了兩樣水果,興沖沖地拿來寺院供佛,不幸碰到香燈師,就被問道︰「人家都買四樣水果,你為何只買兩樣來供佛?」信徒為了那兩樣水果,心中一直慚愧不已。
◎有的信徒心存疑問,就到寺院來找住持尋求答案,結果信徒除了碰釘子,還要接受法師們的冷言責備︰「你們動不動就要找住持,我們住持哪裡管得了你們家中那麼多的閒事?」
諸如此類的烏鴉嘴事件真是多得不勝枚舉,聽了不禁讓人感到唏噓慨嘆。我向來提倡佛光人的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落實去做呢?我自問一生從來沒有對信徒發過一次脾氣,說過一句重話,不知道又有多少弟子能夠如此做呢?大家要知道︰對信徒隨便發脾氣、使臉色,不只會斷了信徒學佛的慧命,還會貶低自己的人格修養,難道為人僧寶的處事態度是這樣子的嗎?
各道場的法師們,希望大家能夠常常秉持著一顆體諒他人的慈悲心,愛護信徒,給人歡喜,一起來做好人、說好話、行好事!
七月 三日 星期六
今天一早,黃世樑已代為聯絡好高雄長庚醫院,並等候多時,準備陪同我去看門診。最近左腳不小心受了一點傷,大家都很關心,為了不違拗徒眾的一片孝心,也就只有「恆順眾生」的去看醫生了。
九點半來到長庚醫院,院長室邱高忠醫師以及副院長李汝浩醫師已經等在門口迎接,陳石銘醫師為我檢查傷口並細心治療,常發心至本山雲水醫院義診的林美君醫師也很關心的趕了過來,本山徒眾覺聖的妹妹余玻莉及楊素蘋小姐是細心的護士。整個醫療的過程,大家談談說說,不知不覺間就完成了醫療的任務,我感覺如沐春風,好像去拜訪老朋友一般,專業的醫師與護士畢竟不同,能夠給病人帶來信心。
移民至美國的法令條例當中,其中有一條是護理人員優先。而本國合格的護理人員更是供不應求,報上刊載了桃園林敬杏醫師的投書說︰「員工薪水從二萬到三萬,免費供膳宿,勞保,每天工作八個半小時,月休六天,還是找不到合格護士。」由此惡性循環,醫院只有公開徵求缺乏專業知識與訓練的「密護」,甚至衛生署竟也擬定了所謂的「護理人員的再修法」,護理法要求有照護理人員方可執業之條文窒礙難行,所以必須修法以維護開業醫師之利益云云。據報章刊載,有關「密護」因缺乏專業知識,對患者處理不當所造成的遺憾與不幸,時有所聞。法律條文一訂,往往就是十年、百年的影響,立法諸公不可不慎。
醫療水準與一個國家的文明成正比,歐美諸國對於醫療專業人員素質之要求尤其重視,護理人員短缺的現象各國都有,但是沒有任何國家開文明之倒車允許密護合法化。護理人員缺少,想來有兩大原因,其一是現代青年貪逸惡勞,不耐於護理工作之煩瑣,如果欠缺宗教情操一般的慈悲涵養,以及對自我機智與耐力的挑戰,很少人能將護理工作做得理想。
有些人工作了幾年,對於生離死別見得多了,往往從「有心」到了「無心」,從「同情」到了「麻木」。難怪善心的護士被比喻為「白衣天使」,我則把她們看成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的「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
我誠心的鼓勵有志向的佛教女青年發願加入護理人員的行列,或成為義工人員,並能帶給患者信心、歡喜,這就是最上乘的修行法門。
另外,國家應設立更多的護理學校,一則紓解聯考的壓力,再則令各公私立醫院都有合格的護理人員,國家對這些專業的護理人員能有良好的制度保障,提升青年就業之意願,也是全民之福祉。
昨天,余陳縣長跟我見面,談到她對各種保險的貢獻,她爭取到的有殘障保險、兒童健康保險、農民保險等,國家在進步,漸漸的關心到社會各層面的需求,乃是可喜的現象。我立刻建議她能成立宗教師的保險,令各宗教的神職人員無意外或病痛的後顧之憂,更能投入服務眾生的工作,也是政府提倡精神建設重要的一環,她非常歡喜的接受我的建議。
回程中,黃世樑問︰「師父,跟隨您四十年,到今天,我還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成就?」我回答他︰「你住在佛光山,每個人都認識你黃菩薩是護法金剛,佛光山全體的榮耀,就是你的榮耀,整個佛光人的成長,也是你的成長,這就是最大的成就呀!」
遠在四十年前,黃世樑的夫人黃秀蘭就要跟隨我出家,那時候我還沒有道場,沒答應她。後來見到黃菩薩忠誠耿直,兩人性情相投,就為他倆舉行佛化婚禮,為他倆證婚,結成菩提眷屬。數十年來,在婚姻道上,他們互敬互愛,可說是佛光人家的典範。數年前他倆更進一步結束世俗的事業,全心全意的上山護法,這種能放下、能提起的勇氣與擔當,令我時時感念在心。常常有人問我︰什麼樣的人,才夠資格成為我的「入門弟子」?我現在可以回答,能全心全力投入度眾的佛化事業,成就大眾的慧命,有正知正見的人,可以說是我的入門弟子,黃菩薩夫婦是其一也!
中午十二時半,內政部警政署經濟組組長謝銀黨,約同屏東縣警察局副局長郭顯莊來訪,談到目前轉型期的社會,法治不足,問題叢生。我開玩笑說,要是有人能設計一種特別的電腦程式,成為及時雨的「張老師」,每當人們心中生起貪、癡、瞋、傲慢、疑忌……想不開要吵架、要生氣、要離婚、要厭世輕生時,一按鍵就能化煩惱為菩提、轉黑暗為光明,有一座這樣靈驗的「電腦菩薩」就好了。像兩位這樣有心的警政人員,真正的關心大眾十分難得。未來的文明社會,除了在職的公務人員恪守崗位之外,我提倡人人做警察,人人都有道德勇氣,有關心他人的熱心,則人間淨土可期可待。
下午四時半,約見澳洲中天寺信徒劉昭明、陳秋琴伉儷,並陪同二人至三寶殿禪淨法堂參觀,劉居士認為佛光精神運用在事業上必定會有特殊的成就。我回答說︰「一般的事業從『有』出發,佛教的事業則從『無』開始。譬如慈莊法師當年經過十年的努力,創建了美國西來寺,功成不居,落成後隨即請調,這就深刻體會到『以無為有』的歡喜。佛光山的徒眾必須要有這樣的認識,才能成就事業與道業。」
我請劉居士返澳後,關心設立「佛光城」或「佛光社區」的構想,因為澳洲具有自由民主、地大物博、氣候溫和等天時地利的條件。如果能在澳洲設立佛光城,創建佛光淨土的理想,就能實現人間了。
目前的佛光山,可說是佛光城的雛型,許多佛光人盡興乎來,集中士、農、工、商,完成理想的淨土理念,人人都是「從成就大眾中完成自己」的菩薩,期待這樣一座佛光城的建立,帶來人間永久的幸福,這也是我一生當中,努力想去實現的一個理想。
七月 四日 星期日
佛光大學的校長人選,從開始我就屬意黃永武教授和龔鵬程教授二人,黃教授志在隱退,龔教授書生問政、壯志凌雲,自己設立國際佛學研究中心,曾擔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陸委會文教處處長。今日從台北回山的途中和他聯絡,承蒙龔教授首肯,再相約七月九日於台北普門寺詳談。
剛巧,這兩天龔教授和黃昆輝先生有些意見。龔教授向來快人快語,他是一個對自己充滿信心和理想,對國家充滿熱情和抱負的青年才俊,我早就對他非常欣賞和讚歎。今日《聯合報》上刊登了一篇有關龔教授的報導,加深了我對他的進一步了解--
龔教授事事講求效率、腳踏實地,曾以最優異的成績為臺灣大學史料編纂科所錄取,以最優異的成績通過甲種考試,二十七歲榮獲國家文學博士,三十五歲不到就擔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之職,個人著作多達二、三十種,難得的是他以不卑不亢的態度處理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其中他為自己擬訂的生涯規畫也引起我很大的共鳴。龔教授認為一個人︰
三十歲以前,是才華風發、感情豐富的時候,這時候最羅曼蒂克,適合從事文學的工作,把這一段歲月規畫為文學的人生。
三十歲至四十歲的階段,由於飽經憂患閱歷,懂得研究過去未來,知道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時空,宜在歷史中沉潛,可以規畫一個歷史的人生。
四十歲至五十歲的歲月過程,力求探討宇宙生命的奧祕,浸醉於哲學的浩瀚大海裡,因此將這一段時間規畫一個哲學的人生。
至於生涯規畫,我覺得一個人到了五十歲以後應該是一個佛學的人生。因為在這時候人的思想已經成熟,閱歷亦漸漸豐富,凡事比較能以理性去判斷,容易在佛法中覓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談起生涯規畫,孔子曾說︰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我覺得一個人除了可以依年齡來作生涯規畫之外,還可以按照自己的性格來發揮所長。
假如你具有重視實際的性格,可從事勞力的服務、機械的工作、農業的生產等。
你有喜歡研究的性格,適合從事工程、科學、醫療、天文、生物、數學、哲學方面的工作。
你有愛好藝術的性格,不妨考慮去做一位詩人、雕塑、畫家、設計師、導演或者音樂家。
你有社會性的性格,不妨去做義工、服務業、社團輔導和傳教師。
假如你有冒險犯難和開創的性格,那就朝著經理、推銷、政治、軍事的行列邁進。
假如你重視傳統而保守的性格,則你應該去從事行政助理、祕書、會計、銀行員。
如果有宗教的性格,那麼,可以朝公益事業、慈善家、修道者的方向努力。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能夠敬業樂業,對同事能夠包容體諒,懷著一顆犧牲奉獻的心為社會大眾服務,體會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的樂趣,這必定是一個最圓滿的人生規畫。
七月 五日 星期一
今天與叢林學院同學講到寫作的要領。有些同學大專畢業,甚至念了碩士、博士,卻往往一篇文章,文辭不通,講不到問題的核心。
有些同學問到我對佛學的理解能深入淺出,是不是有什麼要訣?
我回答他們說︰「哪有什麼要訣?只是我一生歡喜幫助人的緣故。到了今天,更加能體會到,我所能、所會的東西,都是為了要幫助別人,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的。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
記得民國三十八年剛到臺灣的時候,遇到同參性如法師,已經是肺病第三期了,當時醫藥不發達,肺病的危險性與傳染性,可以說人見人怕。但是有位真念法師,卻能每天無微不至的為性如法師擦洗掉枇杷葉上的毛,再熬湯煎藥,耐心服侍,令我深受感動。
這期間,道源法師宣講《大乘起信論》,可說是稀有難得。真念法師想去聞法,但是看到性如法師重病在身,又不忍離開,他也聽不懂國語。我乃自告奮勇,承諾每天將聽講的筆記送來給他參考。道源法師講了一個月的《大乘起信論》,我記了十多本的筆記,每天將聽講的內容記下來,另外又搜集了許多參考資料,每天洋洋灑灑一、二萬言。一個月下來,他看得歡喜,我也為自己增進了佛學基礎。更意外的是,肺病第三期的性如法師竟然痊癒了。無形中做一件事卻幫了兩個人的忙。連我自己在內,三個人獲得利益,今天想起來,內心還感覺十分歡喜。
一本好書,一篇好文章,我喜歡和大家共同欣賞,我常把書本朝向對方,久而久之我已能夠將書報雜誌倒念如流。我今天說話能不重複,能讓聽者歡喜,那是因為我常念文章給老人家聽的收穫。
平時常有人要求我寫字送他,甚至在立法委員潘維剛主持婦女兒童安全基金會的義賣會上,小小篇幅四個字,竟然有人出價一百萬。我自覺我的書法,難登大雅之堂。我一生從沒有練過書法,也沒有正式的學習過,只因當初在宜蘭雷音寺一年一度的佛七法會,殿堂裡、齋堂裡,有許多標語和對聯要寫,不容易找到人,我一共寫了二十年,每年都練了一次。最近幾年求字的人多了,我常常節省睡眠的時間寫字給大家,只要大家歡喜,我也忘了勞累,一個月總有機會寫個幾張,幾年下來,自覺也有些微進步。
我一生喜歡替人改文章,當初慈莊、慈惠、慈容、慈嘉、慈怡等,可說都是因為歡喜寫文章,又有我替她們改,而進了佛門。偶爾也有「頭痛」的時候,依晟主編《覺世》也有好幾年,往往是正好在我要出門的前一刻,或半夜十二點要關門休息的前一分鐘,才見他匆匆忙忙抱了一大堆稿件衝進來要我審稿。想著明天要送稿了,不能讓讀者等待,也只有熬夜挑燈替他看稿。這一來更提高了我看稿的速度,很容易為文章歸納或定標題,我主編《人生雜誌》、《今日佛教》多年,天下沒有一件事是白費功夫的。
深入佛法的智慧與深入生活的經驗並沒有什麼兩樣。真能讀書的人,能讀懂「生命」,讀通「生活」或「人事」這幾部書,自然處處通達,無所滯礙。如果一個人拿了博士學位卻不懂得生活,不通人情,要說他懂得讀書,我是不相信的。
下午兩點,天下文化出版公司主編符芝瑛小姐專程來訪,計畫為我寫傳記。山上大眾,非常相信天下文化公司和符小姐的能力。在這之前,也有一些人向我表示,要為我寫傳記,但有時徒眾仍忍不住提醒我︰「師父,您這樣一腔熱忱,挖心剖肺的信任每一個人,但每一個人都能了解您,體會您嗎?您會吃虧上當的呀!」
我想,我有許多「吃虧上當」的哲學。一個人能夠承擔與否,往往就看你吃虧上當的「功行」多深。吃得起虧上得了當,還能甘之如飴,面不改色,才能造就包容天地忍耐異己的胸襟。一個人具有這樣的胸襟,還能煩惱得起來嗎?
符芝瑛提到我的著作︰我手著的《釋迦牟尼佛傳》、《玉琳國師》,發行遍及海內外,許多佛教徒拿這些書籍當善書「助印」,我一直都不知道,直到這些「助印本」流通到我手中,分得一本,也很感意外,沒去追究所謂智慧財產或版權的問題。聽說這些著作的翻印本已經在香港、馬來西亞、大陸流傳了很久,甚至有的翻印本,連原出版社、著作者,都一起刪除。
符芝瑛問及「星雲百語」在《普門》與《遠見》同步發表,其中勇敢、慈悲、忍耐怎麼去實踐?
勇敢的人不一定有慈悲,但是真慈悲的人必定忍耐。慈悲、忍耐絕不是懦弱,更不是不明是非,慈悲忍耐應該是清清楚楚幫助人之後,能帶來人間喜悅,慈悲與般若忍耐是一體兩面的。
我們提倡衛國護教要勇敢、要忍耐。這種忍耐也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真忍的人,就甘願殺身成仁、捨身取義,在大眾利益之前,任何犧牲,在所不惜。
凡事將心比心,真愛才能贏得愛,恨絕不能贏得愛。有些人愛極生恨,這種包含著恨的愛不是真愛,只是以自私為出發點,一種占有的假愛。世間上不會有因為假愛而帶來幸福快樂的。可以說,真愛的昇華就是慈悲。車禍發生了,多少母親用自己的身體、自己的生命庇護兒女,多麼勇敢呀!擴展開來,將一切眾生視同親生子女,便是佛陀的慈悲。
符芝瑛問我,以現代的語言貼切地表達佛法深刻的道理,是不是一種天分?
我認為不是。我的出發點只是想盡辦法要給人懂而已。比如說「生忍」、「法忍」、「無生法忍」,根據佛學辭典上的解釋,十有八九不懂。並非原意深奧,而是解釋的人把意義寫得艱難了。以我個人的看法,所謂「生忍」--就是說人生要生活下去必須忍耐,而這種忍耐,是從生活智慧中產生出來的一股力量。「法忍」--指心理上所產生的貪瞋癡成見,能夠自制,能夠自我疏通、自我調適,就是明白因緣,通明事理。「無生法忍」--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是平等美好的世界,能隨緣隨處的覺悟到無生之理,察見一切無生之法。「忍」即是智慧,擁有了真忍之後,能夠逍遙自在,處處桃源淨土。這一切都不是在書本中能讀得到,或讀了能懂的,而是在生活中深入體驗,時時印證佛理所獲得的一種「生活禪」或「佛光禪」。
很多人對我說,很喜歡聽我講演,因為生動、有趣、收穫多。我想要訣無他,要能觀機逗教,契理契機而已。
符芝瑛還問了許多其他的問題︰掌握時空有何訣竅?保健的方法?源源不絕的創意從何而來?佛光山的中心思想等等。要知道一個記者的採訪精不精彩?能不能獲得讀者大眾的共鳴?往往從他們所發出的問題,就可以得到圓滿的答案。
七月 六日 星期二
今天,梵諦岡教廷宗教協談委員會主席安霖澤樞機主教、副秘書長尻枝正行、天主教高雄教區主教單國璽、教廷駐華大使館臨時代辦尤雅士等人在馬天賜神父的引薦下,專程上山拜訪。安霖澤樞機主教出身於奈及利亞教區,在羅馬大學畢業,一九六○年獲得博士學位,今年六十一歲,也是目前全世界一百五十位樞機主教中最受敬重的其中一位。在麻竹園法輪堂的歡迎會上,安霖澤樞機主教高興地表示這次完全是仰慕佛光山的成就而來,尤其是佛光山國際化的腳步更帶動著世界宗教的潮流,這一點越加使他敬佩。
我告訴安霖澤主教,在所有宗教中,佛教與天主教有些地方最為相似,其因有四--
一、佛教和天主教對其他宗教比較有包容性。
二、佛教與天主教專修人員皆主張獨身,以便為教作出更多奉獻。
三、佛教和天主教舉行的儀式都很類似。
四、佛教和天主教非常重視靈修的生活。
無論是談話或聆聽,安霖澤眉宇間都散發著一股宗教的神采,尤其是他那黝黑發亮的膚色,使我想起了民間供奉的媽祖。我打趣地跟安霖澤說道︰「臺灣信仰王爺的風氣很興盛,如果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