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3/1-1994/8) 《星雲日記(1993/1~1994/8)》
Hsing Yun Diary 25 - The Moving Experience of Spiritual Practice: Lively Activities at Places of Practice 星雲日記25~ 感動的修行 熱鬧場中作道場(1993/9/1~1993/9/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25~ 感動的修行 ■熱鬧場中作道場(1993/9/1~1993/9/15)世間沒有所謂「清淨」的地方,只有心的寧靜,才有真正的清淨。
菁華語錄
◎儘管這是個緊張忙碌的工業時代,但只要有生老病死的問題,大家就懂得要學佛!
◎有出世心念的人,學道比較容易入門;反之,則不易入道。
◎世界上什麼是你的?只要心裡能容納,大千世界都是你的。
◎佛教並不是否定金錢,而是要淨化錢財!
◎名關利關對一般人而言,還容易通過考驗,情關則不易通過。發菩提心學道,要將「情」字淨化、昇華。
◎打球的意義乃在於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勇於認錯的勇氣、感謝敵人的成就、以及主動出擊的生活觀念。
◎學佛是一種思想、一種信念,不是一句話而已,而是一種修行,一生所要奉行的慧命。
◎佛門中的信仰,不是要大家信佛,而是要對自己肯定、認知,對自己有信心。
◎「無我」才能與人共生,與人同體,才不會有糾紛爭執。
◎心如工廠,產品的好壞,完全來自「心」念的轉換。
◎我執不除,與大眾不能和諧共處;法執不除,真理不能了然於心。
◎企業團體想要發展成功,專業知識、敬業精神、工作效率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九月 一日 星期三
為了參加中午在臺北體育館舉行的「盂蘭盆節供僧大會」以及「佛光山北區道糧功德回向法會」,昨晚特地從香港趕回,住在臺北紫竹林。
今早七時,正在用早餐,普門寺的知客告訴我,基隆市長林水木先生來訪。林市長因為公務在身,中午不能參加供僧大會,一早特地撥空趕來,送我一個大紅包。以他一個在家信徒,且為從政人員,能對出家師父如此尊敬,可見他對佛法的信仰與虔誠。
林市長向我談到他近日在佛法上的體悟,希望我能到他府上家庭普照,尤其希望我近期內能到基隆主持皈依典禮或佛學講座。古代稱縣市首長為父母官,林市長不僅在市政建設上造福人民,尤其關懷到人民精神上的信仰生活,可謂「愛民如子」,真不愧是「父母官」。當下便答應他,並訂於十月十四日到基隆極樂寺舉行一場皈依三寶典禮。
中午十一時,供僧大會暨道糧功德回向法會準時舉行,由佛光山住持心平和尚主持。會中,心平要我和大家說話,我以「皆大歡喜」與「六度六事」對大家說--
一、皆大歡喜︰
1.前年我腿傷,不能應供;去年我拄著拐杖參加供僧;而今天我不用拐杖就能參加,大家為我歡喜,我見大家歡喜,心裡也很歡喜,豈不皆大歡喜。
2.出家人仰仗修行,在家信徒憑藉供僧功德,福慧增長,藉此法會回向大家健康長壽,如是皆大歡喜。
3.今日出家眾、在家眾一同供僧、用齋,齊享禪悅法喜,大家皆大歡喜。
4.過去大家擠在小佛堂中供僧,現在改在大體育館中舉行,大家都可以參加,都能看到莊嚴的場面,豈不皆大歡喜。
5.能夠參加一次如法的法會,如同靈山勝會的重現,大家當然皆大歡喜。
6.當初目犍連尊者的母親,毀謗三寶,墮落地獄。佛陀為開盂蘭盆方便之門,啟示眾生超拔先世父母的法要,今日吾等佛子,累世宗親皆得同獲利益,更是皆大歡喜。
二、六事六度︰
1.國際佛光會第二屆世界大會將於十月十七日舉行,大家可以發心參加,與世界人士結緣(布施)。
2.佛光山將於十月分傳授三壇大戒暨在家五戒、菩薩戒,並建水陸法會,希望大家能戒品增上(持戒)。
3.佛光會將於下年度舉辦「淨化心靈新生活運動」,希望大家一起來誡毒品、誡暴力、誡貪污、誡酗酒、誡色情、誡賭博、誡煙害,這些不良習性需要大眾忍耐改進(忍辱)。
4.佛光山臺北道場即將落成,希望大家發心護持,參加共修(精進)。
5.佛光山禪淨法堂將於下半年度開始啟用,希望大家都能勤修禪定(禪定)。
6.佛光大學將於十月十七日破土,這是一所佛教所辦的社會大學,提供學子進入智慧之門,需要大家明智地支持(般若)。
會後,弟子告訴我,在我說話之間,信眾共鼓掌四十八次,我想這真是一次皆大歡喜的圓滿法會。
在法會會場,遇到采風出版社的姚家彥居士,他說︰「我以大師的言行語錄、文字著作而輯錄出書的《星雲禪語》,才剛上市數日,現在在金石堂書局已經買不到了,銷售已登上排行榜。」我聽後直為他高興,我想,菩薩發心,龍天都會護持。
晚上適逢黃麗明居士五十壽辰,為其祈福祝禱。
深夜返回寮房,掏了長衫口袋,才想起中午供僧法會圓滿後,有一位老婆婆在我步出會場時,衝向前送我一個紅包袋,當時也沒來得及看,現在打開一看,竟是沉甸甸的黃金手鐲、耳環、項鍊、戒指等。我沒有看清楚老婆婆的臉,也不知道她的姓名,實在不知如何處理這些黃金,只好代為捐給佛光大學,做為建校基金吧!
信徒發心供養的誠意,最令我感動。經常有人將要供養我的紅包放在皮夾中,一年二年都難得找到機會,等到法會結束後,好不容易硬擠上前,終於把紅包往我手中一塞,才鬆了一口氣,露出燦然的笑容。我是不喜歡信徒送我紅包的,但是看到他們如此誠意,只好接受。那位送我黃金的老菩薩,雖然沒有留下姓名,但是,卻留給我無限的感動。
九月 二日 星期四
負責為佛光大學校地作整地規畫工作的中興工程顧問公司,今早假佛光會中華總會會議室作第一次的工作簡報。出席的有該公司的協理林功位、副理廖乾榮,工程師朱希山、陳秀如、梁洪波、林哲昌,以及佛光大學籌備處主任慈惠法師、校長龔鵬程教授、中華佛光會祕書長慈容法師等人。
佛光大學自從校址底定,決定設在宜蘭礁溪以後,各項籌建工作隨即展開,有關水土保持、環境規畫等初期的整地工作,委由中興工程顧問公司負責。今早十時,該公司的林協理特別帶著相關人員到佛光會,作了第一次的工作報告,內容包括︰工作計畫內容、工作預定進度、工作執行情形、基地自然環境因素、開發的限制狀況、空間的需求條件、規畫配置初步構想等。為了讓我們充分了解相關的專業知識,林協理特別帶了厚厚的一疊圖片,並配合幻燈片,做詳盡的介紹說明。我覺得在今天的社會,一個企業團體想要發展成功,專業知識、敬業精神、工作效率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會中,我也提出一些我對佛光大學的初步規畫與構想--
1.校區設計應具備中國式園林規畫之美。
2.建築物不宜過高,以三層樓為宜。
3.現有基地內的溪谷景觀良好,可規畫為人工湖。
4.將來校區內可採巡迴式交通車,以解決校區內道路過長的問題。
5.基於地形因素,圖書館以院系之需求分散配置,待第二期開發時,再規畫總圖書館的設置。
未來的佛光大學,將因應時代的需要,以培育管理、人文、藝術人才為主,所以它是一所社會化的大學,是佛教貢獻給社會的大學。我希望就著校地原有的自然景觀,把它建設成一所「森林大學」,以大自然的山光水色來陶冶學生的心性,我相信在一個充滿寧靜祥和的環境中學習、成長,學生的身心必能得到健全的發展。
中午邀約中央社工會主任鍾榮吉、總幹事蔡坤榮、編審周燕菱小姐見面。鍾主任等人在佛光會創立之初,便給予許多的協助、幫忙。今天邀約,主要是希望鍾主任出面,代為邀請天主教、基督教、回教、道教、一貫道等宗教領袖,出席參加即將於十月十七日舉行的「國際佛光會第二次世界大會」;同時也邀請鍾主任參與籌辦佛光會目前正在積極推展的「淨化心靈新生活運動」。承蒙鍾主任熱心,一一應允。
晚上七時,在慈照(李武彥)安排下,於榮民總醫院的講演廳做了一場開示。慈照是跟隨我三十多年的在家弟子,目前服務於榮總,是X光的資深技師,多年來一直對我的健康十分關心,好幾次為了請我到醫院作健康檢查而跪地懇求。尤其前年我腿傷以後,更不斷安排我作醫療與健康檢查,他的恭敬與熱誠,令我十分感動。
今晚的開示,有一百多名醫護人員、病患家屬參加。我就如何處理生老病死的問題,為大家作了一個小時的開示,會後留下一些時間給大眾發問,所提的問題有︰
1.如何利用公務閒暇修行?
2.回向的意義是什麼?
3.打坐時應保持什麼心境?
4.佛教對安樂死的看法?
5.人死後為什麼要助念八小時?
儘管這是個緊張忙碌的工業時代,但只要有生老病死的問題,大家就懂得要學佛!演講結束後,連夜驅車趕回佛光山,抵山時已是凌晨三點,望著滿天星斗,竟然毫無倦意,只覺宇宙大地,擁抱在懷。夜,好靜!星空,好美啊!
九月 三日 星期五
徒眾永霖、滿航之母徐褚格夫人,日前往生,告別式前,先安放在佛光山萬壽園內的安寧病房(往生堂)。上午,特前往靈前上香誦經。
佛光會泰山分會督導許卉吟、新莊分會會長載碧雲(新莊市長夫人),及會員吳勝隆、游登瑞、陳玉山、陳順義、楊碧雲、陳樹海等人今來山,隨緣請大家到法堂一起用自助餐,談話內容都離不開佛光會。國際佛光會之所以能在海內外各地區紛紛成立分會,都是靠會員們的共識及努力,看到分會會長、會員們的熱心,對國際佛光會未來的會務發展,更具信心!
由內政部舉辦的內政記者參訪團,今南下臺南、高雄兩地,巡視古蹟管理維護情形,並拜訪捐資興辦慈善公益事業的績優團體。吳伯雄部長率其屬下及記者團一行五十餘人,下午四時三十分抵山,吳部長立即前往奉安在萬壽堂的前故副總統陳誠先生靈前上香。監察院陳履安院長也專程從臺北南下,在靈前答禮。同行者尚有高雄縣長余陳月瑛、高雄市警察局長余玉堂、高雄縣警察局長陳嘉隆、高雄縣仁武分局局長陳書田。
晚六時三十分,在竹林一室以素齋招待大家,餐後並在雙園堂和內政記者們座談。
我首先向大家作簡介︰佛光山開山已二十七年,這些年來,「佛光山做了些什麼?」
1.建立兩序現代教團制度。 2.促進佛教國際化的發展。
3.推動佛教文化教育事業。 4.各宗教間的融和與交流。
之後回答記者先生小姐們的發問,如︰兩岸佛教問題、佛教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安樂死、優生保健、出家人可否從政、器官移植)、在佛門工作與在社會工作有何差別?
晚十時多,座談會才告結束。隱約中還可以聽到從學院那兒傳來的安板聲,山上已開大靜,但對從事記者行業者而言,現在正是疾筆趕稿開始工作的時候。祈祝這些無冕王,在靜謐的夜空下,每天都能寫出精彩的報導。
九月 四日 星期六
昨天,佛光山叢林學院八十二學年度舉行開學典禮,學院設有十個分部,今天則一起在本山舉行為期一週的聯合講習會。新的學年開始,往往可以看到很多新的面孔,這是學院永保朝氣的原因,特在講習會上,和近千名的學生們開示--
同學們又進入一個新的學年,新生們也本著「因求真理登淨域,為學佛法入寶山」的心懷,割愛辭親,來山求學,相信在決定要來山學佛時,內心必縈繞著很多問題。這些煩惱皆源於不了解的關係,等到了解時,對於人生的境界必定會有更寬廣的看法,我提出幾點來和大家談談,以幫助新生對佛門的了解︰
1.在家與出家
未上山之前,大家過的是擁有父母、親人、眷屬等世俗感情的家居生活,各位已有二、三十年的經驗,是好?是壞?心中有數。現在來山發心學佛,雖沒有出家,但想法和居家生活的人已經不一樣了。因為在家要發增上心,叢林生活則要發出離心。在佛教學院求學讀書,院方完全尊重個人的意願,隨個人自由。因此出不出家並不重要,但是要堅持一個原則,就是要將佛學作為終身依止、成功立業的基礎。佛學院的生活方式和在家完全不一樣,大家要將過去的一切習氣丟在門外,重新展現一個新的自我,如同一張白紙,讓師長們依需要彩繪成畫或書寫成文,因為「真金仍須紅爐煉,白玉還要妙手磨」。一個人要經過多少的磨練考驗,才會成金如玉有所成就。
有出世心念的人,學道比較容易入門;反之,則不易入道。學佛要有別於世俗的觀念想法,過去的生活多往「有」看,現在要往「無」看;過去過的是心外生活,現在要過心內生活;過去以自己為重,現在則要以他人為重;過去重視物質,現在則要重視真理。總之,要將過去的五欲六塵看輕看淡,不要個人而要大眾,不要是非而要真理,如此才能將佛法道念提起,進而發菩提心,普利群生。
2.常住與俗家
人有來去、生死,常住則接納十方,永久常在,因此稱為「常住」。到學院來求學,學院就是大家的常住,俗家長養我們的色身,常住則長養我們的慧命,慧命的增長要依止常住的蘊育才能成就。有限的生命依存在常住的生活裡,要有什麼樣的想法與認識?首先要將常住看成是自己的家一樣,甚至比家還要重要!我常問一些來山學佛或發心出家的人︰「佛光山是誰的?」對方的答案往往是︰「佛光山是大師您的!」我又問︰「如果佛光山是我的,那麼你只能算是暫居的過客而已,桃源雖好,終非久留之鄉。」懷著寄客的心境在此出家學佛,怎能安心?
俗云︰「金角落,銀角落,不如自己的窮角落。」把佛光山看成是自己的,就能擁有佛光山,能如此才能安住。世界上什麼是你的?只要心裡能容納,大千世界都是你的。心中能包容父母兄弟,那麼父母兄弟就是我的;包容不下,再親的手足也形同陌路。因此,大家在此學佛,要肯定佛光山常住是每一個人的,能夠如此,任何事都可以容忍,任何委屈都可以接受。佛光山是我的,自然能安住身心。
3.男眾與女眾
社會裡男女有別,尤其是正在學佛的人,彼此要尊重不能隨便,隨便非指男女清淨不清淨的問題,而是在佛門戒律中,還是要有界限--譏嫌戒,因此基本上彼此要自重,不可輕心,要建立一種除了公事之外,沒有必要往來的原則,如此便可免除許多無謂的煩惱。
4.金錢與感情
世上每個人追求的目標都不一樣,有的追求金錢,但是錢並非萬能,一樣會有很多煩惱,不能真正解決人的問題。佛教並不是否定金錢,而是要淨化錢財!更何況學道者在過多金錢及豐富物質的供養之下,道心不易成長,學道者所要追求的是法財,如真理、眾生、常住、因緣……,這些財富讓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有緣入佛門修道,要認清「情」是障道因緣,名關利關對一般人而言,還容易通過考驗,情關則不易通過。發菩提心學道,要將「情」字淨化、昇華,對三寶、常住、戒律、自己具不壞的信念,培養對佛陀的感情,學道才靠得住。
5.合群與孤獨
學院生活要合群,不能孤獨,有孤獨性格的人,不適合學佛,因為佛道要在眾生身上求,離開眾生則成不了佛道。想過清淨的生活而一個人住山、閉關、隱居,真的就可以清淨嗎?世間上沒有所謂「清淨」地方,熱鬧場中作道場,只有心的寧靜,才是真正的清淨。
佛門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要發菩提心、慈悲心,隨緣隨分給人方便,但是方便並不是離群索居。佛教傳到中國二千多年中,除了隋唐時代非常鼎盛之外,其他時代沒落不振,就是佛教徒不講究發心,不入世,只想一個人獨善其身做自了漢,自然沒有人弘揚佛法。
修道者,有的人不吃萬家飯,只吃一家飯,如果入佛門只是為了生活而已,那跟豢養一隻狗、一隻貓又有何不同?普渡眾生要發大心,發上弘下化的菩薩心。因此性格孤獨者要合群,不可有偏執的思想,不可離群獨居,獨木不成林,建房子也要有沙、水、泥土等混合,在僧團中,怎可孤獨離群?
僧團中沒有個人思想、個人自由,只有團體思想、團體自由,想要享受特權,與人不同待遇,都是不如法。佛陀講經四十九年,沒有一天是離群生活的,每天都跟大眾一起作息。
有名的翻譯家玄奘大師、鳩摩羅什等人的後半生,幾乎都在譯經團中度過。四大菩薩的道場(九華山、普陀山、五臺山、峨嵋山),每天都有無數香客朝山;阿彌陀佛的聖號,不知有多少人在稱念。佛法在眾生身上求,要與人為善,廣結善緣。
人成即佛成,人道不居,如何成佛道?入佛學院來求學,就是要學菩薩學處,學菩薩的覺悟、慈悲、忍耐、智慧、健全與圓滿,因此大家應該培養群眾性格,不要有孤獨個性!
在往後幾天的聯合講習會上,我預備繼續為學生們講︰
6.神通與命運 7.自修與度眾
8.宗派與立場 9.政治與宗教
10.精神與物質 11.邪知與邪見
12.是非與得失 13.情緒與安住
14.技藝與前途 15.怨言與不滿
16.發心與自了 17.道念與慈悲
18.佛法與商業
九月 五日 星期日
今天是中部地區「道糧齋僧功德回向法會」,上午驅車前往臺中省三國中禮堂,為發心道糧的信眾們開示。供僧之義,不供一餐,要供一年;不供少人,要供多眾;不供現在,要供未來。佛光山開山二十七年來,承信眾們長期護持,已培育比丘、比丘尼千人以上,其中或在海內外弘法,或在國內外深造,而在佛教學院精勤修學者,也有六百多人。為感謝諸位檀信長期捐獻道糧供養僧眾,因此特別舉辦「道糧齋僧功德回向法會」,將功德回向給各位檀信七世父母宗親福慧增長。
臺中市長林柏榕先生也在會中致詞,讚歎佛法是社會的一股清流,林柏榕市長為佛教市長,對佛教非常護持,信徒們也一樣很護持市長。
中午在東海道場用餐,餐後便北上普門寺。
第二十八屆國際自由宗教聯盟世界大會暨百周年世界宗教會議,自八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在印度南部有花園城市之稱的邦加羅爾市召開,本山是該聯盟的團體會員,因此派遣滿華代表出席。據滿華報告︰此次參與會議的各國宗教代表有佛教、基督教、印度教、天主教、錫克教、回教、耆那教等近五百人參加,其中以美、英、日、韓籍人數最多。滿華在報告中,提到他出席此次會議的看法及心得︰
……「滿華奉常住之命,於上個月中旬抵印度參加國際自由宗教聯盟大會,開幕典禮時,各國代表舉旗繞場一周,由當地樂隊開導,十分熱鬧。此時欣見在印度參學一年多的佛光山信徒連惠妍、連惠從姊妹(她們從新德里趕來)。各國代表入席後,全體祈禱禮讚拉開序幕,接著由聯盟主席、祕書長、當地政要們致詞,會中並頒發史懷哲獎,及授證新會員,最後以宗教團體的唱頌禮成。
八天的行程安排緊湊充實,除每日一小時的早晚課誦外,尚有各宗教間的分組討論、家庭訪問、寺院參訪、西藏雪獅和民俗舞蹈表演。小組討論的主題內容有︰『衝突前後社區建立之宗教角色』、『建立信心、和平與公正之倫理精神能源』、『服務與團結』、『了解與合作之教育』、『與自然和諧相處』、『維護家庭和社會之慈悲與自由價值』、『分享世界倫理』、『未來宗教間關係之個人觀點』。
有一次在分組討論時,主持人臨時請我為大家結語,我就將國際佛光會的會員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用英文誦出,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豎耳聆聽。討論會結束後,英、日、美籍的與會人士,都向我圍聚,讚歎該偈的深廣意義及包容性,並要求我用中、英文逐字拼出,讓他們抄寫,以方便讀誦。
又有一次,在一場當地摩訶菩提協會新寺院破土典禮時,會長僧伽桑那(國際佛光會拉達克分會會長),邀請日本立正佼成會會長和韓國圓佛教代表致詞,(他們為摩訶菩提協會的功德主和贊助者),也要我代表佛光山講幾句話,我就把師父為信眾開示的『道場與信眾的關係』告訴他們,道場是︰
1.善友來往的聚會所 2.人生道路的加油站
3.修養靈性的安樂所 4.去除煩惱的清涼地
5.購買法寶的百貨店 6.悲智願行的學習處
我用英文為大家介紹,獲得了全場兩百多名人士的共鳴,大家法喜充滿溢於言表,此刻深深的體悟到師父的老婆心切,師父對佛光山傳燈學院教材的苦心編輯、佛教學院教育方針的擬定、弘講師的考核等等,無非是要徒眾們平時多方面充實,養深積厚,為日後在國際佛教的弘傳上,盡一份力量!
因為南傳佛教一直尚未廣開方便法門,讓女眾們剃度(聽說南傳比丘尼戒法已失傳)。此次議程中,有很多與會人士頗關切女權問題(聯盟主席即為美國女士),而我又是大乘佛教唯一出席的比丘尼,因此從上飛機往孟買的那一刻起,我便成為大會的焦點之一,不時有人要求拍照(比丘尼的見證者)。再加上上述二次的即席開示,給人印象深刻,立刻便有《朝日新聞》、共同通信社、佼成出版社、佛教時代社等報社雜誌訪問我有關我的學佛因緣、我對佛教未來前途的看法等等。在佛光山我只不過是個還在學習的學僧,但是一旦出門在外,卻成為如此被重視的人物,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二十日黃昏,所有代表應省長之請,到他的官邸參加茶會,除備有精緻糕點外,另有由三十人組成的軍樂隊在旁演奏世界名曲,賓客莫不對此占地廣大、噴泉四布、花團錦簇的英國維多利亞式的花園建築讚賞不已。隨行的印籍義工卡普那小姐,不禁露出她的欣羡之情,因為她在印度住了四十五年,如果不是本次大會的因緣,是不可能踏進省長官邸一步的。這使我想起,監察院院長陳履安,將他父親靈骨奉安到佛光山,捐墓地為大眾公園之舉,實在是一強烈對比。
是晚,當地佛教大護法西瓦林格先生,邀請桑那會長、美籍里維博士(一九八九年曾到佛光山參加國際禪學會議)、韓國圓佛教代表朴女士、連惠妍、連惠從姊妹和我,到他位於鄉間的農場住宅作客,由於此農場環境優美,常有電影公司前來拍攝外景,西瓦林格先生目前正在加蓋一棟別館,希望能趕在年底前完工,以便師父訪印時下榻之用。席間,還提及今年十月中旬,將與桑那會長同行來臺,參加國際佛光會第二屆會員大會,屆時將會向師父表達,他想在邦市成立佛光會的心意,希望能如願。佛教在當地仍然是個弱勢團體,這種現象可由大會期間的二件事情看出︰
一、在早課時,所有宗教唱誦皆是坐著進行,唯獨唱英文聖歌時,全體被要求起立。早課後,我向主辦單位抗議這不平等的待遇,對方回答我的第一句話是︰『你來自何處?』我反詰宗教無地域之別時,負責單位才為自己的疏忽致歉,這使我想起孟子所云︰『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二、在參訪的寺院中,都備有午餐和大眾結緣,大會並給予補助。當地佛教寺院的代表摩訶菩提協會,卻沒有得到補助,阿難達法師為此曾向大會交涉,卻得不到要領,而顯得無奈。我就自告奮勇的以「觀光客」身分,為大家介紹摩訶菩提協會服務項目及困境,請大家表現「施即受」的具體行動,來鼓勵協會的工作。隨即有一院童持缽讓大家自由發心,居然也小有可觀。參訪後,有不少婦女前來和我握手,對我拔刀相助之舉,表示致謝。『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吟詩』,佛教要團結,才有前途,師訓在耳不敢忘記!
大會閉幕後,我便轉機,開始我的朝聖之旅。自瓦拉納西機場出關時,就見到鹿野苑中華佛寺的慧性法師,真感謝他來接機。當他獲悉我因返臺機位難求,必須縮短行程時,便爭取時間,以嚮導身分,帶我坐上來回須十一個小時的火車,去朝禮聖地菩提迦耶。一路上塵土飛揚,但見『黃金』鋪地,兒童多數赤身露體,伸手乞討,成人則遊蕩街頭。聖牛除了昂首闊步於市街外,火車站內到處見到牠們穿梭,候車室和月臺橫臥著等車的人,對聖牛的遊走視若無睹,照睡不誤,旅客卻寸步難行!
深夜十一時許,終於來到菩提迦耶,大塔的兩位住持,目前仍在外雲遊(今年上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