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3/1-1994/8) 《星雲日記(1993/1~1994/8)》
Hsing Yun Diary 26 - Managing Causes and Conditions: Helpful Conditions in Life 星雲日記26~把握因緣 人生的助緣(1993/12/16~1993/12/3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26~把握因緣 ■人生的助緣(1993/12/16~1993/12/31)逆境是磨練意志的大洪爐,
困苦是完成人格的增上緣,
信心是達到目標的原動力,
理想是建設人生的指南針。
菁華語錄
◎佛法重在懂得轉苦為樂、轉迷為悟、轉染為淨,修行功夫在一「轉」字。
◎金錢會流失,名位有上下,真正的財富是健康、般若、智慧、平安、信仰。
◎非因尋討經論,不虛燃一燈;非因瞻禮聖容,不虛行一步;未嘗因利說一句法;未嘗因法受一毫財。
◎念佛不是求死,而是求生。念佛往生,是找出無限生命的延續,而不是一世生命的終結。
◎念佛最重要的是,以正念對治妄念,以無念對治正念,最終以不動心的念,念而不念,不念而念。
◎無事時應有明淨的心,有事時應有堅定的心,
得意時應有淡泊的心、失意時應有舒泰的心。
◎語言重在流利更重在得體,衣著重在樸素更重在實用,
文章重在通暢更重在內容,表達重在明白更重在真誠。
◎每一時間都是黎明,每一挑戰都是機會,
每一逆境都是考驗,每一善行都是創造。
◎修行,要將心武裝起來,與八萬四千煩惱賊作戰,不要與煩惱為伍。
◎你相信因果,因果在你的生活中受用;你相信慈悲,慈悲在你的生活中受用。三皈、五戒、六度、十善亦同,這些都
是人間佛教。
十二月 十六日 星期四
為籌募佛光大學的建校基金,我把近二、三十年來,一些名家送給我的字畫、紀念品、古董、佛教法物等全部集中起來,希望舉行一次義賣會。唯恐發心義買的信眾買到假貨,因此請了一些名家,在臺北道場逐一審視即將義賣的書法字畫。
在我收藏的這些字畫中,作者分別有敦煌壁畫權威張大千、精書法篆刻的吳平、專書篆刻與大筆花鳥的陳丹誠、有「梅聖」之稱的陶伯壽、國立藝專教授任博悟、臨摹及寫生功力深厚的陳雋甫、外號「半僧」的呂佛庭、上海書院院長程十髮,其他還有何懷碩、王蓮、葉公超、郎靜山、王雲五、袁守謙、董開章、朱雲等人的作品。
今天發心前來評鑑的名家有︰故宮博物院顧問何浩天、故宮博物院登錄處處長佘城、鑑定名家李葉霜、名畫家邵幼軒、鴻展藝術畫廊負責人吳峰彰、雍雅堂負責人賴宏田、中山大學教授章金生、顏允進、收藏家白省三、中華文物協會理事陳筱君、華興棒球教練方水泉等多人。
在國立歷史博物館服務達三十一年歷史的何浩天先生,對名家名畫的定義是,「名」字是用苦工累積的,是在不動心下慢慢熬鍊出來的,因此「名」家、「名」畫是在「名」功下得到價位。有名氣的作家其作品自然價值不貲,有些人選字畫倒不如說是選作者。何先生曾在美國協助薛光前教授創辦聖若望大學,對佛光山籌辦的佛光大學表示支持,因為教育是國家之本,教育進步了,文化自然提升;文化水準要提高,自然要在教育上紮根。何先生樂見佛光大學早日招生。他在歷史博物館任職期間,日夜都駐守在館內,對書畫有著濃厚的感情,對作品鑑賞更有其獨特眼光,只是在工作職權範圍內,為避譏嫌,三十多年來至離開歷史博物館崗位,不曾買過一幅畫,反而在移交時,替博物館增加了一百二十九幅張大千的畫,這種不為金銀財寶所動的情操,比那些名畫更值得大家珍惜。
畫家邵幼軒女士,早在佛光山開山之初,就曾送畫給我,遺憾的是已被雅賊所取,邵女士應允,會再畫一張送我,我要把它捐出來義賣,以籌建佛光大學。
名鑑定家李葉霜先生在民國四十三年左右(一九五四),曾在臺北編《學生雜誌》,印象中,在投稿群裡,有一位署名「釋星雲」的作者,寫的新詩不曾被退過稿。李先生今向我求證,表示有存檔,願意影印一份給我。
在所有的字畫中,最被看好的是一幅民國六十七年(一九七八)張大千到佛光山時,親自送我的一幅墨荷,據行家們估計,其價值至少在千萬以上。在今天提供給名家評鑑的近二百多件作品中,真蹟占了一半,另一半雖非真蹟,但其畫工及布局皆屬上乘,於是就有人問我︰「大師您怎麼捨得拿出來義賣?這些都很值得收藏的!」
回想二十多年前,佛光山在開山之際,承馬壽華和王雲五先生好意,替我募集了二百多幅書畫,希望義賣作為佛光山建寺基金,我雖不懂字畫,但卻知道得之不易,捨不得義賣,就全部收存起來,備為日後有陳列館時,可以展示。後來因弟子們不會收存,也不懂珍惜,每搬一次家,不是破損就是遺失,甚為可惜!此次之所以願把我所有的字畫提供出來義賣,一方面當然是為成就佛光大學的建校,另一方面則希望識貨者能珍藏這些字畫。主要動機還是在拋磚引玉,提醒大家一起來關心佛光大學的建校。
琉璃工房的負責人張毅、楊惠珊在參觀義賣的字畫後,表示願意捐出一尊琉璃工房製作的佛像,給佛光大學義賣。談及當初,他們創辦琉璃工房的動機,乃因看了《藥師經》中,藥師琉璃光如來全身透明的意境。又想中國向來都不曾用水晶玻璃做過東西,因此才發心創辦琉璃工房。連一點雕刻概念都沒有的楊惠珊,每天清晨六時就到鶯歌開始摸泥土做石膏,在實驗階段,只要一打開窰爐,裡面盡是破碎的東西,連窰爐都有燒壞的紀錄,前後將近有四年時間,每一天都覺得再也做不下去了,但實在已無退路,只好硬著頭皮做下去,才有今天的琉璃工房。張毅先生還說道,琉璃工房的作品,現已在世界各地展出,但他家院子裡,卻堆積著一大堆破損的成品,此似乎也是一種激勵!
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功。
華興棒球教練方水泉先生,今也提供了二個球,上面分別有陳大豐和郭源治的親手簽名,要給佛光大學義賣。
此次,有關佛光大學義賣事宜,本山委託《中國時報》社會服務部總經理吳林林小姐策畫,期望屆時十方信眾大家都能一起來共襄盛舉。
十二月 十七日 星期五
為免信徒南北往返,佛經講座分成南北兩個梯次,北區的《佛遺教三經》將從今晚起,以開大座方式,一連三天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行。
監察院陳履安院長、營建署潘禮門署長、出入境汪元仁局長,立委潘維剛、西班牙駐華辦事處路培基主任、國父紀念館高崇雲館長等,皆是今晚座上嘉賓。
陳履安院長在致辭中說道︰「在親近大師的這一年多來,讓我學習了很多,大師弘法有四個基本信念,就是給人希望、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凡事都在給人,可見大師心量之大、心胸之開放,在此寒流來臨之際,能在此祥和氣氛中聞法,是一大福報,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珍惜這個緣分。」
今晚宣說的講題是《佛說八大人覺經》。
十時二十分,回到普門寺和徒眾們小參,大家就今晚的內容說出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句話,彼此分享--
◎人間佛教就是大乘佛教。
◎「苦」是人生真相,可以成為我們的逆增上緣。
◎不懂「空」的道理,才會與人斤斤計較。
◎體會真實的我,是必須要透過修行的。
◎身體不是我們的,身體之外還有一個不死的生命,才是我們的。
◎佛法重在懂得轉苦為樂、轉迷為悟、轉染為淨,修行功夫在一「轉」字。
◎世界上無一單獨存在東西,都是因緣和合而成。
◎身為苦本,苦因有身,人要離欲才會自在。
◎戒律是一種對人對己的包容。
◎人要安住在滿足中。
◎學道者什麼都可以失去,唯有慈悲,不可捨棄。
◎聞法、思法、修法,可以幫助我們開智慧。
◎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可用智慧去改變。
◎佛教的無常給我們人生很多美好希望。
◎篤信因果者,必定是有道德的人。
◎工作是良藥,信仰是良藥。
◎心地富有者,滴水之恩湧泉以報;怨恨別人者,其心中必定貧窮。
◎以出家人戒律來要求在家信眾,是致使中國佛教衰微的原因。
◎人生任何快樂,都不及滿足的快樂。
◎金錢會流失,名位有上下,真正的財富是健康、般若、智慧、平安、信仰。
◎享有比占有更快樂自在。
◎比虛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故能「心包太虛」。
◎知苦而懂得求道,歷代高僧大德皆以「苦」為修持法門。
◎合理的財富叫淨財,反之叫不淨財。金錢可以擁有,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我非有錢而是不要錢,在安貧守道中才富貴。
◎臨就寢時,打電話給陳履安院長,請院長明早八時,到普門寺用餐,更請院長不要太準時,準備要出門時再來
即可,院長聽了哈哈大笑!
十二月 十八日 星期六
本山為籌建古今名家百人碑林,日前委託書法教學研究學會理事長潘慶忠先生,代為邀請國內知名大書法家。上午十時,在普門寺會議廳,由我向大家解說佛光山對碑林的籌建計畫,希望大家不吝提供作品,共同來成就此盛舉。今天前來參與座談的名家有︰文學博士何志浩、書道學會理事長杜忠誥、中華標準草書學會理事長李普同、基隆書道會理事長蔣孟樑、中華民國篆刻學會理事長梁乃予、中華民國書法學會理事長張炳煌、中華書畫印藝學會理事長張建富等三十多位。
碑林作品的原稿,會典藏於本山佛教文物陳列館內,除經常展出外,更將製作專輯,並提供給國際佛光會海內外各分會或協會,巡迴展出。任何偉大的硬體建築,必須具有文字的內涵精神,才能相映成彰。文字般若的影響和貢獻,可為歷史留下見證。希望佛光山籌建碑林的計畫,能獲得書法界名家們的共鳴和支持。
佛光大學籌備處主任慈惠,邀請我出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務規畫諮詢會議」,希望我能提供一些建議。
會議上除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外,在座的學者專家有︰中央大學校長余傳韜、立法委員吳東昇、蔣經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亦園、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院士杜正勝、中央圖書館館長曾濟群、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以及來自香港的學者盧瑋鸞女士。
我對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原本的理想,是想設中文研究所、中文系、哲學系、大眾傳播系、管理學系、外文系、藝術系、影劇系等,走精緻路線,每班十六人至三十人,因為人數少可增加師生間情誼;校舍園林化,可在樹下花園內上課;科系以純社會的,非宗教為主;對人文氣質風氣的建立、師資的號召力、學生宿舍的規畫等等,都是我關心的問題。在學院興建時期,我很誠意地聽取大家的寶貴意見!
晚七時三十分,於國父紀念館續講《佛說遺教經》。郝柏村資政今前來聞法,並對信眾們致辭道︰「今天是我第一次參加開大座方式的佛經講座,學道者若能從出世的修持轉為入世的現實之情,可以有更大的貢獻。本人對佛學所知有限,但知道一個人慈悲為懷、不愧於心的時候,就可以到極樂世界。佛經的道理可以幫助我們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對我們整個國家社會有更大的安定作用!在此對星雲大師愛社會愛人類的心表示崇高敬意!」
演講完畢,回普門寺繼續和徒眾們進行小參,今日的主題是講座內容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有的人在法的觀念上不平等,因此產生執著。
◎我一生行事作風在於集體創作。
◎學佛最大好處是超越神權。
◎學佛要學佛的慈悲、般若、智慧、安住、解脫、自在、忍辱、而非神通。
◎最不聽我們的話的是我們自己的心。
◎面對信徒沒有所謂歡喜不歡喜。
◎佛一生崇尚和平,不喜與人鬥爭。
◎非因尋討經論,不虛燃一燈;非因瞻禮聖容,不虛行一步;未嘗因利說一句法;未嘗因法受一毫財。
◎菩薩悲心,走路不敢用力,怕踩痛大地;說話不敢大聲,怕震動眾生;不敢亂丟東西,怕污染了山河。
◎修行,要將心武裝起來,與八萬四千煩惱賊作戰,不要與煩惱為伍。
◎忍耐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力量最大。
◎慚恥之服,無上莊嚴。
◎佛如良醫,應病予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佛如善導,導人善路,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要約束自己身心,因為不經磨練,不能成功。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聽了徒眾們的心得報告,我講了一則惡習難改的故事,作為大家的警誡--
有一隻毒蠍想過河,但不會游泳,就請岸邊的一隻烏龜,背牠過河。
烏龜說︰「我背你過河?萬一你咬了我一口,我不是沒命嗎?」
毒蠍回答說︰「我咬你對我也沒有好處,萬一你中毒沉到河裡,我不是也一樣沒命嗎?」
烏龜想想也對,就背毒蠍過河。在河中央時,毒蠍還是忍不住咬了烏龜一口。烏龜中毒痛苦的呻吟道︰「早說過不背你的,你不守信用還是咬了我。」
毒蠍愧疚地說︰「對不起!我不是有心的,只是我咬人已成習慣了,在不知不覺中,忍不住就咬了你。」
烏龜終於與毒蠍雙雙滅頂。煩惱易斷,惡習難除,平時養成良好的習性,是何其的重要呀!
十二月 十九日 星期日
下午二時,在國父紀念館主持國際佛光會勝鬘分會、臺北女青年分會、新店分會、埔墘分會、土城分會、樹林分會、冬山分會、頭城分會等八個分會的聯合成立大會。
立委劉炳華、國大石瓊文、宜蘭縣議員林昌明,都在旁觀禮。立委劉炳華先生在致辭時,自稱是佛光會會員,非常歡迎有志者能成立分會,加入會員,一起為社區淨化而努力。
四時,為三千多名信眾舉行甘露灌頂皈依三寶典禮,為發心皈依的信眾們開示道︰
皈依是信仰佛教的初步,一個人對佛教有了信仰,必須經過一個儀式的證明--三皈依。
「皈」同「歸」字,皈有反黑為白之意思,在未接受佛教以前,是以世間心行世間事;接受佛教以後,是以真善美的心,去行真善美的事,故皈依有使人心向善的作用。
皈依是要以整個身心,去信仰三寶,依佛與僧的無上道德智慧為我們做人的模範;要以法所示的道理,為我們處事軌則。依仗三寶就好像子依母、民依王、怯依勇、跛依杖、溺依船。我們身心有所皈向,生命就有了依靠,精神就可以提升。
皈依是要盡形壽,而非一時的。皈依是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寶,因此叫三皈依,而不是--
一皈︰只知拜佛或信任經典,或信任出家法師。
二皈︰只知拜佛、誦經,不敬僧寶,或只信其中二者。
三皈︰皈依僧,是皈依僧團,而非只拜一個師父。
佛如良醫,可以診療眾生各種不同的煩惱病;法如妙藥,可以啟示我們人生的正道,以及如何離苦得樂;僧如看護,可以引導我們走向正信。皈依三寶,我們的身心才能平安快樂,因此皈依時三缺一不可。皈依佛法僧三寶之後,進而要皈依我們的自性三寶--
念念覺悟道理,不生迷惑,是皈依自性佛。
念念守著正當道理,不起各種邪見,是皈依自性法。
念念清淨,不貪可愛之物或境界,是皈依自性僧。
對三寶認識以後,信仰才有一定的標準與對象,才不會盲修瞎鍊,走入歧途。
晚七時三十分,續講《佛說四十二章經》。
社工會鍾榮吉主任在講座前,和信眾們見面時表示︰
「在臺北忙了一天,在此下班時分,還有二千多名虔誠的佛教徒,在國父紀念館聽經聞法,多麼令人感動。佛光山星雲大師將佛法弘傳到每個角落,又培養人才,促進社會和諧,其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能有系統的一連三天介紹佛經,在現今的社會,是很難得的機會。謹代表大家向大師致最高謝意!」
潘維剛立委說︰「大家都很有福報,才能聚在一起聞法,我願在自己工作職責內,發更大的心,做更多的事,來報答愛護我、支持我的信眾。也期望大家一起來關心佛光大學的籌建,每一個人都能盡一份心。」
三天的佛經講座,終於在今天圓滿。此次講座因為有第一的司儀胡秀卿小姐、第一的臺語翻譯慈惠法師、第一的板書依空法師、第一的知賓慈莊法師、第一的布置慈容法師、第一的服務普門寺金剛、第一的引導普門寺女青年會、第一的場地國父紀念館、第一的聽眾各位大家,所以才能如此圓滿,願一切功德回向給大家增福增慧!
臺下有一位觀眾喊道︰「還有講經第一的大師!」
我回答道︰「我不是第一,我是一個。」
今晚講座時,慈惠把「毒蠍」翻譯成「四腳蛇」。小參時,沙彌們為此一直放不下,一再表明毒蠍不是四腳蛇,彼此爭相發言,糾纏不清,大家都為他們那股「真理越辯越明」的認真神情而莞爾動容。
十二月 二十日 星期一
本山三十多年的信徒,也是國際佛光會中山分會會長趙時中先生,因病住院,上午特前往榮總醫院探望。
這次的佛經講座承蒙總統府資政郝柏村、監察院長陳履安、中央社工會主任鍾榮吉、出入境管理局局長汪元仁、營建署署長潘禮門、教育局局長王維仁、立委潘維剛、西班牙駐華辦事處主任路培基、臺灣駐日代表柯士勇、國父紀念館館長高崇雲等貴賓,做不請之友前來聞法,給我們莫大的鼓勵!
我在國父紀念館舉行佛學講座,前後已有十七年。對於這裡的環境設備都非常熟悉,館長高崇雲先生很好意的要我把明年和後年的講座日期定下來,真希望屆時他還在任內。
有幾個人的話,讓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潘維剛︰「我父母、先生、娘家都是基督徒,全家只有我一個人信佛教,並且我會很光榮的向大家介紹星雲大師是我的師父,親近師父是我最大的快樂。我是在市議員任內,先跟大師結緣後,才開始與佛教結緣,從中受益良多,也能體會到師父的弘願︰『佛光普照三千界 法水長流五大洲』,這才是佛教徒的基本行儀。師父培養了很多人才,這是佛教最大的資產。
從師父身上,我學到很多,如︰『天下沒有非我不可的事』、『人忙心不忙』、『心甘情願就不會辛苦』……。
國際佛光會頒給我『檀講師』,我很慚愧沒有好好看些佛書。不過,我會在我的工作範圍內儘量照顧大家,服務社會。更會把我這三天來,所聽聞的佛法,轉述給朋友聽。對佛法我學習得不夠,但我會用心的去深入。」
胡秀卿︰「感謝這十七年來,師父在國父紀念館講座時,都由我擔任司儀,這對我而言是一份殊榮。為了扮好自己的角色,每次上臺前我都靜心的全神貫注,這也是一種修行。
講座圓滿後,那股法喜就會維持一段很長很長的時間,我雖然很少有時間跟隨在師父身邊,但是與師父以心印心,不必太多的表達與發露,就能與師父相應。如果說我是千里馬的話,那師父就是伯樂,師父懂得用我,而讓我的專長得以發揮,我比任何一匹千里馬都幸運,因為世上的伯樂並不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其實早在我十三歲那年,煮雲法師帶我到壽山寺時,師父就送我一本《十大弟子傳》,那時就跟師父結緣了。我只請求師父再讓我擔任十三年司儀,剛好滿三十年,我就可以準備退休了。」
來自香港的德國籍Kah Uth先生,是香港廣播界名人葉麗玲的先生,葉小姐是我講演集廣東話的翻譯者,Kah Uth先生則將我的小叢書翻譯成德文,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講座時,就很虔誠的參加;雖然他聽不懂國語,但很喜歡講座氣氛,三天的佛經講座,沒有一天缺席。
法國來的馮文瑋小姐︰「大師是我的佛法老師,我會把我所學到的佛法,帶到世界各地去傳播。」
天主教徒的李先生︰「我是天主教徒,但講座給我體會較深的是,除了信佛外還要學佛;得到法要知道供養;邪信不如不信,不信不如迷信,迷信不如正信,正信學佛不如行佛,行佛不如成佛!」
聽了大家這些言論,我自己也有幾句話︰我很感謝我早期的弟子對我的服從,和對我的反對,人總要有不同意見,不可一味盲從,不同的意見不要緊,但要說出來,只要有理,我都會接受的。
傍晚時分,回到佛光山。
十二月 二十一日 星期二
新聞局公共電視「和風煦日」節目,今天來山拍攝外景,我接受製作人桑希森先生的訪問,簡答如下--
佛光山的宗旨有四點︰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對於這四項,佛光山目前都已做得很有成果。
在教育方面,佛光山做了如下的工作︰
一、僧伽教育,佛光山僧伽教育體制設有︰
1.僧伽教育研究委員會,為教育院之決策機構,主管研討有關僧伽教育之重大問題。其下又分有︰僧伽教育推展
小組、教材編纂小組、教學研究小組。
2.中國佛教研究院,招收研究員與研究生,通過考核者,授予佛學博士、碩士學位。
3.佛光山叢林學院,下又分有︰
國際學部--設有英文佛學班、日文佛學班及外籍學生輔導班。
男眾學部--設有本山男眾學部、北海男眾學部和美國西來學部。
女眾學部--設有本山女眾學部、基隆女子佛學院和洛杉磯西來學部。
東方佛教學院--設有本山大覺學園(含沙彌學園)、彰化福山學園和嘉義圓福學園。
進修學部--是為佛光山派下各單位職事在職進修而設,進修的內容有法務行政能力的進修,佛法義理的
研修和行門修學之指導。
4.傳授三壇大戒,為端正僧眾身心,增益僧眾戒定慧三學,先後建戒壇,傳授萬佛三壇大戒,對僧眾之信心、
道心、律儀、五堂功課、佛事懺儀等,施予嚴格的訓練。
二、社會教育,本山同時致力的各項社會教育有︰
1.兒童教育--佛光山派下的幼稚園有宜蘭慈愛幼稚園、臺南慈航幼稚園、善化慧慈幼稚園、佛光山普門幼稚
園。
另外成立有「佛光山幼稚教育發展中心」,從民國四十五年(一九五六)起,三十多年來,有近
三萬名結業生。
2.中學教育--佛光山本著佛陀救世精神,融和教育理想、大慈平等、博愛無私為宗旨,而創設普門中學(普渡
一切眾生之門),是一所綜合中學,設有國中部和高中部,曾榮獲教育廳多次表揚及有「無缺點
學校」之譽。
3.大學教育--西來大學設於美國加州哈仙達崗區的西來寺內,一九九 年向美國政府申請立案,被評審為「極
優良之大學」,宗教學系已開始招生上課。除大學部外並有研究所,可頒發學士、碩士和博士等
學位。位於宜蘭礁溪的佛光大學,已獲教育廳通過立案,目前正在積極籌畫中。
4.成人教育--為提升信眾對佛學的認識,佛光山於民國七十三年(一九八四),於全省各別分院,首創都市佛
學院,讓在家信眾於公餘時,有機會進修佛學。其課程與一般佛學院相同,重在解行合一,只是
課程較少,上課時間都利用假日與晚間,十年來,先後計有七千餘人結業。
此外,本山為因應不同層次信眾的要求,辦有信徒講習會、教師佛學夏令營、大專佛學夏令營、親子夏令營、
媽媽夏令營、短期出家修道會等,讓信眾在假期間,依需要而接受佛學教育。
5.技藝教育--本山除了佛學修持的傳授外,也有一套完備的技藝教育計畫,配合信眾的興趣和實際需求,聘請
名師專家,授以特殊技能,或培養一技之長,如︰素食烹飪班、插花研習班、婦女合唱團、中國
結藝研習班、書法研習班、繪畫研習班、青年合唱團等。
在文化方面,佛光山則做了以下的工作︰
一、佛光山編藏處︰過去的許多佛典藏經深奧,名相術語繁多,並且編排古板,使一些有心研究佛學者,不得其門而入。佛光山因此於民國六十六年(一九七七)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將藏經重新整理,分段、標點、考訂、注釋,並作經題解說、索引。佛光大藏經計分十六類(藏),其中阿含藏四部(十四冊)已全部出齊,並有二冊附錄及一冊索引,總共十七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