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3/1-1994/8) 《星雲日記(1993/1~1994/8)》
Hsing Yun Diary 30 - The Marathon of Life: One Sentence 星雲日記30~人生的馬拉松 一句話(1994/7/1~1994/7/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30~人生的馬拉松 ■一句話(1994/7/1~1994/7/15)現代人常常以一句話來判斷生死,往往以一句話否定一切。有工作能力的人,千萬不要因一句話而挫折不起,也不要因一句話而心存芥蒂;經得起挫折失敗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菁華語錄
◎學佛,就是要開發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具,誠懇地剖析自己、認識自己。
◎隨緣是最好的性格,能隨順因緣,不計較、不比較、不執著,這就是佛法。
◎一個偉大的人,要能做一個箱子,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當前進時前進,當後退時後退。
◎佛法中的慈悲,就是當沒有人願意做的時候,我們就要奉獻;而已經有人在做了,我們就讓賢。
◎少年的時候要修理自己,青年的時候要改變自己,
壯年的時候要擴大自己,老年的時候要圓滿自己。
◎坐禪要先從生活教育開始,生活中的搬柴運水就是所謂的「禪」。
◎我們不要小看自己,應該胸懷大志。尤其在成長過程中,不要因一時的挫折而懷憂喪志,也不要因一時的榮寵而志得
意滿,應該把眼光放遠,如此才能成就大事。
◎人生前面的世界只是一半,在退讓當中,往後一看,還是有美好的世界。
七月 一日 星期五
上午,應王艾倫和旅美中國美術家協會之邀,與內政部長吳伯雄、旅美中國畫家訪問團團長丁紹光、文化推展協會理事長李宗慧和國立藝術館館長張俊傑,為今天起在中正國家藝廊展出的盛大聯展主持剪綵儀式。
這次展出的主要是丁紹光、郭選昌、何能、姜旗、楊越、馬驍、簡繁、趙宏、左夫、官其格、楊知行等人的作品,幅幅精彩,引人入勝。尤其是開創雲南畫派的世界著名華人畫家丁紹光,他以中國民間生活為題材,運用強烈對比色澤的精細描繪風格,呈現無比的裝飾之美。其他的作品有的造型誇張、有的筆觸大膽、有的創意十足、有的抽象寓意、有的風格不凡,多姿多彩,各有特色。
致辭中,承蒙吳部長對我的讚美,說我是一位文化藝術的有力推動者,並以開闊的心胸、遠大的目光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而努力。最近,我每至一地,出席各種宴會、場合,幾乎主要貴賓的致辭都是在讚歎我。像章金生畫展、佛教藝術展、高雄市長的宴會、基隆女子高中的講演,甚至黃益三公子的佛化婚禮等等,到場的貴賓都對我讚不絕口。我除了感謝之外,不免覺得連佛化婚禮也是以我為主題在談論,令人有點啼笑皆非。
數月前,本山信徒總代表陳履安院長曾一再向我提起,希望能參訪佛光山別分院,了解各寺的歷史與創建的因緣。為了這次環島參訪,我一直計畫安排,終於在七月一日、二日、三日抽出三天的空檔,展開了意義深遠的弘法修行之旅。
三天的參訪行程大致如下--
第一天︰仁愛之家、圓明寺、雷音寺、黃英吉校長家、花蓮女中、光復糖廠。
第二天︰玉里鎮公所、臺東禪淨中心、小港講堂、普賢寺。
第三天︰臺南講堂、福國寺、慧慈寺、新營講堂、員林講堂、彰化講堂、頭份禪淨中心、新竹法寶寺、桃園講堂。
畫展剪綵儀式後,我們就由臺北出發,中午十二時半,到達了參訪的第一站--宜蘭仁愛之家。
仁愛之家經過依融、紹覺二人的悉心規畫,設備環境越來越完善,新建的大雄寶殿雄偉壯觀,氣派非凡。
跨進大門,大殿中撞鐘擂鼓,老信徒楊梓濱、林清志、張肇、郭成昌、張清標、林秀美、李朝樹、林朝來、黃金旺等人列隊歡迎。稍作休息,用過宜蘭的名產燜花生、糕點、蓮霧等小吃,隨即前往第二站--圓明寺。
在圓明寺禮佛、用餐後,我們到了熟悉而令人懷念的雷音寺。宜蘭縣長游錫堃、市長林建榮、縣黨部執行長郭欽、前國大代表葉英傑及信眾三百餘人均在大門口恭候迎接。從親切的問候和熱誠的笑臉中,我彷彿回到了四十年前的老家。與信眾簡短談話後,下午三時,開始向東部前進。
沿途,經過蜿蜒曲折的蘇花公路,看見海面平滑得像一塊絲綢,在天空的映射下閃閃發光,我聞著海面飄來清新潮濕的空氣,精神頓時清爽了許多。車子又在長滿蒼松翠柏的山坡上慢慢地滑行,一邊F山疊翠,峰巒起伏,另一邊碧光倒影,水天一色,又是一種全新的感受。
下午六時許,抵達花蓮四維高中黃英吉校長府上。黃校長平常稱學生為愛徒,他也喜歡我直呼他愛徒。在客廳的正中央,他掛了蔣經國與李登輝總統的照片,自從他學佛後,便將我的相片放在兩位總統的中間。此外,黃校長也非常珍惜與佛光會或本山有關的東西,舉凡佛光會理事證書、佛學會考花蓮區主任委員的聘書、佛光山寄給他的賀卡、他參加活動所掛的名牌、紀念章……,點點滴滴他都將之整齊地置放在客廳的玻璃櫥櫃裡,黃校長惜緣用心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為了表達對陳院長蒞臨花蓮的最高敬意,黃校長特地發動了全校老師來歡迎接待,同時也邀請了花蓮縣長王慶豐、國民黨花蓮縣黨部主委李培生、前花蓮縣長吳國棟、省府顧問俞傳旺、高等法院院長金欽公、地方法院院長李文成、省立花蓮醫院院長鄒永宏、前院長王英俊、花蓮警察局長張琪、空軍東部指揮官陳盛文、花蓮女中校長楊寶琴等人一同參加晚上的歡迎晚宴。
席間,空軍陳指揮官說,花蓮有三好︰一風景好、二空氣好、三人情好。王縣長接著又補充道,沒有來過花蓮的人想來,來過花蓮的人想再來,現住花蓮的人不想離開。
的確,花蓮是個可愛的地方。像花蓮女中,特地為我和陳院長講演的會場安裝了冷氣,遠近的居民聞訊也統統趕來聆聽佛法。晚上七時三十分,我、陳院長和孫春華老師三人分別以「快樂在哪裡」、「開發自己的心」、「修學菩薩行」與三千多位花蓮的聽眾結下了一次殊勝難得的法緣。
晚,宿於光復糖廠。
七月 二日 星期六
昨晚,到糖廠掛單的時候已是深夜十一時。廠長和副廠長暨招待所的服務員為我們安排了房間,就請大家早點休息。
清晨四時,站在窗前,欣賞四周黎明的景色。迷離的夜色,氤氳的霧氣,淡淡的,飄飄然。遠處的山巒、房舍、樹木、花草彷彿都被輕輕地抹上了一層霧白,東邊的天際,仍有一彎明月,還有滿天點點星斗,雖然經過一個漫長的夜晚,尚未休息片刻,到了現在,依然在為孕育萬物的大地灑下一片清輝。漸漸地,雲翳退去,星星變淡,月亮也只剩下一痕,淡紅的晨曦慢慢地越來越濃,天亮了。
早上六時,廠長謝文崑和副廠長黃育鐘為我們準備了兩桌豐富的早餐,有地瓜稀飯、山東饅頭、百頁、豆腐、青菜、花生麵筋、竹筍等十幾道素菜。聽說為了準備這頓早餐,廚師在清晨五時就到菜市場買菜去了,面對這番熱誠殷勤,心中甚為過意不去。
七時三十分,謝廠長集合全廠四百餘位員工於三樓中正堂,請我和陳院長演講佛法。
演講中,院長以自己切身的體驗,娓娓地道出了他學佛後的改變。過去,他興趣廣泛,什麼都想學。在美國十五年,受到西方教育的影響,回國後,又開始學習一些中國事物。他喜歡讀書,也對江湖技藝產生興趣,如針灸、風水、算命、看相等,都認真地學過。此外,也學過下棋、潛水等各種活動,雖然朋友眾多,事業順利,但是回顧以前的生活,發現日子並不充實。他開始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並質疑自己到底要扮演何種角色。由於以前學電腦、電機的關係,遇到任何事都以學數學的經驗歸納、分析,學佛之後,才發現科學只是一個小框框而已。
院長又告訴大家,一般人只知保護自己,絕不肯把照妖鏡朝向自己,一旦事情發生時,認為問題一定出在別人身上,很少會檢討自己。而學佛,就是要開發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具,誠懇地剖析自己,認識自己。每一個人都有很多潛能,但必須要開發才能活得心安理得。平常學習去關懷別人,嚴格要求自己,時時檢查自己的心,不怨天尤人,踏實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如此,就能跳出人生的框框,享受身心舒暢的快樂。
自從坐禪學佛後,院長已經不再吃胃藥了,三十年的偏頭痛也不藥而癒,他不用出外度假,心就能靜下來;也不必在週末打高爾夫球,身體照樣可以放鬆,因為他現在懂得觀照自己的心,讓自己成為自己的醫生,用慧劍割除自己的惡習,勇敢地與百萬魔軍奮戰,降伏擾人的妄念。
最後,陳院長又謙虛地說,雖然學佛已經五年,至今仍然覺得自己是一名學生,他希望大家一起來學佛,發掘寶貴的自性。
聽了院長一番誠摰懇切的話,我覺得院長非常了不起,他從國科會主任委員、經濟部長、國防部長、一直到監察院長。期間,他參禪打坐,面對世間的富貴能夠不動心,凡事能夠舉重若輕,到任何地方亦能夠隨遇而安,難能可貴的是他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之事,這就是菩薩的行願,也是已開發內心寶藏的表現。
上午九時二十分,在玉里鎮長林惠敏的引領下,又在玉里鎮公所舉辦了一場講演。
四十年前,我曾經到過玉里,印象最深刻的是地方上有一座戲臺,人口不過三萬多人,許多年來我很想再來,今天終於能夠重遊故地,心中分外高興。昨天從臺北出發,讓我最感快慰的是玉里的聽眾最安靜也最整齊。
中午,抵達臺東禪淨中心,與身著黃色會服的三百多位佛光會幹部座談,蒞臨的貴賓包括臺東市長李靜芳、縣長陳建年、議長李忠憲、立法委員饒穎奇、省議員高崇熙及國大代表蘇玉龍等多人。
下午在小港講堂的講演也是人山人海,轟轟烈烈。
晚上,在高雄市長吳敦義、國大代表王文正及佛光會督導、會長等五百多人的歡迎下,我們到了普賢寺。剛好遇到週六念佛共修會,我就以十數修行法與大家一起共勉--
1.一心學佛 2.二諦圓融
3.三學增上 4.四恩總報
5.五戒受持 6.六度實踐
7.七財具足 8.八道共修
9.九品同登 10.十願圓滿
晚上,掛單於普賢寺。
七月 三日 星期日
轉眼,今天已是參訪的第三天了。
一早,我們由普賢寺出發,沿途經過臺南講堂、福國寺、慧慈寺、新營講堂、員林講堂、彰化講堂、頭份禪淨中心、新竹法寶寺,到終點站桃園講堂已是晚上八時多了。三天來,我們行走全省一千二百多公里,參與大小講演二十場,聽眾萬餘人。
這次行腳修行之旅,感觸最多的要算是陳院長了。每至一地,他看到蜂擁而至的信徒,都非常感動。
事實上,陳院長學佛的心路歷程也讓我非常感動,他學佛的指導老師孫春華為了去除他的我執,學習布施,就對他說︰「你家裡東西那麼多,何不清理一下,送給朋友?」院長照著做了,回家後立刻把五十多條領帶挑選了十幾條,分送親戚朋友,由於東西很多,做起來覺得並不困難。可是,孫老師說不行,全部都要送,雖然院長心中有點捨不得,但還是送了出去。
後來,孫老師又對他說,你們一生事業順利的人,往往不知民間疾苦。這句話若對一個做官的人來說,恐怕是最不願意聽到的了,因為每一個做官的人都認為自己愛民如己,而院長擔任公職多年,亦自覺踏實認真,可是經過認真反省,真正算得上關心的事情只有幾件而已。就這樣,院長變得更喜捨、慈悲、平易近人。我笑著對孫老師說,幾年來,你已經將陳院長雕塑成一尊菩薩了。
本山信徒總代表陳院長是信徒們學佛的楷模,而他行持的六度萬行更是每一個人學習的榜樣。
在布施方面,陳院長將價值十三億新臺幣的房子歸還政府,祖先留下來的古董、字畫統統用卡車送到佛光山,又把家中的禮物、自己的西裝、領帶、襪子、收藏的筆、瓶瓶罐罐的雜物全部送人結緣。如今,家裡的抽屜空了,院長反而越送越開心。
院長受持了三皈五戒,並且吃素多年,起初在他學佛的時候,兄弟家人均不贊成,但是經過院長的潛移默化,全家人都改變了對他學佛的觀感。弟弟陳履潔要辭去美商保險公司總經理的職務,加入佛光會做義工,大兒子歡歡喜喜地出家了,小兒子也已送去西藏研學佛法,太太深受其影響,以插花來莊嚴佛殿,就連他身邊的六位警官也都學佛了。由於院長的忍辱與耐心,家人現都沐浴在學佛的法喜之中。
三天的修行之旅已經結束,但是我們學佛的步伐仍不能鬆懈,遵循著佛陀的教誨,踏著佛陀的足跡,將真理的甘露遍布世間每個角落!
七月 四日 星期一
晨六時三十分,邀約了美國《世界日報》記者王艾倫、旅美中國美術家協會會長丁紹光及著名畫家馬驍共進早餐。
上午八時,為依昱之父賴昭德居士主持告別儀式。
回到臺北道場已十時,看見心定、慧傳、慧義、慧法、慧導等男眾學部的老師都在場,就請大家到會議室來,針對目前的教育方法,舉行座談。
我向大家表示,為何要辦一所思想與生活教育並重的佛光大學?是因為現在的大學走偏了方向,一個大家畢業的學生只有知識,沒有生活教育,連倒一杯茶的分寸拿捏都不會,因此,我覺得要從生活思想上去訓練學生。
記得過去有一部日本影片,內容描述孫悟空修行的過程,影片裡,唐三藏對孫悟空說︰「若要隨我學道,必須天天站在同一個地方一百天;站過之後,跪在那裡一百天;等跪過以後,舉起雙手一百天;然後浸到水裡一百天、身邊烤火一百天……,要經過這許許多多的考驗,我才要教你佛法。」孫悟空聽了,就依照唐三藏所講的話,一百天站著不動,一百天跪地不起,一百天高舉雙手,一百天浸在水裡……。經過了一個一百天、兩個一百天、十個一百天……,終於,孫悟空熬過了所有的一百天,這時,他也成道了。
現在的學生,正因為沒有孫悟空所歷練的一百天,才會禁不起、耐不住,甚至被太多的理由、太重的我執迷失了自己。如上述的一百天、一百天會訓練我們的力量,加強我們的意志。
在抗戰時期求學的我,學校停課,要替常住上山砍柴,採摘無花果;沒有老師,則要自我勉勵,要求自己讀書、要求自己禁語、要求自己閉目深思,唯有如此,學習才能成功。最近很多人到禪淨法堂報名參禪打坐,我覺得坐禪要先從生活教育開始,生活中的搬柴運水就是所謂的「禪」。在日本禪堂的花園,四周種滿了韓國草,日本人不用除草機,卻用手指一根一根地將枯草拔掉,為什麼?因為這不是機械的人生,實行禪心的人生就是要一點一滴地仔細去做。
古代許許多多禪宗的大祖師,都是由行堂、典座、司水、柴頭、飯頭等苦行出身。回顧我這一生,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成立了國際佛光會,在多少國家設立了多少分會,也沒有想過自己建立了多少別分院。唯一讓我引以為豪的是︰我在佛光山建立了一個籃球場,完成了畢生的志願。而且我煮過菜、擔過柴、挑過水……,做過種種艱辛的工作。只要看著別人吃過我煮的飯菜、喝過我泡的茶水就很高興。
我理想中的教育應該是--
1.生活要與信仰結合。 2.個人要與大眾結合。
3.理論要與事務結合。 4.學院要與常住結合。
七月 五日 星期二
每年七月,佛光山各級佛學院總有一批應屆結業生加入常住的弘法行列,今年即將結業的同學有一百一十人,分別是--
日文佛學院︰十二人(在家眾一人、出家眾十一人)
英文佛學院︰十二人(在家眾二人、出家眾十人)
經論教理班︰四十人(在家眾十四人、出家眾二十六人)
法務行政班︰四十六人(在家眾十一人、出家眾三十五人)
今天應教育院院長慈惠所請,分別和日文班及經論教理班的同學開示,希望對他們今後的發展方向有所指引,同時也聽聽他們對自己的人生規畫,乃至他們的理想與抱負。
當中有部分同學希望繼續讀研究部,有部分同學希望到文教單位奉獻所學,也有同學希望在慈善單位發心,更有人願意在法務、行政、佈教方面發揮所長。不管到哪個單位服務都好,只要每個人能衡量自己的能力、專長、志向,然後配合常住的需要去發揮便好。只不過有時候自己往往不認識自己,所以需要有一個善知識來點破、指引,這是最好的。
今天我告訴同學,實習期間不一定非要到哪個單位服務,甚至可以經過幾個單位多方學習,然後從中找出自己的方向。所以實習期間「隨緣」是很重要的,隨緣是最好的性格,能隨順因緣,不計較、不比較、不執著,這就是佛法。尤其我常說,做一個佛教徒,寧可做個庸庸碌碌的人,不要做個能幹而傷害佛教的人,我希望大家都能永遠保有這個原則。
緊鄰佛光山的臺灣擎天神公司,是專門以生產工礦實驗用炸藥為主的公司,上個月二十四日因工人處理廢料不慎引爆,波及鄰近民宅。基於保障居住安全的理由,大樹鄉民群起抗爭,希望擎天神公司早日遷廠。
今天晚上,前高雄縣長余陳月瑛、第一民主新聞電視有限公司董事長梁牧養,以及代表廠方的鄭健治總經理、代表大樹鄉民的黃登勇鄉長與農會理事長王水木等人,相約在佛光山進行協商。黃鄉長代表民意,提出三年內遷廠的要求,鄭總經理則以土地難覓為由,表示三年內遷廠有困難,於是談判陷入膠著。
此時正好我跟同學講話結束,得知上情,我覺得調解應該是互相尊重對方的意見,互相體諒對方的立場,而不是各執己見。因此我主動前往告訴黃鄉長,三年內遷廠事實上是有困難,因為從買地、開發、規畫到建廠,期間需經營建署、環保署評估、審核,三年的時間的確太匆促了。另外我對鄭總經理說,允諾遷廠就應該有動作,否則別說三年,就是給十年的時間也沒有用,有了行動,別人才會相信你的誠意。我建議雙方以五年為期,後面可以附加但書,如五年未能遷廠,每延後一年,由廠方提供一定的金錢回饋鄉民,如此逐年增加回饋金,直到遷廠為止。
至於土地的取得,有人主張「產業東移」,我覺得這並不是最好的安排,因為既然高雄縣不要,移到別的縣市也不會受人歡迎。因此我向余陳縣長建議,不如就在高雄縣的甲仙、六龜、桃源等偏遠山區尋找適當的地點,只要是於民有益,只要能把傷害降到最低,這就是最適當的地方了。我的話經過三方面的欣然同意,認為是最公正客觀,而且超然無私的建議,於是協調會至此終於獲得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走出協調會場,從祇園廳傳來陣陣的歌聲、笑聲與掌聲,原來是國際佛光會主辦的佛光青少年夏令營,有二百多名小朋友在祇園廳舉辦結營晚會。過去山上已經舉辦過好幾屆,我都因事不能參加,今天剛好有這個機緣,於是主動跟他們結緣。我覺得一般人對小孩子並不太重視,認為他們還沒有長大,其實在佛經中有所謂的四小不可輕--
1.小火不可輕︰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2.小龍不可輕︰小龍長大可以興雲作霧、呼風喚雨。
3.小王子不可輕︰王子長大可以發號施令統理萬民。
4.小沙彌不可輕︰小沙彌將來可以成為大法王,住持正法。
因此我勉勵小朋友們,不要小看自己,應該胸懷大志,尤其在成長過程中,不要因一時的挫折而懷憂喪志,也不要因一時的榮寵而志得意滿,應該把眼光放遠,如此才能成就大事。
與佛光青少年夏令營同時在山上舉辦的,還有本山與《中國時報》合辦的時代青年夏令營,今天晚上邀請陳履安院長做專題講演,本來預計九時半下課,因為學員發問踴躍,延到十時半才下課。課後院長與我談到目前青少年的諸多問題中,吸毒是一項很嚴重的問題,他再度引述馬英九部長的話︰杜絕毒害,宗教是一股很大的力量。因此院長除了自己經常到監獄佈教外,並建議佛光會派出專人來推行掃毒活動。
的確,煙毒對青少年身心戕害,至大且深,嚴重的話還可能導致亡家滅國,所以不容忽視。佛光會自去年起推行的「七誡運動」,第一條便是誡煙毒,再者是誡色情、誡暴力、誡賭博、誡偷盜、誡酗酒、誡惡口,希望藉著「七誡運動」的推行,能夠幫助政府共創一個安樂祥和的社會。
七月 六日 星期三
長久以來,心裡一直有個希望,就是把山上一些有志寫作的人集合起來,成立一個寫作書記室,共同從事佛教書籍的編纂、寫作,乃至資料的搜集等,期為千年萬載的佛教文化事業留下一些成績。
如今隨著如來殿即將竣工,終於有了適合的地方,今天早上特別撥空集合法堂書記室的人員,以及即將加入寫作行列的覺了、覺徹、妙圓、妙清、妙見、楊晴雯等同學,帶他們到如來殿看新辦公室,並說明未來的寫作方針,希望大家發揮集體創作的精神,共創佛教的文化事業。
下午三時,應信眾部之邀,為時代青年佛學夏令營的學員開示。聽永霖告訴我,大部分的學員是初次接觸佛法,對佛教有許多疑惑不解,於是我隨緣做了簡單的開示後,把時間留給大家發問,結果兩個小時一共提出了六十多個問題,諸如--
1.學佛有什麼好處、利益?
2.佛教與道教有何不同?
3.世上真有鬼神嗎?真有所謂的第三度空間嗎?
4.大師培育僧才的理念為何?
5.如何與不喜歡的人共處?
6.佛教對試管嬰兒、安樂死、墮胎的看法?
7.未來國際佛光總會會長有可能由在家眾擔任嗎?
8.皈依後可以用三牲祭拜祖先嗎?
9.學佛遭到家人反對怎麼辦?
10.在家修行與出家修行,何者為高?
11.佛教講神通嗎?
12.大、小乘佛教的沿革與發展?
13.禪宗與密宗的教義有何不同?
14.要如何生活才尊貴?
……
從問題中,可以看出他們經過幾天來的薰習,已經對佛教、對自己的信仰有了一份關心,不過最為大家所好奇的,仍是出家人應否參與政治的問題。
我說,只要我們翻開佛教史,就可以知道佛陀每日的生活,他經常周旋在南方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的宮中;到了北方,就進出於波斯匿王的府中,他經常在王宮中度化國王大臣們。佛陀度化眾生,有時是不捨棄一個眾生,有時則由上而下,他把上位的國王大臣度化了,舉國的人民自然就很容易信仰佛教了。我說,只可惜我沒有那個本領,否則我到美國把柯林頓總統度化了,美國信佛的人不是更多了嗎?
再說,中國的鳩摩羅什大師,在姚秦的逍遙園中翻譯經典;唐玄奘大師曾經三次隨唐高宗出巡。另外,歷史上也有僧官制度,如僧正、僧祿司等;此外,當過國師的出家人便有好幾十人。乃至到了近代,太虛大師主張「問政不干治」等,這都說明了佛教與政治的密切關係。
不過到了今天,我從來沒有在政治上有過什麼請求,或者得到什麼利益。例如我建佛光山,政府從來沒有補助我一塊錢,是在建好以後,有一些政府官員上山,受到我們的招待,而他們也希望對佛光山有所回饋、幫忙。不過我認為,我們有佛教的信徒,並不刻意要求政治上的協助,我們希望能夠關懷社會,關懷國家,所謂慈悲度眾是不應該捨棄任何一個眾生的,所以我雖然被稱為政治和尚,但我希望不只今生關懷政治,唯願來生,甚至生生世世都能做個關懷政治的和尚,心甘情願。
晚上為短期出家修道會的發心菩薩上課,這是佛光山自七十七年舉辦短期出家以來的第十八期,由於場地的關係,這次從報名的數千人當中經過甄試,錄取了六百一十人,可見得雖然只是短期出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難怪順治皇帝要慨歎「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了。
自古以來,有很多人出家的因緣都不盡相同,有人是從信仰入門,有人從慈悲入門,有人以發願而出家,有人以慧解而出家。當然,更有人是為了了生脫死而出家。不管出家的因緣為何,我覺得出家容易,但要出一個好家很難,因為出家如同轉世投胎一樣,很多人在選擇出家時,因為一些差別因緣而有了不同的結果,所以出家需要福德因緣具足,這是很重要的。今天我先從人物方面,介紹佛陀及數位古代高僧大德的出家因緣,明天將再撥空跟他們繼續座談。
昨天晚上,曾隨緣為佛光青少年夏令營的一千多位小朋友開示,今天一早進入法堂,看到桌上放了一瓶統一綠茶,原來是東三班的蔡育書、謝博智、辛育全、黃建碩、王偉名、陳尚富等十六位小朋友供養我的。雖然只是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