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4/9-1996/12) 《星雲日記(1994/9~1996/12)》
Hsing Yun Diary 34 - The Path of Leading the Masses: Remaining Unchanged Within the Flow of Conditions 星雲日記34~領眾之道 不變隨緣(1995/3/1~1995/3/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34~領眾之道 ■不變隨緣(1995/3/1~1995/3/15)做人做事要能有不變的原則及隨緣的方式。
所謂不變,就是在面對與道德、信仰、慈悲
有關的事時,原則不可變更;事務性的事則
可隨緣,不但隨緣還要隨喜,
更要隨遇而安、隨心自在。
菁華語錄
◎幽默感是幽默自己,懂得自我解嘲,而非取笑別人
◎「心生萬法生」,心能生一切法,有願必成,歷代聖賢大德的功業都是靠願力成就的。
◎別人對我們不好,是我們成長的養分,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言談,有人批評、指正、督促,自己才會進步。
◎開會時話多不要緊,但是內容要有意義並且具積極性。也就是說,除了「批評」之外,還要有所「指教」。
◎不管從事任何工作,都要做到不比較、不計較,如蓮花出污泥,不染塵勞,利益他人。
◎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要成聖成賢,發願做一滴水,滋潤花草;發願做一朵花,莊嚴環境;發願成一棵樹,讓人乘涼。
只要有心,任何善願,都能開花結果。
◎不一定要用錢才能做事,會做事的人是用智慧、用誠心來做事;真正會用錢的人,對自己要節儉,對弘法事業卻要
捨得。
◎能力強的人要有包容心,有包容的肚量,一切便能為我們所擁有。懦弱者要有積極性,做事不能乘一時之興,因為
心情會影響工作成效。
◎眾生就是我的一部分,再討厭、再合不來的人,也要把它看成自己手上的膿瘡,每天洗滌、包紮、愛護、消毒,傷口
才會痊癒。
三月 一日 星期三
中午,為勝鬘書院的學生們上課,回答同學一些問題--
◎如何做人圓滿?滴水之恩要湧泉以報,並要包容他人,他人給我三分,我要回報十分;人與人之間,由於溝通
不良,才會造成誤會。
◎佛門的衣、食、住、行,皆是十方信眾供養,要為常住盡心奉獻,更要把佛法用在超越金錢之上的價值處。
◎我對徒眾的期望是,能力強的人要有包容心,有包容的肚量,一切便能為我們所擁有;懦弱者要有積極性,做事
不能乘一時之興,因為心情會影響工作成效。
◎要成為領導者,必須能力強、做事有條理,對人忠誠、待人謙虛,有毅力、肯吃苦耐勞,把自己的生命擴大昇
華,人生才會更有意義。
◎做事除了要「名正言順」,責任明確歸屬之外,隨順因緣、培養福德資糧也很重要。
◎學習吃虧,從吃虧中學習經驗。有能力者不會被淘汰,自助而後人助之。人生要有力量,而最大力量不外乎
「忍」!
◎在忙碌生活中,「禪」是很重要的,如屋中有花、如牆上掛畫、如菜中加了調味料,可以提升淨化我們的身心。
◎團隊生活最注重共識同心,不輕易鬧意見,以免抵消彼此的力量。
◎我對文化教育事業的要求,永遠不會滿足,文化事業旨在弘法,是一種立功、立言、有使命感的工作。
◎一個人要偉大,必須有雅量接受別人的批評指教。
◎佛光山人眾,凡事以常住為第一,沒有所謂願不願、喜不喜歡,眼光看得遠,心胸放得大,才能成事。
繼《佛光大藏經--阿含藏》後,歷十年時間,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日前又推出《佛光大藏經--禪藏》,內容蒐集了唐、宋、元、明、清、民國,以及日、韓各國著名禪師之事蹟、語錄、思想,分為史傳、語錄、宗論、雜集等四部分,全套五十一冊。其特點有︰新式標點省時易解、經題解說最佳導引、段落分明一目了然、引經據典嚴加校勘、雙頁注釋閱讀方便、電腦排版字體清晰等。
《禪藏》是一套具有哲學內容的文學著作,經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認購,擬捐贈給國內大專院校圖書館各一套。「人間自古幸福事,深夜挑燈讀禪經」,千年暗室,希望透過禪的智慧點亮我們心靈的光明,期望這部《禪藏》對大專青年有所助益。
三月 二日 星期四
由於佛光會加拿大溫哥華協會創會會長趙翠慧小姐的因緣,大陸國寶級微雕大師曲儒先生,將提供他的二十多件作品,於三月四日佛光緣美術館開幕時展出。
曲儒先生現年七十歲(一九二六年生),山西運城人,現任西安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加拿大中華學院名譽教授以及國際有成就人物協會會員。
「微雕」源於中國,至今已有四千五百年歷史,雕刻時全憑手指感覺運刀,又稱「神雕意刻」,是融合書法、繪畫、雕刻為一體的微觀藝術。曲儒先生的代表作品有--
「絲綢古道」,是在一根一公分長的象牙絲上刻了一列昂首闊步,馱著絲綢的駱駝隊。
「長城」,是將巍峨壯觀、氣勢磅礡的萬里長城縮刻在一粒米大的象牙上。
「熊貓圖」,是將一對懶洋洋憨態可掬的熊貓,刻在一粒芝麻大的象牙上。
「尼加拉瓜大瀑布」,是把世界上最寬的瀑布凝縮在比一顆米還小的象牙上。
「艾菲爾鐵塔」是將世界上最高的鐵塔刻在一粒穀子般大小的象牙上。
肖似原作的仿懷素手跡「千字文」、仿于右任手跡「前後出師表」都是刻在一顆黃豆大的象牙上。
「髮刻」是在頭髮絲上,用楷、草、隸、篆鍥刻的詩詞和格言,刀筆蒼勁,墨趣橫生。
曲儒先生被收入英國劍橋出版的《國際有成就人物傳記》、《世界之最》,其微雕作品常為中國大陸視為珍貴禮品,饋贈給世界許多國家元首及知名人士,是名副其實的國寶。
除了「曲儒先生微雕展」外,「周以鴻工筆畫展」也是佛光緣美術館開幕後將展覽的作品。
周以鴻先生(一九二三年生)上海人,八歲時就開始模仿書中的畫,十二歲正式學畫,二十三歲即在上海開了八次畫展。一九四九年移居香港,一九六七年定居臺灣。除私人邀約之外,也接受政府單位邀請到世界各地展覽,故宮博物院亦邀請他作畫,長期展出。
周以鴻先生的工筆畫,繼承了傳統畫法及創新意識形態的「雙填彩」畫法,沒有稀鬆的敗筆,顯示出數十年浸淫於工筆繪畫的深厚造詣。其工筆山水,以精微筆觸展現出雄奇壯麗的氣勢,花鳥、翎毛、仕女則生動自然纖毫畢露,周先生的畫每一幅均註明原畫的工作時間,是時間與心血的結晶。
「明清書畫展」是佛光山為佛光緣美術館開幕,所提供參展的作品,有多年來外賓、信徒贈送的精品,也有部分是監察院長陳履安先生家中的收藏。陳院長表示,捐給佛光山的書畫收藏品,是和兩位弟弟一起提供的,家裡的設備不見得比美術館好,與其鎖在櫃子內,不如捐贈給佛光緣美術館,展示給大眾欣賞,更具意義。
透過藝術家的生花妙筆,世界的美麗可以盡收眼底。過去佛教的弘傳方式,通常只在佛堂內;現在的弘法方式已走出殿堂,各種場合、各種方式都可以說法,期望「佛光緣美術館」能和更廣更多層面的人,結一份佛光緣。
三月 三日 星期五
今天接受中國廣播公司新聞網「掌握時代脈動」節目主持人魏德瑜小姐訪問時談到--
◎什麼是人間佛教的理念?人間佛教是人生需要的佛教,過去佛教較注重山林與出世的形式,現在的佛教則要從
山林走入社會,從寺院擴及家庭,把佛教落實人間,使生活美滿,家庭幸福,在精神上、心靈中、人際間都很
和諧。
佛陀原本就很有人間性,他所強調的慈悲、喜捨、五戒、十善、六度萬行,都是以人為本。可以身體力行的,就是人間佛教。
◎一個人如果丟失了心,就會變成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此我們要將迷失的心找回來。心如田地(心
田)可以五穀豐收,不好好耕耘,則雜草易生。所以我們要用心開發我們的田地,把惡念轉成善念,把內在的歡
喜、信仰、慈悲、智慧開發出來,這些比擁有萬貫的財富還重要。世間上不一定有錢才富貴,有錢但是生活得不
快樂,金錢何用?能擁有歡喜,才是無上珍寶。「萬法唯心」,用佛法來接心,以淨化我們的生活,將真心找回
來很重要。
◎我一生所提倡的就是融和與歡喜,佛教大小乘要融和,南北傳要融和,上座部與大眾部要融和,僧眾與信眾要融
和,藏傳與漢傳要融和,禪與淨要融和。宗教與宗教之間要融和,如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雖然理念不同,但
彼此的教友,還是能很友善的融和在一起。我於一九九一年開創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一九九二年成立國際佛光
會世界總會,成立大會時,我的演說主題就是「歡喜與融和」,希望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要有「同體共生」的認
識,這就是佛光會一再推動的理念。
◎世間上每一個人,都要有同體共生的認識,要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別人有苦難、有需要時,必須給予
慈悲。眾生就是我的一部分,再討厭、再合不來的人,也要把它看成自己手上的膿瘡,每天洗滌、包紮、愛護、
消毒,傷口才會痊癒。
地球上的人大家要和平共處,不要互相打擊,要相互尊重往來。國際佛光會在世界七大洲皆有協會、分會,中華總會就有四百多個分會,在會務活動中發揮慈悲喜捨的精神,達到人際交流、增加見聞知識,彼此互助友愛,真正達到「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
◎做人做事要能有不變的原則及隨緣的方式,所謂不變,就是在面對與道德、信仰、慈悲有關的事時,原則不可變
更;事務性的事則可隨緣,不但隨緣還要隨喜,更要隨遇而安,隨心自在,不比較、不貪著、不分別。
◎人生在世有所謂歡喜與不歡喜,有時歡喜的事不一定能歡喜,不歡喜的事,如果對社會大眾有需要,也要隨緣。
世間不是一個人的,是大家共同的,尊重別人也就是尊重自己,凡事不可能完全依我們的意願興趣去做,但只要
心甘情願去發心,必能從中得到很多法喜。
◎「心生萬法生」,心能生一切法,有願必成,歷代聖賢大德的功業都是靠願力成就的。不一定每個人都要成聖成
賢,發願做一滴水,滋潤花草;發願做一朵花,莊嚴環境;發願成一棵樹,讓人乘涼。只要有心,任何善願,都
能開花結果。
◎由歷史可以得知,中國五千多年來,皆是在戰爭殺戮中度過。居住在臺灣的民眾很有福氣,五十年來過著安逸自
由、經濟富裕的日子。但福報是有限量的,如銀行的存款,用完就沒了,所以要培福惜福,養成不浪費、節儉的
美德很重要。培養善因善緣,讓後代的子孫能受到利益。對子孫不一定要給財富、土地,把慈悲、因緣、道德、
信仰傳承下去才最重要。
◎佛光山對佛教僧眾的教育,已有三十多年歷史,目前有六個佛學院、八百多個學生;在臺灣以前限於法令,不能
辦大學,只好到美國辦西來大學,去年年底通過工I-20的申請,可以招收國際學生。兩年前,臺灣法令開放,才
能籌辦佛光大學,現在將先辦理社會人文學院,主要是為了加強人文教育,以提升倫理道德。
三月 四日 星期六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畫,《文訊》雜誌社主辦,佛光大學籌備處及臺灣詩學季刊協辦的「現代詩史研討會」,上午在臺北道場開幕。研討會內容主要在討論日據時期臺灣現代詩的發展(從日據時代開始,橫跨到九十年代),這是臺灣光復五十年以來,首次由官方主辦的現代詩討論會,文建會主委鄭淑敏女士也蒞臨會場。藝文與宗教結合是佛光山臺北道場的特色之一,有關藝術或文化活動,都非常歡迎社教團體使用道場的場地。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為呼籲社會關心偏遠地區教育發展,而舉辦的「傳燈慈善義賣活動」,義賣一百五十冊《傳燈》精裝典藏版共得新臺幣一百五十萬元,經花蓮縣和臺東縣教育局推薦,將捐給秀林、玉東、富田、豐濱、東里、三民、蘭嶼、桃源、賓茂、綠島、海端、瑞源等十二所國中,作為充實學校圖書的專款。上午十時舉行捐贈茶會,由花蓮縣教育局莊三修局長,臺東縣教育局杜俊英局長代表接受。
我一生從未進過學校,只上過私塾,所以看到學校很嚮往也很羡慕,將《傳燈》義賣所得,捐給偏遠地區學校,主要是因為偏遠地區學校的教育資源往往比不上都市,希望這些捐款能給他們一點助益。捐贈茶會上觀禮的貴賓有《天下》雜誌社主編王力行、香港《新聞天地》卜少夫、工筆畫家周以鴻、西安碑林博物館館長曲儒、佛光會活動組趙懷璧,以及教育部訓委會常委鄭石岩等人。對此典藏版的義賣,與會人員表達了他們的看法--
王力行︰「有緣來此,見到《傳燈》精裝典藏版被認購一空,實在是一件大家都很歡喜的事。與大師結緣是六年前,大師剛從大陸弘法探親回來,《遠見》邀請他來講演,從此就不斷向大師請益。坊間要寫大師傳記的出版社、作者很多,兩年前承大師好意,讓天下文化公司來寫這本《傳燈》,實在是值得驕傲與高興的事,佛光山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帶給社會很大的啟示與帶動。《傳燈》所傳達的慈悲與智慧,點亮了我們的心燈,天下文化公司承此信念而舉辦這場捐贈義賣活動,希望燈燈相傳的精神能延續下去,遍布每個角落。」
趙懷璧︰「人生道上,如意時歡喜跳躍,不如意時懊惱難過,人就常常在情緒中起起落落,親近大師接觸佛法後,才覺得人生寬廣起來。看《傳燈》時,多次感動落淚,在我們身邊有如此一位偉大的修行人,教我們怎樣吃飯、睡覺、做事,讓我們也將此體驗與朋友分享。佛法在二千多年前由印度傳到中國,現在則是由大師將佛法傳入西方,身為大師的弟子,深感榮幸更感謝大師。」
鄭石岩︰「教育部長郭為藩先生原本要出席此義賣活動,因另有要務,看到《傳燈》上提到我的名字,故派我前來。我在七歲時就到雷音寺禮佛,大師於民國四十一年(一九五二)就在雷音寺,教我們如何禮佛,更設立『光華文理補習班』為信徒的小孩補習功課,有錢則交講義費,沒錢不交也無所謂,當時我也是其中一員。其實那時的大師早就在做傳燈的工作,就像臨濟禪師種一棵樹在山門外給大家乘涼。
一個人從幼小時就接觸佛法,那盞心靈上的燈一定會照亮一生一世,因為大師給我的信心,使我在人生的旅途上,從來沒有孤單過,一步步都有師父為我們點亮心燈。」
會中,嚴寬祜文教基金會也認捐七百三十五本《傳燈》給全國一百四十七所大專院校圖書館,由鄭石岩教授代表接受。
中午十一時,和監察院陳履安院長、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臺北道場信徒代表曾梁源等共同主持「佛光緣美術館」的開幕剪綵。
世界之美,是由藝術家的筆留給世人,世界的精華也是透過藝術家流傳於世。「佛光緣美術館」將藝術家的智慧結晶與大眾分享。過去寺院把弘法責任交給釋迦牟尼佛,現在各行各業、各定點都能傳道弘法,美術館的各種文物展覽,也是弘法的方式之一。陳院長將家中收藏多年的字畫捐贈給美術館為美術館的展出更增光采,沒有陳院長的善心,大家就無法相聚在此欣賞這些寶貴的珍藏,因此我很珍惜這次活動的因緣。
明天是故副總統陳誠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紀念日,下午起,佛光山萬壽堂為陳故副總統舉行紀念法會。傍晚,由臺北搭機回佛光山,即到萬壽堂向陳誠先生上香誦經。
在臺北道場開幕的佛光緣美術館裡,有很多是陳故副總統收藏的字畫,現於美術館展示供人欣賞,也是一種懷念的方式。
晚八時,和來山朝山的三千多名信眾講話。
三月 五日 星期日
上午八時,主持佛光山勝鬘書院第一期結業典禮。勝鬘書院從去年九月開學至今剛好六個月,結業典禮中我提到,佛在世時,有些阿羅漢只要精進修行,一個星期就可以開悟證果。過去禪宗大德在行住坐臥舉止言談中,三言兩語就可以明心見性,因此學習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是否有所得。更何況大家從東半球遊學到西半球,心中的世界必定更寬廣。我有幾點期許與大家共勉,希望大家能夠做個有用的佛光人--
1.做佛門有聲的鐘鼓︰鐘鼓是有音聲的,結業後不管回到社會哪個角落,都要如鐘鼓般有音聲的說法佈教,為佛教的興衰、度眾利眾的事業,盡一己之力。
2.做佛門責任的擔子︰要擔起弘法利生的責任,一邊擔利生,一邊擔弘法,任重道遠的為利生事業與弘法家務努力。
3.做佛門清淨的蓮花︰不管從事任何工作,都要做到不比較不計較,如蓮花出污泥,不染塵勞,利益他人。
4.做佛門的一盞明燈︰千年暗室一燈而亮,要做一盞明燈,不僅要點亮自己的心燈,更要照亮別人,使社會因為這一燈而光明遍照。
除此之外,更要做一個菩薩,一個女眾在世上扮演的角色,除了女嬰、女孩、少女、母親、奶奶等許多身分以外,還要做一個真正的人間菩薩。菩薩要有慈悲心和信仰心,要有「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心願,自我嚴格要求,如同菩提種子要散播十方一般,希望勝鬘書院的第一期學生,在社會各階層中皆能開花結果。
陳履安院長則期勉勝鬘書院的學生要做個菩薩,因為到佛光山就是要學習菩薩的心,而就讀勝鬘書院的機會是不容易的,要好好珍惜,並帶著感恩的心回到社會服務。人雖分南北,但心與佛光山、大眾永遠在一起,互相照顧,用惜緣的心服務眾生,學習做菩薩。
十時,於如來殿大會堂為六千多名信眾主持皈依三寶典禮。
下午二時,在東禪樓禮堂,主持「佛光緣當代藝術精品義賣」,傳播界名人李濤、李艷秋伉儷及名主持人鄒美儀、演藝界小象隊等,分別擔任拍賣會的主持人。
去年起為籌募佛光大學建校基金,舉辦了幾場書畫義賣會,得到海內外藝術家、收藏家的捐贈相當踴躍,不僅使義賣會連續舉辦了五場,更是促成佛光緣美術館設立的主要助緣。有很多信徒對藝術完全不懂,但為了護持佛光大學,從不懂藝術到人人皆會欣賞,實在令人感動。畢竟藝術的涵養是需要長期累積的,信眾的支持是這次義賣會最大的力量。
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校務規畫委員王鄭慈、林安怡、傅偉勳、鄭志明、邱炯友、林光明、翟本瑞、尤惠貞等,及曲儒、趙翠慧、李自健、林宏宗、章金生、符芝瑛、張幼珠、朱邦雄等,都是會場中的貴賓。
此次拍賣的作品共有一百六十件,西安文史研究館副館長曲儒,美濃窯朱邦雄都提供作品共襄盛舉。歷經五個多小時的競價,義賣得款五千六百一十八萬元。信眾陳明志、林志宗、孫淑英等分別以高價買下我的毛筆字,其實我那不曾練過的字體怎會好看?純是信徒擁護的一片心意,實在很感謝。
晚八時於大會堂,為三千多名朝山信眾講話。一個多月的春節朝山活動於今天圓滿,日後不定期的朝山活動,仍將持續舉行。
三月 六日 星期一
在都監院的安排下,今起一連三天,將在本山舉行「佛光山派下國內別分院住持及單位主管會議」。由於平常各人工作內容不同,時間上也往往不能配合,要集合大家在一起開會,實在很不容易。印象中,以往開住持會議的場地是在麻竹園雙圓堂(可容八十人),後來改在法輪堂(可容一百八十人),前幾年起已改在東禪樓禮堂(可容三百人),由此可見本山歷年主管的成長率。另外在人多繁雜的事務中,必須要藉著開會來交流,才能達成共識。
這次會議特別改變形式,以座談方式來交換心得,希望凝聚大家的看法和意見,取得共識。
我告訴大家,佛光山今日的成就,都是過去三十多年來的播種,才有今日的規模,各住持主管弘化一方,也要辛勤播種。佛光山和各別分院,如同「合夥人」,共同為常住的使命與目標努力,將世間法轉成佛法,用佛法來化導世間法,以接引更多信眾,成就更大的佛教事業。一件事情的成就,背後要累積多少辛苦耕耘才有成果展現,這些都不是一下子就可以達成的。
在《中國時報》南部版的總編輯李彪先生的陪同下,下午會見來臺參加「變遷中兩岸經貿關係研討會」的大陸學者、企業界領袖、媒體工作者,計有︰中國新聞社港臺海外新聞研究中心研究員楊流昌、中國新聞社副總編輯郭偉鋒、辦公室主任楊首民、新聞部副主任耿軍、專稿部副主任章新新、香港分社社長王瑾希、《福建日報》總編輯黃種生、主任編輯程云、廈門記者站站長李宇思、記者黃世宏,以及廣州綠丹蘭集團總裁李貴輝、北京商品交易所董事長喬剛、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公司總經理陸佑楣、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蕭灼基、國務院研究室研究員李曉西、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魏杰等多人。
我覺得海峽兩岸對談再怎麼熱烈,都不及親自來訪重要;科技再怎麼發達,也不及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可貴。我抱持中國心、臺灣情,非常關心大陸的開放政策及經貿發展,尤其是大陸人民的生活。大陸新一代的領導人如江澤民、李鵬、朱鎔基等所實施的開放政策,頗符合中國人民利益,讓全世界的中國人都能安心幸福。今後兩岸的聯繫,除了海基會、海協會外,像《中國時報》舉辦的加強兩岸交流的宗教、文化、體育等活動,值得鼓勵。大陸方面對臺灣各種情況,只能從資訊上推測,若能實地了解是比較切實的。
我在一九八九年到大陸弘法探親時,與李先念先生見面,邀請他來臺。李先生回答說︰「我等得及嗎?」確實是的,四十幾年前從事政治者真的是等不及,人為的限制應儘量開放。
兩岸關係應是「同體共生」,沒有國家種族的障礙。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過去在國際上都要學西方語言才能溝通,近幾十年由佛光山承辦不少的國際性會議或活動,很多外籍人士都很努力在學中國語言。很希望能為兩岸人民多盡一些心力,共同來做共生的中國人。
三月 七日 星期二
一大早,就看到澎湖海天佛剎住持心舫提了一大包海苔到法堂來,笑咪咪的放在桌上,還來不及講話他就走了。心舫每年會回山三、四次,每次總不忘帶些特產,如︰澎湖絲瓜、紅毛苔、紫菜、文石印章等供養我,有時剛巧我在會客、講話、看報或聽電話,他都不會打擾我,東西擺著就歡歡喜喜的走了。數十年如一日,只把孝順的心意傳達出來,不求我待他好,不求我的回應,已經是五十多歲的人了都還如此,再想到現在一些年輕的徒眾,對心舫我很感動。
今上午八時,「各別分院住持主管會議」繼續於東禪樓舉行座談。
在大陸叢林,每到秋天之際,寺院裡的僧眾,便開始背著簍子去拜訪信徒,向信徒們「化冬」,就是把「平安符」送到信徒家,信徒回以一碗米,僧眾再將米倒進背上的簍子。一天走下來,有時可滿簍,至少也有七分滿,如此積存下來,到了冬天,這一年的道糧就不必憂慮了。
「道糧」是佛門中一個很好的名詞,往生要資糧,修行也要道糧,因為有錢不易安心辦道,有道糧修行較安然,道糧要專款儲蓄,如螞蟻儲冬,不能沒有預備。
深覺「化冬」這個傳統很好,比起每年舉辦一次以吃為主的供僧,要有意義多了。
今年十月中旬,即將在澳洲舉行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澳洲當地的信徒都很熱忱的表示,屆時將要以「認養」方式,歡迎前去開會的佛光會員到家中安單。下一梯次的勝鬘書院將遊學紐澳,相信到時候也會以這種方式暫住信徒家中,於是有人說,認養的信徒一定會很高興,家中多了一個女兒。但是勝鬘書院的學生中有一、二個年紀較大的,那就不是多一個女兒,而是多了一位媽媽。
基隆佛光會為了籌募佛光大學建校基金,擬舉辦「佛光杯慢跑錦標賽」,帶動基隆地區信眾的參與。有信徒問︰「慢」跑如何比賽?是跑慢的人勝呢?還是跑快的人贏?既然跑得「快」才贏,為何要稱慢跑?
於是大家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