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4/9-1996/12) 《星雲日記(1994/9~1996/12)》
Hsing Yun Diary 38 - Lowering Your Head: A Multi-Colored World 星雲日記38~低下頭 彩色世界(1995/12/16~1995/12/3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38~低下頭 ■彩色世界(1995/12/16~1995/12/31)生活在彩色世界裡,每一個人都有責任,
為自己生活的空間增加一點色彩。
開朗的笑容、親和的舉止、群我的和諧、融洽的工作氣氛,
都可以替世間增加色彩。
菁華語錄
◎修行人要有力量與煩惱的魔軍作戰,而力量來自信仰、禪定、意志力、慈悲、精進和發願。
◎佛門對漂亮的標準是注重內在美,從內在散發出來的慈悲、從容、莊嚴、威儀、就是一種漂亮。
◎禪是活潑的、自由的,有了禪可以讓人安定、自在、輕安、悟道。
◎修行,如果是念佛,要老實念佛;如果是參禪,則重在內求!
◎人做事不要太絕,路要走得寬、廣、遠很重要,尤其是人情,要留個空間,日後總是會相見的。
◎世界上有感恩心的人最富貴,不懂感恩的人最貧窮。
◎改變自己要有力量,更要有智慧,否則不會脫胎換骨。
◎榮譽是在一生中點點滴滴成就的。
◎學佛出家就像在當兵,與煩惱的大敵(我執、自私、貪、瞋、癡、慢……)作戰。
◎一切萬物,從有情到無情,皆有其生命與生機,我們都應該保護尊重。
◎「忙」是很奇妙的事,在忙中無煩惱、無無明、無比較、無計較,身心會很安住。
◎能尊重對方的尊嚴,才是最好的布施。
◎降服不了煩惱時,最好的方法是隨他去,不去執著。
◎如果與人、事、物有距離,則世界沒有一樣屬於我們,我們就貧窮了。
◎在學習過程中,有人教導是福氣,無人教導是本分,凡事要求自己,不要要求別人。
十二月 十六日 星期六
由天下文化公司主辦,《民生報》、《普門》雜誌社協辦的「傳燈百萬徵文比賽」頒獎典禮,今天下午二時,在臺北道場社教館舉行。
天下文化公司社長高希均教授,在典禮中表示︰「因《傳燈》的出版,讓更多的人了解佛光山,了解星雲大師對海外華人的貢獻。創造了臺灣四十年來,出版十一個月,銷售二十七萬冊的紀錄,這本書的暢銷也反應了臺灣民眾逐漸從忙亂的物質追求進入到回歸本心的尋覓,從這個角度來看《傳燈》的讀者群,可以發現早已由佛教信眾核心輻射到社會各層面。除了作者符小姐的文字吸引人外,傳主星雲大師給人的啟示和感受,最為動人。
看完《傳燈》,除了被大師的愛心感動外,個人最大心得是學習大師的創意、改革、大格局,如果能學到其中一點,就會受用無窮。我在海外講學,身邊除護照外,數本《傳燈》便是最佳禮物。一本書若是傳閱三至五人,就有百萬人知道大師為臺灣、為社會、為世界的貢獻,能出版一本叫好又叫座的書,是值得努力的目標。」
我致辭時對參賽的女士先生們表示感謝,並且說道︰「除《普門》雜誌社外,也感謝天下文化公司及民生報,舉辦這次徵文比賽。佛光山的弟子,不喜外人寫我的傳記,因為不放心,怕外人不了解我,寫不出我的精神?我與高希均教授相交甚篤,知道他對出版事業的認真與負責,所以願意讓天下來執筆。作者符芝瑛小姐也因寫《傳燈》,與佛門結下
因緣,後來在美國西來寺皈依。
各位在看《傳燈》時,書中的我看起來比較年輕,今天面對面看到真面目,反會覺得只不過是一個老和尚而已。過去有人批評我是政治和尚,後因看了《傳燈》而改變印象,不少的電話、信件回響都讚揚我很『宗教』。很感謝符芝瑛小姐的文章感動大家,更感謝各位參賽者的生花妙筆,但願此緣能結得更多更廣。」
《天下》雜誌發行人王力行女士表示︰「感謝大師將《傳燈》的版稅捐出來,贊助這個徵文活動。這次共有來自海外、大陸、臺灣各地六百三十三件文稿應徵,經過初審、複審、決審,產生一百零三位得獎者,這當中各行各業的人士都有,像剪票員、清潔工、臺南女子監獄受刑犯,甚至有不識字的老奶奶,以口述方式,由孫子筆錄而成。來自大陸江閱忠先生的〈人生不退票〉,描述他被大師一生承諾的事永不退票的精神,深受感動,這必須具有恆心、耐心、愛心才能做到;這已成為他人生向上的目標。《傳燈》帶給大家的感動與意義,是非常具體的。」
《民生報》發行人王效蘭女士表示︰「今天參加此典禮,感動自然不在話下,雖然我很少出入佛寺,但記得小時候遠足最想去的還是到深山寺廟禮佛、許願。在中央黨部十三全大會上,我第一次看到大師,就發覺大師一直以入世的心來關懷我們整個社會,不像有些從政者,名為政治家但卻只是政客。唯有大師是全心無私的奉獻給社會,關懷大眾。《民生報》也是本著這樣的理念在做事。看了《傳燈》並以此精神運用在自己工作崗位上,相信會為社會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傳燈》作者符芝瑛小姐則說︰「感謝來參加徵文比賽的各位朋友,過去半年來,參與評審工作,一個字一個字的品味欣賞大家的文章,都讓我很感動。感動是最美的世界,在西來寺我心甘情願的皈依,是我感動中的行動,而各位的感動則是寫心得。這兩年來,我最大收穫是從大師身上學到很多在工作上、生活上、處事上的觀念,並將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傳燈》的銷售量,代表著有多少人看過這一本書,願大師的精神因《傳燈》而傳播給每個有緣人。」
此次「傳燈徵文比賽」應徵作品共有六百三十三件,得獎者分別是︰星雲大師榮譽獎郭寶鶯、高中組首獎張婷婷、大專組首獎鄭志敏、社會組首獎江閱忠等一百零三名。
下午三時三十分,在臺北道場如來殿,為一千四百多名信眾,主持皈依典禮。
晚上七時三十分,又在國父紀念館、宣講《阿含經》,今晚說的經文是︰
一、得諸法功德︰敘說持戒、布施、真實、恩惠之功德。
二、四勝妙法︰敘說佛為一切天子說財物、善行、名、壽之最勝者。
人的一生中,什麼最重要?不外很好的名聲、很多的財富、很好的德行,並有很好的善友。好名是一件好事,但就怕死好名,不知慚愧就不好了。好名聲是一種榮譽,有的是實至名歸,有的則是強硬求得,在中國社會被尊稱為「忠臣、孝子、義士」都是好名,而不懂得禮義廉恥,忘卻八德者,不管是偉大還是渺小,皆不可取。
一個具有慈悲心的人,稱慈悲人;具有智慧者稱聰明人;發心當義工者是服務人。行善有德者,久而久之自然就會有好名聲。
有的人錢多用不完會起煩惱,有的人錢少,但夠開支,生活很快樂。一個人要具有多少錢財才足夠?什麼人最富有?不外是知足的人。
知足的人也可以講求發財的方法。如何得到財富?勤勞努力、技術智慧、信用名譽、廣結善緣、布施播種皆可賺取財富。但貪污、借貸、騙取則屬不清淨的財富。
除了名譽、財富外,還要有德行,歷史上流傳不少仁義道德的事蹟,如︰孟嘗君食客三千、伯牙絕琴、管鮑之交、孔明三顧茅廬、周公好禮等。做人處事上,我們有什麼可以流傳給後世?
交朋友應該交有熱忱、不嫉妒、不驕慢、能體諒、肯給人方便、喜與人為善、有知識、有智慧、有慈悲心、有道德的朋友。如何才算善友?要給人鼓勵不洩氣、要啟發正見不邪知、要給人無畏不恐怖、要給人信心不故弄玄虛;可以給我們助緣,給予有形無形幫助,不破壞、不急功好利、不貪一時名利,可增加我們道德者都是善友。
人的層次如十指參差不齊,可分為︰上等人,有慈悲有智慧;中等人,有慈悲無智慧;下等人,有智慧無慈悲;劣等人,無慈悲無智慧。僧眾也可以分為︰上等僧,拳搥打罵、難堪、委屈皆可以承受;中等僧,受不了打罵,只能教誨引導;下等僧,要呵護招呼,受不起一點不如意。
佛如馴馬師,是最好的調御丈夫(教育家),對徒眾教育,上等弟子,一聽就可依教奉行;次等弟子,必須嚴格教訓;三等弟子,則要用棒喝打罵教育;劣等弟子,則打罵均不在意,佛即以默擯之。為人子弟,如何做好一個上等弟子?必須具有清淨人格、正知正見、樂觀進取、與人為善等品德。
如何求得善財?善財不只是外表有形的金錢,求財要求慈悲財、慚愧財、信仰財、定慧財,外在的財富雖不及人,但要求內在財富,如︰能力不及人,但人格要比一般人高;錢財不及人,但慈悲要比別人多;什麼都不如人,但信仰、服務、要比一般人熱心,如此才是求取善財之道。
郝柏村資政今晚特到現場聞法,講座圓滿時,請他和信眾講話,郝資政表示︰「自從和大師結緣以來,我就非常佩服大師將佛法以深入淺出方式,帶進社會每一個階層,這種生活化、人性化、社會化的佛法,對國家、社會、民眾非常有貢獻。尤其大師所到之處,滿座且安靜的氣氛,可以引導人的心境,從每一個觀眾臉上,可以看出其內心所散發出來的法喜,可見佛法的感化力量不可言喻。
今國家社會所面臨的政治、社會、經濟等問題,都是因人們貪念所引發的現象,如何讓人心滿足才是促使社會國家安定的重點,因為『窮』沒有標準,『滿足』才可以治療社會的病態。
大師將佛法正氣廣為傳播,讓我們國家社會很健康,在互助下,自可以創造出和諧的社會,一個人若能為五十萬人做事,就具有五十萬歲的壽命;能為一千兩百萬人做事,就可以有一千兩百萬歲的壽命。一個人的長壽之道,在於服務觀念,祝福大家都能長命百歲。」
十二月 十七日 星期日
下午三時,於國父紀念館,主持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會員代表大會,今天蒞臨大會的貴賓有總統府祕書長,也是世界總會副會長吳伯雄,國民黨副祕書長鍾榮吉、內政部長黃昆輝、基隆市長林水木、立法委員潘維剛、佛光會檀教師陳履安及王清峰律師等人。
藉著中華總會的會員大會,大家聚集在一起發表彼此的修行心得。不管世界如何興盛昌明、科技如何進步,人與人間要和諧,必定要彼此尊重、互相包容,有包容心的人,才懂得去尊重別人,何況社會不是一個人的,大家共有共存,才能發揮我們的團結力量。
檀教師陳履安先生在大會中表示,「大師告訴我們要學習包容,他本身不僅做到了包容我們,還把我們大家凝聚在一起,共同學習佛法,學習什麼叫菩薩道,更時時刻刻想到,如何將佛光普照到世界各地,大師所示現的大願心、菩提心就是名副其實的大菩薩,我身為大師的弟子,以學生的心態,一定要跟著大師好好學習。」
鍾榮吉副祕書長︰「自從中華總會成立以來,每次會員大會,我都不曾缺席過。佛光會在各縣市社區所做的種種活動,已成為社會上的一股清流,我身為佛光人,與有榮焉。」
王清峰律師︰「我會效法大師的慈悲願力,跟大師一起努力,讓我們的社會更好,民眾生活更快樂,國家更進步。」
這次大會順利通過五項提案。並頒發「優秀團體會員」給四十四個分會,表揚一百零五位優秀會員,新聘五位檀講師,為一百五十五位督導授證,主持一百四十七個分會會長交接。
在臨時動議方面,佛光大學籌備處主任慈惠,就佛光會向來支持的大學案提出報告。從早期的西來大學至今,佛光山已籌辦有四所大學,分別為︰洛杉磯西來大學,中國大陸弘道大學、宜蘭礁溪佛光大學人文學院、嘉義大林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四所大學都採精緻辦學,為國家社會培植有實力有道德的人才。為建校經費,期勉各分會一本護持熱忱,以辦活動方式,為大學籌募。這個提案,在大眾鼓掌聲中通過。
大會圓滿前,請總會副會長吳伯雄先生致辭︰「上個月我參加了在澳洲舉行的第四屆國際佛光大會和南半球第一大寺南天寺的佛像開光典禮,看到當地澳籍人士和華人很融和的打成一片,這都是大師尊重與包容理念所成就的。我願意永遠和大家一起來護持佛光會以及佛光山,將『尊重與包容』的理念散播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上級指導長官黃昆輝部長說道︰「大師教化眾生有諸多法門,可助長我們的慈悲心,『包容』對一個社會的和諧很重要,『尊重』可以促進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祥和。大師悲心無盡的將無數菩提種子,隨著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散播到世界各地。如果因緣具足的話,明年一定會去參加在巴黎舉行的第五屆國際佛光會世界大會。」
此次的《阿含經》講座,今天是最後一天。四天來,聞法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可見大家都已進入阿含三昧。
今晚的經文內容是--
一、布施的功德︰述說天子問佛,如何布施可得大力。
如何布施才會有大力(力量)?世間上金錢的力量可以買動我們,愛情的力量可以誘惑我們,威武的力量可以打倒我們。佛陀之所以成佛,並不是向外戰鬥,而是跟自己的煩惱魔障來奮鬥。所以修行人要有力量與煩惱的魔軍作戰。而力量來自信仰、禪定、意志力、慈悲、精進和發願。
在這些力量中,以發願的力量最大。如何學習發願?可以每天發幾個願,如︰我要孝養父母、我要好好教育子女、我要照顧親朋好友、我要如橋樑與人溝通、我要像大樹供人乘涼、我要吃虧將便宜給大家、我要犧牲奉獻服務、我要祈願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有願力者,就可以具有大力。有大力外,還要有好的妙色(容顏)。好看的容顏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但有的人漂亮而沒有氣質,有的人漂亮卻沒有人緣,有的人漂亮但很俗氣,有的人漂亮卻很幼稚,有的人漂亮但很傲慢。佛門對漂亮的標準是注重內在美,從內在散發出來的慈悲、從容、莊嚴、威儀,就是一種漂亮。
二、供養父母的福報︰佛陀告訴鬱多羅,供養父母的福報。
佛陀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孝子,為父擔棺、為母於忉利天說法,允許姨母大愛道出家。在佛教史上,有名的孝子也很多,如︰目犍連、地藏王、敬脫禪師、道紀禪師等。述說孝道的經文更是不勝枚舉,如《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六方禮經》、《父母恩重難報經》、《提謂波利經》、《盂蘭盆經》、《心地觀經》、《孝子經》、《睒子經》等。
佛門戒律雖然很嚴,但允許出家弟子可以孝養父母。
三、功德知多少︰述說波斯匿王設大會,供多犧牲,佛聞之,對眾比丘說設犧牲大會功德少,供養三寶及慈念眾生功德多。
布施的層次,一等施是布施真理、佛法、道場、培養人才;二等施是救急救難,犧牲奉獻;三等施是救苦、救貧、救病;四等施是施而望報,施不甘願。
四、滅瞋︰述說帝釋向釋尊問法,世尊告以滅瞋的故事。
今晚的講座,檀教師陳履安、律師王清峰、立委蕭萬長、潘維剛、丁守中、國立編譯館館長趙麗雲等多人,都在現場聞法,講座圓滿時,特請大家分別和信眾講話。
記得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蔣中正先生要出來競選總統時,一再邀請多一些人出來參選,以表公平。一個國家如果有了多組人員出來競選總統,即表示這個國家很自由民主,我們欣見臺灣有這種風氣,應該感到歡喜。
十二月 十八日 星期一
上午八時,專程南下,巡視佛光大學嘉義校區--南華管理學院。
嘉義南華管理學院位於嘉義大林鎮的中坑,距離中正大學只有二十分鐘車程,占地面積約二十六公頃。正在建築中的行政大樓和教學大樓粗坯均已完成,依此工程進度,明年暑假應能如期招生。
傍晚五時,回到佛光山,徒眾多人已在法堂等候,問候聲中,都不捨得我如此忙碌,一再提醒我,行程不要排得那麼密。其實,忙就是修行。
我從小出家,在叢林受教育,當時還是青少年,卻樂於苦行工作,印象中我做了六年行堂、兩年司水、一年半的香燈。在行堂那段日子,每逢冬天洗碗時,手凍裂得連內部紅色的肉都看得到,那時也不懂得要醫療包紮。
暑假每天早出晚歸到山上採無花果,以增加常住收入。寒假,尤其是農曆春節大掃除,單單擦玻璃就要花掉一個月時間,雖很累,但看到寺院每個角落都煥然一新,也頗有成就感。逢甘旱時,則要到江邊挑水,來回三個小時。整年下來,嚴格的說,讀書的時間很少,因白天都忙於出坡,晚上又沒電,不可能看書,只好在拜佛中度過。雖如此,我仍慢慢的在佛法中有一番體會。
我小時並不聰明,除司水行堂外,還兼看管圖書館的工作,讓我就近翻閱了不少佛學以外的書刊、雜誌,增加不少世間學知識和資訊。從早到晚,從晚到深夜,直到累了才上床,那時根本不懂得什麼叫忙。及至慢慢長大後,才知道,「忙」是很奇妙的事,在忙中無煩惱、無無明、無比較、無計較,身心會很安住。
三十年來,從佛光山開山之際,每天就幫著推土、運磚搬瓦、籌募經費、設計工程、平時教學課徒、撰稿作文、弘法說教,為信徒佛事忙碌或排難解困,天天都在忙。這種忙,和社會上士農工商的忙不一樣,因為我們志在服務芸芸眾生,以眾生的需要為出發點。
人生只有短短數十年,如果說是一場戲,也要演什麼像什麼,要認清自己角色,不要因自己的不盡責,壞了一場戲的氣氛,所以要讓自己忙起來,從忙中自我激勵,從忙中帶動團體的朝氣,從忙中充實自我。
忙,就是修行。
十二月 十九日 星期二
上午,出席本月分宗務委員會議。
下午,抽空整理一些尚未回函的信件,徒眾多人,也在旁幫忙,從他們口中,可以得到一些訊息--
心定說︰「我只要看到有錢有地位的重要人物到道場來禮佛,內心就很感動,有云『富貴學道難』,他們這些社會名流,能如此虛心求法,我要如何滿足他們的求法心願?一些發心到道場來掃地、抹桌子服務的義工,仍經常把五十、一百的功德善款,投入功德箱。對他們這種出錢出力的發心很感動,好想自己也能掏出一點什麼出來,表示對他們的感恩,這些義工比只有錢財而不懂得發心的人更富貴。」
心定早期在佛光山剛開山不久,和心平兩人,對沙彌愛護備至,每天為沙彌洗衣、補襪,早起晚睡的準備三餐,夜晚還為其巡寮蓋棉被。可是沙彌稍長進了國中、高中,就一個個溜單了,這對心平、心定的苦心,必定有所影響,對男眾也會灰心失望。但事實上,心定至今,仍很盡心盡力的提拔後學。他的這一番話,實是多年來的體證,出自肺腑,我聽了也很感動。
永文說︰「身為佛光山弟子,除了享受光彩榮耀,也要經得起考驗,碰到受委屈、挫折時,就像是一個塑膠袋被揉成一團或是一團海綿被壓縮排擠,也要自我調適的恢復原狀。」
一個人進步慢的原因是太自我,不願妥協。一個人要進步,必須自我革命,才會進步,否則依然故我,如何進步?要不時自我提升、奮鬥、擴大。人在苦難時,會有憂患意識,做事首重依法不依人,且成功要懂得方法。
汶萊斯里巴克灣市,有一位胡晶媚小姐,送了一本日記給我,耽誤了三年,日前才託到馬來西亞弘法的心定法師帶回來,非常感謝胡小姐的日記,很想回信,但卻沒有住址。希望信眾以後給我來函時別忘了留下住址或電話,好讓我方便聯絡。
據馬來西亞傳來的消息,一九九五年,馬來西亞暢銷書排行榜中,《傳燈》排名第三名。
有不少佛教信徒,發心到陳履安先生的競選總部當義工,有人曾經接到真華法師打去的電話說︰「我們是不喜歡佛光山的,請陳先生不要老是以佛光山信徒總代表來發言。」對真華法師的話,不禁起懷疑,難道佛光山不是佛教?是外道?邪教?果真如此,恐怕得要自我深深反省檢討。
常有人說,學佛修道就是要普渡眾生了生脫死,「了生」是讓生者得到安慰,「脫死」是讓亡者得到祝福,要多結人緣,才是佛法。能尊重對方的尊嚴,才是人性最好的布施。
十二月 二十日 星期三
和禪學堂徒眾進行「師徒時間」--
在禪堂生活最主要的是一個安靜的心,禪堂就如關房,重在探討內在生活,也就是說,禪注重內觀,不是向外求。
在禪堂裡,雖然是獨坐自修,但禪者空無的大願心和菩薩道也就是在這裡建立起來的,靜坐得好,會有百年一日之感;反之,若在禪堂感覺度日如年的話,表示不宜禪坐。遇到境界時,心要能轉境,如果讓境轉的話,就是功力不夠,此功力非短時間可成就的,至少要一年半載才會有基礎。
佛門有「五年學戒,方能聽教參禪」的規矩,學道要有五年的戒律生活,才能入禪堂禪坐,大家有此福德因緣入禪堂修持,怎可不好好勤心用功?
人的煩惱是念念生滅,念念不斷的,要學會對煩惱有警覺心。散亂心起時,就要定於一境,觀想光明無限或集中於一個念頭,念念不離心,心要與煩惱作戰,道業才會進步,不能戰勝煩惱,如何有成?
有時打一場戰爭要幾十年,我們與煩惱作戰也沒有那麼快,不要怕煩惱妄想,要隨順煩惱。就像六祖惠能大師,在獵人群中隨順環境而不排拒。降服不了煩惱時,最好的方法是隨他去,不去執著。
一個人如果不怕煩惱,不執著煩惱,自然可以安然自在。因此在禪堂裡,不要太過執著,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煩惱有時是自找的,人不可能沒有煩惱,但要警覺煩惱,建立正念來驅除煩惱妄念,舉心動念中,凡事往好處想,煩惱比較少;心中不要有那些不正常的貪、瞋、癡、嫉妒。
禪是解放的,不要用框框來自我約束,要隨緣放曠,任性逍遙。
禪是活潑的、自由的,有了禪可以讓人安定、自在、輕安、悟道。禪是頂天立地,重視心地功夫,不重在禪坐,故根基與福德因緣很重要。對環境有所不滿,就會不安心,會有妄想,所以要全力以赴,不要懈怠。道是一種體會,而非傳授。
禪重在開悟,不要老想依靠別人來教我們,要自我承擔,自我自修、自學、自參,隨順因緣。
禪的學習重在接受,能如此法界皆在當下,就富貴了。如果與人、事、物有距離,則世界沒有一樣屬於我們,就貧窮了。
學道參禪不要老想要修行成功或開悟,我走過大江南北,海內外雲遊,不曾看過有人標榜他是悟道者,最了不起的還是自許要把出家人做好,能如此則一切成就皆在其中。
修行,如果是念佛,要老實念佛;如果是參禪,重在內求!
十二月 二十一日 星期四
今和叢林學院新出家的一百三十多位同學,舉行「師徒時間」,並就大家的發問作說明--
◎出家後,是否曾想過,要替佛教做些什麼?要為佛教貢獻什麼?在佛光山僧團裡,只有常住,只有大眾,沒有個
人。每一個人都是佛光山的主人。個人若無道念發心,很容易失落,但心存常住宗風理想,則永遠不會失落。在
經典中,開頭就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這「一時」的此時此刻,對佛光山每一個人而言,都是在寫
歷史,所以我們要懂得自己在佛光山,每一時一刻是多麼珍貴。
◎常云︰「人在法在,人去法亡」這是一般團體機關的現象,佛光山之所以可敬可愛,在於有制度保障大家,而不
是依人而為。佛光山是集體創作,任何事都必須以常住第一、大眾第一為前提,不以個人為重,只要一日在佛光
山,就必須與大眾融和在一起。
◎有很多人,在家時都擁有技術性的一技之長,在社會上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但一出家,就變得好像一無是處。這
是因為佛法是心法,求的是開採內心的寶藏,是一輩子永遠也無法畢業的。這種隔行如隔山的理念,差別很大。
出家後要積極努力的是,向人生煩惱挑戰,不怕困難的找尋自我本來面目,才能出人頭地。
◎在養成階段,要先縮小自己,將來再擴大自己,現在在學院裡如同閉關,行為被「約束」,常常是這不行、那不
可的,主要是如同金、玉、鐵器,為了要成型,不得不在框框裡熬鍊,雖身被拘束,但心是自由的、開放的,可
以擁有法界之寬。思想是我們的根,有了根,將來枝葉就能海闊天空自由發展。一個人能承擔多少委屈,日後就
會有多大的成就。
◎在學習過程中,有人教導是福氣,無人教導是本分,凡事要求自己,不要要求別人。以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