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4/9-1996/12) 《星雲日記(1994/9~1996/12)》
Hsing Yun Diary 40 - Skillful Use of Spiritual Powers: Active Compassion 星雲日記40~神通妙用 積極的慈悲(1996/4/16~1996/4/3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40~神通妙用 ■積極的慈悲(1996/4/16~1996/4/30)過去佛教偏重消極的慈悲,現在我們要發揮積極的慈悲。
由一時的慈悲做到永恆的慈悲,有緣的慈悲做到無緣的慈悲,
有相的慈悲做到無相的慈悲。把悲心擴大,去關懷所有苦難的眾生。
菁華語錄
◎弘法度眾對自我應要求出世,對待眾生則要求入世。
◎一個人若不懂得感恩,表示他是一個貧窮的人,雖然表面富有,但內心一直不滿足,則生活毫無快樂可言。
◎佛法以法界眾生為所緣對象,所以宇宙大地都在我們心中。
◎一個人的瞋怒、喜樂不宜太強烈,易造成爭端,對不悅或心儀的事,保持平常心,和平一點,才能與人共事。
◎做事要有輕重緩急的次序觀念,依序完成。一次可以完成的工作,不要分段完成,浪費時間。
◎世界是大家的,彼此不合作,就無以生存,佛門講究的是因緣,要有很多因緣聚在一起,才能成就一件事,不懂得
結緣,或斬斷因緣,如何辦事?
◎一項事業的成功,除了要眾緣所成外,如果本身發心不夠,如何感動龍天護持?
◎人往往對現實不滿,而走上偏鋒,若有與人為善、從善如流的觀念,本著真心與人共事,必定能順利如意。
◎好的領導者,是居於一地運籌帷幄,而非四處奔跑。應如時鐘一樣,中心點(領導人)不動,動的是時針與分針
(屬下)。
◎人是信仰的力量,有信仰才有力量,有力量才能自主。
◎一個人有沒有作為,就是看你敢不敢。大慈悲、大智慧,要敢;敢學習、敢疑惑、敢擔當,敢提起疑情,敢問、
敢想、敢寫、敢說,只要意之所在,要敢,因為有「敢」,才能快速成長。
四月 十六日 星期二
上午十一時四十五分,由香港搭機往曼谷,香港到曼谷機程約兩個半小時,時差一個小時,於曼谷時間下午二時三十分抵泰國。
一出機場,迎面而來的就是一股熱氣,感受到亞熱帶氣候的悶熱。世界臺商會聯合總會會長余聲清先生、國際佛光會泰國協會會長余劉素卿、在佛光山曼谷道場服務的徒眾滿藏、滿度、覺斌等及多位佛光會員、信眾前來接機。
泰國古稱暹邏,位處中南半島的中央,面積約五十一萬平方公里,東以湄公河與寮國為界,西接緬甸,南臨暹邏灣,東南接高棉,西南接馬來半島,首都曼谷,為君主立憲國家。國家元首從一九四六年以來,一直是泰皇蒲美篷‧阿道雅疊(King Bhumibol Adulyadej)。
泰國有幾點特色--
1.從十二世紀到二十世紀止,外國人一直把它叫做暹邏(Saim),直到一九三九年民主政府的紀元開始,才改稱為泰國。
2.泰國的「泰」字(Thai)在泰文的意思是「自由」。
3.在東南亞地區,是唯一未曾淪為歐洲列強殖民地的國家,也未曾因內戰而導致國土分裂。
4.泰國是世界第一的黃豆粉出口國、第二大橡膠出口國,產錫量占世界第五位,稻米年產量超過三百萬頓,居世界第二位。
5.全國宗教信仰,南傳佛教占百分之九十四,北傳佛教占百分之一‧五,回教占百分之四,基督教占百分之零點五。
6.在泰國若攜帶骨董或佛像出境,必須事先向泰國工藝美術部申請批准。
泰國首都是曼谷,地理位置剛好在臺北和印度新德里的中點。過去幾十年來,更是東南亞空運輻輳點,其之所以成為泰國首都,不外是因為政府所在地,商業發達、觀光業興盛。
由於泰國國民百分之九十信奉佛教,故僅曼谷就有大小寺院兩千多座。泰國人口約有五千五百萬人,其中近五百萬人住在曼谷,曼谷居民百分之八十為泰國人、百分之十為中國人、百分之四為馬來人、其他人種占百分之六。百分之六十五的曼谷居民,都屬中國後裔。
佛光山曼谷道場位於曼谷Vongvanij Complex Bldg. B.的第三十二層,在泰國是首座高樓上的道場。
泰國佛光協會雖已籌備經年,許多幹部會員,與我都是第一次見面,駐泰臺北經濟貿易辦事處代表許智偉先生,下午到道場來訪,對現代佛教的推展、佛光會的理念、思想,和大家交換意見。
來自大陸四川文殊院的青年佛學社青年李欣、孫權、鄧虹榮、易光頫及文殊尼眾佛學院學生隆云法師等人,因來泰國法身寺參學的因緣,也到曼谷道場來,很高興和他們見面講話。
文殊院的青年佛學社成員約有兩百人,百分之八十皆是大專畢業,閱讀過我的講演集和《普門》雜誌。據李欣等人表示,他們的青年佛學社,對佛光山的弘法事業,尤其是四大宗旨很感動,所以他們也以佛光山的理念來帶活動,如辦都市佛學院、成立合唱團到鄉下接引信眾,也如法舉行佛學會考,每週共修除靜坐外,便是播放我的錄音帶。
聽他們侃侃而談,一股對佛教的熱愛與希望,從言辭中自然流露。國際佛光會在世界各地都有分會,遺憾的是唯獨大陸還沒有辦法成立。不禁讓人想到美國之大、強、勝,乃因對政治民族的包容、經濟的自由及對宗教信仰的尊重。
我主張皆大歡喜,在互尊互重互愛之下,未來的世界,佛法必定能綻放光明。
四月 十七日 星期三
今天於曼谷道場,主持國際佛光會泰國協會及各分會的聯合成立大會,前來觀禮的貴賓有︰駐泰國臺北經濟貿易處副代表許長亨、顧問于超屏、專員張紹民、僑務委員會專員李時昌、臺灣商會總會長余聲清、《世界日報》社長趙玉明、中華會館理事長黃根和,以及遠道來此的澳洲昆士蘭協會會長劉招明、布里斯本中天寺中華學校校長陳秋琴、法國巴黎協會會長江基民、副會長陳夢膺、蔡有娣等多人。
在成立大會中,分別授證給泰國協會督導施皇旭、會長余劉素卿、副會長蘇林妙芬、呂憲治、游義雄及各分會會長--
第一分會會長︰林伶秋
第二分會會長︰林信慧
第三分會會長︰魏振賢
第四分會會長︰曾義絨
第五分會會長︰林素嫺
成立大會圓滿後,接著為曼谷地區的信眾,做一場佛學講座,以「六根的修行」勉勵大家︰一個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造作的善業、惡業,都要自己去負責。我們常說,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同樣的,在如是因、如是果的法則下,所有身口意自作的行為,一樣都要自我承擔。所以對自我六根的修行,在感情上要不執不捨,面對五欲要不拒不貪,對世間要不厭不求,對生死要不懼不迷。
晚,和徒眾談到泰國弘法的環境,提到泰國的松克朗節(Sangkran)也就是「潑水節」(舊泰國的新年),從四月十三日到四月十五日,剛好在前天結束。
松克朗節基本上是個宗教節日,以紀念佛教紀元開始。傳統的過節方式是到佛寺去,在佛像上灑水,並徹底清掃佛寺。不過後來又增加了許多非宗教的慶祝方式,最主要的是,可以向過往路人潑水,被潑的路人則不可生氣。晚輩者則要先到寺廟供僧後,將水潑在長輩手上(不可潑在身上),以替父母祈福。
在我國雲南的西雙版納地方傣族人民,也有一個「潑水節」,它的由來是--
傣族家鄉美麗富饒,人民豐衣足食,後來,來了一個火魔,把傣族家鄉變成酷熱乾旱、五穀不生。人民對火魔恨之入骨,千方百計想消滅它。
火魔連搶了七名年輕的傣族姑娘,最小的姑娘叫儂香,騙取了火魔的寵愛,在四月(傣曆六月)裡的一天,火魔酒醉時得意忘形的說道︰「我什麼都不怕,就怕自己的頭髮勒住自己的脖子。」
儂香趁火魔醉得酣然大睡時,乘機從火魔頭上拔下一根頭髮,把火魔的頭勒下來。誰知火魔的頭似一團火球,滾到哪裡燒到哪裡,儂香大聲呼叫,六姊妹急忙趕來,七手八腳把魔頭提起來,說也怪,魔頭一離地,火就滅;一著地,火又起。於是七姊妹只得輪流抱著魔頭,不讓它落地。魔頭滾燙,大家只能不停潑水降溫。她們一人抱一年,直到七年以後,魔頭才死去。七姊妹為民除害,從此傣族人民為紀念她們的功德,每年傣曆六月都要舉行潑水節,慶賀七姊妹打敗妖魔。這也是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的傳統節日。
在緬甸每年四月中旬也有「潑水節」。其由來是︰從前,緬王在宮中遇到神仙下凡,與民同樂。緬王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潑灑在文武百官身上,以示滌舊除污,迎新接福。
從此,相沿成習,漸漸變成民間的傳統節日。節日期間,城鄉男女老少,都要盛裝,愉快的互相潑水嬉戲,表示滌舊迎新之意。
四月 十八日 星期四
泰國以佛教為國教,佛寺與穿著黃色袈裟偏袒右肩的僧侶到處可見,所以泰國有「千佛之國」或「黃衣之國」的稱號,又因畜養大象從事粗重工作,尤以白象為國寶,又有「白象王國」的外號。
因佛教的關係,僧侶在泰國備受敬重,王室儀式,國民教育及生活方式均以佛教儀禮規範,且規定男子二十歲時須一度出家,其僧眾在社會各階層有極大之發言權,佛教僧伽組織曾仿國會形式運作,除僧王為最高領袖外,設有僧伽部長、僧伽議會、僧伽法庭等。
泰國雖是佛教國家,不過仍具有高度包容力,歡迎其他宗教到泰國傳教,因此佛寺和天主教堂,出現在同一條街上並不奇怪。今泰國約有大小佛寺兩萬一千所,巴利文佛學院四百餘所,泰文佛學院近六千所,學生有十八萬人之多。每年有三次佛教紀念日,即三月之摩迦日、六月之衛塞節與七月之初安居日,此三日全國皆放假。在此,華僑佛教社團約有十五個。
這兩天氣候都在攝氏三十九度左右,身上汗水不曾停過,若非開著冷氣,信眾無法在道場活動。有一位信徒說,她到超級市場購物,順道到銀行辦事,回到家發現從市場買回來的蛋,竟在車箱內「烤」熟了。
泰國的夏季是每年的三月至五月,不過很多在此定居的外籍人士,認為除了雨天外,全年都屬夏季。我先後來過泰國幾次,對此論點,頗為贊同。
在泰國見面禮節通常不是握手,而是合掌。依傳統的說法,手舉得越高表示越尊敬,而腳是身體最低下部分,泰國人認為用腳指向別人是非常粗魯無禮的,因此很難看到他們雙腿交疊的坐姿,即使在必要的時候,也會小心翼翼的把腳趾朝向地面。
「合掌」,是印度自古所行之禮法,即合併兩掌集中心思而恭敬禮拜之意。亦表示返本還源,入於非權非實,事理契合之意。合掌的形式有十二種,即︰堅實心合掌、虛心合掌、未敷華合掌、初割蓮合掌、顯露合掌、持水合掌、歸命合掌、反叉合掌、反脊互相合掌、橫柱指合掌、覆手向下合掌、覆手合掌等。在印度的禮法中認為人的右手為神聖之手,左手為不淨之手,故有分別使用兩手之習慣,然若兩手合而為一,則成為人類神聖面及不淨面之合一,故佛教常以「合掌」來象徵人生最真實之面目。
中午,接受泰國佛光協會會長余劉素卿的午齋供養。
下午四時,於曼谷道場和佛光會的幹部、會員座談,討論內容有--
◎佛光會的組織與架構
◎佛光會幹部的進修和訓練課程
◎分會活動主要內容
◎分會與別分院道場配合的方式
◎如何樹立佛光會的形象
晚七時三十分,為三百多名信眾主持皈依典禮。
四月 十九日 星期五
九時是和曼谷道場住眾的「師徒時間」。
泰國的佛教有其歷史傳統和規範,而我們則是到此國度來傳播不同的教派,對其社會民情、風俗習慣、人情關係等要深入了解,以方便應機接引。佛光山曼谷道場也是大乘佛教在泰國的菩提種子,肩負的責任非常重大,勉徒眾要--
◎在殿堂不可以把教化的責任推給佛祖,信徒到道場來,要代表佛祖給信徒佛法、信仰、歡喜,並接應十方民眾。
◎做事要有輕重緩急的次序觀念,依序完成。一次可以完成的工作,不要分段完成,浪費時間。
◎世界是大家的,彼此不合作,就無以生存,佛門講究的是因緣,要有很多因緣聚在一起,才能成就一件事,不懂
得結緣,或斬斷因緣,如何辦事?
◎一個人的瞋怒、喜樂不宜太強烈,易造成爭端,對不悅或心儀的事情,保持平常心,和平一點,才能與人共事。
◎身為主管對屬下不要只有命令,沒有鼓勵、沒有請託,對人眾不要太苛求,凡事要集體創作,不要自我設限。
◎一項事業的成功,除了要眾緣所成外,如果本身發心不夠,如何感動龍天護持?何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下午四時,由曼谷搭機往新加坡。曼谷到新加坡機程一小時又五十分,時差一小時,與臺灣同一個時間緯度。
新加坡又名「獅城」,占地有六百二十五平方公里,全島由五十七個小島組成,人口約二百八十萬人,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
晚七時,抵新加坡漳宜機場,在慧海、許超財居士及近百名佛光會員歡迎下,步出機場,晚安單於商貿飯店。
據新加坡《海峽時報》報導--
亞洲政治暨經濟風險顧問公司,進行亞洲地區犯罪與個人安全調查,結果發現新加坡是最安全的國家,菲律賓是最危險的國家。
這項調查亞洲十二個國家的研究,詢問外國企業主管要他們評估這些國家中,犯罪與個人安全問題影響其公司營運程度,並以從「0」到「10」的風險量來衡量。
「0」代表最安全狀況,結果新加坡評分為「一‧二五」,該顧問公司形容新加坡為全球少數幾個安全的城市之一,外國人能與當地人一樣無論晝夜、任何時間都可到任何地方,而且不用擔心會遭遇歹徒襲擊。
新加坡犯罪率低,多歸功於嚴格的法律以及嚴厲的刑罰。新加坡每年吊死許多毒犯,對很多罪刑也都處以鞭刑,具有遏阻的功用。
日本以「一‧三三」僅次於新加坡,安全性居亞洲第二,其次是香港與馬來西亞分別為「二‧五三」及「三‧四三」,菲律賓以「七‧二四」高居亞洲最危險國家。
近年來,菲律賓綁架案件有增高的趨勢,任何國籍的商人顧慮最多的安全問題是綁架。尤以亞裔人士最多,今年到目前為止,至少有五十人在四十多件不同案件中被綁架。
臺灣安全性次於日本、香港、馬來西亞名列第五,再者依序為南韓、泰國、印度、越南、中國大陸和印尼。
四月 二十日 星期六
此行到新加坡是應新加坡大專畢業生佛友會邀請,前來舉行佛學講座。早在三十年前,我就曾到此弘法,最近的一次是在十多年前,往後因緣一直不具足。今天能再和新加坡的信眾結法緣,內心感到很高興。
上午,分別接受新加坡電視臺、《聯合早報》等各報社記者訪問,內容有--
◎人間佛教重在對整個世間的教化,一個人或一個團體,要在政治上或經濟上,對社會有所貢獻,才會為大眾
接受;同樣的,佛教也一定要給人歡喜,給人幸福,否則民眾並不會覺得佛教重要。
◎弘法度眾對自我應要求出世,對待眾生則要求入世。入世與出世是不可偏廢的,要有出世胸襟,才能做入世
事業。
◎佛光山不僅是辦宗教事業,更重視辦大學及整個人生、世界的教化。
◎如何處眾?抱著「污泥長蓮花」的心態,不管任何境界,都可以將不好的想成是好的,自然可以跟任何一個人
相處。
◎佛教本身就是管理學,像四十八單職事、人事公開、平等,管理的原則就是戒律,彼此尊重不侵犯,又有因果
觀念,容易自我約束。
◎佛光山用人原則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有智慧者,勉其從事思想方面的工作;口才好,佛學底子深厚者,勉
其教書上課;有行政理想者,勉其從事辦公辦事;具慈悲心者,勉其從事慈善事業。就個人本身條件,協助其
因緣,成就其事業。世間上有不少刻苦有為的青年,因沒有因緣,而失去發展的機會。
◎人往往對現實不滿,而走上偏鋒,若有與人為善、從善如流的觀念,本著真心與人共事,必定能順利如意。
◎好的領導者,是居於一地運籌帷幄,而非四處奔跑,應如時鐘一樣,中心點(領導人)不動,動的是時針與
分針(屬下)。
◎人是信仰的動物,有信仰才有力量,有力量才能自主。但若是缺乏正知正見的信仰或是邪信,則不如不信。
不信又會變成什麼都沒有,所以最好是正信。
◎佛教對政治的看法,是問政(關心大眾的事)不干治(管理),雖關懷社會但不參與、不干涉政治。
◎選舉過後的臺灣,要融合不同族群,提拔新生代,才能符合民眾的需要。兩岸關係要和平統一,必須經過法制
才能到達,在訴求過程中,必須要溝通,而溝通最重要的不外要「對談」,對談才能互相了解,才能溝通。
◎佛教徒對社會是關懷、服務、奉獻的;對社會教化則是大慈大悲,強調宗教和諧的。
◎佛光山對人不分種族、男女;對地方不分市區、邊疆;對時空抱著盡形壽獻身命的奉獻,故能將佛法弘揚
七大洲。
◎新加坡是一個奇蹟,地方雖小,但是內涵豐富;人口不多,但人才傑出,為現代的國家做了很好的示範。更可
貴的是給全民提供平等發展的機會,只要大家肯上進,都會有前途,新加坡很小,卻能在國際社會上豎起大姆
指!如果有更多的佛法薰習,是可以建設人間淨土的。
在大專畢業生佛友會的安排下,此次講座地點是在嘉龍劇場,場內有一千八百個座位。據主辦單位表示,入場券早就被索空,但要門票者仍絡繹不絕,只好在劇場外加裝閉路電視,多設了一千多個座位。
晚七時三十分,在大會主席郭錦順先生、司儀葉健毅先生的主持下,開始今晚的講座。當天與會的貴賓有,新加坡佛教總會會長隆根長老、副會長悟峰法師、臺北駐新加坡代表邱進益先生,新加坡社會發展部高級政務部長莊日昆先生、環境發展部高級政務次長何家良先生等。
為信眾講說的內容是︰「佛教的真理是什麼?」,我認為佛教的真理是--
1.無常的緣起觀 2.三世的因果觀 3.自力的業報觀 4.包容的空性觀
這次講座,由滿華為我做英文翻譯。
滿華,中興大學社會系畢業,民國八十一年在佛光山出家,現任本山國際佛教促進會執行長、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理事及非漢語系聯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滿華未出家前服務於美國在臺協會(前美國大使館)簽證組,工作時間長達十八年之久。他曾和我談及,就業在美國公職那段時間,很有心要做好中美橋樑的角色,但事實上,都事與願違,例如,看到國人到在臺協會辦理美國簽證,因部分文件不齊全或條件不符合,以致不能取得美國簽證時,就會很情緒化的指責這裡的中國職員,甚至被扣上「洋奴才」的帽子。
另外,美方簽證官員,有時也會因文化、習俗、語言、國情的誤解,而不發給簽證爭執的事例,時有所聞,也要由中國職員出來打圓場。每天的工作情緒常常在無奈、痛苦、矛盾中起落。
七年前,他陪母親到佛光山朝山,看到佛光山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對身在官僚體系且必須時常向人說︰「NO!」的他而言,真是當頭棒喝。原來佛法能如此隨喜隨願、與人為善的負起利人利己工作。
於是當下醒覺,發心親近佛法,便開始翻閱佛教書刊典籍,前後才三個月時間,就毅然辭去「美國大門守護者」的工作,而來山出家。
每當我向信徒介紹滿華在家時擔任移民官的工作,他總是會趕快補上一句︰「這沒有什麼,師父則是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移民官,且還無時無刻的發簽證給那些精進念佛的有緣人。」
四月 二十一日 星期日
今天將轉往馬來西亞,臨行前和「大專畢業生佛友會」的幹部談及此次佛學講座的得失。生活在新加坡的民眾,大都過得很安逸,除非碰上逆境,否則不會想要學佛或親近佛法。這一次看到講座有那麼多信眾聞法,對日後推展弘法活動信心大增。相信經過此次講演的因緣,開啟了此地信眾學佛的觀念,會有不少人想探討佛學。
我勉勵幹部要發長遠心,為未來佛教在新加坡的發展繼續努力。
上午十時四十五分,由新加坡搭機前往吉隆坡。此次到大馬,除了主持國際佛光會第二屆第一次理事會議,還有今晚在吉隆坡莎亞南體育場的弘法大會。
十一時三十分抵蘇丹阿都阿茲機場。慧海及臺北駐大馬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黃新壁先生、馬來西亞工委會主任拿督梁偉強先生、馬來西亞佛光協會祕書長陳瑞萊小姐、及此次弘法大會節目主持人之一的鄭佩佩小姐(另一位主持人是曾志偉先生)接機。
辦好通關手續,一出機場,六、七百位佛光會會員,在門口列隊歡迎,歌聲、掌聲、歡呼聲,夾雜著記者的鎂光燈,大馬信眾的熱情表露無遺。等我坐上車前往佛光文教中心,才發覺脖子上有五、六個花圈,在剛剛歡呼的人潮中,不知何時被套上的。抵文教中心時,先將這些花圈拿到佛前供佛,有一位信徒還特地送了我一個橄欖球,以表示我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多可愛的信徒。
下午一時,和此地的記者見面,接受訪談的內容如下--
人間佛教的精神是︰
1.對大眾有人間性格︰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每一個學佛者所嚮往的。但是在這目標尚未到達前,注重現世今生生活的安樂、家庭的平安、幸福也很重要,真正的佛法是不離現世生活的。
2.對世界有國際性格︰佛在世時,將佛法弘揚五印度,我們現在將佛法弘揚於七大洲,且在世界各地的菩提種子,也都漸漸開花結果,在有佛法的地方,世界是很美麗安詳的。我們不與世界對立、不與國家對立、不與宗教對立、不與文化對立,倡導共生的地球人,過同體共生的生活,讓社會在融和中更美好。
3.對社會有慈悲性格︰社會上有不少苦難的人,等著我們去救援。過去佛教偏重消極慈悲,我們現在要發揚積極的慈悲,乃至由一時的慈悲做到永恆的慈悲,有緣的慈悲做到無緣的慈悲,有相的慈悲做到無相的慈悲,少數的慈悲做到多數的慈悲。把我們的悲心擴大,去關懷所有苦難的眾生。
4.對信仰有正知正見︰沒有宗教信仰者,則人生精神生活沒有目標,那會很辛苦,回教徒有回教的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徒心目中有上帝;信佛教者,如果心中有佛,眼見、耳聞、心想都是佛的境界、佛的慈悲言行。懂得開發心中佛世界寶藏者,是富有的人。
5.對因緣懂得感恩︰一個人若不懂得感恩,表示他是一個貧窮的人,雖然表面富有,但內心一直不滿足,則生活毫無快樂可言;反之,一個貧苦的人,懂得感恩,滿足於身邊所擁有的一切,那是最富有的人,生活也是充滿快樂的。
晚八時,抵莎亞南體育場。
莎亞南體育場是吉隆坡最大露天體育場,也是全亞洲最大體育場,占地一百八十英畝(建築費約臺幣四十六億),可容納八萬人。場內除跑道外,中央都鋪有由外國進口的草坪,除了足球員,嚴禁任何人通過或踩踏,跑道也不准穿皮鞋走動。對體育場之保護,其用心可見一般。
在莎亞南體育場外,有近千輛的遊覽車,帶來檳城、太平、東馬等各地區的信眾。據聞八萬張入場券,在弘法大會消息發布後的三個星期內就被索取一空。
馬來西亞是個回教國家,根據聯邦憲法規定,回教為大馬之國教,因此佛教活動始終受限於寺院之內。此次馬來西亞佛教總會與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協會能在莎亞南體育場合辦弘法大會,是稀有難得的因緣。
下午四時起,主辦單位就安排各項表演節目,特請來自香港的曾志偉先生和鄭佩佩小姐主持。八時,講座開始,到場的貴賓有︰馬來西亞交通部長拿督斯里林良實醫師(也是此次大會主席)、內政部副部長黃家定先生(也是此次大會監督)、能力資源部長拿督林亞禮先生、文化藝術暨旅遊部長鄧育桓女士、大馬工委會主任拿督梁偉強先生、以及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會長寂晃長老、金明長老、廣餘長老、明智長老、伯圓長老、及南傳佛教的達摩難陀長老等多人。
講演前,大會主席拿督斯里林良實醫師致辭時說道︰「若人們忽略精神文明,將無法建設一個具有良好社會風氣和強大道德價值觀的生活環境。政府一再強調,建立愛心社會的重要,是要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努力使我國人民能有自信地面對未來挑戰。
宗教力量是非常巨大的,若能適當與正確的運用,將會帶給國家、社會及信徒很多好處。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國家,不同宗教應彼此尊重包容,以締造一個宗教和諧的社會,馬來西亞已向世人證明多元宗教並不是國家進步的阻力,而是巨大力量的泉源,使國家在和諧的氣氛中不斷向前邁進。」
講演時,我以日常生活發生在身邊的小故事,來闡述佛教人情味的真義。由信眾掌聲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