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4/9-1996/12) 《星雲日記(1994/9~1996/12)》
Hsing Yun Diary 41 - What Samsara is Like: Important Matters and Small Matters 星雲日記41~生死一如 大事與小事(1996/5/16~1996/5/3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41~生死一如 ■大事與小事(1996/5/16~1996/5/31)能幹的人,是具有正確的觀念與勤勞的工作態度,
這對一件事情的成就很重要,可以將小事做成大事;
反之,沒有這些理念者,大事也會做成小事。
菁華語錄
◎要使自己的人生豐富精采,就要好好規畫未來,沒有規畫的人生就易隨波逐流。
◎人活在世上,就是要追求快樂,快樂源自於放下、自在,不為旁人一句話而惱,不為他人一件事而怒。
◎「浴佛」,是藉外在的佛來洗滌我們的內在佛,浴佛主要是在淨浴我們的心。
◎能自知自己的苦惱、慚愧、羞恥,就會對周遭的人感到對不起,自然就會知道感恩、對人好。
◎用生活來表達修行,是一種真心。真心就是真情、真義、真實,是會感動人的。
◎一個人若只看到別人的過失,而看不到自己錯誤,則永遠不會進步。
◎世界非只有我一個人的,社會也非我一個人的,道場更非我一個人的,而是十方信眾共有的。珍惜眾緣所成的因緣,
才不會自我迷失。
五月 十六日 星期四
今天是佛光山開山三十周年紀念日,來自全世界五大洲五千多位功德主,藉此因緣回山開功德主會議。而長達一整年的系列活動,也正式展開。
今天的慶祝內容有︰開山紀念碑的揭幕典禮、百位名家碑牆落成(歷代百位名家撰寫的佛教名言文句)、佛光山三十周年收藏展(內容有大陸國寶……秦銅車馬、歷朝十一種藏經版本真跡、明鎏金古佛、黃興寫給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字函、張大千觀音畫、明方孝儒、清左宗棠、文徵明、何紹基等名人真跡、素人洪通遺作、近代名家高爾泰敦煌名畫、大陸一級畫家史國良先生等作品,還有清代玉如意及水晶柱等),及功德主會議。
下午二時,於如來殿前,舉行開山紀念碑揭幕典禮,由我和總統府祕書長吳伯雄先生、佛光山信徒總代表陳履安先生,共同主持。紀念碑上刻的是佛光山三十年來大事記和功德主的芳名。
吳祕書長在典禮中代表總統致贈「傳燈萬方」匾額給本山。吳祕書長致辭時說︰「社會非常肯定佛光山三十年來『一步一腳印』,把佛教帶入現代化,使靜態的佛教走入社會,讓僧眾的佛教走入家庭,從山林佛教走入人間,除此佛光山最偉大的還是從事社會心靈淨化工作,讓臺灣的土地充滿希望。尤其在世界各地興建的道場,都成為當地最宏偉的建築,讓中國人在海外揚眉吐氣,大師領導的人間佛教讓臺灣不但是外匯存底最高的國家,更是最有道德、公德心、愛心的國家。」
陳履安先生也表示︰「佛光山慶祝開山三十周年活動中,所舉辦的各種藝文、歷史、人物、名家書畫展覽等,都是大師三十年來的珍藏。從大師的手稿、講演稿、教學筆記、創辦的雜誌、佛教的第一張梵唄唱片、上課教材以及各種翻譯本的著作,不難看出大師的悲心、願心,所謂『境由心生』,心清淨了,凡事就皆可心想事成,我們跟隨大師就要發願心,把佛法帶到全世界。」
開山紀念碑揭幕典禮圓滿後,下午四時,在如來殿舉行今年度的功德主會。
民國五十六年(西元一九六七年)五月十六日的此時,佛光山舉行動土典禮,今年已進入三十年。人生三十而立,正值青年期,由於在國內政治、經濟各方面皆能迅速成長,才有今日規模的人間佛教及世界佛教。
所謂功德主是以發心服務、貢獻智慧、接引信眾、宣揚佛法、捐獻各項弘法事業來護持佛光山。如果以一個董事會來譬喻,功德主是董事,佛光山千餘名僧眾則是服務員,也就是說功德主是佛光山的老闆。佛光山所從事的弘法利生事業,一切都是「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可以說,沒有功德主就沒有佛光山。
在會議中,向功德主報告最近的一些工作--
1.佛光大學人文學院已取得教育部核准發照。
2.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今年正式加入大學聯招。
3.美國的西來大學,由於政府核准學生I-20的簽證,招生範圍遍及世界各國。
4.佛光山叢林學院派下十八所佛學院,今年將聯合招生。
5.由金馬獎導演王童先生執導的影片「佛光山」,預計可於八月殺青。
6.配合佛光山三十周年慶祝活動,多項世界性會議,如︰世界傑出婦女、義工、僧伽、青年、親子、宗教大學領導人等會議,將陸續舉行。
7.到明年的五月十六日為止,這一年中,文化院將陸續出版︰佛光大辭典光碟版、四十鉅冊的--《般若藏》、一百餘冊的《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佛光山三十年論文學報》、《走過臺灣佛教五十年》、《佛光山三十周年特刊》等。
在座的功德主中,有的是還沒有開創佛光山前,就從宜蘭雷音寺護持到現在的信徒,對「老」一輩的佛光山弟子,大多認識。利用這個機會,也將目前在佛光山負責重要職務的「中生代」及「新生代」徒眾,介紹給功德主們認識,如--
負責佛光大學的龔鵬程校長、雷音寺重建的慧龍、禪淨法堂的慧運、《禪藏》的永明、《佛教》的永進、電腦大藏經的陳履碚、《普門》的永芸、《覺世》的滿光、佛光會的覺範、在戒毒村負責輔導工作的慧信、男眾學部的慧寬、以及負責雲居樓的永勤,和剛從印度回國的依華等人。
希望各位功德主,本著愛護佛光山的精神,能繼續護持佛光山,和新一代的僧眾!
澳洲臥龍崗市長大衛坎培爾,和高雄縣長余政憲先生,今日在佛光山完成高雄縣和臥龍崗市結成姐妹市的儀式。
五月 十七日 星期五
上午續開功德主會議,為大家介紹幾位功德主和佛光山的因緣。
三十年前在公路局第三工程處服務的倪思曾處長,到佛光山禮佛,準備添油香時,我要求他要添油香就添多一點,希望能把磚子窯到佛光山這一條路,鋪上柏油來做功德。
就為這一句話,三年內李處長為這一條路先後鋪了三次柏油,才到達高級路面的水準,實在要感謝李處長,讓來朝山禮佛的信眾方便不少。
佛光山到麻竹園開山以後,除了貢獻公路外,也由手搖電話改成自動電話、加設郵政代辦所、自來水、施診施貧、設立幼稚園、小學、中學、高中,都是在各位功德主護持下完成的。
也有村民怪說,此地原來叫麻竹園,有了佛光山,就沒有麻竹園了。我說,麻竹園只有在大樹鄉的人知道,現在佛光山把大家帶到國際上,世界各處都有人知道。
專門替國人解決衣、食、住、行(太子龍、統一食品、太子建設、九和汽車)的吳修齊居士,日前總統府聘請他當資政,吳居士不敢接受,他說︰「我的三連叔,曾當過臺北市長,對國家有很多建樹,都沒有做到資政,我怎麼能做?」這種對長輩倫理的尊重,實在是時下青年們的模範。
開山之初,以銀行簿、印章,借給佛光山週轉的潘孝銳先生、到處做善事的中華民國生命線董事長曹仲植先生,以行佛來利益他人;另有曾梁源、游次郎、陳順章、沈尤成、賴義明、劉招明、黃英吉、游象卿、西原佑一等等,對佛光山的護持,真的是三十年如一日。
在會議中,也有不少人發表感想--
龔校長︰「在這樣的一個聚會中,從大師口中得知,每一位功德主跟佛光山都有一段非常特殊的因緣。我實在感動得幾乎講不出話來。
我個人對教育有很多構想,我們現在籌辦大學,實在說有一點晚了,為什麼呢?就整個中華民國教育史,甚至整個現代教育史,基本上,佛教是一片空白。中國的現代化教育,完全是受到基督教、天主教他們所辦學校的影響。像我們現在的學生,上學有所謂上、下課,音樂課、體育課……使用教科書,這種鐘點的限制,全都是在清朝末年光緒年間,因為基督教、天主教到中國來辦學堂、辦大學,中國人才學來的。約在光緒二十九年,就把原來中國的教育體制,如書院、府學、州學、縣學全部廢除,改設我們現在的學校。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小學、中學、大學教育,完全是受到基督教、天主教辦學的示範才開始學來的。
我們學西方人辦教育,學了近百年,對於我們的學校是否滿意?是否有要再改善的地方?抑或是依我們的精神,用另外一種辦學方式,讓以後的人,一提到中華民國的教育史,都會承認在教育史上,佛教也占有一個重要地位。
佛光大學不敢妄自菲薄,在大師的領導、各位功德主的護持之下,我們真的能夠替佛教在整個中華民國的教育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佛光大學在籌備過程中,其實說起來,算是蠻順利,雖然受到各種客觀的限制,使得在辦學中有一點點曲折,但是整體說來還算不錯,因為我們的教育體制還不是很完善。舉例說明,譬如辦大學,只有公立大學才可能一開始就辦大學,我們辦,則只能從學院辦起;公立大學可以在沒有校舍下,就開始招生,我們辦的話,就必須把校舍蓋好,桌椅買好,老師聘請好,所有的東西都準備好,教育部才准我們招生。而公立大學可以在校舍等建築什麼都沒有下辦研究所,但教育部從來沒有核准私立大學在開辦時,第一年就可以辦研究所。今年教育部准許我們第一年就開辨哲學研究所,實在是一個很大的特例。可是我們的雄心不僅於此,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希望一步一步來做,今年九月分我們以一個系,兩個所來開始辦大學,希望將來佛光大學也能夠得到各位功德主的關懷、支持、指導。」
我在還沒有請龔鵬程先生當佛光大學校長時,對龔先生根本不認識,也從沒有見過他,只在報章雜誌上,得知他二十七歲就拿到博士學位,曾任道教學院院長、世界佛學研究所負責人,服務於大陸委員會,報紙上常有他的文稿。有一次從臺北回高雄,在高速公路上,心生一念,就打電話給龔先生,說明我要辦大學,想請他當校長。他立刻回答︰「OK。」所以這幾年來,龔校長就為這個「OK。」為佛光大學吃盡種種辛苦。
陳履安先生︰每一次看到大師,聽大師開示,都能體會出大師的悲心、願心,尤其大師還有一顆歡喜心,無論做什麼事情,見到什麼人,都總是歡歡喜喜的,而這個歡喜心,使得大家也都歡喜,我們就以一個歡喜心,來做功德,護持三寶,護持大師,作為今天三十周年給大師的禮物,讓我們大家歡歡喜喜的共同來發這個心願。」
陳田錨議長︰「佛光山開山建寺,今年剛好是三十年,佛光山的教團有幾百萬信徒,其影響力遍及海內外五大洲,是一個現代化的教團,大師為我們佛教徒已走出一條康莊大道,佛光山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改變了海內外中國人的人生,相信也會改變中國歷史的腳印。
我還很清楚地記得三十年前開山之初,親眼看到大師,頭戴斗笠、手拿鋤頭,帶了一批工人,親自監工作務,這種精神實在讓我非常感動。現在的佛光山已成為臺灣佛教的指標,也是亞洲第一大佛教聖地,大師的改革有創意,他的教化實在讓我們油然升起尊敬讚歎的心。
大師曾說︰『替眾生服務就是修行。』我把它作為我的座右銘,並奉行之,所以每次選舉都能順利高票當選,我永遠記得這一句話,非常感謝大師。」
陳田錨議長最近開設了一間大眾銀行,發行的「佛光卡」也於今日上市,特別送了三十張金卡給功德主,分別為楊棟、楊葛小玲夫婦,林金松、吳錦美夫婦,王大進、許淑燕夫婦,高呈毅、高連富子夫婦以及陳信智、許卉吟等三十人。
陳潮派居士︰「因《臺灣時報》在二月分對佛光山不實的報導,引起高雄地區護法信眾不滿而前去據理力爭,表明佛教徒立場,後由蔡副社長出面道歉了事。身為佛教徒,護持佛法是佛門弟子的責任,我很高興在這一件事上,盡到護持佛法的責任。」
中午,在雲居樓和功德主聚餐,圓滿此次的功德主會議。祈祝大家仗佛平安,將歡喜、功德、慈悲,都帶回家去。
下午二時,開車北上,到嘉義巡視佛光山南華管理學院。晚,前往南投埔里靈巖山寺。
五月 十八日 星期六
昨晚安單在靈巖山寺。今天妙蓮長老和我談及,一個僧青年是否受過訓練,從其威儀表現中,即可以看得出來。有一些規矩,只有在叢林才可以訓練得成,因叢林要求得很嚴格,動不動就用打的,在拳鎚下才易成就,現在的青年,是受不起的,所以規矩總是訓練不起來。
提到叢林教育,靈巖山與佛光山有何不同?
靈巖山︰
1.有音聲到處佛號不斷(有錄音帶)。
2.見人舉止不忘合掌。
3.弘法事業項目單純。
4.每晚「慧命香」要三個小時,還怕學不好。
5.教育重在《淨土三經》(畢生受用)
佛光山︰
1.全山無聲,不曾「為私事、細故」廣播。
2.見人舉止以微笑來接待。
3.弘法事業項目多。
4.每堂課誦只一小時,還怕學生受不了。
5.教育重在一切佛法(也許都不會)。
這不同的宗風,哪一個好?沒有絕對的,只要適合根器就好。
威儀要好,合掌很重要,「合掌」雖很辛苦,但習慣了以後,就會很有威儀。此次美國副總統高爾先生訪問西來寺時,也曾表示︰「我很喜歡佛教的『合掌』,合掌很具有美國的特性,象徵多種族、多信仰的融和,那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很符合美國的建國精神。」
人,只要一合掌,感覺就不一樣了,因一合掌氣氛就不一樣,自然不會亂動、不會跑步,可以說,一個人的威儀皆在合掌中。
妙老又和我談及一些「叢林術語」,如--
◎七根針七根線,文殊菩薩早見面。
沒有針沒有線,文殊菩薩不見面。--化針線錢
◎羯摩的嘴,教授的腿。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搬材運水,無非是禪。
◎大眾慧命繫汝一身,汝若不顧罪歸汝身。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珍惜時光,時不待人。
◎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
◎寧坐蒲團死,不做人間應付僧。
◎生薑長在樹上,皂角生在地下。
◎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
◎衣單兩斤半,洗臉兩把半,吃飯三稱念,過堂五觀想。
◎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未供先嚐三鐵棒,私造飲食九銅鎚。
◎打沙彌、跪比丘、火燒菩薩頭。
◎金衣缽、銀客堂,珍珠瑪瑙下廚房。
◎要做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
◎無理三扁擔,有理扁擔三。
◎放開肚皮吃素菜,立定腳跟做好人。
◎不破參不閉關,不開悟不住山。
◎要受寶華戒,扁擔繩子隨身帶。
◎會唱香雲蓋,到處吃素菜。
◎金山腿子高旻香,常州天寧好供養,
◎焦山包子蓋三江,上海海會寺的里拉腔。
◎後面溜單,前面進單。
◎寧叫老僧墮地獄,不拿佛法當人情。
五月 十九日 星期日
上午七時三十分,與妙蓮長老等人,共同主持三壇的正授典禮,九時三十分圓滿。祈祝此次在靈巖山寺求受戒法的戒子,將來都是佛門龍象。
應國際獅子會的邀請,十一時趕往彰化體育館,在「國際獅子會中華民國總會八十五年度會員代表大會」上,為全體獅子會會員開示。
我以幾則佛門小故事,來闡釋經典上的深意,和獅子會會員結緣。
佛門中將佛的說法,稱為「獅子吼」,有醒世之意,獅子會的會員,從事社會上救苦救難的工作外,並具社團的團隊精神,將大家如同百川匯歸在一起,照顧在社會上需要照顧的人,其功德真是功不唐捐。
下午一時三十分,順道轉往福山寺,隨緣和福山佛學院的學生座談。
人與人生活在一起,要互相了解,彼此溝通,能如此,那實在是很美好的事,不溝通、不了解就易引起誤會。
一個人最寶貴的黃金時代便是此刻,如果以花來比喻各位,有的是如牡丹高貴艷麗、有的如蘭花蕙質蘭心,而修行的生活就如同蘭花在幽谷中清淨澹泊。
花之吸引人,不在其外貌,而在其生命力,如菊花具堅忍不拔,梅花能與霜雪奮鬥,石縫中的小花,也有其氣勢,其共同點都是能與環境抗衡,活出自己來。
要使自己的人生豐富精采,就要好好規畫未來,沒有規畫的人生就易隨波逐流。像玫瑰雖美,卻是短暫不實,因此人除了漂亮外,還要把尊嚴、性格、氣質、風儀、人緣等活出來。
人活在世上,就是要追求快樂,快樂源自於放下、自在,不為旁人一句話而惱,不為他人一件事而怒。學佛修道,要心繫大眾、常住、佛教、平實不鬧情緒,主動勤快,充實內學,心中的法樂自然會散播。好好珍惜這一段求學時光,不要讓自己生命空過。
五月 二十日 星期一
上午應邀前往桃園巨蛋體育館參加中華民國第一屆民選總統李登輝先生和副總統連戰先生的就職典禮。從臺北道場出發前往桃園,由於交通管制的關係,一路上通行無阻,十時準時進入典禮會場。
巨蛋體育館布置得美侖美奐,除各階層政要長官外,也有不少外國使節代表前來祝賀,整個會場在隆重中洋溢著一片喜氣。
今天總統就職文告,部分內容如下--
「『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登輝對全國同胞的需求,有充分的領會,也一定會全力以赴,達成付託。然而,影響國家發展深遠的重大政策,不是由一個人或一個政黨就可以決定。因此,登輝將儘快責成政府,針對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廣邀各界意見領袖與代表,共商大計,建立共識,開創國家新局……
時代已經改變,社會環境也在變。墨守成規,不思突破,注定將被淘汰。我們不能用權謀的眼光,推度政治互動;不能以私利的考量,決定政治立場。打鬧不能代表民意,杯葛也並非就是制衡。我們所追求的民主政治理想,除了有效的監督制衡之外,也要力求不同黨派能夠為了民眾福祉,共同攜手奮進……
經濟發展與政治民主,同等重要。沒有成功的經濟發展,我們會失去一切。為了厚植國家實力,讓中華民國能在國際社會,以至未來國家統一的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我們必須依據既定時程,如期發展臺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並且同步規畫推動跨世紀的國家建設,儘速營造自由化與國際化的經濟體系,建設低稅負、無障礙的企業投資環境,改革土地制度,壯大中小企業,提升國家競爭力,以迎向互利共榮的亞太新世紀,成為國際繁榮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
為求均衡發展,我們也將致力內政的革新,並以司法、教育、文化與社會重建為重點,同步並進。
全國同胞們,中華民族能歷五千年而不墜,端賴優秀文化的維繫。然而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華文化在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下,備經危疑震撼,致使部分國人的信心動搖,國勢低落。所以,登輝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文化的重建與新生。希望在臺灣地區的同胞,能建立新的生活文化,培養長遠宏大的人生價值觀,並以我國浩瀚的文化傳統為基礎,汲取西方文化精髓,融合而成新的中華文化,以適應進入廿一世紀後的國內外新環境。這也就是『經營大臺灣,建立新中原』的理念所在……
中華民國本來就是一個主權國家。海峽兩岸沒有民族與文化認同問題,有的只是制度與生活方式之爭。在這裡,我們根本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採行所謂「臺獨」的路線。四十多年來,海峽兩岸因為歷史因素,而隔海分治,乃是事實;但是海峽雙方都以追求國家統一為目標,也是事實。兩岸唯有面對這些事實,以最大的誠意與耐心,進行對談溝通,化異求同,才能真正解決國家統一的問題,謀求中華民族的共同福祉……
今天,登輝要鄭重呼籲︰海峽兩岸,都應該正視處理結束敵對狀態這項重大問題,以便為追求國家統一的歷史大業,作出關鍵性的貢獻。在未來,只要國家需要,人民支持,登輝願意帶著兩千一百卅萬同胞的共識與意志,訪問中國大陸,從事和平之旅。同時,為了打開海峽兩岸溝通、合作的新紀元,為了確保亞太地區的和平、安定、繁榮,登輝也願意與中共最高領導當局見面,直接交換意見……」
在《中國時報》的「論談」專欄中,有一位署名何志聰的讀者,對新任總統就職有幾點期許,代表著大多數民眾心聲,其文如下--
「從今天起,人民就是『頭家』了,但絕大多數『頭家』之所欲,很簡單︰
希望有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
希望人人都有輕鬆就業的機會
希望金融機構不要再倒會
希望政府職能要力行而不是光開會
希望官員不要把民脂民膏用在餐會
希望政府應全力掃蕩幫派黑社會」
五月 二十一日 星期二
應在佛光會服務的在家居士要求,今特撥空和大家座談,勉其--
◎佛光會除具有社教性質外,更具有宗教精神,所以講究的是結緣與奉獻,只要對會員有利的工作或服務,就應
盡力去做,不要只看一時,更要看未來。
◎佛光會的會員分布在全世界各地,承擔著播種的角色,對佛教在當地未來的發展很重要。
◎所謂能幹的人,是具有正確觀念與勤勞的工作態度,這對一件事情的成就很重要,可以將小事做成大事;反之,
沒有這些理念者,大事也會做成小事。此外,做事要有焦點,不雜亂無序。
◎私自外出而不告知主管者,是很嚴重的過失,如此的行為,常住是不允許的,修道者的自我生活要在軌道上,
不要放逸而讓人不放心。
在佛光會服務的在家居士,為配合各分會活動的需要,經常一大早就上班,到了晚上十一、二點還在辦公室加班。或許是長期為大眾服務的關係,身上總散發著一股美麗的氣質,說到「美」,如何才美?我覺得--
1.有緣,看了就很美。
2.有氣質,非嬌艷,看了心裡就很舒服。
3.看了就很歡喜。
4.正派、不妖里妖氣。
5.耐看,看得越久越好看。
6.具有學識的內在美。
7.不做作,很自然。
8.身材體態均勻。
9.言談有深度,非浮面應酬。
10.面上常帶微笑,為人服務。
晚七時三十分,於基隆文化中心,為信眾宣說《般若心經》。
五月 二十二日 星期三
圓神出版社社長簡志忠先生和名作家林清玄先生今日來訪。簡先生為有聲錄音的事情來和我洽商時間。林清玄先生是暢銷書的名作家,除寫作外,每年有近百場的講演,擁有廣大的讀者群。其文筆常藉身旁見聞,將人際關係與自然融合一起,尤其是艱深的經典在他的闡釋後,很容易就了解,可以說活用了佛法,是智慧型的思想者。
我們由著作談到出版,由出版談到講演,又提及現代寺院道場和信徒的關係,就如同學校、百貨公司、加油站般的親切,因寺院是提供信仰、慈悲、關懷、親和的地方,更是為信徒傳授知識、解除迷惑與法供養的地方,在精神層面為信眾提供幫助。
林先生說,從我的日記中得知我會開車,並且聽到一則傳聞--
有一輛車子在高速公路上,因行駛路肩被交通警察攔下來,交警馬上報告隊長說︰「剛剛行駛路肩被攔下的那一部車子,坐了一個很重要的人,要不要開罰單?」
隊長︰「很重要的人?連院長嗎?」
交警︰「不是,比連院長還要大。」
隊長︰「不可能是總統李先生吧?」
交警︰「我只知道司機是星雲大師,後座坐的人是誰我就不知道了!」
我聽了哈哈一笑。
徒眾覺門今拿了一份美國《修行佛社》素詩達法師寄來的一份季刊,說明其參加佛光山主辦的國際僧伽會議的心得,重點如下--
非常敬佩佛光山的人間佛教走出山林,進入社會的貢獻,並以現代化的弘法設備接引人群。
很羨慕臺灣的比丘尼眾那麼多,住持亦是女眾,且都承擔了傳教、翻譯、文化等社會工作,真正表現了「從服務大眾中,而莊嚴自己。」
看到信眾與信眾間、信眾與法師間,彼此在一句「阿彌陀佛」裡,洋溢著歡喜心,也感受到每一位信徒皆是未來佛,而非一般互相競爭的貪瞋癡眾生。
要努力修持像星雲大師那樣時常帶著微笑、慈悲、幽默來對待一切眾生,又從不拒絕他人的請求與建議。
很感謝佛光山舉辦此國際僧伽會議,讓全世界的佛教,彼此有聯誼的機會,進而促進佛教徒間的了解與團結。
五月 二十三日 星期四
法務部馬英九部長,多次電話相約,但因彼此各有行程,直到今天,馬部長才在法務部保護司司長施茂林先生及臺灣更生保護會董事長盧仁發先生的陪同下,中午到臺北道場拜訪。
二、三年前,佛光山在臺南承辦明德戒毒村的輔導工作,最近又接管了屏東更生保護會--戒毒者中途之家,為此馬部長特專程來表示謝意。
吸毒,是一種無聲息的活動,讓人在黑暗中慢慢腐化。口號式的向毒品宣戰,只是一種治標工作,積極的「勸」與「戒」才是治本之方。「吸毒」是一種病而非罪,要以治癌的心態來治療,而這些都要靠吸毒者自身的決心毅力來戰勝毒品。希望有吸毒前科者,不要糟蹋自己,要徹底擺脫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