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4/9-1996/12) 《星雲日記(1994/9~1996/12)》
Hsing Yun Diary 43 - Admiring Achievements and Virtue: Good Causes and Good Conditions 星雲日記43~隨喜功德 好因好緣(1996/9/1~1996/9/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43~隨喜功德 ■好因好緣(1996/9/1~1996/9/15)不經意的一句輕浮話,有時會自毀前程;
輕率的做事態度,有時會自我失落。
故要檢點自己的身口意,以免破壞一些好因好緣。
菁華語錄
◎我一生常常感到很富有,非指物質上看得見的金銀財寶,而是我不買、不用、不想、不要,所以我很富有。
◎知慚愧、知苦惱比什麼都重要,能如此即使什麼都不會,也能安住。
◎人不能解脫自在,是因為有名利枷鎖在束縛我們;有煩惱憂愁、人我是非、得失放不下在困擾我們。
◎放下榮辱、放下名利、放下得失、放下欲望,就如一個過重的皮箱,老是拿在手上,並不適宜,不用時,還是該把
它放下。
◎讚美的話,要適如其分,不要太誇張。
◎「隨緣」是有原則的,並不是壞的也是好的,不對也是對的,而是要隨順真理,不模糊立場,不改變真心。
◎求財不如勤儉,求安不如守戒,求名不如隨分,求助不如結緣,求福不如修身。
◎「無常」,並不可怕,因無常才會進步、因無常才能改變不好成為好的,因無常生命才有希望。
◎以仁慈給人歡喜、給人安樂的心最美。
◎對人最忌諱用成見來處理事情。
◎「學習」要眼看口問、心用耳聽、手寫腳行、意勤念明。
◎謙虛是美德,但謙虛要有尊嚴要有立場,而非卑賤,對人要有禮貌尊敬但不失自尊,這樣的謙虛才是適當的謙虛。
九月 一日 星期日
這幾天,佛光山叢林學院正在新生訓練,今特撥空和這些入山門的學子見面開示--
「因求真理登淨域,為求佛法入寶山。」進佛學院求學,如同進醫院看病一樣,佛法是治療心理病的最佳良方。
人生活在家庭中、社會上,眼所見、耳所聞、心所想的一切外境,給我們的污染很深。佛教學院治療人的心病有一套方法,但也要看你的病是否相應?就如同醫院是治病而非救命,同樣的佛也是度有緣之人,故自己本身是否有佛緣,也很重要。
學院治病的方法有很多;有時會以不講理來對治,是因過去說的「理由」太多了;有時以不給情面來對治,因過去情分太多了;有時以怒目金剛來訓示,事實上是對你大慈悲;讓你受委屈學忍耐,實在是在訓練你的大力量。
社會上有不少的人,時常看醫生,但是對醫生所開的藥方,卻經常往口袋放,根本就不入口。這種光看醫生而不吃藥,毛病怎麼會好?同樣的不接受教導,如何改過?
如何清楚認識自己的「病」在哪裡?通常我們兩眼所見,皆是看到別人的錯誤;兩耳所聽,皆是聽到別人的是非。在學院裡求法,一定要虛心,一定要明理,那麼福德因緣必定會助長我們成功;反之,雖然很聰明能幹,但為人不發心,不知慚愧,不知感恩者,則是心中無寶藏的人,非常可惜。
初入山來學道,最容易犯的毛病有︰
一、想家不想道︰過去有道者,是人在紅塵,心在佛道;現在很多人是人在山上,心在俗家,也就是人在山林,心在社會世俗。學道最放不下的不外是俗家的親情,這對修道而言,是很大的考驗。
一個人的雜念如果太多,就如同茶杯內裝滿妄想雜念的水,佛法清淨的法水也就倒不進去。入佛門來,過去的邪知邪見不除,清淨的水一樣會污濁。所以如何治療自己的毛病,老師、同學的助力,只有一半功效,主要實踐還是要靠自己來完成。
二、訴苦不說好︰在新生訓練這段日子,有不少學生寫信回家時,會讚美學院暮鼓晨鐘的規律生活;但是,也有少部分人,會埋怨學院早起、專制的生活方式,若是這樣想,這樣寫,這樣的訴苦,那實在是太對不起佛法,對不起學院的老師;讓父母因而為你掛念擔心,更不是孝順的舉止。
要用感恩心的來想,佛光山非我建,佛學院非我創,老師也不是我請的,而我卻能在此就讀,且作息中老師也時常跟隨在旁指導愛護,如此慈悲的舉止關照,怎能不知感念,還要讓貪瞋癡來傷害老師?古人每收到家書都非常珍貴,故有「家書抵萬金」之詞,所以,家書不宜講苦惱事,有病的眾生,寫家書才會是滿紙的煩惱事。要如何治療?完全在是否有智慧的一念之間。
三、情緒不穩定︰一個人若沒有力量或沒有自信,就很容易引起情緒。情緒一來就會板起臉孔,讀不下書、笑不出來或不想講話等。在修道上,人不要生活在喜怒無常的不正見情緒裡,要時常觀照自己的毛病缺點所在。「情緒」也是一種病,會擾亂我們的心思,讓妄想紛飛不能用功辦道。所以情緒來時,要靠自知、自動、自發、自強等力量來突破。
情緒危害很大,板著面孔時,朋友、師長、同學都不敢接近,久而久之,就會失去人緣朋友。情緒一來,好話就聽不進去,好事就不會想發心去做,好的善知識也不會去親近。
功課好,成績優秀者,並不表示就是有能力的人。真正有能力的,是生活很正常的人。人成即佛成,人道不能完成,如何學習佛道?
四、無明不明理︰人之所以會在生死海中流轉不停,是因為「無明」,也就是因為人的貪瞋癡邪見,才會如此流轉。如此一來,當然就不懂得要去廣結善緣,不懂得群我之間的關係、天地間的關係、自己未來何去何從、不知要如何慈悲待人、不知要學習巧妙、不知要聯絡往來。無明是所有毛病的病根所在。
無明就會不明善惡、不講好壞、胡思亂想、顛倒是非,擾亂六根,讓我們不該看而看,就會看出煩惱;不該聽而聽,就會聽出煩惱;不該說而說,就會說出煩惱;不該想而想,就會想出煩惱。無明就是不明理,所以有句話說︰「寧與聰明人打架,不與無明人講話。」一個人若到了不講理時,好話、善言、佛法就一點也派不上用場。為人在大體上要懂得人我相處之道,做個明理的人。
我一生沒有什麼專長,也沒有受過什麼訓練,但我有一個長處,就是︰很明理。由於明理,所以知道每一件事情,都有他的道理,而明白人我相處之道,明白緣生緣滅,明白佛法般若,明白有佛法就有辦法。明白這些道理,是我一生享用不了的財富。
若用情緒來看人,來聽話,來做事,那是不會成功的;因為佛法是重視當下︰我明白,我懂了。希望各位同學千里迢迢來此求學,不要忘了︰要想道、要說好;要正常、要明理。
九月 二日 星期一
上午,應宗長心定之請,出席每月一次的宗務委員會。佛光山的行政,我早已不過問,但基於徒眾對我的一份尊敬,我也提供一些看法--
◎會議時,不要老提過去的歷史,或已成為事實的事,重點在今後發展方案,及如何解決問題。
◎人與人相處,在工作上要先溝通好,才能互相配合。但溝通不可以用成見、用情緒。成見猶如杯子裡裝滿了水,
一些好的方法和建議,就再也裝不進去了;內心先有了設限,就不懂得去接受更好的東西了。
◎溝通非光是發揮自己的意見,也不是要別人來接受自己的意見。而是要開誠布公的將自己的意思表達,讓別人
了解,並且聆聽別人的意見,雙向交流。
◎溝通後,自己滿意而對方不歡喜;或對方願意,自己不能接受,都不是好結果。最好的溝通是,不僅讓工作順利
進行,且彼此也能皆大歡喜。
◎人心在於有所得。其實真正的所得,不一定在有形的上面,如做領導者能得人心,做長官的獲得屬下的擁戴。
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與人接觸,一定要謙恭有禮,這是拉近彼此關係的最好方法。
◎身為領導者的條件,是讓屬下思想自由,敢說敢做;讓跟隨的屬下,生活得很自在;不壓抑屬下,且不斷協助屬
下進修學習;讓屬下生活有保障,無恐怖憂愁。也就是說,好的主管或領導者,令人害怕不如令人喜愛,令人喜
愛不如令人讚美,令人讚美不如令人尊敬,令人尊敬不如令人懷念。
◎最高的做事方法,是不令而行。遇有糾紛情緒時,要讓對方說清楚,自己則要保持鎮定、風度。
◎沒有共識的團體是不好做事的,動不動就指責對方的錯失,並不是處事應有的態度。
◎世間一切事情,只有要求自己,才會成功;要求別人者,永遠不會成功。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時間、經驗、受苦等經歷,才會像一朵花蕾經過日曬雨淋,而綻放美麗的花朵。
◎決定一件事,不要因某一個人或某一句話。人生是多方面的,不是只有一個層面而已。
◎人生是一項修養道德的比賽,師兄弟相處之道、主管與屬下相處之道,要有分寸,才算是懂得做人。
◎凡是對佛法,對常住,對大眾有利益的事,一定要心甘情願的去做。
◎除了忙事務性的工作外,還要有智慧、慈悲,並且會說法,一個人若沒有實力是走不出去的;反之,有實力者,
則可遍行十方。
◎人不要將短處隱藏不露,雖然要以長處面對大眾,但讓師長們知道自己的短處,才好糾正改過。
◎做事要儘量圓滿,不要有缺陷或不安,也不要留有遺憾在人間。誤會皆來自不了解,若有了溝通、協調再接觸,
自然會覺得每個人都很可愛。
◎獎勵的方式很多種,不光只有在物質上或旅遊上的玩樂而已。如何可以增進道業,如何對身心有所助益,才是
最好的獎勵方式。
◎所謂悟道,必須要悟在當下--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並隨來隨遣懂得調適。
◎人只要用功,必有所成。嫉妒他人,只會顯露自己的修養不夠,何況「嫉妒」是一種劣根性,是修道過程中必須
降伏的。
九月 三日 星期二
明天是我的母難日,不少信眾、歷屆畢業現已弘化一方的佛學院學生都紛紛回山致意。人生相聚不易,尤其是已有三、四十年,或至少有二十年歷史因緣的信眾,其情誼真的比一家人還要親。
晚八時,集合大家於如來殿大會堂座談。
母親剛往生不久,做為人子後輩者,實不敢言壽做生日,承蒙大家的盛意,真是心領了。回想我這一生--
◎十歲時的生日,因那時年紀尚小,已記不得了。
◎二十歲時,我已在焦山佛學院就讀,那一陣子,身上害了一種病,除了臉部外,全身長滿膿瘡。有一天同學們
都去過堂用餐,只有我留守在殿堂,有一位信徒問我︰「師父,您今年幾歲?」我才突然想起,回答他說︰
「我今天剛好二十歲。」。這一天我因身體不適,整天沒有吃東西。
◎三十歲時,我到了臺灣。陸軍總司令夫人孫張清揚女士,在我生日這一天,以全套金碗筷請我吃飯,並要我負
責編輯《覺世》。我並沒有辜負這一餐,四十個年頭過去了,至今《覺世》不間斷地已出版到一三六五期。
◎四十歲時,在佛光山開山,整天在工地搬石頭。飛揚的塵土中,根本忘了生日怎麼過。
◎五十歲時,不少的好友、信徒來山要祝壽,由於人多朝山會館不夠住,我把寮房空出來給煮雲法師住,自己在
露天的陽臺過了一夜。
◎六十歲時,最高興,因與大陸的母親聯絡上,所以特邀請一百三十名六十歲的信眾,來佛光山一起過生日。
◎七十歲,母親往生,只祈求在我弘法度眾的這一生中,有何功德的話,願回向給天下每一位為人母為人父的父
母親們。
海外信徒、佛光會員,這兩天都紛紛來函、傳真,表達對我的祝福,如--
◎「大陸尋奇」製作人周志敏小姐,到黃河源頭區的扎陵湖畔及黃河正源約古宗列渠(海拔四千六百公尺),插上
佛光會旗。
◎由陳履碚教授負責的《佛光大辭典》製成光牒(CD)已完成。
◎由永文負責,導演王童拍攝的「佛光山三十周年紀念影片」已殺青,明天將在佛光山首映。
◎永登將《教乘法數》重新編列索引頁碼。
◎妙合把自編的「我的園地」及對外投稿的文稿集冊。
◎妙捨等人,把我的「日記」整理、分類。
◎基隆女子佛學院的學生,將我平常的開示,也整理成冊。
除此之外,信件也不少,其中道悟的來信,顯示他已成長不少,特摘錄如下--
「師公上人︰
徒孫一向不善言辭,又不會表達自己,更拙於文字,但想到今天是師公七十華誕,還是勇於提筆。雖夜已深,內心更思懷師公對我的寬容恩澤。
猶記得民國六十年(西元一九七一年),因師公到臺北社子慧明堂開光之因緣而得度。那時我十八歲,但看起來像十二、三歲的小女孩,師公看我小,就特別留我在身旁,美其名是侍者,其實是在關懷愛護我。
當侍者就要照顧三餐,但我不會煮菜,不是太鹹,就是太淡,稀飯也常常燒焦,可是師公您擔心師父們會怪我,總把它吃光,還直誇好吃!好吃!有時候趕時間,菜還沒有煮好,您就說用茶泡飯是人間最好的美食,來減少四周圍徒弟們對您的關心。那時候還沒有洗衣機,您體諒我個子小力氣不夠,總是三天、五天才肯換衣服。
有一次,跟隨師公到印度朝聖,一路上,我總是最後一個上車,師父們就會問︰『全車的人都在等你,連師公也在等你,到底在摸什麼?』
師公就特別留意我遲上車的原因,原來信徒送師公的醬瓜、素醬瓶瓶罐罐很多,雖然師公沒吃,但也是要帶,每次整理都要花一段時間。後來只要集合時間一到,師公就假裝上廁所,或東走走西逛逛的,看我上車,師公才上車。從臺灣帶了一個電鍋,在路上插頭卻壞了,師公感冒吃不下,有人建議煮稀飯,卻沒有辦法煮,不少人怪我粗心大意,師公就替我解圍說︰『煮稀飯做什麼?我最不喜歡吃稀飯。』
雖然這些都是小細節,但師公的細心、慈悲不著痕跡的在關懷我這小人物,令我深深感動,而發願今生永遠追隨師公,絕不為所動。例如在俗家時,有一位道家師父,要把美國紐約的廟給我,日本的大哥要我去日本進修,我都不為所動。
看師公每天分分秒秒的在承擔天下事、國事、弘法事,還有我們的煩惱事,都不顧自己的身體,看得令人心疼。雖然我也有無明煩惱的時候,也有被人誤解錯怪的時候,每次都想辯解,但一想到師公,做人兒女怎麼可以因自己的小事,而讓你掛心呢?我道悟雖然沒有能力可以協助常住、師公弘法,但至少總要做到讓師公放心,常住不擔心。所以告訴自己要忍耐,忍耐別人對我不當的言辭,雖然忍的過程很難過、不平,但事相的磨練,會令人心胸越來越寬廣,也體會到讚美的語言與毀謗的語言,皆是妄,是一體的兩面,而在功用上看,就看我們選擇哪一面,完全是在一念之間,也因此慢慢懂得要去關心別人。
近日來誦讀《圓覺經》,深奧的義理不是我這小腦袋可以體會的,但有一點心得,在此向師公報告,不知道是否正確?還請師公開示。
《圓覺經》裡有十二位菩薩向佛陀請示,末法眾生應如何修行,才能得到清淨心而成佛?徒孫想︰一切法最主要的,是否就是師公所講的要經常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也就是起念要有利於人,遇順逆之境要懂得轉境,不可執著,修行最大的功夫在於一個「轉」,要轉法華而不被法華轉。
以上是我一點心得,並以此發願--
第一願生為佛光人,死為佛光魂。
第二願自己身心安住,讓師公放心,常住不擔心。
第三願從心行法門培養慈心善念
謹以此三願向師公拜壽。
祝師公法體康安
徒孫道悟頂禮」
九月 四日 星期三
沒有母親的母難日,更珍惜母親給予的色身,定不負母親把我奉獻給佛教的心願,要廣度更多有緣的芸芸眾生。
八時,集合全山住眾、學生、員工,以及來山信眾、佛光會員們,大家齊聚於如來殿大會堂,在鍾榮吉副祕書長及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邱順清先生、廠長林鴻鐘先生、導演王童先生的陪同,共同主持「佛光山三十周年紀念影片」的首映典禮。
十時,於如來殿會議室主持「佛光山封山記者招待會」,對媒體大眾說明「封山」的源由,及未來的計畫--
「佛光山為什麼要封山?封山不是封閉,是遵照傳統的佛教,過去叫做閉關、安居、靜修。三十年來佛光山的弟子們,可以說盡心盡力,不分晝夜的在為信眾服務。現在佛光山派下在臺灣已有五十多個道場;國際佛光會在全世界國家地區也有一百多個協會,其中中華總會就已有四百多個分會;而培訓了近百位的檀講師以及上千位督導、會長、幹部,都能在當地代表佛光山照顧信徒,因此,封山就是要讓所有山上大眾,有一個更寬廣的空間,可以靜修學習。
本山對於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一直不遺餘力,除了我們本身遵照傳統制度以外,還有社會的慈善事業、雲水醫院、診所、慈悲基金會、養老、育幼等工作一樣在進行。尤其是九個『佛光緣美術館』一直在帶動信眾往真善美的生活境界上提升。封山後,本山的短期出家修道會、信徒講習會、各種夏令營、禪修學習應該都是一樣,只是對外面的個人或觀光旅遊人士,我們就不再接待了。
今天適逢開山三十周年,是一個結束,也是開始,放映『佛光山三十周年紀念影片』,以紀錄佛光山三十年來做了些什麼?爾後,將再改正一些缺失,希望在新的開始能做得更好更多。」
中央黨部鍾榮吉副祕書長︰「我很興奮,今天是大師七秩華誕,信眾都帶著虔敬的心來祝壽,我個人是大師的徒弟,特來向他致敬。我們的總統李登輝先生,也要我代表他,並帶來一賀禮--壽匾做為祝壽禮。
中央黨部祕書長吳伯雄先生,同時也是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的副會長,也要我轉達對大師的祝賀與敬意。前不久大師的《傳燈》為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看過《傳燈》再看今天的影片,覺得非常親切,內心也生起崇高的敬意。佛光山的弘法事業,從高雄大樹鄉為起點,現在已開展為全世界佛教事業,尤其在佛光會的推動下,真正已達到『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心願,這都是大師四十多年來辛苦經營的成果。
對於『封山』,大師剛才已表示,往後各項的活動,如文化、教育、慈善、共修,不但不會受到影響,反而會更有效率。所以希望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大家一起來護持佛光山的事業,並藉此機會祝大家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中央電影公司邱順清總經理︰「中央電影公司很高興有機會與大師和佛光山結這個緣,把佛光山開山三十年來的成績,和艱辛的路程,未來發展方向做個整理。佛光山在佛教文化、教育上所做的扎根工作,大家有目共睹,而中影也是個文化事業,在此我也發個宏願︰日後,佛光山如果有需要的話,中影公司一定配合,希望能把佛光山各項活動,都攝入我們中影的鏡頭,作為百年、千年、萬年以後的紀錄,這都是受到大師的精神感召。今恭逢盛會,除祝福大師華誕,也敬祝佛光山各項事業發展順利。」
籌畫經年的《佛光大辭典》光碟,測試版已出來了,利用此記者會,由負責人陳履碚先生,為大家介紹。
陳履碚先生︰「《佛光大辭典》內共有二萬四千四百七十八個名相,超過七百多萬字,我們把它全部輸入電腦擺在光碟裡面,其好處就是容易搜尋,要查詢裡面的名相或是全文檢索的話,都可以很快的找出來。
如果你不會使用光碟的話,一開機就會有使用方法的指導,而且任何任何在螢幕上出現的東西都可以列印出來。
此外,不管任何一部經典內的名相,在《佛光大辭典》光碟內都可以馬上找到,對大家閱讀經典,非常有幫助。
今天在大家面前發表的是測試版,我們會送到研究學術機構,請教授們看看是否有問題,再加以修正。希望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可以正式發行。」
應信眾要求,今天先後放映三次「佛光山三十周年紀錄影片」。晚上,和徒眾分享看過此紀錄影片的心得。
九月 五日 星期四
上午十時,於如來殿大會堂主持叢林學院應屆結業同學的結業典禮和新生的開學典禮。
勉結業和新生的同學們,到佛光山來求學,入學院進修,不光是來讀書、看經的,來這裡讀書更需要多一份的體認,以下提出四點供大家參考--
一、讀「做一個人」︰一個人儘管學問再好,事業再大,但不一定會懂得做人。俗云「仁」,非一個人,而是二個人才能成「仁」。所以生活在社會上,一定要懂得群我關係,要懂得尊敬人,要為人服務,將歡喜快樂給人。所以到佛學院最主要的是要讀「做好一個人」。
二、讀「明一點理」︰今日社會大眾,雖然知識普遍提高,但不明理者依舊不少。一個人若不講理就與禽獸無異,因人是講理的,尤其是做人的道理。不明理的人,讀再多的書也沒用。
不明理表示無明,不健全,所以我們讀書是為了理路要通順流暢,要以理待人,讀書要明一點理。
三、讀「悟一些緣」︰宇宙世界的成就,在於一個「緣」,眾緣所成,在世間上若因緣不具足的話,則無法成就事業。緣起緣滅法中,對人、對事要培緣進而廣結善緣,將因緣讀出來,悟出來,至少每天要有一小悟來修持。
四、讀「懂一顆心」︰現在的人會讀書,但不懂得自己的心,平常可以看很多人,但看不清自己的心念。
由此可知今日社會學校教導的都是向外追求知識,至於自己的心是如何則一無所知。一念瞋心起,則整個思緒皆為煩惱所獨占,不能作主。故學佛要注重因緣,讀懂自己的一顆心,心明白了,則一切就明白了。
出家學道要注重「心」的修持,而非只是穿著身上這一襲長衫就能代表的。在典禮上,不管是結業生、在校生、還是新生,希望大家對讀書要有正確的觀念。
這幾天,散居在海外各道場的徒眾,也都紛紛回山。利用這次大家回山的因緣,今、明兩天,特舉辦一次「海外徒眾講習會」,今在座談會上和大家提及--
◎愛護常住必須接受調派,人事要如流水,將來才會「清淨」,否則時間久了,就會像一灘死水,如果太固定,
進步也會有極限。一個人怕調動是因為沒有自信、沒有能力,不知開創,不懂創新,只想苟安於現狀。
◎身為從事社會傳教者,是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的,何況宗教家是屬於地球的、人類的、不受哪一種族群或哪一
地域的限制。
◎凡事只要盡心,不執著、不以自我為中心,那一定會很美好。
◎鞏固領導中心,是為人屬下的基本責任,因尊重是互相的;要堅守常住立場,不為成見、閒言閒語而左右,識
大體、集體創作,一切皆為佛教。
◎今後大家要共同努力的方向,不外是建立佛教現代化的制度、國際佛教的推展、海峽兩岸宗教文化的交流。
九月 六日 星期五
今天繼續「海外徒眾講習會」。
◎支持政策比支持人更重要;有反對才有溝通,在佛門中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對治煩惱的方法。
◎對信徒要至心至誠,化緣思想就是在一個「緣」字,且接引信眾中不忘忍辱柔和,不要將脾氣輕易表現出來。
◎每一個人都有潛力,只要用點心,一定可以克服困境;只要多花一點心,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完美。
◎不要用情緒、煩惱、妄想、感情來處理人生,要安住在道上,發心服務、貢獻、擴大自己。要用智慧來安排
人生。
◎我一生常常感到很富有,非指物質上看得見的金銀財寶,而是我不買、不用、不想、不要,所以我很富有。
◎我很有「力量」,我「不會」累,在於我很會利用零碎時間睡覺、做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充分的運用。
◎在現實的世界裡是可以接受訓練的,如我沒有手錶,將時間記在心中(揣摩),久而久之,時鐘即在我心中。
所以碰到任何境界,要想歡喜、自在、安樂、無罣礙,並不是很困難的。
◎人與人相處都是互相的,要先接受別人,自然別人就會接受我們;能否得到大眾的歡心,完全看自己接受包容
他人有多少。
◎在世間上很多的問題,皆是因「人」而起,人心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