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iary (1994/9-1996/12) 《星雲日記(1994/9~1996/12)》
Hsing Yun Diary 43 - Admiring Achievements and Virtue: The Flavor of the Mind 星雲日記43~隨喜功德 心的味道(1996/10/1~1996/10/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43~隨喜功德 ■心的味道(1996/10/1~1996/10/15)表達「心的味道」其方法不外︰
真誠、用心、莊重、誠懇、禮貌。
能做到如此,就算舉止動作笨拙,
也不會有人責怪。
菁華語錄
◎對不喜歡的人事,要看成是一種病,與之相處的方式不外用愛護對方的心,來代替厭惡的心,比較容易化敵為友。
◎一個有智慧的人,可以觀照出受苦受樂皆是由分別心造就出來的。
◎慈悲可以破瞋怒的壞事,精進可以破懈怠的壞事,布施可以破慳貪的壞事、所以在一半一半的世界裡,自我腳步要
謹慎小心,走向光明。
◎講話是藝術,聽話更是一種藝術。一個會講話的人,也要會不講話,更要會聽話。
◎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做人好哪裡都好,只要心安,什麼都好。
◎人之所以會苦,是因為沒有佛法,對別人的批評、指責或毀謗,要接受下來並藉以強化自己。
◎學佛要一心、單純才會快樂,有了快樂能與人分享,才是真快樂。
◎比較心、嫉妒心最易引起人事不和,對此要懂得去轉化,懂得去欣賞他人的榮耀、成就、美麗,也是一種修養。
◎「多」給人不快樂,思想太複雜也讓人不快樂,人要快樂,不外要「單純」。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能接受別人的意見者,比較好做事,因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容易;要求自己包容別人,
不要要求別人來包容我們。
十月 一日 星期二
最近因為「中臺山」出家事件,社會上很多人士,都在探討「出家」的真義。日前我在錄製電視「星雲說」節目時,也特地加以說明--
在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招生簡章中,就明白說道︰「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剃度出家是一件好事,更是一件心甘情願、皆大歡喜的事。前來佛光山請求出家修行的信眾很多,佛光山皆要先考察其發心動機,縱使徵得父母眷屬的同意,也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實際了解這個人是否真的適合過出家的生活、是否具有出家性格,再決定是否為他剃度。
社會上有很多不了解佛教者,認為出家人是出家遁世、逃避世間,對於忠孝之道無法克盡本分。其實佛教與儒家一樣,是非常重視人倫關係、道德綱常的,尤其注重忠孝的實踐。佛陀在許多經典中,曾經針對「忠」、「孝」的問題,諄諄告誡弟子如何奉行。如在《雜寶藏經》中,佛陀就曾提出十種譬喻,來說明人應該如何為國家盡忠,並進一步告訴執政的仁君,如何去愛護人民百姓。佛陀認為理想的忠孝之道,應該是君仁臣敬,彼此關係上慈下恭,而非上暴下懼。
至於佛教的孝親思想,在三藏經典中更是經常可見,諸如《地藏經》、《父母恩重難報經》都是以闡揚孝道為經典主題,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父母章》說︰
「慈父悲母長養恩,一切男女皆安樂。
慈父恩高如山丘,慈母恩深如海洋。
若我住世於一劫,敘述母恩不能盡。
世間大地稱為重,母恩其重勝過彼。
世間須彌稱為高,悲母恩高過於彼。」
從中不難看出佛教對於孝道的重視,佛陀不僅教育弟子要孝順當世父母,更要擴及一切眾生父母。
有正知正見的佛教徒,不但要了解忠孝之道,更要實踐忠孝之行。如家庭主婦把家裡整理得窗明几淨,家事料理得有條不紊,就是對家盡忠;社會上士農工商每一階層、每一分子都在自己的崗位努力工作,不偷懶、不取巧,就是對社會國家盡忠;佛弟子以佛法來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使民風淳厚,就是對國家民族盡忠。
《梵網經》上說︰「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孝順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制止身心行為,更是對有情眾生的孝順。《大集經》云︰「世若無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因為父母的生養撫育,我們才得以保有人身,進而追求佛陀所誨諭的慧命,證得佛道,因此要待父母如佛陀,進而待眾生如如來。
「忠孝」是由我們內心所激發出來的一種感情與良知、一種愛心和美德,是維繫人類關係的倫理綱常。發揚實踐忠孝精神,我們的家庭將會更美滿,社會更和諧。
總之,佛門講究的孝道,是要長期的,非一時的;有實質的,非表面的;是全面的,非局部的。
十月 二日 星期三
國際佛光會舊金山協會會員何懷熾居士,曾在IBM公司服務,從事高科技尖端武器研發工作,近年來親近佛法,覺得從事殺人武器研發工作,非佛教徒正命生活,因而積極想轉換工作。有一天,聽到美國國防部要淘汰一艘舊的航空母艦,因而興起購買艦艇的念頭,並將於今日內,予以拆解,把殺人武器變成具有和平用途的物品。
因這一艘航空母艦曾參加過韓戰、越戰、波斯灣戰爭,殺人無數,同袍兄弟亦有多人喪生,因而何居士希望在拆解之前,請西來寺法師舉行一場慰靈法會,以表對罹難戰士的追悼之意。
當何居士所購買的航空母艦行經金門大橋時,引起新聞媒體的注意(因從沒有一艘航空母艦駛越金門大橋),且得知有慰靈法會,NBC廣播電視臺即主動表示希望能拍攝整個活動過程。
何懷熾居士希望我以錄影的方式,錄下一段佛法的開示,方便他在慰靈法會上播放,讓更多的美國人,得知佛法的精神及和平的可貴,內容如下--
國際佛光會舊金山協會何懷熾居士,最近購買拆解服役多年的航空母艦轉為和平用途,確實發揚了佛教「平等共尊,和平共榮」的理念。今年四月,國際佛光會第二屆第一次理事會的會場就在亞洲最大的郵輪「寶瓶星號」上舉行,與會者包括來自世界七大洲一百多個國家的理事長及代表。三天的議程中分別就弘法、文化、教育及慈善等工作加以研討,成果豐碩。這與過去「以戰止戰」反使人類禍害頻傳不已的作風,成為強烈的對比。
今年八月,在巴黎舉辦的國際佛光會第五次大會中,本人所發表的主題演說--平等與和平,謹簡述如後︰
平等
一、平等必須要人我共尊。 二、平等要彼此立場互易。
三、平等因為是萬法緣生。 四、平等真義乃一多不異。
和平
一、用慈悲促進和平。 二、除我執促進和平。
三、從寬容促進和平。 四、享共榮促進和平。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這些改善雖然僅僅踏出自我框框的一小步,但只要大家肯持之以恆,在教育上,注重大悲力、寬容心的培養;在文化上,推展人我共尊、互易立場的美德;在社會上,發揮萬法緣生、一多不異的真理;在處事上,消除我執,攜手合作,以期從時間的共榮、空間的共榮,達到人間的共榮。那麼,建立平等社會、達成世界和平將是指日可待之事。
十月 三日 星期四
今天在臺北道場「工作會報」中,和徒眾提及一些平常容易被忽略的觀念,希望大家引以為誡,如--
◎一個人心中,如果只有貪瞋癡邪見、只知自利損人,對人不尊重,就算學問再好,也不會有人欣賞的。教育家
非單純站在講臺上而已,上等的老師是教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及四維八德的概念;中等的老師是教學
生如何做事、管理、策畫;下等的老師是教學生知識。
◎真正會讀書者,不僅功課好,還懂得做人、做好人、做善人、做一個慈悲的人。
◎世界上什麼東西最豐厚?給人歡喜。什麼東西最誠意?多為人設想。如果我們社會上每一個團體都能為人設
想,滿足別人的需要,社會必定很和諧。
◎人在生病時,對「病」不要太排斥,要隨著病情或傷患程度,好好的愛護「病」,保護「病」,與病為友,
如此生病就不會那麼痛苦了。
◎對不喜歡的人事,要看成是一種病,與之相處的方式不外用愛護對方的心,來代替厭惡的心,比較容易化敵
為友。世間上的事,不管苦樂都要自己去處理,不要太排斥,因這些都是我們的逆增上緣。
◎「錢」非萬能,有很多事情非金錢所能解決,如人情事故、道情法愛、守望相助、有情有意、真心待人、問候
關懷,都非用金錢可以衡量其價值的。
◎身不做壞事,口不說壞話,心不動壞念,行為要正,說話要清淨,行為要端正,生活中千差萬別、森羅萬象要
簡化,並進而不侵犯他人,即是持戒的真義。
◎在學習過程中,一些委屈、不平、侮辱、無理要求、不如意,如果都視之為「理所當然」,且任何事不怨人、
不恨他,心平氣和的接受,再困難的事都會迎刃而解。
◎一個人若老是「不開口」、「不講話」,是很可怕的,因無從得知其苦樂哀喜的情緒,易引起別人的誤會、
猜忌。世界是彩色的,要有音聲、有笑容、有動作、有表情,與人共事,先讓別人了解自己是很重要的。
◎弘法利生的工作,一定要集體創作,沒有個人情緒,因「自己」都已奉獻給眾生,當然要以眾生的需要為
需要,眾生的歡喜為歡喜,才是弘法者的形象。
十月 四日 星期五
最近在不少的公共場合,很多信徒碰到我,都會提到從電視上(臺視的「星雲說喻」、中視的「星雲說」、華視的「星雲法語」)聽到我說的某一句話、或提到某一件事,對他的影響很大,或受用很深。
其實佛門的信眾,其信仰除了靠佛菩薩的威德來加持外,大部分還是要靠僧眾來幫助信徒和佛陀接心。一句鼓勵的話,可以給信徒信心;舉手之勞的服務,可以讓信眾歡喜。「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若信徒不能從僧眾身上得到信心,因而對佛教失望,便是每一個僧眾的罪過。
所以我們建寺、說法、獻燈、法會、梵唄、浴佛,都是在培養信眾對佛教的信心。也就是說,要以真理、佛法、體悟、感動來給信徒信心。
除了給信徒信心外,還要給信徒歡喜。人間最寶貴的不是金錢、物質、名位、權勢,而是一顆「歡喜心」,即使擁有世間的一切,但如果不歡喜,那也沒有意義。人能安貧樂道,那是因為有歡喜;方寸之間能擁有法界,那是因為有歡喜。把佛像雕塑得很莊嚴,讓信徒見到了,產生歡喜;把道場打掃得清潔乾淨,讓信徒禮拜得身心清涼自在,而生歡喜心;以親切和藹的態度接引信眾,給予歡喜,讓信徒每天在佛法的歡喜中安住。
佛光山把經典現代化、語體化,無非是要讓信徒方便閱讀;在海內外設立道場別分院,也是為給信眾方便禮佛共修;搜集世界各地名畫、書法、藝術作品成立「佛光緣美術館」,也是為了方便信眾欣賞而設立。
從政的人,以民眾的所願為依歸,所以身為弘法者,也要以信眾的「歡喜」、「方便」為前提,來建立信眾的「信心」。人有了希望就會去努力,為了希望什麼都可以犧牲,可見「希望」是多麼重要。
信眾精進的禮佛、信佛、拜佛,也是希望從佛法中,求得幸福、美滿、快樂的人生,也可以說在佛陀的加被下、僧眾的帶領下,對生命充滿希望。因希望就是一種願力,非空想、妄想,是可以實踐的。
所以我立下佛光山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做為每一位佛光山弟子的座右銘。
十月 五日 星期六
在老報人陸鏗先生和新聞界前輩歐陽醇先生的發起下,新聞界一些負責人和總主筆等五十多名先生小姐們,今天齊集臺北道場「素齋談禪」,我首先歡迎大家--
非常歡迎大家的光臨,平常記者要找我很容易,但我很怕記者。我想見記者後面的老闆--在座的各位,卻很不容易,大家今天有緣在此,希望都能暢所欲言。
素菜本身沒有味道,若是加味素調味料之類來增加味道,非煮素食的方法,真正的素菜味道,是要用心在長時間的熬焙下,把味道煮出來。希望大家對今天的素食給予批評指教。
談「素食」,我不站在宗教立場來勸說,但素食的好處,則是大家有目共睹,尤其是對「耐力」的培養,像牛、馬、駱駝的長途跋涉,鴿子一飛千里的耐力,更是為大家所肯定。
《新聞鏡》雜誌負責人歐陽醇先生、《聯合報》顧問張佛千先生在席間先後發言,另外有--
俞國基(《自由時報》執行副社長)︰「佛法是從事心靈健康的工作,很多人平常都會很注重身體的健康,但少有人重視心理的健康,多親近佛法對現代人也是一種心靈環保。又,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設有『傳播學系』,這對新聞界是一項貢獻,希望在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共同來護持此『傳播學系』,讓它成為臺灣最完美的系所,這也是我個人的心願。」
司馬文武(《臺灣日報》發行人兼總編輯)︰「我曾批評過大師是『政治和尚』,如果說修行要懺悔的話,新聞界每天都要懺悔,新聞界做得很差的地方還很多,還有待加強努力。我很好奇大師的傳奇,這在佛教史上從不曾有過,但到過佛光山十幾次,每次佛緣都不夠,想見大師,都只是在旁觀望,沒有機會親近,希望將來有機會親近大師,免得講出一些外行人的話。」
過去,我對「政治和尚」這個名詞頗為介意,但現在已很釋懷,因為曾有不少人跟我談過,有人想當政治和尚都當不上,被稱「政治和尚」是表示有辦法才會有此頭銜。我從宜蘭開始至今已有四十多年,這一生只要我接觸過的老少都很愛護我。沒有見過我的,不喜歡我,我也不會介意。人與人相處,如果能不忘給人歡喜、信心、希望、服務,人間就會很圓滿。
王力行(《遠見》發行人兼總編輯)︰「我早在一九八八年就訪問過大師,接著天下出版社又出版大師的《傳燈》,所以和大師結了很多的好緣。大師的話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這對我的視野,無形中拓展了不少。
大師一生弘揚佛法,從事文化、教育,成立國際佛光會,為國家社會樹立了很好的形象。每次跟大師接觸,從大師的法語中,都受益不少。希望透過大師的開示,讓我們大家一起從心的管理與開發做起,健全每一個人的心理。」
我是主張提倡歡喜和快樂的人,但最近似乎有點不快樂,因世界進步太快,感覺自己跟不上。以前三、四張報紙,再忙都可抽空看完;電視的選擇只有一、二、三臺,隨便轉也可以找到想看的。但現在報紙每天十幾張,看都看不完;電視有五十多臺,不知要看哪一臺?「多」給人不快樂,思想太複雜也讓人不快樂,人要快樂,不外要「單純」。
平路(《中時晚報》專欄作家)︰「因為我大部分時間都在海外,第一次和大師結緣是在華視錄製『蓮心』節目,大師對人的『包容心』和對女性的『平等心』叫人感動。」
胡有瑞(《中央航空》國際版總編輯)︰「我自認是個很有佛緣的人,但是卻沒有因緣親近大師,因看到《星雲日記》深受感動,而轉載到海外去,得到很多的回響,大師替我們這些沒有進佛門的人,將佛教神祕面紗給去除了,讓佛教能夠走進每一個人的心中。
佛教啟發人心的工作,需要新聞界大家共同來發揚,大師的快樂法門很能喚起大眾的共識,人一不快樂,心門不開就會有仇恨。願以後有因緣多向大師請示佛法。」
吳鈴嬌(《時報週刊》副總編輯)︰「我和大師結緣甚早,在普門寺見過大師多次,也參加過佛光山二十周年的慶祝活動。大師把佛教的叢林制度移到臺灣來,臺灣的佛教有今日面貌,都是大師帶動起來的,對佛光山、對大師深感敬佩。」
李義仁先生問起前香港新華社社長現在在美國的許家屯先生近況?我簡單的說明︰許家屯先生在美國的生活很安定,看起來比實際的年齡更年輕,身體很好,他也喜歡娛樂、讀書,比我們有福,每天生活作息都很規律,他今年已經八十歲了,但看起來像六、七十歲。
許先生原本是極端的共產主義,不過他現在對宗教很有興趣,尤其是佛教。但我並不希望他一定要信佛教,只要歡喜,信什麼教都好。我知道他現在佛書看得很勤,希望他能從中得到法樂。
黃天才(文化大學教授)︰「因我長期住在日本,所以對大師不是很了解,十多年前陪張大千先生到過佛光山,拍了幾張照片,這幾張照片保存到現在真是太有價值了。剛剛大師跟我提到看過我的文章,又讚歎一番,實在慚愧,希望以後有因緣能多親近佛光山,親近大師。」
卜大中(《中國時報》副總編輯)︰「西元一九八九年我隨大師赴大陸弘法探親,希望從途中的觀察,來印證傳言中的大師是好還是不好。我的結論是,佛光山弟子對大師的尊敬是很自然的,大師不會嫌貧愛富,不會看上不看下,其包容和忍耐更是出自其悲心,熱鬧中看出冷清,忙碌中看出清閒的舉重若輕,是其處事度眾的寫照。」
項國寧(《聯合報》總編輯)︰「佛教在整個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很有分量,尤其是在社會教化工作方面。現在學佛的信仰年齡層不斷地下降,可見人間佛教正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對佛光山的教化工作,應受肯定。」
林聖芬(《中時晚報》發行人)︰「第一次有因緣面對大師。自己本身也是宜蘭人,但卻來不及追隨。每一個地方的人,都很注重其生長環境的環保,尤其是心靈上的,希望日後有因緣可以多親近大師,並且佛光山能更積極推廣信徒圈,讓更多的人受益。」
我很感謝在座這五十多位新聞界的重要人士,希望往後還有機會再相聚。人不管做什麼事,都是為了理念,像佛光大學龔鵬程校長,建立了不發加班費的制度,主要就是「為理念在辦學,而不是為加班費在工作。」
今天整個人類問題,都要靠我們自己來檢討,把自己的心找出來,社會國家才能得救。在座各位都是從事大眾傳播的,我們要發揚人生的理念,讓它更昇華、更擴大。
下午三時,主持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督導長及分會會長聯席會議」。
十月 六日 星期日
就徒眾請示的一些問題,以座談方式,和大家交換意見--
◎在佛門非常提倡忠孝節義,一個人要以忠心為本,如信仰要忠貞不二、工作要責任不二、對父母要孝順不二、
對出家要不退道心、時時提起正念,以法為師,以戒為師。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朋友要彼此認識,要與聖賢交,見到好人好事要很歡喜,尤其要向善知識好好學習。
人從出生起,就不可能單獨生活,要靠很多因緣來成就我們。所以事業有成時,不要獨享,要大眾共同享有,
這是一種回饋社會的方式。
◎一個有智慧的人,可以觀照出受苦受樂皆是由分別心造就出來的,每一個人的本性皆是平等的,沒有什麼好畏
懼的。
◎如何合乎做人條件?做人要像人,受持五戒,尊重他人生命、名譽、財產,且梵行清淨有道德者,才合乎人道。
◎華香、木香皆有空間限制,受持淨戒者,身體合乎律儀,盡行世間一切善事,利益天下蒼生,此「戒香」可以
遍滿十方。
◎慈悲可以破瞋怒的壞事,精進可以破懈怠的壞事,布施可以破慳貪的壞事,所以在一半一半的世界裡,自我腳
步要謹慎小心,走向光明。
◎善友會鼓勵、指引、誘導我們,以免走入歧途。有了善友後,還要精進聽聞正法,才可進入佛法真理之海。
◎與人相處只問自己如何待人,不問人家如何待我;人之煩惱不快樂,皆因與人爭老大,如果肯自退做「老二」,
則會有另一個寬廣空間。
◎布施不一定要有錢,有心比有錢更重要。布施者若心存妄薄,不情願、不樂意,功德反而會減少。布施不在於錢
的多少、對象是誰,而在一顆恭敬心、廣大心。
◎學佛不可以自輕,成佛都可以了,還有什麼不能做到的呢?只要有願力,則無事不辦,因為「金剛非堅,唯有
願力最堅。」
下午二時三十分,前往華視,為「淨化心靈系列」講座,做一場講演,講題為「擁有富貴的人生」。
十月 七日 星期一
上午,前往北海道場,巡視沙彌學園的沙彌們。在經典中曾提到,世間上有「四小」不可輕,即星星之火、小龍、小王子和小沙彌,因沙彌將來都可能是佛門龍象、未來的法王,雖然現在還在養成期,但對他們的關心、照顧和期待的心情,並不亞於對待徒弟。
勉勵沙彌們--
1.要讓父母安心、放心不掛念,才是孝順父母。
2.學習過程中要有目標與希望,不可盲目不知。
3.要有「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的立志。
希望十年、二十年後,在座大家都仍在佛門,沒有流失一個。
晚八時,和道場的徒眾進行「師徒時間」--
◎「如何讓對方喜歡我?」是處事第一步,不僅要人家喜歡我,還要去喜歡對方,才是會處眾的人。
◎一個出家人,必須要經過三至五年的考驗、挫折、磨難,才易為他人肯定或接受,因慈悲和忍耐是僧眾的特性。
◎能折服人的講演,必須具備︰1.誠懇、真心的語調。2.內容貼切,生活中可以印證。3.說辭不空洞、不重複,
很具體。
◎利益要為人著想,苦事則要自己做,彼此尊重,彼此包容;工作中有意見,在會議中可以解釋、協調、溝通,
不要用不滿或不合作的態度來處理。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能接受別人的意見者,比較好做事,因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容易;要求自己包容
別人,不要要求別人來包容我們。
◎禮貌就是尊重,注重師生間、主客間、工作間、主管間各層次的禮儀者,除了會有人緣外,將來必定會有前途。
◎比較心、嫉妒心最易引起人事不和,對此要懂得去轉化,懂得去欣賞他人的榮耀、成就、美麗,也是一種修養。
◎世界是要靠自己去經營,非外求、非別人賜與。凡事不承擔,到處躲避,世界就慢慢沒有你的份了。要多參與,
才會有自己的空間。
十月 八日 星期二
上午,巡視位於普門寺紫竹林《覺世》月刊的新辦公室,並聽取滿祥、覺兆等工作人員,對《覺世》重新整編的規畫報告。並和普門寺住眾進行「師徒時間」。
下午五時左右,由普門寺出發往宜蘭。車行進入臺北縣境內,沿途廟宇林立,不是廟、就是宮、殿,一直延續到宜蘭縣。想到在臺灣的寺廟時有爭執,尤其是在宜蘭境內的寺廟,更是無所不爭,其原因不外--
1.政府法令不健全,對寺院財產、繼承人、主管的資格、任期不明確。
2.宜蘭寺院的出家人,中年出家者多,除了俗家有兒女外,還有徒弟,一有問題,尤其牽涉到寺產(徒弟與俗家兒女之爭),應該用世俗方式來解決?還是由師徒關係來解決?造成寺院沒有保障。
3.在宜蘭負責寺院的僧尼,本身沒有受過佛教學院的教育,世間教育程度也不高。佛學或世間學都沒有具備,就掌管寺院行政,是造成今日寺院混亂的原因之一。
4.在宜蘭的寺廟,早期沒有德高望重的法師來弘法及領導信眾共修。大都是「僧俗合資」(如拿退休金來合資買地建寺),當見解不同或權利有所衝突時,就開始有糾紛。
5.寺廟的僧眾本身不懂法令,對於自耕農、管理人、信徒代表的資格限制都不懂,一旦有問題時,到處都是糾紛之源。百分之八十的寺廟都有這些問題。
6.財務制度不健全。沒有人管帳,不知道要記帳,將財產歸公,是屬寺院所有或教團所有?如能明確,就不會有糾紛。
7.寺廟的管理、行政、弘法,沒有樹立領導中心,所以誰領導誰?誰聽從誰?十幾年下來,僧眾不像宗教師,修行的道場與世俗相同。
從宜蘭的寺廟看全臺灣寺廟,其混亂之源不外早期只看人情、金錢,而沒看到法令,等人往生了,金錢沒有了,就只剩下法令。因此更要重視「宗教法」的設立,最重要在於住持、管理人的資格一定要是佛學院畢業,就如同教師要師範學院畢業、醫師要醫學院畢業、媒體工作人員要傳播學系畢業一樣,要有專業人員來負責,才不致於以盲引盲,而成為亂象的根源。
晚,安單於仁愛之家。
十月 九日 星期三
前任佛光山朝山會館館長、現在佛光山宗務委員會服務的蕭碧霞師姑,其令尊蕭松枝老先生,日前往生。今天專程前往羅東,為其主持告別式。
蕭老先生當選過好人好事代表,一生樂善好施,子女皆能繼承其遺願,在社會上都有乃父之風。特題「仁德傳燈」輓聯,並書一對聯表彰他的仁德--
「養廉修德喜捨照萬方
教子澤民慈悲傳千古」
中午,轉往基隆極樂寺用午餐,並和極樂寺的住眾進行「師徒時間」--
極樂寺內,設有叢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