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Universal Gate : a Commentary on Avalokitesvara's Universal Gate Sutra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
Difficulties and Benefits 1: Seven Difficulties 冥 益 一.七難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冥 益 一.七難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這段是說冥益中的七難。七難即是火難、水難、刀難、風難、鬼難、囚難、賊難。
這裏先講火難與水難:
照本文看來,若有執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人,無論在什麼大火之中,也不會恐怖火的燃燒,這是由於菩薩的威德神通之力的緣故,這是很容易了解的。持名的「持」字,是執持、念持的意思。以恭敬誠懇,堅定來持誦觀音的名號,即是一心稱名之義,所以「持」字為一非常有力的字。
我們若要免除一切災難的話,必須要信仰觀音的存在,觀音的威神之力,觀音的靈驗功德,不是這樣則不易得到菩薩的感應。
這個七難全是從外界而來,招致這些的是由我們的心。好比火難,就像是心中的瞋火。《佛遺教經》上說:「瞋恚之害,能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這瞋煩惱,就好比這種猛烈的大火。火宅似的三界,也由煩惱的熾盛而來。這瞋恚的火,不是在外邊,而是在自己的心內。瞋恚到厲害的時候引起對人的怨恨,由怨恨而發出行為,對他人生種種的危害。這從道德上看,既不是一種好的事,從信仰上看,更是不要說了。所以瞋恚之害,能滅諸善根。
這個瞋恚之火,是怎樣生起的呢?是老執著自己,為著自己,從我慢而起的。有一個人,向有名的盤珪和尚這樣問:
「我有一種容易發怒和天生暴躁的毛病,真是沒有辦法,請你用什麼方法替我醫治一下好嗎?」
和尚說:「噢!這病倒是希奇得很。天生就會暴躁,更是有趣。老衲卻沒有看過暴躁的病是怎樣的。你拿出這暴躁的病,給老衲看一下好不好?」
和尚這話,說得那個人非常窘困。
「和尚!那是做不來的,這種病怎麼能夠拿得出呢?」
「你看!我叫你拿出來,你卻拿不出來,可知不是天生的病了,是由於瞋恚而起的呢!」
這一句話,說得那個人目瞪口呆,暴躁的毛病從此也就好了。
照這樣看來,暴躁也是我們的火。
這段文有火難與水難的二難,持念觀音菩薩的名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設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古來祈求免火災、水難,也就是根據這段經文來的。
照前面所講的火水不限定就是有形可見的火水,好比我們受了他人的詈罵、侮辱,瞋恚的火就在胸中燃燒。心裏一發怒,則義理人情一點都不顧及,這就是無形的火,假若再高聲的回罵起來,表現在面容上的怒相,那豈不就是有形的火嗎?
古人說:「瞋恚之火,能燒功德之林。」人若能壓制了瞋恚之火,有著從容不迫和安靜的心時,就會明白義理人情了。所以平時能夠壓抑瞋恚的念頭,則不論遭遇到任何逆境,自己都能保持坦然平靜的心胸,那就算超越了毀譽褒貶,達到蘇東坡所謂八風吹不動的境地。我們可以這樣試想,假使人家罵我,我們就發怒,你自己站在對方同一地位,對方實際上是一位君子,而來罵自己的行為,那就是自己的不對;若對方是一個小人的話,你把自己也站在同等的地位,那就更不如他了。所以君子批評我們的時候,應該反省,這是我們的錯誤;小人批評我們的時候,不要和他一樣的見識而去認真,什麼怒火也就不會燒起來了。然而,人類即使知道這個道理,實際是做不到這樣子的。日常生活中,雖然一點點的小事,被人家說了些什麼,心頭就會不自主的發怒,怒火一起,什麼心愛的東西都可將它毀壞,實在說,人類的心,就是三界中的火宅一樣。
人的心中因為有了這欲望的火焰,有時不能如自己的希求,忿怒的火就燒起來。不能如意,這本是娑婆世界的常情,若要熄滅這些心中的火窟,唯有用智慧的水澆潑。
世間是不能如意的,能如意的只有我們的心。我們的心雖是如意的,但因有時處理不善,而又不如意起來。由於不能如意,所以就苦惱煩悶。來探求他的原因,是因沒有修得真的智慧。智慧不夠,對於事物的看法,常常把它看成兩個以上,想要這樣做,又想要那樣做,於是蓋覆了內心智慧之光,而生起種種迷惑、煩悶、苦惱來了。
宇宙的萬象雖有差別,但他的本源則是一個,如把這本來從容安靜的心恢復到自他絕對的平等上去,則生死、苦樂、快不快意等,固然都不能令我們動心;就是宇宙的一切差別現象,也就都不能夠迷惑我們了。果然這樣,可說已修得大智慧。由於這種智慧,就不特能夠有忍受一切毀譽褒貶的大勇猛心,並且利益一切的大慈大悲的平等心亦生起來了。
由這慈悲心運用大智慧,就能勇猛發揮而表現於行為了。
觀音菩薩,不單是大慈悲的權化示現,而且以大慈悲運用大智慧和大勇猛來解救眾生。若能以這菩薩的心為我們的心的時候,其威神之力,就是藉這菩薩的大慈悲救度眾生的勇猛不可思議的威力,到達雖入大火,亦不能燒的境地。古人說:「滅卻心頭念,火燒亦清涼。」就是這種境界的形容。
可怕的瞋恚之火,已如前面講過了。當這瞋火將要燃燒我們身心的時候,我們如果一心稱名,以此稱名功德,就能免除火難,這不也是由於菩薩的威神之力嗎?
「威神力」,就是慈悲力、智慧力、勇猛力。其中慈悲,可以稱為悲水,就是以水比喻菩薩的慈悲。
在胸中瞋恚之火燃燒起來的時候,如果一心稱名,觀音的威神力,就成為悲水,而來消滅你的瞋恚之火了。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這是七難中第二--水難。
眾生若在大洪水中漂蕩,將要遭受溺死之苦時,如能一心稱名,就可得到達淺處而被救。大洪水,不僅限於河中,也可看作漂於大海之義。
這個大洪水,仍然可以從精神上去考察:
我們是在生死大海中漂蕩著,貪生厭死,是人之常情。尤其我們陷在愛欲的水中,而這愛欲之水,最易導人走上迷途。在這個世界上,有著種種的愛欲在誘惑著我們,因而不知有多少人,以此招致身敗名裂。
《四十二章經》中說:
「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覩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
「汝等行者,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因為人間存愛欲,所以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人為此誤入迷途,有無數的人為此不能上進,甚至有的把家和身都毀滅了。但是,這愛欲究竟是怎樣生起的呢?我們知道,瞋恚是由於不高興而起的,反過來說,愛欲就是從歡喜而起的。如為愛戀心愛的情人,而對他人做出不講義理的事情,甚至於雙親的意見、友人的諫言,都把它一腳踢開。社會上很多的青年男女,為此而不顧事業,不管前途,像這樣沉淪於可怕的愛欲之中,就是身敗名裂的根本。
沉溺在愛欲漩渦的人們,大都是從堅強的我愛來的,如把我愛稍稍轉為稀薄一點,像觀音那種「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悲心,則自然不會因自己的情欲而有不利於他人的事情發生。
話雖這樣說,但我們畢竟幾乎都漂流在愛欲的大海中,已經快要達沉沒的地步了,但我們仍然執持我執、我見,不知自覺,不知回頭,真是可嘆!
如在這個時候,想起觀世音菩薩的平等大慈悲心,把彼此的貪愛之心一下子捨掉,則我們的心光猶如明鏡,那就可以得到雖映現萬物,而不執著萬物的大智慧,也就有了斷除愛著的大勇猛心。照道理再不會有愛與不愛的差別,一切都是平等,沒有美醜的觀念,沒有憎愛的區別,就更能夠斷除為生死根本的一念貪愛。這樣,本是沉淪在愛欲的大海,漂蕩在驚瀾怒濤中的生命,也就能夠漸漸的浮到淺處了。
從這個愛欲的大海,而漂浮到淺處,除了一心稱念觀音的功德,是很不容易找到其他的方法來救濟的。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瑠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這段文是七難中的第三--風難,又叫做羅剎難。這裏所謂大海,是眾生為了探求寶貝而經過眾寶所聚的大海,這個大海就是所謂佛的大海。寶貝的數目有金、銀、瑠璃、硨磲、瑪瑙、琥珀、真珠等。這些寶貝,都是希世的珍品。
就其中的硨磲來說吧,硨磲叫寶石,它的形狀就是像個車齒,質地非常的堅固,顏色非常的光彩,和真珠同樣,是貝類所產。但這是說的有形的寶石,而實際上這是指的精神上的聖財。
1.信財
《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惟信能入。」《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學佛者如沒有虔誠的信心,那斷不能得渡佛法大海的。信的反面是疑,如疑心生起來,就煩悶懊惱,迷失所應行的大道了。末了不對正道去行,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以一線之差,就會踏入迷途。所以一念虔誠的信心,比什麼都可貴。假使心中猜疑,不但不能起信,反而生起邪念,一旦如此,往昔專誠的信心,所獲的一切效果,到這時候都將會失去。唯有信才是去疑去迷的最好手段,所以應以金剛不壞的心來相信。
2.進財
進,詳細的說,應為精進。精進,是精勵進取之義,即向正道精勤努力的走去之謂。如果不明白此義,再好的宗教,也不會有所得。俗諺說得好:「流一滴汗,有一分的收穫。」沒有精進,決不能得到真實的法味。
3.戒財
戒是防非止惡的意義。嚴持佛的教誨,一點不能毀犯,操行方正,遵守一切世間出世間的規律即是戒財。如果不依規律,就是放縱,放縱自然就會墮落,自然就會有不正的行為,所以戒為一切正當生活必要的規則之寶。
4.聞財
聞是知的第一步工夫,人若不求知,不受教,則與禽獸相等。聞教,才能知理入道,要知道世間上沒有不聞教而能入道的人。但是,在聞教的時候,又不能沒有虛心,虛心者虛己以接受他人也。這是聞教進道的必備條件。聞了教以後,必須要如理的去實踐實行,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此處即指由聞而思,由思而修的三慧而言。
5.捨財
在佛教中,行慈悲的時候,以捨為最重要。捨的反面是取,取是堅持執著,如果在我們施捨的時候,有一種希望得到報酬的心,那即是取,而不是捨。我們在施捨的時候,要如太陽的光熱,無條件的照耀著大地上的萬物一樣,不這樣就不行。所以菩薩必須要具有四無量心,慈能與樂是慈無量,悲能拔苦是悲無量;行慈悲的時候,一定要知道,這不是別人叫我做的,也不是別人勉強我做的,而是我歡喜這樣做的,這是喜無量;如果帶有不願意或不高興的心情去與樂拔苦,那不叫做慈悲。在慈悲歡喜施捨的時候,沒有要求報酬的心,這才叫捨無量。
6.慧財
慧財是智慧的運用,也叫定慧財。定慧就是止觀。定則攝心不散,止諸妄念;慧則照了諸法,破諸邪見。智慧好似是行路時的眼睛,這個眼睛如果眛了,向什麼地方走都不明白。所以在《大智度論》中關於佛法的修行曾這樣指示說:「智目行足」,有智沒有行,是跛者;有行沒有智,是盲人。不管是跛者、盲人,都不能夠行路。如果盲人背跛者,則智的目加上行的足才能夠相助前進。好比有了進財、戒財、捨財,沒有這個智慧的目,也不能夠前進的。
7.慚財
慚財,就是慚愧。《集論》中解釋說:「慚者,於諸過惡,自羞為體;愧者,於諸過惡,羞他為體。」沒有慚愧的心,則不能入道。《佛遺教經》中說:「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沒有比得上感覺慚愧的心再善美的了。這種心生起,實在可喜。如果慚恥的心生起,則恭敬的、禮貌的心也就生起,而信心也跟著生起了。做一個人假使沒有慚恥的心生起,那實在是很可憐的。慚恥的心,才是佛性,因有了這種心,就能夠切實的去實踐智慧、信仰、道德。
以上七種,叫做七聖財。這種教法,依據諸經,有很多不同的解說,在你想要獲得這七種聖財,進入佛道修行的時候,如果忽然一陣黑風吹來,這黑風,即是無明煩惱的迷風,或是一切魔障的惡風。你若沒有堅定不移的心,那麼你要說:「我真傻瓜!上當了!」「學佛有什麼用呢?」「就算得了這種修行吧,也不中用。」對信心起了懷疑,對於精進生了怠念,對於戒律而去毀犯,胡作妄為,都將隨此而起;對於捨又執取了,對於慧又愚痴了,對於慚又沒有恥了,把可以進入大道的心,導向驚濤駭浪之中,漂流到羅剎鬼國去了。
「羅剎鬼」是梵語,此云「食人鬼」,即是能吃人的鬼。
「船舫」的「舫」是兩個並合起來的船叫舫,一般都說是船。這是將色心合而為一,以此喻人的身體。現在這船給狂風吹得歪斜,像是極其危險的樣子,這是無明煩惱的迷風,在心中掀起貪瞋痴三毒的波浪,這即是惡鬼羅剎之心。假若在這時候有一個人,生起「南無觀世音菩薩」與「平等大慈」的心念,那無明煩惱的狂風就將停息,貪瞋痴的三毒波浪就將平靜,而得解脫這個苦難。所以說:「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這是第四刀難。
若人面臨到傷害或殺害的時候,能稱念觀音的聖號,那個刀或杖就會一段一段的折壞,既不能打,又不能殺。這個刀杖也決不是指的有形的刀杖,而是指害人的驕慢瞋恚之心。驕是自高自大,慢是恃己凌他。讚自己,謗他人,對比我好的人,不由自主的生起妒忌,這就是刀。瞋是怒目,恚是怒心,這種忿怒的心,就是打人的杖。如果他人以這種心來壓迫我,而我卻以慈悲心去對待他,那他的刀杖,自然就等於斷壞,不能發生作用了。
所以佛說:「雖以一夫能勝千敵,不如在未勝之前忍辱。」又說:「若以爭止爭,終不能止,唯有能忍,方可止爭。」
江蘇江都地方,有一個老太太王氏,在年輕的時候就茹素學佛,信奉觀世音菩薩非常虔誠。十八歲的時候,嫁給劉文藻為妻,生了三子一女。後來文藻死去,她獨自把子女撫育成人,為長男娶了媳婦霍氏。霍氏自從入門以後,氣勢凌人,驕橫傲慢,常常目無尊長,輕侮王氏。王氏以觀音的悲心為心,毫不為意。反而溫言獎譽,備至推崇。有一天,鄰人看不過去,向王老太太說:
「妳的兒媳,怎麼對妳毫無孝敬之心?」
「我家的兒媳非常賢良,她並沒有不孝敬我的地方。」
霍氏偷偷的在房外聽到婆婆王氏的話後,生大慚愧,非常懊惱!從此,她那像刀劍似的心,就為婆婆的這種忍的柔軟妙方而折斷了。
這種忍是從什麼生起的呢?是從平等大悲的一念心中所生起的。《法華經》中有一位常不輕菩薩,當他見到人的時候,必定要說:「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你即使如何的斥罵他,誹謗他,他還是向你說:「我不敢輕慢汝等。」
有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擲打,他還是高聲的說:「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因為他常說這種話,所以眾人都喊他為「常不輕」。
「汝等皆當作佛」的這句話,這是對於別人人格的尊重,能夠尊重別人的人格,自然就不會對人生起驕慢瞋恚之心。當知這位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他以此警覺一切眾生。
平等的慈心,就是觀音的心,如果有這種心,別人怎麼能夠加諸刀杖呢?以這種平等大悲的心,願意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都施給一切眾生,那個生死之苦,在他的眼目中,自然是無所謂的了。
「平等大悲」,是我們所行的道,唯有這個道,才是永遠的正道。為著這個道,我們應該很歡喜的把生命貢獻給他。
能體會這永遠大道的,是大智慧,從大智慧迸出大慈悲,以至從大慈悲奮起大勇猛的心。
有大智慧,即能通達諸法實相的道理,如能通達諸法實相的道理,則生死如同大海中湧來湧去的波浪,是一切因緣和合的假諦。波浪在大海中雖然湧來湧去,可是,大海中的水,一滴沒有增加,一滴也沒有減少,而且波不離水,水不離波。就好像覺悟到生死輪迴的此身,當體證得不生不滅的涅槃。再沒有勞心生死的必要。禪宗把這個稱為大死一番的覺悟。
「大死一番」,是洞悉了生死一如,寄託生死於觀世音菩薩,心中就會泰然了。這是由於沒有他念所致,沒有驕慢之心所致。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這是七難中的第五難。「三千大千國土」,就是宇宙的意義。一個日月所照的為一小世界,集合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集合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總稱這大千世界、中千世界、小千世界叫做三千大千世界。把這個定為一佛教化的國土。離開此佛土,中間隔有十萬億佛土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佛土,這個十萬億佛土,本應稱為無量無邊,但因把抽象的觀念具體化,所以稱為十萬億佛土。此處說一佛的教化區是三千大千世界,這也是把抽象的觀念具體化,不必拘泥於確定的數目。
「夜叉」是梵語,此云「輕捷」。「羅剎」,亦是梵語,此云「可畏」。這兩者都是同屬鬼神的一類。一瞬之間,能飛幾千萬里。
夜叉、羅剎既都是惡鬼,若從害世毒人的意義上去看,我們這個世界上就充滿了夜叉和羅剎。這個夜叉羅剎是說的什麼呢?即是一切的誘惑。女色啦,金錢啦,權力啦,名位啦……一切的一切都是誘惑我們的夜叉羅剎。實在數之不盡。
像夜叉羅剎似的誘惑,又從什麼地方生起的呢?推究的結果,仍是從我們的煩惱妄想而生的。煩惱雖說是八萬四千,而實際上,也許不祇這個數目。
我們若把八萬四千煩惱看作土匪,則夜叉羅剎,應是百萬土匪軍中的大將,也就是指的貪瞋痴三毒,而這百萬土匪軍中的最高統帥,就是一念的我執。因為有了這些夜叉羅剎,所以有時候侵入了得意洋洋自以為是的念頭。土匪終是可怕的東西,若能除卻一念我執,進入無我的境界,則什麼都可不必恐怖了。但是,以我們的力量,捉拿不住匪軍中的我執統帥,所以八萬四千土匪的煩惱鬼,都來擾害我們了。因為我們有迷妄,所以被紛擾得就不能夠一心了。
《超日月三昧經》中說:
「魔有四子,一、身魔,二、欲塵魔,三、死魔,四、天魔。例如兩木相鑽,則能生火,還燒其木。火不從水出,不從風出,不從地出,四魔亦復如此,皆從心生,不從外來。譬如畫師作像,因緣和合,隨手成事,雖有彩有板有筆,但畫師不畫,則不能為像,百魔亦復如是。己心堅固,而不生起,則無四魔。」
《超日月三昧經》中所說的四魔,不過是把天地間布滿了的惡鬼羅剎分為四類,這四類雖說是魔王,只要心能堅固,則魔王即不能生。想要堅固這個心,不外把一念安住於平等的慈悲,不外委任能夠通達諸法實相的智慧,不再執著因緣和合的假我為實有。如果能以這個意義一心稱念觀音名號的人,是諸惡鬼不能以惡眼視之,那裡還能再加毒害呢?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鈕械枷鎖,檢繫其身,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這是七難中的第六囚難。
「杻械枷鎖」,杻是手鐐,械是腳杻,枷是頭上套的枷,鎖是縛在身上的鎖。「檢繫」,檢叫封檢,繫是繫縛。意思是:杻械枷鎖,能夠封固五體,拘束人的自由。
這段文是說,不論你有罪被縛了,或是無罪被縛了,由於你稱念觀音聖號的力量,杻械枷鎖就能斷壞了。從事的方面去解釋,和所說觀音冥益的其他六難相同,可是,從理的方面說,什麼人縛你?這個杻械枷鎖不外是自己繫縛自己而已。
自己覺得有罪了,因為這種罪而自己感到苦悶煩惱,不能夠得到自由的境地;或是自己什麼壞事都沒有做,而仍有這樣的痛苦來逼迫我,因此怨天尤人,這種責備他人之苦,不是陷於自繩自縛嗎?
其他還有名譽的杻、利益的械、恩愛的枷、我執的鎖,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