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ing Yun Dharma Words 6 - Four Principles for Acting with Integrity 《星雲法語6-做人四原則》
Scroll 1: The Most Important Four Aspects of the Dharma - Four Kinds of Restraint 卷一 四法最上 四種涵養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卷一 四法最上 四種涵養《省心錄》說:「和以處眾,寬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人要養成寬容的美德,能夠寬諒他人無心之過,讓人有改過向上的機會,才是君子之行。關於「四種涵養」,說明如下:
第一、覺人之詐,不發於言:我們跟朋友相處,發覺他對你有所圖謀時,最好不要輕易地揭穿,只要心裡有數即可。清代史襄哉說:「恭可平人怒,讓可息人爭。」如果你能表現得不爭不權謀、禮讓守節操,以誠心忠實對待,反而比漫罵指責、勾心鬥角,更能讓對方感動而有所改進。
第二、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有時候別人講話傷害我、侮辱我,你不要將不滿之心表現在臉上,因為你將怒氣形於色,反而讓他人覺得你沒有涵養。宋代蘇軾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一個人可以忍得了別人的羞辱,是大勇之人,如藺相如、句踐、韓信,他們不都是因為難忍能忍,所以成為一代名將的嗎?
第三、察人之過,不揚於人:中國人一向有「隱惡揚善」的美德,也就是不傳揚他人的缺點或是非。但是,當遇到一些大奸大惡,我們仍應訴諸於法,以免危及大眾;如果只是個人的小過失,以及一些不當的言行,我們可以仗義直言告誡他,請他改過,但不要隨便向他人宣揚。因為不斷揚善,才能讓大眾有「見賢思齊」的心,如此才能減少惡的行為,進而增長善行,淨化社會。
第四、施人之惠,不記於心:古人云:「受人之恩不可忘,施人之恩不可記。」平常我們或許有機會幫別人一些忙,為人做一些服務,施人一些恩惠,但是我們不能老是念念不忘,甚至希望別人回報。佛教講「無相布施」,聖經也說:「左手拿出去的不要告訴右手。」就是說明施人之惠不要記在心上,才是真正的布施。梁武帝一生造了很多寺廟、供養了很多僧人,但是菩提達摩祖師卻說:「了無功德。」所以布施要做到不為名、不求利、不望報的無相布施,才是大功德。
俗語說:「志大量小,無勳業可為。」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的事業就有多大。具備以上「四種涵養」,不但成就自己穩重踏實、磊落容忍的性格,更是仁愛的施予。「四種涵養」就是:
第一、覺人之詐,不發於言。
第二、受人之侮,不動於色。
第三、察人之過,不揚於人。
第四、施人之惠,不記於心。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