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Guang Buddhist Textbooks 《佛光教科書》
Volume 7: Buddhist General Knowledge - Class 7: Dharma Instruments and Dharma Objects 第七冊 佛教常識 第七課 法器法物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第七冊 佛教常識 第七課 法器法物法器是龍天耳目,大眾共遵的訊號,叢林中一切行事皆依法器為準,例如晨鐘暮鼓以及各種報鐘、板聲等。寺院中用於莊嚴佛壇及祈禱、修法、供養、法會等各類佛事,或佛子所攜行的念珠、錫杖等修道資具,都是法器法物。茲將寺院道場常用的法器法物列舉如下:
一、鐘:寺院為報時、集眾所敲打的法器。依其用途分為梵鐘*1與喚鐘*2兩種。
二、鼓:有羯鼓、魚鼓、雲鼓、搖鼓、金鼓、石鼓、懸鼓等。依其用途可分為:齋鼓(食時所用)、浴鼓(浴時所用)及誦經、梵唄等所用之鼓。今之寺院,常見於大殿前的左右兩方建鐘鼓樓,分別安置鐘、鼓,稱為「左鐘右鼓」。又寺院每於晨昏擊鐘敲鼓,以警行者當勤精進,慎勿放逸,稱為「晨鐘暮鼓」。
三、鈴:在佛前誦經時所鳴打的法器。具有驚覺、歡喜、說法等三義。鳴鈴以供養諸尊,稱為振鈴。密教修法時,為驚覺諸尊,或使其歡喜,即振鈴發聲。
四、板:報知時刻或集會時敲打的器具。依其形狀稱為雲板、魚板等。
五、梆:為禪林用來通知大眾入浴、齋食的鳴器。在古代禪林中,常懸掛於浴室,現今一般寺院則懸掛於齋堂外,以用來通知大眾用齋。
六、木魚:誦經時所敲打,大眾誦經時,音聲隨其節拍而整齊劃一。此外,誦經敲打木魚,取意於魚的特殊習性,即不論在水中悠游或靜止不動,眼睛都睜著不休息,佛門取其精進的特性,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可懈怠。
七、引磬:俗稱小手磬。底部中央貫以紐,附木柄,以小鐵枹擊之,於誦經禮佛起止時擊之,以引起大眾注意之法器。
八、大磬:大磬為直徑三十至六十餘公分之磬,由維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禮佛,皆鳴三下。
九、鐺子:法會唱讚時,與鉿子配合板眼敲打,用以莊嚴節奏,為板樂供養之一。
十、鉿子:法會唱讚時,與鐺子配合板眼敲打。鉿子不敲時兩片合攏,敲打時六指托之,放於胸前,所以又稱「平胸鉿子」。
十一、鐃鈸*3:鐃、鈸原為娛樂用的樂器,後被用於佛門中的伎樂供養,而成為塔供養及佛供養的法器。
十二、如意:說法及法會之際,講師所持的法物,表示吉祥如意。原為印度古時的爪杖,形狀如雲,或如手形,乃搔背癢所用,以其能補手不能到之處,而搔抓如意,故稱如意。
十三、拂塵:乃將獸毛、麻等紮成一束,再加一長柄,用以拂除蚊蟲之物,原係印度人拂除蚊蟲的工具,在佛門表示清除煩惱、塵垢的意思。
十四、香板:禪林中用以警策修行者的木板(形如寶劍),依使用目的不同而有諸多名稱:用以警策用功辦道者,稱「警策」香板;用以懲誡違規者,稱「清規」香板;用以警醒坐禪昏沈者,稱「巡香」香板;於禪七中使用者,稱「監香」香板。一般係由方丈、首座、西堂、後堂、堂主、維那、知客、糾察等職事持用。
十五、念珠:念珠乃念佛時計數之用,是功德、佛性、慈悲、善良、吉祥、圓滿、佛心的表徵,除了可以提醒自己不做壞事外,也是美好的裝飾。
除了上述所列之外,幢幡*4、蒲團*5、手爐*6、傳爐、香爐*7、金剛杵*8、戒尺*9、毗盧帽*10等,都屬法器法物之列。法器具有報時集眾、警策精進、伎樂供養、莊嚴道場等功能,如果敲打不如法,則會擾亂大眾,因此,司法器者應以「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來自我警惕。
【注釋】
*1 又稱大鐘、釣鐘、撞鐘、洪鐘、鯨鐘等。通常懸掛於鐘樓上,係用於召集大眾,或做朝夕報時之用。
*2 又稱半鐘、小鐘。吊於佛堂內的一隅,用於通告法會等行事的開始,亦稱行事鐘。
*3 鐃,有金鐃、銅鐃的區別,狀如圓盤,有柄,二片互相撞擊則發出「鐃鐃」之聲,故稱為鐃。鈸,又稱銅鈸、銅盤,由響銅製成,呈圓盤形,中央部份隆起,以紐帶穿於中心孔而成,是以二個鈸互相擦擊鳴奏。鐃與鈸狀極類似,故並稱為「鐃鈸」。
*4 莊嚴佛菩薩及道場的供具,與旌旗同類,圓筒狀者為幢,長片狀者為幡。幢,象徵佛陀的智慧,可摧破、抵禦煩惱魔軍;幡,代表佛菩薩的威德,故與幢同為佛菩薩的莊嚴供具。
*5 以蒲草編織而成的圓形扁平坐具,又稱「圓座」。乃僧侶坐禪及跪拜時所用之物。
*6 有柄,可以手握的香爐。
*7 焚香的器皿,又與花瓶、燭臺同供於佛前,三者合稱三具足。
*8 原為古代印度的武器,由於質地堅固,能擊破各種物質,故冠以「金剛」之名。密教中,金剛杵象徵摧滅煩惱的菩提心,為諸佛的持物或修法的道具。
*9 法會儀式中,和尚用以警覺大眾或安定法會秩序所用的法器。
*10 黃檗宗僧所用之帽,因帽上有毗盧佛像,故稱之。今則用於法會主法和尚誦經施食時所戴。
【習題】
一、法器法物代表什麼?功用為何?
二、何謂晨鐘暮鼓?
三、誦經時為何要敲打木魚?
四、念珠的功能及意義為何?
五、司法器時應秉持什麼樣的心態?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