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 Guang Buddhist Textbooks 《佛光教科書》
Volume 10: Religion Overview - Class 9: Outline of Protestantism 第十冊 宗教概說 第九課 耶穌教概說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第十冊 宗教概說 第九課 耶穌教概說耶穌教是信奉耶穌基督的宗教,起源於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為猶太的拿勒人耶穌所創立。全世界現有信徒十億以上,分為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主要教派,此外,還有散布於全世界各地的各種小教派。
耶穌教(以下皆以此名代表新教)又稱抗羅宗,此一詞最早見於西元一五二九年神聖羅馬帝國議會的文件。其後凡不隸屬於天主教的羅馬教會,通稱抗羅宗。中世紀後期,天主教內部的若干改革派,都可視為耶穌教的先驅。至十六世紀初,馬丁路德對救恩問題有所徹悟,宣傳他的新教義*1,並因教會販售贖罪券的問題,掀起了背棄天主教的運動*2,各派所倡導的改革思想,遂在歐洲大陸中部發展。同時,耶穌教也興起於瑞士,並傳到西北歐和中歐,一個世紀後又傳到北美洲。
耶穌教的教義與天主教大致上是相同的。主要包括:
一、耶穌是基督、是彌賽亞*3(救世主),他到世間是以犧牲奉獻來服務人群。要把彌賽亞王國建立在神權上,告訴人神或世人。
二、三位神格的教義:耶穌教是一神宗教,以聖父、聖子、聖靈的思想表達出來。聖父是創造天地的主,聖子成為人,住在人世間,聖靈住在人的心靈,將恩典、拯救、贖罪帶給信仰他的人。
三、十字架與贖罪*4:耶穌教重要教義之一,由於耶穌基督的死,人類得拯救和贖罪;由於他的復活,人類得生命和希望。
最初的耶穌教領袖共同認為,他們與天主教的分歧在於:他們相信人是憑著信心蒙恩得以稱義。在天主教義影響下,人經常擔心自己是否已有足夠的善功,是否蒙上帝的代表教會接受,而新教的教義,則使人可以坦然無懼地站在上帝面前,一方面擺脫對罪、死亡與魔鬼的恐怖,另一方面也自信有足夠的善行而生天。
根據中世紀教會的聖禮體系和教階體系,神職人員實際上操縱了上帝與人類之間的一切關係。耶穌教則推翻了這種模式特權,耶穌教的領導人宣稱,信徒人人都有權傳播上帝救恩之道,並分享上帝赦罪的恩德。強調「信徒都有教牧的職權」,信徒可以直接與上帝交通,而無須教會與神父作中介。
耶穌教不承認羅馬教皇*5的絕對權威,不接受羅馬教廷*6的統一領導,主張教會制度多樣化,主張簡化宗教儀式和聖禮*7,廢除禁止神職人員婚娶的規定*8,取消隱修制及聖像、聖物崇拜,不承認瑪利亞為天主之母及「煉獄」*9等。
耶穌教的儀禮較天主教和東正教為少,只有洗禮和聖餐為聖事,有的教派甚至不承認有聖事,耶穌教徒也有請牧師證婚的,但不視為聖事。主要的宗教活動,一般包括祈禱、讀經、唱詩、講道等,多在教堂中舉行,由牧師主禮。
因為耶穌基督是在星期天復活的,所以稱星期天為「主日」,並在這一天舉行禮拜。禮拜的主要特點在於突出講經的重要性。他們認為:講經是廣布上帝恩澤,是勸說人們悔改並因信仰耶穌而蒙上帝的救恩,同時也是指引社會的風尚,教導信徒了解人生意義和正確地處世為人。
耶穌教各派都注重《聖經》的教導,於是興起將《聖經》譯成各國語言並廣泛發行的熱潮。活字印刷術的出現,更促進了《聖經》的傳播。耶穌教內宗派繁多,主要有六大宗派:路德宗(信義宗)*10、長老宗(加爾文宗)*11、聖公宗(安立甘宗)*12、公理宗*13、浸禮宗*14、循道宗(衛斯理宗)*15。此外,還有一些小教派與教會,如教友派、五旬節派、奮興派、基督復臨派、救世軍等。
十八世紀後期,耶穌教的思想開始普及到一般信徒,其後發展成廣泛的群眾性的福音運動。福音主義在神學問題上基本持保守態度,它強調耶穌基督的位格和行為,除生活教導外,特別是他為了救人而犧牲自己,福音主義內含虔敬思想,積極進行人道活動、慈善事業和宣教工作。在二十世紀,耶穌教內部發起了普世教會運動*16,後擴大範圍及於一切耶穌教會。普世教會運動的起因之一是耶穌教人士不滿於各教派的相互排擠。這一運動的產物是世界耶穌教協進會*17以及某些國家的全國耶穌教協進會。
耶穌教重大的節日有聖誕節*18、受難節*19、復活節*20和聖靈降臨節*21。天主教和東正教的節日較多,天主教有四大瞻禮*22和八大節日,東正教則有十二大節日。
耶穌教是歐洲西北部英格蘭和美洲、大洋洲英語地區的主要宗教,經過十九世紀的推展,已傳遍世界各地。
【注釋】
*1 馬丁路德潛心研究《聖經》,反覆探討「保羅書信」,系統地闡揚、發揮了保羅的「因信稱義」思想。「因信稱義」即「信仰」得到救贖和在上帝面前得稱為義人的必要條件。他強調人要獲得救贖不在於遵守教會規條和外在的善功,全憑個人的信心;《聖經》是絕對權威,人可以通過《聖經》直接與上帝交通。
*2 即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
*3 彌賽亞,原譯為「受膏者」、「受上帝祝福的人」。古以色列人的領袖就職時要舉行一個儀式,由大祭司代表上帝將橄欖油敷在他的前額上,表示上帝的祝福與選召,他就被稱為「受膏者」。以色列人在民族災難嚴重時所日夜祈求的就是上帝給他們派遣一位「受膏者」來拯救他們的民族,復興他們的國家。
*4 人類既有原罪,又無法自救,上帝聖父差其獨生子耶穌降世為人受死亡,流出寶血作為「贖罪」,以贖相信者。
*5 全稱是「羅馬城主教,羅馬教省都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諦岡君主,教皇」。教皇統一掌管世界各地天主教會的傳教事業,有權建立教區,委任主教,制定、修改或廢除教會法規,擁有宗教最高立法權和司法權及對《聖經》、教義、倫理等問題的最高解釋權。教皇由樞機主教團選舉產生,任期終身。
*6 為梵諦岡城國的政權機構。教廷是教會行政的中央機構,輔助教宗處理整個教會的事務。現行教廷組織制度包括:國務院、九個聖部、三個法院、十二個委員會、教廷財務局、宗座財產管理局、聖座經濟事務局、教廷內務管理處、教宗禮儀處及其他附屬機構,如印刷所、出版社、報社、電台、電視中心。
*7 又稱聖事。耶穌教認為這是耶穌基督親自訂立的禮儀,它借助一定可見的形式賦予領受者不可見的「恩寵」與「保佑」,凡誠心領受洗,都能獲得。天主教和東正教都認為聖事共有七件:洗禮、堅振、告解、聖餐、終敷、神品和婚配。新教只承認洗禮和聖餐為聖事。
*8 耶穌教牧師可以結婚、組織家庭,不同於天主教神職人員必須獨身。
*9 亦稱滌罪所。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教義,認為犯有一定的罪但非必須下地獄者,死後暫時受苦以煉淨罪過之地。待罪過全部煉淨,補贖做完,便可進入天堂。新教不主張此說。
*10 以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為依據。特點為:強調「因信稱義」;《聖經》的權威高於教皇;信徒憑《聖經》直接與上帝交通,不必通過教會神職人員;不服從羅馬教廷統轄;教會的組織形式可因地而異。
*11 以加爾人的宗教思想為依據。強調信徒因信仰而得救;《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源泉;相信「上帝預定論」,即人得救全憑上帝的預定,自己無能為力;基督只為「選民」而死;不相信聖餐中的餅酒是耶穌的體和血;反對嬰兒受洗;摒棄祭台、聖像、祭禮;由信徒推選長老與牧師共同治理教會。
*12 一五三四年,英王亨利八世使國會通過法案規定英國教會不受羅馬教廷管轄,國王為教會最高首腦,聖公會為英國國教。自稱與「公教」、「正教」同為古老教會,保有使徒親自傳下來的主教制度和正統教義;支持宗教改革;保留大部分天主教的宗教禮儀。
*13 十六世紀由英國人勃朗創立,故又稱勃朗派。公理,即公眾治理的意思,主張各教堂獨立自主,由教徒公眾治理,以民主方式選聘牧師;不贊成設立統一管理機構,只設聯誼性機構;各教堂的體制與禮儀由該堂信徒自己決定;與浸禮宗相近。
*14 十七世紀初產生於英國,與加爾文宗相近。反對嬰兒施洗;洗禮時全身浸入水中,以象徵受死埋葬而重生;強調各教堂獨立自主,不受政府或其他教會干預。
*15 十八世紀產生於英國。提倡遵循各種道德規矩;認為傳統的傳教活動不足以應付現存社會問題,主張改良社會,著重在下層群眾中開展活動;宣稱「內心的平安喜樂」就是幸福。
*16 又叫「教會再合一運動」。二十世紀以來,隨著科技的發達和各類新思想的傳播,許多國家人民對耶穌教的信仰日趨淡薄。歐美的耶穌教會於是發起了一場全世界耶穌教各派別聯合的運動。希望由耶穌教各派的合一,進而做到各種宗教、各種意識形態,乃至全人類的合一。
*17 又稱「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一九四八年由美國宗教活動家穆德創立,以各國耶穌教(新教)各派全性組織為會員單位,總部設在日內瓦。
*18 相傳耶穌於此日誕生,但無確實的記載。
*19 復活節前的星期五。
*20 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主日),約在每年的四月左右。
*21 復活節後第五十日,又稱「五旬節」。
*22 聖誕節、復活節、聖靈降臨節及聖母升天節(八月十五日)。
【習題】
一、耶穌教是誰所創立?
二、耶穌教主要教派有那些?
三、耶穌教有何異稱?
四、簡述耶穌教的主要教義。
五、請敘述耶穌教的儀禮。
六、耶穌教內有幾大宗派?
七、福音的主要內含是什麼?
八、略述耶穌教的重大節日。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