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6 - Schools 《佛教叢書6-宗派》
Huayan School - 2. The Sutras and Commentaries that the Huayan School Relies on 華嚴宗 貳、華嚴宗所依經論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宗 貳、華嚴宗所依經論一、《華嚴經》
《華嚴經》為本宗的宗旨依據,取意為以種種華所裝飾的經典。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其內容,至相賢首大師據《六十華嚴》言,佛陀七處八會說《華嚴經》,即:人中三處、天上四處,為七重會。普光為八重會。清涼澄觀大師據《八十華嚴》言,七處九會,即:
第一會:在菩提場,說毘盧遮那佛依正因果法門,有〈世主妙嚴品〉以下六品。
第二會:在普光明殿,說十信法門,有〈如來名號品〉以下六品。
第三會:在忉利天宮,說十住法,有〈忉利天宮品〉以下六品。
第四會:在夜摩天宮,說十行法,有〈昇夜摩天宮品〉以下四品。
第五會:在兜率陀天,說十迴向法,有〈昇兜率天宮品〉以下三品。
第六會:在他化自在天,說十地法,有〈十地品〉一品。
第七會:重會普光明殿,說因圓果滿法,有〈十定品〉以下十一品。前六因圓,後五果滿。
第八會:三會普光明殿,說普賢大行法,六位頓成,有〈離世間品〉一品。
第九會:在室羅伐城逝多園林,說入法界法門,有〈入法界〉一品。而第九會末,歸菩提場,則十會圓明,頓彰玄極。
(一)《華嚴經》的組織
1.三分科與五分科
三 分 科
五 分 科
品 名
五 周 因 果
序 分
教 起 因 緣 分
世間淨眼品
正宗分
舉果勸樂生信分
舍那品
第一周:所信因果--信
修因契果生解分
名號品至佛小相品
第二周:差別因果--解
普賢行品、性起品
第三周:平等因果--解
託法進修成行分
離世間品
第四周:成行因果--行
依人入證成德分
入法界品
第五周:證入因果--證
流通分
2.五周因果
澄觀大師據《八十華嚴》,將此一經,約所詮義理,分為五周因果,即:
1.所信因果:謂於華嚴第一會菩提場宣說如來依正的因果法門,是為一周。自第一卷至第十一卷,共六品。前
五品彰顯毘盧遮那佛的依正果德,後一品闡明成佛的本因,令人生信而樂受,故名所信因果。
2.差別因果:謂於第二會普光明殿至第七會重會於普光明殿中,宣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
差別因果的法門,是為一周。自十二卷至四十八卷,共二十九品,前二十六品辨五十一位差別的
因,後三品明佛的三德差別果相,故名差別因果,又名修正因果、生解因果。
3.平等因果:謂於第七重會普光明殿,宣說平等因果,是為一周。自第四十九卷至第五十二卷,共二品。前
〈普賢行品〉辨普賢平等的圓因,後〈如來出現品〉明遮那平等的滿果。因果融攝,平等不二,
故名平等因果,又名修顯因果、出現因果。
4.成行因果:謂於第八會重會於普光明殿,宣說成行因果,遠離世間法,是為一周。自第五十三卷至第五十九
卷,共一品。初明五位的因行,後示八相作佛的大用果相,故名成行因果,又名出世因果。
5.證入因果:謂於第九會逝多林,宣說證入法界妙門,是為一周。自第六十卷至第八十卷,共一品。初明佛果
自在的大用,後顯菩薩起用的修因。因果二門俱時證入,故名證入因果。
以上五周因果,總歸於第五證入因果,即從最初所信因果以至第四成行因果,欲令行者深信毘盧遮那佛的果德,詳解六位的因果,乃至依此而實踐修行,總此而為證入法界的要道。又三祖法藏的《華嚴探玄記》立「教起因緣分」等五分,以總別《華嚴》一經。兩者不同之處在於:「五周」乃就義理加以區分,「五分」則就經文而別之。
(二)《華嚴經》的種類與翻譯
《華嚴經》的種類,詳論之,總有十類;要言之,以文字記錄的經典,唯有上、中、下三本。
1.十類:法藏大師將《華嚴經》成立於印度的傳說、中國的流傳情形,循著經典解釋之跡,分為下列十項加以說明:
2.三本華嚴:據傳龍樹菩薩去龍宮,見有大不思議解脫經(《華嚴經》)上、中、下本三種,但上、中兩本,以非人間世界所可流布,遂將下本的十萬頌四十八品《華嚴經》,攜歸此土,傳行印度。
二、華嚴宗重要著作
1.《十地經論》 略稱《十地論》,十二卷。印度世親菩薩著。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譯。是注釋《十地經》(《華嚴經‧十地品》的別譯)的作品。內容為解說菩薩修行的十個階位──十地。十地融攝一切善法,前三地說世間的善法,次四地解說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修行的相狀,後三地則說明一乘教法。主張染(十二緣生)、淨(還滅、解脫)都歸於一心,此「三界唯心」的思想,是地論宗成立的重要理論根據。
2.《華嚴法界觀門》 全稱《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又稱《華嚴法界觀》、《法界觀門》。全一卷。華嚴宗初祖杜順撰。內容記述「華嚴法界」的觀法,即: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
注疏計有唐代澄觀著《華嚴法界玄鏡》二卷,唐代宗密著《注華嚴法界觀門》一卷。
3.《華嚴經搜玄記》 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略稱《華嚴經略疏》。五卷(或十卷)。唐代終南山至相寺智儼撰。內容記述《六十華嚴》的綱要,並解釋其文義。全書分立五門:1.歎聖臨機,德量由致;2.明藏攝之分齊;3.辨教下所詮的宗趣及能詮的教體;4.釋經題目;5.分文解釋。前四門為玄談,第五門則由〈淨眼品〉至〈入法界品〉等三十四品,就每一品而分品名、來意、宗趣、釋文等四科,論其玄旨。
4.《華嚴經探玄記》 又稱《華嚴探玄記》、《華嚴經疏》、《探玄》、《探玄記》。二十卷。唐代賢首國師法藏依據智儼的《華嚴經搜玄記》所作。內容敘述《六十華嚴》的大要,並解釋經文之義,旨在闡述華嚴宗的中心教義。分立十門:
*1教起所由:法爾故、願力故、機感故、為本故、顯德故、顯位故、開發故、見聞故、成行故、得果故。
*2藏部所攝:明三藏、顯所攝、辨二藏、釋相違、開種類、定所攝、一部收、三部攝、或九部、具十二。
*3立教差別:敘古說、辨是非、述西域、會相違、明現傳、定權實、顯開合、教前後;就義分類(小乘教、大乘
始教、大乘終教、頓教、圓教),以理開宗(法我俱有、法有我無、法無去來、現通假實、俗妄真
實、諸法但名、一切皆空、真德不空、相想俱絕、圓明具德)。
*4教所被機:明五非器(違真、背正、乖實、狹劣、守權),與五所為(正為一乘不共教中普機菩薩,兼為遺法中
見聞信向此無盡法,成金剛種,引為共教菩薩,轉為二乘,遠為凡愚、外道、闡提)。
*5能詮教體:通論教體,從淺至深,略有十門:言詮辨體門、通攝所詮門、遍該諸法門、緣起唯心門、會緣入
實門、理事無礙門、事融相攝門、帝網重重門、海印炳現門、主伴圓備門。
*6所詮宗趣:此經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為宗。
*7釋經題目:解釋題目所涵奧旨。
*8部類傳譯:分恒本、大本、上本、中本、下本、略本、論釋、翻譯、支流、感應十類。
*9文義分齊:列舉同時具足相應門、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隱密顯了俱成門、
微細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法界門、託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主伴圓明具德門十門。
*10隨文解釋:扼要說明各章節要義。
5.《華嚴五教章》 全稱《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或《華嚴一乘教分記》,略稱《五教章》。四卷(或三卷)。唐代法藏撰。為華嚴宗的教判論著。內容是將佛教的不同流派與教義,分為五教、十宗。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頓教、圓教。十宗:我法俱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去來宗、現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絕宗、圓明俱德宗。在圓教中,將《法華經》判為包含諸教的「同教一乘」,主張《華嚴經》為超越諸教的「別教一乘」。全書分十章:
*1建立一乘:解說華嚴獨特的別教一乘,與融合三乘於一乘的同教一乘。
*2教義攝益:論述一乘與三乘的教義及其利益。
*3古今立教:列舉古今十師所立教門的教相判釋。
*4分教開宗:立華嚴五教十宗的判教,整理佛教各種見解,以作價值的判斷。
*5乘教開合:論述五教的相互關係。
*6教起前後:佛典成立時間。
*7決擇其意:說明佛典成立先後的理由。
*8施設異相:從十方面說明一乘與三乘的區別。
*9所詮差別:論華嚴教學與其他佛教教學的關係,並考察心意識、佛性等問題。
*10義理分齊:列舉四門以闡明華嚴別教一乘、圓融無盡的義理。
本書為華嚴學的綱要書中最著名者,乃法藏依據《華嚴經》所撰著的華嚴學概論,是研究華嚴學的入門書及必讀書。
6.《華嚴金師子章》 又作《金師子章》、《大方廣佛華嚴經金師子章》。全一卷。唐代法藏撰。內容豐富,簡明扼要,包含緣起色空、無相無性,三性、十玄、六相、五教等教理,其中以「十玄門」、「六相」、「五教」之說,最具特色。此中藉金獅子的譬喻,解說華嚴法界緣起的妙理,使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六相和合、普眼境界等法義了然分明。全文大別為十門:
*1明緣起:謂「金」無自性,但隨匠人的巧工為緣,便有獅子的形相展現。說明形相依緣而顯現。
*2辨色空:謂「空」無相狀,獅子體性雖空,然不礙獅子形相的顯現。
*3約三性:以獅子「情有」,謂「獅子」的存在乃出於吾人的主觀構想,此曰「遍計所執性」;獅子「似
有」,謂「獅子」的存在是依外緣而虛假展現,此曰「依他起性」;「金性」不變,謂巧匠雖以黃
金打造成固定形狀的「獅子」,然黃金的性質永不變易,此曰「圓成實性」。
*4顯無相:謂就「體性」而言,一切皆「金」,「金」之外則無獅子乃至獅子的相狀可言。
*5說無生:謂獅子雖有生、滅,金「體」本無增減,故無生。
*6論五教:就獅子的緣起,一一闡論華嚴五教(愚法聲聞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一乘圓教)的意旨。
*7勒十玄(勒,統率):藉獅子的各種本質、相狀,分別比喻華嚴宗用以描述法界緣起「十玄門」的一一法門。
*8括六相:以獅子的總、別、同、異、成、壞等六相,闡論「六相圓融」之理。
*9成菩提:經由上述法門而徹見獅子之時,即徹見一切有為法本來寂滅之理,並遠離取捨,入薩婆若海(一切智
海)。
*10入涅槃:謂若能徹見獅子與金二相俱盡,則不生煩惱,永離苦源而證入涅槃。
本書說理簡明扼要,為華嚴學的入門書。是法藏思想純熟的後期卓著,富宗教價值,具代表性。其哲學思維具有整體性、相待性、體用性、圓融性,在中、韓、日的佛教思想史上,極具影響,有其重要地位。宋代理學家朱熹等,與明清的哲學思想家,都受到本書思想的啟發而有所發揮。
7.《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又稱《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妄盡還源觀》、《華嚴還源觀》、《還源觀》。全一卷。唐代大薦福寺法藏述。內容闡述杜順和尚的《法界觀門》,總分六門:
*1顯一體:自性清淨圓明體。
*2起二用:海印森羅常住用(即海印三昧)、法界圓明自在用(即華嚴三昧)。
*3示三遍:一塵普周法界遍、一塵出生無盡遍、一塵含容空有遍。
*4行四德:隨緣妙用無方德、威儀住持有則德、柔和質直攝生德、普代眾生受苦德。
*5入五止:照法清虛離緣止、觀人寂泊絕欲止、性起繁興法爾止、定光顯現無念止、事理玄通非相止。
*6起六觀:攝境歸心真空觀、從心現境妙有觀、心境秘密圓融觀、智身影現眾緣觀、多身入一境緣觀、主伴互
現帝網觀。
8.《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又稱《華嚴經疏》、《新華嚴經疏》、《清涼疏》、《華嚴大疏》、《大疏》。六十卷。唐代清涼山大華嚴寺澄觀撰。內容為敘述新譯《華嚴經》)八十卷《華嚴經》(的綱要,並解釋其文義。以當時華嚴宗法系慧苑違背三祖法藏的教說,故作此書復興祖師本旨。全書分十門:教起因緣、藏教所攝、義理分齊、教所被機、教體淺深、宗趣通別、部類品會、傳譯感通、總釋經題、別解文義。其中「藏教所攝門」,載述菩提流支、鳩摩羅什、曇牟讖、慧遠、印法師、劉勰、岌法師、真諦、慧觀、惠光、吉藏、法雲、智顗、元曉、慧苑等諸法師的判教理論,並闡釋華嚴宗的小、始、終、頓、圓等五教判教學說,主張《華嚴經》屬於圓教。與法藏所撰《華嚴經探玄記》同稱為《華嚴經》注釋的「雙璧」。
9.《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略稱《隨疏演義鈔》、《華嚴大疏鈔》、《演義鈔》。九十卷。唐代澄觀撰。為澄觀所撰《華嚴經疏》的解說注疏。內容分為總序名意、歸敬請加、開章釋文、謙讚回向四部分。先詳釋《華嚴經疏》中的教起因緣、藏教所攝、義理分齊、教所被機、教體淺深、宗趣通局、部類品會、傳譯感通、總釋經題等九科玄談,後則依經文而作注解。
10.《新華嚴經論》 四十卷。唐代李通玄撰。內容是就實叉難陀所譯的新《華嚴經》,明其玄旨,並隨釋經文而成。初於文前立依教分宗、依宗教別、教義差別、成佛同別、見佛差別、說教時分、淨土權實、攝化境界、因果延促、會教始終等十門。次釋經文,先總敘經意,二明經宗趣,三明其教體,四總陳會數,後釋其文義。本論與法藏等論相比,頗多特殊之處。如法藏等謂《華嚴經》之說處說會及品數為七處九會三十九品,本書則為十處十會四十品。法藏的主旨在成就事事無礙,本書則闡發凡夫一生感得心內理智不二之佛等。
11.《華嚴原人論》 簡稱《原人論》,全一卷。唐代圭峰宗密撰。旨在破除儒、道二教及佛教中各派的妄執,究尋人類本源。認為宇宙萬有形成的問題,以儒、道二教與佛教初機層次的宗派都不能根本解決。內容分為四篇:
*1斥迷執:破斥儒家天命觀和道家元氣自然論的執迷。
*2斥偏淺:提出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及一乘顯性教之說。破斥人天教雖信業緣,不達人
生本源;小乘教執色、心二法和貪瞋癡三毒為一切生命存在的根本,未能了知身為假合的幻相;大
乘法相教認為阿賴耶識為有情存在的根本,執為實有;大乘破相教的萬法皆空說,僅破除各種執著
的心,未能顯現真如佛性的本義。
*3直顯真源:依華嚴「一乘顯性教」的意旨,謂一切有情本自具有靈明覺知之性,為無明妄想所蒙蔽而輪迴生
死;只要人心與佛心相契合,便能尋回覺性,進入圓通無礙的妙境。
*4會通本末:會通前所破諸教,悉引入一乘方便教,達到三教圓融的境地。
本書反映出宗密後期思想的包容性。他吸取諸家所長,再綜合創新;立足華嚴,會通三教,對宋明理學的形成和儒學哲理化,產生重大影響,從而豐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