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8 - Use of the Teachings 《佛教叢書8-教用》
Buddhism and Drama 佛教與戲劇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教與戲劇戲劇是融和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多種藝術,透過角色的語言與行動,表達一個故事的藝術形式。大多數的戲劇都是由演員扮演劇中角色,在舞臺上表演,直接與觀眾見面,藉由藝人傳達戲劇中的情節,使觀眾因而得以見到真實生活中的事實經驗,以有意義的形式呈現出來。戲劇能反映出生活中的現實與理想,一齣成功的戲劇表演,其教育功效往往勝過一句話、一本書的影響,因而它在社會教化方面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佛教中的許多故事、譬喻、思想,常常被戲劇引用,而豐富了戲劇的題材與內容,更重要的是佛教宣揚忠孝節義、因果業報的思想,有匡正社會風氣,增加人間道德勇氣的效果。中國戲劇中,以佛教為主題的劇目佔有相當的份量,如果把佛教的內容除去,那麼中國戲劇文化史將是殘缺而不能成立的,足見佛教與戲劇的關係是何等密切。
◆佛教對戲劇的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後,在唐、五代時,為使佛教經典的內容平易通俗,易於流通,盛行以變文說唱方式弘法的「俗講」,引用佛經詞句解說佛法。後來流傳至民間,直接以說唱方式演說佛經故事,慢慢發展出各種戲劇形式與唱白兼用的特色。現今流傳的著名戲劇如「三藏取經」、「目連救母」等,其戲劇結構、故事來源、思想內涵等各方面,都因佛法的流傳而產生。
因此,中國戲劇中的崑曲、歌仔戲、黃梅戲都與佛教有很深的淵源,起初這些戲劇的創作僅限於傳統題材。自佛教經典傳入中國後,戲劇發揮的空間便擴大範圍,打破原本平鋪直敘、呆板的束縛。佛教善於運用譬喻、寓言、故事等文學形式來說明教義,而戲劇從佛教中取材,因此提高了戲劇的層次,也達到戲劇教育、歌舞、唯美、象徵的特徵與優點。以下分成三點來談佛教對戲劇的影響:
1.境界的擴大:戲劇大部分以小說為內容,中國的古代小說篇幅都很簡短,譬喻也只能談說而已,如莊子、孟子、列子,故事都是取材於日常生活中,若以此作為戲劇內容,則缺乏藝術創造的效果。真正有力量的小說直至南北朝才出現,這是受了佛教的影響,佛教敘述義理,往往以譬喻、故事的技巧來表達,其內容洞達世情,委曲盡致,筆法高妙。中國戲劇吸收佛教這些優點,因而創造出許多富於想像、變化的戲劇,使戲劇的故事性增強,情節趨向完整。隨著故事情節的複雜化,腳色也相對的增多,例如《水滸傳》、《紅樓夢》的結構嚴謹,受《華嚴經》、《涅槃經》的影響甚多。
2.思想的發揮:戲劇在思想上受佛教許多觀念的影響,如「萬法皆空」、「諸行無常」、「因緣果報」、「生死輪迴」的思想,戲劇將這些理念反映在故事中,淋漓盡致闡述人生的真理。
表現「無常」、「苦」、「空」的思想,以《紅樓夢》、《儒林外史》代表,其偉大創作,至今仍膾炙人口。另外,像唐朝沈既濟的《枕中記》、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清朝蒲松齡的《續黃梁》,也都是由人生如夢的思想發揮創作出來的。
戲劇也編造出許多有關報應昭彰的通俗故事,宣揚今生的善惡業因,必導致來世的榮辱禍福,這也是受佛教的「因果報應」、「生死輪迴」思想所影響,如《包青天》、《竇娥冤》等作品。
3.題材的豐富:將佛教中的人物戲劇化,不但為戲劇的誕生提供了豐富故事題材,並且為社會廣泛傳播忠孝節義的觀念,達到推動佛教教化的意義。如《目連救母》,在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元節》載: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前數日,寺院印《目連經》流通,「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劇中敷衍目連地獄救母經過,曲折詳盡,可以說是孝道的宣揚,有助於社會教化;《唐玄奘西天取經》、《濟公活佛》,描述高僧偉大的行徑,為人們樹立良好的典範;《觀世音魚籃記》是慈悲喜捨的弘揚,有淨化人心的作用。
除了以上所舉的例子,明代的雜劇、傳奇也多取自佛教,如《雙林坐化》、《哪吒三變》、《觀世音修行香山記》等皆是。戲劇中的情節受佛教影響的,尚有《西遊記》的八十一難故事,就是受《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啟發;《封神演義》書中描述的三十六路伐西岐,也同樣受了《華嚴經》和《降魔變文》的啟示。還有《沙門島張生煮海》,情節類似《佛說墮海者著海中經》中所述佛與五百力士入海求珠的故事;李行道的《包待制智勘灰闌記》所說的二婦人奪子的情節,更與《賢愚經‧檀膩品》中的國王斷案的故事相仿。南戲的《包待制判斷盆兒鬼》、關漢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
近年來無論是電視或電影,將佛教人物編為戲劇者很多。我所撰寫的《玉琳國師》數度被改編為舞台劇、閩南語及國語電影「千金小姐萬金和尚」,其後又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再世情緣」播出。《釋迦牟尼佛傳》也數度在電影、電視中演出,如一九九九四年上檔的西洋電影「小活佛」,內容以西藏佛教為主,劇中就穿插了佛陀成道的故事。其他像中國的觀音菩薩、達磨祖師、布袋和尚、日本的空海大師、韓國的元曉大師都曾經在螢幕上演出。
◆佛教戲劇的新題材
佛教雖然擁有豐富的故事來源,但戲劇表達佛教義理的方法,還需要下一番功夫。有些被改編成的佛教故事,過於戲劇化而脫離佛法真義,如《西遊記》的描述,娛樂性質遠甚於原典精神的表現。如果從事影劇工作者,有心籌劃製作一部「真西遊記」,可根據《大唐西域記》來製作《玄奘大師傳》。在此提供幾點內容給大家參考:
1.玄奘大師,於大唐時代應試出家,那時才十二歲,以「紹隆佛種,光大如來遺教」而發心出家。
2.二十八歲時,因感諸漢譯佛典的義理解釋不一,令人莫知所從,而發大弘願,親到印度求法。
3.幾次偷度出關沒有成功,但仍鍥而不捨,後來終於安全度過。
4.隻身前往印度取經,途經八百里流沙,經歷百餘國,最後終於以不屈不撓的鬥志克服種種困難,取經回國。
5.經沙漠途中無水,人馬困乏倒地,因誦觀世音菩薩聖號及《心經》,身心獲得清涼,並免除鬼魅的侵擾。
6.在那爛陀大學,鑽研諸論五年,為中國第一位海外留學生,也是第一位將老子《道德經》介紹到印度的中國人。
7.在曲女城舉行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辯論大會」,所向無敵,受戒日王崇敬尊重。
8.回國時,唐太宗親自迎接。為太宗、高宗所欽重,供養於大內,賜號「三藏法師」。
9.太宗曾兩次勸其棄道輔政,玄奘大師均以「願守戒緇門,闡揚遺法」而堅持辭卻。太宗尊重他的志願,建長安譯經院,詔譯佛經。譯有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五十五卷,尤以六百卷的《大般若經》為其傑作。此外,還著有《破惡見論》、《真唯識量》、《八識規矩頌》等,是唯識宗的初祖。
10.圓寂時,有二百萬人送葬,三萬人睡在他的墳上七天,高宗則大哭說:「我失去了一件國寶!」可見玄奘大師對國家的重要性及其道德的感人。
除了「真西遊記」外,可作戲劇體裁者,尚有:
1.根據《華嚴經》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華藏世界。
2.根據《維摩詰經》編不二法門座談會、探病說法、天女散花。
3.根據《法華經》編觀世音、化城品。
4.根據《百喻經》、《本生經》、《法苑珠林》、《涅槃經》、《十牛圖》製作成每集五分鐘的簡短節目。
5.根據《佛本生經》編佛陀傳。
6.根據《傳燈錄》編禪宗祖師傳。
7.根據《十大弟子傳》編佛陀十大弟子的故事。
8.根據《阿含經》編單元劇。
9.根據《濟公傳》、《觀世音》製作類似包青天的影劇,給予廣大民眾申訴濟苦的機會。
祖師大德們一生的事蹟也可列入戲劇當中,像惠能大師、鳩摩羅什大師、密勒日巴尊者、窺基大師、鑑真大師、虛雲大師、弘一大師、太虛大師等,這些人物皆有史蹟可考,有歷史可證,有事實真相,演出則較具說服力。
卡通片也是戲劇的一種,美國迪士尼公司製作了許多精采絕倫的卡通片,內容除了有故事、情節、音樂,還具有教育意義。佛教的許多故事,如果製成卡通片,不但能寓教於樂,讓小朋友接觸佛法,也由於父母的一同觀賞,增加親子關係,例如禪宗公案改編成卡通片,必定會受到觀眾的喜愛,像中國大陸出品的「哪吒」、「牧笛悄悄吹」,都可列為世界優良卡通片。
佛教戲劇已經逐漸為社會大眾重視,像目前致力於佛教舞劇發展者,以佛法與藝術結合,用現代觀點、新的媒介,讓佛教與本土生活結合,不僅提升佛教藝術,並使佛法生活化,充實心靈,值得鼓勵,並且應繼續努力發揚。
戲劇若能多演一些佛教題材,發揮宗教勸善向上的主旨,必能為亂象叢生的社會注入一股清流,匡正世道,淨化人心,使社會安詳和樂。
其實,人生就像一場戲,有的人懂得與人結緣,懂得吃虧便是福的道理,因而從善如流,給人歡喜,他的一生就是一齣喜劇;有的人不願布施,不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因而充滿痛苦,怨天尤人,他的一生就如同一場悲劇。明代憨山大師偈云:「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千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人生如戲,在短暫如戲的人生裏,不要太過計較,要彼此互相提攜。每個人都會歷經種種順逆境界的考驗,縱然有悲歡離合,有愛恨情仇,但這場戲終有落幕的時刻。每個人都在導演自己的一齣戲劇,不論我們扮演什麼角色,在未落幕之前,我們都應該盡心盡力的演出。有時候,我們還要跳出自己的角色,客觀的評估自己的演出稱不稱職?如果整個戲劇太黯淡了,產生了負面的影響,要立即調整劇本,做新的演出,這樣,你我都快樂,觀眾也歡喜。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