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10 - Humanistic Buddhism 《佛教叢書10-人間佛教》
The Human Warmth of Humanistic Buddhism - 1 人間佛教的人情味 之一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人間佛教的人情味 之一■法師與小食客
慈惠、慈嘉二位法師留日期間,一天相約到日本料理店午餐。坐下以後,發現鄰桌一對年輕夫婦正在專注地談話,忽略了身邊五、六歲大的兒子。這個小男孩非常活潑,自顧自地來去蹦跳玩樂,偶而還靠過法師這一桌來,扮個鬼臉。
法師們點的壽司先端來了,小男孩跳過來,頑皮的小手朝盤裡飛快地抓起一個壽司,往嘴裡送,然後張大眼睛看看他們的反應。慈嘉法師向小男孩點頭示意,和藹地微笑著。於是,男孩又拿起第二個,這時,引起餐廳其他顧客的注意,大家興味盎然地觀賞這幕「法師與小食客」的短劇。小男孩很高興受到所有人的注意,繼續努力扮演「小食客」。
等到一盤十幾個壽司都快吃光了,那一對專注談話的夫妻猛然覺醒:孩子上那兒去了?啊!竟然跑到法師那邊討東西吃。媽媽漲紅著臉,走過來鞠躬道歉,一轉身,扭著小男孩的耳朵,手抬起來,眼看一掌就要打下去了……。
「不要打!不要打!小朋友吃了師父的東西,可以增長福德因緣,讓我們和他結個善因善緣吧!」慈嘉法師趕緊解釋,年輕的媽媽一再鞠躬感謝,牽著兒子的手回座位去。
兩位法師趕快起身,付賬離去。
今天的午餐已經結緣了,經濟窮困,省吃儉用的她們,就這樣以「歡喜」為食,過了一餐。
■孤女阿照
在香煙嬝嬝中,一名年輕男子虔誠地向觀世音菩薩禮拜,並且喃喃地說道:「……我將女兒阿照放在門外的柳樹下,祈求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讓善心人士收養這個小孩……。」
男子走後沒有多久,一對中年夫婦剛要走進大殿,聽到嬰兒的哭聲,於是四處尋找,終於在柳樹下看到一個小女嬰包裹在重重的毛布中,腰間還繫著一封信,一塊玉珮。讀完信以後,這對夫婦喜不自禁,連忙來到觀世音菩薩前跪拜稱謝。回家的路上,妻子不停地說:「真是太靈了,這個女孩是菩薩賜給我們的。」
阿照十幾歲時,由病重的養父口裡得知自己的身世,不久,兩位老人家雙雙去世。孤女阿照很感念他們的養育之恩,於是剪去長髮,換了少許的油,到寺院裡點燈供佛,想藉此功德迴向給養父母,希望他們早日往生善處。
富翁看到自己點滿佛殿的華燈,正在沾沾自喜時,突然看到阿照捧著一盞簡陋的油燈走了進來,不禁覺得奇怪,問明原委後,說道:「妳今後有什麼願望嗎?」
「我只想學佛修行。」阿照堅決地說道。
「好吧!有感於妳的孝心,我樂意成全。」富翁蓋了一座小庵送給她。
冬天來臨,北風呼呼地吹著,門外好像有什麼聲音。阿照壯起膽子往外看,雪地裡躺著一位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老人。阿照使盡力氣,將他扶到庵中,生火爐,灌薑湯。一番交談之後,阿照拿出久藏的玉珮,兩人抱頭痛哭。老人原來就是阿照的生父。
■媽媽樂
小雯是普門寺兒童班的學生,自從父親往生以後,和母親二人相依為命。這天,母親和往常一樣,清洗著剛送來的衣服,小雯聽到母親小聲地對鄰家王阿姨說:「只要多洗幾件衣裳,就可以讓小雯過好一點的日子。」
小雯聽了,眼眶裡閃爍著淚珠,默默地許下一個心願,要為母親買一臺洗衣機。從此以後,她每天將零用錢一塊、兩塊節省下來,投到小豬撲滿裡面。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小豬」的肚子滿了,她抱著「小豬」來到家電行,興沖沖地問老闆:「請問一臺洗衣機多少錢?」
「兩千五。」
小雯將小豬撲滿打破,一枚一枚銅板慢慢地數,總共才二千一百零二元五角。小雯不由自主地掉下眼淚,傷心地說:「老闆!對不起!等我存夠錢再來。」
老闆問明原委後,知道小雯的媽媽為人洗衣賺錢很辛苦,小雯想使媽媽快樂,所以才要買洗衣機,於是安慰她說:「妳先回去吧!不要難過,家住在那裡?我來幫妳想辦法。」
晚上門鈴響了,開門一看,啊!竟然是家電行的老闆親自送來一臺洗衣機:「感謝你們,因為這位孝順的小妹妹來購買洗衣機,給了我一個很好的靈感,我決定將這種機型的洗衣機命名為『媽媽樂』。為了答謝你們,這裡還有二十萬元作為獎金,請你們收下。」
■重拾歡樂
張曉英從小活潑大方,左右鄰居都很喜歡逗她玩,無奈五歲讀幼稚園時的一場病魔,奪去了往日的歡樂。因為雙腿肌肉萎縮,不良於行,曉英只得暫時輟學,待在家裡養病。看著過去的玩伴一個個高高興興地上課、玩耍,她卻只能穿著兩隻鐵腳,在家裡吃力地練習走路,一陣憤怒不禁湧上幼小的心靈,漸漸地,她變得既孤僻又多疑。一點點不稱心,就摜東西,摔玩具,哭鬧不休,張先生、張太太都拿她沒辦法,只有凡事順著她的意思。
有一天,對門信仰佛教的王媽媽正提著皮包趕上班時,經過張家門口,聽到曉英在大哭大鬧,頓起憐憫,於是走進去哄她、逗她。
「討厭!要妳管!」曉英大吼,說著一拐一拐地走進房門。
王媽媽並不氣餒,每天都抽空來張家,耐心地給曉英種種愛語鼓勵。久而久之,在王媽媽的慈悲關懷下,曉英回復以前的開朗,張家再度充滿了笑聲。七年來,王媽媽和曉英變成了朋友,親密得有如母女。
七年以後,王媽媽搬走了,曉英哭了好幾天,從此變得更乖巧祥和,而且善解人意,每天放學回家,都會主動幫忙家務,為父母分憂,從此以後,全家洋溢著一片幸福。
張媽媽感激之餘,逢人便說:「感謝王媽媽,我雖然生了曉英,但她為我們一家帶來歡樂。」
■酒肆度眾
一天,寺院裡來了一位姓王的中年人要求掛單,住持和尚與他一席談話後,覺得王居士很有悟性,便將他收容下來。王居士不負住持所望,每天在寺院裡勤勞作務,每日早晚功課不斷,閑暇時掩門閱藏,可說是個標準的修行人,住眾們個個對他讚嘆有加。
經過一段時日以後,王居士生活有了改變。他經常下山,有時甚至一星期當中,外出二、三次,大家開始注意他的行蹤,也有人問他到那裡去,他總是笑而不答。後來見他外出時,總是西裝革履,穿戴整齊,大家都認為王居士變了一個人。
這天下午,王居士又要出門了,寺院裡一個清眾好奇地尾隨他,竟然看到王居士走進妓院、酒吧。這位寺眾大吃一驚,回去以後,將他所看到的一一張揚,大家一傳十,十傳百,幾乎無人不知,沒人不曉,最後住持和尚也知道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請求住持清理門戶,將他遷單處分。住持心想:一個男人跑到妓院裡去,還會有什麼好事?於是決定請他離開。
王居士獲知這個消息,向住持稟告:「大和尚慈悲,請您隨我一道前去看個究竟,再決定我的去留。」
住持反詰:「我怎麼能跟你到那種地方去?」
「地藏菩薩為了度眾生,連地獄都願意去,還有那些地方我們不能去呢?」
住持給王居士問得啞口無言,只好和他前往妓院,到了門口只見三、四十位貌美的婦女,既沒有濃妝豔抹,又沒有薄紗著身,大家都穿著海青,井然有序地排班迎請住持和尚主持念佛開示。她們的法器梵唄,清淨莊嚴,中規中矩。這時,住持和尚恍然大悟王居士多日來的一片苦心,內心深感慚愧。
後來,王居士披剃出家,就是日後有名的悅西法師。
■保養車子
十年前,慧龍法師在宜蘭雷音寺擔任住持時,有一次寺裡擴大舉行彌陀佛七,很多信徒特地從各地趕來參加。七天的法會結束後,大門外留下一輛來歷不明的中古轎車,幾天過去了,一直沒有人來把它開走。一向古道熱腸的慧龍法師恐怕車子朽壞,每天都將引擎發動,並且清洗擦拭。不知不覺,四年過去了。
有一天,杜宗良先生從臺北來宜蘭辦事,經過雷音寺門口,一見到這輛車,大聲驚呼:「啊!這不是我的車子嗎?」
原來他四年前將車子停在這裡,被朋友載到別處去,後來竟忘了停車的地方,一直以為再也找不回來了。
當杜先生坐上駕駛座上,發動引擎,發現性能竟然比以前還要好,更是喜出望外。他非常感激,立刻訂購了一輛一模一樣的嶄新轎車,捐贈給雷音寺,以為答謝,自己將舊車開走了。
■不做老闆,做小工
四十年前,宜蘭黃世樑先生與林秀蘭小姐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一心想要隨我出家學佛,但是那時我自己都居無定所,又沒有自己的道場寺院,自忖無法盡到教育的責任,所以予以婉拒,勸他們說:「你們在家修吧!」後來他們兩人結婚,共同組織家庭,並且在臺北經營百貨生意。
二十年後,我建了佛光山,他們看到山上事務十分繁忙,就把臺北的店面結束,舉家遷來佛光山,每天早出晚歸,從事雜役,任勞任怨,一做就做了二十年。
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放著老闆不做,卻要跑到佛光山來做這些小工做的雜事?」
他們會說:「梁武帝是一國之尊,曾經三次捨身同泰寺,以『佛奴』自居。大家各有心願嘛!」
■現代廖添丁
愛有姑是一個慈悲的長者,不但信佛虔誠,而且樂善好施,經常捐助貧困,舉凡國內外的旱災水澇,她都熱心捐輸,大家都說她是菩薩再現。
她年老了以後,將所有的財產都過繼在兒子名下,自己過著清閑滿足的生活。兒子雖然對母親很孝順,但是只曉得做生意賺錢,對於善事卻一向慳吝,愛有姑看在眼裡,心裡很難過。為了繼續造福貧民,也為了替兒子種福田,她假藉掌櫃的機會,將收入所得拿出一部份出來布施。
我取笑她:「妳這樣不怕犯偷盜戒嗎?」
她卻理直氣壯地回答:「我這叫劫富濟貧,是現代的廖添丁啊!」
■臺灣經驗
一九五七年,龍岩糖廠的廠長趙旺居士請我到工廠為員工說法,並且舉行皈依典禮,此後就在該地成立龍岩念佛會,弘法度眾。隨著各地前來的信徒增多,他又在土庫、虎尾等地廣設念佛會,宣揚妙諦。當年,正信佛教能在雲林地區迅速傳播,趙旺居士可說是功不可沒。
因為趙居士對於臺灣糖業發展貢獻很大,政府又派他到泰國協助當地糖農開發。初履斯地時,他語重心長地對友人說:「我希望臺灣種植甘蔗的經驗能在泰國生根結果,更殷切期盼大乘菩薩道的種子也能在南傳國家發揚壯大。」
■兩條腿
陳許好老菩薩皈依三寶時,我為他取了一個法號,叫作「慈介」。當我建高雄佛教堂時,她裹著小腳,到處奔波忙碌,募集經費;等到壽山寺要開工時,也經常看她一拐一拐地走來走去,為我們籌措建寺款項;後來闢建佛光山時,她還是每天熱心奔跑,勸募淨財,將開山工作視為自己的使命。佛光山建好以後,又見她不停地跺著碎步,為老人精舍及育幼院的建設而努力。我每次看到她,都為她那種為教奉獻的精神而深深感動,總想上前和她說幾句話。
街坊鄰居看她如此賣力辛苦,都問她:「老太太,高雄這麼大,為什麼放著公共汽車不坐,況且您又不是出家人,何必到處行走化緣?」
「師父這麼慈悲,為我取名『慈介』,重新賜給我兩隻腳(指『介』字下面兩豎),我要用它們為師父奔跑。」
■為公眾的大愛
三十年前,佛光山剛開山時,一位二十歲的小姑娘前來,發心在果樂齋賣麵,贊助大慈育幼院的經費。
每次經過果樂齋,我都看到她笑容滿面地煮麵、端麵,顧客少的時候,她一樣高高興興地整理雜貨,顧客多的時候,尤其是每年春節平安燈期間,她也依然不急不徐地為盈門的賓客作最佳的服務。即使從清晨忙到晚上十一、二點,她仍舊一副知足常樂的樣子。
三十年來,她由滿頭黑髮做到銀絲滿佈,因為敬重她為佛教犧牲奉獻的精神,我以禮相待,在設備齊全的大慈庵為她安排房間居住。她,就是郭道光師姑。
每年大慈育幼院得到政府評鑑的優良獎章,當信眾們給予我祝賀時,我總是想起歷任的院長和工作人員,他們對院童無怨無悔的奉獻,令人感動萬分,還有郭道光……在院童成長的過程中,有多少像郭道光這樣的菩薩在背後默默地奉獻愛心啊!
■流浪狗
家住松山的鄭月琴女士,在兒女們都各自成家立業之後,成了佛光山的信徒,並且養成每天五點起床的習慣。做完早課,她總是帶著自製的飯糰、小水壺,坐十分鐘的公車至三張犁的小山,以爬山為運動。
這一年來,她發覺加入早覺會的人越來越多,連流浪狗也往這裡集中,有時她會看到狗兒們成群結隊地在垃圾堆裡翻食,有時緊跟在人後乞討,弄得整座山髒亂不堪,人狗爭道。她想: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說動兩位早覺會會友和她一起在小山「闢地」,整理出一塊空地,放上乾淨的鋁盒,決定餵食牠們。
為了這些狗兒,她早上四點半就起床,到左鄰右舍收集放在門口的剩飯剩菜,倒在桶子裡。趕搭第一班車,一路提著桶子走上山。
漸漸地,狗兒們不再四處亂竄,只要時間一到,牠們就在那塊空地集合。三十幾隻狗在鄭女士的「調教」下,竟也一改過去爭先恐後的惡習,而能規規矩矩地吃完一餐。
如今,上山參加早覺會的會員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聽到一陣陣「阿彌陀佛!」
「來吃飯嘍!」的呼聲迴蕩在小山中。
■老師好
「老師好!」當蔡紅彩女士聽到這句話時,心中真是感動極了。
她,國民小學畢業,是個典型的家庭主婦,每天都生活在丈夫兒女、柴米油鹽當中,對於外面的天地,她自覺教育程度不高,不敢多有奢求。自從加入國際佛光會大同分會以後,她的世界擴大了,不但更體貼丈夫,慈育兒女,也懂得進一步去關懷整個社會大眾。
今年當她聽到佛光山舉辦世界佛學會考的應試層面涵蓋各個年齡層級,覺得很有意義,因此決定要積極參與。每天忙完家務以後,她櫛風沐雨,四處奔走,挨家挨戶地分送簡章,勸說推廣,並勸說多家國民小學舉辦這項活動。大家都很敬重她的發心,考試時,她被分派到一所國民小學協助監考,應試的佛教徒都很有禮貌地微笑合十,最讓她驚訝的是,小朋友一個個進入試場時,都鞠躬行禮,向她說:「老師好!」
鈴聲響了,大家都安靜作答,只有她,心情澎湃不已--有生以來,從來沒有想到像自己這樣一個沒有讀過多少書的人,竟然會被別人稱為「老師」。
第一天試程結束,小朋友們一個個走到她的前面,向她道別:「老師!您明天還會不會再來?」
「老師再見!」……
她的眼眶紅了,「啊!真是太溫馨了!感謝人間佛教的弘揚,讓我的人生變得無上莊嚴。」
此後,她更加熱心服務了。
■行李遺失記
佛光山為提供有志學佛的女青年一個清淨的學佛環境,開辦勝鬘書院,學期中不但有正統的學佛課程,同時也安排為期三個月的海外參學。
這一學期,她們的參學重點在美、加地區。當她們由洛杉磯飛抵溫哥華時,法師及佛光會員們早在機場等候已久,頃刻間,親切的「阿彌陀佛」聲此起彼落。此刻,素有「小迷糊」之稱的蕙霞,卻為了找不到行李,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時間一分分流逝,大家尋遍機場,仍無所獲,只得無奈地先回溫哥華講堂。
隔天,學員們依既定的行程繼續往前,才剛到達多倫多講堂,有位李先生指名要找謝蕙霞小姐。蕙霞到了會客室,一看,「唉呀!這不是我的行李嗎?」她臉上露出一副驚訝的表情。
「那就好,那就好,我是看到行李箱上貼有『佛光山』的標誌,打電話到臺灣查詢,知道妳們今天會在這裡,所以趕緊送過來。」李先生說。
「實在太麻煩您了,讓您跑這麼遠的路。」蕙霞直點頭道謝,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謝小姐,請別客氣。妳們為了學佛,從東方千里迢迢來到西方,跟妳們比起來,我這一點兒路程不算什麼。」
■擁有更多兒女
楊太太家裡慘遭祝融之災,幸虧跑得快,得以逃過一劫,當她驚魂甫定之際,突然聽到幼女還在地下室裡叫著媽媽的聲音,於是趕緊衝入火宅。女兒被她抱出來時,已是全身焦黑,奄奄一息,送醫後終於不治死亡。
楊太太終日以淚洗面,耳邊似乎時常聽到女兒的呼叫聲,為了想替女兒盡最後一份心意,沒有信仰,從不拜佛的她,也只好央求佛光山臺北道場為女兒誦經超度,無奈天不從人願,各位法師法務繁忙,臨時無法抽身。楊太太在萬念俱灰之下,想到友人曾和她說:「《普門雜誌》是佛光山的事業之一,而且社長也是出家人。」於是鼓起勇氣,冒昧地打電話向社長永芸法師求助,嗚咽地說道:「……我在太平間的女兒等不及了,她就要送到火葬場了……。」永芸法師一聽,馬上答應,並且立即前往,為她女兒誦了一卷《阿彌陀經》。
雖然如此,還是不能撫平楊太太內心的創痛與愧疚,只見她時而號啕大哭,時而落寞神傷。有一天,她在啜泣時,永芸法師的話突然浮現心頭:「愛,不一定只有對自己的兒女付出,妳何不將自己的感情擴大提昇呢?在臺北,佛光山臺北道場設有才藝班、兒童班,妳有空時不妨去那裡看看……。」她決心到臺北道場走走,順便去普門雜誌社探望永芸法師。
一年過去了,楊太太成為臺北道場的忠實義工,每天歡歡喜喜地為青少年服務。她對永芸法師說:「我雖然失去了一個女兒,但是因為您的一番話,我擁有了更多的兒女。」
■家外找家
小君走進大雄寶殿東張西望,正在整理香案的香燈師父走了過來,「小朋友!來拜佛嗎?」
「師父!我在外面撿到一元,是不是可以投到功德箱?」
「啊!好乖的小孩,這麼懂事,要好好用功讀書,以後才會像佛陀那麼有智慧。」香燈師摸摸小君的頭,笑容可掬地說著。
小君笑逐顏開,蹦蹦跳跳地跑回家。隔天,小君再來寺裡找香燈師,「師父!師父!我又撿到一元,一樣投入功德箱,好不好?」
香燈師望著純真可愛的小君,溫和地說:「當然好!你吃過飯沒有啊?這些供過佛祖的糖果給你吃,吃了會增長福德喔……。」
第三天,小君又來寺裡跟香燈師說他撿到一元,香燈師覺得奇怪,怎麼這小孩天天都撿到一元呢?於是問他:「你都是在那裡撿到錢的?」
小君怯怯地回答:「其實是我自己的錢。我第一天來這裡,看到師父好慈祥,說話又是那麼的親切,就很想天天都能見到您,和您講話。不像在家裡,爸爸媽媽一天到晚吵個不停,心情不好時,還拿我作出氣筒;到了學校,老師和同學只用成績判斷人的好壞。只有在師父的面前,我才覺得自己是個好孩子,只有聽師父講話,我才覺得很快樂。」
「傻孩子,以後不必撿到一元,一樣可以天天來拜佛。」
父母應該為兒女營造一個祥和的家庭,不要讓小朋友到家外再找家。
■借錢記
幾年前一個燠熱的中午,慈惠法師正要跨進普門寺樓下的大門時,一位背著書包,手裡捏著帽子的小學生,走到慈惠法師的身邊,囁嚅地說道:「師父!我媽媽不在家,可不可以借我一百塊?」
慈惠法師心裡首先閃過一個念頭:「現在的小孩子怎麼學會用這種方式向人要錢?」然而,看他額頭沁著汗珠,漲紅的臉蛋流露出一股殷切期待的模樣,又想:「或許他真的需要這一百元吧!」於是從皮夾掏錢給他。
一個多月以後,慈惠法師在普門寺門口等電梯時,突然聽到一句:「你仔細看看是那一位師父?」
慈惠法師好奇地轉過頭,是一位少婦牽著一個小男孩,好面熟啊!
「媽媽!就是她啊!」小男孩指著慈惠法師,脫口而出。
這位媽媽趕緊向前,熱絡地握著法師的手說:「師父!真是太感謝您了!一個多月前,家裡出了點意外,耽擱了時間。趕到學校時,已經放學了,接不到小孩,急得不得了。還好您借他一百元,讓他有錢去吃飯,並且順利地回到家……。」
說完,她從袋子裡拿出一包錢,塞在法師的手裡,認真地說:「這是一點小心意,請您務必收下,也讓我們種點善根吧!」
慈惠法師打開紙包,竟然是新臺幣拾萬元。
■為鼠說法
慈惠法師的父親張輝水老先生博學多聞,以持誦《金剛經》為日課。四十年前的臺灣,鼠患猖獗,他家裡的傢俱都被啃噬得坑坑洞洞。張老先生心生一計,在屋裡的各個角落放置捕鼠器。果真老鼠一一落入陷阱之中。這些到處肆虐習慣的鼠輩們,一被關進籠子裡,跑啊!跳啊!一刻都無法安靜。
學佛多年的張老先生每天一有空,就搬張凳子坐在籠子旁,對著老鼠恭誦《金剛經》,有時也和他們說法:「你們啊!就是因為前世起惑造業,今世才感得鼠身,不過,一念誠心的懺悔,就可以滅除三世罪業。記得,要發菩提心、慈悲心、無顛倒心、無妄想心,將來才能離苦得樂……。」
兒女們起初對於父親的舉動一點也不以為然,總覺得是雞同鴨講,對牛彈琴。但是說也奇怪,十餘天後,籠子裡活蹦亂跳的老鼠們居然日漸馴服,不再奔走吵鬧。過了幾天,張先生便將牠們帶到郊外放生。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家裡不再鬧鼠患了,孩子們也在耳濡目染中,薰習到慈愛眾生的美德。
■遇險不驚
陳宇銘居士,是前監察院長陳履安居士的二公子,於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以後,曾經到佛光山北海道場參學一年。在今年(一九九五年),他有個機會到南非參訪,帶回一段難忘的回憶……。
一天傍晚,他獨自在海邊散步時,四個高壯的黑人一擁而上,拿刀要脅,向他索錢。他用流利的英語告訴他們:「你們有困難,我很願意幫忙,但很抱歉,因為只是出來散步,所以身上沒帶錢……。」由於他語意誠懇,感動了那四個黑人,經過一番交談之後,大家竟然成為好朋友。
回臺北後,他向家人報告這件事,父親陳履安居士問他:「當時你怕不怕?」
「我自己一點也不怕,反倒是那四個黑人看起來很怕的樣子。」
「氣不氣他們呢?」
「不氣,我是真心想幫助他們的。」
「有什麼感想嗎?」
「這是我第一次真的懂得佛法與人為善的妙用。」
■提款記
趁著午休時間,美清從公司出來,到附近的郵局提款。
她的前面是個老態龍鍾的阿婆,正無助地向辦事人員說:「對不起,我不會填表格。」
辦事人員看看後面的美清,笑容可掬地說:「小姐,您方不方便幫這位老太太填表格?我趁這個空檔先辦您的。」
「當然可以。」
過一會兒,美清已經填好表格,和老太太熱絡地交談著。辦事人員把款項交給美清,一接到老太太的表格,就誇讚:「小姐!您的字好漂亮!」
「那裡,您才聰明呢!」美清笑得好甜。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妳們兩位真好!」老太太不住地合十稱謝。
這時,在一旁等著要提款的法師,看到兩位小姐手上都掛著念珠,於是慈藹地說道:「妳們都是人間的活菩薩。」
■難民收容所--棲霞山寺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年底,南京失陷,三十萬居民被日軍屠殺,處處哀鴻遍野。
時值隆冬時分,天寒地凍,大雪紛飛。當時在南京棲霞山寺擔任監院的寂然上人及職事志開上人等,發起成立「難民收容所」。只見難民蜂湧而至,全寺大眾數十人結合佛教義工,本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慈悲胸懷,每日施粥供給數十萬難民。
未幾,寺中所有僧眾道糧即將告罄,志開上人向寂然監院報告:「庫房裡僅有的二千斤黃豆,是留作今後常住每月初一、十五磨製豆腐,作為供佛之用,可否用來和稀飯,救救這些凍餓的災民?」
寺眾中有人聽到這些話,紅著眼眶說:「能給飢民吃的,我們全都拿出來了,難道連這些僅存的黃豆都不能保留嗎?」
志開上人高聲地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佛陀在因地修行時,也曾『割肉餵鷹,捨身飼虎』,今天正是我們效法佛陀,廣行慈悲的時候。」說罷,挺身而出,在全市號召「救人第一」。
當時的棲霞山寺儼然成為動盪時代裡,哺育苦難中華兒女的大家庭,志開上人的登高一呼可說是功不可沒。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